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承担单位:英山县温泉镇小学课 题 名 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 C. 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C1.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始时间:2002年9月 课题结题时间:2005年10月 课题组负责人: 姜意安 程树民联系电话: (办) E-mail地址:yuzhiwp 2005 年 9 月一、课题研究报告 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英山县温泉镇小学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
2、的信息技术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等特性。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特性与人类记忆、联想的认知结构相似,有利于促
3、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合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有机结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学习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宽了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所谓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即是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对相关学科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教师学生革命性地以一种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工具、方法进行教学和学习,这种区别持续了多年的
4、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有还有很多的值得我们探讨,我们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组织、评价等各个环节如何实施、如何操作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这项课题正是基于此而开展。综上所述,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 ,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多媒体、网络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快速的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
5、学中的应用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和大胆的尝试,也总结出“抛锚法”、“搭脚手架法”等教学方法。我国的一批学者亦不甘落后,大力推进和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期利用计算机科学这一现代化利器给我们传统教育带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极大提高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效率。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的研究,我们要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师从“教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变为
6、现在注重对学生主动学的启发,更多的用启发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循循善诱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再不是过去传统模式的单调复合,而是模式多样、教学灵活、充满灵感的活动。2、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模式的探讨丰富多样。在网络环境下构建的教育学习环境,不仅为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主体性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3、探索研究如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 发现、建构知识的学习情境;努力探索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相联系以组织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统一的认知体系; 4、培养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学会使用计
7、算机通过Internet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具体地说即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对Internet网上教学资源的分析、利用与再开发,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了无痕迹的结合在课程之中,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简单适用教学课件的能力; 5、在明确真实而有意义的整合不同于简单的混合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尝试探索研究整合课程的评价;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一) “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8、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数字化教育的有关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启示。(二)专家咨询法: 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咨询与全程指导。 (三)案例研究法:在试点研究中,不断积累教学案例。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进行课题申请,开题论证,申报立项。 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请专家来校指导。 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
9、法,提高研究水平。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总结第一阶段的经验,扩大实验对象和研究范围,以实验班为载体,根据各学科特点探索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网络知识,学习网络教学理论。 带领骨干教师走出去到他校学习,请专家来校指导,积极探索 教学模式、教学规律,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评比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全面归纳总结。撰写课题实验报告,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请专家进行鉴定。 召开课题研究总结表彰大会,对骨干教师进行表彰,对好的经验、对实验成果进行推广,最终达到提高我校教
10、学质量的目的。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
11、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有多篇获奖。 5、“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始终位于同类学校的前茅。 6、 在提高信息素养并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全面的课程改革,努力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渐渐成为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有力支撑。 7、所在实验教师能都能很好的利用主客模式的局网备课工具,我们学校为配合课题的开展,在已有校园网络基础上,购置了一套鹏博士多媒体备课系统,教师们教学方式
12、发生很大的变化。基本上实现无纸化备课。8、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当地有很大影响,学校以此为主题,成功主办了全校教师大比武活动,吸引全县不少兄弟学校教师前来观摩学习,对全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全面开展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9、自开展课题实验来,有多人次论文、课例、录像课在各级评选中获奖。六、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但是这种变革决不可能发生在朝夕之间,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许多中间过程和状态。确定各个中间过程的形态和特点,必然能为整个教育改革和广大教师带来巨大的参考价值。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儒
13、德博士将信息技术和教育相整合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计算机素养的培养阶段、课程整合阶段、课程改革阶段、全方位教改阶段。基于此,我们目前探讨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只能是第二阶段,只是整合探索阶段,经过近三年的实验, 课题成员都根据自己学科特点,摸索出符合各学样实际的一套方法或模式,如语文教师金凤英老师,总结出“互动学习法”,她利用我校局网资源建立一个专用个人网站,所讲授内容尽量以网页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网页中包括相关课程的一些声音、图像、影像、文本等资料,在课堂中一目了然,学生互相当小老师,自主的进行互动学习,同时相互传递对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增强了学生
14、的学习信心,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数学吴红老师“感性认知法”对低年级数学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低年级孩子小,对事物认识大多停留在实物的基础上,理性认识能力差,吴红老师针对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尽量通过实物展台、现场录像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从实物的感性认识中掌握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教师陈莲英老师是英山音乐学科领头人,县教研室兼职音乐教研员,她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环境,建立音乐素材库的形式,使音乐欣赏课及示范教学让学生能得到真实的感官上的刺激,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在学校德育与班主任工作中,网络更是一个得力的帮手,2002年,学校建立了一个网站,开
15、通了留言簿,学校的一些重大的活动都在这个网站上发布了,家长可以在这上面与老师互动交流,特别是我们学校五一班,建立了班级主页,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取到很大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感觉是这个班级家庭中的一员,在班级中每点成长有记录,家长在家中只要打开互联网就可以看到。正是我们课题的开展,让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交流的途径更畅通。其它实验学科都能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设备对教学的帮助,总结出各自的一些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当然,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却是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
16、观念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还有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地理解有关的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信息技术是不是辅助课程教学的演示工具? 回答是肯定的,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绝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我们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而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然而,一些教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单化,认为它仅仅是把计算机作为知识的演示工具和教学的辅助工具来演示一些文稿和动画;还有一些教师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大饱了眼福,
17、其他却无多收获。这两种极端,都只重视了整合的形式,而忽视了整合的效果,曲解了整合的真正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应该根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并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变效应,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那么,运用了信息技术,就能促进教学吗
18、? 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的推进作用将是巨大的。利用网络的优势可以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最快地传播教育的新理念,交流教育改革的经验、成果。但是,我们要科学辩证地估计和评价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需要更多地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去思考。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在于,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与保持;它所产生的人机、师生、生生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要将信息技术成功地运用于教学中,就必须考虑该项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19、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提供刺激,而是组织内容充实的教学活动,呈现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用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有人却夸大其作用,以为运用了信息技术,就能够促进教学,甚至对传统教学手段与教师的作用一概否定,一味地为体现现代化而运用信息技术。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在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调控能力跟不上,就可能导致学生“玩得离谱”而影响教学实效。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必然要求教师课前作更多的准备,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教师的精力与时间有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信息技术样样精
20、通、教学软件件件自制,否则,会或多或少影响到日常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样,我们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问题。 教师需不需要参与教育软件的制作? 我们的观点是:可以,但不可作为强制性目标,必须量力而行。“软件匮乏”是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推进的瓶颈。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不熟悉课程、缺少教学实践,而教师一般又缺乏开发、研制教学软件的技术和条件,因而哪一方面都很难独立开发出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和体现学科教学思想的教育软件。目前市场上不少教育软件的教学实用性差,使“课程整合”的实施难以系统化而显得零敲碎打。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只得自己开发软件,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教师甚至因制作课件耽误了本身的教学任
21、务。这实际上是课堂教学与制作课件本末倒置的表现。我们认为,不应该提倡每个教师都必须会自己制作教育软件。 当然,教师必须具有信息化环境中教与学的新观念,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技能,才能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把多种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我们也应注意到学生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影响。整合中,计算机不仅是教学工具,也是学习者的学习工具和认知工具,这就涉及到学习者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适应信息化的学习能力的高低等。那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就必须关注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既要立足于学习者原有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准,也应该关注其信息
22、技术技能的提高。所以我们又得去思考下面一个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技术和信息谁更重要? 在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教学活动而不是技术尝试。在教学中,不管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技术的作用都在于“如虎添翼”。那么信息与技术两者谁更重要呢?戴尔计算机公司的董事长迈克尔戴尔说:“其实PC和网络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PC和网络只是工具而已,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及时的信息。”在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海洋里,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正确地搜寻和鉴别、创造性地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将是未来社会所有成员应具备的一种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些软件
23、的熟练操作工,让他们到社会上去谋生,而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这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尤为重要。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学会上网了,却迷失在互联网这个信息的海洋中,忘记了自己的学习目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最多的仍然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较少对学生进行获取、鉴别、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其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筑的学习环境本身就有助于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有个别整合的案例,可能并没有多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提高了教学效率或学习效率,这也应该说是达到了整合的目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
24、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技术的培养更多的应该在技术专业课上落实。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而非一劳永逸的结果。我们应该从有机的教学系统来考虑,不能任意夸大或者忽视其中某一因素的作用,否则就可能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度,偏离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的正确方向。六、课题研究的特色及价值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
25、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课堂是动态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制胜法宝,同样信息技术也不可能是万能钥匙。因此,我们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过程中,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必要性,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有机的、恰到好处,不是人为的拉郎配,不是每学科、每堂课
26、都必须整合,不是有整合就是创新,无整合就是传统。注重整合的服务性,就是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为:媒体教学、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所以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数字化,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实现模拟仿真,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把握整合的规律性,就是看到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不适应性,硬件和软件的不支持性。认真研究和把握整合的规律。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应强调“过程性原则”,即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教学中,有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对材料的收集、筛选、整理。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收集信息的价值判断,
27、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教师再教给他新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讲,应用就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因此,我们看应用,重点不在课件和技术,而在观念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取得明显成效。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从目前情况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
28、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学科,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我们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有如下社会任何时候值:1 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社会需要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可能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为培养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内容的整合,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学科内容,同时也丰富、拓宽了学科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
29、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为我国建设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2 要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 ? 学校教学环境的信息化,这主要是学校的信息化的设施。 ? 教师、学生的信息化,主要通过教师、学生的信息教育实现。 ? 教学的信息化,这主要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完善予以实现。 在这三个要素中,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是最重要的一项要素。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可通过在学校设置信息技术课来实现。不仅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是信息技术教育
30、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使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从内容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它也是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补充。信息技术课程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基础的内容,许多内容在课程教学中不可能涉及。例如,前面讲到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检测系统、数据的回归处理等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是不可能涉及的。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学生可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极大地充实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习。 3 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有利于
31、这一信息过程的实现。应首先考虑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促进课程内容的学习,它是课程整合的首要目标,我们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用于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学科内容,同时,通过整合,可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还可促进学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小组协同学习。 4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十分强调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它是十分具体的,又是对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32、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5 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 1 )教师的作用:知识的传授、对学习的指导对学生学习的支援、帮助。 ( 2 )学生的学习:被动地接受式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 ( 3 )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 为了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创新人才,在教学中,与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相比较,我们更应重视知识综合应用的综合学习。 综合学习是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学习
33、形态。自我生存能力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确定课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体判断、相互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教育中,这种能力可通过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予以培养。在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基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综合性学习是当前综合学习的主要形式。 七、我们的反思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不是拘泥于一个知识点、一堂课、或者是一个课件,而是要形成新的教学观。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计算机要有机的运用到教学中,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有人讲,教师培训问题已成了计算机整合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池制造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招聘培训考核试卷
- 海水淡化处理中的关键装备与材料考核试卷
- 植物油加工中的产品研发与创新考核试卷
- 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品牌推广与传播考核试卷
- 区块链在教育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春节团圆安全生产的领航者考核试卷
- DB11∕T 1767-2020 再生水利用指南 第1部分:工业
- 黄色梅花课件教学课件
- 谈心交流课件教学课件
- 淮阴工学院《理财规划》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船舶租赁尽职调查
- 统编教学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细菌世界历险记》导读课课件
- 植物生理学-植物的逆境生理
- 【课件】比的基本性质
- 小学英语人教新起点五年级上册Unit3Animalsunit3storytime
- 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化学试卷
-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记录
- 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工作计划2篇
- 中国旅游嘉兴风土人情城市介绍旅游攻略PPT图文课件
- 出口退税培训课件
- 校外培训机构消防演练方案(精选10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