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与电子商务法ppt课件完整版_第1页
经济法与电子商务法ppt课件完整版_第2页
经济法与电子商务法ppt课件完整版_第3页
经济法与电子商务法ppt课件完整版_第4页
经济法与电子商务法ppt课件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济法与电子商务法第一编 经 济 法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经济法 第二节 经济法概述第一章 经济法导论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经济法 一、西方发达市场国家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法 一、西方发达市场国家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市场经济是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动力(二)美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三)德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四)日本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法 (一)我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在旧中国,由于长期处于封建和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经济一直没有真正形成,经济法也没有生存的土壤。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时期也产生

2、了经济法,而且曾为公有制经济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法律体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多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律作保障,人大必须把加快经济立法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把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作为法制建设的重要目标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法(一)我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二)经济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 开拓、引导作用。(2) 规范、保障作用。(3) 巩

3、固、促进作用。(三)不同体制、不同时期经济法的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法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法相比,其本质、目标是相同的,但具体内容有差异。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法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法 (三)不同体制、不同时期经济法的比较(1) 前者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依法办事就是按市场规律办事,而后者主要体现计划要求、强调“计划就是法令”;(2) 前者以改革开放为基础,既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鲜理论和实践成果,又有借鉴、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后者受传统理论观念束缚,特别受前苏联立法及理论的影响较深;(3) 前者规范较科学,透明度高,易于操作,后者规范

4、较原则、僵化,且公开性差,难以真正实施;(4) 前者立法和解释较为集中、统一,权威性强,后者立法、解释较为分散,不少规范的立法层次低,缺乏权威性。第二节 经济法概述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三、经济法律关系 四、经济法的体系 五、经济法与商法、电子商务法的关系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经济法的概念 西方国家的学者,大多数认为经济法是经济秩序法、经济干预法,属于公法范围;但也有人认为经济法是公法和私法的交叉,或属于社会法性质。 在我国,法学理论界较一致的认识是:经济法是调整一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经济法调整的“一定经济关系”就是由国家对经济进行协调、对

5、市场进行干预而产生的经济关系。国家对经济的协调与干预,既包括间接调控、也涵盖直接管理;既体现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行使经济管理权的特征,也反映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行使所有权的需要。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由国家协调、干预的经济关系。在我国,由国家协调、干预的经济关系,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1.市场秩序关系 市场秩序关系是指国家在建设和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中产生的经济关系。2.宏观调控关系 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是指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和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因素,实行全局性协调、干预所产生的经济关系。一、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二)经济法

6、的调整对象 1.国有资产关系 国有资产关系是指国家以所有者的身份将国有资产投入市场、直接参与市场经营活动,并对这部分资产进行管理的经济关系。 2.涉外经济关系 涉外经济关系是指国家对涉外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协调所产生的关系。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大趋势,对外开放也是我国的长期国策。 3.社会保障关系 社会保障关系是指国家对劳动者和其他需要扶持的人在市场竞争中的合法经济权益,进行保障性协调、干预而产生的经济关系。 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体现在经济法律规范中的基本准则,是对经济立法、司法、执法和经济法学研究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思想。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一)保护各种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7、原则 (二)市场机制与国家协调、干预有机结合原则 (三)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四)保护弱者原则 (五)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三、经济法律关系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经济法律关系是指根据经济法律规范的规定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1) 是一种思想意志关系。 (2) 是由经济法规定和确认的社会关系。从此意义上讲,经济法是经济法律关系产生的必要前提;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调整特定经济关系的必然后果。 (3) 是具有经济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 三、经济法律关系(二)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 经济法律关系同其他法律关系一样,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要素组成。1.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即经济法主体,是指以自己

8、名义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人。组织或个人依照法定条件、法定程序设立,或由法定机关授权、认可,均可取得经济法主体资格。 经济法主体包括:国家机关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内部机构和人员 ;公民个人 。 三、经济法律关系(二)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2.经济法律关系内容经济法律关系内容即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也就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承担的经济义务。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主体依法具有的自己为或不为一定行为、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主体依法必须为一定行为和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 三、经济法律关系(二)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3.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经济法律关

9、系客体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是权利、义务的载体和目标。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可分为三类:(1) 经济行为 ;(2) 物 ;(3) 无形资产 。三、经济法律关系(三)经济法律关系的确立和保护 1.经济法律关系的确立经济法律关系的确立是指经济法主体之间形成权利义务关系。经济法律关系的确立是由一定的法律事实引起的。2.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是指依法保证经济法主体正确行使经济权利和切实履行经济义务。四、经济法的体系 (一)经济法的渊源体系 经济法的渊源是指经济法律规范的形式,由不同层次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构成不同的渊源,组成了经济法的形式体系。(二)经

10、济法律规范体系 经济法律规范体系是反映国家协调、干预市场经济的各方面法律规范所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其划分往往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范围相呼应。 内容包括:市场秩序法;宏观调控法;国有资产法;涉外经济法;社会保障法。 五、经济法与商法、电子商务法的关系 (一)经济法与商法的关系 经济法与商法有着一定的联系:作为商法主体的企业也是经济法的主体,有时一个企业可同时受经济法与商法的调整;经济法的发展过程中曾与商法紧密结合:理论上讲,商法在一定层次上视为市场的替代物,而经济法是国家对市场缺陷的弥补,两者的出现都是为了节约市场自身运作引起的交易成本。经济法与商法的区别:(1)调整对象不同;(2)目的性

11、质不同;(3)调整方法不同;(4)法律原则不同。五、经济法与商法、电子商务法的关系(二)经济法与电子商务法的关系(1) 经济法与商法是电子商务法的基础,电子商务法是经济法与商法在电子商务领域里的特别法。(2) 电子商务法是经济法与商法在电子商务交易条件下应用与发展的结果。第一章 结束经济法与电子商务法第一编 经 济 法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二节 反垄断法第二章 市场秩序法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竞争法律制度概述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反不正当竞争法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一、竞争法律制度概述 竞争法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反垄断法 垄断主要是

12、指占有市场优势地位的企业滥用其优势,消除或削弱竞争的不正当行为;以及少数处于强大地位的经营者以合谋、指定交易等方式限制企业之间的竞争,或多个竞争者之间通过共谋和协议的方式达成相互不竞争的一致行动等限制竞争行为。一、竞争法律制度概述 2. 反不正当竞争法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在市场竞争中违背诚实信用的商业原则,损害其他经营者及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3. 反倾销和反补贴法 倾销是指恶意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企图非法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补贴是指政府以财政力量支持某一企业的产品市场和销售,参与争夺市场份额。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反不正当竞争法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为了争夺市场竞争优势,违反法律和商业道

13、德,采用各种欺诈、排挤对手等手段破坏竞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损害正当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以下三项特征:(1) 主体的特定性;(2)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违法性 ;(3) 行为后果的社会危害性.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调整国家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以欺骗手段从事交易的行为(仿冒行为)n 这种行为具体有以下四种形式: (1)假冒他人注册商标 (2)假冒其他企业名称或他人姓名 (3)仿冒知名商品 (4)仿冒质量标志和产地 n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以欺骗手段从事交易的行为(仿冒行为)的规定:经营者实施仿冒行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

14、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欺骗性交易行为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以欺骗手段从事交易的行为(仿冒行为)的规定经营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与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假冒仿冒他人注册商标,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三、不正当竞争

15、行为及其法律责任(一)以欺骗手段从事交易的行为(仿冒行为)三、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二)虚假广告宣传行为 虚假广告宣传行为是指行为人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和不正当利益,利用广告或其他形式,对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对虚假广告宣传的行为人,应责令其停止虚假广告宣传行为、更正广告内容,并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虚假广告宣传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人应当赔偿损失。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可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三、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三)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16、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商业秘密具备以下特征: (1) 秘密性(2) 保密性(3) 经济性三、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三)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对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人,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根据情节处以罚款。(1) 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2) 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3) 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4)单位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照上

17、述规定处罚。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责任(四)商业贿赂行为商业贿赂是经营者为了销售或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交易相对方(包括法人或者个人)的行为,是经营者通过收买交易相对方获取交易机会和竞争优势的不正当竞争活动。 商业贿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回扣”。回扣是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时在账外暗中以现金、实物或者其他方式退给交易相对方的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其核心是“账外暗中”,即未在依法设立的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或者行政事业经费收支的财务账上按照财会制度规定明确如实记载,包括不计账、转入其他财务账或者做伪账等行为。要注意回扣与折扣、佣金的区别三、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责任(四)商业贿赂行为反不正当

18、竞争法中的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购买商品。在账外暗中给对方单位或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五)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1) 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以促销为目的,向购买者赠与物品、金钱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一种行为。(2) 不正当有奖销售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3) 欺骗性有奖销售(4) 利用有奖销售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5) 超过法定限额奖金的有奖销售 (6) 违反有奖销售法律规定的,要承担民事、行政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三、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责任三、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责任(六)不正当低价销售行为

19、 不正当低价销售行为又称倾销行为,是指经营者为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的掠夺性竞争行为。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下列4种情形是不属于不正当低价销售: 销售鲜活商品 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其他积压商品 季节性降价 清偿债务、转产、歇业时的降价销售 不正当低价销售行为应依据不同情况承担民事、行政的责任。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责任(七)诋毁他人商誉行为 诋毁他人商誉,是指行为人以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的方式,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商品声誉的行为。 诋毁他人商誉行为的,应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公开消除影响;造成对手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20、(八)不合理交易行为 不合理交易行为又称搭售行为,是指行为人利用其经济、技术或市场优势,强迫交易相对人购买商品或接受其他不合理条件。最常见的有捆绑销售,以及销售商品时在产量、价格、销售地区、技术改进等方面附加不合理的限制条件。 对不合理交易行为人,应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赔偿所造成的财产损失。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责任(九)串通招投标行为 招投标是国际通用的通过竞争方式选择交易伙伴的市场活动,经常用于工程承包、成套设备购买和政府集中采购等领域。 串通招投标就是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或投标人相互之间恶意勾结,私下交易,排挤他人参与竞争,扼杀招投标中的竞争。 对串通招投标的,应宣布中标无效,并视

21、情节处以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责任(十)公用企业滥用独占地位的行为 滥用独占地位的行为是指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利用自己具有的垄断地位,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滥用独占地位的行为也是一种限制竞争的行为。 四、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监督检查 (一)监督检查的行政机构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我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的专门机构。 (二)社会监督 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依法通过舆论、投诉、举报、控告等方式,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实施监督,具有影响大、范围广、成本低,有

22、利于保障社会竞争秩序稳定的特点。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和保护一切组织和个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社会监督”。第二节 反垄断法 垄断的概念和分类 反垄断法的概念 经济垄断行为的认定 行政垄断行为的防治 反垄断法的适用例外 一、垄断的概念和分类 垄断是指少数企业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对生产和市场进行控制,并在一定的市场领域内从实质上限制竞争的一种市场状态 .垄断也可根据产生的原因,分为经济性垄断、国家垄断、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1) 经济性垄断又称市场垄断,是指市场主体通过自身的力量设置市场障碍而形成的垄断,这是一般的垄断。 (2) 国家垄断,是指国家出于保护目的,对某一行业市场的生产

23、、销售等进行直接控制,不允许其他市场主体进入该市场领域的情况。 行政垄断,是指由政府行政机构违法设置市场障碍而形成的垄断,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就是典型行政性垄断。 二、反垄断法的概念反垄断法是调整国家在制止市场主体以控制市场为目的的反竞争行为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三、经济垄断行为的认定 (一)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又称垄断力滥用,是指具有一定的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对其他主体进行不公平的交易或者排除竞争对手的行为。 (二)限制竞争协议的行为 限制竞争协议行为又称垄断协议,是指原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通过协议以

24、及其他方式做出安排,共同限制或者排除市场竞争的垄断行为。 三、经济垄断行为的认定 (三)企业结合行为 企业结合又称谋取垄断地位,是指旨在取得市场支配地位的的企业联合行为。企业联合可以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但经济力量过度集中又使市场竞争主体数量减少,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对市场竞争产生不利影响。 四、 行政垄断行为的防治 行政垄断又称行政性垄断,是政府行政机关或其授权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我国常见的行政垄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 1.地区封锁 2. 部门分割 3. 行政指定经营 4. 行政部门干涉企业经营五、反垄断法的适用例外 反垄断法的适用例外是指国家为了适应一定时期政策、利益的需

25、要,保护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在反垄断法中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对特定的行业或企业的特定行为规定了例外条款或适用豁免制度。五、反垄断法的适用例外 各国的反垄断法中主要有以下领域可以适用例外: 1.国家垄断 这是国家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对某些部门的经营权和国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实行独占。 2.自然垄断 这是由于市场的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垄断经营。3.知识产权4.国际贸易中维护民族利益5.其他允许经营者为改进技术、提高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分工协作、统一标准、协作开发商品或市场而采取共同行为。 第三节 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法 反倾销法 反补贴法律制度 保障措施法 一、反倾销法(一

26、)倾销与反倾销法的概念 根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倾销是指在正常的国际贸易中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格的价格向另一国出口并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反倾销法是调整进口国政府对进口商、出口商和进口国生产商在产品出口和进口过程中发生的倾销与反倾销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反倾销法(二)反倾销调查确定的主管机构 各国管辖反倾销的主管机构有两类 (1) 欧盟为代表的垂直型机构,即进行反倾销调查并做出初步裁定与最终裁定的机构为同一主管机构,或者虽为两个不同的机构,但这两个机构却存在上下级的隶属关系。 (2) 以美国为代表的平行型机构,即进行反倾销调查并做出初步裁定与最终裁

27、定有两个主管机构组成,这两个机构彼此是平行和独立的,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 一、反倾销法(三)倾销的认定 确定倾销是否存在,是依法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前提。倾销的认定主要通过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的比较。若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则存在倾销,反之,则不能认定为倾销。 我国反倾销条例规定,对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应当考虑影响价格的各种可比性因素,按照公平、合理的方式进行比较。我国确定正常价值时参考的价格有: 1.本国价格 2.第三国价格 3.构成价格一、反倾销法(四)损害的确定 损害,是指倾销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 确定损害应当从两个方

28、面考察,即国内产业的认定和判定产业损害存在的审查标准。 一、反倾销法(五)反倾销的程序规定 1.起诉 国内产业或者代表国内产业的自然人、法人或者有关组织(以下统称申请人),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国家商务部提出反倾销调查的书面申请。 2. 立案商务部应当自收到申请人提交的申请书及有关证据之日起60天内,对申请是否由国内产业或者代表国内产业提出、申请书内容及所附具的证据等进行审查,经商务部审查后,决定立案调查或者不立案调查。一、反倾销法(五)反倾销的程序规定3.调查 4.初步裁定与最终裁定调查 5.反倾销调查的中止和终止 6.复审 7.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一、反倾销法(六)反倾销措施的规定 1.临

29、时反倾销措施 2.初裁决定确定倾销成立,并由此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可以采取下列临时反倾销措施: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保函或者其他形式的担保。 3.价格承诺 4.倾销进口产品的出口经营者在反倾销调查期间,可以向商务部做出改变价格或者停止以倾销价格出口的价格承诺。 一、反倾销法 (六)反倾销措施的规定 5. 反倾销税 6. 终裁决定确定倾销成立,并由此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可以征收反倾销税。征收反倾销税,由商务部提出建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做出决定,由商务部予以公告 .反倾销税的征收期限和价格承诺的履行期限不超过5年. 7. 反规避制度二、反补贴法律制度 (一)补贴与反补贴法的

30、概念 补贴是指出口国(地区)政府或者其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并为接受者带来利益的财政资助以及任何形式的收入或者价格支持。 世界贸易组织对补贴的描述为: (1) 在一个成员国境内,由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财政资助; (2) 任何缔约国给予的以直接或间接增加从它的领土输出某种产品或减少向它的领土输入某种产品的任何形式的收入支持或价格支持。 反补贴法是调整在国际贸易中因补贴与反补贴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反补贴法律制度 (二)补贴与损害的认定 1.补贴的认定补贴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种财政性措施。补贴为生产者或销售者所获得,使受补贴方获得某种利益,即受补贴方从某项政府资助计划中取得某些它从

31、市场上不能取得的价值或优惠条件。进行调查、采取反补贴措施的补贴,必须具有专向性 .在确定补贴专向性时,还应当考虑受补贴企业的数量和企业受补贴的数额、比例、时间以及给与补贴的方式等因素 . 2.损害的认定 损害是指补贴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 二、反补贴法律制度(三)反补贴的程序规定 1.调查 对补贴的调查和确定、对损害的调查和确定,均由商务部负责。其中,涉及农产品的反补贴国内产业损害调查,由商务部会同农业部进行。 反补贴调查,应当自立案调查决定公告之日起12个月内结束;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但延长期不得超过6个月。 2.磋商 3.初裁

32、与终裁 4.复审 5.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二、反补贴法律制度(四)反补贴措施的规定 1.临时措施 初裁决定确定补贴成立,并由此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可以采取临时反补贴措施。临时反补贴措施采取以现金保证金或者保函作为担保的征收临时反补贴税的形式。临时反补贴措施实施的期限,自临时反补贴措施决定公告规定实施之日起,不超过4个月。自反补贴立案调查决定公告之日起60天内,不得采取临时反补贴措施。 二、反补贴法律制度(四)反补贴措施的规定 2.承诺 3.反补贴税 反补贴税的征收期限和承诺的履行期限不超过5年;但是,经复审确定终止征收反补贴税有可能导致补贴和损害的继续或者再度发生的,反补贴税的征收期限可以适

33、当延长。 4.反规避措施和对应措施 三、保障措施法 (一)保障措施及其法律制度 保障措施是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允许的保护国内产业的一种行政措施,是各成员国政府依法维护本国产业利益的重要手段。其要旨是允许任何一个成员国在特定紧急情况下,为保障本国经济利益、维护国家主权而背离多边贸易体制下应承担的义务,对因履行协定所造成的严重损害进行补救,或避免因严重损害威胁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不必承担责任。 三、保障措施法(二)损害的确定 我国按国际惯例做出规定: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并对生产同类产品或者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者严重损害威胁(一般统称损害)的,依法进行调查,采取保障措施。 三、保障措施法(三

34、)保障措施程序的法律规定 1.调查 2.初裁与终裁 3.磋商 4.复审 保障措施实施期限超过3年的,商务部应当在实施期间内对该项措施进行中期复审,复审的内容包括保障措施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国内产业的调整情况等。 三、保障措施法(四)保障措施种类 1.临时保障措施 (1) 采取临时保障措施,由商务部提出建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建议做出决定,海关自公告规定实施之日起执行。 (2) 临时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自临时保障措施决定公告规定实施之日起,不超过200 天。 三、保障措施法(四)保障措施种类 2.提高关税和数量限制 (1) 采取提高关税形式的,由商务部提出建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建议做

35、出决定,予以公告 ; (2) 采取数量限制形式的,由商务部做出决定并予以公告。海关自公告规定实施之日起执行。 三、保障措施法(五)保障措施的实施 (1) 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不超过4年。 (2) 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可以适当延长 ,一项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及其延长期限,最长不超过8年 (3) 对同一进口产品再次采取保障措施的,与前次采取保障措施的时间间隔应当不短于前次采取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并且至少为2年。 第四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 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国家与社会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消费争议的解决与法律责任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消费者

36、权益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各国立法通例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当包括三大原则: (1)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2) 保障社会经济秩序原则; (3) 依法进行交易的原则。二、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一)消费者的具体权利 1. 保障安全权 2. 知悉真情权 3. 自主选择权 4. 公平交易权 5. 依法求偿权 6. 依法结社权 7. 接受教育权 8. 获得尊重权 9. 监督批评权二、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二)经营者的具体义务 1. 依法定或约定履行义务 2. 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 3. 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4. 不作虚假宣传 5. 出具相应的凭证和单据 6. 提供符合

37、要求的商品或服务 7. 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 8. 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权 三、国家与社会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一)国家保护 1.立法保护 2.行政保护 3.司法保护 (二)社会保护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章专门对消费者组织作了明文规定 消费者协会(俗称“消协”)和其他消费者组织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 四、消费争议的解决与法律责任 (一)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途径(1) 与经营者协商和解;(2) 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3) 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4) 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5)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二)责任主体的确

38、定(三)法律责任 1. 民事责任 2. 行政责任3. 刑事责任第五节 产品质量法 产品质量法的概念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产品质量争议解决方式 产品质量争议的法律责任 一、产品质量法的概念 产品质量法是调整产品质量关系的法律。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也就是说,产品质量法只适用生产、流通的产品,即各种动产,而不包括不动产。 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1. 产品质量检验制度2. 产品质量标准制度 3. 企业质量体系认证 4. 产品质量认证 5. 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三、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一)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

39、务 1. 作为的义务 2. 不作为的义务(二)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1. 作为的义务 2. 不作为的义务四、产品质量争议解决方式 (一)产品质量争议解决方式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对用户、消费者的申诉“负责处理”,主要的形式为行政调解。产品质量纠纷的仲裁由仲裁委员会受理。对产品质量问题的权益争议,可通过民事诉讼程序处理。对产品质量问题的行政争议,可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来解决。(二)判定产品质量责任的依据 1.违法与违约2.缺陷与瑕疵五、产品质量争议的法律责任 (一)民事责任1. 产品瑕疵责任2. 产品缺陷责任 (二)行政责任 承担行政责任的主要形式是行政处罚:警告,

40、罚款,没收违法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吊销营业执照。(三)刑事责任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产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节 价格法 价格法的概念 价格法的基本制度 违反价格法的法律责任 一、价格法的概念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反映着一定的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商品的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狭义的价格是指商品的价格和经营性服务的收费标准;广义的价格,除上述之外还包括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如劳动力价格(工资),资金价格(利率、汇率)等。 价格法是指国家为调整与价格的制定、执行、监督有关的各种经济关系而制定的

41、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价格法的基本制度 (一)我国的价格管理体制 我国的价格管理机构是政府的各级物价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的价格工作。 (二)经营者的价格行为 (1) 经营者依法享有进行价格活动的权利和义务。(2) 自主制定属于市场调节的价格;(3) 在政府指导价规定的幅度内制定价格;(4) 制定属于政府定价产品范围内的新产品的试销价格(特定产品除外);(5) 检举、控告侵犯其依法自主定价权利的行为。二、价格法的基本制度 (三)政府的定价行为 政府的定价行为,是指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定政府定价与指导价的活动。 (四)价格总水平的调控

42、(五)价格监督检查 价格的监督检查,是价格主管部门、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对违反价格政策、法律、法规的行为所进行的监督和检查、审理与处置等活动的总称。 三、违反价格法的法律责任 (一)经营者的法律责任 (二)政府及其部门的法律责任(三)价格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第七节 广告法 广告与广告法的概念 广告法的基本制度 违反广告法的法律责任 一、广告与广告法的概念 广告,顾名思义,在汉语字面上即“广而告之”的意思,也就是广泛地向公众告之某事以引起注意或了解 广告法第2条第3款规定:“本法所称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

43、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 广告具有一些基本特征:(1) 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2) 广告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发布;(3) 广告通常需支付一定的费用;(4) 广告有其特定的宣传目的。 二、广告法的基本制度 (一)广告准则制度 (二)广告活动制度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之间在广告活动者应当依法订立书面合同,三者不得在广告活动中进行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 二、广告法的基本制度(三)广告的审查制度 广告主申请广告审查,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向广告审查机关提交有关证明文件。广告审查机关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做出审查决定。我国广告法规定,利用广播、影视、报刊以及其他媒介发布药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等商

44、品的广告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进行审查的其他广告,必须在发布前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广告审查机关)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未经审查,不得发布。三、违反广告法的法律责任 (1) 违反我国广告法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广告主停止发布,并以等额广告费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处广告费用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2) 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3) 利用广播

45、、影视、报刊发布烟草广告,或者在公共场所设置烟草广告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停止发布,没收广告费用,可以并处广告费用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等。第二章 结束经济法与电子商务法 第一编 经 济 法 第三章 国有资产法第一节 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 第二节 国有资产投资法律制度第三节 国有资产经营法律制度第一节 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一、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管理法 二、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 三、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一、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管理法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 国有资产是指一切依法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的财产。其形态,既有固定资产,包括土地、房屋、设备、机器

46、等;又有流动资产,包括原材料、资金、有价证券等;还有无形资产,包括专利、发明、商标、商誉等。 国有资产通过以下方式获得:(1) 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收益形成的资产; (2) 国家接受馈赠形成的资产; (3) 国家依法取得和认定的资产; (4) 国家凭藉国家权力取得的财产。 一、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管理法 (二)国有资产管理法概念 国有资产管理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国有资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广义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即国有资产法,是以国家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为前提,调整在投资、经营、收益、处分的过程中发生的国有资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国有资产投资法、国有资产经营法和狭义的国

47、有资产管理法。 狭义的国有资产管理法主要是指调整对国有资产存量的监管、保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其调整对象主要是指在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评估,以及查处国有资产流失等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本节讨论的内容主要是狭义的国有资产管理法。 一、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管理法(三)国有资产管理法的原则 1. 保证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则 2.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管理、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 3.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的原则 4.对国有资产实行监督的原则 一、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管理法(四)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与机构 国家实行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

48、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分别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授权,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依法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 二、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 (一)国有资产产权界定 产权界定,系指国家依法划分财产所有权以及与其相关的财产权的归属,明确各类产权主体行使权利的财产范围及管理权限的法律行为。产权界定应遵循“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进行。 二、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二)国有资产产权纠纷处理 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的国有资产产权纠纷,应

49、在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前提下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应向同级或其上一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申请调解和裁定,必要时报有权管理的人民政府裁定,国务院拥有最终裁定权。 全民所有制单位与其他经济成份间发生的产权纠纷,由全民单位提出处理意见,经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 二、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三)清产核资 清产核资,是指依法对国有资产进行清理、估价、核实、登记等以明确产权的活动。 清产核资的对象包括占有国有资产的一切单位,其重点和主要对象是国有企业。二、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四)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 产权登记是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政府对占有国有资产的各类企业(军

50、队企业除外)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产权状况进行登记,依法确认产权归属关系的行为。(1)产权登记的主管和管辖。(2)产权登记的种类。(3)占有产权登记的主要内容。(4)变动产权登记的主要内容。(5)注销产权登记的主要内容。二、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五)国有资产评估 国有资产评估是指为了正确体现资产的价值量,保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而对国有资产遵循法定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确认、计价和报告的价值评定行为,它是一种法律行为。 二、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六)国有资产流失的查处 1. 国有资产流失的查处是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代表机关对国有资产流失情况及原因进行调查处理的活动。2. 国有资

51、产管理部门承担着国有资产案件查处机关的责任,并与监察、审计等部门和国有企业的监督机构共同构成一个查处国有资产流失的工作体制。 三、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各级政府对国有资产出资的企业(以下统称所出资企业)履行包括管人、管事与管物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 1. 企业负责人管理 2. 企业重大事项管理 3. 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 4.企业国有资产监督 第二节 国有资产投资法律制度 国有投资与国有投资法 国有资产投资法的基本内容 一、国有投资与国有投资法 1.国有投资即政府投资,是指国家运用国有资产所实施的直接投资活动。这种活动将国有的资金、实物及其他资产直接投入项目形成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并从

52、项目运营中获得收益。 2.国有资产投资法是调整政府对投资进行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国有投资法的意义在于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国有投资战略、国有投资体制和国有投资程序是国有投资法的重要内容。二、国有资产投资法的基本内容 1.国有投资战略 2.国有投资管理体制 3.国有投资程序 4.境外国有资产投资管理 第三节 国有资产经营法律制度 国有资产经营模式及经营主体 国有资产收益与经营报告制度 一、国有资产经营模式及经营主体 (一)作为出资人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1.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应成为国家授权的国有资产所有权代表 2.根据十六大精神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53、暂行条例的规定,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务院授权新设立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也代表地方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一、国有资产经营模式及经营主体(二)经营国有资产的企业 1.运营国有资本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 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是由国务院与地方各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设立、并接受国有资产监管机构领导、委托、授权、管理和监督,对国有资产负有保值增值的义务的法人经营实体。 一、国有资产经营模式及经营主体(二)经营国有资产的企业2.占用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一般企业 占用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企业都要依据公司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

54、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规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依法经营。 3.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与企业的关系 二、国有资产收益与经营报告制度 1.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国有资产收益是国家以企业出资人身份,参与企业分配而获得的收益。 2.国有资产经营报告 国有资产经营报告制度是指国家为准确掌握国有资产的运营状态,要求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按法定程序将国有资产的统计分析、前景预测、运营效益及资产、财务变动等情况上报有关部门的一种管理制度。 第三章 结束经济法与电子商务法 第一编 经 济 法 第四章 宏观调控法 金融调控法 财政法 税法 第一节 金融调控法 中央银行与金融调控 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货币的

55、发行与管理 一、中央银行与金融调控(一)中央银行是实施金融调控的法定机构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在金融调控法中规定,设立中央银行担当金融调控的重任。中央银行既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银行,也不是普通政府机构,它是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银行的银行 ;国家的银行 . 一、中央银行与金融调控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类型和组织形式中央银行的职能类型主要有单一型和双重型两种。1.单一型是指中央银行主要行使金融调控职能。即中央银行对货币和信用进行调节和控制,干预经济生活,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主要表现为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 2.双重型是指除金融调控和公共服务外,中央银行还具有金融监管职能.中

56、央银行的组织形式通常有集中制、多元制和混合制等几种。 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措施、规则的总称。 1.货币政策决策机构 2.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吻合的,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3. 货币政策工具1) 法定存款准备金2) 再贴现3) 公开市场业务4) 基准利率5) 再贷款 三、货币的发行与管理 (一)人民币的发行 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向流通领域投放货币现金的行为。人民币的发行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设置的发行基金保管库(简称发行库)将发行基金投入业务库

57、,使这部分货币进入流通来进行的。(二)现金管理 现金管理的主管机关是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 ;现金管理的对象是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立账户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收支和现金使用。 第二节 财政法 概述 预算法 政府采购法 一、 概述 财政法是调整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而取得、使用和管理资财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财政法的调整对象,是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在财政法的体系中,包括:(1) 预算法、(2) 国债法、(3) 政府采购法和转移支付法等。 二、预算法 (一)预算法的概念 预算法,是调整国家进行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和管

58、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预算管理体制1.预算体系2.各级权力机关的预算管理职权3.各级政府机关的预算管理职权(三)预算收支范围1.预算收入2.预算支出二、预算法 (四)预算管理程序 1. 预算的编制 2. 预算的审批 预算的审批,是指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对同级政府所提出的预算草案进行审查和批准的活动。 3. 预算的执行 在我国,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依据预算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预算必须设立国库,具备条件的乡级预算也应当设立国库,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均必须通过国库来举行。二、预算法(四)预算管理程序 4. 预算的调整 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如

59、果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战争等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则还需要进行预算调整。各级政府对于必须进行的预算调整,应当编制调整方案,由相应的人大常委会审批。二、预算法(五)决算制度1. 决算草案的编制 财政部在每年第四季度部署编制的具体原则、要求、方法和报送期限,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再对本级政府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做出编制部署,层层下达。 2. 决算草案的审批 决算草案的审批主体是各级权力机关 二、预算法(六) 预算与决算监督及预算法律责任 预算法主体违反预算法规定的义务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各级政府未经批准擅自进行预算调整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 擅

60、自动用国库库款或者擅自以其他方式支配已入国库的库款的,由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退还或者追回国库库款,并由上级机关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三、政府采购法 (一)政府采购法的概念 所谓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为了实现公共目的,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以购买者身份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采购,是指以合同方式有偿取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包括购买、租赁、委托、雇用等。 政府采购法是国家调整政府采购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政府采购法(二)政府采购的基本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