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审美力的培养》_第1页
《论中学生审美力的培养》_第2页
《论中学生审美力的培养》_第3页
《论中学生审美力的培养》_第4页
《论中学生审美力的培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5论中学生审美力的培养内容摘要: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并且渗透在众多学科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美育的理论研究固然重要,然而尤其重要的是审美之花是否能够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结果。反观现在,中学生审美教育的口号依然高悬在空中,没有落定,缺乏可操作性。因而从这一方面来说,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审美力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同时,只有在美育的具体实施中,美育的理论才可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本文拟在这一方面提供一些思考和实践策略,以期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有效行动。关键词: 审美力 情感体验 直觉 联想 想象美育虽然并不就是审美力的培养,但是,审美力的培养无疑是实施美育的最重要的内容。

2、一个缺乏审美力的人,再好的审美对象也会被他错过。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费尔巴哈也认为:“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像是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事实上,审美重要的就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力,美育所要着重培养的也是受教育者的审美力。审美力的特点审美力尽管与认识力、意志力是相互关联、影响和渗透的,但是,它们还是各有不同的内涵。譬如,运用审美力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欣赏,就不同于地质学家运用认识力对它的研究,也不同于政治家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对这片山河的处理。在这里

3、,地质学家的认识力旨在把握自然规律,政治家则更多地从功利的角度来考虑对象的功用,而审美主体从审美力对壮丽山河的欣赏和观照,是通过这片山河的外在色彩、形式,把握其生动的风貌,再进一步领略其内在的旨趣,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当然,在这种审美观照中也暗含着真理性和功利性内容,但它们已积淀和溶化在感性的形式和情感的愉悦之中,而以情感的满足为特点。这种情感上的满足反映了人与对象之间的一种特有的审美关系。反映这种审美关系的审美力,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这种审美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以情感为中介的。在审美的过程中,自然无不打上了鲜明的主观印记,经过了某种情感加工的变形的处理。审美力遵循的是

4、主观体验的情感规律,其中虽然有某种客观的依据,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情感规律:如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认识力所难解释的,这里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的表现,又如“燕山雪花大如席”,也是一种合乎情感体验的夸张。事实上,许多在审美中允许的事情在认识中就不允许。我国传统的京剧中几个小卒代表千军万马,围着舞台转几圈表示行军万里,然而观众并未从认识的角度提出疑义。这表明,在审美中人们并不要求事实的逼真,而是要求某种情感的满足。审美力表现为一种情感体验的能力,然而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愉悦,既不同于生理快感,也不同于认识性的或道德性的情感体会。从客观方面来说,这种审美的情感愉悦反映了人与对象之间的一种

5、无实质性的观照的审美关系,具有超功利性。在生理欲求关系、认识关系和道德功利关系中,人对于对象都有着某种实质性的要求。而只有在审美关系中,人与对象才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采取纯然观照的态度。从主观方面说,审美的情感愉悦表现了主体特有的情感体验,并在情感体验和审美想象本身,获得一种满足。审美的情感满足在形态上还具有出神入化的特点,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就与对象融为一体了。鲁迅就充分肯定了审美力的情感特征,他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简言之,审美力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判断能力,这种判断能力是审美体验与审美评价的直接统一,美育就是要着

6、力培养人的这种情感判断能力。审美力培养的几个要素具体而言,审美体验又可以分为审美直觉、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而它们在感性的情感体验中又与审美评价相互渗透而合一。审美感知、审美直觉是审美体验的开始审美体验首先就是一种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感知和直觉。人对世界的感觉要靠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由此形成了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而对于审美感知而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诉诸视觉和听觉。黑格尔认为,审美主体“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入心灵里”。当然,尽管审美感知以视觉与听觉为主,但是也并不排斥其他感觉的参与。在“民以食为天”而以“吃文化”著称的中国,对审美做了口唇的处理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7、人们说某一作品好,会说有滋有味;说某一作品含蓄蕴藉,会说回味无穷。“品”字由三口组成,说明是反复咀嚼的结果,于是,艺术欣赏成了对作品的“品味”,有上品、中品、下品或神品、妙品。这种审美的“滋味说”,构成了中国特有的“味觉美学”。由审美感知而进入审美直觉,就由单纯的视与听而变成了心灵的活动,审美直觉会调动各种于审美有益的感觉,对审美对象进行深刻的体悟。人们在欣赏作品时,经常会说“身临其境”,就是一种审美直觉。审美联想是审美体验的发展联想即追忆。审美联想由感知和直觉而来,又进一步成为审美想象的基础。审美联想是审美直觉与过去经验的联系,只有这样审美体验才能在感知和直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审美主

8、体与对象之间进一步超越生理快感,发生更高级的精神性的审美关系。所谓情感记忆,就是一种以情绪、情感为对象,通过人的情感体验而实现的识记、保持及复呈的过程。而审美联想的一个特点,就是审美直觉着重同情感记忆发生联系,即在审美体验中,情感记忆是诸记忆中最主要的。鲁迅在故乡中写道,他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由故乡的一事一物勾起了他对少年时代的朋友闰土的回忆:“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握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而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里“深蓝的天”

9、、“金黄的月”、“碧绿的瓜”以及项带银圈,手握钢叉的生龙活虎的少年闰土等,是鲁迅少儿时代情感体验的印记,并一直保留在他的记忆中。而鲁迅面对现在被生活折磨得不成样子的成年闰土,不禁心潮澎湃,在情感的驱动下追忆当年活泼可爱的小闰土。这就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的审美联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时间是一个最好的过滤器,是一个回想和体验过的情感的最好的过滤器。不仅如此,时间还是美妙的艺术家,它不仅洗干净,并且还诗化了回忆。由于记忆的这种特性,甚至很悲惨的现实的以及很粗野的自然主义的体验,过些时间,就变得更美丽、更艺术了。”审美想象是审美体验的深化审美联想只不过是审美感知中获得的新信息与以往的审美经验中

10、的信息往复、交流,所起的作用只是对审美直觉在量上加以扩展,而审美想象则是在审美联想的基础上的一种有目的与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心理活动。这时候,审美主体已不局限于审美联想对审美感知、审美直觉之量的扩展,而是经过大脑的加工改造,以各种新信息为材料,创造出一种新形象。“想象”一词源出于韩非子 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可见,“想象”的本意就是在死象之骨的基础上想其生时之象。作为审美想象则是在审美感知、审美直觉和审美联想所提供的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崭新的、饱蘸着审美主体情感印记的形象的过程。审美想象与一般想象之不同,就表现在想象的过程中始终

11、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以求美为目的。这一过程,就是以情感为动力,结合以往的审美经验对审美对象进行加工、制作、改造,最终在创造性中实现了自我。这一审美想象的过程,也往往伴随着“移情”活动,因而人们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中国),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西方)。审美想象中的“移情”活动,使审美主体进入一种对于审美对象感同身受的特有状态,也就是与审美对象同命运、共悲欢,不知不觉地加入到对象的行列之中,于是,由审美移情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的高峰状态审美共鸣,就出现了。借用“共鸣”这个物理学概念,就可以说明在审美想象的移情过程中,一种极其强烈的感情共振活动。审美主体完全站到了审美对象的角度去感受,去体

12、验,而似乎是忘记了自我的存在,用陶渊明的诗句来形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巴金也曾说他在写家春秋时,完全站到了书中人物的立场上:“就是把自己的感情放在书上,跟书中人一同受苦,一起受考验,一块儿奋斗。”因而在审美想象中,审美主体经常将自己想象为对象,并且与之同乐共哀,这样就能感同身受,发生共鸣,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审美评价是寓于审美体验中的判断力审美评价是一种寓理于情的评价。审美主体在特有的文化历史背景和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而在以概念的形式贮存于大脑皮层之中时,也渗透于感性的形象记忆中。这些理性观念在审美体验中,总是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例如在等待戈多中,在狄狄

13、和多多的胡言乱语中,所有的关联词都去掉了,然而,贝克特如此处理,正是要表现那个上帝死掉,价值之源被切断之后,西方人彼此之间无法沟通的荒诞境地。因此,在现代主义艺术的非理性背后,往往潜藏着深刻的理性内涵。不难看出,在审美体验中理性就渗透在律动着感情的形象中,使情感、形象、理性三者合一,而形成特有的审美意蕴。这就是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事实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是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审美评价自然也不例外。人们在欣赏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之后,对其美妙而神秘的微笑总是难以忘怀,觉得其中有深奥的寓意,却难以言述。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写黛玉临死之际悲哀的呼喊:“宝玉!宝玉!你好”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14、的范例。中学生审美力培养的措施对于审美力的特点搞清楚了,对于中学生审美力的培养也就一目了然了。审美体验既然是一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体验,那么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感性趣味和审美感受力入手。让他们多朗诵一些诗歌,多读一些小说、剧本,多听一些音乐,让他们到艺术的画廊中去,同时,细细咀嚼也是非常必要的。到美的大自然中去纯粹的理论说明是收效甚微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学会游泳,就要在水里多练习。正如刘勰所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指的也是这个意思。在这种多读、多看、多听、多写和多练之中,学生的审美体验就会丰富起来,在不知

15、不觉中他们的审美力就会随之提高。艺术教育无疑是培养学生审美力的最重要的途径。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像做游戏一般在艺术的大海中游泳,又何愁学生的审美力不能提高呢?而艺术作品具有动人心魄的神奇魔力和巨大的感染力量,正是在这种迷人的“魔术”(而非强迫,艺术教育最忌强迫)中,学生就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提升了自己的审美力。要欣赏文学作品,首先要过语言关,语言关过不去,再好的作品也不会读懂。而节奏、旋律、和声等之于音乐,色彩、线条、构图等之于绘画等等,也正如语言之于文学。如果没有语文、绘画、音乐等专门教师的教学,学生连这些艺术之宫的门也进不去,就更甭说欣赏宫殿里的艺术瑰宝了。在对学生审美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对艺术品进行必要的选择,而不能来者不拒。对艺术品进行选择,以经典名著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是容易做到的。另一方面,自然美的教育一般说来可以直接训练人们的感官对于形式美的感受力。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诞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莱茵河畔的美丽风光在贝多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