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G 106-2022 自行车专用道设计标准_第1页
SJG 106-2022 自行车专用道设计标准_第2页
SJG 106-2022 自行车专用道设计标准_第3页
SJG 106-2022 自行车专用道设计标准_第4页
SJG 106-2022 自行车专用道设计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SJGSJG 106 - 2022自行车专用道设计标准Standard for bicycle lanes design2 0 2 2 - 0 3 - 0 2发布2 0 2 2 - 0 5 - 0 1实施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发布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自行车专用道设计标准Standard for bicycle lanes designSJG 106 - 20222022深 圳前言为适应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规范全市自行车专用道的设计,统一建设标 准和主要技术指标,提高精细化设计水平,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在立足国家和行业既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经广

2、泛调查研究,总结国内外已建 成或在建的自行车专用道建设经验,反复论证后形成。本标准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总体设计;5.路基路面设计;6.配套设施设计;7.景观绿化设计;8.排水设计。本标准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联合批准发布,由深圳市交通运输局 业务归口并组织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编制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如有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或建议寄送深圳市综合交通与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东门北路 1006 号公路大厦 邮编:518000)。本标准主编单位:深圳市综合交通与市政工程设计

3、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叶思华唐伟严建财谢勇利赵发科卢燕青冯羽陈福斌孔祥岁刘辉喜胡昌文彭坤刘晓华刘浅居袁海燕臧金萍杨阳吴春燕熊宝李俊尧徐立杰吴华勋曹诗定何晖宇王步高黄飞孔令旗裘连毅连晓民许薇洪颖徐金义周倩茹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徐波刘小生孙鹏袁兴无丁志荣陈竹崔飞本标准业务归口单位主要指导人员:贾丽巍蔡鑫王学坤吴东强马凌宇5目次1 总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34 总体设计44.1 一般规定44.2 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44.3 横断面设计54.4 平面设计54.5 纵断面设计64.6 线形组合设计

4、74.7 交叉设计74.8 接驳设计85 路基路面95.1 一般规定95.2 路基95.3 路面类型与材料95.4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105.5 路面铺装设计106 配套设施设计116.1 一般规定116.2 交通标志和标线116.3 照明系统设计156.4 风雨连廊166.5 分隔设施166.6 停车设施设计176.7 休憩点设置186.8 其他配套设施设计187 景观绿化设计197.1 一般规定197.2 景观设计197.3 绿化设计198 排水设计208.1 一般规定208.2 排水设施20本标准用词说明22引用规范及标准23参考资料及文献24附:条文说明25Contents1 Gener

5、al Provisions12 Terms23 Basic Requirements34 General Design44.1 General Requirements44.2 Capacity and Level of Service44.3 Cross Section54.4 Horizontal Alignment54.5 Vertical Alignment64.6 Combination of Road Alignment74.7 Intersection Design74.8 Feeder Service Design85 Subgrade and Pavement Design9

6、5.1 General Requirements95.2 Subgrade95.3 Pavement Type and Material95.4 Combination of Pavement Structure105.5 Road Pavement Design106 Ancillary Facilities Design116.1 General Requirements116.2 Traffic Signs and Markings116.3 Lighting System Design156.4 Corridor166.5 Partiton Facility166.6 Parking

7、Facility Design176.7 Resting Place Setting186.8 Other Ancillary Facility Design187 Vegetation and Landscape197.1 General Requirements197.2 Landscape Design197.3 Vegetation Design198 Drainage Design208.1 General Requirements208.2 Drainage Facility20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22List of Quo

8、ted Standards23Reference Materials and Literature24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251 总则1. 0. 1为适应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规范全市自行车专用道的设计,统一建设标准和主要技术指标,提高精细化设计水平,制定本标准。1. 0. 2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区域范围内的新建和改建自行车专用道设计。1. 0. 3自行车专用道的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安全可靠、低碳环保和经济美观的原则。1. 0. 4自行车专用道设计除符合此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深圳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22 术语2. 0. 1自行车专用

9、道 bicycle lane指具有独立路权,仅供自行车行驶的专用道路。2. 0. 2设计速度 design speed自行车专用道几何设计(包括平曲线半径、纵坡、视距等)所采用的骑行速度。2. 0. 3骑行速度 riding speed骑手骑行过程中所采用的速度。2. 0. 4潮汐车道 tidal lane潮汐现象明显时配合车道指示灯变化可调整行驶方向的车道,供早晚高峰期间通勤自行车 交通使用,一般设置于道路中间,单车道宽度不宜小于 1.25m。2. 0. 5主通道 main channel主通道主要承担骑行单元内或相邻骑行单元间居住区与商业办公区之间的高频率短距离 出行,是构成自行车交通网络

10、的主骨架。2. 0. 6连通道 channel连通道主要承担骑行单元内居住区与学校、轨道站点或公交枢纽间的自行车短途出行及接 驳交通,以及向主通道集散的自行车交通,是构成自行车交通网络的次级自行车专用道。2. 0. 7休闲道 leisure channel休闲道主要满足休闲健身和兼顾串联各骑行单元的功能,是连接全市区域绿地、主要公园、 风景旅游区,同时兼顾串联各骑行单元的弱交通性自行车道。3 基 本 规 定3. 0. 1自行车专用道的设计应符合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3. 0. 2自行车专用道根据功能分类,可分为主通道、连通道和休闲道。3. 0. 3自行车专用道的设计速度应符合表 3.0.3 的规

11、定:表 3.0.3 自行车专用道的设计速度自行车专用道功能主通道连通道休闲道设计速度(km/h)25202015153. 0. 4本标准中自行车设计车辆及其外轮廓尺寸参数应符合表 3.0.4 的规定:表 3.0.4 自行车设计车辆及其外轮廓尺寸参数车辆类型总长(m)总宽(m)总高(m)自行车1.930.62.253. 0. 5 自行车专用道建筑限界几何形状应为自行车专用道上净高线和两侧侧向净宽边线组成的空间限界(图 3.0.5),专用道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自行车专用道的最小净高 Hz 应不低于 2.5m。当有施工、养护等车辆通行时,净高应满足其通行要求。图 3.0.5 自行车专用道建

12、筑限界(单位:m)3. 0. 6自行车专用道路面结构应按轻交通荷载确定。3. 0. 7自行车专用道设计宜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宜加强建筑废弃物再生材料在自行车专用 道工程中的应用。3. 0. 8高架自行车专用道的设计荷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 11 的有关规定。4 总 体 设 计4. 1一 般 规 定4. 1. 1自行车专用道总体设计应贯穿自行车专用道设计的各阶段,全面系统地协调各专业的关系,确定技术标准、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指标和设计方案。4. 1. 2自行车专用道路线线位应符合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规划等有关规划要求。4. 1. 3自行车专用道选址应结合周边自然景观和环境设计,

13、充分考虑与生态敏感地区的空间 协调关系。4. 1. 4自行车专用道的车道数规模应根据交通量预测、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确定。4. 1. 5自行车专用道应根据使用要求、交通运行特征、控制条件、社会经济效益及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布设长度、横断面布置、出入口位置及间距、结构型式。4. 1. 6自行车专用道线性设计应满足安全舒适性、便捷连续的原则,设计时应减少与其它道路的冲突。4. 1. 7自行车专用道设计应避免与无障碍设施的冲突。4. 2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4. 2. 1自行车专用道单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应取 1600(辆/小时)1800(辆/小时)。4. 2. 2自行车专用道服务水平标准应符合表 4.2.2

14、 的规定。表 4.2.2 自行车专用道服务水平标准服务水平指标一级二级三级骑行速度(km/h)252020151510车头间距(m)977553交通量负荷系数0.40.550.550.70.70.854. 2. 3自行车专用道功能与服务水平应符合表 4.2.3 的规定。表 4.2.3 自行车专用道功能与服务水平匹配表功能分类主通道连通道休闲道服务水平一级一级、二级二级、三级4. 3横断面设计4. 3. 1自行车专用道路面宽度应根据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及单车道设计通行能力确定。横断面布置可分为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种布置形式,宜根据使用功能及工程特点灵活选用。4. 3. 2桥梁路段与通道路段的自行车专

15、用道横断面型式、车道数及路缘带宽度应与相连接的路基段相同。4. 3. 3自行车专用道宜按双向行驶设计,可在中间设置潮汐车道。4. 3. 4自行车专用道路面宽度应为自行车道宽度及两侧路缘带宽度之和。4. 3. 5自行车专用道路面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单向车道宽不宜小于 3.5m;当受条件限制时,单向车道最小宽度不应小于 2.5m;2 双向车道宽不宜小于 4.5m。4. 3. 6自行车专用道路拱横坡度宜采用直线单面坡,横坡度宜为 1.0%2.0%。4. 3. 7自行车专用道宜设置保护性路肩。路肩应符合下列规定:1 路肩宽度应满足设置护栏、地上杆柱、交通标志基础的要求;2 路肩最小宽度宜为 0.5

16、m;3 路肩横坡度宜为 3.0%。4. 4平 面 设 计4. 4. 1自行车专用道的平面设计应符合深圳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的有关规定,并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4. 4. 2自行车专用道应与周边的居住区、办公区、公共交通站点、公园、景区、市政道路慢 行系统等进行衔接设计。4. 4. 3当有驻足需求时,宜结合周围环境在自行车专用道附近设置休憩点或观景平台。4. 4. 4自行车专用道应依据交通组织设计及使用功能等因素,结合地形条件和实际需求合理 布置出入口。相邻出入口间距宜为 200m600m。4. 4. 5自行车专用道平面线形应由直线和圆曲线两种要素组成。平面线形设计时应做好直线 和平

17、曲线的衔接,合理设置超高,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自行车专用道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 4.4.5-1 的规定;表 4.4.5-1 自行车专用道圆曲线最小半径设计速度(km/h)一般最小半径(m)极限最小半径(m)151572020132530202 超高与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 4.4.5-2 规定。表 4.4.5-2 超高与圆曲线最小半径(m)超高2%3%4%设计速度(Km/h)1598720151413252321204. 4. 6自行车专用道最小停车视距应符合表 4.4.6 的规定。由于地形及其他原因导致视距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骑行安全。表 4.4.6 自行车专用道最小停车视

18、距设计速度(km/h)最小停车视距(m)1515202025254. 5纵断面设计4. 5. 1自行车专用道的纵断面设计应符合城市竖向规划控制高程。4. 5. 2自行车专用道纵坡应符合下列规定:1 自行车专用道最小纵坡不应小于 0.3%,困难时不应小于 0.2%;2 自行车专用道最大纵坡不应大于 3.5%;3 自行车专用道纵坡大于或等于2.5%时,自行车专用道最大坡长应符合表4.5.2 的规定;表 4.5.2 自行车专用道最大坡长纵坡(%)最大坡长(m)3.51503.02002.53004 自行车专用道纵坡坡长的最小长度不应小于 65m。4. 5. 3自行车专用道坡度大于等于 2.5%且连续

19、上坡或连续下坡时,应在限制坡长之间设置纵坡缓和段,缓和段纵坡度应小于 2.5%,坡长不应小于最小纵坡坡长。4. 5. 4自行车专用道变坡点处应设竖曲线,其最小半径不宜小于 150m。4. 6线形组合设计4. 6. 1自行车专用道线形应协调平面、纵断面、横断面三者间的组合,合理采用技术指标, 并应适合地形、地物和周边环境,满足骑行安全及排水畅通等要求。4. 6. 2平曲线与竖曲线宜相互对应,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 平曲线长度宜大于竖曲线长度;2 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或反向平曲线;3 长的平曲线内不宜包含多个短的竖曲线;短的平曲线不宜与短的竖曲线组合;4 长直

20、线不宜与陡坡或半径小且长度短的竖曲线组合;长的竖曲线不宜与半径小的平曲 线组合。4. 6. 3当下坡平均纵坡度 i 大于或等于 2.5%时,与长纵下坡相连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 4.6.3 的规定。表 4.6.3 与长纵下坡相连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平均纵坡度(%)2. 5 i 3i 3坡长与坡度之积的和200010231000Q20007.51.52.5Q1000511.5注:最小垂直照度的计算点或测量点均位于道路中心线上距路面 1.5m 高度处。最小垂直照度需计算或测量通过该点垂直于路轴的平面上两个方向上的最小照度。6. 3. 2自行车专用道路灯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布灯方式宜选用单侧布置或

21、双侧交错布置。灯具的悬挑长度不宜超过安装高度的 1/4, 灯具安装间距不宜大于灯具安装高度的 4.5 倍,灯具仰角不宜超过 15;2 单侧布置时,灯具安装高度不宜小于路面有效宽度;双侧交错布置时,灯具安装高度 与路面有效宽度之比不宜小于 0.7。灯具安装高度宜控制在 4m 4.5m,且不应低于 3.5m;3 自行车专用道急转弯路段、桥梁、通道等特殊路段照明设计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城 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15 中 5.2 节的有关要求。6. 3. 3自行车专用道光源与灯具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路灯设计应遵循节能环保、美观的原则;2 同一路段的照明设施设计宜一致,在满足照明标准值

22、的前提下,宜采用与道路环境相协调、功能性和装饰性相结合的灯具。当采用装饰性灯具时,其上射光通比不应大于 25%, 其眩光控制值应满足规范要求,且机械强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灯具第 1 部分:一般要求与试验GB 7000.1 和灯具第 2-3 部分:特殊要求道路与街路照明灯具GB 7000.203 的有关规定;3 灯具宜选用 LED 灯具或太阳能灯具;4 选用LED 灯具时需满足现行国家标准LED 城市道路照明应用技术要求GB/T 31832和现行地方标准LED 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SJG 22 的有关要求;5 采用多杆合一的应设有智慧照明系统。对于交通信号、监控设施、景观照明等用电, 应分别设置

23、计量装置及专用出线回路,杆体内应分仓设计、分开走线。多杆合一管线布置应满足现行地方标准多功能杆智能系统技术与工程建设规范DB4403/T 30 的有关要求。6. 3. 4 自行车专用道照明供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15 中 6.1 节照明供电的有关规定。若光源选用 LED 时,还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LED 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SJG 22-2011 中 4.1 节供配电系统的有关规定。6. 3. 5 自行车专用道照明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自行车专用道照明控制应设有时控和手控,时控宜采用经纬时控仪,手控应作为维护管理及调试之用;2 有条件时应

24、设遥控为主工作方式,遥控系统应满足现行地方标准LED 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SJG 22-2011 中 4.3.2 条的要求。6. 4风 雨 连 廊6. 4. 1 自行车专用道风雨连廊可分为接驳式风雨连廊和连续式风雨连廊,其设置宜满足下列要求:1 接驳式风雨连廊宜设置在与大型居住小区、交通枢纽、地铁站、大中型商业广场、医院以及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等接驳路段;2 连续式风雨连廊宜设置在存在坠落物或对防雨防晒具有特殊要求的路段。6. 4. 2 接驳式风雨连廊净空宜控制在 2.5m3m,净宽宜根据交通流预测进行确定。无交通流预测数据时,接驳式风雨连廊净宽可与自行车专用道通行限界同宽。在交叉口设置驳式风雨连

25、廊时宜覆盖交叉口自行车专用道停车线候车区,候车区规模应通过自行车交通量计算确定。6. 4. 3 连续式风雨连廊宜优先选用生态连廊。生态连廊采用的乔木应充分考虑阳光照射的方向。6. 5分 隔 设 施6. 5. 1自行车专用道分隔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 自行车专用道应通过分隔保证自行车路权的独立性。自行车专用道分隔方式包括高差 分隔及分隔设施分隔。自行车专用道分隔设施包括护栏隔离和绿化隔离;2 紧急救援、日常维护等特殊车辆的出入口,应在专用道出入口设置可灵活管控的阻车设施,其余出入口可选用弹性柱,车止石等作为阻车设施;3 自行车专用道分隔设施应在临水、桥梁、填方超过 1.5m、长大下坡、视距不良以

26、及城市道路衔接段等路段设置。分隔设施高度不宜低于 1.2m;在桥梁段及临水段设置时,高度不应低于 1.4m;4 通道出入口应设置由连续护栏形成的骑行路径引导。引导距离不宜小于 15m;5 自行车专用道平面或纵断面指标受地形限制难以满足标准要求的路段应设置交通安 全设施,加强自行车路径引导;6 自行车专用道与相邻人行道高差不宜小于 10cm。实施条件困难时,自行车专用道与相邻人行道高差不应小于 7.5cm;7 连续绿化带、行道树等绿化隔离措施宜应用于景观要求较高、其他交通方式较少且道路通透性较强的专用道路段;8 自行车专用道与其他道路平面交叉时,应在交叉口圆弧转弯端部设置分隔设施。分隔设施可采用

27、车止石或防护柱。防护设施净距宜为 1.2m1.5m。交叉口内部宜设置独立的二次过街设施;若存在行人二次过街时,宜与行人安全岛共同设置。其他交叉口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7 中 6.2 节及深圳其他现行有关标准规定;9 自行车专用道单车道路段宜设置自行车临时驻足区。临时驻足区宽度宜为 1m1.5m, 且最小不应小于 0.5m。临时驻足区应同时设置临时驻足区标志;10 分隔设施应采用坚固、美观、环保、宜安装以及便于运营维护的材料。6. 6停车设施设计6. 6. 1自行车停放区设置应符合深圳市自行车停放区(路侧带)设置指引、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和现

28、行地方标准道路设计标准SJG 69 的有关规定。6. 6. 2单辆自行车停车空间长宜为 2m,宽宜为 0.6m0.8m。6. 6. 3自行车路侧停车设施形式分为标线式、车架式。其中,车架式停车设施设置应符合下 列规定:1 停车架设施必须能安全且方便提供车轮与车身上锁,且不应损坏车辆结构;2 停车架支架间间距宜为 1.2m,用于双侧停车。空间有限时,支架间距不应小于 1m;3 位于路缘带附近的车架与路缘带边缘间距不应小于 0.6m。6. 6. 4对于深圳市重点片区和高密度开发区域,宜采用与周边地块复合的形式,设置地上、地下、半地下自行车停车库。6. 7休憩点设置6. 7. 1自行车专用道休憩点的

29、配备功能分级应符合表 6.7.1 的规定。表 6.7.1 自行车专用道休憩点的配备功能分级休息区卫生设施维修充电设施售卖餐饮点停车设施医疗急救设施游客管理中心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备注:必须设置;:宜设置;:不设置6. 7. 2一级、二级休憩点可按照 10min15min 骑行距离进行布设。三级、四级休憩点根据自行车专用道等级及周边用地情况进行配置,宜在自行车专用道出入口就近设置。6. 8其他配套设施设计6. 8. 1自行车专用道应结合周边环境及特点,合理选择空间指示定位系统、骑行扶手设施、自主充气机维修系统、骑行牵引系统、喷雾降温设施、慢行智慧设施、监控设施等其他配套设施。7 景观绿化设计7. 1

30、一 般 规 定7. 1. 1自行车专用道景观绿化设计应遵循安全通透、人性化、经济、特色化、观赏、生态环保等设计原则,结合现状资源特点进行设计。7. 1. 2自行车专用道绿化设计应满足自行车专用道的功能和服务需求。7. 1. 3自行车专用道景观绿化设计应综合考虑交通功能、用地性质及施工方便等因素,融合城市景观,减少地块割裂,加强自行车专用道路网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7. 2景 观 设 计7. 2. 1自行车专用道主通道景观设计应以骑行者视觉感受为主,主通道两侧应保持视野开阔。 弯道处应以保障骑行者安全为主,并结合转弯半径进行设计。7. 2. 2自行车专用道连通道景观设计应以骑行者和接驳地区步行者的

31、视觉感受为主,依托连通道起终点的用地属性及周边环境,做好景观的过渡设计和精细化设计。7. 2. 3自行车专用道休闲道景观设计应结合骑行者的骑行路径以及驻足后的步行路径进行设计,休闲区域设计宜体现地域特色,增加景观小品设计。7. 3绿 化 设 计7. 3. 1 自行车专用道绿化带种植应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视野通透、地域特色”的原则。7. 3. 2 自行车专用道绿化设计应最大限度的保护、合理利用现有自然及人工植被。绿化设计时应注重乡土植物的应用,本地植物指数应大于或等于 0.7(本地植物指数指该区域内全部植物物种中本地物种所占比例)。绿化带内古树名木、珍稀植物应全部原地保留,并妥善保护。7.

32、 3. 3 自行车专用道绿化设计应维护植物群落的稳定,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生态灾害。宜选用生态效益高、适应性强、景观好、低造价、低维护的植物种类。靠近游径的区域应避免选用有毒、有硬刺的植物。速生与慢长植物种类应合理搭配。7. 3. 4 自行车专用道出入口绿化设计应兼顾生态、景观、交通安全等需求。出入口植物的高度不应过高,其高度应根据不同功能自行车专用道对视距的要求进行确定。7. 3. 5 自行车专用道两侧的行道树设计应兼顾生态、景观、遮荫等需求,宜选择树形端正、枝叶茂密的树种。7. 3. 6 高架自行车专用道以及专用道两侧的边坡应进行立面的绿化设计。8 排 水 设 计8. 1一 般 规 定8.

33、 1. 1自行车专用道排水方式应根据区域排水规划、专用道沿线地形环境条件确定。在满足自行车专用道功能的前提下,应达到相关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8. 1. 2自行车专用道路面排水应遵循可靠、快速排水的原则。8. 1. 3排水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 的有关规定。8. 1. 4排水设计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海绵型道路建设技术标准 SJG 66 的有关规定,并应满足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有关规范及标准要求。8. 2排 水 设 施8. 2. 1路基段自行车专用道排水设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与城市道路合建的自行车专用道应充分利用城市道路的雨水系

34、统进行排水;2 独立建设的自行车专用道排水设施设计应按城市道路标准设置,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 的有关规定。8. 2. 2桥式自行车专用道雨水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 桥式自行车专用道应采用由线性排水沟及雨水立管组成的收集排放系统;2 雨水立管的规格及间距可根据桥梁汇水面积和桥面纵坡大小确定,并应采用暴雨强度 公式进行校核:1) 桥面纵坡大于 1%时,雨水立管的截面积不宜小于 60mm2/m2;2) 桥面纵坡小于等于 1%时,雨水立管的截面积不宜小于 100mm2/m2;3) 校核标准:重现期 5 年,地面集流时间 1min3min。3 雨水管布置应方便养护,布置

35、时应减少连接弯头的设置,并宜采用有清扫口的连接弯 头。雨水管应采用坚固、抗腐蚀性能良好的材料,管道直径不宜小于 100mm;4 雨水立管泄流量应符合表 8.2.1 的规定;表 8.2.1 雨水立管泄流量铸铁管塑料管钢管公称直径(mm)最大泄流量(L/s)公称外径壁厚(mm)最大泄流量(L/s)公称外径壁厚(mm)最大泄流量(L/s)续表 8.2.110011.771103.215.98108411.7712521.341253.722.41133421.3415034.691604.743.341594.534.6920074.722005.978.53219681.905 采用线性排水沟时,

36、应在每个桥墩处设置排水口及雨水管,将雨水导流进入地面雨水 系统或散排;6 排水口应设置在自行车专用道较低处。当桥面纵坡大于 3%时,桥上可不设排水口, 但应在桥头引道两侧设置排水口;7 当桥面为平坡时,应在主梁下方悬吊纵向排水管。排水管纵坡不应小于 3%。8. 2. 3通道式自行车专用道雨水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 通道式自行车专用道应优先采用线性排水沟自流收集排放系统。当无法重力出流时, 应增设雨水泵站,其设计降雨重现期应大于道路标准,且不宜小于 30 年;2 通道内应设置独立的排水系统,其出水口必须可靠;3 应在引道与通道接头处的内侧设置一排横截沟。横截沟的位置应结合通道的净高以及 飘雨的收

37、集功能进行选定。通道横坡低侧应设置线性排水沟,且纵坡不应小于 0.3%。8. 2. 4自行车专用道上的排水结构物应兼具排水与装饰功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市政管道检查井盖应采用下沉式铺装井盖。井盖填充物应与路面一致;2 雨水箅的格栅长边应与自行车行驶方向垂直。本标准用词说明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采用“应”;反面采用“不应”或“不得”。2)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

38、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如非必须按指定的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其写法为“可参 照”。引用规范及标准1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 -2012 2016版2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3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4 城市道路沥青路面15MR2015 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15MR2026 城市道路透水人行道铺设16MR2047 道路设计标准SJG 69-20208 深圳市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9 深圳市片区交通综合整治标准指引(试行)10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住建部)11 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12 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13 重庆市山地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导则14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