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运动解剖学课堂教学讲稿 (第二学期)主讲教师:李 晖第一次课内脏学(一)教学任务: 1.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掌握呼吸道的组成及功能;3.了解鼻、喉、气管、支气管、肺的构造。重点和难点:胃的位置和形态;肺的位置和形态及喉的构造和喉腔。教学内容:内脏主要是指在于胸腔和腹腔内的一些器官,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一、内脏学概述内脏分为:中空器官和实质性器官两大类(一)中空器官: 中空性器官呈管状或囊状,器官内部均有空腔。以消化管为例,其结构由内到外依次为:1.粘膜:(1)粘膜上皮(2)粘膜固有层(3)粘膜肌层2.膜下层:3.肌织膜:4.外膜:(二)实质性器官:没有特定的空腔,很多都
2、属于腺体,具有分泌功能。实质性器官通常都以导管开口于中空性器官。二、腹部的分区和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一)腹部的分区:通过两侧肋弓最低点和两侧髂前上棘做两条横线,把腹部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再由两侧腹沟韧带中点做两条垂线,它们与两条横线相交,将腹上部分为:中间的腹上区和两侧的左、右季肋区;将腹中部分为:中间的脐区和两侧的左、右腹外侧区;将腹下部分为:中间的耻区和两侧的左、右腹股区。(二)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右季肋区腹上区左季肋区肝右叶、结肠右曲、右肾肝左叶、胆囊、胃、十二指肠、胰腺胃底、胰尾、左肾、脾、结肠左曲右外侧区脐 区左腹外侧区升结肠、右肾下部、回肠、右输尿管胃大弯、横结肠、空肠、回肠、大
3、网膜降结肠、空肠、左肾下部、左输尿管右腹股沟区腹下区左腹股沟区回肠末端、盲肠、阑尾回肠、膀胱、卵巢、输卵管、子宫乙状结肠三、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由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和消化腺(唾液腺、肝、胰和一些小的消化腺)组成。消化管自上而下依次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肓肠、结肠、直肠)。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叫做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一段称为下消化道。(一)口腔:1.硬腭、软腭(腭垂、腭舌弓、腭咽弓、腭扁桃体)、咽峡(左右腭舌弓、腭垂和舌根围成)2.牙:牙冠、牙颈、牙根、牙腔、牙髓、牙釉质、牙骨质、牙质(象牙质)67个月开始,乳牙长全20个,61
4、2岁之间逐渐脱落由恒牙代替,恒牙共32颗。其主要功能是切割和磨碎食物,并辅助发音。3.舌:舌体、舌根、舌尖、舌黏膜(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状乳头);舌肌(舌内肌、舌外肌)。其主要功能是不仅在咀嚼时起搅拌食物的作用,而且还对语言和发音有重要功能。4.口腔腺(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口腔腺的分泌物称为唾液,它具有湿润粘膜和食物、抗菌灭菌、清洗口腔和便于呑咽等功能。(二)咽(肌性管道):1.位置与交通:颈椎前,上部通鼻腔,中部通口腔,下部通喉腔并向下与食管相连。全长12厘米。上起颅底,下至第六颈椎下缘与食管相连。2.分部: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3.功能:食物和空气交通要道(三)食管(肌性
5、管道):上端于第六颈椎高度接咽,下端穿过膈肌于第十一胸接胃,全长约2225厘米,有三处狭窄。其功能是食物的通道。(四)胃:1.位置和形态:3/4位于左季肋部,1/4位于上腹部,其入口为贲门,出口为幽门。整体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2.胃的功能: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可临时贮存食物,并磨碎、搅拌食物。胃能分泌胃液,可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胃还能分泌激素。 (五)小肠(57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1.十二指肠:上部又称球部、中部有十二指肠乳头、水平部和升部。2.空肠和回肠:上2/5为空肠,下3/5为回肠。3.小肠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场所。(六)大肠(1.5米):分
6、为盲肠、结肠和直肠。大肠的外形主要特点:表面有三条纵形的结肠带,横沟分隔成的许多袋形凸形其结肠带,脂肪垂。1.盲肠:盲肠扩约肌、回盲瓣、蚓突又称阑尾。2.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3.直肠:直肠的末端开口为肛门。4.大肠的功能:能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并使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消化腺由大、小消化腺组成。大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和胰。小消化腺是指分布于消化管各段的管壁内,如:食管腺和胃腺等。(一)肝:1.肝的位置和形态:腹腔最上部,大部分在右,小部分左。上、下两面,上面由镰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并联于膈下,下面有三条沟(左由纵沟、横沟,横沟又叫肝门)。2.肝的功能:分泌
7、胆汁、参与物质代谢、解毒作用、防御作用、造血。3.胆囊:胆囊储存胆汁、胆汁经胆囊管和胆总管入十二指肠。(胆汁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二)胰:1.位置和形态:一条长扁形的腺体位于十二指肠和脾之间(头、体、尾)。2.功能:分泌胰液和胰岛素。四、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是传送气体的通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呼吸道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通常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喉以下的部分称为下呼吸道。(一)鼻:分为: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1.外鼻:软骨为支架,分为鼻根、鼻背、鼻尖、鼻翼。2.鼻腔:以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每腔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鼻腔的外侧壁
8、有:上、中、下鼻甲将鼻腔分为上、中、下鼻道。3.鼻旁窦:上颌窦、额窦及筛窦的前、中小房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后小房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上、中、下鼻道。4.鼻的功能:具有净化空气,调节空气温度、显度,感受嗅觉以及对发音起共鸣作用。(二)咽:见呼吸道。(三)喉:1.位置:颈前部,向上开口于咽部,向下与气管相通。喉的位置高低与年龄、性别有关。2.喉的构造:由软骨、韧带和肌肉构成。(1)喉软骨:有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组成,其中甲状软骨最大,其前部向上突出称为喉结。会厌软骨位于借韧带连于甲状软骨中间部分上缘的后面,呑咽时可关闭喉口,防止食物误入气管。(2)喉腔:喉的内腔称为喉腔。喉腔的
9、上口称为喉口。喉腔的中部侧壁粘膜形成两对皱襞,即:前庭襞和声襞。两对皱襞将喉腔分为:喉前庭、喉中间腔、声门下腔。前庭襞(上,又称假声带),左、右前庭襞之间为前庭裂。声襞(下,又称声带),左、右声襞之间为声门裂。(3)喉肌:为横纹肌。3.喉的功能:不仅是呼吸通道,还是发音的器官。(四)气管:由半环形气管软管环和弹性纤维膜组成,是气体的通道。(五)支气管:是气管的延续,也是气体的通道。右侧比左侧短而粗。支气管的软骨为连续的软骨片。肺(一)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分居于纵隔两侧。(二)形态:肺尖、肋面、纵隔面、肺门等结构。斜裂(叶间裂)将左肺分为上、下两叶;水平裂(右肺副裂)将右肺分为上、中、下三
10、叶。(三)肺的构造:肺由肺内支气管及其分支形成的支气管树和无数肺泡及围绕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组成。其中直径在1mm以下的称为细支气管,支气管在肺内反复分支,达细支气管后,再分为终末细支气管(以上气道只能输送气体,并无气体交换的作用,所以称为肺的导气部)。终末细支气管再分支,称为呼吸性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再分支,称为肺泡管。肺泡管再分支,称为肺泡囊。肺泡囊上有肺泡的开口。肺泡是支气管树的终末部分(从呼吸性细支气管到肺泡,称为肺的呼吸部)。肺泡的表面于电镜下可见到两种上皮细胞:一种为扁平细胞,即型细胞。另一种为分泌细胞,即型细胞,它能分泌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表面张力,维持肺泡壁的稳定性,使呼气后
11、肺泡不致塌陷。每一细支气管及其分支与所连的肺泡合称为肺小叶。肺小叶是肺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肺含有5080个肺小叶。(四)肺的功能:肺是呼吸系统的呼吸部,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且还有内分泌的作用。第二次课 内脏学(二)教学任务: 1. 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 掌握肾的大体结构、显微结构。3.了解生殖系统的组成及男性、女性主要内生殖器官的结构及功能4.了解胸膜与胸膜腔;腹膜及腹膜腔重点和难点:肾的大体结构和显微结构。教学内容: 一、泌尿系统组成与功能:肾(泌尿)输尿管(输尿)膀胱(储尿)尿道(排尿)肾(一)形态和位置:肾是成对的实质器官,形似蚕豆,新鲜时呈红褐色。位于脊柱的两侧,
12、第十一胸椎至第三腰椎之间,紧贴腹后壁,右肾略低。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它是输尿管、肾动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的地方。肾的被膜由内向外有纤维囊、脂肪囊和筋膜包裹。(二)肾的构造:1.大体结构:额状切面可见,由肾门进入肾内扩大的腔,称为肾窦。肾窦内有肾大盏、肾盂、肾血管、肾淋巴管和神经等结构通过。肾窦的周围是肾实质,可分为肾皮质和肾髓质两部分。肾皮质是肾实质的周围部分,肉眼可见小红的颗粒为肾小体。肾皮质突入肾髓质,构成肾柱。肾髓质是位于皮质深部的肾锥体(1520个)。肾锥体的底朝外与皮质相连,尖向肾窦称为肾乳头,其上有1025个乳头孔。每12个肾乳头被一个漏斗形的肾小盏包绕。23个肾小盏
13、会合成一个肾大盏,23个肾大盏会合成肾盂。2.镜下结构:镜下可见肾实质由许多泌尿小管构成。(1)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可分为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是肾单位的起始部分,位于皮质内,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位于肾小囊内,它是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囊反复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而后再会合成一条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囊。入球小动脉口径大于出球小动脉的口径,造成肾小球内的血压较高。肾小囊是肾小管的起始部分膨大且凹陷,形成杯状的双层结构,两层囊壁之间的腔隙称为肾小囊腔。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球时,因其压力较高,血液进入肾小囊腔称为原尿。原尿中不含高分子蛋白质、质类和有形成分,其余成分与血浆相同。正常成
14、人每天生成原尿150200升。肾小管是与肾小囊壁层相连的细长管道,可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三部分。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又分为曲部和直部。近端小管在肾小球周围的部分称为近曲小管,当离开皮质进入肾髓质后,称为直部,直部管径变细后称为细段,细段反折走向皮质后的部分称为远端小管,其直行的部分称为直部。近端小管的直部、细段和远端小管的直部称为髓袢。远端小管行向肾皮质后,在接近肾小体时,称为远曲小管。近曲小管是吸收原尿的主要场所,原尿中的水、钾、钠等离子大部分被重吸收。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2)集合小管:可分为集合管和乳头管两段。集合管由远曲小管会合而成。几条集合管会合成乳头管,其开口通向肾小盏。输尿
15、管起于肾盂,终于膀胱,长2530厘米,位于腹膜后,沿腹后壁向内下方下行,越小骨盆上缘,沿盆侧壁,斜穿膀胱底壁。其功能主要是输送尿液。膀胱盆腔内,耻骨联合后方,空虚时其顶不超过耻骨联合上缘。分为底部、体部和尖部。底部膨大向后下方。尖部细小,向前上方。其功能主要是储存尿液。尿道尿道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种,男性尿道:有排尿和排精两种功能。女性尿道:仅有排尿功能。二、生殖系统略,自学男性生殖系统男性生殖系统male genital system包括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二个部分。内生殖器(图2-38 男性内生殖器全貌)由生殖腺(睾丸)、输精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和尿道)和附属腺(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
16、组成。外生殖器包括阴囊和阴茎。睾丸是产生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的器官,睾丸产生的精子,贮存于附睾和输精管内,当射精时经射精管和尿道排体外。附属腺分泌的液体与精子相混合构成精液,以增加精子的活动,并供给其营养。睾丸testis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睾丸的表面包被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叫白膜。在睾丸后缘,白膜增厚并突入睾丸实质内形成放射状的小隔,把睾丸实质分隔成许多锥体形的睾丸小叶,每个小叶内含2-3条曲细精管,曲细精管的上皮是产生精子的场所。曲细精管之间的结缔组织内有间质细胞,可分泌男性激素。曲细精管在睾丸小叶的尖端处汇合成直细精管再互相交织成网,最后在睾丸后缘发出十多条输出小管进入附睾。前列腺pr
17、ostate gland是分泌精液的主要腺体,呈栗子形,位于膀胱底和尿生殖膈(后述)之间,内部有尿道前列腺部穿过。前列腺的间质中混有大量的平滑肌,较坚硬。腺的导管最后汇合成20-30条,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小儿前列腺较小。性成熟期后生长迅速。老年腺组织退化,结缔组织增生,造成前列腺肥大。女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female genital system包括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二个部分。内生殖器(图2-41)由生殖腺(卵巢)、输卵管道(输卵管、子宫、阴道)和附属腺(前庭大腺)组成。外生殖器即女阴。卵巢是产生卵细胞和分泌女性激素的器官。成熟的卵细胞从卵巢表面排出,经腹膜腔进入输卵管,在管内受精后移至
18、子宫内膜发育生长,成熟的胎儿于分娩时经阴道娩出。卵巢ovary呈扁椭圆形,左右成对。在小骨盆上口平面,贴靠骨盆侧壁。卵巢是实质性器官,可分为浅层的皮质和深层的髓质。皮质内藏有胚胎时期已生成的数以万计的原始卵泡,性成熟期之后,成熟的卵泡破溃后将卵细胞排出。一般在每一月经周期(28天)排一个卵细胞。卵巢的形状、大小因年龄而异。幼年卵巢小而光滑,成年后卵巢增大并由于每次排卵后在卵巢表面留有瘢痕而显得凹凸不平,更年期后卵巢萎缩。输卵管uterine tube是一对弯曲的喇叭状的肌性管,长约10-12厘米,内端连接子宫,外端开口于腹膜腔,在开口的游离缘有许多指状突起叫输卵管伞,覆盖于卵巢表面。卵细胞从卵
19、巢表面排入腹膜腔,再经输卵管腹腔口进入输卵管。子宫uterus是孕育胎儿的器官,呈倒置梨形,前后略扁,可分为底、体、颈三部。上端向上隆凸的部分叫子宫底,在输卵管入口平面上方;下部变细呈圆筒状叫子宫颈,底和颈之间的部分叫子宫体。底、体部的内腔呈前后压扁的、尖端向下的三角形叫子宫腔;子宫颈的内腔叫子宫颈管,呈梭形,上口叫子宫内口,通子宫腔;下口叫子宫外口,通阴道。子宫位于小骨盆腔中央,在膀胱和直肠之间,下端接阴道,两侧有输卵管和卵巢。成年女子子宫的正常位置呈轻度前倾屈位,子宫体伏于膀胱上,可随膀胱和直肠的虚盁而移动。子宫壁由粘膜、肌膜和浆膜三层构成。子宫粘膜叫子宫内膜,子宫底和体的内膜随月经周期(
20、约28天)而变化,呈周期性的增生和脱落,颈部粘膜较厚而坚实,无周期性变化。肌膜是很厚的纵横交错的平滑肌层,怀孕时肌纤维的长度和数量都增加。浆膜即包绕子宫的腹膜脏层。三、胸膜与胸膜腔;腹膜与腹膜腔略,自学第三次课循环系统(一)教学任务:1.掌握心血管系的组成、血液循环的途径。2.掌握心脏各个腔的结构。3.掌握心脏的传导系统。4.了解心脏的位置、外形、心壁的构造,心包。重点和难点:心脏各个脏的结构。教学内容:循环系统由心血管系和淋巴系组成。主要功能是运输。一、心血管系的组成及功能: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心脏:动力器官。动脉:将心脏输出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血管。静
21、脉:将血液从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运回到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的场所。二、血液循环的途径:(一)体循环:又称大循环。左心室射血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达全身各部毛细血管,在此与周围的组织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变为含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多的静脉血,最后汇集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二)肺循环:又称小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及各级分支进入肺泡壁周围毛细血管网,在此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循环途径不同,但却是同步进行的。三、心脏:(一)心脏的位置和外形:1.位置:在胸腔的纵隔内(两肺之间)。1/3中线右侧,2/3中线的左侧。2.外形:心尖、心底、胸肋面、
22、膈面、冠状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二)心脏各腔的形态结构:由房间隔和室间隔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1.右心房:三个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和一个出口(右房室口)。2.右心室:一个入口(右房室口)、三尖瓣和一个出口(肺动脉口)、肺动脉瓣。3.左心房:两对肺静脉入口,出口为左房室口。4.左心室:有一个入口(左房室口)、二尖瓣和一个出口(主动脉口)、主动脉瓣。(三)心壁的构造:分为心外膜、心肌层、心内膜。其中心肌层最发达,心房肌和心室肌附着于纤维环。心房肌和心室肌不同时收缩。(四)心脏的传导系统:窦房节、房室节、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普肯野氏纤维。(五)心包:1.纤维心包:紧贴浆
23、膜心包壁层,在大血管根部移行为血管外膜。2.浆膜心包(壁层、脏层)之间的间隙为心包腔。第四次课循环系统(二)教学任务:1.掌握体循环的动脉途径。2.了解微循环血管的途径。重点和难点:体循环的动脉途径。教学内容: 人体中的血管一、血管的概述(一)血管的特点:1.动脉:管壁厚,弹性大2.静脉:壁薄,多数有静脉瓣3.毛细血管:管径很小,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具有通透性(二)血管的分布规律:1.动脉(1)多位于深部或肢体屈侧较隐蔽的地方。(2)以最短的距离到达它所分布的器官和组织。(3)多与静脉和神经干半行。(4)大多数两侧对称,在躯干可分为脏支和壁支。(5)管径大小和配布形式与器官形态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24、。2.静脉(1)可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2)在四肢的动脉常有两条静脉半行。(三)血管的吻合及侧支循环:1.动脉间可吻合成动脉网、动脉弓。2.静脉间可吻合成静脉网、静脉丛。3.动静脉吻合在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不经毛细血管借小分支直接吻合。4.侧副支是指与主干平行的血管,一端起于主干,另一端合于主干。5.侧支循环主干受阻时,侧副支变粗大,代替主干运送血流,形成侧支循环。二、微循环微循环:包括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接通路和微静脉。(一)微动脉:小动脉的延续分支。(二)中间微动脉:微动脉的分支。(三)真毛细血管:即一般所指的毛细血管,是微动脉和中间微动脉的分支。(四)通
25、毛细血管:中间微动脉延续并直接与微静脉相通的微细血管,故又称直接通路。(五)动、静脉吻合:是微动脉发出的分支与微静脉直接相通的血管。三、肺循环的血管(一)肺动脉(二)肺静脉四、体循环的血管(一)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动脉升部右冠状动脉左颈内颈脉进入颅腔,营养脑和眼左颈总动脉左颈外颈脉营养左侧头、面、颈部左锁骨下动脉营养左侧上肢、颈部、胸腹壁和部分脑、脊髓主动脉弓桡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掌深弓、掌浅弓尺动脉右颈总动脉头臂干右锁骨下动脉 主动脉壁支,营养膈和胸腹壁胸部营养心包、气管、支气管、食管腹腔干不成对的脏支肠系膜上动脉营养腹腔内不成对的脏器肠系膜下动脉主动脉腹部成对的脏支肾动脉等营养腹腔内成对的脏器壁支
26、营养盆腔和腹壁髂内动脉营养盆腔和盆壁左右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营养下肢胫前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足底动脉腓动脉第五次课循环系统(三)教学任务:1.掌握体循环的静脉途径。2.了解淋巴器系的结构特点及淋巴循环途径。重点和难点:体循环的静脉途径。教学内容: 四、体循环的血管(二)静脉桡静脉深静脉手的静脉肱静脉腋静脉 锁骨下静脉尺静脉上肢 头臂静脉的静脉贵要静脉 上腔静脉浅静脉头静脉心静脉系心的静脉冠状窦 右心房腹 腹腔成对脏器的静脉(腰静脉、肾静脉、睾丸静脉)部 肠系膜上静脉 静 门静脉肝血窦肝静脉下腔静脉脉腹腔不成对脏器的静脉 脾静脉(肝静脉除外)肠系膜下静脉盆腔壁的静脉盆部的静脉髂外静脉髂总
27、静脉盆腔脏器的静脉(膀胱、子宫、阴道静脉丛)胫前静脉深静脉足的静脉腘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下胫后静脉肢的静脉小隐静脉(外侧)浅静脉大隐静脉(内侧)淋巴系统淋巴系统为协助体液回流的辅助装置。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和淋巴器官。淋巴管道内的无色透明液体称为淋巴液。一、淋巴管道(一)毛细淋巴管: (二)淋巴管: (三)淋巴干: 1左、右颈干 2左、右锁骨下干 3左、右支气管纵膈干 4左、右腰干 5肠干 二、淋巴导管 : (一)右淋巴导管(二)胸导管 三、淋巴器官(一)淋巴结 (二)脾 (三)扁桃体(四)胸腺四、其他(略)第六次课 神经系统(一)神经系统概述、脊髓教学任务: 1.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的某
28、些基本概念。2.了解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重点和难点: 1.神经系统的区分及常用结构术语;2.脊髓的内部结构。教学内容:一、神经系统的概述(一)神经系统的功能1控制和调节其他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维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使机体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及调节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以保证生命活动的进行。3人类大脑皮质高度发达,不仅能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且能主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二)神经系统的区分1根据部位分类神经系统在形态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为了叙述方便,将其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中枢部包括脑和脊髓,也称为中枢神经系统。周围部是指与脑和脊髓
29、相连的神经,即脑神经、脊髓神经和内脏神经,又称为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与脑相连,脊神经与脊髓相连,内脏神经通过脑神经和脊神经附于脑和脊髓。2根据周围神经的分布分类根据周围神经在各器官、系统中分布的对象不同,又可将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3根据周围神经的功能分类在周围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的功能是将冲动传向神经中枢,故称为传入神经,又称为感觉神经。有些神经是将冲动从中枢传向周围,故称为传出神经,又称为运动神经。而将内脏运动神经又称为植物神经,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脑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躯体神经运动神经脑神经
30、内脏神经感觉神经 躯体神经 运动神经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内脏神经 感觉神经 (脊神经中的内脏神经将在内脏神经中叙述)运动神经(又称植物神经内脏神经 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感觉神经(三)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系统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组成。(祥见神经组织)(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1灰质:在中枢部,可泛指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因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灰质在大脑、小脑表面成层配布,又称为皮质。2白质: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色泽白亮而得名。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髓质。3神经核:在中枢部的其它地方,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31、。4纤维束:在中枢部的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神经纤维束。5神经节: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分为感觉和植物神经节。6神经:神经纤维在周围部集聚在一起称为神经。(见基本组织)(五)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就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的适宜反应。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觉神经中枢运动神经效应器二、脊髓(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1位置在椎管内,上起自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延续,下至第一腰椎下缘,全长42-45厘米。2外形: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其表面有6条纵行的沟,前面有前正中裂、后面有
32、后正中沟、两对前、后外侧沟,在颈髓和胸髓上部,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还有一条较浅的后中间沟(是薄束、楔束的分界线)。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的膨大,即颈膨大(相当第4颈节至第1胸节)、腰骶膨大(相当于第2腰节至第3骶节)。脊髓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其内部扩大成终室。自此向下延伸为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终丝,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3脊髓节段的划分:颈8(C)、胸12(T)、腰5(L)、骶5(S)、尾1(Co)4脊髓节段与脊柱节段的对应关系:C1-4与同序数椎骨相同,C5-8和T1-4高一位,T5-8高两位,T9-12高三位,L1-5平对第11和12胸椎,S和Co平对第1腰椎。与脊髓相连的脊神
33、经前、后根汇合成脊神经,经相应的椎间孔离开椎管,因脊髓比脊柱短,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前、后根要在椎管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相应的椎间孔,这些在脊髓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称为马尾。(二)脊髓的内部结构1中央管位于脊髓中央,纵贯脊髓全长,管内含脑脊液,向上与第四脑室相通,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室。2灰质每侧的灰质,前部扩大为前角,后部狭细为后角。在前、后角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带。在胸髓和上23节腰髓,前、后角之间还发出侧角。脊髓灰质内含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多极神经元,根据其轴突的分布大体上有两类:前角运动细胞和侧角细胞的轴突组成前根,其余神经元的轴突不出中枢神经系统以外。中央管前、后的灰质称为灰质前连合
34、与灰质后连合,因灰质前、后连合位于中央管周围,又称为中央灰质。(1)前角:前角运动细胞主要为大型的运动神经元(发出纤维经前根和脊神经支配梭外肌纤维,引起骨骼肌的收缩。)和小型的运动神经元(发出纤维也经过前根和脊神经支配梭内肌纤维,调节肌纤维的张力,在保持肌张力上起重要作用。)。这两种细胞在分布上混杂的。总体上将其分为内、外两群。内侧群:又称前角内侧核,支配颈肌和躯干固有肌,见于脊髓的全长。外侧群:又称为前角外侧核,仅见于颈膨大和腰骶膨大节段,支配四肢肌。(支配肢带肌的细胞群位于前角的内侧,肢端肌位于外侧;伸肌和展肌位于前角的外周,屈肌和收肌位于深部;同一关节的屈肌和伸肌常位于同一或相邻脊髓节段
35、内;前角内还有中央核,仅见于颈段和腰骶段,为支配膈肌的核团和副神经脊髓核。)当前角运动细胞的胞体受损或轴突被阻断时,它所支配的肌再接受不到自此传来的冲动,于是失去随意的或反射的活动,肌张力也低下,且不久发生肌萎缩,此现象称为弛缓性瘫痪。此外,尚有一种小型的Renshaw细胞也存在于前角内,此细胞接受细胞轴突的侧支,其轴突终止于细胞,对细胞起抑制作用,形成负反馈环路。这种细胞的确切位置尚有争议。(2)中间带:包括胸核、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胸核又称为背核,发出纤维即脊髓小脑后束在同侧白质侧索中上行止于小脑。此核仅见于颈8-腰3节段;中间内侧核,占脊髓的全长,接受后根传入的内脏感觉纤维;中间外侧
36、核,见于胸髓和上2-3腰节,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它们的轴突经前根、白交通支入交感杆。(中间外侧核,见于胸髓和上2-3腰节,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又称为侧角。它们的轴突经前根、白交通支入交感杆。在骶2-4节中虽无侧角,但在前角的基部相当于侧角位置的神经元被认为是骶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细胞,称为骶副交感核,发出的纤维组成盆内脏神经丛。)(3)后角:细胞分群较多,在后角尖部为贯穿脊髓全长的胶状质,由小型细胞组成,它们接受后根外侧部的大部分无髓纤维侧支及其它从脑干下行的纤维,其轴突在周围白质中上、下行若干节段,与邻近节段的层神经元构成突触。其作用主要是对分析、加工脊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痛觉信
37、息起重要作用。在胶状质背方有少数胞体较大的后角边缘核,在腰、骶膨大处尤为明显,主要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在胶状质的腹侧,大、中型细胞较多,总称后角固有核,此核界限不清,但主要接受后根传入纤维,它们发出的纤维有的是联络脊髓的不同节段,有的进入白质形成纤维束。2白质白质分为对称的前索、后索和外侧索。在灰质前连合的前方称为白质前连合,在灰质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称为网状结构。脊髓白质主要由许多纤维束组成,纤维束一般是按它的起止命名。纤维束可分为长的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和短的固有束。上行纤维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上传到脑。下行纤维束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到脊髓。固有束起、止均在脊髓
38、,紧贴脊髓灰质分布,完成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的反射。后根进入带位于白质的后索与外侧索之间、灰质后角背侧的部位。每个后根都分成68个根丝进入脊髓,第个分支中的轴突都分成内、外两部分。即由躯干和四肢传入的冲动都经脊神经后根传入脊髓,后根进入脊髓时分内、外侧两部分。内侧部主要成自粗大的有髓纤维、沿后角的内侧部进入后索,它们的升支组成薄束、楔束,降支进入脊髓灰质。内侧部纤维主要传导本体感觉和触压觉。外侧部主要由细的无髓和有髓纤维组成,这些纤维进入脊髓上升或下降1-2节,最多可达四个脊髓节段,在胶状质背外侧聚成背外侧束(Lissauer束),从此束发出侧支或终支进入后角。后根外侧部的纤维主要传导痛觉、温度
39、的冲动。1上行传导束:(1)薄束和楔束:这两个束是脊神经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在同侧后索的直接延续。传导来自同侧下半身和上半身的肌、腱、关节和皮肤的冲动,引起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和精细触觉(通过触摸辨别物体纹理粗细和两点距离)。经脊髓后根内侧部-同侧第四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组成薄束、同侧第五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组成楔束。薄束、楔束在脊髓后索上行,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束在第五胸节以下占据后索的全部,在胸四以上只占据后索的内侧部,楔束位于后索的外侧部。(2)脊髓小脑后束(单个肌的张力变化):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传导同侧下肢和躯干下部的肌梭和腱梭的
40、本体感觉。此束起自胸髓和上2、3腰髓的胸核-发出有髓纤维-同侧外侧索上行-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上肢的同类冲动-脊髓后根-延髓楔束副核-同侧外侧索上行-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形成楔小脑束。)(3)脊髓小脑前束(整个肢体运动的信息):传导下肢和躯干下部的肌梭和腱器官的本体感觉。位于脊髓小脑后束的前方,起自层腰骶膨大部的外侧部细胞-大部分交叉到对侧上行-经小脑上脚背方入小脑。(上肢的同类冲动-脊髓后根-脊髓小脑吻侧束-同侧上升。)(4)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束可分为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前束加入内侧丘系,而脊髓丘脑侧束自成脊髓丘系继续上行,二者均止于丘脑。脊髓丘脑侧束位于外侧索的前半和前
41、索中。脊髓丘脑侧束在外侧索中它位于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此二束的起始细胞位于对侧脊髓全长,即脊髓灰质、层,接受后根中较细神经纤维的传入,即痛觉、温度觉以及轻触觉的冲动。这些起始细胞发出的纤维,在一个整节段内斜越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或在交叉前上升1个节段,在对侧的外侧索前半和前索内上行,主要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核。2下行传导束下行传导束又称为运动传导束,起自脑的不同部位,直接或间接止于脊髓前角或侧角。管理骨骼肌的下行纤维束分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锥体系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皮质核束)。皮质延髓束包括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等。(1)皮质脊髓束(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皮质脊髓侧束:中央前回上
42、2/3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皮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皮质脊髓束-内囊枕部-大脑脚底的中间3/5-脑桥的基底部-延髓锥体-锥体交叉(绝大部分交叉到对侧)-皮质脊髓侧束-在脊髓侧索后部(即脊髓小脑后束的内侧)下行直达骶髓。 皮质脊髓前束:未交叉的纤维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前索最内侧下行,并经白质前连合,逐节交叉到对侧前角细胞,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终于同侧前角,此束仅存在于脊髓中胸部以上。两纤维束-前角运动细胞(最后公共通路)-脊神经-肌肉。(2)红核脊髓束:起自中脑红核-交叉到对侧-脊髓外侧索中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下行-灰质的V-VII层-激活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伸肌运动神经元。(3)前庭脊髓束:起自同侧延髓
43、前庭神经外侧核-同侧前索外侧部下行-逐节终止于第VIII和VII层-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4)顶盖脊髓束:起自中脑上丘,纤维交叉后下行于前索中皮质脊髓前束的前方,终于颈髓段板层和层。它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活动。(5)内侧纵束:大部分来自延髓前庭神经核,位于前索中皮质脊髓前束的后方,终于灰质第和层,达前角运动神经元。其主要作用是协同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6)网状脊髓束:起自脑桥和延髓的网状结构,大部分在同侧下行,行于前索和外侧索的前内侧部,止于板层第和层。此束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三)脊髓的功能1反射(低级反射活动)2传导身体各部(头、面部除
44、外)受到刺激,其他信息都要通过脊髓白质内的上行纤维束,传送到脑,同时对身体各部(头、面部除外)的活动控制,都要通过下行纤维纤维束才能实现。第七次课神经系统(二)脑教学任务: 1.掌握脑的组成、脑干外形。2.小脑的外形、位置与功能。3.掌握间脑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大脑的主要沟裂、分叶及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重点和难点: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教学内容:一、脑干(一)脑干的位置与外形脑桥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组成。延髓、脑桥的背面与小脑相连。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室腔为第四脑室,它向下与脊髓的中央管相连续,向上连通中脑的中脑水管。第四脑室底,即延髓和脑桥的背面,呈菱形,故称菱形窝。1延髓的外形 在
45、腹面,延髓的上界与脑桥之间有一横行的延髓脑桥沟;在背面,延髓和脑桥之间一般以横行的髓纹作为分界线。脊髓所有的纵沟都延伸到延髓。其下界平齐枕骨大孔与脊髓直接连接。位于枕骨大孔至延髓脑桥沟之间。前面:前正中裂的两铡有纵形的隆起即锥体,由大脑皮质发出的锥体束所构成。在延髓和脊髓交界处,锥体束的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称为锥体交叉。锥体的外侧为橄榄,其内有下橄榄核。橄榄与锥体之间隔有前外侧沟,舌下神经根由此沟出脑。橄榄的背方,可见自上而下的三对脑神经即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后面:上部开放组成菱形窝下部,主要有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其深面有薄束核和楔束核。在楔束结节外上方有小脑下脚。2脑桥的外形前面:称
46、为脑桥基底部。下缘借脑桥沟与延髓分界。沟中有三对脑神经根,自内向外为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脑桥腹面正中线上有纵行的浅沟称为基底沟,容纳基底动脉。自基底沟逐渐变窄,移行为小脑中脚。在脑桥腹面与小脑交界处,有粗大的三叉神经根。后面:背侧部稍小,称为脑桥被盖部。组成菱形窝上部。室底的外侧壁为左、右小脑上脚,两脚间有薄层白质板,称为前髓帆,构成第四脑室顶的上半。在前髓帆上有滑车神经根出脑。3中脑的外形中脑形体较小,结构也简单,中间的室腔为中脑水管。中脑的腹面上接属于间脑的视束,下界为脑桥的上缘。两侧为隆起的大脑脚,两脚之间为脚间窝,窝底为后穿质。前面:大脑脚、动眼神经(从大脑脚底的内侧出来)。后
47、面:又称中脑顶盖主要包括上丘和下丘。(二)脑干的内部结构含有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纤维束和网状结构二、小脑(一)小脑的位置与外型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延髓和脑桥的背面,它们之间有第四脑室。小脑分三叶:1绒球小结叶(古小脑):绒球、绒球脚和小结。2前叶:原裂之前的部分。前叶与蚓垂、蚓锥体构成旧小脑。3后叶:小脑后叶除去蚓垂、蚓锥体的其余部分称为新小脑。(二)小脑的内部结构1小脑的核团有四对,最大的为齿状核,其内侧有栓状核、球状核和顶核。2小脑的纤维联系(1)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下脚,入旧小脑。(2)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入旧小脑。(3)前庭小脑束:多数来自前庭神经核,一部分直接来自前庭根,经小脑下
48、脚入古小脑。(4)橄榄小脑束:对侧下橄榄核发出的纤维,经小脑下脚不仅至小脑皮质,也至小脑核。(5)脑桥小脑束:大脑皮质所发出的皮质脑桥束在脑桥核中继后,经小脑中脚入旧小脑。(6)出小脑纤维:主要由小脑的齿状核发出,经小脑上脚至红核、背侧丘脑的腹外侧核。(三)小脑的功能1维持身体平衡:绒球小结叶损伤主要引起平衡失调,站立时不稳,甚至倾倒。2调节肌张力:新小脑损伤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减弱和运动失调。3协调运动:前叶损伤主要影响姿势反射,引起步态蹒跚。三、间脑分为上丘脑、背侧丘脑(常称之为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五个部分。(一)位置:位于中脑的前上方。在切除大脑半球的标本上可见背侧丘脑是两个卵圆形
49、的的灰质核团,中间夹第三脑室。(二)组成1上丘脑:松果体等结构。2背侧丘脑:丘脑前结节、丘脑枕、下丘脑沟、丘脑间粘合、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3下丘脑:视交叉、视束、终板、灰结节、漏斗、垂体、乳头体等结构。4后丘脑:由内、外侧两个膝状体共同形成。5底丘脑:位于间脑与中脑的过渡区、内含丘脑底核。人类一侧底丘脑核受损,可产生对侧肢体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称半身舞蹈病或半身颤搐。第八次课神经系统(二)脑教学任务: 1.掌握大脑的形态结构组成、脑干外形。2.掌握大脑的主要沟裂、分叶及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3.掌握脑和脊髓的被膜及脑脊液循环的结构基础 重点和难点: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教学内容:四、大脑(一)大脑外形1三条沟: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2五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二)半球内部结构(包括大脑皮质、基底核、白质、侧脑室)1.大脑皮质:位于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分为古皮质(海马和齿状回)、旧皮质(组成嗅脑)和新皮质。2.基底核:埋藏在白质之中的核团称为基底核,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及杏仁体。其中,尾状核与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豆状核在切面上借白质分为三部分即壳、苍白球(又称为旧纹状体)。尾状核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仓单质押协议模板
- 产业园区照明工程安装协议样本
- 高炉施工环境保护协议
- 隔音工程清包工施工合同
- 门面商铺租赁合同范本
- 模特经纪公司化妆师聘用协议
- 环保产业用房买卖合同模板
- 厨房美缝施工合同协议书
- 生态园区草坪铺设协议
- 乳制品公司续租合同范本
- 课件《中国式现代化》
- 食用油相关企业质量管理制度
- GA 1808-2022军工单位反恐怖防范要求
- GB/T 4802.2-2008纺织品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第2部分:改型马丁代尔法
- 0861理工英语4 国家开放大学机考题库及答案
- GB/T 3787-2017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 GB/T 19362.2-2017龙门铣床检验条件精度检验第2部分:龙门移动式铣床
- 项目道路开口施工方案
- 柑橘种植-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标准
- 泛微协同办公平台e-cology7.0系统维护手册工作流程模块
- EHS(安全、环保、健康)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