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及教学策略_第1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及教学策略_第2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及教学策略_第3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及教学策略_第4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及教学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及教学策略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完成这一任务,落脚点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融进课堂教学,并以此统摄和改造教学过程,再好的课程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也只能是无本之花。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

2、。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生成性实施课程的目的。 要达到以上的目的,首先要搞好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这里我不论述什么是教学设计及其基本程序,单单讲其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创设“学习环境” 新课程所指的学习环境,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四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和“媒体”。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三个要素。 1情境:新课程所说的学习情境特指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并要求把学习任务全部置于情境中。 2协作:新课程特别强调特定情境中学习活动的交往、合作和互助,协作在更高层次上促进个性的经验、方式和信念的内化和提升。 3资源:新课程作为教学

3、活动的五大学习资源: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教材);二是教师与教师的帮助;三是学习环境中特定的问题情境和合作性学习;四是将与学生个性相对的学生群体;五是学习活动中的所有因素、事物、人物,尤其是学生的课堂活动。 整合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强调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学会反思、评判,并有所创新。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强调认识与情意的统一,“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

4、地去学习。”这就是说,课堂教学要成为充满情趣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意志。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并赋于它新的内涵: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和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科学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的价值与科学的、人文的、人类的价值的统一,使学生确立对真善美的追求。 构建互动课堂 人是开放性、创造性的存在,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决不能拘泥于某些程式化的设计,我

5、们的教学要强调实施过程中开放性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目标要求。 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 教学的预设性要求,导致了教学运行体系的相对封闭。传统的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使师生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转变学习方式 本次课改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

6、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的状态,使学习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成为人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评价要从“甄别选拔”到“育人为本”。 评价要关怀学生的成长: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而不是制定等级,扩大差距,强化选优功能。评价要理解和体谅学生、真诚地帮助学生。 评价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主体参与的评价,促进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主体精神的觉醒,让

7、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增强发展信心、形成发展的动力。 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课堂教学就是在学生的相互评价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深入的。 提倡即时、即地、即兴的评价。 二、教学策略 从学生的体验出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些课程的理念可以聚焦为-“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实现这一理念,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走向“主人”-体验的主体。 学习化社会确信教育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整个方面。在学习化社会中,教

8、学活动的重心在于“学习”,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接受。 “教”和“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过程是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老师给的,而是应该尊重的。 走向主人,应该表现为学生在先,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问、先练,给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 误区:新课程实施了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便以为要把教学的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便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边缘,甚至退出当观众。 分析:学生怎样真正实现主体参与,在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取决于舞台让给学生,而在于教师如何成功地引导、组织和帮助。学习

9、科学研究揭示,学生参与的实现主要经历三个过程:参与意识的产生过程;自主学习的启动过程;积极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学生正是通过这种过程实现着主体性的一次又一次的重构与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过程,认真研究每个过程的基本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学生主体的真正参与。 策略: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 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推到一个又一个思维的波峰浪尖,学生的探索和发现也因此而深入。 走向“活动”-体验的方法。 新课程追求的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要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的效果,活动会使课

10、堂充满磁性。 活动的主要方式: 以表演为重点的活动,如编课本剧、语文游艺宫、会话表演等。表演的过程就是学习语言最好的过程,教师能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作适当的点拨,学生会更好地整体把握课文。 以搜集为重点的阅读实践活动。如阅读报刊搜集资料、阅读名篇摘录佳句、阅读心得交流、背古诗文比赛、读书报告等等。在搜集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学习本领。 以调查为重点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调查、设计广告词等。调查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也是实现了寻“文章之道”,悟“做人之道”的过程。 以创作为重点的书面表达类活动。如故事接龙、诗歌创作、写广播稿、写观察日记

11、等。创作的过程是学生“自求得之”的过程,是启迪智慧的过程,是焕发创造精神的过程。 以讨论为重点的口语交际类活动。如短新闻发布会、热门话题讨论会、专题辩论会、即兴对话表演、生活见闻交流等。交流的过程是扩大见闻、增加信息的过程,辩论过程是训练语言、启迪思维的过程。 当然,语文活动还有很多,但在组织时必须注意两点: 一是活动的安排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即针对课文特点、教学重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无论选择什么方法,采用什么手段,都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能满足表面的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 二是活动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各项活动都要考虑到能让学生普遍接受,特别要照顾到后进学生有参与活

12、动、显示自己的机会,通过活动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个性得到有利的发展。 活动的课堂,是一个有磁场的课堂,这样的课堂知识所组成的亿万条磁力线就紧紧地吸住了孩子们的心,他们在磁力线的吸引下,全身心投入,积极地参与,仔细地观察,周密地思考,丰富地想象。个性在活动中张扬,能力在活动中发展。走向“生活”-体验的情境。 “以本为本”一直被认为是教学法规,“以本为本”就是将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和课堂,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 大教育观认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此我们倡导:“课

13、程应植根于现实”“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课堂应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学生才有体验的情境和乐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 走向“生活”可以表现为两大形式(以语文学科为例): 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中的生活化:如 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等。 以课外为续点实现生活中的语文化。如 日常生活“语文化”-在看报、看电视、听广播、谈产品说明等活动中学用语文。 校园生活“语文化”-在办文学社、出黑板报、演讲比赛、读书节等活动中学用语文。 社会生活“语文化”-在社会调查、参与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中学用语文。 走向“感悟”-体验的境界。 语

14、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体验语言文字蕴含着的情感)、去联系(联系生活经验、时代背景等),在深入的思考、细细的咀嚼、深深的体验和广泛的联系中融会贯通、自悟自得,并日渐提高学生的悟性,有悟性才有灵活。 怎样引导学生感悟呢? 引导学生悟“文”:鼓励学生议论、对课文有多元理解、用个性化语言发表意见。 引导学生悟“法”:推敲用词的准确、改变句式体会遣词造句的灵活性、调整句子之间的联系体会连句成段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悟“情”:让学生感悟语文内容中的自然美、人文景观

15、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形象美,以及语文形式的词韵美、意境美、整体美。 语文教学研究的就是“悟”,这种悟就是“自读自悟”、“自悟自得”。而这种“悟”必须在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才能将学生整个身心过程全面激活。 传统教材的特点现行教材的特点 偏重语言忽视形象,从字的音、形、义入手,字词句篇地逐层分析强调形象的感染和学生独特的体验 偏重浅白的时文注重文言名篇 偏重课文的例子作用注重阅读的广度 偏重分析强调感悟 偏重理解注重背诵积累 偏重写实鼓励想象 偏重单一理解强调多元化和儿童视角 偏重语言应用的技术性训练强调精神与理念的提升 以上转变较多地反映在语文的体验中。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

16、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学需要我们确立生命意识,让我们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生命的人文关爱,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情、有味、有趣、有乐,才有生命的活力。 以问题为中心 课堂教学的成效高低,其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并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思路和方法。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 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要有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和思考性。因为学生深入

17、地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善于将课文转化为问题:在课题处的设疑、在矛盾处设疑、在重要处设疑等等。 创设条件或提供材料,让学生主动探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问号改为句号,并产生新的问号。 对学生产生问题教师要“主导”,对问题产生后也要主导、要疏导:要善于“化小为大”、“变大为小”、“整合归并”、“取实舍虚”、“避轻就重”。 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 学生提出问题通常表现为:一是质疑问难问题。就学习中的某一方面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这属于完善性的学习活动;二是发展提高问题。依据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现象、或材料的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提出

18、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属创新型的研究活动。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问题,其产生的过程是复杂的,有的往往是稍纵即逝。这就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敢质疑的胆气和会质疑的能力。还需要教师: 允许学生“插嘴”:“插嘴”是积极思考、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想的时候,也是可贵的创新力火花的迸射,有些新颖、独特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插嘴”中。 鼓励“争论”:赞可夫说:“如果一个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思想的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参与到谈话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争论中会逐步锻炼其据理力争的勇敢品质。 提

19、倡学生“标新立异”。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提倡“标新”,鼓励“立异”,即便学生的想法是幼稚的,教师也要倍加呵护,乐于赞赏,这样学生才敢“标新”和“立异”,也只有这样才能诱发他们心中创造的冲动。 进行综合性学习 什么叫综合性学习 所谓综合性学习是指:为达到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目标,学生在学习内容的整合、学习时空的整合以及学习形式的整合要求下进行有选择的学习活动。 具体的学习策略 研究性策略。研究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中心,以研究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研究的内容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探

20、究知识的奥妙。 研究性策略又叫专题性策略。专题性学习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大量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或在教师的启发、组织、帮助下获得的。这一研究的“专题”就是“问题”,可以由教师的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 以问题为中心的专题性学习一般可分为四个过程: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商定值得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三步:组织研究活动解决问题;第四步:反思评价,并提出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进行专题性学习要求:要有思维空间,问题不能太狭窄,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主要是学生自悟、教师帮助、组织;问题要防止成人化、专家化倾向,有儿童特点,儿童感兴趣;对小专题学习的评估既要看结果,更重要的是看过程;要实事求是使小专题的学习呈现自然美。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完成,这个作业可以延伸几周甚至几个月完成,这就是长作业,“小专题、长作业”是专题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渗透性策略。 “渗透性”和“专题性”是综合性学习的两大基本策略。 “渗透性”强调知识的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融会贯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 渗透性包括两方面: 学科内的渗透学习某一内容的语文知识,迁移学习某一方面的语文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