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及资源保护法期末复习重点_第1页
环境及资源保护法期末复习重点_第2页
环境及资源保护法期末复习重点_第3页
环境及资源保护法期末复习重点_第4页
环境及资源保护法期末复习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z.人类环境分类: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指所有能够对人类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和,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自然因素。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根底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对自然物质加工和改造所形成的环境体系。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根底、城乡构造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艺术、哲学的观念和机构等。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1环境是人类产生、生存和开展的根底2人类不断干预和改造着环境。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中,环境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人类则是其中的能动性因素。环境

2、问题:指由于自然界的变化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环境构造和状态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开展的变化,由此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害影响。【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如地震、洪涝、干旱等;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又可以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指因为人为的因素,使*些物质或能量进入环境之中,引起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发生改变,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并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条件的现象。生态环境污染,又称环境破坏,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过度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引起*种或*几种环境要素发生数量减少、形态改变、质量降低,导致这些环境要素固有的环境功能弱化或

3、丧失,从而使环境产生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开展的影响的一种现象。两者之间的联系:既有区别也有共同点。从差异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主要发生在生产和生活的排放环节,而环境破坏则主要产生于人类对环境要素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更多地表现为对环境要素性质上的改变,而环境破坏则主要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形态的改变。共性:两者最终都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固有构造或功能的损害,使环境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现实中不可能对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进展截然的划分。】环境问题的产生:农业文明时期农耕火种产业革命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日趋严重20世纪80年代之后环境问题

4、开场逐渐表现为全球性的影响产生根源:哲学根源:柏拉图、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儿。其中,笛卡儿的主客二分对于确立人的主体性和科技的开展确实发挥了进步的历史意义,但他无视了大自然的整体性和价值尊严,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盲目的、肆无忌惮的征服和改造。*根源:基督教:只要为了人的利益,征服和掠夺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伦理学根源:自然界只有工具价值,没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价值仅是满足人类永无止尽的欲望。技术根源:技术开展的缺乏&对技术的滥用经济根源:1.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和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负外部性即人们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不利的影响/2.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3.经济的贫困化缺乏资金和技术

5、导致一些开展中国家无法解决因过度开采资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的贫困化环境保护:指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开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开展。【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的总称。理解【1.具有法的一般属性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保障实施的/ 2.调整的是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3.是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规*的总称】特征调整

6、对象的特殊性: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媒介和根底的人与人的关系技术性:环境问题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开展带来的副产品且环境问题的解决也要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必然反映自然科学规律。综合性:以法学为根底,吸收和借鉴了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包含了宪法规*、行政法律规*;涵盖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根本法/单行法等多层次、多领域的法律法规。社会性:关注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和根本人权的保障,反映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代表整个人类共同的利益区域性:不同区域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国际共同性:不再是一个国家/地区的问题,超越国界成为全人类的挑战。目的保护和改善环境,

7、保障人体安康推进生态文明建立,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开展【可持续开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开展,核心在于对开展权益的肯定,要*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作用进展环境资源管理的法律依据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实现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法律武器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维护公民环境权益的法律保障协调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的法律手段维护我国环境权益、促进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法律工具环境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指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规定的,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含义:1.是一种以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 2.是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确认的社会关系 3.

8、是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特征:1.具有手段和目的的双重性 2.受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双重制约 3.具有广泛性与综合性构成要素:1.主体:国家/国家行政机关/法人与其他组织/自然人内容: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应承当的义务。权利: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赋予主体为追求*种利益,而为一定行为或者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义务是指对主体的必须为一定的行为或者不为一定的行为的约束。客体: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物被人类所控制和支配的各种环境要素和自然资源与行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主体所从事的对环境有影响的各种活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是指调整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开

9、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自然资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各种现行法律规*,按照一定的原则、功能、层次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统一整体。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安康,推进生态文明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环境保护的对象:影响人类生存和开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权利和义务:环境监视管理体制: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全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本区行政区域】根本原则和制度: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根本原则,实行环境规划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环境监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生态保

10、护补偿制度、环境与安康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环境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根本要求/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根本要求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环境行政责任、环境民事责任以及环境刑事责任等。环境管理狭义:即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在不超出环境容量的前提下通过促进开展经济满足人类的根本需求,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对所辖区域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实行统一监视管理的行政活动。环境管理体制:指国家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权划分。具体包括各种环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各种环境行政管理机制的职责、权限划分及其运行机制,协调环境行政管理事务中有关

11、权力、责任、相互关系的方式等。环境行政管理机关:指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行使环境资源行政权,对国家环境资源行政事务进展监视管理的国家机关。【中央/地方、其他组织:法律授权的非行政机构和环境行政机关依法授权的非行政机构】分散管理体制:指并不设立专门的环境行政管理机构,环境管理职权分散在各个相关部门之中。单一管理体制:指将环境保护职权集中于一个机关,并不断强化其职权。【只管环境不管开展、主管部门只管开展不管环境,环境管理机构与主管部门的相互掣肘带来巨大的政治交易本钱,降低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综合管理体制:在赋予专门环境管理机构较大环境管理职权的同时,又保存了其他国家机关在各自职权*围内一

12、定的环境管理权。我国环境管理体制设置现状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环境保护法10条原则性的规定了我国统一管理与部门管理相结合、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相结合的环境管理体制: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视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视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视管理。横向上,我国设置独立的环境管理专门机关作为统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纵向上,由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环境保护工作各管理机构及其职权:环境保护部门的主要职责:编制规划、制定

13、标准、建立健全制度、审批文件、日常执法、信息公开编制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规划编制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实施。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依法审批建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环境保护的日常执法工作,包括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展现场检查,依法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非法排放的设施、设备,依法征收排污费,对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依法进展行政处分等。依法公开环境信息根本

14、原则: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根本原则:贯穿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整个法律部门始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约束力,全面表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内在质的规定性与本质特征并构成该法律部门根底的根本性规则。特点:1.根本原则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理念和价值追求的表达,表达价值取向的独特性。表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资深法律价值的普遍性与整合性,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跟本准则。对具体环节与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与规*的指导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法律解释、填补法律漏洞和平衡法律利益的功能。【指导性:对规定不明确的法律制度与规*作出与法律精神相符合的解释、主要出现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弥补法律漏洞、当多种利益出现冲突时,通过价值判断对这些利益

15、进展衡量,决定取舍】存在形态:1.制定法中一般概括条款 2.判例中 3.宪法法律的根底或推论 4.应然的法律价值、事实之理中归纳为协调开展原则、预防原则、义务性原则与公众参与原则协调开展原则:地位最重要对于整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起全局性的指导作用概念环境保护与经济建立和社会开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开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特征义务主体是政府重心在于协调,协调开展是一个衡平过程,是集并重、协同、兼顾、调整和共赢于一体的综合开展,具有浓郁的利益衡量色彩。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开展。要求经济建立和社会开展考虑环境与资源的承载能力,同时也要求环境保持在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对环境质量的

16、要求水平上,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为实现可持续开展提供了明确的实现路径,与可持续开展之间应当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适用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开展方案、规划和决策之中加强政府环境责任,通过制度建立加强对政府的考核和监视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支持支持和引导环保产业的开展环境优先原则:指当经济开展的速度和规模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时,经济利益让位于环境利益,将经济开展的速度和规模控制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的原则。环境优先原则不能替代协调开展原则 why?首先,尽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环境保护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其首要的特征是法,其根本原则是要实现统领整个法律体系的目标,首先必须坚持法律

17、价值的调和以及多重目标的兼顾,防止向单一价值倾斜。协调开展原则原则所强调的协调和平衡不是绝对的倾斜,而是通过合理的权衡允许特定情况下开展的优先性与环境保护的优先性,以不断适应社会开展的实际需要,最终实现可持续开展。而环境优先原则过于绝对化,缺乏对不同价值观念利益的调和,而片面地倾向于环境保护。其次,从时间上说,我国目前仍是开展中国家,开展仍然是我国的首要任务,我国只有坚持进一步的开展,消除贫困,才能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开展。因此在现阶段强调环境优先过于超前,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最后,单纯从文本上进展文义解释,上述几国的环境根本法中都未明确提到环境优先原则,相反都有涉及协调开展的论述。综

18、上,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现阶段仍然应当将协调开展原则作为统领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首要的根本原则,推动经济建立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但应当明确在经济建立与环境保护之间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环境保护的需要。预防原则:目前仅仅是指对损害的预防,并不包括风险预防。损害预防原则:国家的一项责任,即国家应尽早地在环境损害发生之前采取措施以制止、限制或控制在其管辖*围内或控制下的可能引起环境损害的活动或行为。风险预防原则:为了保护环境,各国应按照本国的能力,广泛采取防*措施。遇有严重或不可逆转损害的威胁时,不得以缺乏科学充分确实证据为理由,延迟采取符合本钱-效益原则的措施防止环境恶化。两者存在很大的区

19、别:一是风险预防原则重在采取措施以防止环境恶化之可能性,而损害预防原则侧重于采取措施制止或阻碍坏境损害的发生;二是风险预防原则仅针对严重或不可逆的环境损害的威胁或风险,而损害预防原则针对的环境损害*围更广,既包括环境损害风险,也包括实际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环境损害;三是风险预防专门针对科学上具有不确定性。预防原则与传统法下的慎重注意义务一样吗?Why?预防原则下法律主体所承当的预防义务与传统法中法律主体所承当的慎重注意义务主要有以下区别:首先,预防原则下的预防义务并不以完全消除排放或者防止损害为目标,而是以最大化减少排放和防止损害为目标,而传统法要求权利人慎重行使权利的目的在于完全防止损害;其次,

20、损害预防下的预防义务主要是由公权力机关予以规定的强制性义务,而传统法中的慎重注意义务主要取决于权利人的慎重注意,并无其他力量的提前介入;最后,预防原则下得预防义务不仅针对可预见的损害,同时也针对不可预见的风险,而传统法中则不能以难以证明的风险对权利人施加预防义务。适用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求对一切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规划、决策以及建立工程在其是时候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展分析、预测和评估,其根本指导思想就是以预防为主,将环境损害消灭于萌芽状态,是最为典型的贯彻损害预防原则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度。加强清洁生产制度建立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制度义务性原则:指为了实现环境保护责任的公平负

21、担,法律主体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以及消费相关产品时,应当承当相应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主体原因行为人,即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以及不仅学上述行为但是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中受益的主体目的实现责任的公平负担以及保护环境,不包括环境利益的公平享有为了明确排污者、开发者以及受益者应当承当相应的补偿、保护和恢复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的法定义务,同时也包括承当违反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产生的法律责任。适用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受益者负担义务性原则与义务共担理念的关系:义务共担理念表达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社会法的本质,说明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传统部门法之间的区别。义务共

22、担仅仅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出于社会平安的考虑而作出的特殊让步。一方面,义务共担仅仅在特定的情况下适用,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并不具有普遍性,不能取代原因行为人负担,否则会引起对法的效率价值的极大损害;另一方面,义务共担仍然需要一原因行为人负担为前提,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义务性原则下的原因行为人负担才能转化为义务负担。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义务性原则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义务共担理念,但是从整体看义务性原则仍然建立在原因行为人负担这一根本原理之上。公众参与原则:指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公众环境权益相关的开发决策等活动,并有权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和救济,以防止决策的盲目性,使得

23、该决策符合广阔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适用保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即保证社会公众获得与环境有关的各种真实情况和资料的权利。是公众参与原则的根底性权力形态,是社会公众进一步对环境事务进展全面参与和介入的前提条件。政府是环境信息披露和公开的主要义务主体,要保证公民的环境知情权,首先要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义务:完善信息公开的类别&完善信息公开的程序&完善相应的责任设计保护公众的环境决策参与权,针对政府作出的与环境有关的决策,公众有权获得相应的时机和正常的途径向有权作出决策的机关充分表达其所关心的环境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并通过一定的机制确保公众的合理化建议能为决策机关所采纳。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24、律制度:是指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部门中,调整特定环境与资源保护社会关系,并具有一样或相似法律功能的一系列法律规*所组成的整合性的规则系统。是根本原则的具体化,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重要组成局部。内容调整对象的特定性法律规*的整合性法律功能的同质性法律实施的可操作性环境规划制度概念:指政府或组织根据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所做出的、今后一定时期内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和环境质量的行动方案。特点:系统性和综合性&科学性和技术性&行政性&法律性环境规划vs环境方案:规划比方案更宏观一些。方案是以政府的指令性要求为根本内容,而当前的规划则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根底性作用;方案的实施主要依靠行政部门上下级之间的

25、命令与服从,以行政权的运作为核心,而规划的事实主要是以政策和相关立法为根底,尤其强调法律角度的保障。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念:指对规划和建立工程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展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展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评价*围和时机:适用*围包括一地三域综合性规划和十种专项规划。评价文件的形式、内容和编制主体: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实施该项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由规划编制机关编制或者组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机构编制。公众参与程序: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

26、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审查程序:在报送审批综合性规划草案和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局部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将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并附送。不予通过:依据现有知识水平和技术条件可能产生不良环境影响/可能造成重大不良环境影响却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或者减轻对策和措施的跟踪评价程序: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实施后,编制机关应当及时组织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告审批机关;发现有明显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当及时提出改良措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责任建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评价*围和时机

27、:在中华人民*国领域内和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立对环境有影响的工程建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形式: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全面评价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环境影响报告表进展分析或专项评价影响很小、不需要进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登记表编制程序公众参与程序审批程序后评价和跟踪检查程序建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责任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目标管理:是指通过设定目标、执行目标与考核目标这一完整的流程来整合相关资源、实现管理目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就是将上级党政组织所确立的行政总目标逐次进展分解和细化,形成一套目标和指标体系以此作为各级组织进展管理的依据,并以书面形式的责任状/书在上下级党政部门之间进展层层签

28、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指调整政府与环境、资源、能源和生态有关的目标的设定、执行和考核的一系列规*的集合。内容:目标责任制主体,主要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及各级人民政府具体负有环境保护监视管理职责、资源能源监视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目标确实立首要内容:表现为具体的量化指标,一般分为预期性指标具有指导意义并不具有必须要实行的效力和约束性指标指在预期性根底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政府责任的指标,具有法律效力要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开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遵循两个标准:一是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二是符合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指标的分解从上至下分解模式通过逐级依次分解最终落实到基层人民政府指标的执行最重要的

29、环节其他环节的最终目的其实都是为了指标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指标的考核:考核方法、程序以及后续的奖惩措施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相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是否顺利实现其效果。责任追究:1.未完成指标的责任追究【负责人承当领导不力的政治责任】 2.弄虚作假的责任追究环境标准制度环境标准: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依据一定的技术标准确定环境质量的水平、环境污染排放的合法性界限等,这些技术标准即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安康,根据国家的环境政策合法规,在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根底上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

30、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时间和速率以及其他有关技术规*。主要内容:环境标准的管理体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全国、县级以上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环境标准体系:1.横向上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根底标准+环境检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2.纵向上的:国家和地方清洁生产制度清洁生产:指对工艺和产品不断运用综合性的预防战略,以减少其对人体和安康的风险。是环境保护技术和环境保护理念开展的高级阶段。积极作用: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维持和提高环境质量,又有利于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能够改良企业生产工艺流程,降低企业本钱提高市场竞争力;从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有利于减少政府

31、的监管压力提高政府监管的有效性清洁生产制度的内容:清洁生产管理体制清洁生产的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清洁生产的鼓励措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责任:环境行政责任:指环境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环境行政法律规*或者不履行环境行政法律义务,依法应承当的行政法上的法律后果。特点:1.是由环境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承当的法律责任【包括环境行政主体、环境行政公务员和环境行政相对人】是由环境行政*行为引起的法律责任。分类:承当责任主体不同环境行政主体的环境行政责任、环境行政相对人的环境行政责任、环境行政公务员的环境行政责任。责任关系不同环境内部行政责任和环境外部行政责任*行为的种类不同作为的/不作为的责任内容不同财产性/非

32、财产性环境行政主体的构成要件:有*行为即可、主观过错主体: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及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实行环境保护监视管理职能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客观方面:环境行政主体的环境*行政行为、危害后果以及行为与后果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危害后果和因果关系不是环境行政主体承当环境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承当方式:1成认错误,赔礼抱歉2恢复名誉,消除影响3恢复原状4通报批评5履行职务6撤销*的环境行政行为7纠正不当的环境行政行为8返还权益9行政赔偿环境行政公务员的环境行政责任:指履行环境监管职责的公务人员,违反环境行政法律规*所

33、规定的义务,怠于或疏于履行环境行政监视职责或滥用环境行政管理职权,所应当承当的行政方面的法律后果。构成要件:主体:在环境行政主体中履行环境监管职责的公务人员主观方面:成心或过失,只有在成心或重大过失的主管状态下才负责客观方面:环境*行为、危害后果以及行为与后果间的因果关系,危害后果不是承当责任的必要条件。承当方式1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2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环境行政相对人的环境行政责任:指行政相对人因为不履行环境资源行政法律规*规定的保护环境资源、防治污染破坏的义务和不服从环境管理的义务,或滥用环境资源权利所应当承当的行政方面的法律后果。构成要件:

34、主体:环境行政相对人指环境行政法律关系中被管理的一方,主观方面:主观上具有过错为要件。客观方面:环境行政相对人的环境行政*行为、危害后果以及行为与后果间的因果关系。危害后果及因果关系也是选择性要件承当方式:1.环境行政处分,指环境行政主体依法对违反环境行政法律规*的行政相对人所给予的制裁 2.环境行政命令,指行政主体依法要求相对人进展议定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意思表示。环境民事责任:指污染环境行为引起的民事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举证责任倒置环境侵权行为是指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由于污染环境的行为,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权益受到损害的法律事实。特点:环境侵权行为致害人与受害人在地位上往往具有不平等性

35、,致害方往往是实力雄厚的企业,通常掌握更多的排污信息和科技知识,使其能更便利地收集有力证据环境侵权行为的原因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人类生存和开展必定要伴随向环境的物质索取和废物排放。环境侵权行为比一般侵权行为更复杂:排污行为不会立刻引起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行为不是直接作用于客体;单个排污行为可能符合国家标准环境侵权行为的损害结果比一般侵权行为更严重:不仅会令人感官不适,造成疾病或残疾,甚至会引起死亡在财产损害方面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更严重;还会对后代人的利益造成影响。构成要件:环境民事责任的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原则到无过错原则的开展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他人合法权益的损害,无论行为人主观上

36、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当民事责任的,行为人就应当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承当民事责任。免责条件:受害人过错/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战争行为构成要件:环境侵权行为,指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由于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活动,造成他人人身、财神权益受到损害的法律事实。无需行为具有*性损害事实,指侵权行为致使受害人所遭受的权利和利益上的损失,是承当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包括危险状态】因果关系,指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事实结果之间具有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也是必须要件。【适用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倒置或因果关系推定往往通过环境因子间接造成损害结果在因果关系认定上出现困难、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具有潜伏性和累积性】承当方式:一排

37、除危害【停顿侵害、排除阻碍、消除危险】二赔偿损失三恢复原状解决机制:协商、行政调解、环境仲裁、环境民事诉讼【起诉主体资格、举证责任倒置、诉讼时效延长3年,最长20年】环境刑事责任:指国家依据刑法给予危害环境的行为的否认性评价。构成要件:污染环境类犯罪的构成要件:1犯罪主体:实施了*排放污染物的行为【自然人或单位】主观方面:在实施行为时所持的心理态度成心/过失犯罪客体:客观方面: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破坏资源类犯罪的构成要件:1犯罪主体:自然人或单位主观方面:成心非过失犯罪客体:国家、集体、他人的资源类财产权客观方面: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中,取自然资源或破坏自然环境的原有性状,超过了环

38、境的自我调节及平衡机能,情节严重的行为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制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三同时制度:又称环境保护设施配套制度或环境保护设施的建立与运行制度,指一切新建、改建,扩建的根本建立工程包括小型建立工程,技术改造工程,自然开发工程,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工程,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一般简称之为三同时制度。【加强建立工程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保证+防止环境继续恶化的环境管理】排污收费制度:指环保部门对

39、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者,按照所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征收一定费用的法律制度。【提供经济鼓励来控制污染物排放+促进技术创新+降低整体的减排执行本钱水平+为环境污染治理统筹资金】总量控制制度:指将*一控制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根据要实现的环境质量目标,确定该区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求采取措施将排入这一区域内的污染物总量,在一定时间段内,控制在总量控制指标之内,以满足区域内环境质量或环境管理要求的管理手段。【促进我国环境治理方式的转变+推动市场化手段+创制通过影响经济增长方式来控制污染的新模式】十二五期间四种重点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氦、二氧化硫、氦氧化合物排污许可管

40、理制度:排污许可是行政许可的一种,是环保部门根据排污者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符合法定条件和标准的排污活动的行政行为。【直接性和强制性、明确性透明性、功能多样性、独立性和整合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制度: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平安的环境事件。【一、建立环境污染公共检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二、企事业单位在预防突发环境事件中的责任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报告】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人造成的损害

41、依法应承当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有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促使其快速恢复正常生产;有利于发挥保险机制的社会管理功能;有利于受害人及时获得经济补偿,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减轻政府负担,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自然资源概述【概念:处于自然赋予状态下的各种自然要素】分类地下/地表、可再生/不可再生/恒定、存量/流量、工业/农业/旅游、土地/水/矿物等特征自然性、社会性、整体性和相对性开发可再生:优用+适度+整体利用;不可再生:综合+最优利用+重复利用;恒定:规模+及时利用保护克制和纠正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自然资源自身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和影响,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维持和强化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根底,在保

42、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保证社会经济开展对自然资源合理需求的满足。自然资源法根本制度现状:目前自然资源法律制度的研究缺乏内在的联系性和理论的一致性,在自然资源发的根本理论中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自然资源法律制度体系。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是与自然资源权属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在理论上的抽象和概括。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自然资源的权利】和自然资源使用权【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自然资源的非所有权人对自然资源享有的以开发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权力的统称。】自然资源流转制度:意义:表达了法律对自然资源社会关系调整在动态方面平安的保证表达:表达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推动自然资源价值的真正实现;

43、促进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根本思路:促进流转根本指导思想,解决必要性问题和有限流转根本原则,解决可行性问题自然资源行政管理制度:自然资源行政管理体制:自然资源管理机构的构造及组织方式,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直接反映了该国对自然资源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达着该国可持续开展管理能力的强弱,我国:专门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中央/地方+辅助性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配合和协助的相关行政管理的主要领域:编制各种自然资源规划/确认自然资源权属/审核和方法各种自然资源许可证/征收自然资源税费/进展自然资源行业监管/监视检查并追究有关法律责任土地资源法土地:是一个由

44、气候、土壤、地貌、岩石、水文、动植物等自然要素组成的生态综合体。功能: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开展类型:农用地、建立用地和未利用地。特征: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的长久性土地资源立法的主要内容:土地权属制度:土地资源管理制度的根底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土地使用权出让/划拨/转让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土地资源保护工作的根底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对土地类型的合理分类是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根底。要求是国家对改变土地用途实行管制,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立用地,控制建立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使用土地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未经批准不得改变用

45、途。跟地保护制度:土地管理的中心,土地用途控制制度的主要目的。【1.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2.国家实行根本农田保护制度、3.还有一些防治农田污染、防止农田被占用的一般规定】建立用地使用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对生态建立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到达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集约利用土地制度,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到达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构造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各项行为与活动。特殊区域环境概述区域环境:是指占有特定地域空间,具有相对独立的构造和特征因而需要进展特殊保护,由各种自然因素或人工因素组

46、成的综合体。分类:城市/农村/原生态/人文遗迹;资源保护区/科学保护区/农业区域/风景名胜区/旅游区域环境/自然遗址地特殊区域环境:是指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建立并受到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特殊保护,在科学、文化、教育、历史、美学、旅游等方面具有特殊价值和重大意义的区域环境的总称【区域性+典型性+不可再生性】自然保护区法:自然保护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分类:生态系统类别:森林生态/野草与草甸生态/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生态野生动物类别:野生动物和野生

47、植物自然遗迹类别:质地遗迹和古生物遗迹意义:保存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为衡量人类活动提供评价制度/保护生物多样性/维科学研究提供天然基地/有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保持地区生态平衡/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法律规定: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的规定:国家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划分/确立了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自然保护区规划的规定:开展规划对各类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保护和管理的总体规划和建立规划对*一具体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保护管理的规划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法律规定:条件+方式和程序+变更和撤销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律规定:管理机构及职责:国家级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有关.或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地方级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