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专题地图-2_第1页
第6章 专题地图-2_第2页
第6章 专题地图-2_第3页
第6章 专题地图-2_第4页
第6章 专题地图-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晋蓓面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面状要素按空间分布特征可归纳为三种形式:一为布满制图区的要素,可用质底法、等值线法和定位图表法表示;二为间断呈片状分布要素,可用范围法表示;三为离散分布要素,常用点值法、分级比值法、分区统计图表法和三角形图表法 对满布于制图区域的现象,其表示方法有两种,即质底法和等值线法。质底法偏重于表示现象的质量特征,我们可以称它为定性数据的表示方法。等值线法偏重于表示现象的数量特征,我们把它们归为定量数据的表示方法。 三、 质底法 质底法又叫底色法,是在区域界线或类型范围内普染颜色或填绘晕线、花纹,以显示布满制图区域专题要素的质量差别,常用于各种类型图和区划图的编制,如地貌类型图、

2、农业区划图、气候类型图等。1.概念: 表示连续分布、布满于整个区域的面状现象。由于常用底色或其他装饰方法来表示各分区间质的差别,所以称为质底法。如地质现象、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壤类型等如地质现象、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壤类型等2.方法:首先按专题内容性质决定要素的分类、分区;其次勾绘出分区界限,最后根据拟定的图例,用特定的颜色、晕线、字母等表示各种类型分布。质 底 法质 底 法不强调数量特征,着重表示现象质的差别。图例说明要尽可能详细地反映出分类的指标、类型的等级及其标志,并注意分类标志的次序和完整性。反映多级分类系统优点:鲜明、美观、清晰但:在不同现象之间,显示其渐进性和渗透性较为困难,图上某一区域只

3、属于一种类型或一种区划。 无重叠、无空白、无交叉 特点:四、 等值线法 等值线是连接某种专题要素的各相同数值点所成的平滑曲线,如等高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海深线等。常用于表示地面上连续分布而逐渐变化的专题要素,并说明这种要素在地图上任一点的数值和强度,它适用于表示地貌、气候、海滨等自然现象。 等值线勾绘等降水量线(1)等值线显示了空间数据的整体变化,其采集的数据必须有连续性,经过制图构成一个封闭的、三维的、线状表面。 (2) 等值线是定量的符号,它可以进行图上量测。 (3)在比例尺变换时,等值线容易通过制图法则进行图形的概括。 (4)正是由于等值线的制图对专题的三维模拟具有重要的价值,制图

4、者必须充分研究制图背景,广泛地了解制图对象的分布,才能编制出好的等值线图。 (1)等值线法用来表示连续分布于整个制图区域的各种变化渐移的现象。 (2)在采用这种方法时,每个点所具有的数据指标都必须完全是同一性质的。如根据各地同一时间的记录,以代表当时区域内的气候情况(某年某月某日的气温),或者取较长时间记录的平均数(如多年观测的某月全月气温,取平均数而得该月的平均气温)来代表。又如,等高线必须根据同精度测量和化为同高程起算基准的成果,才能正确反映客观实际情况。 (3)单独一条等高线只表示数值相等各点之间的连线,不能表示某种现象的变化情况,只有组成一个系统后,才能表示现象的分布特征。地图上描绘的

5、等值线,通常是根据观测点的数值内插而得的。但对观测资料不足的地区,则是在已知等值线外,根据具体情况,向外推断而得,此法称为外推法,这种等值线的精度不甚可靠。 (4)等值线的间隔最好保持一定的常数,这样有利于根据等值线的疏密程度判断现象的变化程度。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例如在小比例尺地图上,用等高线表示地貌时,由于所包括区域范围大,地貌形态复杂,多数是采用随高度和坡度而变化的等高距。 在选择等高线的间隔时,现象本身的特点(如变动范围的大小)、观测点的多少、地图的比例尺、用途等都影响等值线的选择。一般来说,观测点多,等值线间隔就可以小,反之就大;比例尺小,间隔就大;科研和设计用图,等值线间隔宜小,一般

6、参考图可大一些。但是,反映现象分布特征的典型等值线应予以表示。 (5)等值线和分层设色相配合时,各层的颜色随现象数值的变化改变其饱和度、冷暖和亮度等,以表示现象的质和量的变化特征及其明显性。例如在气温图上,用暖冷两类不同的颜色反映正、负气温的变化。 (6)等值线直接加数量注记可以显示数量指标,无需另作图例。这是等值线法优于其他表示法之处。用等值线法表示气温和河流径流 反映现象的重复及或然率,如年中哪些时间的气温是相同的,年中各月份的大风和暴雨的次数,如果用两三种等值线系统,则可以显示几种现象的相互联系,如同时表示7月的等值线和等降水线,但这种图的易读性会相应降低,因此常用分层设色辅助表示其中种

7、等值线系统。 7月气温和降水 (7)各种地图上等值线法不但反映了现象的强度(即数量指标),而且还可反映: 随着时间而变化的现象,如用多组等磁差线反映磁差年变化。 现象的移动,如用多组等值线反映气团季节性变化、海底的升降等。五. 定位图表法 定位图表法是把某些地点的统计资料,用图表形式绘在地图的相应位置上,以表示该地某种专题要素的变化。常用柱状图表中的符号高度(长短)或曲线图表表示专题要素的数量变化。如各月或各年度风向、风力的变化,降水量、气温变化等,均可采用这些图表。六.范围法 间断成片状(不连续)分布专题要素的表示常采用范围法。范围法(区域法)是用轮廓界线来表示专题要素的区域范围,用颜色、晕

8、线、注记、符号等整饰方式来表示事物类别;用数字注记表示数量 。表示森林、煤田、地震带、石油、自然保护区等。精确范围法概略范围法 精确范围法:有明确的界线。概略范围法:是用虚线、点线表示轮廓界线,或以散列的符号、文字或单个符号表示事物的大致分布区域。 表示: 真实轮廓线范围 隐含轮廓线内部: 颜色、网纹、符号、注记 质量特征范围法只表示现象的质量特征,不表示数量特征将现象的不同时期分布的范围相重叠,可以显示现象的发展。通市。通市。通市。通市。通市。通市。通市。通市abcdefgh棉花种植区棉花种植区图08-32 范围法的几种表示形式可重叠、有空白、有交叉特点:七. 点值法 在图上用一定大小、相同

9、形状的点子表示专题要素的数量、区域分布和疏密程度的方法叫点值法(点数法)。 该法用于表示分布不均匀的专题要素,如人口分布、资源分布、农作物分布、森林分布等。表示方法: 分布范围分布范围:点的排布范围 a.均匀布点法:统计方法(概略) b.定位布点法:地理方法(精确) 数量特征数量特征:点的数量 分布密度分布密度:点的集中程度 人口分布表示分布不均匀的专题要素 布点之前,布点之前,先要确定点子的大小和每先要确定点子的大小和每点代表的数值。点代表的数值。 确定的原则是确定的原则是最稠密处,点可以几乎最稠密处,点可以几乎相接但不重叠;最稀疏处,也有点的分布。相接但不重叠;最稀疏处,也有点的分布。 确

10、定点值的方法是确定点值的方法是:先在图内选定一:先在图内选定一个密度最大的小范围,并在其中紧密地均匀个密度最大的小范围,并在其中紧密地均匀布点布点( (点直径大于、等于点直径大于、等于0.40.4mmmm,才能在图上才能在图上明显表示;点的间隔应大于、等于明显表示;点的间隔应大于、等于0.20.2mm)mm);然后,用该范围内专题要素总量除以其中的然后,用该范围内专题要素总量除以其中的点数,得出每点所代表的数值,并凑整即得点数,得出每点所代表的数值,并凑整即得点值。点值。 点值法有两种布点方法:一是均匀布点法,即在一定的统计单位内均匀布点;另一种是定位布点法,即按专题要素的实际分布情况布点。

11、如遇到专题要素分布密集与稀疏特别悬殊的地区,可考虑采用两种不同点值的点,两种点面积之比最好能与点值之比相一致,以便于比较。八. 分级比值法(分级统计图表法) 分级比值法(分级统计图法),是把整个制图区域按行政区划(或自然分区)分成若干小的统计区;然后按各统计区专题要素集中程度(密度或强度)或发展水平划分级别,再按级别的高低分别填上深浅不同的颜色或粗细、疏密不同的晕线,以显示专题要素的数量差别。同时,还可用颜色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或晕线由疏到密(或由密到疏)的变化显示出要素的集中或分散的趋势。表示区划单元的总值;概略表示方法;表示形式: 易计量的几何形状,如:柱状、圆环扇形等。图表的大小采用

12、比率符号。 分级比值法只能显示各个统计区间的差别,而不能表示出同一统计区内部的差别。所以,分级统计的统计区愈大,反映的要素特征也就愈概略;统计区愈小,反映的要素特征就愈接近实际情况。 一种用厚度表示的立体分级比值图,分级不同,图面效果不同。 立体模型能够很好的象征等值区域制图的特点。多边形柱的高度与每个多边形数据的值成正比,每一个多边形都有一个水平层面,这样便组成了一个多边形柱群。 九. 分区统计图表法 分区统计图表法是把整个制图区域分成几个统计区(按行政区划单位或自然分区),在每个统计区内,按其相应的统计数据,设计出不同形式的统计图形,以表示各统计区内专题要素的总和及其动态。可用来编制资源图

13、、统计图、经济收入图、经济结构图等。 在制图区域内按行政区划或自然区划区分出若干制图单元,根据各单元的统计数据并对他们分级,用不同的色阶或晕线网纹反映各分区现象的集中程度或发展水平的方法 分级的指标: -绝对指标: -相对指标: 表示方法: 范围区划单元(行政、自然) 内部颜色、饱和度、色相、晕线 用颜色表示各不同级别时,通常是用颜色的饱和度,当超过5级时必须辅以色相的变化。 关键:科学分级人口数、粮食产量等人均产值、亩产等分区统计图表法的表示方法:A-可显示专题要素的绝对数量、内部结构和发展动态。B-以符号大小或相同符号个数显示数量;C-以符号结构显示内部组成;D-以扩张图形的不同大小及其颜

14、色,或柱状图形、曲线图形等显示专题要素的发展动态 。结构符号结构符号拄状符号以相同符号个数显示数量以金字塔统计图显示结构及数量十、其他表示方法移动要素表示方法移动要素表示方法动线法动线法移动要素(如货物流、客流、气团移动路线、交通车流等)的表示方法,常采用动线法。 动线法是用各种不同形状、颜色、长度、宽度的箭形符号表示专题要素移动的方向、路线、数量、质量、内部组成以及发展动态的方法。表示方法: 一般用箭形符号的尖端表示运动的方向,用箭形符号的颜色或形状表示类别性质,用箭形符号的长短表示其稳定性,用箭形符号的分割组合带表示其内部组成等。反映移动的起点和止点 移动路线有精确与概略之分,前者表示其具

15、体运动路线,后者仅表示出运动的方向和起迄点,看不出具体运动轨迹。表示行进路线;流向;流量;流速;性状指标相互联系。流量相互联系 动线的其他形式还可以有:沿线用短箭头相接、宽箭尾等。 对行进路线并不精确的数据,也可以采用虚线或两点直接连线表示。动线法表示物流流向、流量表示人口迁移路径、迁移方向、迁出区迁入区表示洋流分布、洋流性质、路径、流向 2. 2. 内部结构表示法内部结构表示法三角形图表法三角形图表法 三角形图表法的成图是一种类似于质底法的地图,但其主要揭示事物现象的内部结构特征,这种图的分区范围是各行政单元或统计区。 为便于读者理解这种方法的内容实质,这里以“日本居民职业构成图”为例进行说

16、明。在三角形图表中,I代表农、林、牧、渔、狩猎业等第一产业,代表矿业、制造业、加工业等第二产业,代表交通、通信、公益事业、服务业、行政职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等。三类产业就业人数总和为100。设计的过程是: 第一步,根据统计资料确定各单元在图表中的位置。各行政单元(市、镇、村)按其统计的三项指标值(各类就业人数的不同比例),用点表示于图表内。在图表内,每一个点代表了一个行政单元。本例制图区域为日本全国,所以日本全国各行政单元都以相应的点的形式点入了三角形图表中,图中省略了联成的网。 图2-36 第二步,根据点群分布情况对图表进行分区并设以颜色。这一步工作实际上是完成了地图的图例设计工作。 由于图表内

17、点的分布不是均匀的,这样可按点的分布情况对三角形图表进行分区(实质上是分类型)。一般来说,对图表中点分布稠密的区域,分区可分得细一点(即分区小一点),点分布稀疏的区域,分区可粗一点(即分区大一点),目的是尽可能将点群(各行政单元)的特征差异显示得细致些。这种分区方法类似于分级统计地图的分级,性质相近的点(代表相应的政区单元)划分为同一区(产业类),每个区内都包含有一定数日的点(政区单元)。图237是根据图2-36点群的分布状况进行分区的,共分10个区域,各区域特征为:图2-36 图2-37a70 (产业绝对多数型)b7050 (产业多数型)cI25,I,25 (I,产业同数型)fI,50,25

18、 (I,产业同数,产业少数型)gI,50,25 (I,产业同数,产业少数型)h50 I 60 (I产业多数型,产业少数型)i 60I70 (I产业多数型)jI70 (I产业绝对多数型) 如果图表表示的是另一项内容(如日本农民收人情况),则由于各行政单位的指标与上例不一样,所以点群的分布情况也不一样,随之类型区的划分亦不一样,如图238(a)和(b)所示。(a)点群分布 (b)类型分区 图238 分区以后,就要着手对各分区进行设色。一般来说,三角形的三个角顶区可以分别设以红、黄、蓝三原色,中间各区则视其与某角顶的关系,按颜色合成规律设色,如图237所示。图237 第三步,按各点(行政单元)在图表

19、中的位置,以其所在分区的颜色(即第二步中设计的图例的颜色)填绘于该点所代表的行政区划范围中去。 在三角形图表中,如果将任一行政单元按其不同时期的三项指标值,用不同的点位标注其中,从点位的移动就可看出社会发展的趋向,就可以编制成分区统计图表法地图。如果三角形图表表示各城市的指标,就成为符号法地图,与其他方法相比,这种方法较为直观。图2-39 我国学者曾于20世纪50年代用三角形图表法进行过土壤、植被方面的统计分类,后来逐步推广应用于地图的表示。 柱状图 正方块 0 45 91 0 1 41 5 1 92 0 2 42 5 2 93 0 3 43 5 3 94 0 4 44 5 4 95 0 5

20、45 5 5 96 0 6 46 5 6 97 0 7 47 5 7 98 0 8 48 5 8 9%765432107654321%男女已婚丧偶离婚22.04%1.10%3.17%0.12%0.17%21.96%男女已婚丧偶离婚 或年龄()未婚某地经济结构林、 牧、渔其他工业(石油、电力、矿产)建筑交通、通讯商业机械制造服务业男女某省未上学居民人数年龄()6545 6 425 3 420 2 435 4 415 1 910 1 416 .64.94.62.01.02.019 .115 .75.55.22.02.02.522 %24 %18 %8%7%3%9%16 .0图08-43 几种金字塔

21、图表农、(a)(b)(c)90功能: 表示现象的数量和质量特征; 现象的结构四、专题要素表示方法的归纳1、表示方法的功能分类2、表示方法的比较3、表示方法的配合4、表示方法和专题要素特征的关系按对现象时间变化的表示某一特定时刻除运动线法外都可以采用现象的移动运动线法周期性变化定位图表法某一时间段内的变化定点符号法、线状符号法的组合,等值线法、点数法、范围法的组合,分区统计图表法按对现象数量和质量特征表示的可能性以表示质量特征为主的:线状符号法、质底法、范围法以表示数量特征为主的:等值线法、点数法、定位图表法、分级统计图法表示全能指标的:定点符号法、分区统计图法、运动线法定点符号法与定位图表法质

22、底法和范围法定点符号法和分区统计图表法线状符号法与动线法点值法与分级统计图法 这两种方法(各单个符号和图表)均表示定位于点上的现象的指标,符号或图表均固定于某一点,因此容易把定位图表法看成是符号法的一种,实际上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质底法表示的是布满全区的面状分布现象,图面不可能有空白,图斑也不可能有交叉和重叠。范围法表示的是各自独立的间断成片分布现象,无这些现象的地方出现空白,现象有重叠分布的,图斑也就会产生重叠和交叉。范围法能表示现象的渐进性和渗透性,而质底法一般不能表示现象的渐进性。定点符号代表的是局限于该点上的数据,它必须定位在这个点上,有多少个点,就有多少个符号,符号多时会相互重叠。分

23、区统计图表表示的是所代表区域内数量的总值,正因为如此,一个区域单元内只可能有一个这样的图表,它没有严格的定位意义,只要放置于该区域范围内的合适位置即可,制图也只需要各区划单位的统计资料。区别是:线状符号法是表示实地呈线状分布的现象,反映静态的现象;动线法则反映各种分布特征的现象的运动(或发展)状况,反映动态的现象。线状符号法一般是反映现象的质量特征,动线法则常用复杂的带表示现象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线状符号的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定位比较精确,动线法的结构有时很复杂,定位也不够精确,有时仅表示两点的联系或概略的移动路线,在表示面状现象时,符号只表示运动的趋向,并无定位意义。 分级统计图法能简单而鲜明地反映地区问的差别,尤其是反映各区域经济现象的不同发展水平,能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