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庄子旅游美学思想_第1页
第三讲 庄子旅游美学思想_第2页
第三讲 庄子旅游美学思想_第3页
第三讲 庄子旅游美学思想_第4页
第三讲 庄子旅游美学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讲中国古代旅游美学思想一、崇尚自然的庄子旅游美学旅游:是一种空间游戏。旅游的本质,是在较为自由的意义上,从自己的生活空间暂时进入非自我的空间的活动,或者说,是从一种境遇暂时进入另一种境遇的游戏。前一种空间是功利性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已经被模式化的熟悉空间,而作为旅游目标的空间则是非功利空间,或者叫娱乐空间或美学空间,是人们必须也只能是短暂逗留的陌生空间。功利空间总是和利益、责任、义务牵扯在一起;而娱乐空间或旅游空间,则规避了所有这一切,和超脱联系在一起。1旅游作为一种自然审美活动的发展: 自然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当时的士大夫文人深受庄子天道自然、返朴归真

2、的思想所影响, 渴望通过对山水的审美关照达到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他们或尽情遨游, 徜徉于天地之间; 或退隐田园, 寄情于山水之中。前者如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后者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他们都对推动自然山水成为游览审美对象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从此便形成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山水意识。追根溯源, 庄子哲学中“天人合一”、“无为而为”、“回归自然”的思想, 不正契合了现代旅游美学人与自然和谐相容的价值取向吗?现代社会的钢筋水泥极大的削弱了人与自然的高度相关性, 而从庄子有关思想来看现代旅游的美学意义, 则意味着人类对大自然的回归。 21、庄子“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 尊重自然,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上

3、古时期, 每逢遇到水旱灾害, 便以为是人事活动得罪了上天, 因而受到上天的警告。舜帝时, 洪水泛滥, 舜认为这是上天“洚水儆予”。人违背自然规律行事,就会受到惩罚, 故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务, 均应建立在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前提之下。对滋生养育万物的大自然,则充满着感激赞美之情:“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庄子继承并发挥了这一传统思想, 他认为, 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而人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大自然本是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因此,人的一切行为都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

4、, 遵从“天道”、“顺应自然”。 3庄子至乐篇中写过一个故事: 鲁国国君在城郊捉到一只海鸟, 把它接到太庙里供养献酒,“奏九韶以为乐, 具太牢以为膳”, 而这只鸟“乃眩视忧悲”, 不敢吃一块肉, 不敢饮一杯酒, 三天就死了。鲁候“以己养养鸟”, 完全违背鸟的自然本性及其生活习性, 故鸟“三日而死”。如果能够按照鸟的自然本性, ,“以鸟养养鸟”, 使之“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 其结果必然是理想的“鲁候养鸟”。这个寓言故事便是对“道法自然”、“以天合天”思想的一个生动具体的说明, 与现代生态伦理学提出的“选择性原则”, 即“主张人在改造自然中应选择符合生态环境规律和自然本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5、使人的行为生态化”的思想有惊人相似之处。 4人类只有“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庄子的这一思想, 颠覆了现代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人类妄自尊大, 以自己为中心, 把大自然当成自己征服的对象和统治的对象。主张人与自然不应视为一种对立、紧张的关系, 人的文化创造不应无视自然之理, 而是应当尊重自然, 保护生态环境, 消除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 回归到人与自然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这种“天人和一”、“万物一体”的人天整体观在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和自然的和谐协调, 不仅是人类不断获得物质财富的保证,而且更是保持永享自然之美的前提。这就意味着人类不能得寸进尺,

6、毫无节制地进行掠夺性开发, 拼命摄取自然资源而置其枯竭前景于后脑。人们应尽量用最小的自然能耗来最大程度地改善生活条件, 持续提升存在价值。因此, 人和自然的和谐协调, 是旅游审美的出发点和归宿。5旅游者徜徉于自然山水之中, 通过物我相亲、天人合一, 超越物外, 逐步升华, 进而跃入旅游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反观当前, 由于人们在旅游实践中缺乏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致使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以旅游消费为前提, 破坏自然环境的种种弊端。例如,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保护意识而忽视旅游自身对环境的影响和对资源的破坏, 此外, 旅游开发者不顾生态环境的破坏只考虑自身短期的经济利益。因此,

7、庄子的这一思想有助于旅游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征服自然”的工业文化的形态的片面性, 有助于增进生态保护意识, 从而在参与旅游时,与山川、河流、顽石、洞穴沟通, 与植物世界和动物世界对话, 达到“相看两不厌”的玩赏境界, 彼此交融, 和平共处。同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助于人们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观, 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自然处境, 自己在6整个宇宙中的位置, 从而以平等之心来对待抚育我们的这整个大自然。 2、“无为而为”的审美过程 庄子思想非常注重“无为”, 他认为“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静而圣, 动而王, 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里说“虚静恬淡, 寂寞无为”

8、乃“万物之本”, 当然也是美之本了。而“朴素”者, 其实也是“虚静恬淡, 寂寞无为”之具体表现。故达于“朴素”, 则臻于“天下莫能与之争”之“美”。庄子认为,“淡然无极”既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 同时也是“众美”之所从出。说到底, 美在“无为”!而因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所以人必须处于“无为”的角色定位之中, 即剔除人为的因素, 一切顺应自然。庄子的“无为”并不是如字面所理解的是无所作为, 消极的,“无为”的7真谛, 则是顺应规律,“安其性命之情”的行为。自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必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就为美学角度解释众多旅游现象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9、如今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就是回归自然游, 生态旅游, 如今的都市居民, 大都向往自然、清真、有野趣的旅游目的地。因为都市人生活在追求利益和效率的社会, 无论“下海”经商,还是上学读书, 或是在某一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 奋力拼搏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功利目的, 追求理想中的完美结果。人们往往在生活实践中对结果不懈追求, 而忽视了对过程的关注。而旅游之所以超脱于一般的生活实践, 是由于它是体现了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美感过程, 在于其对过程的莫大关注。在旅游过程中, 你无须为工作而困扰, 为生活而烦恼, 畅游于山水之间, 感悟于无为之时。 8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 在他的论著谈美中谈到这样的旅游经验:

10、阿尔卑斯山谷有一条大汽车路, 两旁景物极美, 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 欣赏啊! ”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 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乘汽车兜风, 匆匆忙忙地疾驶而过, 无暇一个回首流连风景, 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了一个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件多么惋惜的事啊! 朱先生所论及的正是许多都市人的生活写照。旅游活动无可质疑地是诗话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审美的要诀之一, 便是抛开功利世俗的烦扰, 毫不吝啬地消费宝贵的生命时光。 另一方面, 就社会生活而言, 一部人类的发展史, 就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史。而物质生产, 是人改天换地, 再造乾坤的活动, 都是有为的结果, 从这一意义看,

11、“有为”无疑是积极的。9而庄子反对的正是那种违反自然正常规律, 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有为”。 如果一味沉溺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而忽视对审美境界的体悟, 人的生活必定是单调沉闷缺乏诗性的。而旅游活动无可质疑地是诗化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你从容不迫、不慌不忙地对面前的美好大自然进行“无为而为的玩索”时, 美的感受也就犹如行云流水在心头徜徉。这一审美心理性质, 是与人生的本体意义紧密相联的。生命在于运动。人类之生气、生趣和生意, 存在于生命过程欢快活动的流动中。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建立之后, 山水间所闪射的宇宙精神, 经由感知体验的美感中介, 与人的生命状态异质同构, 从而催促新我的诞生。所以, 旅游

12、过程中的“无为”从根本意义在于人生之自然升华。 103、“回归自然”的价值取向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 置身自然, 庄子曾满怀深情的说:“山林与! 皋壤与! 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体现出他流观山林, 与大自然交流情感, 妙悟自然, 复归于朴的舒畅和快乐。人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产物, 只有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才能体会到真正的自由和满足。这种领悟天地万物的无限自由的价值取向深深渗透到中华民族的心理性格中, 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美学观。自老庄以后, 特别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 对大自然的眷恋、亲和就成了中国历代士人解不开的自然情结, 回归自然,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也成为不少士人心驰神往的生活方

13、式。世说新语曰:“过江人, 每至美日, 辄相邀新亭, 籍卉饮宴”。 11 而著名诗人陶渊明早年便有爱慕自然的思想,“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即使在他仕途不得志是, 他反而觉得“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他身居名山, 耕读田园, 与美好的风景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有“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如何”之感慨。这种风气直接带来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审美观的转变, 使旅游逐渐超越儒家“比德修身”、“经世致用”的影响, 进入到旅游自觉的时代, 形成了以深刻的自然审美, 优美的山水艺术、庄严的宗教景观为主体, 以适意自然、回归自然的风格。“回归自然”是对人格力量的升华。内在精神文明的建设, 可以通过知、情

14、、意三个途径进行。以情感的人的审美活动, 包括旅游时的忘情于山水, 引导审美者高扬志气, 澄净心胸, 从而产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效果。人格升华, 作为一种心理现实并不仅仅依赖于心理动因, 具体生活实践是人格修正、转型的最终根源。 12 登临泰山时, 可体会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 畅游桂林时, 可领略到“江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簪”的灵气秀色时空中的旅游者的内心势必会为特定山水景观的美学韵味所灌注, 逐渐形成完美的人格境界。 “回归自然”即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回归。 人活着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诉求。 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论, 他认为人的需要按顺序可分为五大类

15、: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最高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人们沉溺于世俗的价值标准, 在利益之中患得患失, 即使家财万贯仍会觉得精神空虚。所谓“精神”, 一方面指充沛的精力、高昂的斗志, 另一方面包括受宇宙精神牵引的人类文化归宿。前者可以使你永葆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激情, 而后者才是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 13人的社会化, 使脱胎于自然的肉身之人, 变成社会之人, 日趋理智成熟; 但有时也难以脱俗, 遭受污染。清污除垢的途径之一, 便是回到自然中去, 接受美妙自然的阳光沐浴滋润, 从而进入相对纤尘毫无的真纯雅致的精神世界之中。与大自然亲和是人类的一种天性, 在人类的工业文明到来之前, 自然与人类保持着一种朴素的和谐, 而工业文明和城市化使人们渐渐疏离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