论附负担赠与合同的含义及效力-以我国首起助学合同纠纷案为例周辉斌_第1页
论附负担赠与合同的含义及效力-以我国首起助学合同纠纷案为例周辉斌_第2页
论附负担赠与合同的含义及效力-以我国首起助学合同纠纷案为例周辉斌_第3页
论附负担赠与合同的含义及效力-以我国首起助学合同纠纷案为例周辉斌_第4页
论附负担赠与合同的含义及效力-以我国首起助学合同纠纷案为例周辉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9论附负担赠与合同的含义及效能以我国首起助学合同纠纷案为例周辉斌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上传时间:2021-6-4 关键词: 附负担赠与/合同/适用法律 内容提要: 我国首起助学合同纠纷案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法院对该案的判决存在诸多不能自圆其说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其主要缘由是对我国规定的附负担赠与合同的含义和效能没有真正把握。因此有必要详尽讨论附负担赠与合同的含义和效能,分析助学合同案的法律适用问题。 一、对我国首起助学合同纠纷案适用法律的质疑 17岁的小诗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父亲在车祸中丧生。由于母亲收入不稳定,使她随时面临停学的危险。2003年11月,

2、正在上高一的小诗在网上认识了澳门人陈劲草。陈对小诗的处境深表同情,表示情愿资助她上学,直到大学毕业。但是,为了确保小诗努力学习,法律专业毕业的陈劲草提出,双方要签署一份协议来相互约束。2004年2月,陈劲草和小诗签署了一份。在合同中商定了如下内容:“被资助人不得退学,不得拍拖,不得违反校规,不得有与学生身份不相称的行为;非经资助人赞同不得任务(含兼职);必需考上本科,并获学士学位;受助人假设违约,将双倍返还所受资助的款项有了陈劲草的资助,小诗想转学到离家较近的28中学习,但是学校需求一笔很高的资助费。小诗将这一情况通知陈劲草之后,陈于2004年6月给小诗寄了7000元用于转学。不久,小诗顺利转

3、入28中读高二。当时正值暑假,同窗们在学校参与补习班,小诗在学习中发现,本人学习根底较差,和同窗相差较大,想重读高一,但她的想法遭到陈劲草的回绝。以后,小诗也曾提出过更改合同,希望降低规范,让她读卫校或大专,但陈劲草不赞同。2004年7月,小诗由于学习跟不上,加上家中出现变故,假设继续完成学业会给本来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此外,她觉得“拿他人的钱读书压力太大,思索再三,她放弃学业外出打工。但是,她不敢将实情通知陈劲草,依然以28中学生的名义给他写信。2005年5月,陈劲草打到学校讯问小诗的学习情况,才得知小诗曾经退学。陈劲草觉得本人上当了,将小诗及家人告上法庭,要求双倍返还资助金共2.4万元。这

4、起案件被媒体称之为我国首例助学合同纠纷案。陈劲草的这一举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社会言论对这一事件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助学该不该提“附加条件这一问题上。一定论者以为,资助人慷慨捐出钱物,本意就是希望被资助人好好学习,完成学业。假设没有详细的协议规定,没有一个量化规范,就难以对被资助人的学习情况进展约束。付出了爱心而没能收到效果,会挫伤资助人的热情。反对论者以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能由于他资助了我就要求我怎样怎样。协助 人不图报答,不提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资助人在资助他人的同时,最好不要提要求。比较折中的观念以为,资助人对被资助人提出要求,要思索到被资助人的心思接受压力。被资助

5、人生活较困难,假设又要承当资助人提出的“义务,压力会更大,对他们也不公平1。对于社会言论争论的“助学该不该提附加条件的问题,我国早已给出了明确的一定答案。第190条规定:“赠与可以附义务。“赠与附义务的,受赠人该当按照商定履行义务。这就是所谓的附负担赠与合同,在我国又被称之为附义务赠与合同2,但是,所谓附负担赠与合同却有其特定的法律含义。这起助学合同纠纷所涉及的终究能否可以认定为附负担的赠与合同,笔者以为,答案能否认的。审理该案件的南宁市某法院正是以第190条的规定为根本根据对该案进展判决的。换言之,法院认定该为附负担的赠与合同。法院判决以为:资助合同规定的内容并没有违反法律的强迫性规定,属于

6、合法有效的附义务赠与合同。法官陈某以为,赠与合同从性质上来说,是一种无偿合同,受赠人不应该为接受赠与而负担超越赠与价值以外的义务,从这方面思索,对于原告要求双倍返还资助款的恳求,法院没有支持,仅仅支持了他按原额返还。因此,法院最后判决:解除陈劲草与小诗签署的资助合同。被告小诗返复原告的赠与款项12000元3。笔者以为,从法律思想的角度看,法院判决存在几个不能自圆其说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第一,假设认定该为附负担赠与合同,那么,根据第190条和第192条的规定,所产生的后果要么就是强迫受赠人履行所附义务,要么就是支持赠与人撤销赠与合同,并支持其要求返还赠与财富的诉讼恳求。而法院却作出了解除的判决。

7、所谓解除合同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以后,当具备合同解除条件时,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而使合同关系自始消灭或向未来消灭的一种行为4。根据我国第93条和第94条以及第96条的规定,合同解除必需符合当事人事先在合同中商定的条件或者明确规定的条件,并且一方当事人行使合同解除权还必需符合解除程序的规定,并应履行通知对方的义务。对方假设对合同解除有异议,才可以恳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能。此时,人民法院才可对解除合同的行为能否有效作出判决。换言之,当事人假设没有就解除合同异议向人民法院恳求确认,法院不能直接依职权作出解除合同的判决。第二,根据第97条的规定,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是:合同尚未履行

8、的,终止履行;曾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加之赠与人陈劲草提出的诉讼恳求是“双倍返还资助金,即执行商定违约金条款。因此根据的规定和当事人的诉讼恳求,法院理应在赔偿损失与违约金之间做一个选择5,而不是判决受赠人“返复原告赠与款项12000元。第三,法院对于中的商定违约金条款终究能否有效没有阐明态度,这难以使原告服判。根据法院对整体作出有效判决的思绪,可以推定法院认定商定违约金条款是有效的,但是,既然违约金条款是有效的,为什么又不支持原告执行该商定违约金条款的诉讼恳求呢?法院转而求助于赠与合同的无偿性这一性质,以为,“受赠人不应

9、该为接受赠与而负担超越赠与价值以外的义务。然而,既然法院曾经认定该助学合同为附负担的赠与,而附负担的赠与属普通于赠与的一种例外情形即附负担赠与不具有无偿性已为法学界所公认,因此,从逻辑上来思索的话,就不应该用普通赠与的无偿性来解释附负担赠与这种例外情形。这里显然反映了法院自相矛盾的逻辑。法院之所以会存在上述“剪不断,理还乱的诸多自相矛盾的逻辑,笔者以为,根本的缘由在于将认定为附负担赠与合同存在定性上的错误。下文将对附负担赠与合同的认定提出笔者的浅见,以讨教于方家同仁。二、附负担赠与合同的含义我国第185条对赠与合同进展了明确的界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本人的财富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

10、与的合同。由此可知,赠与合同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单务无偿合同。所谓无偿,是指受赠人在获得受赠财富的一切权时不需求付出任何对价;所谓单务,是指赠与人对于受赠人负无偿给予财富的义务,受赠人不负担义务。但是,赠与合同的“单务性也有例外情形,那就是第190条规定的附负担赠与合同。该条规定:“赠与可以附义务。“赠与附义务的,受赠人该当按照商定履行义务。所谓附负担赠与,是指受赠人负一定给付义务的赠与。史尚宽先生指出,附负担赠与,谓以受赠人对于赠与人或第三人负有为一定给付债务为附款之赠与6。台湾地域“最高法院判例以为,“所谓附负担赠与,系指赠与契约附有约款,使受赠人负担应为一定给付之债务者而言。7因此,附负担

11、赠与合同与普通的赠与合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受赠人负有一定给付义务。这一“给付义务在我国台湾地域及我国民法学界均称之为“负担,我国第190条虽然没有运用“负担一词,而是运用了“义务一词,但是,法学界大都以为,此处的“义务应解释为与“负担无异8。因此,准确把握附负担赠与合同的含义,关键在于把握“负担的准确含义。1. “负担应具有债务的性质。史尚宽先生指出,负担常使受赠人负担一定之债务,即负担常有债务的效能,故当事人虽就赠与财富之用途,为一定之约束,不过为无拘谨力之忠言或希望,而非使受赠人负有法律上之债务者,非负担。例如叔父对于其侄为购书籍之用,赠与以金钱。这种负担,学者称为单纯负担(modus sim

12、plex),与产生真正债务之负担(称特殊负担,modus qualificatus)相区别9。我国大陆也有学者指出:“附负担赠与须使受赠人负担一定的义务。假设赠与合同中所附加的不是使受赠人负担一定的给付义务,而是为到达一定的结果,那么该赠与不属于附负担赠与。10 而是为实现一定目的、到达一定目的的目的赠与。如男女双方为结婚而赠与财物,那么属于目的赠与。目的赠与的赠与人不得向受赠人恳求赠与目的的实现,而只能在目的不能实现时恳求受赠人返还不当得利11。因此,笔者以为,我国附义务赠与合同中“义务也必需具有债务的效能。“债务之本质必需为一定给付(leistensollen)之法律上的义务。12所谓具有

13、债务的效能,即其给付虽不限于具有财富价钱,但终须以有形的或无形的利益为依归,且当其不履行时,须能变为损害赔偿而后可13。2. 作为民事义务,“负担应该符合民事义务的根本特征。我国民法学界通常以为,民事义务是民事关系的当事人一方,为了满足他方利益所应实施的行为限制。应从三个方面把握民事义务的本质14:第一,民事义务是以不利益为内容的法律拘谨力。义务旨在满足权益人的利益,对义务人而言,义务就表达为不利益。从助学合同纠纷案来看,受赠与人承当的“不得退学,不得拍拖,不得违反校规,不得有同窗生身份不相称的行为;非经资助人赞同不得任务(含兼职);必需考上本科,并获学士学位。等所谓的义务,很难说对受赠人是一

14、种不利益。第二,义务不是对于负担者人格的拘谨。义务与其负担者的人格是分别的,负担者并不由于负担或者履行义务,而丧失人格,或者使人格遭到不利影响。在笔者看来,助学合同纠纷案中,受赠人所承当的众多“义务均对其人格特别是自在构成了消极影响,因此,不能以为是一种法律上有效的义务。第三,义务具有法律强迫力。所谓法律强迫力,指法律对于义务负担者必需履行义务的命令。假使义务人故意或者因过失而不履行,就要使之负担民事法律责任,加以制裁。简言之,法律上的义务应该具有强迫执行的能够性,至少当执行不了的时候,应该是可以经过清查损害赔偿责任实现对权益人的救援,否那么,不成其为民事义务。而助学合同纠纷案中,受赠与人所承

15、当的那些所谓义务都是不能强迫执行的,而且,也不能经过赔偿损失来实现对赠与人的救援。试想一下,假设受赠与人考不上本科,拿不到学士学位,法律能强迫执行其考本科,拿学士学位吗?另外,受赠人考不上本科,拿不到学士学位会给赠与人呵斥损失吗?能计算出损失的多少吗?很显然,受赠人所承当的所谓义务由于不具有法律强迫力而不能成为法律上的义务。3. 赠与所附“负担与赠与人所负的给付义务不具有对价关系。假设这一义务曾经到达对待给付之程度,那么由于该契约曾经丧失无偿性,因此曾经不可以再以为是赠与契约。反之,假设该行为义务尚未到达对待给付之程度,那么能够会被认定为“负担15。负担与对待给付终究应如何区别?有学者指出,负

16、担与对待给付的不同在于:负担必需于赠与人先为给付之后,才有履行负担之义务16,而且通常负担之价值并不会超越赠与财富之价值。假设负担之内容果真大到与赠与之价值相当时,即无法再被称之为赠与,因其曾经和赠与之无偿性不符合,例如赠与一笔金钱,假设商定受赠人应将部分利息给付赠与人,应属负担;但是假设商定受赠人应按期给付赠与人金钱,而其总额与赠与之数额相等,即不再是赠与。正由于如此,台湾地域民法规定,受赠人仅于赠与之价值限制内,有履行其负担之责任17。4. 附负担赠与与目的性赠与是两种不同的赠与合同。所谓目的性赠与,是学理上的一个概念,是指赠与人是基于特定目的而为赠与,并非课受赠人予义务。史尚宽先生指出,

17、依法律行为内容,不课以义务,惟为结果而为赠与者,称为目的赠与(Zweckschenkung)18,例如赠与一笔金钱,目的在让受赠人参与研习会以添加见闻及相关知识。附负担赠与与目的性赠与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由于附负担赠与,在于使受赠人负有为一定给付之义务,因此假设其不履行负担,赠与人可以诉请履行或撤销赠与。反之,目的性赠与,受赠人之行为并非义务,因此假设受赠人不为符合该目的之行为,以上例言,例如受赠人因未能报上名或研习会未能开成,以致未参见研习会,赠与人无法诉请履行,只能主张双方之缔约目的无法达成,构成缔约根底丧失,而依不当得利恳求受赠人返还赠与物。第二,负担是从赠与之财富中所为之给付,因此其

18、给付通常是有财富价值之给付。反之,目的性赠与,受赠人所为之行为通常未必是财富上之给付。是以假设受赠人所应给付者与财富上之给付无关,而是劳务,那么应属非负担,而是目的性赠与19。史尚宽先生指出,判别某项赠与终究是目的性赠与还是附负担赠与,应依赠与人就所定用途之现实上履行一切利益之强度、契约当事人之信任关系、所定用途之内容及其金钱的价值而定20。依以上两点主要区别,笔者以为,应定性为目的性赠与。由于:第一,如前所述,受赠人承当的“不得退学,不得拍拖,不得违反校规,不得有同窗生身份不相称的行为;非经资助人赞同不得任务(含兼职);必需考上本科,并获学士学位。等所谓的义务并不具有法律上给付义务的根本特征

19、,仅仅是受赠人应该为的一定行为,假设受赠人不为这些行为,赠与人无法诉请履行,只能主张缔约目的无法达成,而依不当得利恳求受赠人返还赠与物。第二,受赠人应为的这些行为不仅不是从赠与之财富中所为之给付,而且根本就不具有财富上的价值,与财富上之给付无关。5. 附负担赠与也不同于附条件赠与。附负担赠与与附条件赠与的区别主要表如今负担与条件的不同:条件具有限制法律行为效能发生或消灭的作用,而负担那么不具备这种作用。因此,在附条件赠与中,条件有控制赠与合同生效与否的功能,而在附负担赠与中,并不因附负担而延缓或解除赠与合同的效能。另外,在附负担赠与中,负担是以一定给付为内容,属于义务,故负担必需履行,否那么可

20、以按照强迫程序,强迫其履行,而条件不以一定给付为内容,不属于义务,无可强迫执行性。21 三、附负担赠与合同的效能合同的效能,是指法律赋予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拘谨当事人各方乃至第三人的强迫力22。就附负担赠与合同而言,对第三人似无强迫力。因此,附负担赠与合同的效能,仅指依法有效成立的附负担赠与合同对于赠与人和受赠人具有的强迫拘谨力。详细表如今如下几个方面:1. 受赠人负担之履行。受赠人因附负担赠与契约之有效成立,即负有履行负担之义务。这一履行也属一种债之清偿,故应依负担之本旨为之,即应依契约就负担之全部负履行之责任。但是,由于赠与的目的是使受赠人无偿获得利益的一种恩惠契约,既曰赠与,自须施惠于人,

21、假设赠与价值少,而负担价值大,那么,就不宜恳求受赠人就超越赠与之价值部分,仍负履行其负担之责任。因此,台湾地域民法第413条规定:“附有负担之赠与,其赠与缺乏偿其负担者,受赠人仅于赠与之价值限制内,有履行其负担之责任。2. 赠与人撤销赠与。根据我国第192条第1款第3项的规定,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商定的义务,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这是受赠人不履行负担时,附负担赠与合同的效能,即赠与人享有撤销赠与合同的权益。一旦赠与人行使撤销权,那么被撤销的赠与合同的效能溯及地消灭,当事人的权益义务回复到未订立赠与合同之前的形状。赠与人有权以不当得利为由,要求受赠人返还赠与款。为了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第192条第

22、2款规定“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该当知道撤销缘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3. 履行恳求权人。负担之履行恳求权人,原那么上为赠与人,但是当事人约明由特定第三人为负担之受害人时,该第三人有否直接恳求受赠人履行负担之权益,那么应视赠与契约能否附有该第三人有直接恳求给付的权益,如有那么该第三人即有权直接恳求受赠人履行负担,否那么无直接恳求的权益。4. 履行恳求权的行使。因附负担赠与,本质上仍为赠与,以赠与为主,负担为从,赠与与负担仅有主从牵连关系,自应由赠与人先为赠与之给付。如赠与人已为给付,而受赠人不履行其负担时,赠与人得恳求受赠人履行其负担或撤销赠与。在赠与人为赠与之给付前,自不得恳求受赠人履行其负

23、担或撤销赠与。对于受赠人之恳求给付赠与,也不得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至于赠与人为赠与之给付后,受赠人不履行其负担的,赠与人可不恳求受赠人履行,而迳行撤销赠与,亦得先恳求受赠人履行,如受赠人仍不履行时,再撤销赠与。赠与人撤销后,依不当得利的规定,恳求受赠人返还赠与物。此处所称受赠人“不履行其负担,该当指因可归责于受赠人之事由所致者,假设为不可归责于受赠人之事由所致者,那么赠与人应无撤销赠与之权益23。另外,立法还规定某些特殊赠与不能撤销,如为履行品德义务而为的赠与24,不得撤销。对此,我国第186条第2款明确规定:“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品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得

24、撤销。赠与人撤销赠与是赠与关系消灭的一种特殊缘由,由于赠与人是无偿移转财富,而受赠人是无偿得到利益,所以民法特别针对这一特征,规定一些特殊情形下,赠与人享有撤销赠与的权益。赠与契约一旦被撤销,视为自始无效,会溯及地影响赠与契约之效能。赠与之撤销,属于构成权之行使,应由撤销权人向受赠人以意思表示为之。一旦撤销之后,赠与契约归于消灭,受赠人所得之赠与即丧失法律上之缘由,赠与人得依不当得利之规定,恳求其返还赠与之财富。四、对首起助学合同纠纷适用法律的意见笔者以为,对这起助学合同纠纷正确适用法律需求处理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该的法律性质问题,即该合同终究是附负担的赠与合同,还是目的性赠与合同。对此笔者

25、在上文曾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即该应该认定为目的性赠与合同。基于此,由于受赠人不履行合同商定的“义务,致使合同的目的不能实现,赠与人不能诉请受赠人继续履行,只能主张双方之缔约目的无法达成,构成缔约根底丧失,而依不当得利恳求受赠人返还赠与款项。因此,法院对于原告陈劲草提出的让受赠人小诗前往学校上学的诉讼恳求该当不予支持,只该当支持原告恳求返还赠与财富12000元的诉讼恳求。二是该合同能否有效的问题。法院审理该案件时,法庭上双方争议最为猛烈的是这份资助合同能否合法有效。被资助人的代理律师以为,资助人拟订的这份合同与其说是一份资助合同,倒不如说是一份高利贷契约。“被资助人的退学只是外表景象,实践上是这

26、份合同对她呵斥了很大的心思压力。那些条件就像是她头上的一个紧箍咒,这些要求对一个未成年人来说是显然不适宜的。25而资助人的代理律师反驳了这一观念,指出:凡是双方都认可的前提下签署的合同均是有效合同。这种附加条件的资助合同,目的就是为了使资助款可以真正用于被资助人的学习上,并给她构成压力,使她发奋学习,从而到达资助的初衷。合同商定并不算苛刻,比如要求不能退学,不能违反纪律等等都是合情合理的,要求考上本科并获得学士学位也在情理之中。每个人都希望本人的资助可以有一个积极的结果,况且这也是经过个人的努力可以实现的。此外,合同的签署既不违法也不违反公德,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26。笔者以为,该助学合同应为

27、部分无效的合同。合同法实际以为,合同无效,并不都是全部无效,有的只是部分无效。无效的缘由存在于合同内容的全部时,合同全部无效;无效的缘由存在于合同内容的一部分,而该部分无效又不影响其他部分时,其他部分依然有效27。对此,我国第56条也有明确规定:“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能的,其他部分依然有效。就该而言,赠与人向受赠人资助一笔款项用于上学,并明确指定受赠人必需将这笔资助款用于学习,受赠人赞同将这笔资助款公用于学习,双方当事人就此达成的意思表示属于该助学合同的主体内容,该合同内容既不违法也不违反社会品德,而且还是受社会品德所倡导的事情。因此,该合同内容无疑是有效的。但是,在合同中有关“不许

28、退学、不许打工、不许谈恋爱、必需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本科获得学士学位,等商定,由于对受赠人的人身自在构成了损害,这是社会品德所不允许的,这构成了对公序良俗的违反28,因此,应该认定这一商定无效。三是商定违约金条款能否有效,即双方有关“双倍反还资助款的商定能否有效。法院的判决对此没有阐明态度,但又不支持原告要求“双倍返还资助款的诉讼恳求,这难免给人不能自圆其说之嫌。笔者以为,根据第114条的规定,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商定假设一方违约应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的做法是合法的。但是,违约金作为一种违约责任的承当方式,必需符合违约责任的法定构成要件,包括要有违约行为、要给对方呵斥损失、违约行为与损失之间有

29、因果联络等。从本案来看,笔者主张将定性为目的性赠与合同。目的性赠与合同属于无偿单务合同,因其“单务性,受赠人不需承当任何合同义务,因此,对于受赠人来说,根本不存在违约一说。既然对受赠人不存在违约的能够性,又哪来的违约责任呢?因此,法院可以判决双方当事人商定的违约金条款因缺乏履约前提而无效,故对原告要求双倍返还资助款的诉讼恳求不予支持。反之,假设将定性为附负担赠与合同,因附负担赠与合同不具备“单务性的特点,受赠人对其义务的违反就有能够构成违约,因此就应该承当违约责任。按照这一逻辑,法院就不能不支持原告要求双倍返还资助款的诉讼恳求。最后,笔者想阐明的是:虽然根据本人提出的适用法律的意见所作出的判决

30、与法院的判决在结果上并没有区别,都是支持原告恳求返还资助款12000元的诉讼恳求,但是,得出这一结论的法律逻辑是截然不同的。笔者以为,虽然英美法系有人大力倡导“法律的生命力在于阅历而不是逻辑的观念,但是,对于具有大陆法系传统的我国,法院的判决首先应该建立在逻辑的根底之上,而不是法官的阅历根底之上,否那么,法律的权威将难以建立。 注释: 1参见http: /news. yninfo. com/shehui/redian/2005/9/1126070576-17/, 2006-04-02. 2房绍坤,郭明瑞. 合同法要义与案例析解(分那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1. 117. 3转引自C

31、CTV-经济频道-经济与法栏目:“爱心的权益有多大。: /202. 108. 249. 200/program/jjyf/20051125/101927-1. shtml, 2005-12-19。 4王利明. 合同法新问题研讨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3. 522. 5 第114条第2款规定:“商定的违约金低于呵斥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恳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添加;商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呵斥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恳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6史尚宽. 债法各论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0. . 7刘春堂. 民法债编各论(上)M. 北京:三民书局,2003. 213. 8参见江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1993. 153. 9史尚宽. 债法各论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0. . 10房绍坤、郭明瑞. 合同法要义与案例析解(分那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1. 117. 11张展为. 赠与合同法理浅析A. 徐国栋. 罗马法与现代民法(第三卷)M. 北京:中国法制,2002. 326. 12 日於保不二雄. 日本民法债务总论. 庄胜荣校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