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榜样或偶像_第1页
大众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榜样或偶像_第2页
大众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榜样或偶像_第3页
大众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榜样或偶像_第4页
大众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榜样或偶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众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榜样或偶像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席卷和现代与传统不断碰撞的时代下,出生的“90后”的青少年,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能否适应社会,更好的成为社会的一员是人们关注的,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个人在社会中通过学习活动,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和规范;二是个人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介入社会环境,参加社会关系系统,再现社会经验。”青少年的社会化就是一个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其中学习是主要的部分。这种社会学习也可以说是社会习得,不仅来自于外在的灌输,也就是社会教化,即父母、学校、社会团体、大众传媒等机构的教育、引导,还来自于内在的萌发,也

2、就是个人内化,即通过模仿学习、主观认同、角色扮演、自我强化等途径使自己融入到社会其中,进行社会活动。只有学习与参与的适当结合才是合理的社会化。而因后者的存在,才出现了榜样的学习和偶像的崇拜。在新中国建立后,对于偶像和榜样认为是合一的,都是那些所谓的英雄,伟人等,而且全民崇拜和尊重的人物是同一的。而改革开放后“80后”出生的人们来说,正处于不断变动的时代,榜样和偶像的认定是模糊地过渡时期,榜样与偶像的分离不明显。对于“90后”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偶像和榜样是不同的,不仅与出生的时代有关,还与当今社会的全球化有关,可以说这是“第六代人”显着的特点。正因为榜样和偶像的选择对于青少年社会化有着重要作用

3、,这种榜样和偶像的分离状态才要值得关注。对青少年偶像、榜样崇拜的研究很多,岳晓东从理论和实证的层面提出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各个特点以及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六边形模型。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以人物为核心和特质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其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时代变化及其原因探析,并认为榜样与偶像的区别特别明确,英雄成为榜样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些研究借助实证调查的较少。在榜样与偶像分离的论着方面,除了岳晓东的文章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外,还有周永孝先生的榜样与偶像:从重合走向分离,周国文榜样与偶像的错位从偶像变迁看当代都市青年的价值观,章洁、詹小路的媒介人物与中学生偶像崇拜兼谈

4、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区别,雷开春、孙洪彬的关于青少年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心理调查及思考等论文。这几篇文章虽然直接或间接写榜样与偶像分离,但实证方法应用较少,很难更深刻的体会榜样与偶像分离在“90后”的青少年身上的表现。在这些关于青少年榜样与偶像分析中主要选择的对象是大学生,中学生涉及的其次,总体上看基本上是“80后”的一代。对于中职生的研究较少,对于西部的“90后”青少年研究的更少。在以往研究中对“三喻文化”(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理论应用不足,从社会化角度研究较少。而随着青少年接触社会不断增多,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他们心中的榜样与偶像对其影响必将增大。在此方面做进一步研究比较必要,而

5、实证研究的调查结果对于分析和把握现代青少年心理及榜样与偶像分离现象提供了好的线索和例证。研究的问卷结果统计及分析问卷设计此论文应用的问卷源于笔者毕业论文中问卷的一部分。原卷共有122道题。直接关系此论文的问题有11道,主要从四个角度设计,第一是被试者的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父母的职业。第二是心中的偶像、榜样是谁。第三是有关被试者获取各方面知识的途径、及有困难求助的对象的问题。第四是涉及到对自己的期望与打算等主观方面的认识。除此之外,在总问卷调查研究中其他问题也可辅助研究。该论文应用的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880名甘肃省卫生学校的中职生,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有效问卷844份,有效率约为9

6、6%。本文力图跳出当前学界视线在大学生身上的特点,将研究对象放在“90后”的中职生青少年身上。他们处大西北,年龄大约在16到18岁,来自甘肃的不同的城市和农村并在兰州求学。他们的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上,少数人上过高中,他们的观点不仅代表家乡的一个基本状况。还能够展现出当前“90后”这一代内心世界的真实情况。此次问卷采用的是抽样调查方法,不记名,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的完成,时间分钟。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除去选择其他选项的人数之外,偶像和榜样全部选择相同的人只有人,占的比重是不到14%。从图1和图2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心中的偶像主要是明星,占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英雄的比重占了13

7、%,而有权有势的只占了6.6%。在他们心中榜样的选择对象主要是父母,占了将近一半。而同学或同龄人的比重在其中占的比重也较大,而明星只是。这说明在青少年心中,偶像仍然是具有消费性质的明星,大众媒体和娱乐界关注的那群人,而对于他们的崇拜有着众多原因。对于科学家这个“80后”的青少年从小就崇拜的对象来说,在“90后”看来已经过时,因此比重较低。政治家也不再像以前的人们那样受到崇拜,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和平与发展。“90后”的中国青少年一出生就是在一个稳定、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对于政治家这种在战争时代表现的比较突出的人群,崇拜自然减少。关于英雄的崇拜,把英雄作为偶像这个时代是在改革开放前的

8、人们普遍的信条,也是当时国家政府所提倡的,但是那种过于高大的身躯不再被要求自由、个性的“90后”所普遍接受,因此对于英雄的崇拜已经不再风靡。在图1中可以看到,选择其他选项的人所占的比重较大,这说明“90后”的一代,他们所崇拜的对象的种类不断增加,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对于有权有势的人的崇拜比重只有6.6%,这个数字说明在现代青少年心中像比尔盖茨这种偶像已渐少,金钱不再是人们追求的主要东西,他们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拥有金钱,而依次是家庭和美、身体健康和实现自我价值。最多的是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家长,老师,同龄人。这说明了榜样的选择在当前青少年心中不再是书本上,学校中榜样教育的那种对象选择了,而是有着

9、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自觉的选择能力。家长作为榜样的这一点在其他学者的调查中很少涉及,这是笔者特别要关注的一点。讨论偶像崇拜中为何明星崇拜居高不下?“偶像崇拜是个心理学命题,指个人对幻想中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与情感依恋,但这种幻想被过分的强化或理想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通过人们对崇拜人物夸大了的社会认知而产生光环效应,将其言行举止加以神圣化并神秘化。”崇拜的偶像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特别是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来往穿梭于时空中的人物不断地映入人们眼帘,偶像换班在21世纪是不争的事实。“偶像建构模式经历了建国初的同向性建构、文革中的选择性建构和改革开放后的竞争性建构三个阶段,而其背

10、后的结构力量也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从统一到分化的逐步复杂化过程。”到“90后”的青少年那里追求多样性,赶上时代潮流决定了偶像的变化更是不能停止的。在岳晓东教授那里,偶像崇拜分为神灵性一一世俗性、精英性一一草根性、禁欲性一一享乐性三个维度。其中在现代青少年身上所表现的出来的是一种世俗的、草根的和享乐性质的偶像崇拜,明星崇拜最为典型。这种偶像崇拜在学者看来是一种消费型的偶像崇拜也称作娱乐性偶像崇拜。这种偶像崇拜不同于所谓生产型的偶像崇拜。“生产型偶像,是对人类有杰出贡献的人物,属于产出型,即为人类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促进生产力发展,也因其身上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境界而提升了整个社会甚至整个时代的精神素

11、质。消费型偶像是消费型文化、快餐文化的产物,更多时候表现为时髦的追求”。当代青少年崇拜的明星偶像看来属于消费型的偶像占主导地位,这种崇拜的特点是世俗的、草根的。而且是复杂的、多样的、善变的。明星们的行为通过“全方位的商业包装和无孔不入的广告宣传,透过现代传媒的强大力量,弥漫在大众文化的浓重氛围中,因为注重感官满足与快速简化而硬的大量崇拜者。”“90后”的青少年由于自身的特点,追求自由、张扬个性、寻找快乐、讲求效率、发展多元是主要内容。但是又不同于“80后”的一代,他们从小受的文化和大众媒体的熏陶使得他们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更小,而受到大众媒体和传播舆论的影响较大,他们不必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可以认

12、真的做好自己的选择。明星们高超的演技,帅气美丽的外表,造型的cool,众多粉丝的拥护,深深的吸引了青少年的眼球。而这时大众传媒的这种“追星效应”不断宣传,广告的狂轰乱炸,以及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明星的诱惑,使得明星一下子成为青少年关注的焦点,明星在舞台上的表现,剧情的发展正好迎合了青少年的特点,在过高的学习和就业压力之下寻求偶像崇拜来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情操。青少年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他们不再属于天真的儿童,更不属于成熟的成年人。自身的特点使得他们觉得自己处在两种人群的边缘,像是被排斥的对象。因此,在这种心理下,寻求自我地位、认同等思想不断涌现。“在青少年期,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表现的特别突出

13、,这时,个体往往认同某些事物,满足这两方面的需要,向自我实现努力。”崇拜明星可以使青少年获得这些满足。“实现自我认知;消除被社会孤立的恐惧、建立和谐关系,弥补感情饥饿;代理自身的愿望;逃避现实压力,获得审美享受等。”而寻找偶像就好似一种寻找心灵归属和心理宁静的过程。再者,青少年中有种心理叫做夸耀心理,就是想得到别人的赞赏和尊重,来获得所谓的名望。拥有明星偶像,参加价格高昂的专场演唱会等可以感觉提高身价,让别人羡慕。“青少年对偶像明星的日常关注一方面满足了自身潜意识的窥淫癖心理,另一方面也在这种可感知的偶像行为中分享了崇拜对象散发的微弱光芒(这种光芒可以使青少年感受到新神的沐浴而获得某种依托)”

14、“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能直接反映环境与个体的相互作用。”明星崇拜是青少年的私事,但是过度的崇拜会给社会和家庭及个人带来灾难。像有些学者说的那样:“偶像工业塑造了社会病人,而病人又反过来成为其最坚贞的拥戴者。这种互动关系就是娱乐资本主义的本质。针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特别是明星崇拜的行为,很多家长和团体采取的是控制、打击的政策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明星崇拜可以满足青少年这个阶段特殊的需求,满足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化的需要,它仍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青少年的追星行为就好像他们脸上长得青春痘,过了一定的年龄段就会自然消失。因此,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怎样阻止青少年尽情地追逐三星、民星的风采,而在于怎样有效的引导他们把

15、偶像化作榜样,走出偶像的光环,从这些人物身上吸取自我成才的养分。”“90后”的青少年选择的榜样中为何是父母及同龄人居多?榜样是青少年个人内化必不可少的要素,树立一个学习榜样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化的实现有着重要作用。“榜样对于他人、对于社会具有较强的人格感召力,亦即具有团结他人和社会,使社会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加以调控的支持力。人格感召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无命令的命令、无权威的权威。榜样特有的人格感召力能够深入人心,使人们从尊敬而变为亲近与合作。”榜样的学习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选择的对象。在以前,雷锋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无疑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公无私的道德规范。他是人

16、们的榜样,在改革开放前,榜样的选择总是那些英雄人物,那些高高在上为集体利益牺牲的人物。但是在当今社会,特别是“90后”的青少年心中,已经出现了不同的榜样群体,他们也不再是雷锋似的人物,而是普普通通的身边的人,这些人的某些品质和行为被推崇、学习。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过去主要对象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英雄成为榜样占得比重6.6%。这也印证了“英雄不再”的观点。“英雄不只是一个特殊的人格、时代的风格、文化的符号以及历史的主角,他也体现相对的自然世界观,或者特殊的社会形态。”20而这种自然世界观就是当今这个千变万化的时代的产物。“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英雄崇拜的气氛已经淡化,整个社会

17、正在日益向平民时代过渡。”这种现象是青少年在后现代文化的感染与冲击下所做出的一种情感选择。他们不再相信“高大全”性质的榜样,而是喜欢处在身边的在某方面做得好的人物成为其实现社会化而学习的榜样。在调查中父母成为青少年榜样的比重占41.7%,这种现象表明了在当今社会,虽然都在强调“后喻文化”的作用,但是在青少年这个阶段,对其影响深远的还是其父母。这也是“前喻文化”所表现的结果。“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晩辈学习。”无论是哪种文化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尽管家庭对人的社会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是,

18、最根本的则是对人的养育和造就,教化家庭成员如何做人,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父母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领航者和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对于青少年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青少年看来,父母的优点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并且也可以做到向父母那样好,这是可行的榜样学习之路。摘自父母的经历可以作为子女的参考,父母的经验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这个榜样是伟大的,而又平实的。“榜样可作为一个可靠的基础,推动青少年对自我的探索和认识,而缺乏这样一个可靠的基础,青少年可能会出现忧虑、恐慌,并作出不成熟的自我表现”24。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同龄人间的相互

19、交流,也就是所谓的“并喻文化”。“即每一世代的成员其行为都应以他们的同辈人为准,特别是以青春时期的伙伴们为准,他们的行为应该和自己的父母及祖父母的行为有所不同。个人如果能够成功地体现一种新的行为风范,那么他将会成为同代人的学习楷模。”龄人群体在青少年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人群,可以互相交流各种知识,各种话语。在调查中显示对于青春期等知识的了解途径中,源于同龄人有困难向朋友求助的人群更多,占了54.3%,这说明同龄人在整个青少年阶段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也是同喻文化的体现,是同辈人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传授的过程。在青少年阶段,接触最多的是朝夕相处的同学,这些年纪相仿的同辈人在一起的话题可以一致,心智和思想

20、都一致,不会有代沟的问题。而每个人身上都有特殊的气质,这种人格魅力会吸引同辈人去学习,去模仿。因此在这些“90后”的青少年心中,榜样可以是同学或同辈人。榜样的选择不再是自发的,而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不再是传统那种英雄,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人,而是活在身边的父母、同学、老师。这也与青少年追求个性和真理的性格有关。3.3偶像与榜样崇拜分离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偶像和榜样从词义上就不同,“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偶像是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公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榜样则是值得学习的好人或好事。偶像是公认崇拜的,最突出的特征是幻想性和浪漫性。榜样它的基本特点应该是可信、可敬和可学。”这

21、正符合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偶像一般是一种理想化、完美化、非凡化和浪漫化的形象,而榜样则是一种现实化、世俗化、功利化和平凡化的形象。”在青少年看来偶像是供娱乐的,丰富生活的,可以梦想的一种娱乐消费,而榜样则是要学习的,能够实现的实实在在得人。“时至今日,社会开放,文化多元,价值多向,偶像和榜样的分离是势所必然,偶像的消费属性、娱乐属性和享受属性进一步彰显;榜样的现实特征、严肃特征和创造特征也逐渐归位。28针对有的学者提出“楷模可分为榜样和偶像。前者指教育者给学生树立的模仿对象;后者是学生自己主动寻求的模仿对象”,这种观点,不予认同。由此次调查可以看出青少年对于偶像的崇拜是自发的,对于榜样的学习也是

22、自我决定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教育者想给学生树立的那种高大全形象的榜样。这种新的变化,也表明了青少年在榜样和偶像的选择上有了自己的主见,有着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偶像崇拜毕竟是一种虚幻的,是肤浅的文化消费,不能够适应社会,更不能全部变为现实。“它不需要反思、不需要追问,它仅仅看重消费形式本身,这种文化快餐,只可作偶尔的配餐,而不能作正餐,否则会带来精神的贫血。”榜样才是正餐,有了这种正餐,青少年才不会贫血,才不会“生病”。偶像与榜样从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注定是不同的两种概念,可以把榜样当成偶像一样崇拜,但是不可以把偶想当成榜样一样学习。偶像,特别是明星偶像对于追求梦想的青少年来说确实是不小的诱惑,

23、但是戏里戏外是不同的。剧中与现实是不同的两种概念,不能停在虚幻的情节中而忽视现实的真实。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偶像崇拜是不可取少的,但是不能过度迷信它。在社会化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他决定着青少年社会化的方向和进程。“90后”的青少年,面对着复杂的社会,在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中,还是能够正确的选择自己的道路,选择崇拜的偶像和榜样。这一点时要特别注意的。并不是想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90后”只知道玩乐,只知道新奇,而没有一点判断力。笔者认为,抽样调查的这些青少年样本的状况也可以代表大多数的青少年现在的身心发展特点。在社会教化和个人内化方面,大众媒体,家庭,同龄人,学校等团体和个人的力量综合作用,

24、寻求一种好途径和方式来促使青少年正常社会化是必须做到的。结论与建议在“90后”青少年的调查中可以看到榜样和偶像是不同的,两者呈现出了明显的分离现象,这是时代的选择,同时更是青少年针对自身特点而选择的个人内化形式。在众多的偶像崇拜中,明星崇拜居于榜首,这不仅与明星整体特征有关,同时与青少年特殊的时期成长有关。不仅与明星的气质和外在表现有关,还与青少年追求个性相符。在社会化过程中,青少年学习的纷繁的榜样之中,父母,同龄人的比重出现新高,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流。这种现象更加值得家长及社会的关注。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实现和个人的成长成才。从调查中可以更清楚的看到“9

25、0后”的青少年有自己的主张和思想,他们不再是家长和社会认为地缺乏判断力的一族,因此,家长,学校等在教育时要善于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什么是青少年社会化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在青年与社会双向作用的社会化过程中,青年主要处于依赖、服从、被社会教化、塑造的地位。那么,教化者是否任意地按照自己主观想象来教化和塑造青年呢?当然不能。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才能达到其目的和要求。在整个社会化过程当中,社会化的规则程序和活动结构都是有序的、可行的,社会为青年的社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正常发展条件。可以说,我国的青年社会化过程已基本上遵循其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规律性

26、,既保证了其发展的方向,又达到了社会化的效果,青年社会化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问题。1、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滞后性。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我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切实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的素质。当然,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发挥着积极的政治优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改进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为我们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并保证了青年社会化朝着正确的方向正常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应当看到,当前在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中最为突出的有两个问题:第一、思想教

27、育内容的滞后性。以高校为例,不少高校在思想教育方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教育的内容与现实部分脱节,而且一味地以“你说我听”的灌输为主,既抑制了青年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导致青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抵触情绪。也正因为如此,青年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和内心的苦恼却得不到妥善解决,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蓬勃兴起和传统社会相碰撞而产生的多种困惑不知所措却无人引导。第二、思想教育方法的滞后性。虽然各方面都在按要求按计划去做,但教育效果并不好,纠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单一,形式呆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够重视,缺少兴趣和学习热情,有时迫于考试,临考突击,背上几个题目应付过关了事。有的学生看到

28、别人都参加“邓研会”,自己出于好奇或者迫于面子或者好大喜功便参加了,当老师在作有关邓小平理论专题辅导时,有不少学生在下面或看小说,或背英语单词,或打瞌睡,真正用心听讲者寥寥。由此可见,用那些靠浮于形式的学习方法再加上滞后的教育内容,是很难使那些正确的理论能够真正内化为青年学生坚定的信念和精神支柱的。2、青年价值观念的多元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人们价值观念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一元社会所产生的单一性、绝对性和严格性的价值观念,而且逐渐嬗变为相对性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因此,旧的价值体系的动摇并没有导致一种较为成熟的新的价值体系的出现,新旧观念并存的复杂局面引起人们

29、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思想混乱,理想的人生之梦与现实的生活之路充满矛盾和冲突,使不少青年产生困惑和迷茫。有调查表明:青年学生在面对个人利益和前途的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知行背离。一方面有71%的学生认为应该“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集体利益,”但在择业选择时,前三位的考虑因素分别是“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利益”的有41%,“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有31%,“实现自我设计、自我选择”的有18%。而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不到4%,对这种矛盾,学生自己也感到困惑和担忧。一个学生在调查问卷上说:“这是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与时代,我不害怕市场经济,但很害怕丛林法则支配一切,我们找不到精神家园。”、所以,青年学生

30、对于多元价值观念并存和相互冲突的复杂环境中,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识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深深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尴尬境地。3、青年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性。知识技能社会化,是青年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因此青年必须努力学习知识,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新成果,以构建成一个比较合理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自己走上社会所从事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需要。然而,我国教育由于长期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过早地文理分科,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必然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思维方式单一,专业面狭窄等缺陷。比如:华中理工大学曾对全校3511名新入校的专科、本科

31、、硕士和博士生进行了首次中国语文水平测试,总平均分为63.9,其中,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平均分竟不及格。该校受国家教委委托,前不久对全国部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进行了一次调查,从收回的4500份有效问卷看,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不只是文学、艺术等知识的欠缺,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和文化遗产知之甚少,中国古代哲学知识几乎空白,且边缘学科知识严重不足。这些从一个侧面说明素质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几年,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单位都很重视素质教育,并积极探索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的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要从应试教育完全过渡到素质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实现青年知

32、识结构的合理化还必须付出艰辛努力。4、对独生子女教育的偏颇性。独生子女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有独生子女7000万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稳定和生育高峰期的延续,独生子女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普遍。那么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什么差别呢?他们在青年社会化与非独生子女有什么不同呢?这些既理论又很现实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最近调查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理想、求职、学习、经济水平、交友、个性自评等几个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与此同时,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教育观念的偏颇。尽管现在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教育观念比较陈旧

33、。例如,不少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孩子的成才与否同自己的荣辱联系在一起,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不顾孩子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一味地按自己意志来培养孩子。第二是在教育方法上的偏颇。现在孩子身上不少问题都反映在我们教育方法上,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孩子关爱的度上。许多家长过分溺爱,导致孩子怠情、自私、骄横等等,而这些问题将直接给青年社会化过程造成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5、中老年人对青年社会化的逆反性。青年人应该既是社会文化的塑造物,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在内化的同时又表现出外化。但在十年“文革”的国度里,青年人只是依从“文攻武卫”、“斗私批修”。不能创造出符合青年自身特点的青年文化。自改

34、革开放以来,青年人从“无奈”中走到“兴奋”,从封闭走向开放,沿着时空转换,他们欢呼雀跃,从反思中找到宁静,从竞争中找到进取,在为祖国做出杰出贡献的同时,又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文化。而成年人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似乎有些“不适应”,在不少方面却表现出“滞后”。当青年人把“迪斯科”跳得熟悉透了的时候,那些长辈才开始学习“老年迪斯科”;当青年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挣钱时,那些长辈们还呆在家里守土如根;当青年人整天沉浸在电脑的海洋里,那些白发老人似乎还不知此乃何物。也就是说,那些本应规范青年人社会进程的成人却反过来学习和楷模青年人在新时代中所创造的新文化。从而强烈地表现出青年社会化的逆反心理。二、对策针对青年社会化

35、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社会教化和青年自身内化的质量。为此,必须着重抓好对青年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以实践贯穿于教育过程当中,边教育边实践,形成教育与实践的三维一体的社会教化模式。同时,注重青年的自我教育,发挥其主体能动性的作用,不断增强教化和内化的质量与效果。为此:1、坚持素质教育。前不久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虽然以后的路还很长,但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必须脚踏实地地开始它的真实旅程。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

36、业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教育。素质教育不仅要青年学生“学会知识”,“学会生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多头并进,多管齐下的原则,特别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克服过去那种“形式主义、摆花架子”的做法,从“唱高调、说大话、讲空话”变为遵循实事求是,注重实效,进行实战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根据青年的特点及不同文化层次开展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第一,适应现代信息,进行超前教育,克服教育内容的滞后性。大众传媒的日益现代化,使信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青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电化教育等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

37、发挥信息教育的功能,使青年接受更多新知识,而不是陈词滥调。第二,采取多种形式,克服教育形式的呆板性。不能局限于“灌输”这种单一模式,而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将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有机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达到理论的穿透力和情感的感染力的有效整合。比如开展受学生欢迎的各类学术活动,组织各类演讲会、辩论赛、校园青春风彩大赛、校园戏曲小品、体育节等活动。使青年在其中接受教育,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第三,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克服眉毛胡子一把抓现象。根据受教育者的文化层次,有针对性地分层次系统化规定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教育过程中,特别分清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区别,唱响主旋律。2、做好家

38、庭的早期教育。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行为举止都时刻影响着自己的孩子。随着家庭小型化的发展,特别是城市三口之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有着特别的作用。第一,父母在生活中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注意对孩子尊重人、帮助人,先人后己等品格的培养。积极塑造先人为主的定势。第二,用自己的品德和人格来影响自己的孩子,使他们得到最直接、最现实的道德情操的熏陶。第三,通过先进人物、英雄事迹的家教培养孩子既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又能脚踏实地,不断开拓和进取。同时,父母应要注重自己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3、注重青年的自我教育。在青年的成长过程中,进步的幅度也取决于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取

39、决于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无论思想教育还是知识的传授,都需要青年用自己的感官去接受,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整理和储存。缺少这个人内化的过程,任何强制性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因此,我们的教育者必须从每个青少年的个性差异出发,充分认识到青少年的潜能,通过多种途径,让他们自己自我感知、自我体验、求知渴望、社会责任感以及发挥自己的才能、信心、勇气。当然要特别注重提高青年的内省力。4、加强青年的社会实践。就是要使青年直接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当中一边锻炼,一边接受教育。因为青年社会化的必由途径就是青年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目前我国来说,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

40、者活动、假期考察及调研活动等等。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切忌那种形式主义的走马观花的实践活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在青年与社会双向作用的社会化过程中,青年主要处于依赖、服从、被社会教化、塑造的地位。那么,教化者是否任意地按照自己主观想象来教化和塑造青年呢?当然不能。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才能达到其目的和要求。在整个社会化过程当中,社会化的规则程序和活动结构都是有序的、可行的,社会为青年的社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正常发展条件。可以说,我国的青年社会化过程已基本上遵循其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规律性,既保证了其发展的方向,又达到了社会化的效果

41、,青年社会化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问题。1、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滞后性。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我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切实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的素质。当然,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发挥着积极的政治优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改进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为我们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并保证了青年社会化朝着正确的方向正常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应当看到,当前在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中最为突出的有两个问题:第一、思想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以高校为例,不少高校在思想教

42、育方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教育的内容与现实部分脱节,而且一味地以“你说我听”的灌输为主,既抑制了青年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导致青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抵触情绪。也正因为如此,青年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和内心的苦恼却得不到妥善解决,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蓬勃兴起和传统社会相碰撞而产生的多种困惑不知所措却无人引导。第二、思想教育方法的滞后性。虽然各方面都在按要求按计划去做,但教育效果并不好,纠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单一,形式呆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够重视,缺少兴趣和学习热情,有时迫于考试,临考突击,背上几个题目应付过关了事。有的学生看到别人都参加“邓研会”,自己出于好奇或者迫于面

43、子或者好大喜功便参加了,当老师在作有关邓小平理论专题辅导时,有不少学生在下面或看小说,或背英语单词,或打瞌睡,真正用心听讲者寥寥。由此可见,用那些靠浮于形式的学习方法再加上滞后的教育内容,是很难使那些正确的理论能够真正内化为青年学生坚定的信念和精神支柱的。2、青年价值观念的多元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人们价值观念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一元社会所产生的单一性、绝对性和严格性的价值观念,而且逐渐嬗变为相对性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因此,旧的价值体系的动摇并没有导致一种较为成熟的新的价值体系的出现,新旧观念并存的复杂局面引起人们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思想混乱,理想的人生之梦与

44、现实的生活之路充满矛盾和冲突,使不少青年产生困惑和迷茫。有调查表明:青年学生在面对个人利益和前途的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知行背离。一方面有71%的学生认为应该“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集体利益,”但在择业选择时,前三位的考虑因素分别是“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利益”的有41%,“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有31%,“实现自我设计、自我选择”的有18%。而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不到4%,对这种矛盾,学生自己也感到困惑和担忧。一个学生在调查问卷上说:“这是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与时代,我不害怕市场经济,但很害怕丛林法则支配一切,我们找不到精神家园。”所以,青年学生对于多元价值观念并存和相互冲突的复杂环境中,难

45、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识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深深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尴尬境地。3、青年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性。知识技能社会化,是青年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因此青年必须努力学习知识,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新成果,以构建成一个比较合理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自己走上社会所从事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需要。然而,我国教育由于长期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过早地文理分科,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必然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思维方式单一,专业面狭窄等缺陷。比如:华中理工大学曾对全校3511名新入校的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生进行了首次中国语文水平测试,总平

46、均分为63.9,其中,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平均分竟不及格。该校受国家教委委托,前不久对全国部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进行了一次调查,从收回的4500份有效问卷看,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不只是文学、艺术等知识的欠缺,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和文化遗产知之甚少,中国古代哲学知识几乎空白,且边缘学科知识严重不足。这些从一个侧面说明素质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几年,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单位都很重视素质教育,并积极探索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的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要从应试教育完全过渡到素质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实现青年知识结构的合理化还必须付出艰辛努力。4、对独生子

47、女教育的偏颇性。独生子女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有独生子女7000万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稳定和生育高峰期的延续,独生子女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普遍。那么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什么差别呢?他们在青年社会化与非独生子女有什么不同呢?这些既理论又很现实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最近调查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理想、求职、学习、经济水平、交友、个性自评等几个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并因此影响到自强精神。与此同时,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教育观念的偏颇。尽管现在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

48、的教育,但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例如,不少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孩子的成才与否同自己的荣辱联系在一起,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不顾孩子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一味地按自己意志来培养孩子。第二是在教育方法上的偏颇。现在孩子身上不少问题都反映在我们教育方法上,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孩子关爱的度上。许多家长过分溺爱,导致孩子怠情、自私、骄横等等,而这些问题将直接给青年社会化过程造成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5、中老年人对青年社会化的逆反性。青年人应该既是社会文化的塑造物,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在内化的同时又表现出外化。但在十年“文革”的国度里,青年人只是依从“文攻武卫”、“斗私批修”。不能创造出符合青年自身特点的青年文化。自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人从“无奈”中走到“兴奋”,从封闭走向开放,沿着时空转换,他们欢呼雀跃,从反思中找到宁静,从竞争中找到进取,在为祖国做出杰出贡献的同时,又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文化。而成年人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似乎有些“不适应”,在不少方面却表现出“滞后”。当青年人把“迪斯科”跳得熟悉透了的时候,那些长辈才开始学习“老年迪斯科”;当青年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挣钱时,那些长辈们还呆在家里守土如根;当青年人整天沉浸在电脑的海洋里,那些白发老人似乎还不知此乃何物。也就是说,那些本应规范青年人社会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