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统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吾、弗、夫”3 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 4 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4. 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5. 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6.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注释,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7.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

2、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1. 交流故事,激发兴趣:同学们, 你们喜欢成语故事吗?(喜欢) 请你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一个成语吗?(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说成语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郑人买履) 。2. 谈话揭题: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史中的瑰宝,成语故事无疑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语言简洁、内容完整、含义深远的故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这些成

3、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15 课就是一个成语故事。(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二、借题拓展,初步交流。1. 了解寓言: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2. 简介出处,了解作者。( 1)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

4、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2)韩非: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 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子”是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3. 观察课文插图,结合题目说说自己的发现。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演示象形字 “矛” 和 “盾” 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三、借助“矛” “盾” ,引导交流。

5、1. 咬文嚼字。( 1) 引导学生结合对 “矛” 和 “盾” 的了解, 说说 “矛” 和 “盾” 的特点。 ( “矛” 锐利, “盾”坚固。 )( 2)鼓励学生把“矛”和“盾”两个字与“锐利”“坚固”结合起来说一说,进行词语搭配与说话的训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如:古代人在战斗中用锐利的长矛刺穿敌人的胸膛;古代人在战斗中用坚固的盾抵挡敌人刀枪和剑戟的进攻。)2. 观察插图,想象故事。( 1)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 矛、盾、拿、卖,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 2)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 矛、盾、拿

6、、卖、夸、锐利、坚固。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互相交流:有个实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问题引导:那个人是怎样夸自己的矛的?又是怎样夸自己的盾的?(有个实矛和盾的人,同时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 “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 !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 “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 ! ”)( 3)课件出示有关图片,教师给出词语: 矛、盾、拿、卖、夸、锐利、坚固、无言以对、嘲笑,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象情景,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说说自己想象到的。(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同时

7、拿着矛和盾去卖。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 “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穿它 !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 “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刺穿 ! ”市场上的人质问他:?”那个人无言以对。众人嘲笑他。)( 4) 你见过像故事中的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的这样的矛和盾吗?(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3. 谈话过渡:以上我们是用白话文来看图说话讲故事,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那时候人们使用的语言文字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称那时候人们用的是文言文,我们称那时候人们写出的文章为文言文文章,韩非写出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阅读欣赏韩非的自相矛盾。四、初读课文,

8、整体感知。1.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会不认识的字,借助注释理解难懂的词语。2. 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难读、难懂)3.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指导。楚人 /有鬻/盾与矛者,誉之 /曰: “吾盾/之坚,物 /莫能陷也。” 又誉 /其矛曰 “吾矛 /之利,于物 /莫不陷也。 ”或曰: “以子 /之矛 , 陷子 /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 /与无不陷 / 之矛,不可/ 同世而立。4. 学生自由朗读,熟读成诵。五、作业设计:把课文读给别人听,争取别人的意见,把课文读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第二课时一、导入课题。1.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 指名

9、学生朗读课文。3. 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指导朗读。二、再读课文,交流探究。1.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2. 互相交流:讲述故事时要把哪些问题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3. 了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1)谁能说说文言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战国时期;地点:楚国;主要人物:一个楚国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楚人” )( 2)了解“楚人”。“楚人”是做什么的?(实盾和矛。)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鬻”是什么意思?(卖。)“者”是什么意思?(的人。)是能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10、人物连起来说一说。(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教师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学生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实矛和盾的人”。4. 了解事情的经过。( 1)韩非是怎样描写事情的经过的?(誉之曰: “吾盾 / 之坚,物 / 莫能陷也。 ”又 / 誉其矛曰:“吾矛 /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 "以子 /之矛 , 陷子 /之盾,何如?”)( 2) “誉之曰”是什么意思?( “誉” ,夸耀; “之” ,这里指盾; “曰”,说; “誉之曰”的意思是夸耀他的盾说。)( 3)那个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盾吗?( “吾” ,我,

11、我的; “之”,的; “坚” ,坚硬,坚固; “莫能” ,不能; “陷”刺破,这里有“穿透”、 “刺穿”的意思。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4) “又誉其矛曰”是什么意思?(那个人又夸耀他的矛说。 )他是怎样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矛吗?( “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5)指导朗读。那个人是怎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学生各抒己见。他先夸自己的(盾一一坚固得很一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多人朗读,学生评价。)

1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读出“夸耀”的语气,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5. 了解事情的结果。( 1)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 有人买吗?为什么?(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2) 如果你就是其中围观的人,听了那个人的话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说?(学生自由发言。)( 3)文中“或曰”是什么意思?(“或” ,有人; “曰”,说; “或曰” ,有的人问他。)有人说了什么?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以”, 用; “子”, 你; “之”,的; “陷”

13、 ,动词,戳、穿; “何如” ,会怎么样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4)面对别人的质疑,那个卖矛和盾的人有什么反应?(其人弗能应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其人” ,那个人; “弗” ,不能; “应” ,回答。 “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 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5)你认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会有什么的结果?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坚固,这跟他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锐利,这跟他说的“吾矛之利,于物 / 无不

14、陷也。 ”一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6)指导朗读,读好人物对话,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6. 了解后人评价。(1)后人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夫”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 “不可陷”,无法穿透;“无不陷”,什么都能穿透; “之”,的; “同世而立”,同时存在;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7. 你能用自己的话再一次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吗?(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 “我

15、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有的人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 会怎么样?”, 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8. 反复读课文,熟读成诵。四、总结学习方法,课本剧小表演。1. 交流学法:通过学习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你觉得文言文好不好学?(好学)你是怎样学习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的?(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熟读课文,读准语气,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2. 表演朗读:

16、学生自愿到讲台上表演读课文,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得意扬扬地炫耀自己的矛和盾,后来被问住,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五、联系生活,明白道理。1. 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你受到什么启发?(说话、做事必须实事求是,讲究分寸,而不能相互抵触,或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2.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学生自3. 拓展交流: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刘彪大概是生病了,所以没来上学。( “肯定”和

17、“大概”矛盾。 )(2)我估计今天一定会下大雨。( “估计”和“一定”矛盾。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 “昨天”和“一夜”矛盾。 )(4)六一儿童节到了,会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五颜六色”和“红”矛盾。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清明上河图就是仅有的一个。( “很多”和“仅有”矛盾。 )(6)我今天的作业全做完了, 只剩下一篇日记没写。( “全部”和“只剩下”矛盾。 )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 .通读全文。2 .总结全文:自相矛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 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 话

18、不顾事实,把事物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3 .课堂练习:(1)我能说出下列加粗词的意思,我还能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吾盾之固,物莫能陷也。(周:坚固。莫:没有。)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利:锋利。物:东西。)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子:你、您。何如:怎么样?)(2)快乐阅读,开心做题。学习之说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填空。“子曰”中的“子指(孔子),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的创始人, “不亦说乎中的“说”的读意是(yue)这段话出自论语一书。这本书中关于学习方面 的一句名言是(温故而知新)。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意思。a.说: (说。)b.君子:L品德高尚的人。)c.有朋自远旁来,不亦乐乎?C朋友从远方来, 难道能不高兴吗?L(3)阅读徐孺子赏月,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短文的内容,了解徐孺子的思维过程。 徐孺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