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第3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课件_第1页
12年第3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课件_第2页
12年第3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课件_第3页
12年第3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课件_第4页
12年第3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3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第3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本章提要: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2、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1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一、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经济 1、从资源配置角度,界定市场经济内在属性第一,它是商品经济的一个发展阶段,因此关于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定适用于市场经济。但它与一般商品经济阶段的区别在于,它是商品经济的一种高度发展了的形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自由流动 。第二,它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与之相对应的不是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而是计划经济。虽然,市场经济

2、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但它不具有资本主义的制度属性,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要其整个社会的生产和交换仍然具有商品经济的属性,市场经济仍然可以成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因此,不能根据是否是市场经济来判断一种生产方式的社会性质。 2、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资源配置要解决的是,人们如何把稀缺性资源用于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谁来生产、怎样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分配等方面的问题。在当今世界上,资源配置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计划经济方式,一种是市场经济方式。1)计划经济方式计划经济是指由政府通过计划渠道配置资源的方式。其机制是:由政府通过计划来安排企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计划方式的优势主要在宏

3、观领域。能有效地对经济总量进行控制,具体表现在:第一,能够在全社会内集中必要的财力、人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第二,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和规划,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在宏观上优化资源配置;第三,对国民经济重大结构进行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第四,能够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计划方式的的不足在于:第一,对微观经济活动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容易产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脱节;第二,不能合理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容易造成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现象。2)市场经济方式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调节的价格支配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其机制是:生产什么、怎

4、样生产、为谁生产由市场主体企业自主决策,由于企业的这些决策是在竞争性市场上作出的,因此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最终是由市场安排的。市场方式的优势主要在微观领域,能够有效地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具体表现在:第一,能够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第二,能够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促进技术和管理的进步;第三,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能够促进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及时协调。市场方式的不足在于:第一,对经济总量的平衡、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的调节显得无能为力;第二,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容易造成经济失衡和周期波动,导致

5、资源浪费;第三,市场规律的作用会引起贫富差距扩大和出现两极分化等现象。3、市场配置资源能实现效率目标1)市场经济下三大基本问题的解决第一,生产什么东西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只有在这种消费者是上帝的场合,生产者才能真正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第二,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竞争会使最便宜的生产方法代替费用较高的生产方法。第三,为谁生产即生产成果在各类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取决于市场上由各类要素的供求关系调节的要素价格。2)市场经济能最优配置资源的原因从决策系统看,市场经济以经济主体分散决策为特征。而经济决策权分散于直接从事生产经营和消费活动的经济主体手中,在决策科学性上显然优于集中

6、决策。从信息系统看,市场经济是通过价格信号在经济主体间横向传递经济信息的,横向传导市场信息能迅速得到市场反馈,经济主体能迅速对市场情况作出反映。从动力系统看,市场经济的经济动力主要来自物质利益激励和竞争的压力。在经济主体事实上存在独立利益的条件下,它们对经济效率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内在动力。 二、作为经济体制的市场经济1、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简称,它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围绕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包括微观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体制,具体涉及企业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等。总的来说,经济体制是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7、相关的具体制度安排和运作形式。其关键性功能是协调整个社会中各个利益主体关系。当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并由相应的经济体制来对其进行保证时,则这种经济体制就是市场经济体制。2、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自由交换基础上的契约经济。所谓自由是指商品的交换只取决于买者和卖者自己的自由意志。这就是打破了各种商品交换和要素流动的人为的和体制的障碍,可以自由流动。市场参与者自主决策、自由选择。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自由交换基础上的契约经济。第二,等价交换基础上的平等。所谓平等,是指买卖双方彼此只是作为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经济主体是平等的利益主体,不存在

8、任何人身依附关系,只有等价交换才是各个利益主体所能接受的。市场上竞争是公平的,只承认竞争的权威,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第三,所有权的保护和实现。所有权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根本。没有所有权,也就没有交换,没有分工。所谓所有权,是指每个利益主体都只能支配自己的东西。在商品交换中,“他们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法的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在市场经济中最为重要的制度安排是明晰产权关系,在法律上保护所有权,并要求通过契约关系保证所有权的实现。第四,市场参与者的利益追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各个利益主体连在一起并发生关系的唯一力量“是他们的利己心,是他们的特殊利益,是他们的

9、私人利益。正因为人人只顾自己,谁也不管别人,所以大家都是在事物的预定的和谐下,或者说,在全能的神的保佑下,完成着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体有利的事业。”各个独立的市场主体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注,正是社会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和动力的根源所在。第五,市场运行的规范。市场经济中的自主决策、自由选择、自由竞争,基本上自由放任。市场参与者的自主决策、自由竞争都需要在一定的规范下进行,其行为要有约束。这种约束和规范除了市场的自律性规则外,还包括法律规范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市场参与者的完备的市场法规,对市场运行的规范的政府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12、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

10、论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79-198410) 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10-19896)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10-200310)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1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 三、社会主义

11、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1)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3)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4)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5)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6)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教育体制和完备的法律体系。 第二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2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22、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2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一、传统体制的基本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其构成基本上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形式,否定和排斥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的存在。第二,在经济决策权上,实行过度的“中央集权”即经济权策权集中于国家。 第三,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实行行政式计划配置。第四,在利益分配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激

12、励的动力机制主要依靠政治动员、政治制裁和精神鼓励。 第五,在经济组织结构上,存在着封闭式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二、传统体制与实践的矛盾第一,“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与生产力状况之间的矛盾。 第二,政府权力的过分集中与政企关系危机的矛盾。 第三,经济组织结构上的条块分割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 第四,社会资源的行政化配置与经济失衡的矛盾。 第五,平均主义的分配倾向与劳动效率损失的矛盾。22、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的经济转型渐进式经济转型是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体制转轨。这种转型的基本特点是:第一,在理论上坚持公有制经济能够与市场经济兼容假设,这一假定前提决定

13、了在渐进式转型过程中,始终在探索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具体结合方式。第二,在转型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融合,二者在逐步转变中不断磨合。这种融合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规定了市场化的边界,市场化进程不应导致对公有制的否定;另一方面,市场化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化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实现形式,以与日益市场化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第三,过渡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与之相反,激进式经济转型则以公有制经济不能与市场经济相互兼容假定为基本出发点,只有私有经济才能与市场经济融合在一起。从这种理论出发,必然把私有化作为经

14、济转型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二、工业化和市场化相统一的双重转型所谓双重转型是指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双重转型既意味着巨大机遇,又可能蕴藏着巨大风险。所谓机遇是指,由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经济体系中潜藏着很大的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所谓风险是指,双重转型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巨大变迁,社会利益结构的巨大调整,如不能有效地整合和调整,都有可能出现社会动荡,使经济落入增长陷阱之中。 三、强制性制度创新和诱致性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 不是单纯的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推进改革,而是把强制性与诱致性创新结合起来,在改革过程中充分注意调动民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中国渐进式转型成功的一

15、条重要经验。 后来,这种诱致与强制相结合的制度创新,在实践中被概括为“先放开搞活,后调整规范”的改革方式,许多改革首先是从放松管制开始,允许或默认经济主体为追求创新利润,根据制度失衡状况自发地进行创新,在改革取得成效后,再由政府出面进行规范,并在更大范围内强制推广。 四、体制外推进与体制内改革的结合 体制内是指作为体制改革起点的原计划经济体制,体制内的改革是指对原来计划经济体系的改造,主要是指国有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体制外是指改革中新形成的经济体系,体制外推进是指在渐进式转型过程中,由于放松管制而自发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以外形成的市场经济体系,它主要表现为非国有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乡镇经济以及外

16、资经济的发展。体制外推进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主体的产生和竞争性市场环境的形成。 2)体制外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也是推动体制内改革进程的重要力量。 3)体制外的市场化推进为经济转型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做出巨大贡献。 五、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的转型方式 增量是指经济生活中新增加的数量,存量则是指经济生活中原有的数量。其特点是:首先把经济活动中新增加的数量从计划经济运行方式逐步转移到市场化运作轨道上,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按市场原则运行的经济比重越来越大,再逐步把所有存量都转移到市场轨道上来,最终完成经济转型的任务。与之不同,在激进式经济转型中,则是通过经济运行模式的突变

17、,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大部分经济存量直接从计划轨道转移到市场轨道上。六、双轨过渡、非一步到位的转型方式 与一步到位的激进式转型相比较,其主要优势是:1)这种转型方式有助于保证体制过渡时期经济的持续增长。2)这种转型方式有助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稳定过渡。 双轨过渡的转型方式也有一些难以避免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双轨制会造成新旧体制摩擦,经济秩序混乱,降低资源配置效率。2)双轨制会造成权钱交易,滋生腐败,激励设租、寻租动机和行为。 3)双轨制还有可能造成改革不彻底,旧体制长期残存的问题。 七、个别试点、局部推进、总体协调,“摸着石头过河”式经济转型 这种改革方式具有两个基本特点:1)改革没有自始至终、首尾一贯的总体方案的指导。在改革进程中,经验主义式的实践探索的作用明显大于事先的理论指导和总体设计,只有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率的改革措施,才能被最终肯定下来,也才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 2)在具体的改革措施上,总是采取分领域、分项目、分阶段的逐步推进的方式,这种渐进推进通常要经历“个别试点、局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