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散文教学中如何做到语言的学习和情感体验的统一散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陈隆升(主持人):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我们组织了一场互动讨论会,就“散文教学中的PCK”的核心内容,即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散文情感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我们邀请了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专家于龙博士,上海市卢湾区小学语文名师陈蓓蓓老师一起参与我们的讨论。今天讨论的话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讨论分析当前小学散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教师如何吸纳并改进自身的散文教学PCK。陈老师,您来自一线,有长期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关于教学知识,最有发言权了,请您先来谈谈。陈蓓蓓:好的。散文是文学的一个重要体裁,在小学阶段却很少提散文两个
2、字,我们大多只告诉学生这是写人的、写物的、写景的文章。在教学中通常让学生把握两点,一是体验散文的美,教会学生如何去积累好词好句好篇章,二是让学生能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在理解字词和文章大意之后,让学生明白一种道理、获得一种启示,或者进而理解文章赞美了一种怎样的品质。我个人认为,散文教学时应该教出散文的特点。散文教学的特点是教师如何去挖掘为文者的一种体验,并在课堂上努力把这种体验传递给学生。在这里,可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散文情感体验的理解,二是在教学中如何把这种体验传递下去的问题。在对体验的理解上,通常存在的问题是,在教学中容易支离破碎,提取某一个词、句子来深入挖掘,并通过一些练习、说话、朗读等
3、方式来实施,从课堂气氛看是热烈的,学生的思路也似乎很活跃,但往往这样的课堂未必能与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未必能真正沿着学生的已有体验推进学生在学习散文过程中的一个情感连续变化,形成真正的体验。第二个是文本中有人物的出现,人物本身有一个情感,而为文者(即作者)也有一种情感。在教学中容易走偏,往往去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而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越来越远。这些是对于情感体验的理解上的问题。在情感体验传递上也会存在问题。老师在教学前一定会深入解读、挖掘文本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一旦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就急于把这些自己的体验直接告诉学生。希望把学生拉入到自己的情感体验轨道上来。表面上是学生在体验,而
4、实际上还是教师在拉着学生走。这是我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的散文情感体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于龙:刚才陈老师提到了两个方面,一是散文中人物的情感,一是散文作者的情感。我认为可能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即作为读者的学生的情感。学生被文章打动,会产生一种共鸣,即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情感的高度一致,这时我的情感就是你的情感。而更多的情况是,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与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会有一定差距。当我们引导学生感受与体验散文作者的情感,这时的学生可能更像一个冷静的客观的读者,具有一种读者身份。这就使其阅读体验有一定差距。还有一个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散文情感实际可能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引领学生去体验。例如黄玉峰老师教老王
5、一课,花了20多分钟给学生讲他自己对文章的体验和认识,而这种体验和认识与作者杨绛的情感和认识是完全不一致的。讲完之后,他问学生,是否赞同他的看法。马上就有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反对他的看法,说老师的看法太偏激了。接着就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这样各种各样的体验都出来了,围绕文本讨论了一个多小时。另一个方面是怎样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读文章时的情感体验。陈蓓蓓:我听了于教授的发言,有所感触。贾志敏老师在给予树中有一个精彩的说话训练,即让学生说说“我 极了,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训练不仅是一个说话训练,同时也是非常有指向的增进学生智力的训
6、练,使学生的知识迅速内化,课堂效率高,对情感体验逐层递进,这条线是非常清晰的。我在这里想进一步说的是,学生课前的体验与课后体验的延续性问题。这是三年级下的一篇课文,在三年级上已经教会学生如何去预习,读懂字词,划出不懂的句子等。三年级下的这个单元是要教学生自己通过查字典来认识字词,理解句子。例如给予树课后练习一就是预习作业,一是读一读课文,说说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是能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如愿以偿”、“沉默不语”两个词。既然学生通过预习有了这样一个体验基础,接下来在课堂上是不是就应该沿着这样一个预习成果往后延续。这是一个预习与课堂学习之间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课堂学习与课后延
7、伸的问题。贾老师在后面有一个摘卡片的活动,这实际是一种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的文章给学生去阅读。贾老师在这里推荐了三篇文章,一是小音乐家扬科的故事,一个是凡卡的故事,一个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些文章是四五六年级的课文。我想说的是,第一是课内的课文作为延伸拓展的文章是否合适,第二是这些经典作品都有共同的特点,写的都是贫寒中的故事,是否推荐是都应该是这样的故事。加上现在的学生对这些故事背景比较陌生,难以理解,不能深切体验到其中的情感。于龙:陈老师提到课前与课后的体验,很有意义。你在没教之前,学生读了之后会有一种体验,在教了之后,这些体验有没有变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还有刚才陈老师也提到贾老师在给予
8、树最后一个环节推荐了三篇文章,我觉得贾老师可能是出于这样一个考虑,第一是从阅读文本来体验文章情感,第二是通过“我 极了,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说话训练的活动,这实际是一种语言表达,通过这种表达来促进。陈隆升:对,是一种推进,把体验到的感情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于龙:如果前面是语言输入,在这里是一种语言输出。而到了第三个环节则是一种活动化。一是延续,二是推进。推荐这三篇文章时发现了一个闪光点,可能是想引导学生注意:为什么金吉娅好或善良?就在于她发现了一个他者,或者说是发现了一个弱者,而去帮助社会的弱者,给予弱者以帮助。而这三篇文章有一个共同
9、的特点,写的都是弱者。陈隆升:一个是背景,一个是学生的年龄特点,一个是对弱者的帮助。联系起来看,三篇文章,三个例子,也有这么一个连续性的考虑。但这里面的体验正像陈老师说的,可能存在这么一个问题,即这些作品单独从课文中拿出来,学生未必会产生我们所期待的情感体验。陈隆升:刚才两位老师就当前散文教学中教学知识所存在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我觉得有有两个方面已经很明确了。一是区分了三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去把握作者的情感;体验作者在写作对象中渗透的情感;学生(读者)本身会有一种情感。另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多种情感的交融,也就是学习经验的交融,在交融中促进相互之间的情感体验。如刚才于博士说道的黄玉
10、峰老师教学老王时就通过教师的情感体验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前面的讨论的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对散文的情感体验作了较为清晰的分类。下面,请陈蓓蓓老师结合自身具体教学,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并改进自身的PCK。陈蓓蓓:首先我想顺着自己对一节课的设计与教学的过程来谈谈自己是怎么了解、认识与运用PCK的。对我来说,PCK是一个全新的词汇。我想知道PCK到底代表着什么。于是我想到了这个P,即Pedagogical ,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理解为Pedagogical skill,教学方法或教学技巧。然后是C,即 Content ,学科知识,范畴很大,内涵比较复杂,我把它理解为un
11、derstanding Content ,作为教师,这里代表了一种自己对内容知识的理解,我认为,如果没有对所教知识内容的理解,那技巧与方法是没有意义的。P是用来组织C,然后成为一个课程。当我拿到课文之后,就进入了对K的理解。我要讲的课文是五年级散文穿越维也纳的森林。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有一个预习要求,单元要求是根据文章词句概括文章内容。备课时,我理解了P、C,然后去理解K。一开始我理解为Knowledge,即知识,包括各方面的知识,有教材知识、语文知识、学情的分析知识。要估测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我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应对,等等。这就是K,所有这些知识都涉及到了。所以在备课时,我把各方面知识都
12、考虑到了,然后确立“触景生情”为主线,让学生去理出“景”是什么,“情”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触景生情的。按这样的思路上了一节课,结果发现,要教的东西太多,而课堂只有35分钟,这是自读课文,要求一课时教完。这样我就回过头去重新认识K。如果这之前我对K的理解是Knowledge(知识),那么现在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动词Knowing,更多考虑的是学生怎么来学习理解知识,即在一堂课里怎么让学生学完这篇课文。 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大胆地重新设计了这节课。首先以课题为线索布置了四个预习题:(1)读懂读通课文;(2)找出和“穿越”相关的词语;
13、(3)找出与维也纳森林相关的词或句子,把最相关的列在前面;(4)查找一下课文出现的音乐家生平资料,浓缩为100字推荐给大家。这样,许多要讲的内容,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已经先产生体验了,课堂上重点解决(2)、(3)两个环节。这次的情形,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第一次学习过程完全不同了 。作为教师,找出相关的词语,我们一般会找出与穿越、维也纳森林直接相关的词语,如走、登等词语。但学生找的词让我感到非常意外。他们找到的词是“旅行”、“游荡其间”等。于是我顺着学生的思路展开讨论,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会找“旅行”、“游荡其间”,在哪里旅行,“其间”的“其”是指哪里?这样一讨论,学生就明白了“穿越”的路线。这样第一层次
14、的学习就完成了。接着讨论第二层次。学生认为最相关的是维也纳森林这个乐曲名。为什么是这个曲子呢?于是讨论深入下去了,情、景、故事,学生都找出来了,这样就达到了顺着穿越维也纳森林的路线深入学习的目的。通过这节课的两个来回的设计与教学,我感觉到PCK很有用,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去调整自己的知识与策略。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了更深一步理解,这个K是否可以理解为Concept,一种理念。这是本人的一点体验,可能有偏颇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于龙:陈老师刚才讲的过程本身就反映了教师PCK的生成过程。最初的课要教的东西很多,于是她加以了反思,哪些知识最值得教,这些知识应该怎样来教,她围绕这些问题不断作出调整
15、。这样,在第二次的教学中,她成功地调整了教学内容与策略。这就是PCK。陈老师提到了一个“线索”,引导学生发现“线索”的过程本身就是PCK。陈蓓蓓:在找线索时,还结合到了一个音乐家的生平资料,学生很想听听他的乐曲,于是很自然我们播放了两个曲子。这样很自然地深入下去,如对贝多芬的理解,学生已经理解到了他达到了“穿越苦难”的境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设计也请教了一些教师,明白区分了作者的情感与课文所写的音乐家的情感。这堂课的成功,我认为是更多地关注了学生这方面。做到了依据学情,引导学生的体验,做到了课前、课中、课后体验的连续性,使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验呈现为一个内在递升的连续性。陈隆升:关于PCK,
16、这是舒尔曼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教师的教学知识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转化,二是针对具体课堂里的具体学生,怎么解决其学习困难。听了陈老师对一堂课的分析与反思,感受很深,很受启发。根据舒尔曼的两个层面PCK的观点,陈老师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更多的是侧重在第一个层面,即大量地收集教学内容,并加以转化,但最后发现找的东西太多了,一节课根本消化不了,容纳不下。这时她作出的反思与调整开始真正切入到了第二层面,即针对学生怎么来做。她的预习很成功。她把握到了学生的阅读初感,然后讨论学生的预习题,推进几了学生的学习,这实际是依据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情感体验。陈老师通过反思,总结了她这次课例教学与反思的全
17、过程,用了从P到C再到K的一个发展过程来描述她对PCK的理解,这的确是一种创见。这三个字母所代表的连续性确实体现了一个教师PCK的发展过程。今天我们的讨论很成功。希望各位学员围绕今天讨论的话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完成后面相关的作业。这样你一定会对散文PCK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谢谢大家,再见!在散文教学中应做到的几点(俞国斌)上传: 卢东升 更新时间:2013-4-5 15:37:37 散文是抒发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感悟,拥有强烈的情感宣泄、饱满的生命激情和优美语
18、言魅力的美文。散文语言精练、词藻华丽、行文隽永、手法巧妙,对激发学生爱好语文、学好语文大有裨益。但因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就要求解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与文本形成感应沟通。如何结合散文的特点,再现散文的意境,将动人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呢?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开启学生的心扉,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以求的学习愿望,让学生在散文课这道美丽的风景线中,感受散文的意境美。为此,笔者认为在散文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注重导语设计,激发阅读兴趣散文或重于叙事,或重于绘景,或重于抒情,根据不同散文篇目设计不同导语。精美巧妙的导语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阅
19、读渴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全部情绪和注意力集中到所学课文中来。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主题内容、感情基调和写作对象。所以,在设计导语时,就应该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二、抓住文眼,理清线索脉络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它像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以感受到文本脉动,领略到文本精神内涵。文眼使立意的内容前后照应,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背影中父亲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在文中不断地出现。起笔“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以虚写挑明文眼,为全文抒情定下基调,引出了全篇对父亲的回忆与思念,中间两次实写背影,详略有度,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父亲穿铁
20、道买桔子时的背影,把作品推向抒情的高潮,此后写离开车站的父亲只用了一笔:“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作者对父亲离去的失落、依恋和愁绪交汇的感情潮水也随之夺眶而出。文章结尾处写泪光中的背影,纯系强烈思念而产生的幻影,实属以形写神的传神之笔!紧跟着光景惨淡、陷入绝境的父亲的来信而浮现的背影,融进了父亲晚年凄苦的形象,与起笔处的背影首尾照应,收到了余音缭绕的艺术效果,留给读者无穷的回味。理解了“背影”也就理解了一个父亲对儿子那份至真至诚的爱。所以,抓住文眼赏析散文,不仅可以使教学深入浅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然而,单是抓住文眼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行文
21、脉络。文脉,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与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组合作用。教学中要抓住文眼,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细心揣摩段落层次,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韵。记叙性散文重在情节的组织和铺展,可以从情节方面寻找线索。至于游记之类文章的线索则是:空间的推移,时间的转变,移步换景等。而抒情性散文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从画面展开的层次或物的方面去寻找。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是以情感的流动为线索来展开的。文中紧紧围绕紫藤萝这个物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把静态的景物完全写活了。行文中,作者描写这一树紫藤萝“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这些文字,入笔出新
22、,给读者一种流动的动态享受,透露出作者欢快、欣喜的情感。三、重视朗读,感悟文章情感一般来说,散文大致有以下几种风格类型。清丽婉约型: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感情含蓄。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范读时语调应轻柔、舒缓,为学生营造一种幽雅的氛围。活泼明丽型:文章欢快流畅,活泼向上,作者的热情奔放,如朱自清的春,范读时语调应活泼欢快,热情洋溢,营造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慷慨悲壮型: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恨中寓悲,悲中含恨,抨击时政,就应深沉肃穆,语调沉痛,营造一种慷慨悲歌的气氛。豪迈激昂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犹如入江奔涌一泻千里,给人以磅礴之势,范读时就要激情饱满,语调激昂,营造昂扬亢奋的气氛。散文是情的
23、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那真是一大缺憾。所以要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美带给自己心灵涤荡般的快乐。比如朱自清的春,恬美而有生气,感情极其细腻、丰富。要求学生能以轻松、欢快、轻柔的语调进行朗读,以此营造出一种和谐、惬意的氛围。假如学生朗读时投入,用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调的高昂或沉痛,以及情感的酝酿来读出自己的感悟,便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了。四、大处通览,引入意境;小处咀嚼,体会遣词之妙选入教材的散文多为构思巧妙、用笔神奇的丽篇佳作。教学中,坚持从大处通览作品,将学生引入意境,从小处咬文嚼字,体会遣词造句之妙,又是一重要的教学任务。从大
24、处通览作品,在探讨作品的缘起、展开、深入、联想的过程中,弄清其神、奇、精、美的原因,进而学习其表现手法、叙述方法与谋篇布局的技巧。比如荷塘月色,一看标题,就知道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读完全文,觉得文章情景交融,十分蕴藉隽永,很有艺术魅力。那么,这种美是用什么手法达成的呢?再读文章,咀嚼揣摩,就会发现文章始终贯穿着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这种感情,是渗透在周围环境和独自漫步的描写中,给人一种清冷、静谧的感觉,营造与作品的心境一致的气氛,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整体的和谐美。从大处通览作品,将学生引入意境,就能够尽显文本之美。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教学中若能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
25、题、感情、技巧等等就都能够带动起来。教师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入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达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使师生与作者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从小处咬文嚼字,通过对语言运用的分析,学习景物描摹、感情升华、哲理揭示的技巧。对于表现力丰富的字、词深入品析。务必使学生明确,语言本身并无黄金与砂石之分,能创造出动人的意境,传神传情地写景状物,就点石成金了。比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段描写春草,一个“钻”字就把尖尖的草破土而出的情状写活了,春草那绿绿的情态,多种多样的姿态仿佛触手可及。又如紫藤萝
26、瀑布中,“第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文中提到的“帆”,人们自然会想到“海洋”,因而就更感受到这一树紫藤萝以外更为广阔的世界。像这样的例子在文中俯拾皆是,比喻、拟人、反复等多种修辞的应用,共同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理解了这些情景交融的语句,我们也就跟着走进了这一片美丽的世界,认识一种新的生命,懂得了作者对未来的满怀憧憬。“教无定法,妙在得法”,只要在教学中能开启学生的心扉,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联想和想象,与作者感情相通,并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与升华,就能让学生打开心扉,真正品尝到散文甘美的果汁,在体会散
27、文情趣美的同时,感悟散文的意境美。如何确定散文阅读教学内容作者:李健 点击:796次 日期:2012-06-08一、散文和散文教学现状散文教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散文是什么”。从广义上来说,散文是指诗歌以外的一切写作文体,包括文学作品和科学论文、应用文等。从狭义上来说,指纯粹的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即通常所称的文学性散文或艺术性散文。以上,是从散文的外延来说散文是什么,那么散文的内涵是什么呢?当代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刘锡庆有一个精彩概括: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李晓虹说:“散文是以表现内心为
28、主的,它所展示的是作家情的世界。” 郁达夫说:“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韩向东说:“散文是主体性最强、最自我的抒情方式。”他们从不同角度指出了散文的核心特质:1、抒发情感。散文展示作家的情感世界。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4次,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2、展现个性。散文展现作家自己的个性,因此这一篇散文区别于其他散文,这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3、倾诉心声。作家主要不是为了发表文章,而是在跟读者对话,在诉家常,掏心窝。青海高原一株柳陈忠实就是通过柳树发表自己的心声:“同是一株柳树,生
29、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树如此,人不也是这样吗?4、反映生活。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展现的生活都打上了那个时代地域的、人文的、风俗的烙印。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棉歉收,人们都期盼丰收年的到来。文章通过写胶东半岛入冬以来下的第一场雪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目前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语文教学的内容随意性过大,“教什么”与“不教什么”完全依据教师个人的喜好。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 基本上没有经过严格的研究与分析, 而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照搬他人的套路“我就是要教这些”。 但是如果进一
30、步追问:为什么教这些?是否应该教这些?许多教师通常会比较困惑,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所有的方法事实上就失去了意义。具体到散文教学,目前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1、散文教学不符合散文体式 。把散文教成小说,教成说明文、议论文,比如说黄河的主人天游峰的扫路人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去分析人物形象。2、散文教学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点。把“这一篇”散文教得像“这一类”散文,或将所有的散文教成同一类散文。3、不注重散文中蕴涵的情感而关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这一现象尤其突出。比如早教师们的教法,各有特点,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把焦点聚焦在“三味书屋”“腊梅”“早字的来历”上。讲授或者讨论作者如何按方位顺序写“三
31、味书屋”,如何从色泽形态上写腊梅,如何回忆鲁迅刻早字的叙述上。布置作业:让学生也去观察自己的书房或者教室,模仿三味书屋的方位描写,写写自己的书房或者教室。当然学有所得,一课一得,这很好。但是,学习这篇吴伯萧的散文,仅仅做到在这些适合吗?到位了吗?二、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1、研究学情散文教什么首先是由学情决定的。一篇散文在手,学生不管目标理念,也不管成长发展,他们似乎并没有这样的长远眼光,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的阅读朗读的、默读的、指读的、品读的懂得了什么,疑惑有些什么?我们教者不得而知。这就要研究学情。2、文本特点确定散文内容的另一条路径就是是文本特点。应该说,从学情分析与文章体式分析两条路
32、径来确定教学内容显然合理全面多了。不过,两条路径得来的结论完全重叠是不可能的。事实可能更多会这样: 两条路径得来的结果部分相关,或者完全无关,或者互相冲突。这时,该怎样确定教学内容呢? 于是,我们的研究就要深入下去。3、学情需求与文本特点的聚焦点是教学内容确定的最佳区域我们认为,从文本特点与学情出发固然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基本依据,而它们之间的聚焦点则往往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核心所在。根据文本特点,有些最核心的内容要素必须作为教学内容;但是如果根据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理解这一内容可能存在缺失,教师就要唤起学生的需求,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比比皆是。 如果根据学情分析,发现学生全体的关注点
33、均偏离文本,这时教师应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从众心理还是学生认知水平的共同反映?教师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需求,还要保护学生的合理需求,通过课外渠道满足学生,通过更广阔的背景来理解散文。4、具体到一篇特定的散文阅读教学,教师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教学内容:其一,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散文的语言自由随意,风格多样。 既有最本色的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语言,也有最优美的经过精心锤炼,讲究文辞的语言。因此,散文语言非常值得也最适合学生的揣摩与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语言表达庄重,结构严谨,环环相生,因为作者是写一种四季常青,能驱虫的樟树;不是写一种娇艳的花,是写一位伟大的女性,不是写一个歌女,所以语言工
34、整庄重;只拣儿童多处行语言表达节奏非常欢快,因为是写孩子,写春天,因为作者爱孩子,作者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快乐。这些东西,因为是四、五年级,无法和孩子言说,但是,从老师对写法的总结中,从孩子们一次次朗读中,这些内容就渗透进去了;安塞腰鼓语言表达是完全陌生化,讲究排比、对仗,运用大量比喻,语言本身就在传递安塞腰鼓的特点,气势。换成其他的语言,就传递不出来。其二,作者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散文是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而不是解说文本中所涉及的对象的。 散文确实有现实所指,有外在的言说对象;但散文是文学作品,它是作者个人化的言说产物,是作者眼中心中特殊情境中的独特的感觉,客观的外在对象不在散文阅读视野中。每个人心
35、中眼中都有 “孩子”,这个形象,“闹嚷嚷”“叽叽呱呱”“东一堆,西一堆”“莽莽撞撞”,“冒者汗珠”如果,换成我们会觉得孩子很喧闹,学生们说汗酸味。但是,阅读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却需要感受冰心心中的“孩子”,这个典型的文人眼中的“孩子”,是小天使,是太阳,是花,是春天,是飞涌出来的,因为冰心“爱”孩子,“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所以,我们读只拣儿童多处行一定是读冰心的情感,永远是作者的情感,不是让学生去体会我们老师的情感。其三,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根据散文理论研究成果,目前多数学者都强调散文的艺术理性成分,强调散文中的“情思”和“理 趣 ”。 散文重思想 ,但是 ,散文中的 思想感受 ,是充满情感
36、浸染的思想,而不是纯粹的理性的思考与论证。散文教学必须重视散文的这一鲜明的特征。三、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要完成两大任务:1、使学生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2、使学生学会与课文理解、感受相呼应的阅读方法。什么是阅读方法?我觉得,所谓阅读方法,就是学生拿到一篇文章,眼睛往哪里看,试图看出什么东西来。这个什么东西,就是文字背后的生活。情感教育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胡泳斯广州市第七中学【内容摘要】:多年来语文界对“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大纲与新教材的改革,这种改革,使语文的定性从过去更多的立足于语言至现在兼顾语言和文化,确立了人文性的地位。如何在教学过
37、程中使人文性进一步的体现,本文提议在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针对在新教材中散文篇目的增多以及其特质,本文拟从散文的角度,浅析情感教育的意义和操作。通过介绍这种教学方法,强调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及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关键词】:情感教育;散文教学 多年来语文界对“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大纲与新教材的改革,如在新大纲的导言部分,就改变了从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说法,改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改变,使语文的定性从过去更多的立足于语言至现在兼顾语言和
38、文化,确立了人文性的地位,使教育者“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运用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1。配合新大纲的这一要求,新教材也相应的做出了一系列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就在于散文篇目的增加。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大纲和新教材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使人文性进一步的体现,这就牵涉到对学生的某种情感进行培养。情感是发自内心的。钟嵘在著名的诗品序中说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充分说明,任何作者的写作,都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不能平之情才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时,如不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相对的吻合,就无法使教学达到目标,契可夫也曾指
39、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2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源泉,利用课文情感创设情景,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使之在大脑兴奋的状态下学习,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高尚情操的目的,正是现今教育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一、散文的定位及其在情感教育中的意义自八十年代开始,散文的创作呈现出兴盛热闹的局面,创作与批评异常活跃,文学界和批评界对“散文”概念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本文也拟从散文教学的角度谈情感教育,因为“散文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特别是阅读课本的主体部分”3、“散文在中学语文教科书被选录的
40、比重相当大”4, 更因为散文有其内在特质。首先,对散文来一个二次审视。关于“散文”,长期存在于教科书中对散文范畴的解说是“形散神聚”,这种观念在许多教师、学生中的印记之深是让人难以想象的,甚至影响至现在的学生和老师。然而,“形散神聚说乃源自对散文的散字的误解。散并不是散漫、松散、凌乱、失序。散指的是句法,而且仅是指句法而已。”因此,用“形散神聚”作为一个定义来界定散文,并不能真正体现散文的范畴。这在文学界已达成了共识。那么,散文到底是什么呢?根据顾黄初、顾振彪两位先生所着的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一书中所认为,目前我们课本中的散文,从范畴论的角度来说,是属于狭义的散文。狭义的散文,也就是所
41、谓的“小散文”,刘锡庆先生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高悬文学性的大旗”,“所谓文学性,即指:精神的独创性、情感的震撼性和表现的优美性。这三性,正是防止散文艺术滑波的坚固大堤!”5韩小蕙认为,要有“真情实感”、“实在的内容”、“深的思想”、“华美的文采表达”6。 通过观察上述批评家的文章,笔者认为,散文应当包括以下特质:1. 有别具吸引力的文采。2. 有耐人寻味的思想、内容。3. &
42、#160; 有真切的情感。这里强调是“作者”的情感,就是要强调散文的主体性。另外,惟有真情才能够动人。4. 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没有感悟,所写的文章就流于虚构和空洞了。从以上四个方面看,散文阅读追求应是:从文字符号中读懂耐人寻味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真切情感,以达到情感共鸣,从而得出感悟。这与情感教育不谋而合。情感教育追求的是“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源泉,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激发学生内在感情”。这无疑就为散文阅读中“感悟”这一的终极追求提供了一种探求的资本。因为散文的创作者是“以情引人”的,而阅读
43、者只能“以情悟情”了。所以笔者认为情感教育与散文教学相结合将会发挥最大作用。 二、情感教育在散文教学中的意义1、 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审美的需要。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7在散文阅读中,有审美的要求才会有审美的行动,可以说,散文阅读的动机就在于个体对美的要求。如何在散文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呢?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8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感教育的就是要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每个人心
44、底所具有的对美的向往激发出来,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2、 情感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审美的鉴赏力。研究表明,人的右脑具有创造性功能,它主要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想象和幻想,即所谓的创造性活动部分。而散文自古有“诗文一家”之说。即散文既有文质相承、形神兼美的特点,更有同诗歌一样的意境美。对于学生来说,如何体会作品中的意境呢?笔者以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运用情感教学。老师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境”中体会“形”,从“形”中感受“美”,进而从“美”中产生“情”。在这过程中,学生在其中充分施展他们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意识,创造个性,
45、鉴赏能力逐渐形成。3、 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创作者的创作冲动。就散文而言,笔者以为,它不像政论文,有明确的论点和论据;不像诗歌,有大量的典故;不像小说,有动人心弦的内容;也不像戏剧,有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潜台词。它语言是很平白的,许多人都能够在没有任何注释的情况下看懂文章。但到底文章所要说的是什么呢?平易的语言又变成了一堆甲骨文。众所周知,一篇散文的构思,往往是带有偶然性、机遇性的,作者的写作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更多的是带有随机性。情感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情”出发,深入人心探幽,与作者的创作冲动产生共鸣。4、 &
46、#160;情感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节奏、旋律、音乐、图像等都是情感教育中最常见的手段,学生置身于其中,能更为轻松而愉快地进入学习的氛围当中。心理学认为,学生在放松性警觉状态、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可大大的挖掘右脑的潜力,促进灵感,加速资料收集,增强记忆,提高散文这种需要体会阅读的学习效果。5、 情感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现在教学论中的“情知对称理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从语文所负载的认知形象中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陶冶情操,使他们成为情知对称的,个性得到完善发展的人。由此可见,通过情感的协调和激发,能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潜能,从而寻求
47、出人的个性的优化。在学习过程中,作家的伟大人格、独特个性,都会渗透在其作品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坚毅的性格、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理想等。情感教育定位于散文教学,就是借用作者文质兼美语言符号,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之理解、体会文字符号下的情感,逐渐情感内化,形成性格化的个性特征,最终体现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习惯是指包括创作习惯、审美习惯、处世习惯等行为习惯的总和)。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知识、情感、行为三者完美的结合。在散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具体应如何操作呢? 三、情感教育在散文教学中的程序和策略散文教学要让学生“抓住美感”。美感的产生,必然经历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而
48、情感则是贯穿整个过程的主线。在此,我们得出情感教育的程序:诱发情感(美的引导)激发情感(美的感受)深化情感(美的熏陶)抒发情感(美的升华)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的,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借助他们达到感觉的升华,最终达到知识、情感、行为三者完美的结合。情感教育的策略也应是这一结合体的体现,因此,笔者以为,情感教育的策略包括如下:l 设计导语,诱发情感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能源”。这就要求教师要设计好导入,利用各种方式,酝酿出一种
49、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从而诱发学生开掘情感的源流。导入,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的“定调”。“入境动情”的导入能一下子捉住学生,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奠定情感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相交融,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这就是成功的美的引导。如,一位老师教授朱自清先生的绿这片精美散文时,以一句诗引入:师:我国古代有许多吟咏春的佳句,特别是王安石的脍炙人口的生(异口同声):春风又绿江南岸。师:说来也巧,王安石的这句诗,正好告还了一位著名现代作家所写的两篇散文的篇名,同学们能否找出来?生:一篇使春,一篇是绿。(檫掉“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五个字,仅剩下“春”
50、和“绿”两个字。)师:春天是充满录色的,朱自清先生在春一文中几次写到“绿”: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生(紧接着背诵):嫩嫩的、绿绿的。师:树叶儿都生(紧接):绿得发亮,小草而都青得避你的眼。师:今天我们学的散文绿,并不是写春天的绿,而是写秋天的绿。(黑板上在檫去“春”,只剩下课题“绿”)不再写小草、树叶的绿,而是写潭水之绿。秋季,照理说是秋风萧瑟、黄叶遍地了,而浙江仙苔的梅雨潭却充满着绿,充满着奇异的绿,醉人的绿。下面,让我们跟著作者一起到梅雨潭作一番游览,尽情的赏绿、品绿吧。9 一诗引文,创设一种艺术氛围,诱发学生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
51、,从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l 激发情感,让学生感受美朱熹说:“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好,又须识得它里面骨髓好。”10所以,散文教学要求的是协助学生体会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感知其美妙之处,其深邃之意,让学生感受美。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呢?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语段及词语作赏析、揣摩,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如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赏析“月下荷唐”这一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可引导学生揣末“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
52、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聘为“羞涩”、“袅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赏析“塘伤月色”这一精彩语段时,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洗”、“笼”、然后让学生死考“这些词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点?”就这样,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功力,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其次,比较思考也是一个好方法。比较思考就是在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审美材料加以比较分析,从作品本身抽身出来,更好的品位妙处,从而得到对一般规律的理解,使感性上升到理性,受到启迪,得到陶冶。同样是荷塘月色中“塘上月色”这一段落,为加深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微和妙处,教师可以找出其它同义合近义的动词让学生作比较
53、,如把“泻”换成“淌”或“照”,把“浮”换成“升”,把“笼”换成“包”,表达效果又有何不同?指导学生比较分析,在思索中让学生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感知月下荷塘的宁静美。对于思想性较强的散文,教师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感受美呢?我们可以把作者复杂的情愫“创设在真实的事件或真实的问题上”11。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其中一点教学理念。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情感的真挚性,思想的深刻性,高超的艺术价值七十多年来吸引着海内外读者,被誉为纪念性文章的典范。但在高中教材中显然是块硬骨头。即使要这些初步具有理性思维的、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体会文章一开头的内容就并非易事。文章开
54、篇就是有人请写文章,实际又没写;想写又无从写;一会儿是痛彻心扉,一会儿是出离愤怒,就好象高空里的秋千,荡来荡去,不单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要理顺这头乱麻也不容易。对这样的文章,如果我们从“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这一路径入手,我们可以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这就是从组织刘和珍的信息入手,对相关材料进行有效的编码。因为学生对于人物的故事总是感兴趣的,而主人公刘和珍的事迹在文中是一个重点,又容易把握。于是我们得出关于刘和珍的信息: 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在北师大风潮中,她担任学生自治会的主席,带头反抗广有羽的杨荫榆校长,被开除出校;但是她还是顶着压力来听“我”的讲义;而
55、“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只有她还为学校的前途黯然泣下;没想到这样一个态度温和,常常微笑的可爱的学生,却在“三·一八”爱国请愿事件中被无端地枪杀了;令人吃惊的是,她和她的战友们不只被枪杀,还被棍击而亡;而在整个这一过程中,刘和珍和她的战友们是欣然前往,从容镇定的,充分表现了革命青年的沈勇和坚定;然而,反动的帮闲文人却对她们的爱国行为进行恣意诋毁。这就不能不令人恨从中来。事件清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基调就一目了然,而文章的难点教学问题也迎刃而解: 首先,是针对刘和珍及其它勇士的,既有惋惜又有敬重(文中这
56、样的例句很多)。 其次,是针对段琪瑞政府及其反动帮闲文人的。既有愤恨又有鞭挞(文中这样的例句也不少)。 其三,是针对革命者未来的热切希望而言的,在此倾吐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时代完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继续战斗。 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可能出发,把繁杂的问题降低梯度,以真实的任务来激发学生对复杂情感文章的探索的兴趣,感受作者情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l 诵读课文,深化情感,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具备了审美意境,有了审美欲望之后,就要放手让学生认真的通读文章。学生自主去感知语言材料,伴随着心志活动和情感的投入,情绪会被深深感染。而感情随着诵读的节奏和韵律起伏跌宕,就如朱光潜先生说的“从字句抓住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捉住情趣、气势、神韵”。特别是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读。例如紫藤萝瀑布的学习,在“忆花”中的前半部分,作者因回忆起以前及现在不愉快的事,朗读时要用徐缓而略带悲伤的语调,但后半部分,作者见到生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白板用挂纸商业机会挖掘与战略布局策略研究报告
- 手机银行服务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分配药品用医院推车产品供应链分析
- 企业破产清算的法律咨询与服务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电泳显示器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投资法律服务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人力资源管理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电子出票机产品供应链分析
- 录像带剪辑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压力指示器产品供应链分析
- 锌钢护栏安装施工技术
- BOSCH 喷油器型号与参数对照表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点评
- 中药注射剂标准全文地升国
- 木刻版画-马宏强课件
- 中学生物教学论试卷
- 博飞说明书及维修手册sz1032水准仪
- 六年级数学老师家长会课件PPT
- 跨文化交际(西北大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
-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人物故事PPT陶行知事迹学习PPT课件(带内容)
- 我们一起做三明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