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清兵卫与葫芦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清兵卫与葫芦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清兵卫与葫芦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 二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学习时间第 周 第 节 年 月 日教案编号学习内容清兵卫与葫芦主 笔 人审核人学 习 目 标方 法 指 津1.了解志贺直哉相关生平、代表作品; 2.领会作品的内容与主旨。3. 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分析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合作探究【自主预习 】一、导入:名人小故事 (1)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喔。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 (2)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你很优秀,真的! 面对孩子的天性,我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缺乏上述的心态。生活中,大人们常常不知就里地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2、,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样的一个孩子,感受他独特的世界,思索我们的人生。 二、了解作家 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是“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创作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相继问世。从1921年开始

3、,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于1937年完成,这是他的代表作。志贺直哉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对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响。志贺直哉于1971年10月21日逝世。 三、知识积累。1.“测评卷”第 页“基础巩固”。2.文学常识天空。志贺直哉(18831971), 作家。主要作品有处女作 、中篇小说 、在城崎、长篇小说 等。他是“ ”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大多从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在创作方法上的 精神,对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响

4、。四、整体感知,熟悉课文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用间接的语言概括中心内容的能力) 明确:它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于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合作 探究】一、熟悉情节模式 1、“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可以用哪些动词来体现呢?请结合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加以概括。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本篇小说的情节主线是:清兵卫热衷葫芦(发生)喜获葫芦(发展)痛失葫芦(高潮)割舍葫芦。二、精读全文,具体分析情节 1、小说开头说“自从发生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正如他

5、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热衷着绘画” “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小说采用了哪种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件事”指清兵卫最喜欢的一个葫芦被教员没收了,其他的葫芦被父亲砸碎了。采用了倒叙的记叙方式,先说结局,设下悬念,引起兴趣。 2、本小说的故事就是从清兵卫热衷葫芦开始的。小说中哪些细节或场景表现了他对葫芦的热衷?你认为哪个地方写得最传神? 明确:从文章26自然段中清兵卫对葫芦的相关神情、动作、语言可以看出其对葫芦的热衷。具体内容为:第二段:买葫芦,收拾葫芦;第三段:错把秃脑袋当葫芦;第四段:爱呆呆地看葫芦;第五段:收拾好葫芦后的举动举动琐碎,却丝毫不倦 ;第六段:几乎看过所有葫芦。最传

6、神的是第3自然段清兵卫把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错看做葫芦了。 如果不是热衷到到极度痴迷的程度,哪会产生这样的误会呢!这个误会让我们的心与清兵卫一起激动了一下,也让小说的情节产生了迷人的颤动。(“误会”) 3、26段哪些段落之间有承接关系? 明确:第二、五段和第四、六段有承接关系,前者写如何收拾葫芦,后者写看葫芦之多,各分成两段,参差写来,其实是有讲究的。作者先用了一些副词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程度,随后跟着一段最有趣、最生动的信息(第三段),紧随其后,把“看葫芦”的信息加以拓展,但是并不说完,而是另起一段详细交代清兵卫“收拾葫芦”,对前面说他“收拾葫芦”的第二段进行补充,然后才以“大概所有的葫芦

7、,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来对前面信息做个收束。不枝不蔓,却又有所摇摆在如此小的情节弧度上也能摇摆有度,足见小说家的风范。 4、什么是“摇摆”呢?请同学们看书本第69页。 明确:摇摆意味着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现出犹豫不定的状态。5、细读描写清兵卫喜获葫芦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的语句,揣摩其作用。明确:清兵卫看到珍贵的葫芦激动万分,如获至宝,急切地想得到,惟恐错过了。以上情节和场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清兵卫是多么痴迷于葫芦,葫芦成了他最大的爱好。6、小说的高潮部分,清兵卫失去了他所有的葫芦,小说运用了哪些技法写出情节高潮部分的曲折性的? (1)高潮的来临源于一个突

8、发性事件,即清兵卫上课时玩葫芦被教员发现了。这是一个情节的突转,也是一个不幸的巧合。(“突转、巧合”) (2)当清兵卫玩葫芦被教员发现后,不是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插叙教员的爱好。(“插叙”) (3)教员来家访的时候,父亲恰巧不在家,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悬念”):清兵卫的父亲回来后会怎么样呢? (4)清兵卫担心教员发现自己另外的葫芦,但是小说故意不让他发现,让我们读者随着清兵卫一起从紧张的心情中“透了一口大气”; (5)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又回来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呀。父亲回来后狠狠地打骂了他,并残忍地拿起槌子,一个,一个地,砸碎了他收藏的所有的葫芦,把清兵卫送入了绝望的谷底! (

9、“摇摆”)7、一般,小说会在高潮处戛然而止或马上进入结尾,但是这篇小说例外,在清兵卫和“大人”的矛盾爆发之后,又设计了两个主要事件,是哪两个? 明确:一是他的葫芦最后被古董商高价收购,二是清兵卫现在的爱好。8、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那只被没收的葫芦最后竟然被校役以50块钱的价钱卖给了古董商,而古董商又以600块的价钱出手了。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清兵卫的爱好和不同于常人的独特眼光最终得到了专家(古董商)的认可。这说明清兵卫对葫芦有着非凡的独到的鉴赏力、创造力和审美力,这正是他身上的一种可贵的天赋。9、清兵卫的这种独特眼光在文章的前面有没有暗示?明确:从小说中客人、父亲和清兵卫的对话段落可以看出来。

10、(1)清兵卫喜欢的葫芦的特点:周正、看似平凡(普通) 客人、父亲对清兵卫收藏的葫芦看不上眼,他们认为马琴的葫芦才出色又大又长很奇特。“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说明这是一般人的观点。“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这说明清兵卫独到的眼光与世俗常人的眼光不同。 (2)这个场景独占不小的篇幅,蕴含着非常重要的矛盾冲突。 清兵卫的爱好别人的不理解( “矛盾”) 正是这种矛盾的爆发,引发了情节的高潮,即清兵卫在一夜之间痛失了他所有的葫芦:教员没收了清兵卫最心爱的一只葫芦,父亲砸碎了他家里收藏的所有的葫芦。 这无疑是小说起伏最大、最惊心动魄的情节了。但是作者并

11、没有让它一瞬间绽放出来,而是极尽跌宕、摇摆,写得一波三折,让读者的心在一张一弛、一弛一张中不断地动荡。10、小说结尾处写清兵卫有了新的爱好绘画,而父亲又在开始嘀咕了。这个情节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清兵卫热衷绘画的结局是什么?明确:表明清兵卫执着的精神又有了新的追求,象征了个性解放精神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之下寻找新的出口;暗示了清兵卫的葫芦悲剧现象具有典型性、普遍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清兵卫热衷绘画的结局可能是在家长粗暴的干涉下又一次放弃。 依据是:清兵卫热衷葫芦,就是在家长粗暴的干涉、武力的胁迫下,不敢再坚持而放弃的。很明显,父亲会再次干涉他的爱好。 三、分析小说主题 1、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2、? 明确:简单、粗暴,对孩子缺乏耐心;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强权。 2、教员能够容忍学生在操场上唱歌,却不能容忍清兵卫在课堂上把玩葫芦,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参考:A、教员对当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不喜欢,清兵卫又在课堂上把玩葫芦,而且还是“修身课”(讲授道德、伦理的课程。后来发展到主要向学生灌输军国主义思想,二战后被取消); B、教员的爱好和清兵卫的爱好形成了明显的对峙。(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在人格上容易导致极端的两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坚持迷信;欺压弱者而又顺从强者等。)清兵卫所爱好的葫芦象征着自然、每、和谐;而教员所喜欢的武士道则象征压

13、抑个性的外强中干甚至带点滑稽的强权。 3、他父亲砸碎的仅仅是葫芦吗? 明确:不!他父亲砸碎的更珍贵的是孩子的天赋和梦想!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人性的毁灭啊!4、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父与子的矛盾冲突,实际上是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呼唤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清兵卫与常人的矛盾冲突,表现了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现状,体现了作者的忧思;而危机爆发后的最终结果,则象征着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的曲折胜利,当然,里面也蕴含着新的矛盾冲突。四、欣赏细

14、节描写 “这件事”对清兵卫有怎样的打击?找到相关的细节描写,体会清兵卫的心理。明确:(1)当教员没收了心爱的葫芦,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表现了清兵卫面对打击时震惊、恐惧的心理,也暗示了他情感上的不妥协。(2)清兵卫“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既生动地表现了他痛失葫芦后的痛苦无奈的心情和手足无措的表情,又强调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之大。 (3)当揍他、辱骂他的父亲“一个一个”地砸碎他心爱的葫芦时,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他心如刀绞,悲痛欲绝。 教师小结:简单的几笔就将清兵卫面对打击时震惊、恐惧的心理,失掉葫芦后痛苦无奈的心理,面对种种打击后已经认命与不敢抗争的心理深刻而传神的传达出来。面对教员,父亲的不理解,甚至粗暴的反对方式,年幼的清兵卫除了害怕,似乎找不到别的理由了。正是这些简练传神的神情、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塑造了清兵卫这个鲜明生动又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五、小结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热衷于葫芦,并且对于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