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学教育的兴起_第1页
中国生物学教育的兴起_第2页
中国生物学教育的兴起_第3页
中国生物学教育的兴起_第4页
中国生物学教育的兴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生物学教育的兴起闫敏 s09060734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国近代科技教育开始萌芽从留学运动、新式学校建立、近代学制颁布、师资培养和教材建设等方面,概述了中国近代生物学教育兴起的历史过程关键词:近代中国;科技教育;生物学教育;历史正文:教育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活动,任何国家、民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清朝后期,西方国家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已开始在学校中被教授,中小学已趋于完善,大学也得到快速发展而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仍然是以儒家经典为主的思想体系,这种教育体系严重桎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也是造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19世纪中叶,西方的政治

2、思想和科学文化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又一次猛烈冲击着中国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西方列强的疯狂入侵和清廷的屡屡惨败,使国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震惊、醒悟,并深感传统教育的危机回顾历史,他们标举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呼唤新教育制度的出现;面对现实,他们积极向西方探求真理,寻觅着“富国强兵”之路,掀起了一场以引进和吸收西方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包括生物学教育在内的中国近代科技教育也就在这场运动中得以兴起1 出国留学和新式学校的建立使中国近代生物学教育初露端倪自明末清初以来形成的“西学东渐”之风,给中国社会内部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传教士传教为先河的外来文化的输入,最初不过是附带一些新异的自然科学和

3、技术,被视为“奇技淫巧”,并没有被重视鸦片战争以前的两百余年间,虽然也曾有过一些人出洋留学,但并非政府行为,且所学内容多为神学或语言,极少涉及科学技术,这些人回国后未能施展才华便销声匿迹了鸦片战争把中国带入了世界发展新环境,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国家的富强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学习西方成了“必由之路”从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开始,一批批中国人扬起留学的征帆,开始了近代留学运动“师夷之长技”,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是洋务运动中的一大创举为了培养一批通晓方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留学教育得到朝中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支持1872年,清政府派出了首批赴美留学生3O名甲午战争后,中国官方的留学生除

4、继续赴美外,又大批涌入日本和欧洲中国近代最早的留学生是马礼逊(Morrison)学校的3名高年级学生容闳、黄宽(18291878)和黄胜u 马礼逊学校是由广州外侨发起组织的马礼逊教育会于1839年在澳门创办的,于1840年迁至香港,该校曾开设过生理学课程这是中国近代传播西学的第一所教会学校1847年,容闳、黄宽和黄胜随校长布朗(RSBrown)赴美留学黄宽后转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医五年,成为中国留学外国并获得医学证书的第一人京师同文馆从1862年开办到1902年并人京师大学堂,前后经历来,林则徐、魏源等人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现实,学习西学付之实践,并且深刻地影响了清末的教育改革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改

5、变了以文为主的传统教育内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开始列为正式课程,按照京师同文馆的教学计划,外国史地、代数、物理、化学、机器制造、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等自然科学知识都是必学的教育内容,从而迈开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第一步中国学校中最早讲授普通生物学课程的是创立于1864年的北京贝满(Bridgman)女中,曾开设生物学和生理学课程 这是北京最早的一所教会学校,教学基本上由外国传教士进行,教材也由他们编译1884年设立的镇江女塾,其课程为十二年一贯制,大概相当于从小学到中学在所设课程中有关生物学知识的有:第二年,全体入门问答;第三年,植物、动物浅说;第四年,植物口传、动物浅说;第五年

6、,植物年,植物学、动物(百兽图说);第八年,植物学、动物 1893年,洋务派在湖北设立的自强学堂,相当于中学程度这个学堂设有方言(外语)、算学、商务、格致四科格致科开设有物理、化学、动物和植物等课程但是,格致科在四年后终因师资困难被迫停办这一时期的中国生物学教育主要孤立地限于中学之一层次,下面没有小学的预备阶段,上面没有可以进一步深造的高等学府一直到2O世纪初,在全国范围内才逐渐建立起以小学到中学、大学连续的学制并对生物学教育机构和课程设置做出统一规定2 全国统一学制的颁布使中国近代生物学教育逐步兴起20世纪初,中国各级各类学校有了相当数量的发展但是,自京师同文馆建立后的4O年间,全国尚无统一

7、的学校制度由于各省各地的各级各类学校增多,制订全国统一的学制,也就势在必行1902年,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18471907)等人仿效日本,拟定了“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完整并在全国公布的学制其中规定,在京师设京师大学堂,各省设高等学堂及高等实业学堂,各府设中学堂及中等实业学堂,各州县设高等小学堂及寻常小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修业四年,开设修身、读经、算学、诗章、中外史学、中外舆地、外国文、图画、博物、化学、物理、体操等12门课程“博物”是当时对动物、植物、生理卫生和矿物等学科的统称章程安排中学堂博物课一至四年依次学习动物、植物、生理卫生、矿物,每周2学时,学年

8、36周,总学时为288物理、化学、博物的总学时比为144:218:288(1:15:2)壬寅学制虽然由清政府正式颁布,但并未真正执行中国早期的植物学者有许多出于三好学门下,因此,西方植物学知识当时除了翻译西方著作传入外,还有不少是从日本转手传入的,例如姚昶绪的植物学实验初步(1908)、奚若和蒋维乔的植物学教科书(1911)此外,后来由孔庆莱、黄以仁、杜亚泉等13人合撰的中国第一部植物学大辞典(1918)等,其内容也多取材于日文材料这是我国学者在吸收了国外植物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编纂的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植物学工具书全书收入了我国植物名称术语8980条,西方学名术语5880条,日本假名标音植物名称4

9、170条,附各类植物图1002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至今仍藏于各大图书馆以备查阅可见,日本生物学者及其著作对中国近代生物学教育曾起到过一定的启蒙作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学校大多聘用欧美以及日本人为教习,尤以日本人为较多这一时期的中小学教科书,其内容都是取材于日本的教科书,教学所用的挂图、模型、标本等也多购自日本实际上,“教科书”一词就是那时从日本输入中国并沿用至今中国之所以借鉴于日本教育,是因为日本当时不仅拥有东方最多的现代学校,而且中日两国在文化背景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仿效东方强国的思想,与向西方学习相比显得不致太失体面另外,中国与日本毗邻,与之交往,不仅花费少而且便利1904年,日军

10、对俄作战的辉煌战果,使日本国威大振通过采纳日本的教育思想,中国加入了国际教育交流活动的行列,因为日本是向英、法、德等国学习而建立起自己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其教育制度的原则是,短期的义务教育,再配合给优秀人才以长时间的专业训练这一时期,中小学生物课程教材编写大多已开始由中国教师担任,并且出现了如(初等小学)动物教科书(孙海环编,190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初等小学)植物教科书(孙海环编,1904年由新会学社出版)、动物学讲义(汪鸾翔编著,1907年由湖南中学堂出版)等一批由中国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据不完全统计,从1902年至1910年,全国编写和翻译出版的中学博物学教材约有33种之多,大多由上海开

11、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出版如黄英著的动物学(1902)、谢洪赉著的生理学(1902)、杜亚泉译的植物学(1904)等这些著作以教科书的形式,发行到全国各地学校,突破了洋务运动时期,仅仅在少数学校、少数人学习的局面但是,总体看来,在清末最后1O年中,虽然各级学校都有生物类课程,但是由于缺乏师资和教材,因此,生物学课程实际上还是个点缀3 师资培养和教材编写使中国近代生物学教育进一步发展要发展生物学教育,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师资,二是教材辛亥革命后的19121913年,蔡元培(18681940)主持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对前清的学制做了修改,但基本上仍然是仿效日本的其中规定中学修业四年,开设博物等

12、14门课博物课安排第一、二学年为植物、动物、生理卫生,每周3学时,总学时为288物理、化学、博物总学时之比为144:144;288(1:1:2)可见,当时中学生物学教学分量是不少的因为基础教育是决定国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一个国家的中等生物学教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这个国家的国民和民族的生物科学素质为了充实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教育部决定在全国分区设立高等师范学校当时全国有国立高师7所,省立高师6所u 其中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2)和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13)成立最早,毕业学生最多,对当时中国基础教育的影响很大。北京高师博物部先后有陈映璜(动物学教授兼主任)、彭世芳(植物学教授)等执教生物学

13、在19141921年问,该部先后有5届90名学生毕业,有的后来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如雍克昌、孔宪武、张作人、陈兼善等武昌高师博物部先后有薛德婧(动物学教授兼主任)、张瑗(植物学教授)等从事生物学教育,著名生物学家何定杰、辛树帜分别是该部首届和第3届毕业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在中国近代生物学教育史上也是一所影响很大的学校,成立时虽未设博物部,但设有农业专修科(由农学家邹秉文任主任兼授植物学),以后陆续聘请留学归国学者,如胡先辅(1919年起任植物学教授)、秉志(1920年起任动物学教授)、钱崇澍(1920年起任植物学教授)等到校任教,培养出王家楫、伍献文、寿振黄、严楚江等一批杰出的生物

14、学家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南大学生物学系,这是中国学者主持的第一个以“生物学系”为名的大学生物学教学机构,也是当时最富有影响的胡先骑、秉志、钱崇澍、陈焕镛(植物学)、陈桢(遗传学)、胡经甫(昆虫学)、戴芳澜(真菌学)、张景钺(植物解剖学)等都曾在这里执教过,数年来培养出张春霖、张孟闻、方炳文、喻兆琦、沈嘉瑞、耿以礼、方文培、张肇骞、陈封怀、汪发瓒、唐耀、李鸣岗、张宗汉、崔之兰、欧阳翥、刘咸、郑集等一批在中国近代生物学事业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知名生物学家当时教会大学多数设有理科(在这之前也曾名为格致科或博物科),有的讲授生物学课程,随后发展出独立的生物学科,或以主

15、修生物学的方式培养生物学人才据中国教育年鉴(第一卷)统计(以20世纪2030年代政府立案为准),拥有理科系的教会大学如下:东吴大学理学院中设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四科;金陵大学文理学院中设物理、生物、化学、天算等系;之江大学设化学系、土木工程系、生物学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设生物、化学、数理、地学、体育等系;福建协和学院设生物、化学、物理、医学选修科;沪江大学设理学院,岭南大学设文理学院在教会大学中最早设有生物学科的可能是东吴大学1912年,美国卫理公会传教士兼生物学家祁天锡(NGGee)受聘为该校生物学科主任著名生物学家胡经甫、朱元鼎、潘铭紫、王志稼等,就是该科的毕业生1924年,东吴大学成立

16、了生物学系,而且还附设一个生物学材料供应所该所提供了当时在中国无法得到的一些特殊原料,特别是生物实验所必需的料而在这以前,中国学校一直依靠国外提供生物方面的材料与当时的其他教会大学相比,东吴大学在生物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尤其十分雄厚,在全国高等教育中处于领先地位五四运动前后,留美学生返国渐多,由于他们大力宣传美国教育,特别是受美国教育家孟禄(PMonroe)、哲学家杜威(JDewey)来华讲学的影响,学习美国教育制度成为当时教育界的时尚u 在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教育部进行了一次大的教育改革,制定了“壬戊学制”(1922年)新学制规定中小学学制采用美国“六三三制”,其主要内容是:初

17、级小学4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2年,共6年的小学教育;初中3年,高中3年这一学制的颁布,结束了辛亥革命后教育上的混乱状况学制缩短了小学年限,扩大了小学毕业生的数量,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中学延长1年,取消了大学预科,中学三三分段,这一改变提高了中等教育的水平,以满足对中等教育水平人才的需要,并减轻了大学的负担,不再负有普通教育任务这一学制较为适合当时中国的情况,此后除进行个别调整外,一直延用到1949年在课程制度上也模仿美国作法,在中学实行学分制和选科制这个时期,初中开设生理卫生、植物学、动物学必修课,高中开设生物学选修课1929年,为了加强中小学教育,教育部又公布了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把小学

18、的“理科”改为“自然”,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生理卫生和气象等初中设“自然科”,大体包括相同的学习内容高中设生物课从教学内容的设置来看,是考虑到与高等教育有机衔接的中小学生物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大有改进,小学的自然科由教师作示2009年第2期 近代中国科技教育的兴起范实验;中学的生物科则更规定了实验时间,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这一时期,全国公私立大学数量也骤然增加,拥有理科的大学,都把生物学作为理科的重要组成学科之一同时,从2O年代起,中国留学欧、美、日本等国的生物学家陆续学成回国,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开创中国近代生物学的伟大事业中去,他们先后到各大学任教,在各大学的生物学系、地质系(古生物学)和医学院、农学院有关系科的创办和建设中,发挥了中坚力量当时,不仅新办的大学建立了生物学系,如1922年厦门大学的动物学系、植物学系等;一些老牌大学也增设了生物学系,如北京大学1925年建立的生物学系至1936年,设有生物学系的公、私立大学已达47所这些大学生物学系除了担负教学,培养人才之外,也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各种生物学事业的重要基地,对中国近代生物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