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九年级语文暑期巩固提升卷(四川德阳专用)(解析版) 卷04_第1页
2022年新九年级语文暑期巩固提升卷(四川德阳专用)(解析版) 卷04_第2页
2022年新九年级语文暑期巩固提升卷(四川德阳专用)(解析版) 卷04_第3页
2022年新九年级语文暑期巩固提升卷(四川德阳专用)(解析版) 卷04_第4页
2022年新九年级语文暑期巩固提升卷(四川德阳专用)(解析版) 卷0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卷04一、语言知识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热忱(chn) 娉婷(png) 赢弱(li) 强词夺理(qing)B气氛(fn) 诘难(ji) 桑梓(xn) 杳无消息(yo)C执拗(ni) 门槛(jin) 刹那(ch) 瞠目结舌(chng)D伛偻(y) 震悚(sng) 稽首(j) 姗姗来迟(shn)【答案】A【解析】B.桑梓(xn)(z);C.门槛(jin)(n):D.稽首(j)(q);故选A。2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名 寒噤 殷红 再接再厉B篝火 婆娑 黝黑 陈词烂调C迷茫 荒谬 遒劲 出谋划策D笼罩 馈赠 通牒 真知灼见【答案】

2、B【解析】B.陈词烂调陈词滥调;故选B。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B两侧山峰连绵起伏,坦荡如砥,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C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兀兀穷年,终有所成就。D不管是家养的白鸭还是麝香鸭,都和真正的水鸭长得大相径庭。【答案】B【解析】A.接踵而至: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使用正确。B.坦荡如砥:比喻人非常直率,不加犹豫。现多用来形容大面积的地方很平坦。句中与“山峰连绵起伏”不搭,使用不当。C.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使用正确。D.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大不相同。使用正确。故选B。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

3、项是( )A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B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C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些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D在巡检排查过程中,天津市供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答案】B【解析】A.搭配不当,在句末加上“的效率”或“的能力”;C.缺主语,把“随着”或“使”去掉;D.语序不当,将“解决并发现”改为“发现并解决”;故选B。5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很多书信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文献价值、手迹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传统的书信记载了历史,也为历史所记忆。书信

4、还是书法、文学、艺术的综合文化载体传统的书信是一种富有仪式感的交流方式它体现了儒家“卑己尊人”的处世哲学具有超越信息传递的种种文化功能ABCD【答案】C【解析】略6疫情期间,在日本鹤岗市给大连的捐赠物资包装盒上贴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诗句,在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了“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的标语,你更喜欢哪一则?请结合语言形式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答案】示例:我喜欢“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因为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它蕴涵着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传达出面对病毒,共同携手捍卫人类生存领地的暖意,患难与共,语意新颖。【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能力。要亮

5、明观点,言之有理,自圆其说。示例:我喜欢“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因为这句顺口溜琅琅上口,言简意深,以接地气的形式,呼吁人们戴好口罩,提高防范意识,做好防疫工作,不要因小失大。二、现代文阅读(34分)(一)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问题。读书要“精”到极致“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穷年皓首研治一经,虽受条件所限,难以遍览群书,但读一部就是一部,咀嚼烂熟,透入身心。在精选中择好书。好书,能使人“通天下之精微、晓万物之是非”。书之好,在文、在理、在意。“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蕴藏着文明的记忆,集聚着智慧的结晶。读书不失为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

6、经验的一种捷径。选择一本好书,如同结识一位挚友,“交谈”之中体会人间五味、“相顾”之间看尽世事变迁、“聆听”之际感悟个中真谛。“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领袖论著,可以领悟精神实质,提升思维层次;读人文社科,可以纯正思想品性,陶冶品德情操;读历史典籍,可以通晓古今中外,明辨是非善恶。在精品中得余味。对待读书,要有“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读书,是将所学转化为所得,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而精读,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知识快餐”的时代,一些人抱怨精读耗时太长

7、、单位时间内获取知识量太少,实则不然。只有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才会有助于一个人的成长,而只追求学习数量、不追求学习质量的人,即使拥有那些“匆匆掠过”却未消化吸收的知识,也对个人成长没有任何促进作用,虽“快”却是“慢”了。唯怀有潜心钻研的工匠精神,下足“细功夫”读书,对妙语珠字精抠细品,方能万千笔墨胸中藏,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获。在精思中寻践悟。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为读书而读书,读而不思、读而不悟,难以体会古人读书过程中所蕴含着的学而不厌、触类旁通的大智慧。中庸提到,求学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醒我们读书却不唯书

8、。只有用思考、质疑和批判的态度读书,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粕,才能理清有用和无用,才能把书读深、读透、读精。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要认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含义,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这些观点、含义和意图一般仅从文字表面上是得不出来的,需要我们在反复琢磨中体味。在精用中求实践。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精用是读书的试金石,也是读书成果的“实战场”。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纸上谈兵。会读书的人,把读书得到的知识、积累的成果向实践行动转化,与岗位需求对接,以学习力助推战斗力、保障力的生成。在用的过程中,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毅力与决心,远沽名钓誉

9、之心,戒急功近利之意,去冒进浮躁之气,才会避免陷入“蛮干、瞎干、胡干”误区,避免走进“空谈”的尴尬窘境,着力解决“用得对、用得准用得好”的问题。“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读书“精”到极致才能有“质”的飞跃。7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名言引出读书的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章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引用论证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论证了好书的重要性。C文章结尾引用名言总结全文并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读书“精”到极致才能有“质”的飞跃。D文章从在精选中择好书、在精品中得余味、在精思中寻践悟、在精用中求实践四个方面论证本文的

10、中心论点。8下列关于“读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下足“细功夫”读书对妙语珠字精抠细品,就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获。B在“知识快餐”的时代,精读耗时太长、单位时间内获取知识量太少,故作者鼓励博览群书。C远沽名誉之心,戒急功近利之意,去冒进浮躁之气,只要把读书得到的知识用得好就是一个会读书的人。D用思考、质疑和批判态度读书,在反复琢磨中体味,才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含义,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9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才会有助于一个人的成长,尤其在“知识快餐”的时代,更要重视精读。B好书蕴藏着文明的记忆,集聚着智慧的结晶。书之好,在文

11、、在理、在意。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要择好书来读。C读而思、读而悟,才能把书读深、读透、读精。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只会纸上谈兵,不能有“质”的飞跃。D本文的作者强调“精选、精品、精悟、精用”,这与陶渊明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观点是相矛盾的。【答案】7B8D9D【解析】7B.“引用论证”有误。文章第段画线句子“选择一本好书,如同结识一位挚友”运用了比喻论证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论证了好书的重要性。故选B。8A.第段原文是:唯怀有潜心钻研的工匠精神,下足“细功夫”读书,对妙语珠字精抠细品,方能万千笔墨胸中藏,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获。语句之间是唯一条件关系。A项“只要就能读有所思、读

12、有所感、读有所获”表示前者成立后者则也成立。逻辑关系与原文不一致;B.第段原文是:在“知识快餐”的时代,一些人抱怨精读耗时太长、单位时间内获取知识量太少,实则不然。B项与原文不符;C.第段原文是:远沽名钓誉之心,戒急功近利之意,去冒进浮躁之气,才会避免陷入“蛮干、瞎干、胡干”误区,避免走进“空谈”的尴尬窘境,着力解决“用得对、用得准用得好”的问题。C项与原文不符;故选D。9D.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深层含义是指陶渊明喜欢读书,但不追求对字句的穿凿附会(即不拘泥于对字句的解释),而重在感悟。这与作者的观点“唯怀有潜心钻研的工匠精神,下

13、足细功夫读书,对妙语珠字精抠细品,方能万千笔墨胸中藏,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获”的观点是一致的,并不矛盾。故选D。(二)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各题。(材料一)说到“研学”,就不得不提起“游学”。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游学”的历史,学子远游异地,求师问道,寻求真知。孔子带着诸弟子周游列国,抛却政治和历史的因素,本质上就是孔子做了一次游学活动。因此,在谈及“游学”时,一般都会把周游列国的孔子奉为游学的鼻祖。追溯历史,郦道元、玄奘、李时珍、徐霞客都可以算作游学的先行者,他们有明确的游学路线和资源,也有清晰的目标,方法则有访谈,记录等等。可见,我国古人就有游历四方,探寻真知的觉悟。从2013年开始

14、,国家就提出了“研学旅行”的概念。教育部的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研学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要有课程的开发,特别是到了富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基地和文化基地,要把革命的精神、文化的内涵讲出来,让学生受到教育。”相较游学,研学是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更加注重“学”,重视课程内容,更加强化其深刻的教育意义。研学旅行是“旅游+”概念下的新模式,它延续和发展了古代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方式。随着体验式教育理念和旅游业的跨界融合,研学旅行成为市场热点,特别是近年来,在“文化+旅游”的时代浪潮推动下,未来的研学旅行甚至会出现许多倍的爆发峰值。(选自

15、还你一个真实的研学旅行,有删改)(材料二)我国境内游学和境外游学人数(单位:万人次)(材料三)近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此意见一出,也引发了多方思考:家长:担忧研学旅行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扩展视野,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但是,当学生从传统的“课堂时间”离开家长视野、走出学校围墙,家长们多少有些担忧。校长:需要保障机制。也很想带学生出去寓教于乐,可安全责任太大了,万一出事,学校就会被推向风口浪尖。此外,旅行涉及吃、住、行等,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列支,按规定也不能向学生家长收费,活动很难开展。老师:内

16、容如何有意义?很多老师担忧:“研学旅行如何才能真正与课改内容结合?怎么把这个研学做得有意义很重要,而不是单纯地吃吃喝喝像旅行一样。”专家:需要专业组织来操作。四川省教育学会秘书长纪大海提出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现在一些旅行社搞的所谓研学旅行,是游而不研。而学校开展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又是研而不游。真正的研学旅行,需要专业化的组织来操作。(选自研学旅行,要走的“路”还很远,有删改)(材料四)海外夏令营、校园考察、文化体验近年来,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研学旅行迎来了“春天”。与此同时,各种乱象也开始显现。任意“贴标签”,过度逐利。业内人士表示,研学旅行基地、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准入门槛高低不一

17、,存在一哄而上、杂乱无章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研学旅行甚至成了某些商家任意定高价、从中逐利的幌子。“假大空”“走马观花”。目前,不少研学旅行项目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或是主打名校游、奢华游,但实质性的教育内涵和价值缺失,“假大空”现象普遍存在。师生比失衡,安全存隐患。一些研学机构在师资选拔、培训等方面欠缺考虑,老师素质参差不齐,师生比严重失衡,甚至出现过1名老师负责三五十名学生的情况,学生的人身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研学旅行,尤其是海外项目存在较多安全误区,包括文化误区、法律误区等,如果机构对项目把控率不高,且没有很好的界定和排查,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风险。行业标准和反馈机制缺失。不少学校只注

18、重过程,但后续的督促检查、考核却乏人问津,这样就很难判断研学旅行是否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受访专家认为,研学旅行需要有关部门制定行业标准,包括研学旅行机构的准入门槛、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等,从而使政府在履行检查监督职能时可以作为重要参照。(选自研学旅行有哪些“坑”,有删改)10阅读材料三,下列说法对文本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引来多方面的关注和思考。B家长虽然认为研学旅行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扩展视野,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但孩子走出校园多少还是有些担忧。C校方对研学旅行更多的是考虑安全责任,此外,旅行涉及吃、住、

19、行等所需的费用都要学校负责,也是不合理的。D很多老师担忧的是研学旅行如何才能真正与课改内容结合,如何让研学旅行更有意义。11下面对四则材料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研学旅行延续了古代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古代游学精神的当代再现。B从2014年到2017年,我国境内游学人数从140万人增长到340万人,境外游学人数则以35万人数增长到85万人,境内游学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境外游学的增长率。C随着研学旅行的进一步推进,家长、校长、老师、专家等各个方面都表示出深切的担忧。D行业标准,包括研学旅行机构的准入门槛、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等,是政府在履行检查监督职能时的重要参

20、照。12阅读材料一,请简要说说“古代游学”与“研学旅行”的共同点有哪些。【答案】10C11D12(1)都有明确的目标,游历四方,探寻真知。(2)都有明确的路线规划和丰富的学习资源。(3)都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如访谈,记录等。【解析】10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从材料三“校长”的话“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列支,按规定也不能向学生家长收费,活动很难开展”可以看出,“旅行涉及吃、住、行等所需的费用都要学校负责,也是不合理的”理解有误,故选C。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A.从材料一“研学旅行是旅游+概念下的新模式,它延续和发展了古代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方式”可知,“古代游

21、学精神的当代再现”理解有误。B.从材料二数据换算境内游学人数从140万人增长到340万人,增长率为2.5%;境外游学人数则以35万人数增长到85万人,增长率为2.4%。可知“境内游学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境外游学的增长率”理解有误。C.从材料三可知家长、校长、老师、专家都发表了看法,但表示担忧的只有家长,故表述不当。故选D。12本题考查内容相同点。从材料一“远游异地,求师问道,寻求真知”“有明确的游学路线和资源,也有清晰的目标,方法则有访谈,记录等等”可知,古代游学的特点是:远游异地,寻求真知,目标明确;明确的游学路线和资源;方法是访谈和记录。从“相较游学,研学是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

22、育活动,更加注重学,重视课程内容,更加强化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可知,研学丰富和发展了“游学”,因此,可以理解为,游学有的,研学都有,研学有的,游学不一定有。所以,游学的特点,就是二者的共同点。(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风雪夜归人马亚伟三十多年前,父亲在离家三十里路的地方上班,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冬天的天,像个面无表情的冷面人。寒气阵阵,天空透着捉摸不透的意味。父亲抬头望了几次天,说:“这天阴了好几天了,雪也没下,我还是去吧,厂里一大堆事,耽搁不得。”母亲说:“下雪了咋办,还是别去了。”父亲犹豫了一下,推起车子出了家门。过了一会儿,天阴得更沉了。没多久,雪纷纷扬扬下了起来。那次的雪下得特

23、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母亲叹口气说:“让你爸别去上班了,他偏不听,下雪了还咋回家!”父亲轻易不会歇班,他挣的钱要供我们一家开支呢。到了下午,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母亲在屋里屋外团团转,雪地上留下她杂乱的脚印。“雪越下越大了,你爸可咋回来呀!”母亲语气里有明显的担忧和焦虑。“我爸今天也许不回来了呢,听他说那里有住的地方。”我安慰母亲。黄昏时分,雪渐渐小了,但地上的雪更厚了,脚踩上去立即陷出深深的窝,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我问母亲:“我爸今天不回来了吧?”母亲无比笃定地说:“回来!他肯定回来!”夜色笼了过来,母亲站在门口翘首遥望,可路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冰天雪地,我在呼啸的风中瑟缩着,

24、感觉要被冻成一根冰棍。“妈,回家等吧!”我开口说话时,牙齿都要打战。母亲却目光专注地遥望着村口,一声不吭,她在雪花飞扬中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和表情,那姿势和表情像雕像般肃穆。忽然,母亲说:“走!回家做饭,你爸回来得吃上热乎饭!”母亲认定,父亲一定会回来。我跟着母亲在屋子里忙碌起来。小小的屋子里,炉火烧得正旺,温暖弥漫着,与屋外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的时候,分外觉得“家”这个字眼是那么可亲。母亲烧起灶火,忙着熬红薯粥。她嘱咐我在炉火上烧开水:“多烧点开水,你爸回家得赶紧让他用热水洗洗,暖和暖和。”灶火上熬着红薯粥,母亲开始切白菜,切豆腐,洗粉条,她要做父亲最爱吃的大炖菜。屋子里的饭菜香味弥漫

25、着,妹妹饿得叫起来:“妈,我要吃饭,爸爸今天肯定不回来了。”夜色漆黑,别人家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可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的态度依旧坚定:“你爸一定会回来的,再等会儿!”我和妹妹围着炉火,静静等待。母亲则一趟趟往外面跑,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焦虑。后来母亲不再出门去,但她的焦虑在升级,眉头紧锁着。就在我们都等得心烦意乱的时候,屋门“吱呀”一声开了。“爸爸回来啦!”妹妹喊起来,我和母亲也一跃而起。我们面前的父亲,简直成了雪人!他衣服上都是雪,眉毛、胡须上也都是雪,整个人都是白的。“赶着做事,回来晚了。”父亲开口说话,“三十里地,我一步步走回来的!”父亲嘴巴像被冻僵了一般。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

26、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我赶紧把门关紧,让屋里的温暖一点点融化父亲的寒冷。这个世界有冰有霜,但幸好还有家;这个世界有风有雪,但幸好还有爱。夜归人,只要有人在风雪中为他守候,就一定能回到家。父亲坐到餐桌前,看到热气腾腾的饭菜,张口想要说什么,又停了一下,终于说出一句话:“家里真暖和!”(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0期,有改动)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风雪夜归人”为题,主要写了父亲冒雪回家的故事。B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C小说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D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屋内温暖与屋外寒冷的对比、妹妹形象

27、与妈妈形象的对比。14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1)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这是环境描写,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表达效果)(2)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这是动作描写,分析动作所表现的人物心理)15小说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这一形象仍很鲜明,结合文本分析父亲形象。16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在叙述上总是调动着读者情绪,让读者始终牵挂着“父亲”的归来,这样使小说富有感染力。说说小说是如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答案】13B14(1)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雪下的猛烈,表现母亲对父亲冒着风雪去上班的牵挂和担忧。(

28、2)运用“涌、吸、拍”等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在风雪夜母亲见到父亲回来时的激动及对父亲的心疼。15阴冷的冬日父亲依然去上班,并坚持冒雪步行了三十里地回家,可见父亲是一个爱家人、爱家庭的人,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16叙述时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用真切的语言打动人心,质朴的叙述中彰显真情;同时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3本题考查对内容和写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A选项中“主要写了父亲冒雪回家的故事”项表述有误,通读全文可知,本文主要写了风雪夜我们翘首期盼父亲回家的故事。C选项“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表述有误,本文标题是风雪夜归人,风雪夜归人是父亲

29、,文章以父亲上班,我们等待父亲回家,父亲冒雪回到家组织材料,以父亲的一句“家里真暖和”做结,旨在告诉我们,再多的疲累与辛苦都抵不过家的温馨,回到家,才是回到爱的港湾。因而线索人物是父亲。D选项“妹妹形象与妈妈形象的对比”表述有误,由第8段“妹妹饿得叫起来:妈,我要吃饭,爸爸今天肯定不回来了”“母亲的态度依旧坚定:你爸一定会回来的,再等会儿”等内容体现的是妹妹和妈妈在对父亲会不会回家一事上的的态度和看法的对比。故选B。14(1)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解答此题要先判断修辞手法在分析。句子把“雪片”比作羽毛,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乱舞”一词将雪花赋予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

30、了雪下的大,威猛,表现了母亲对父亲风雪天去上班的挂念和担心。(2)本题考查动作描写角度赏析句子。句子中使用了“涌、吸、拍”等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母亲见到冒雪回来的父亲时的欣喜及对父亲的关切之情。1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结合相关内容分析。由第2段“父亲抬头望了几次天,说:这天阴了好几天了,雪也没下,我还是去吧,厂里一大堆事,耽搁不得”第3段“父亲轻易不会歇班,他挣的钱要供我们一家开支呢” 第10段“我们面前的父亲,简直成了雪人!他衣服上都是雪,眉毛、胡须上也都是雪,整个人都是白的。赶着做事,回来晚了。”父亲开口说话,三十里地,我一步步走回来的!父亲嘴巴像被冻僵了一般”可知,

31、父亲是一个对家庭、对工作都尽职尽责的人,对家对亲人充满爱的人。16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艺术效果。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结合相关内容分析。通过阅读文章的2至8段可知,作者对人物描写抓住典型细节,通过人物对话,对话时的神态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如“雪越下越大了,你爸可咋回来呀!母亲语气里有明显的担忧和焦虑。“我爸今天也许不回来了呢,听他说那里有住的地方。”我安慰母亲”“夜色笼了过来,母亲站在门口翘首遥望,可路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冰天雪地,我在呼啸的风中瑟缩着,感觉要被冻成一根冰棍。妈,回家等吧!我开口说话时,牙齿都要打战。母亲却目光专注地遥望着村口,一声不吭,她在雪花飞扬中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和表情,那姿

32、势和表情像雕像般肃穆”等内容,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日常口头式的对话,让文章读起来亲切自然。细节描写,感人至深,一个眼神,一点泪光,真情展现,毫无保留;质朴的表达,娓娓道来,平实的语言却铸就情谊万千。其中穿插了大量环境描写,“没多久,雪纷纷扬扬下了起来。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到了下午,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黄昏时分,雪渐渐小了,但地上的雪更厚了,脚踩上去立即陷出深深的窝,每走一步都很吃力”夜色笼了过来,“小小的屋子里,炉火烧得正旺,温暖弥漫着,与屋外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夜色漆黑”这些环境描写的句子烘托了人物焦灼的心情,使读者也似如临其境。三、古代诗文阅读(3

33、0分)(一)文言文阅读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34、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7下列句子的朗读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师伐我(攻打)B衣食所安(养)C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D牺牲玉帛(为正义而舍弃生命)19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主人公是鲁庄公,文章刻画了他短视的昏君形象。B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C选文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曹刿从道理上论述了

35、战争取胜的原因。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的经过写得简略,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20翻译下列句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答案】17C18D19A20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解析】17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故断句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36、/三而竭。故选C。18D牺牲: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祭祀用的全体纯色牲畜。故选D。19A本文的主人公是曹刿,主要刻画了他热爱祖国,有远见卓识和杰出军事才能的形象。故选A。2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肉食者,当权者。鄙,目光短浅。未能,不能。远谋,深谋远虑。(2)狱,指诉讼事件。虽,即使。察,明察。以,根据。情,诚心。【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

37、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

38、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

39、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2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语言朴实自然,辞浅情深,情景交融,哀婉动人。B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月是故乡明”实写眼前明月,抒发了思乡之情。C颈联中“有”与“无”对比鲜明,绵绵愁思中夹杂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D尾联将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22诗题有“月”,诗人却没有直接从月写起,那么诗中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作用?【答案】21B22描写了鼓声和雁声。点明了月夜的背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解析】21考查对诗文内

40、容的理解。“月是故乡明”是“虚写”,不是“实写”。故选B。22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作者没有从月夜写起,而是抓住“戍鼓”“雁声”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通过叙写自己的所见和所闻,既交代了月夜的背景,渲染了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象,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三)名句名篇默写23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海内存知己,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二则)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浮云游子意,_。(李

41、白送友人)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答案】窈窕淑女 天涯若比邻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山光悦鸟性 落日故人情 零落成泥碾作尘 【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窈窕、涯、扶摇、碾、突兀”等字词容易写错。四、名著阅读(8分)24文学名著中的主人公往往在人生关键时刻做出重大选择,由此决定了他(她)们的命运。请你从以下几部名著中任选一部,对此进行阐释。简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骆驼祥子【答案】示例一:简爱得知罗切斯特的妻子还活着时,选择离开罗切斯特。她的选择为她赢得了人格独立,并最

42、终获得有尊严的爱情。示例二:保尔在双腿瘫痪、双目失明、失去工作能力时,选择文学创作。他写出了备受读者喜爱的小说,以文学创作为新的武器,继续投入战斗。示例三:祥子的车被抢走,买车钱被敲诈,小福子上吊自杀,面对一系列挫折,他选择向生活妥协,最终变成一个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解析】考查对名著的阅读。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小说主人公在人生关键时刻做出的重大选择,并概述其做出选择后命运的变化即可。(1)简爱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小说用第一人称来叙写,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爱情小说。小说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她从小失去父母,寄住在舅妈家,不平等的待遇让她饱受欺凌,小小年纪就承受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委屈和痛苦。成年后,她成了桑菲尔德贵族庄园的家庭教师,她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谁料命运对她如此残忍,她为这段婚姻又付出了难以计算的代价,但自始至终她都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执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其中,罗彻斯特向她求婚,简爱答应了,并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