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第四章课件_第1页
[医学]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第四章课件_第2页
[医学]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第四章课件_第3页
[医学]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第四章课件_第4页
[医学]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第四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内容提纲4.1表象理论4.2扩散的热力学分析4.3扩散的原子理论4.4扩散激活能4.5无规则行走与扩散距离4.6影响扩散的因素4.7反应扩散4.8离子晶体中的扩散本章要求的主要内容 1. 概念:扩散定律、扩散系数、纯扩散、化学扩散、上坡扩散、下坡扩散、原子扩散、反应(相变)扩散、自扩散、互(异)扩散、扩散激活能,稳态扩散,非稳态扩散,扩散通量、柯肯达尔效应 2.固态金属中原子扩散的条件 3.扩散定律的内容、适应条件、解及应用 4.扩散系数及其影响因素,扩散驱动力 5.固相中原子扩散的各种机制 6.扩散的分类重点与难点1.菲克第一定律的含义和各参数的量纲。2.根据

2、一些较简单的扩散问题中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能运用菲克第二定律求解。3.柯肯达尔效应的起因,以及标记面漂移方向与扩散偶中两组元扩散系数大小的关系。4.扩散系数的求解方法5.扩散的几种机制,着重的是间隙机制和空位机制。6.计算和求解扩散系数及扩散激活能的方法。7.影响扩散的主要因素概述扩散(diffusion)原子或分子的迁移现象称为扩散。物质的迁移可以通过对流和扩散两种方式进行,气体和液体中物质的迁移一般是通过对流和扩散来实现的。扩散的本质是原子依靠热运动从一个位置迁移到另一个位置。扩散是固体中原子迁移的唯一方式。 扩散是固体材料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和材料科学工程中的很多过程密切相关:1.铸件

3、的凝固及均匀化退火2.冷变形金属的回复和再结晶3.陶瓷和粉末冶金的烧结4.材料的固态相变5.高温蠕变6.材料的各种表面处理研究扩散一般有两种方法: 1、表象理论:根据所测量的参数描述物质传输的速率和数量; 2、原子理论:即扩散过程中物质是如何传输的。4.1 表象理论4.1.1 Fick第一定律内容: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积上的扩散物质通量(diffusion fluxes)与该截面处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表达式: J = Dd/dx式中:J为扩散通量,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x的单位面积的扩散物质质量,单位kg/m2*sD(diffusion coefficient)为扩

4、散系数:描述扩散速度的物理量。它等于浓度梯度(concentiontration gradient)为1时在1秒内通过1面积的物质质量,单位kg/m3。D越大,则扩散越快.式中负号表示物质的扩散方向与质量的浓度梯度d/dx方向相反;Flick第一定律(Fick s first law)描述在稳态条件下的扩散(steady state diffusion) ,即各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只随距离变化而变化. 内容: 运用扩散第一定律测定碳在-Fe中的扩散系数,实验: 将一个半径为r,长度为l的纯Fe空心圆筒置于渗碳气氛渗碳,心部通渗碳气氛,外部为脱碳气氛,在一定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圆筒内的各点浓度

5、不再随时间而变化,碳原子从内壁渗入,外壁渗出。Fick第一定律应用扩散系数的测定分析:碳原子从内壁渗入,外壁渗出达到平衡时,圆筒内各处碳浓度不再随时间而变化,为稳态扩散解:单位面积中碳流量,即扩散通量: J=q/(At)=q/(2rlt) A:圆筒总面积,r及l:园筒半径及长度,q:通过圆筒的碳量根据Fick第一定律又有: J=q/(At)=q/(2rlt) =-D( d/dr)解得: q =-D (2lt) ( d/dlnr) 式中,q、l、t可在实验中测得,只要测出碳含量沿筒径方向分布(通过剥层法测出不同r处的碳含量),则扩散系数D可由碳的质量浓度对lnr作图求得。作图结果见P1324.1

6、.4.1.2 Fick第二定律 稳态扩散的情况很少见,有些扩散虽然不是稳态扩散,只要原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很缓慢,就可以按稳态扩散处理。 实际中的绝大部分扩散属于非稳态扩散,这时系统中的浓度不仅与扩散距离有关,也与扩散时间有关, Fick第二定律就是描述非稳态扩散的。在扩散过程中各处的浓度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即d/dt0,因而通过各处的扩散流量不再相等,而是随距离和时间发生变化。 分析问题:在垂直于物质运动方向x上,取一个截面面积为A,长度为dx的体积元,设流入和流出此体积元的通量分别为J1和J2,作质量平衡可得: 流入质量流出质量积存质量 流入速率流出速率积存速率Fick第二定律推导Fick第

7、二定律推导根据上述分析可得:流入速率J1*A流出速率J2*A=J1*A+积存速率 同样,积存速率也可以用体积元中扩散物质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来表示,因此可得: 即 将Fick 第一定律带入可得:上述方程即为扩散第二定律或Fick第二定律,如果假定D与浓度无关,则上式可简化为:考虑三维情况:则扩散第二定律的普遍式为: 上述扩散均是由于浓度梯度引起的,通常称为化学扩散。 假设扩散是由于热振动而产生的称为自扩散,自扩散系数的表达式为: 即合金中某一组元的自扩散系数是它的质量浓度趋于零时的扩散系数。4.1.3 扩散方程的解应用 对于非稳态扩散,需要对Fick第二定律按所研究问题的初始条件,边界条件解

8、微分方程,不同的初始条件,将导致方程不同的解,分别举例如下: 焊接过程,即为两端成分不受扩散影响的扩散偶,过程:将质量浓度为C2的A棒和质量浓度为C1的B棒焊接在一起,焊接面垂直于x轴,然后加热保温不同的时间,焊接面(x0)处的质量浓度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1.两端成分不受扩散影响的扩散偶分析问题:1)两根无限长A、B合金棒,各截面浓度均匀,浓度C2C12)两合金棒对焊,扩散方向为x方向3)合金棒无限长,棒的两端浓度不受扩散影响 根据上述条件可写出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初始条件:t=0时, x0则C=C1,x0 =;x0,D0为下坡扩散;当 0,D0为上坡扩散。 总之,决定组元扩散的

9、基本因素为化学势梯度,扩散总是导致化学势梯度的减小,直至为零。扩散系数的普遍形式4.2.3 上坡扩散及其影响因素(1)弹性应力的作用;(2)晶界的内吸附;(3)大的电场或温度场。4.3 扩散的原子理论 扩散机制(机理) 原子的跳跃和扩散系数 在晶体中,原子在其平衡位置作热振动,并会从一个平衡位置跳到另一个平衡位置,即发生扩散,扩散机制(mechanism of diffusion)的主要类型有交换机制、间隙机制和空位机制。4.3.1 扩散机制(机理) 1.交换机制(exchange mechanism): 以相邻原子交换位置的方式进行扩散。换位方式:直接换位扩散和环形换位扩散 直接换位机制在密

10、排结构中未必可能,因为它会引起大的畸变和需要太大的激活能。 1951年Zener提出了环形换位机制,这种机制所需要的能量远远小于直接换位机制,但是可能性仍然不大,因为它原子集体运动的约束。 环形换位扩散模型 不管是直接扩散还是环形扩散,其结果是垂直于扩散方向平面的净通量等于0,即扩散原子实现等量扩散,不可能出现柯肯达尔效应。 目前没有实验证实,在金属或合金中出现这种交换的扩散机制,但是在金属液体中或者非晶体中,这种协作交换机制可能实现。2. 间隙机制(interstitial mechanism): 间隙型溶质原子从一个位置迁移到另一个间隙位置的过程,置换型溶质原子间隙机制扩散有如下方式: a

11、.跃迁机制 b.推填机制 c.挤列机制:一个间隙原子挤入密排方向,使若干原子偏离平衡位置3.空位机制(vacancy mechanism) 空位扩散与晶体中的空位浓度有直接关系。晶体在一定温度下总存在一定数量的空位,温度越高,空位数量越多,因此在较高温度下在任一原子周围都有可能出现空位,这便为原子扩散创造了结构上的有利条件。 空位扩散机制适合于纯金属的自扩散和置换固溶体中原子的扩散,甚至在离子化合物和氧化物中也起主要作用,这种机制也已被实验所证实。因此,在置换固溶体中,由于溶质和溶剂原子的尺寸都较大,原子不太可能处在间隙中通过间隙进行扩散,而是通过空位进行扩散的。4.晶界扩散和表面扩散 对于晶

12、体材料来讲,物质扩散可沿三种路径进行,即晶体内扩散,晶界扩散和样品自由表面扩散。扩散系数大小: 晶体内扩散Dl 晶界扩散Db G2)=Nexp(-G2/kt)同理自由能大于G1的原子数n为: n(G G1)=Nexp(-G1/kt)则有:n(G G2)/ n(G G1)=exp(-G2/kt)- (-G1/kt) 由于G1处于平衡位置,即自由能最低的稳定状态,所以n(G G1)近似为N得到具有跳跃条件的原子分数或几率为: n(G G2)/ Nexp(-(G2- G1)/kt) 原子沿一维方向的跳动 设溶质原子在单位面积面1和面2处的面密度分别是n1和n2,两面间距离为d,原子的跳动频率为,跳动

13、几率无论由面1跳向面2,还是由面2跳向面1都为P。 原子的跳动几率P:是指如果在面1上的原子向其周围近邻的可能跳动的位置总数为n,其中只向面2跳动的位置数为m,则Pm/n。 例如,在简单立方晶体中,原子可以向六个方向跳动,但只向x轴正方向跳动的几率P1/6。这里假定原子朝正、反方向跳动的几率相同。扩散系数和跳跃频率间的关系推导 在t时间内,在单位面积上由面1跳向面2或者由面2跳向面1的溶质原子数分别为 若n1n2,则面1跳向面2的原子数大于面2跳向面1的原子数,产生溶质原子的净传输按扩散通量的定义,可以得到 设晶面1和晶面2之间的距离为d,可得质量浓度1n1*Ar/NA*d, 2n2*Ar/N

14、A*d,即2 1(n2n1)Ar/NA*d而晶面2上的质量浓度又可由微分公式给出: 21 d/dx*d对比以上两式可得: n2 n1d*d/dx*d*Ar/NA带入公式并与菲克第一定律J=-D*d/dx可得: 总结: 经推导,在T温度下具有跳跃条件的原子分数(称为几率,jump probability)n/N为: n/N = exp(G / kT) 根据扩散方程及数学推导得: D = Pd 上式从间隙固溶体中求得,也适用于置换固溶体。2、扩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1、间隙固溶体中的扩散系数 设间隙原子周围近邻的间隙数(间隙配位数)为z,间隙原子朝一个间隙振动的频率为

15、,由于固溶体中的间隙原子数比间隙数少得多,所以每个间隙原子周围的间隙基本是空的,则跳动频率可表达为其中H、E、S分别称为扩散激活焓、激活内能及激活熵,通常将扩散激活内能简称为扩散激活能,则 令 得令2.置换扩散、自扩散系数经热力学推导,空位平衡浓度表达式为式中,空位形成自由能,分别称为空位形成熵和空位形成能。 设原子朝一个空位振动的频率为,得原子的跳动频率为得扩散系数令得总结: 对于间隙型扩散、置换型扩散及纯金属的自扩散都可导出D: 注:(1) D0为扩散常数,与S有关,其数值可查 (2) Q为每摩尔原子扩散的激活能(activation energy of diffusion)。对于间隙型扩

16、散,Q为原子跳跃所需要的迁移能E;对于置换型扩散或自扩散,Q包括原子迁移能E和空位形成能Ev,Q数值可查。 (3) R为气体常数,其值为8.31J/(mol.K)(4)不同扩散机制的扩散系数表达形式相同,但D和Q值不同。4.4 扩散激活能(掌握确定方法) 晶体中原子扩散机制不同,其扩散激活能(activation energy)不同。但可以通过实验求得扩散激活能Q。方法是对扩散系数表达式两边取对数,如下: lnD = lnD0Q/(R*T) 由实验确定lnD与1/T的关系。若lnD1/T呈直线关系,可用外推法求出lnD0,直线的斜率为Q/R,则 Q=Rtg 一般D0与Q和T无关,只与扩散机制及

17、材料有关。4.5 无规则行走与扩散距离 晶体中原子在跳动时并不是沿直线迁移,而是呈折线的随机跳动,就像花粉在水面上的布朗运动那样。原子扩散无规则行走(random walk),也称“醉步”是指扩散原子的行走是向各个方向随机条约的.其扩散距离与扩散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 扩散距离与时间关系公式推导: 首先在晶体中选定一个原子,在一段时间内,这个原子差不多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振动着,只有当它的能量足够高时,才能发生跳动,从一个位置跳向相邻的下一个位置。在一般情况下,每一次原子的跳动方向和距离可能不同,因此用原子的位移矢量表示原子的每一次跳动是很方便的。设原子在t时间内总共跳动了n次,每次跳动的位移矢量为

18、 则原子从始点出发,经过n次随机的跳动到达终点时的净位移矢量 应为每次位移矢量之和, 如图 当原子沿晶体空间的一定取向跳动时,总有前进和后退,或者正和反两个方向可以跳动。如果正、反方向跳动的几率相同,则原子沿这个取向上所产生的位移矢量将相互抵消。为避免这种情况,采取数学中的点积运算, 可以简写为对于对称性高的立方晶系,原子每次跳动的步长相等,令 则 式中,是位移矢量之间的夹角。上面讨论的是一个原子经有限次随机跳动所产生的净位移,对于晶体中大量原子的随机跳动所产生的总净位移,就是将上式取算术平均值,即如果原子跳动了无限多次(这可以理解为有限多原子进行了无限多次跳动,或者无限多原子进行了有限次跳动

19、),并且原子的正、反跳动的几率相同,则上式中的求和项为零。 简化成上式可见,原子的平均迁移值与跳跃次数n的平方根成正比,已经导出, 如果考虑三维跃迁,P1/6得到 将其开平方,得到原子净位移的方均根,即原子的平均扩散距离4.6 影响扩散的因素 由前述可知,在一定条件下扩散的快慢主要与D有关,而D与T、Q有关,即: D = D0exp(Q / RT)。 所以,T以及能改变D0、Q的因素均能影响扩散。1. 温度 温度(T):T升高、D升高、D与T呈指数关系。 例如,碳在-Fe中扩散,927时,D = 1.6110-11 m2/s,而在1027时,D = 4.7410-11 m2/s。可见,温度从9

20、27提高到1027,就使扩散系数D增大3倍,即渗碳速度加快了3倍。所以,生产上各种受扩散控制的过程都要考虑温度的重大影响。2. 固溶体类型 固溶体类型:形成间隙固溶体比形成置换固溶体所需Q小得多,扩散也快得多。 如:C在Fe中,1200K时 Dc=1.6110-11 m2/s Ni在Fe中,1200K时 DNi=2.0810-17 m2/s 二者相差约760000倍。3. 晶体结构A 同一元素在不同基体金属中扩散时,其D0和Q值都不相同。规律:基体金属原子间的结合力越大,熔点就越高,扩散激活能也越大,扩散越困难。例如,碳原子在-Fe(熔点1809K)、V(钒,熔点2108K)、Nb(铌, 熔点

21、2793K)、W(钨, 熔点3653K)中的扩散激活能Q分别为:103、114、159、169(kJ/mol)。 同一种扩散元素在同一种基体金属的不同晶体结构(具有异构转变的金属)中的扩散系数也不相同。也就是说,晶体结构也对扩散系数有明显的影响。结构不同,原子排列不同致密度不同,D不同。致密度大,D小;致密度小,D大。原子键合力越强,Q越高。晶体的对称性对D也有影响。 例如,900时碳在-Fe(bcc)和-Fe(fcc)中的扩散系数D分别为:1.610-10 m2/s和8.710-12 m2/s。这表明,在相同的温度下,碳在-Fe中的扩散比在-Fe中的扩散更容易,速度更快。这主要是因为碳原子在

22、-Fe中,间隙固溶造成的晶格畸变更大。3.晶体结构B 不同元素在同一基体金属中扩散,其扩散常数D0和扩散激活能Q各不相同。规律:扩散元素在基体金属中造成的晶格畸变越大(间隙原子的半径越大,对基体造成的晶格畸变越大),扩散激活能就越小,则扩散系数越大,扩散越容易,扩散越快。 例如,间隙原子N(氮)、C(碳)、B(硼)在-Fe中的扩散(见下页表)。表内为间隙原子在-Fe中的扩散参数,表中D的值是应用4.39式计算所得扩 散 元 素N(氮)C(碳)B(硼)原子半径, 0.710.770.90固溶度,wt %2.82.10.018D0,m2/s2.010-51.010-50.0210-5Q,kJ/mo

23、l15113688D,m2/s (900)3.710-128.710-122.410-114.晶体缺陷 点、线、面缺陷都会影响扩散系数。缺陷的密度增加,扩散系数增加。扩散的途径:晶内扩散(Ql、Dl)、晶界扩散(Qb、Db)、表面扩散(Qs、Ds)。 规律:Ql Qb Qs Ds Db Dl lnD1/T成直线关系,图4.15为单、多晶体的D随变化图。从图中可以看出:(1) 单晶体的扩散系数表征晶内Dl;而多晶体的D是晶内扩散和晶界扩散共同作用的表象扩散系数。 (2) 对Ag来说 700C以上 D单晶D多;700C以下 D单晶D多晶。 (3) 晶界扩散也有各向异性。 (4) 晶界扩散比晶内扩散

24、快的多。而对于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半径小易扩散,其Dl Db。 (5) 晶体表面扩散比晶界扩散还要快。晶体缺陷对缺陷起着快速通道(high-diffusivity path)的作用称为短路扩散(short-circuit diffusion)。在实际生产中这几种扩散同时进行,并且在温度较低时,所起的作用更大。5.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D的大小与组元特性有关。不同金属自扩散Q与其点阵中原子结合力有关。如Tm高,Q也大 (2)D与溶质浓度有关。D与关系由4.25式(P128)决定。 (3)第三组元(或杂质)对二元合金扩散也有影响,但很复杂。有些使D升高,有的使D下降,有

25、的不起作用。 例如钢中加入Me,对C在rFe中的D的影响 (1) 碳化物形成元素:如W、Mo、Cr等 使D下降。 (2) 非碳化物形成元素,但易溶于碳化物,如Mn 对D 影响不大 (3)非碳化物形成元素,但能溶于Fe中元素影响不同。Co、Ni等使D升高,Si等使D下降。 6.应力和磁性 应力:(1) 合金内存在应力场、应力提 供驱动力F。应力升高、F升高。 V=BF V升高 (2) 外界施加应力,在合金中产生弹性应力梯度,促进原子迁移。 磁性: 具有磁性转变的金属在铁磁性状态下的比顺磁性状态下扩散慢,D小一些。4.7 反应扩散4.7.1 根据扩散过程中是否发生浓度变化分类: 1.自扩散(Sel

26、fdiffusion) :纯物质晶体中的扩散。自扩散在扩散过程中不伴有浓度变化的扩散,与浓度梯度(concentration gradientd)(d/dx)无关,与热振动有关。自扩散只发生在纯金属和均匀固溶体中。 例如:纯金属晶粒长大过程;均匀溶体的晶粒长大 2.互扩散(异扩散、化学扩散)(mutual/chemical diffusion):伴有浓度变化的扩散。互扩散与异类原子的浓度差有关,是异类原子的相对扩散、相互渗透。 例如:化学热处理;材料成分均匀化4.7.2 根据扩散方向是否与浓度梯度(concentration gradient) (d/dx)的方向(浓度变化趋势)相同分类 1.

27、下坡扩散(downhill diffusion):沿浓度降低方向进行的扩散,扩散使浓度趋势与均匀化。 例如:均匀化退火 、化学热处理 2.上坡扩散(uphill diffusion):沿浓度升高方向进行的扩散,扩散使浓度发生两极分化。上坡扩散的一些情况: (1) 弹性应力作用。通过上坡扩散,降低由于弹性变形增加的能量。 (2) 晶界内吸附。降低整个体系自由能。 (3) 化学位不同。这是最主要的因素。 (4) 形成化合物。如Fe3C形成。 (5) 特殊环境,如强大的电场、磁场、温度场作用下,原子按一定方向迁移。 例如:液态合金的共晶转交;固溶体的共析转交;固溶体中新相析出及新相长大。4.7.3

28、根据扩散过程中是否出现新相进行分类: 1.原子扩散(atomic diffusion):扩散时晶格不变,无新相产生。 2.反应扩散(相变扩散)(reaction diffusion):当某种元素扩散,其浓度超过基体金属的溶解度极限而形成新相的过程。反应扩散生成的新相与原来的基体相之间存在明显的观察面,新相可以是中间相,也可以是固溶体。反应扩散可以参考平衡相图分析形成的新相。 例如:纯铁在520C氮化时可由FeN相图分析形成新相,WN变化,形成新相不同。见图4.19(P157) 相:N在 Fe中的间隙固溶体 WN 0.11% 相:以Fe4N为基的固溶体 WN = 5.76.1% 相:FexN x

29、=23 WN = 7.811.0 % 反应扩散特点:在相界面处产生成分突变,突变的浓度正好对应于相图相的极限浓度。 4.8 离子晶体扩散 离子晶体中扩散离子只能进入具有同样电荷的位置。扩散只能依靠空位来进行,而且空位分布有其特殊性。离子晶体中空位为等量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空位,呈无序分布,通常称为肖脱基空位。 阳离子和阴离子平衡空位分数为式4.64式 间隙阳离子和间隙阴离子的平衡浓度:4.65式 上述两式与第三章空位平衡浓度式相同。 扩散可以以间隙机制,也可以以空位机制,扩散时扩散系数与电导率有关。 离子扩散时激活能比金属原子扩散的激活能大得多,其扩散速率远小于金属原子的扩散速率。 清楚以下问题:1、离子扩散速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