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幼儿小班工作总结不经意中,又一个学期接近了尾声,这意味着我们和孩子们要给“小班”画上句号了。去年哭哭啼啼来幼儿园的孩子们马上要升中班,成为哥哥姐姐了。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不禁回想起一学期来与他们共同生活、共同收获的点点滴滴“为了每一个孩子都有进步”,这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动力。在一学期中,我们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倾注最高的热情,踏实、勤奋地完成了一学期的工作。一、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幼儿的发展是在活动中实现的,孩子是生活的主人,小班生活活动给孩子各方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生活活动不仅使孩子们获得了生活的本领,更重要的是体验了自我的价值,获得了自信。1、我们利用各种教学活动、游戏、奖励水果娃娃
2、、等形式积极的引导孩子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不留米粒尾巴。并将能力强的孩子和能力差的孩子分开用餐,不在众多幼儿面前喂饭。针对能力差的孩子我们也不厌其烦,手把手地辅导他们自己用餐。我们还请用餐习惯好,吃得又快又干净的孩子发勺子,以此来鼓励其他孩子吃得干净些、快些。现在我们班孩子的用餐秩序和习惯有了很大的提高。2、随着天气渐渐转暖,孩子们的衣服也减少了,我们就鼓励孩子们自己穿脱裤子,鞋子,小便时试着自己拉好松紧带拉裤子,拉好后再让老师检查一下,慢慢的,孩子们都学会了自己拉裤子,午睡的时候也知道自己脱裤子。在孩子们午睡的时候,我们还会将孩子们的裤子翻正放在他们的床边,起床时一个个地指导孩子们将有漂亮图
3、案的穿在前面,鼓励他们自己穿裤子,对能力差一点的孩子,老师还手把手的帮着一起穿。现在到孩子们起床的时候,只要一听到起床的信号,孩子们就会很快的穿好裤子和鞋子,能干的还会自己穿衣服。3、现在的孩子在家吃水果都是父母帮助剥,大人喂着吃,所以在集体生活中遇到了挑战,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这个技能障碍,我们利用中午吃水果的机会,遵循教育源于生活原则,通过儿歌、看示范、动手学使孩子很快的掌握了这一生活技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在我们吃苹果、香蕉等有壳的水果时,孩子们都会自己拿了剥去皮,并把剥下的皮放在自己的盆里,有模有样地吃水果,也不再需要老师、阿姨帮忙了。宝宝班的孩子正处在“我自己来”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善于
4、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探索,体验,放手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虽不如成人一手包办省事,但这个机会正是他们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二、行为习惯方面: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是在有条不紊的每日生活中受到熏陶而自然形成的,因此建立并坚持每日生活中教师和孩子的行为规范是首要的,在集体中,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都要形成常规。1、这个学期中,孩子们在听信号行动方面进步很大,不管自己在做什么事情,例如在玩玩具的时候,只要一听到老师的琴声孩子们会根据音乐的速度进行收归整理玩具,当老师弹奏速度较慢的时候,孩子们会放下手中的玩具开始收归玩具,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孩子们的动作也会加快,收好、整理好、放整齐,然后坐到点子上跟着老师
5、的音乐拍手。2、“满了,满了”这句话几乎成了孩子们常挂在嘴边的话了。当孩子们去洗手的时候,看到了水龙头前面都有孩子在洗手的时候,后面的孩子都会停在盥洗室的门口排队说“满了,满了”然后等着里面有孩子走出来再进去,一个接着一个,不再出现拥挤的现象。以前当玩自选游戏的时候,孩子们总会抢着去玩一些精致漂亮的玩具,如:喂小动物吃饭、按图示穿漂亮的项链、给小动物找家、拼图等好玩的玩具。现在他们看到自己想要去玩的地方已经坐满了小朋友的时候,就会端着椅子说“老师,那边满了,我等一下去。”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让孩子们也可以享受到一定范围的自由,从而表现出自得其乐,不拘束不压抑的心情,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孩子们心
6、情舒畅的重要保证。三、教育教学方面:记得刚开学时,我们就已经想方设法布置好了春节热闹、喜庆的教室环境。走进我们的教室,窗户上贴的、屋顶上吊的都是红彤彤、充满着喜气的红包。孩子们第一天早上一进幼儿园,就会收到老师充满真诚的一个红包。 “拆开看看,里面是什么?”听了老师的话,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打开红包,拿出了一张心形的粉红色卡片,“咦,这是什么?”“快让妈妈给你读一读吧。”家长和孩子都专心地读着卡片上的祝福,“老师祝你××××,快谢谢老师。”家长微笑着把老师的祝福告诉孩子,孩子们也懂事的点着头。然后孩子们把红包折好,小心地放入口袋。收到老师这一份特殊的红包,
7、对孩子,对家长都是一个惊喜,浓浓的师生情感在我们身边荡漾开来,老师也在这一刻感受到了给予的快乐。随着春的脚步渐渐地临近,自然界万物开始复苏,自然角作为幼儿园的一个教育环境,是丰富孩子自然常识、激发幼儿探索的一个有趣的小天地。于是,我们又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系列探索、种植活动。在豆子发芽小实验中,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爱的豆宝宝进行种植,他们有的选择了黑豆宝宝,有的选择了黄豆宝宝、绿豆宝宝、白芸豆宝宝并响亮地叫出了这些豆宝宝的名字。这时,每个孩子小心翼翼地将这些豆宝宝放进纸杯中,生怕一不小心把他们弄坏了,给豆宝宝放水时,只见子皓和苏馨两位小朋友悄悄地在水龙边讨论,一个说:“水放少点就好了!”,另一个
8、说:“不行!要放多一点豆宝宝才能喝到呢!”嘉豪也凑上来说:“对,要多放点!”还有几个孩子急着跑来问老师:“老师,要放多少水呀?”我们并不急着把答案告诉孩子们,只是请每个小朋友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豆宝宝加水,并请他们观察每个孩子杯中的水量,孩子们都发现:大家放的水都不同,有的多,有的少,“那到底谁家的豆宝宝长得好呢?”孩子们在课后一定会探索到更多的小秘密。妈妈对孩子的爱是自然的,无私的,孩子们享受着妈妈的爱,却还无法完全理解妈妈的这一份关爱。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体验妈妈对自己的关爱,从小培养感恩的情感,我们就利用“三八妇女节”这一契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谈谈“我的好妈妈”、“我是怎样长大的”、“妈妈不在
9、家”、“爱的礼物”在和孩子们讨论“妈妈为我们做了哪些事,为什么要做这么多事情”时,孩子们说出了很多原因,用他们自己的理解,体会到了妈妈对自己的关心。接着孩子们又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很多关心妈妈的方法,并了解了爱的多种表达方式。在这一刻,师生共同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对母亲充满了感激。 当春天这个多彩的世界来临时,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走近春天,感受春的灿烂,春的宜人。我们一起来到公园的草地旁,和孩子们讨论:春天到了,小草醒来了,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和他们一起观察迎春花、和他们一起感受春雨的乐趣、和孩子们一起捉蝴蝶、放风筝尽情地享受着春天的乐趣。属于孩子们的“6.1”儿童节到了,我们又和孩子们一
10、起做游戏。四、家长工作方面:家长是我们与社会连接的直接窗口,他们关注着孩子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本学期我们本着帮助家长消除一些顾虑,使他们能更好、更主动的配合教育的原则,对每个幼儿进行家访,没想到小小的一个举动却产生了如此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直观的了解到了我班的教养工作的内容及幼儿的常规要求,使家长有目的的在家庭生活中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有效的提高了家长与教师沟通的时间利用率。以往一对一的面谈交流,每人一次,一轮下来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而现在家长和教师都可以有准备的灵活的展开合作与沟通。本学期我们还召开家访除了向家长宣传我园的办园宗旨、课程安排和教育特色,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家
11、园同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还经常和家长利用接送孩子的时候探讨教育好孩子的经验和方法,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看法,不断改进我们的保教工作。通过每周的反馈表及时向家长公布每周的教育教学内容,提出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我们还根据家长的需要,建立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家访等联系方法与家长交流。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孩子们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让孩子健康活泼的成长使我们老师和阿姨的心愿,在以后的保教工作中,我们会随时的关注孩子的一点一滴,让每个孩子都快乐的成长。小学低年段数学课堂学具使用有效性的思考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自己的约束能力差,习惯直观思维。因此,在课堂上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积极创
12、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然而,在实际的低年段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课堂上往往出现学具操作的主次不分、目的不明、兴趣转移、手脑脱节等现象,课堂上乱哄哄的,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之。在低年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合理使用学具,使学具在课堂中发挥它最大作用,真正使学具使用有效,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思考和探索,认为小学低年段数学课堂学具使用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思考一:课堂上学具使用流程的控制 小学低年段学生,操作前不善于选择和取出学具,也不善于倾听,一说动手操作,就乱抓一气,操作后不善于保留结果,讨论完把学具推向一边待课后收拾等
13、,为使课堂教学中学具操作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克服学生盲目操作和漫无边际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操作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调控,使学生思维有目标、操作有方向,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教师在学具操作前有必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目的和要求:()操作什么;()怎样进行操作;()操作的具体数量是多少。例如:教学第二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用三角形与圆片比多少。操作时,先要求学生第一行摆三角形,摆个,每个三角形之间空开一点;待学生摆完后,再提出第二个要求:第二行摆圆片,从左往右摆个,上行的三角形和下行的圆片要一个一个地对齐经过这样的要求控制,学生操作有序,过程清晰,明确目的,可以
14、避免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摆放的现象。操作图形的整齐美观,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生清晰地抽象概括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思考二:学具使用是不是成为必要 通过学具操作加强感悟,是低年段学生形成新知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它不但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能够顺利迁移,克服思维障碍,而且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想像能力的转化。但是不是在每节新授课中,只要安排了动手操作,教学效果就一定好呢?有位教师做过这样的尝试: 在设计8、7、6加几的教学时,他思考:要不要让学生摆一摆学具呢?因为在刚学完9加几的进位加法中,学生利用学具通过动手操作,充分理解和掌握了9加
15、几的“凑十法”:先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9加1凑成10,10加几就得十几。而8、7、6加几是在学生学习了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他觉得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8、7、6加几,因此没必要再让学生动手体验了。可又一想,毕竟是一年级的学生,只让他们凭借头脑中“给九凑十”的方法,想象着解决8、7、6加几,未免放手得太早了。那么,是否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在体验凑十的过程呢?在难于取舍的情况下,他在两个班分别进行试验。教学中,情境引出8+7,7+4,6+5这三个算式后,在一班他没发任何学具,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算式,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有的方法是教师
16、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如8+7就有好多种解决的方法。在二班,上课前他发给学生一些学具,很多学生充分利用了学具,都是用“凑十法”解决的。在全班只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没动学具,老师认为这些学生可能用其他方法解决。但在集体汇报时,只出现了唯一的一种方法,那就是“凑十法“。教师不甘心,尽力地启发:“还有其他方法吗?”见没人回答,便问刚才没动学具的学生,“你们没动学具是怎么想的呀?”他们说也是用“凑十法”,不动手的原因是根本不用学具帮忙就能想出来。通过两个班的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由于学习9加几时学生是用学具掌握“凑十法”,所以用学具操作的二班沿袭了9加几的“凑十法”,思维明显受到限制;而一班因为没有用学具,反而
17、没有受“凑十法”的束缚,集思广益,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 思考三:学具操作时机的掌控 由于学具摆法和解题思路是相通的,通过摆直观的学具,确实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一些解题思路的理解,但学具操作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为数学思考服务。我认为,有时候在学生自主探索前,教师可以暂时不提供学具,在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时感到困难,“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正是教师引导学生产生使用学具需要的良机。这样,学生对使用学具就真正有了需要,而且学具的使用也能真正为教学服务,而不仅仅只是走过场。例如: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学生思考:三件上衣和三件裤子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你能把它们有序的说出来吗?此时,教师没有
18、提供任何学具,这个时候只有几个学生举起了小手,但思路并不清楚,这个时候教师提示桌上信封里放了三件上衣和三件裤子,小朋友们可以拿出来摆一摆,在有了学具后,学生借助学具就可以把自己思路表达得更加清楚,以后当他们再碰到什么难题时就可能会想到“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思考四:操作后要不要进行总结 学具是学习的工具,但不能代替思考,学具操作仅仅是把思维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过程。但这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通过这一外部活动形式“内化”为学生的智力活动形式,从而准确抽象出理性的结论,避免概括前的思维断层。因此,操作后需要帮助学生对操作结果认真总结,准确归纳,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
19、法”,在教“例”时,可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把个梨平均分成份,分完后把相应的横式和竖式写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把个梨平均分成堆,当学生发现不能分光时教师揭示课题,并讲述横式、竖式的书写与读法;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操作练习:把根小棒平均分成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操作完,把竖式书写完整;通过以上的操作,在学生取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紧接着应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比较前面题里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马上会根据前面的操作及书写的算式进行观察、比较、抽象,最后概括出“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结论,且对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小的原因也会很容易地了解。总之,在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中,
20、正确有效的操作学具,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注:本文系镇江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课堂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总结。小学数学课堂学具使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学具,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工具。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上写有这样的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数学课程标准也同样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儿童的智慧就在他们的指尖上,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经
21、过分析和思考,形成准确的表象,在实践中体验数学、探究规律。借助学具的优势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在感悟,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想像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那么如何让学具操作更有效呢?笔者在此自问、也请各位同仁指正。一、合理选材,让学具更具针对性。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学具正能够为动作提供条件。然而“细节决定成败”,要使学具真正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还应对学具的选择做较为全面的权衡,让学具更具针对性。(一)参考教材,制作学具。“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强调教师具有个性化使用教材权利的同时,说明教材就是个例子!而在笔者看来,这些例子更具普遍性和权威
22、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参照教材,制作类似学具。【案例1】六年级下册认识圆柱一课,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图示,用厚纸制作圆柱形学具,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动手剪一剪,体会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剪开就是一个长方形;如果沿着一条斜线剪开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为后续求解圆柱的侧面积打下伏笔。(二)根据知识,创造学具。“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仅要有“看透”教材的眼力,更应具有“创造”教材的能力。教师可以也应该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和知识结构特点个性化地创造学具。1.创造学具,激活课堂。数学知识本身是单调、枯燥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又是喜欢形象有趣的事物。在教学实
23、践中,教师不妨制作些有趣好玩的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新知学习创设情感基础。【案例2】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课前我准备了两张 和 的纸片让学生摸:摸到 奖励铅笔一枝;摸到 不得奖。学生在快乐的摸奖游戏中体验“可能、一定、不可能”,带着浓厚兴趣,投入新知的学习。2.创造学具,丰富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以旧引新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学就是让这个过程更快捷、有效。同时,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思维单一,流程简单的学习过程,只会让学生获得一座“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知识“高塔”,经不起推敲和风雨侵蚀。只有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学生才能有效吸收。而学
24、具恰恰具有提供这样的操作体验的功效。【案例3】贲友林老师在教认识三角形一课时,就给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材料(铅丝、纸片、小棒等)让学生动手创作一个三角形。学生通过摆一摆、折一折、围一围的操作活动,深刻体会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且学生对边和角的要求非常严格,明确提出要是直直的边和尖尖的角。我想只有学生动手了,才会有这样的体会。 教师能创造学具,学生何尝不是学具的创造者呢?【案例4】如教学周长、面积时,让学生指指身边物体的周长和面积;又如教学认识圆柱时,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圆柱形物体。学生在无形中自觉找学具来丰富、巩固自己的认识。再如教学圆时,学生通过
25、测量课前准备的各式圆的周长和直径,发现不管圆有多大,它们的比值是一定,由此得出圆周率。二、适时使用,让学具更富实效性。把握火候,适时展开教学,才有可能成就高效的课堂教学,学具的使用也应遵循适时性原则。(一)探索新知时使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对什么事都感兴趣,必须摸一摸,试一试,玩一玩,方能满足。我们不妨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新知教学中运用学具,让学生在“把玩”学具的过程中探索新知,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5】三年级认识分数一课。课前导入时,我先提供给学生一张圆形纸片,让学生把它分成两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分法,逐一展示他们的方法,于对折分处展开深层教学:这样对折就是
26、把这张圆纸片分成怎样的两个半圆?这两个半圆为什么相等?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分法叫做怎么分?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的操作是必要的:简单的一张小圆片直观形象地强化了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为后续分数意义的理解打下基础。(二)验证规律时使用。数学知识蕴含着诸多概念、规律、法则。而这些知识对于理性思维偏弱、空间想象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单纯的文字逻辑性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也必定是低效的。此时,不妨借助学具,将这些概念、规律、法则物化于学具的操作中,让学生在做一做、想一想中感悟、理解、运用知识。【案例6】在教学周长一课后,教师都会让学生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比一比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 学生通过想象、分析、变换容易
27、得出三个图形的周长是一样的。他们的方法基本是通过改变缺角边的位置,将它们的周长转化成正方形的周长(如右图)。不过在一节公开课上,有学生提出也可以通过折的方法得出这三个图形的周长是相同的。但因受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空间想象力的限制,其他同学都很难理解这位同学找到的规律。此时,教师随手找出一张正反面不同色的 正方形纸片,让这位学生折一折(如右图)。就这么一折,个中规律跃然眼前。其余学生触类旁通,纷纷总结:不管有多少个“阶梯”都能用这种方法证明这样的图形的周长跟正方形的周长是一样的。事半功倍!就简单的一张操作纸,既解释了为什么折也能证明这三个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又让学生在折、想的过程中丰富了空间想象
28、力。我想这不得不归功于神奇的学具。(三)愤悱之时使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的思想处于愤悱之时便是展开教学的最佳时机。此时,学具的及时介入,亦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7】三角形特性一课,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如三角形空调架、三脚架、篮球架等),提问:为什么生活中会用到三角形呢?有同学提出将这些物体制作成三角形状是因为这样节省材料,也有同学认为这样更牢固,更有同学认为这样做更美观。当学生为自己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之时,教师出示课前已制作好的木质三角形,请学生拉一拉。接着拿出木质的平行四边形也让学生拉一拉。通过这么一拉,学生立刻体会到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形性,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然后
29、让学生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加固,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稳定性的作用。最后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同样的三根小棒摆三角形摆出的三角形都是一样的,而用同样的四根小棒摆却能摆出形状各异的四边形呢?深化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即当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也随之确定。笔者认为这样的体会与感悟只能建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之上的。这正是学具带给他们的无穷快乐。【案例8】华应龙老师在上游戏公平一课时,课始便提出问题:朋友送给自己一张奥运会篮球赛门票,但儿子也是一个篮球迷。于是儿子提议抛啤酒瓶盖决定谁去看比赛:正面(即凸出面)朝上儿子去,反面(即凹进面)朝上爸爸去。由此让学生讨论抛啤酒瓶盖决定谁去看奥运会好不好,
30、谁去的可能性更大?接着给学生啤酒瓶盖让他们抛一抛。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思辨也就更激烈了。三、把准程度,让学具更具思考性。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应该是一堂好课所应呈现的一种境界。学具的使用同样应该做到收放自如。此外,更应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一)学会大胆放手。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只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层面,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具有个性化的知识感悟和体会。在学具的使用中,教师不妨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不同的学生会得到不同的操作收获。只要给他们时间与空间。【案例9】六年级圆的面积教学时,通过
31、回忆、归纳总结得出:可以将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其他几何图形,然后再求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操作。一段时间后展示方法:大部分同学都将平分后的小扇形拼接成了近似于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图形。依着学生的作品,顺利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r2。正当我打算展开下一环节教学时,有位同学举手了:“ 老师,我把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如右图)。”多么新颖的方法!将他的作品投影展示。根据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再次推理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r2。多么精彩的拼法,多么有效的操作,多么深入地验证!而这都来自教师大胆地放手。学生经历了“确定研究方法 动手操作 推理归纳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再次推理验证
32、”这样学习历程,相信他们对圆面积的认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应用。(二)懂得及时收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发现当下的课堂变得更活跃,更有生机了。课堂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为所欲为”。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然而,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应该懂得及时收手。学具操作亦应如此。【案例10】华应龙老师在教学神奇的莫比乌斯圈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动手尝试将一根小纸条连接起来。得出两种结果(如右图)。再让学生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中线把它剪开,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拓扑学相关知识。结果在汇报时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他可以用纸条给大家变个纸带套笔的魔术:将铅笔和圆珠笔 按右
33、图所示方法卷起来,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展开得到铅笔或是圆珠笔。学生的展示给老师好一个措不及防。却被华老师灵敏的教学机智完美地收住了(师:“谢谢这位同学的精彩表演!我们继续看剪出的纸圈?”)。尽管,此后华老师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其实这位同学的“魔术”就是另一种拓扑游戏。但笔者认为当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得出了无法预计、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及时的收是非常必要的。华老师就是这样亲历的。当然,学具使用的收与放是相辅相成的。放是为了更好的收,收是为了更好的放。只有教师心中明确学具操作的目的,灵智处理操作结果,才能做到收放自如。(三)注重深度挖掘。 学具的使用是为了学生更形象、直
34、观地探索、理解、应用知识。使用学具千万不要进入单纯的为学具而学具,为操作而操作的怪圈。因此,在使用学具的过程中,教师尤应注意学具使用深度的问题。【案例11】一位教师在教二年级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一大捆小棒,让学生在猜一猜、数一数自己小组的小棒数量中,回顾原有的数数相关知识。然后教师出示3只透明的保鲜盒,让学生拼组小棒,并选择合适的盒子放入其中。在动手操作中掌握1000以内数的读、写及其意义。课后,听课老师对该教师保鲜盒这一学具的使用大加赞赏。然而在笔者看来,教师对本课学具之一的保鲜盒的使用还可继续挖掘。我们可以猜测教师有意将盒子横放成一排,应该是让学生形成数位意识,
35、为构建数位模型打下基础。但教学中教师却又“欲言又止”。笔者认为这样教学会给学生一个错觉:个位需要用几根小棒表示,十位需要用几十根小棒表示,百位需要用几百根小棒表示。但如果出示数位,又会引起新的认知冲突:因为每个数位都有它的计数单位,那么每个数位只能放0到9根小棒,如果超过9根就得向前进位了。好心办坏事,教师原本想运用保鲜盒这个学具让学生形成数位意识,减轻新数认识的难度,但无形中又对学生后续数位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前摄干扰。怎样有效使用保鲜盒这个学具,既让它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消难器”,又不干扰后续学习?冥思苦想,是否可以在教学中再增加这样一个环节呢?师:能给这些盒子取个名字吗?生:个位、十位、百位
36、、千位。师:能用已经学过的数位知识取名,真棒!那能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字(623)吗?(请生拨数)师:为什么十位只有2个珠子?生:十位表示有几个十,拨2个就表示2个十,就是20了。师:那百位、千位呢?生:师(给盒子贴上数位名称):现在还能那样放小棒吗?应该怎么改?师:其实我们开始的放法可以理解成几个一百根加几个十根再加几个一根。而现在加了数位就可以理解成几个百加上几个十再加上几个一了。所以每个盒子小棒的数量只能控制在10以内了。综上所述,只有教师合理选材,适时使用,把准程度,才能让学具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好帮手!1、 验证性操作活动 这类操作是教师先讲解、演示、归纳
37、,再让学生通过实物或图片进行操作验证而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形式。操作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 2、探索性操作活动 这类操作是围绕某一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实物或图片进行摆弄、操作、尝试,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知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与思维的目的性。 3、创造性操作活动 这是提供某一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开展具有多种选择性结果的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象和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指导低年级学生如何使用学具 &
38、#160; &
39、#160;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学具的使用对学生理解和分析数量关系非常重要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
40、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练习: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
41、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数学操作活动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供给学生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学习的活动。浅谈“巧用学具,优化课堂” 小学低年级学生
42、好玩、好动,对色彩鲜艳、离生活较近、有趣味性的事情感兴趣。于是教学中,教师们便依据这些特点,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动画卡通人物、动物,在使用学具时选择各种具体、生动、漂亮的物体,为他们提供生活场景再现,使他们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提高。而高年级学生对一些事物已有自己的见解,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才愿意进行较深层次的讨论。所以,在他们具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教师不再注重只设计简单的直观的情景,而是要利用多种媒体给他们机会和空间,使他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自己尝试、参与、发现、归纳、概括、验证、总结中得到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便是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是从学生
43、的需求入手,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过程。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假设儿童喜爱的学习环境。教学中把学具与兴趣这一心理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素质正处于最敏感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学习成功渴望的
44、强烈程度,直接导致了他们对教师新颖教学方式的期盼。精心设计学具的使用,充分利用学具新颖灵活富有创意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活创新思维,开发学习的潜能,尤其能培养学生探究数学学习方法的能力。利用学具,辅助教学,是积极进行课堂改革的体现。使学生过去的“要我学”,变成现在的“我要学”。能够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钟表的认识”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中发现,钟表上有三根长短不一的针,还有12个数字宝宝,每两个数字宝宝之间有间格,一圈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教学中多让学生通过转
45、一转钟面上的时针或是分针,感知分针和时针之间的关系,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堂容量,更充分地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样学生通过使用学具,既能发现新知,又品尝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正确恰当的操作学具,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符
46、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巧用教具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上传: 刘鹏 更新时间:2012-5-30 14:58:39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
47、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浅谈学具在数学课堂的重要性上传: 谢纹 更新时间:2013-1-5 18:53:30 &
48、#160; &
49、#160; 浅谈学具在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教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在
50、数学教学中有技巧地使用学具教具,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教学的实际,我认为在教学中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教具有以下一些作用: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就地取材:教师先让学生分粉笔:有6枝粉笔,每3枝放在一个粉笔盒里,需要几个粉笔盒?这个知识是学生早已掌握的。接
51、着教师让学生拿出7粉笔,还是要求每3枝放在一个粉笔盒里,需要几个盒?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去分,分到最后还剩下1枝粉笔,这时有的学生拿着剩下的1粉笔不知往哪里放好,放在分好的粉笔盒里吧,可每盒只能放3枝,再单放1个粉笔盒吧,又不够3枝,怎么办?从而产生了问题。这时教师提问题:“你知道这1枝粉笔叫什么数?”话音刚落,有的学生便喊道:“余数。”教师马上接着说:“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然而然地发现了新问题,使学生了解了问题的提出,认识了余数,并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使学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自己一定要学好数
52、学。 二、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作用。 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教具恰恰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苹果的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
53、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三、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作用。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就要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教具
54、和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学习口算20以内加法时,教师先出示问题“学校买来9个白皮球,5个红皮球,一共买来几个皮球?”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把小皮球装进小盒子里,每盒只能装10个。学生经过讨论,一般会出现两种装法:9个白皮球与1个红皮球装满一盒,还剩下4个红皮球。5个红皮球与5个白皮球装满一盒,还剩下4个白皮球。然后,教师用教具演示或让学生上讲台演示装法,引导学生根据这两种不同的装法列出算式,并思考:95怎样计算?此时,学生已经历了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必能得出:9110,10414;或者5510,10414。除此之外,教学圆锥的体积,笔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等,用教具辅助
55、教学,往往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四、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作用。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可有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时,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这个名词,其中就渗透了转化
56、的数学思想;通过教具的操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例如:学习“11减9”时,学生利用小棒想出了3种方法:第一种,从1捆小棒中拿走9根,将剩下的1根与个位上的1根合起来是2根;第二种,把1捆小棒拆开变成10个单根
57、的,与个位上的1根合起来是11根,从11根里去掉9根还剩2根;第三种,先把个位上的1根拿走,再从1捆小棒中拿走8根,还剩2根。学生的不同想法,反映出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结合教学有机的向学生渗透了全面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探索、思维、创造的空间中发展了求异思维,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六、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
58、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教具和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1升和1000毫升的关系时,可分组让学生把l000毫升水倒进1升的量筒中,看可以倒几次?同学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记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我觉得教具学具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所以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
59、教具和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各种能力。充分地引导教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和谐互动,把我们的数学课上得更精彩。“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图片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
60、)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来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接着,他们可以用尺量或用对折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学具准备: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61、、直尺 二 教法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三学法指导 1、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
62、真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四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图形,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大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自主探究,归纳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三)、应用拓展 用“画一画、摆一摆、数一数、折一折”练习来巩固这节的内容。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的收获是什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节能空调清洗保养及维修服务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三人共同投资影视娱乐产业合同3篇
- 2025年度物流运输行业学徒工劳动合同3篇
- 2025年度放射性物质运输安全管理合同3篇
- 2024年砖厂股份转让书参考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在线教育股权认购与资源整合合同3篇
- 2025年度外墙防水涂料施工环境保护与监测合同3篇
- 2024版食品运输安全协议2篇
- 2024年网络文学作品的数字出版合同
- 2024版珠宝定制设计合同
- 老化测试记录表
- 金属齿形垫片安全操作规定
- (完整版)ABAQUS有限元分析实例详解
- 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2023学年度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附详解)
- 拍卖行业务管理制度拍卖行管理制度
- 焊接工序首件检验记录表
-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 饮品创业项目计划书
- 外国文学史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
- GB 18384-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