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三语文资料:句法句式概述_第1页
(精选)高三语文资料:句法句式概述_第2页
(精选)高三语文资料:句法句式概述_第3页
(精选)高三语文资料:句法句式概述_第4页
(精选)高三语文资料:句法句式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三语文资料:句法句式概述现代汉语基本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谓前为状谓后补,定语必居主宾前 主语是句子叙述的主体,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 谓语说明主语所发出的动作或具有的特征和状态。谓语由动词来承担。 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常位于及物动词或介词后面。宾语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汉语中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如下:(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由这个顺序可以看到,定语是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成分主要是主语和宾语)前对其进行修饰和限制的成分,状语是在谓语

2、(包括动词和动词性短语及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前对其修饰和限制的成分。例:1定语:我的书 美丽的花(以上两个句子中“我”和“美丽”是定语。)2状语:狠狠地打 多么美丽(以上两个句子中“狠狠”和“多么”是状语)从形式上看,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用“的”字,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用“地”字,这是标志。 什么是状语 状语是置于谓语中心或句子前,以修饰、限定谓语中心或句子的句法成分。在句法分析中,状语以 标示,与其相应的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以标示。 讲的再俗点 定语就是定义性的 状语 就是形容状态的 他进了个漂亮的球。漂亮就是定义性的,用在名词“球”前。所以定语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 状语 某个状态的 自然只能修饰

3、动词 例如 她非常非常爱他。非常就是状语。一种状态。 什么是补语 位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对动词、形容词加以补充、说明的成分叫补语。 他进了一个球,漂亮!“漂亮”是 补语.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表示人的名称, 如同志、作家、父亲、主人、老李;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森林 湖泊;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 效率、品德、;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春天、现在、立春、星期二、刚才;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颐和

4、园、商店、亚洲、北京;表示方位名称:上、下、东、西、里、前、内(简称方位词)名词的语法特点: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1、动作动词:表动作、行为如,走 看 说 进行 开始2、心理活动动词 如,想 爱 恨 怕 希望 喜欢 担心3、使令动词:表指使、命令或请求如,使 叫 让 派 请求禁止4、能愿动词(助动词)如,能 会 可以 愿 肯 敢 要 应应该(跟动词、形容词等组成能愿短语如,能够解决 )5、趋向动词 如,来去 上 进 出 回 过 开 上来 起来

5、6、判断动词:主要是“是”,以及同“是”相当的 “为”等动词的语法特点: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胖、瘦弱;表示事物性质的:红、甜、干净、清楚、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雪白,滚烫,亮晶晶,泪涟涟;形容词的语法特点: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大多

6、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量词的语法特点: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

7、示代词三类1. 人称代词包括三种代词:第一人称:我、我们、咱、咱们;第二人称:你、你们、您、您们;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别人、大家2. .疑问代词是表示疑问点的,如:谁、什么、哪里、多少3. .指示代词包括近指的"这",远指的"那",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合成指示代词,如:这里、那边、这阵子、那会儿代词的语法特点: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

8、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单、共、光、尽、净、仅、就、只、一共、一起、一同、一道、一齐、一概、一味、统统、总共、仅仅、惟独等;表示语气:可、倒、一定、必定、必然、却、就、幸亏、难道、何尝、偏偏、索性、简直、反正、多亏、也许、大约、好在、敢情;表示否定:不、没、没有、别;表示时间:刚、恰好、正、将、老(是)、总(是)、早就、已经、正在、立刻、马上、起初、原先、一向、永远、从来、偶尔、随时、忽然;表示程度:很、极、

9、最、太、更、更加、格外、十分、极其、比较、相当、稍微、略微、多么;表示情势:仿佛、渐渐、百般、特地、互相、擅自、几乎、逐渐、逐步、猛然、依然、仍然、当然、毅然、果然、差点儿副词的语法特点: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 而且、虽然 但是语法特点: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

10、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1.表时间:在 于 自自从 从 当 由 趁 随着 到2、表处所:从 打 朝 向 在 沿着 顺着3、表排除:除 除了4、表对象、范围: 对于 和 跟同 与 替 将 把 关于 被5、表方式、手段: 按照 依 依照 根据 以 凭 本着 用6、表目的、原因:为 为了 为着 因 由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

11、、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的、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2)、词类的辨别: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

12、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13、,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用“者也”表判断。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用“.,.也”表示判断。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3、用 “.者,.”表示判断。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14、“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5、用“.者也。”表判断。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

15、脑是高科技用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亻累然在墓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予购三百盆,皆病者”(龚自珍病梅馆记)7、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之议也。”8、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气直接表示判断或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秦,虎狼之国。”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16、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为” “为所” “为所”表被

17、动。用“为”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贾谊过秦论)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为所”“为主动者所动词”。  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吾属皆且为之所虏“为所”表被动。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在动词前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见动词”。  “秦

18、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用“于”表示被动关系。“于”放到动词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用“见.于.。” 它的形式是: “见动词于主动者”。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19、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3、用介词“受”“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在动词前加“受”,结构是:“受动词”用“受.于.。”的形式表被动。“于”引出主动者。结构是:“受动词于主动者”。“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赤壁之战)4、用“被” 在动词前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忠而被谤

20、,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1、60;   (二) 无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表示被“推举”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除”表示“被除去”)三、 省略句  1、 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2、60;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2、 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23、;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5、分句的省略。如: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现代汉语各成分的顺序如下:(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用以判断古代汉语相关成分的位置,有一些区别,就判断古汉语为倒装句。(一)、宾语前置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24、60;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25、60;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26、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普通宾语前

27、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二)、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

28、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9、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四)、主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快哉此风!(宋玉风赋)“美哉,我少年中国。五、固定句式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

30、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劝学荀子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

31、国论)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如:惟命是从  唯马首是瞻    惟利是图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    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

32、160;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同意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

33、两座大山呢?)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过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