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士不遇“专题教学_第1页
”悲士不遇“专题教学_第2页
”悲士不遇“专题教学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悲士不遇”专题教学从氓的爱情悲剧说起摘要 氓是诗经里的一首弃妇诗, 它通过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她与氓相识、恋爱、私奔、被弃的过程。 氓的爱情悲剧值得我们去警醒,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文本。同时,因为它是一首弃妇诗,是后代文人“悲士不遇”文学的源头,也是开展相关专题教学的恰当文本。关键词 氓 悲士不遇 专题教学氓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课文,是一位女子对自己与氓相恋、结婚、被弃过程的自述。 氓在主旨、个别词的解释等方面上存在着一定的争争议,但不管氓到底是不是一首“弃妇诗” ,不管到底“氓”、“布”等字的解释哪一个是正确的,氓是一个爱情悲剧,这应该是没有争议的。考虑到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发

2、展特点,笔者认为在上氓这篇课文时,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情观教育。而从诗经氓里面的弃妇,到屈原离骚里的“香草美人”,再到后世文人“悲士不遇”的情节,是一脉相承的,考虑到高中语文课文里本身就选入了氓、屈原的湘夫人,以及不少文人感慨怀才不遇的诗作,设计成一个“悲士不遇”的专题教学,应该是恰当的。氓里面的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抛弃呢?李山在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 >一书里明确指出: “女孩子,陷入爱情,昏了头,一点立场也不坚持,太随对方的意,将来可是要吃大苦啦!”1 可见,女主人公的过分退让,没有自己的原则与立场,是她悲剧的最主要原因。首先,女主人公过度沉迷于爱情,没有认清氓的本质。李山

3、认为“ 氓就是民” 2 ,是被周朝所征服统治的当地土著。 3 程俊英、蒋见元在诗经注析里认为:“氓,流亡的农民。 本诗的氓,可能是一个丧失田地而流亡到卫国123李山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173.李山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169.李山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170.1的人。”4从字形上看,魏源在诗古微里考证, “认为氓字从亡民,谓流亡之民也。又同甿,言亡田之民也。 ” 5 综上可见,氓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的,他没有固定的土地,并且“抱布贸丝” ,应该是个小商人。而商人要做买卖,使他具有流

4、动性,重金钱。这多少与白居易琵琶行里面的“商人重利轻离别”相一致。所以,当女主人公带着钱财嫁给氓后, 钱财到手,氓开始显露出凶恶的态度,是再正常不过的。“蚩蚩”一词,则有两种解释。 毛传认为是“敦厚之貌” ,6一种为“嬉皮笑脸”的样子。 7 无论是哪种说法,“忠厚老实”与后来的“至于暴矣”相差甚多,说明女主人公被氓给欺骗,没有看出氓的本质。而若是“嬉皮笑脸”则说明氓善于伪装, 用言行欺骗了女主人公, 让女主人公沉迷于氓编织的情网。女主人公还把氓当做自己生活的一切,对于“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李山认为,淇水在今天河南省淇县,顿丘在今河南省丰清县,两地距离有 50 公里左右。女主人公不送则矣,一

5、送惊人,一下子将氓送出了那么远,这对氓是爱得有多深啊!“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 送到看不见氓了,便哭哭啼啼,看见了氓,就破涕为笑。女主人公热恋中的痴情,可见一斑。其次,女主人公的过分痴情, 也直接导致了她对氓的一味退让。 这最突出的表现在聘请媒人这件事上的退让。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十分生气, 怪罪女主人公拖延时间, 不与他成婚。 女主人公解释说不是她故意拖延时间,而是氓没有请媒人。为了平息氓的怒火,她承诺了在秋天与氓结婚。要知道,在当时,保证一个婚姻合法, 被世人所接收并承认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有媒人。诗经齐风·

6、南山篇就有“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同时,古代的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8 但在原诗里,只有一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而已。 “贿”是财产之意,说明氓带着车子来“亲迎”,女主人公带上自己的财产,乘上氓的车子和氓私奔了。私奔意味着她和氓之间的婚姻没有任何保障, 如果婚姻有不幸的地方, 只能她独自承担。456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 M. 北京:中华书局,2015:171.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 M. 北京:中华书局,2015:171.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 M. 北京:中华书局,2015:171.78李山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M. 北京:东方出版社,

7、2014:170.王力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143.2其实,氓的发怒是给了女主人公认清氓本质的一个机会, 但是,她没有通过氓对媒人问题上的发怒来看清 “蚩蚩” 貌状下的真正面目, 她的一味退让也为她后来被氓给抛弃,并且遭到自己兄弟的“咥其笑矣”埋下了伏笔。此外,在婚后,女主人公也是过分迁就了氓。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女主多年来都在家里操劳,没有一样家务活是不干的, 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句比兴带出女主人公的容颜已在操劳中逝去, 但是女主人公的一味付出, 并没有换来氓的回报。氓反

8、而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对女主人公暴力相向。婚姻里,如果一直只是一方的单方面付出, 这个婚姻多是不平衡的, 结局大抵也是不幸的。女主人公从恋爱开始,直到婚姻结束,一直都是单方面的付出。最后得到一个“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结果也是情理之中的。所以,结合氓的爱情悲剧,和高中学生现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教育是必要的,尤其是一个正确的恋爱观。 笔者认为, 在教授氓的时候,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一、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请在诗中找到支撑你观点的理由。提示: 1.你推测氓是一个什么职业与性格的人?请在诗中

9、找到理由。2.在女主人公和氓相识、恋爱、结婚的过程中,女主人公为氓做过什么事情?你觉得哪些事是妥当的,对的,哪些事是不当的,错的。反过来,氓又为女主人公做过什么事情?二、你从女主人公最后被抛弃时的反思与痛定思痛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对第一个问题, 设计的初衷在于要学生思考, 爱情的悲剧真的只是因为氓的变心而已吗?因为许多教学参考书都是说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是因为氓的变心,而不是因为女主人公自己。 有时候,我们的课本其实并不缺知识,而是缺少一种多元化的声音。 学生往往在习惯一个所谓的固定答案后,失去了他们自己的思辨能力。而要求学生在诗中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学会通过分

10、析关键词义、句子、事情发展脉络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之所以3设置两个提示问题, 是为了预防在学生思考第一个问题时,感到困惑或者思考角度不对时,用于引导学生用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 则很明显就是让学生在经过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后,得出对自己有益的启示。而关于具体字词,例如“氓”。“蚩蚩”之义,古代婚俗等相关知识,则在学生思考上述两个问题时,串讲补充给学生。对于氓这篇课文,对此研读到这种程度,学生也能有所收获,看似是足够了,但笔者觉得还是未够。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个问题, 学生对于屈原在作品中大量对花花草草的脂粉气描述感到不理解, 以及学生在考试与练习中, 常常会遇到一些文人借女子之口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

11、诗篇感到困惑。 考虑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选入有屈原的离骚 ,选修课本选入有屈原的湘夫人 ,以及后代文人“悲士不遇”的传统来源发展脉络,窃认为设计成一个“悲士不遇”的专题教学,解决学生的疑惑,是很必要的。此外,由于氓和离骚是高一必修课的内容,湘夫人是属于高二选修课的内容,而必修与选修课的教授方法是不一样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是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合格健康的公民而设置的课程。 一般认为,必修课强调共同基础 ,选修课重在多样选择 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继承、巩固,拓展、提高。”9 所以,以高一所学的氓为基础,在高二借湘夫人作为一个拓展和升华,讲授“悲士不遇”专题,是符合高中课

12、程设置的要求的。首先,对于氓这首诗,一般的观点都认为它是“一首弃妇的诗” 。10 她被氓抛弃了,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她在诗中强烈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诗经里的爱情诗是很多的,与氓一样有这种“弃妇情节”的诗还有邶风·谷风与邶风·柏舟 。也就是说,氓里面的“弃妇情节”并不只是氓独有的,而且这种“弃妇诗”在诗经里是存在着的。并且,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后世文人借女子之口吻抒发怀才不遇的情节是可以从诗经中找到蛛丝马迹的。 11“从表面看 , 它们都是弃妇诗,但是, 在其弃妇情结之中,却又或9 曹勇军 . 叩开高中语文选修课之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践研究M. 长春:世界图书

13、出版公司,2008:3.10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 M. 北京:中华书局,2015:169.11李金坤 .风骚“弃妇情节”发微以氓 谷风柏舟与离骚为中心 N.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8 年 2 月第 2 卷第 1 期( 87).4之作。”12多或少寓含着志士贤臣不遇于君的哀怨与牢骚,是男子而作闺音 的假借寄托但是诗经里的“弃妇诗”并不是一蹴而就就成为后世文人“发牢骚”的工具的,它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朝臣在外交场合,都以能在辩驳中能引用诗经的原句为荣。 左传·成公八年中就记载有鲁国的季文子引用了氓里面的诗句来表达对晋国不守诚信的不满: “信不可知,义

14、无所立,四方诸侯,其谁不解体?诗曰: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二三孰甚焉 ! 士之二三,犹丧妃耦,而况霸主?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在这里,季文子把晋国比喻成二三其德的负心汉,自己的鲁国就像那被弃的女子。可见, “弃妇情节”的运用,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随后,对“弃妇情节”进一步发展运用的就是屈原的离骚了。 “最早为楚辞作注的王逸说 :离骚 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灵修美人 , 以媲于君 ”13 的确,“香草美人”的浪漫主义手法是由屈原首创的,他的离骚里充满了大量花草:蕙纕、揽芷、芰荷、芙蓉、木兰、秋菊 。湘夫人

15、也不例外,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等芳草大量出现。 这些芳草暗喻主人公自己的品格, 而美人则是屈原心中理想君主的象征。这一点上,游国恩先生论述的更为清楚: “屈原楚辞中最重要的比兴材料是女人 ,而这女人 是象征他自己,象征他自己的遭遇好比一个见弃于男子的妇人 屈原愿意以妇女作 比兴 的材料,至少说明他对妇女的同情和重视。 何况他事楚怀王, 后来被逐放, 这和当时妇人的命运有什么两样呢?所以他把楚王比作丈夫,而自己比作弃妇,在表现技巧上讲,是再适合也没有的了。 ”14 并且,屈原确实也确实擅长运用比兴来寄寓自己的情感。所以,屈原的“香草美人”的源头来源于诗经,笔者是赞同的。

16、到此,伟大的屈原已经开创了借“香草美人”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先河,12 李金坤 .风骚“弃妇情节”发微以氓 谷风柏舟与离骚为中心 N.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8 年 2 月第 2 卷第 1 期( 87)13 王逸 . 离骚经序 A.李金坤 .风骚“弃妇情节”发微以氓 谷风柏舟与离骚为中心 N.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8 年 2 月第 2 卷第 1 期( 86) .14 游国恩 .楚辞女性中心说 A. 李金坤 .风骚“弃妇情节”发微以氓 谷风柏舟与离骚为中心N.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 年 2 月第 2 卷第 1 期( 86)5后世的文人便开始借女子的口吻写闺怨诗, 表达自己怀才不遇

17、的情感, 是在正常不过的了。综上所述,笔者是这样构思“悲士不遇”专题教学的雏形,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讲解氓和离骚 ,以常规教学为主,让学生熟悉文本,打好基础,为第二阶段的专题讲授打基础,重点并不在于讲授“悲士不遇”。氓的教法前文已经论述,在这不再累述。 离骚则主要讲授“香草美人”以及屈原在其中寄托的情感。第二阶段:“悲士不遇”专题教授。到了该阶段,以学生自主的大量阅读为主,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阅读的篇目有:诗经邶风·谷风邶风·柏舟,左传·成公八年中季文子引用诗经原句的选文,屈原湘夫人,抒发文人怀才不遇的闺怨诗若干篇,相关学术论文若干篇。 其

18、中,邶风·谷风邶风·柏舟、湘夫人和若干篇文人怀才不遇的闺怨诗是基础阅读篇目,教师要带着学生精读。 相关学术著作只是一种补充, 具体的篇目及阅读难度要具体以学生的学情来定。该阶段主要由以下几个问题串联起来:一、邶风·谷风邶风·柏舟和氓在写作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抒发了主人公一种什么情感?二、左传·成公八年中,季文子是怎样运用了氓的原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感的?三、湘夫人和离骚共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主人公的情感?两者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吗?四、从氓的“弃妇情节”到离骚的“香草美人” ,再到后世文人的闺怨诗,你觉得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第一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这三首诗都是“弃妇诗” 。第二问题在于让学生明白,季文子是怎样运用“弃妇”来比喻君臣关系的。第三个问题,学生能自然而然答出“比兴”手法与“香草美人”的浪漫主义手法。尤其是“比兴” ,能让学生将离骚与诗经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离骚与湘夫人的情感是否一致,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屈原是借此手法来表达怀才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