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诵传教案_第1页
四下诵传教案_第2页
四下诵传教案_第3页
四下诵传教案_第4页
四下诵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鄂州南楼书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2、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注释译文【注释】鄂()州:在今湖北省武汉、黄石一带。南楼:在武昌蛇山顶。.四顾:向四周望去。山光、水光:山色、水色。凭栏:靠着栏杆。十里:形容水面辽阔。芰(j):菱角。并:合并在一起。一味凉:一片凉意。【译文】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

2、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作品鉴赏鄂州南楼书事描述的情景是:武昌的夏天,热得可怕。那天晚上,诗人登上高高的南楼乘凉。他倚栏而望,明月已近中天,皎洁的清辉倾泻而下。四面的山光与水光相连相映,一片通明;方圆十数里、盛开着芰(菱)花、荷 花,凉爽的夜风中,不断有淡淡的芳香扑面而来。习习清风,朗朗明月,谁也不能对它们管束驱遗,它们慷慨、殷勤地为南楼送来清清爽爽的夜凉,供游人称心快意地消受啊!欣赏这首小诗,读者很容易忘记自身的处境,仿佛自己也登上南楼来乘凉了。这样的感觉是这样来的。先从外界景象来看:四外山水落石出,十里芰荷 ,楼头

3、清风,空中明月,远方近处,天上地下,以南楼为中心,构成一个高远、清空、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再从自身感受来说: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的视觉所感到的;芰花、荷花的香气,是鼻子的嗅觉所感到的;清风夜凉,是皮肤的触觉以及耳朵的听觉听感到的;而“南楼一味凉”的“味”字,还隐含着口舌的味觉在起作用,好像在那里细细地美美地品尝一般。总之,读者的眼睛、鼻子、耳朵、口舌、皮肤种种器官司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种种功能,统统被调动起来,集中起来,共同参与对这南楼夜景的感觉、领略、体验。此景此情,令人生出如临其境的感受,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这便是作品的艺术魅力,诗人的艺术追求了。黄庭坚一生,道路崎岖坎坷,由

4、于遭受人陷害中伤,曾贬官司蜀中六年之久;召回才几个月,又被罢官司来武昌闲居。当夜纳凉南楼,眼见明月清风,无拘无束,各行其是,想到自己每欲有所作为,却是动辄得罪,怅恨之情,于是潜滋暗长。“清风明月无人管”,正是诗人这种心绪的自然流露。3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进士,授叶县尉。历任国子监教授、秘书郎,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多次被贬,最后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卒于贬所,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

5、尤长于诗,与 HYPERLINK /view/2517.htm t _blank 苏轼并称“ HYPERLINK /view/71963.htm t _blank 苏黄”。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 HYPERLINK /view/13587.htm t _blank 苏门四学士”。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 HYPERLINK /view/6363.htm t _blank 宋四家”。著有 HYPERLINK /view/4236080.htm t _blank 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

6、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诗题,简介诗文板书课题,提示“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学生齐读诗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二、探索大

7、意,感知雨骤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指名读(指导发音“遮”、“卷”)再指名读(提示诗的节奏)学生点评后,教师小结: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就叫“有板有眼”,还想读读吗?学生自由练读。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所发现,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结合你的发现想象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范读,生想象画面)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场急雨,黑云翻滚、雨大风大,来得快去得也快)三、品词读句,联景悟境苏轼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可他却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8、,写得多么精妙啊!请同学们再身临其境读读,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视学生的回答交流各句)1.“黑云翻墨未遮山”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云翻墨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生说)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个别读、男生读、齐读)这句中的 “遮”是个生字,你能用“遮”组成哪些词语呢?(生组词)诗中什么遮什么? (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2.“白云跳珠乱入船”(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

9、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2)播放“骤雨”的课件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种?借助课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影像,想象“象跳珠样的雨是什么样的”,并在反复的读中对比自己的想法和诗人的表达方式,感受“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3. “卷地风来忽吹散”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

10、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风狂)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4.“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字给李白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齐读这一句)(播放背景音乐赞西湖)云散了,

11、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四、回归整体、诵背全诗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诵全诗)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诵全诗)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背(生齐背全诗)五、拓展雨诗、以读现景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句也是描写雨的诗

12、句,想看看吗?交流三句描写急雨狂风的诗渔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2、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渔家卖了鲜鱼,买了米便放船回家,沿途拔了一些苇草煮饭,草湿不能燃烧,便把苇草晒在种有垂柳的岸边。此诗朴素无华,平铺直叙,语言质朴,没有比拟,没有夸张,没有议论,没有烘托,眼之所到,手之所写,一反绝句写作者情感,或写诗中人的感情的传统。但读者在这粗浅的诗句

13、中,看到了一幅渔家生活片段的工笔画,感受到作者旷达的性灵。这种怪味正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诗、书、画反传统的特色。郑燮(xe,公元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曾当过七品官,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乞病归扬州,卖鱼为生。著有郑板桥集。他颖悟过人,家贫好学,赋性旷达,不拘小节。喜臧否人物,负有狂名。他比较接近人民生活,理解人民疾苦,认识到“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故其主张作诗要反映社会现实。郑板桥人怪、诗怪、书怪、画怪,是扬州八怪中影响最大的。相传,郑板桥因书法无法脱去古人的神、形,常揣摩自己的特色,连睡前也在身上用手指比划。有一次他的手指划到妻子身上,其妻很不高兴,说了一

14、句“你有你体,我有我体”。郑板桥很受启发,遂创造出自己的书法风格隶、楷、行三体相参,别开生面,圆润古秀,自称“六分半体”(隶书俗称“八分书”)。可见,郑板桥是不落前人窠臼,具有反抗传统的浪漫精神。在他的集子里,有不少描写人民生活、暴露封建政治黑暗的优秀作品。如逃荒行、还家行诸篇,描绘了在严重灾荒后,农民逃散和农民破产的荒凉景象;孤儿行、后孤儿行、私刑恶等,或写封建家庭的罪恶,或写封建官吏压迫人民的虐政,或写贫苦人民的悲痛生活,都富有现实意义,而具有乐府民歌的精神。他的诗很接近性灵派,大都能直抒性情,不为格调所拘,表现出自己的反叛精神。渔家一诗虽无直抒胸臆,但通过对渔家生活的描写,读者可以读出作

15、者超脱、旷达的性格。宿甘露僧舍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2、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哪些古诗,你们还记得吗?2、今天我们学习宿甘露僧舍3、指导学生理解诗题。二、初读古诗。1、读读古诗,找出你不认识的字,借助生字表中的音节,把它们读准。2、把生字多读几遍。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三、再读古诗,大致了解诗意。1、把生字带

16、到课文中读,把诗句读顺。2、讨论:说说你懂了什么?(结合图)3、全班交流。四、指导朗读,背诵。1、教师范读:2、教师诵读古诗。3、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诵读古诗。4、指导背诵。五、作业设计。把今天学的古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水口行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2、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注释水口:古称闽关。位于 HYPERLINK /view/313214

17、.htm t _blank 古田溪汇入闽江处,居水陆交通要道。宋初,一度移古田县治于此,本世纪90年代建有著名的“水口电站”。蓑(su):用草或棕编成的雨衣。夜如何:一夜的风浪不知要造成怎样的后果。如何:怎样。试:尝试。卷(jun):翻开。扁舟:小船。”绿树多“一作”绿水多“作品译文昨夜,漆黑的江面飘摇着一叶孤舟,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今早试着翻开帘子看时,两岸依然是充满生机的青山绿树。作品赏析水口行舟初看,似是一般旅游之作,如能联系当时历史背景,会进一步加深对诗内涵的认识。续资治通鉴154卷载:南宋庆元元年韩胄擅权,斥“道学” 为“伪学”,右丞相赵汝愚被罢职。庆元二年朱熹被削职。韩胄党

18、羽胡、沈继祖诬告朱熹“资本四邪”等六大罪,“请加少正卯之诛”。庆元三年赵汝愚、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通缉在案。就在政局动荡、学禁最严峻的庆元三年初,朱熹和他的学生黄千林用中等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这首诗就是抵达水口,感时之作,因而在诗中不能不留下时代的影子。昨夜,漆黑的江面飘摇着一叶孤舟,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今早试卷帘子看时,两岸依然是充满生机的青山绿树。风浪有平息之时,黑夜尽头就是黎明,而风光美好的大地是永远长存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虽身处逆境,仍能以平常心,冷静地面对现实,执着自己的信念。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在于以自然平淡之笔,通过客体影观的描述, 寄寓着人生和事物的哲理,给

19、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作者简介朱熹(x;1130-1200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HYPERLINK /view/587353.htm t _blank 教育家,诗人。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汉族。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 HYPERLINK /view/1076.htm t _blank 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

20、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 HYPERLINK /view/94914.htm t _blank 观书有感 HYPERLINK /view/59095.htm t _blank 春日 HYPERLINK /view/779091.htm t _blank 泛舟等著名诗作。相关问题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出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孤蓬”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不安之深。“依旧”则透露出诗人

21、无限欣喜之情。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1)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2)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描写了大雨过后,满山绿树的景象。江村即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2、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

22、写的景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二、自读江村即事理解诗意 自读全诗,整体感知。 读江村即事有什么感觉?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诗,提出疑问。 三、细读江村即事理解诗意 1、江村即事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司空曙(),字文明,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人。唐人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又是同为大历十才子的卢纶的表兄。早年曾赴京应试不第,安史乱起,避乱南方。代宗、德宗时,曾任洛阳主簿、左拾遗、水部郎中、虞部郎中等职。诗多赠别、羁旅之作,善于表现异乡流落之感和穷愁失意之情,诗风朴实,意蕴深长。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即事:以当前的事物为题材所做的诗。 堪:可以,能

23、够。 纵然:即事。 3、理解全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写江村眼前情事,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钓罢归来不系船”,首句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但是,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钓罢归来”,是特定情境,本身就流溢着闲适的趣味,“江村月落”,是环境背景,由此又营造出幽寂的氛围。在此闲适

24、幽寂的情境中,“正堪眠”是理所当然的了,但“不系船”却似乎有违常理。然而,在诗人笔下,在这首诗中,恰恰正是这似乎有违常理的“不系船”成为艺术构思的独特之处,并以此贯穿全诗。既然“不系船”,则“正堪眠”当然就睡在船中了,以下即由此展开推想。这就引出了下文:“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两句紧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呢?“纵然”荡开一笔,“只在”将笔收回,由此将推想的情景逼真地展现出来,即使因为“不系船”,使船被夜风吹走,那也没关系

25、,最多只会飘到那芦花掩映的浅水之间。通过如此推想,则不仅使闲适的心情更为轻松,而且间接地描绘出江村幽静曲折的水景。正因这样的幽静的水景,才造成诗人如此闲适的心境。因此,诗的表面虽属抒情,但深层却实为写景,情景互为因果,互相交融,蕴蓄着浓浓的诗味。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谧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这首小诗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由小见大,就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

26、笔法更显腾挪跌宕。诗的语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谐。 四、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诗意。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题为江村即事,描写的却是诗人幽雅闲适的情趣,通过情趣的描写,使人感受到江村景色的优美。寄韩冬郎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2、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作者资料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

27、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 HYPERLINK /v103494.htm?ch=ch.bk.innerlink t _blank 沁阳市),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 HYPERLINK /v6237071.htm?ch=ch.bk.innerlink t _blank 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 HYPERLINK /v5483682.htm?ch=ch.bk.innerlink t _blank 唐诗三百首中

28、,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 HYPERLINK /v208191.htm?ch=ch.bk.innerlink t _blank 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常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译文(在昨日)蜡烛点点、滴泪成灰,凄凄满别情的送别宴席上,(您的儿子)十岁的韩偓文思敏捷的就像东晋的袁虎一样,走马之间即成文章;(不久,您将带您的儿子到果州上任了)在那万里长的丹山路上,桐花盛开,花丛中传来那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听(您儿子的才情就像雏凤一样一定比你这

29、只老凤凰的声音还清亮)。解析这首诗用一条长题说明作诗的缘由。冬郎,是晚唐诗人韩偓的小名。他的父亲韩瞻,字畏之,李商隐的故交和连襟。大中五年(851)秋末 ,李商隐离京赴 HYPERLINK /v505079.htm?ch=ch.bk.innerlink t _blank 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韩偓才十岁,就能够在别宴上即席赋诗,才华惊动一座。大中十年,李商隐返回长安,重诵韩偓题赠的诗句,回忆往事,写了两首七绝酬答。这是其中的第一篇。酒宴上的蜡烛烧残了大半,烛芯的灰烬也冷却了。用“冷灰残烛 ”,说明送别的筵宴已近尾声,阖座的人触动离情。在这种惨淡的气氛中,十岁的冬郎触发

30、了诗思,飞速地挥写成送别的诗章。这就是本篇头两句对当年情景的追述。别宴的情况交代简略,重点突出冬郎题诗,是为了主题的需要。记事已毕,转入评赞。怎样才能不沦于一般的套语呢?诗人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冬郎父子比作凤凰,以“雏凤清于老凤声”表明青出于蓝,抽象的道理从而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如此还不够生动。诗人又联想到 ,传说中凤凰产在丹山,它喜欢栖息的是梧桐树。经过想象的驰骋 ,便构成这样一幅令人神往的图景:遥远的丹山道上,美丽的桐花覆盖遍野,花丛中不时传来雏凤清脆圆润的鸣声 ,附和着老凤苍亮的呼叫,显得更为悦耳动人。多么富于诗情画意的描绘!看了这幅图画,冬郎的峥嵘年少和俊拔诗才不都跃然纸上了吗?使用活生

31、生的联想和想象,将实事实情转化为虚拟的情境、画面,这可以说是李商隐诗歌 HYPERLINK /v7730992.htm?ch=ch.bk.innerlink t _blank 婉曲达意的又一种表达形式 。一首本来容易写得平凡的寄酬诗,以“雏凤声清”的名句历来传诵不衰,除了诗人对后辈的真切情意外,跟这样的表达形式是分不开的。军城早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2、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

32、写的景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同学们知道2009.6.7是什么日子吗?对,是高考。在2009年的高考,有一个人他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他让很多人名落孙山,也让很多人金榜题名。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一下他。他就是严武。他的诗军城早秋在2009年被选入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二) 作者介绍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是工部侍郎严挺之的儿子。最初以荫调太原府参军。后累迁为殿中侍御史。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随唐玄宗入蜀,任谏议大夫。肃宗继位,他又任京兆少尹、东川节度使,两度为成都尹、充剑南节度使。代宗广德二年,严武派大将崔旰率军击破入侵吐蕃军兵七万余

33、众,以后又收复盐州城,使蜀地得以安定,因功加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对于他我们可能并不熟悉,但是对于杜甫同学们一定非常来了解。吗么大家知道他们关系怎么样呢?说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据说有一次俩人在一起喝酒,杜甫一尽兴啊就多喝了一点。结果酒后失言就把严武给得罪了。严武抽刀就要杀了杜甫。幸好杜甫跑得快啊,终于保住一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严武为人这样的呢。(冷漠,暴躁)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能写出怎样的诗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这首诗。(三) 教学设计1题目解释: 军城早秋军城:位于四川省西部的一个城市早秋:初秋军城早秋:应该理解为军城的早秋如果大家这样理解。我就要说一说这首诗的背景。背景:安史之乱之后了,唐王

34、朝国力衰弱,吐蕃趁虚而入,公元764年吐蕃再次入侵,严武率兵西征。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作的。那么这首诗一定不是写军城的早秋景色,那么军城的早秋怎么样了,发生什么了?我们一起来解读文本。2 文本解读“昨夜秋风入汉关”汉关:泛指唐朝军队驻守的边关。秋风:这一句点明了战争的时间,即疾风劲吹的秋季。从背景可以知道这里不仅仅是指秋风,而是有更深刻的含义。从背景知道,该年九月,吐蕃军与唐军在边关大战。由此可知,这一笔是记实,然而它又不单单是为了记录时节和天气,而还有更深刻的含意。在我国古代,边地的少数民族常常在夏末秋初的季节向内地挑起战争,进行劫掠。吐蕃在当时就是唐王朝的一大隐患,屡犯中原。就在一年之前,

35、即公元763年,吐蕃曾一度攻占了长安,使唐王朝统治者极为恐慌。“秋风入关”:正是暗示边境上风声已紧,战事在即。朔云边月满西山朔:北方朔云:北方的云边:边境边月:边关上的月亮西山:西山,指今四川省北部的岷山,又称雪山,主峰海拔五千多米,山上常年有积雪,且岷山一面孤峰,三面临江,是当时西蜀防止吐蕃内侵的军事要塞。此刻岷山怎样呢?凝重昏暗的云层,笼罩着整个山峰;一弯孤独的边月,挂在山后,放射出冷冷寒光。朔云和寒月,烘托出一种肃杀凝结的沉重气氛,这种气氛,恰恰是大厮杀前充满火药味的一种特有气氛,它使人预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这场恶战将怎样开始,又将怎样进入白热化呢?这

36、是人们想要知道的。但作者接下去并没有写这些,反而将它们全部略过,来了个很大的跳跃, 一下子便转到“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的场面。一个“更催”,表明胜败已成定局,战事也已接近尾声。“飞将”,写出了将士们昂扬的斗志和骁勇迅猛的雄威。我国汉代有位抗击匈奴的名将军李广,由于他率领的军队屡败匈奴,他本人足智多谋,英勇顽强,被誉为“飞将军”。这里正是借李广来形容将士们的风貌。骄虏:二字用得恰到好处,揭示了敌军将士骄横狂妄的心理。试想,吐蕃军队多次与唐军交战,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甚至连长安也曾攻下,此番攻打蜀地,必然是骄恣无比然而,在严武统帅的唐军面前,他们尽管“骄”,最后还是“虏”,除了丢尸疆

37、场外,就只有逃跑和被俘。严武对抱头鼠窜的敌军,发出了威严的军令:“莫遣沙场匹马还”。从这一句,我们一方面看到了严武的果断和坚决,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敌军七万余众,匹马无还。全诗中,没有一处写流血,但可以想见,鲜血必然成河,全诗中,没有一处写尸骨,但尸骨也必然会漫山遍野。王夫之说:“空际得神”。应该看到,无字处,正是作者潜心用意所在,表现了高度凝炼,注重传神写意的艺术特色。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

38、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小结:这首诗写得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将帅本色。同时也希望同学们也可也像严武一样成就一番事业。作业:严武一生的作品不多,希望同学们回去后欣赏一下他的其他几首诗。少年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

39、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2、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注释】少年行:古代歌曲名。走:跑。咸阳:指京城长安。河湟:指青海湟水流域和黄河西部,当时为异族所占。 【解说】 弓背如彩霞明亮,宝剑磨得像霜雪一样闪亮,迎着秋风跨上战马奔驰出咸阳。不收复湟一带失地,我誓不回头眺望故乡。 这是一首出征诗。诗的前两句刻画了青年将士的飒爽英姿,后两句写出了收复失地的决心。全诗主调高昂激越,洋

40、溢着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赏析】 这是一首出征诗。诗的前两句刻画了青年将士的飒爽英姿,后两句写出了收复失地的决心。全诗主调高昂激越,洋溢着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出塞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2、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

41、”,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 (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4、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 应读jio。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 4、师范读。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四、赏析 1.第一句:浮现(在荒凉的边

42、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3.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 “互文见义”。 4.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 5.第二句, “人”指的是谁?(征人) 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 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 6.引读: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

43、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7.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8.第三、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 “龙城飞将”是谁?(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历史资料)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良将的渴求,和对朝廷的不满。 (2)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 (3)作者为什么对朝廷不满,为什么这么渴望能征善战的将军? 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之请,把对诗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五、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战

44、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学生齐诵全诗。 六:延展性探究 回到现实,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恶的组织给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宁造成威胁,我们不得不警钟长鸣。 七、背默过关从军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2、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

45、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二诗的背景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三注释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

46、余丈。”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百夫长:指下级军官。四赏析全诗: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来犯,出征,围城,苦战。(最后抒怀)首联:1分析“烽火”这一意象。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3赏析关键词“自”。“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

47、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4发端警竦颈联: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3赏析“绕”字。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4“牙璋”才“辞凤阙”

48、,“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颔联:1作者是怎样做到“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的?第三联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我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声面。那么大的一个激战声面,只用了十个字,就非常生动地勾画出来,的确收到了“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2体会诗人描写战争的手法?绘声绘色

49、,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尾联:颔联反跌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五总结: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

50、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这首诗情调慷慨激昂,可以说是盛唐边塞诗的先声。凉州词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2、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

51、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音画时尚导入:1、师: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二、初读感知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2)用

52、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2、学生按要求学习3、汇报(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3)质颖三、品读悟诗情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5、问

53、:这一杯酒杯喝完了吗?为什么?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7、面对此情景,你有什么感受?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9、配乐赛读、齐读。10、背诵四、拓展延伸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略)2、教师推介五、用钢笔书写这首诗六、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毛笔写一写)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上汝州城楼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2、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在

54、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化精粹语言的熏陶,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作品鉴赏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境界苍凉,寄意深远。诗的首句中,“黄昏鼓角”写的是目所见、耳所闻,“似边州”写的是心所感。李益曾久佐戎幕,六出兵间,对边塞景物特别是军营中的鼓角声当然是非常熟悉的。这时,他登上汝州(州城在今河南临汝县)城楼,眼前展现的是暗淡的黄昏景色,耳边响起的是悲凉的鼓角声音,物与我会,情随景生,曾经对他如此熟悉的边塞生活重新浮上心头,不禁兴起了此时明明身在唐王朝的腹地而竟然又像身在边州的感慨。这个感慨既有感于个人的身世,更包含有时代的内容,分量是极其沉重的。这里虽然只用“似边州

55、”三字淡描一笔,但这三个字寄慨无穷,贯串全篇。首句是从空间回忆那遥远的边塞生活;接下来,第二句“三十年前上此楼”则是从时间回忆那漫长的已逝岁月。这句看来很平常,而且写得又很简单,既没有描绘三十年前登楼的情景,也没有叙说三十年来人事的变化;但字里行间,感慨系之,联系上一句读来,正如孙洙在唐诗三百首中评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所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俱在其中”。据近人考证,这首上汝州城楼诗大约写于公元804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李益五十七岁时,由此上溯三十年,其第一次登楼大致在他登进士第后做华州郑县簿尉期间。试考察他两次登楼间隔期间所发生的事情:就作者个人经历而言,他在郑县过了几年郁郁不得志的簿

56、尉生活,又远走边塞,先后在朔方、幽州、鄜坊、邠宁等节度使幕下过了长时期的军旅生活;就时局变化而言,唐王朝愈来愈走向没落,藩镇割据的局面愈来愈积重难返,代宗、德宗两朝,不但河北三镇形同异域,淄青、淮西等地也成了动乱的策源地。在公元783年(德宗建中四年),汝州曾一度被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当李益第二次过汝州时,淮西之乱也还没有平定。三十年的变化是如此之大。他旧地重来,想到此身,从少壮变为衰老;想到此地,经受干戈洗礼,是腹地却似边陲。城郭依旧,人事全非。这时,抚今思昔,百感丛集,忧时伤世,万虑潮生,不能不既为岁月更迭而慨叹,又为国运升降而悲怆。这就是诗人在这首诗里紧接着写出了“今日山川对垂泪”这样

57、一句的原因。这第三句诗,会使人想起东晋过江诸人在新亭对泣的故事以及周?所说“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的话,也会使人想起杜甫春望诗中那“国破山河在”的名句。而在李益当时说来,这面对山川、怆然泣下的感触是纷至沓来、千头万绪的,既无法在这样一首小诗里表达得一清二楚,也不想把话讲得一干二净,只因他登楼时正是秋天,最后就以“伤心不独为悲秋”这样一句并不说明原因的话结束了他的诗篇。自从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吟后,“悲秋”成了诗歌中常见的内容。其实,单纯的悲秋是不存在的。如果宋玉只是为悲秋而悲秋,杜甫也不必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中那样意味深长地说“摇落深知宋玉悲”了。这里

58、,李益只告诉读者,他伤心的原因“不独为悲秋”,诗篇到此,戛然而止。而此诗篇外意、弦外音只能留待读者自己去探索。2作者简介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大历四年)举进士,公元783年(建中四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贞元十三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佳作。元和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大和元年)以礼部尚书致仕。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诗集2卷。河湟旧卒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课文。2、在吟诵古诗的同时,受到古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