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二《我与地坛(节选)》说课稿_第1页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二《我与地坛(节选)》说课稿_第2页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二《我与地坛(节选)》说课稿_第3页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二《我与地坛(节选)》说课稿_第4页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二《我与地坛(节选)》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与地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我与地坛。我说课的内容共有六个部分,分别是:教材分析、目标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在前两个诗歌单元,训练“感知与领会”、“阅读与鉴赏”的基础上,掌握现代散文构思立意和写景抒情的常用技巧,以及散文欣赏的基本方法。本文作者通过“我”与“地坛”、“母亲”的关系,揭示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全文语言表现力强,平缓沉毅的语言中,往往透出睿智与机敏。二、目标分析我认为,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书、育人,使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实现他们的幸福人生,而语文课就应该从自身特点出发,去承担这样的任务。

2、为此,我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写景语言。确立依据:2、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增强学生面对苦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确立依据: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养成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确立依据: 我与地坛虽然篇幅较长,但脉络非常清晰。全文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情,我的思绪,注重的是“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写对母亲的理解,注重的则是“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中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第一部分的对“生命”的

3、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因此,本篇课文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从而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难点在于: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及对母爱的感悟。三、学情分析从我对所任教班级学生一个学期的观察发现,他们中绝大部分同学能根据老师课前布置的预习卡预习课文,因此知识目标解决较为容易,然而对于像本文这样谈及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学生们人生阅历尚浅,这样偏浅的理解能力就很难理解文章相对深刻的内涵。同时,我发现,我班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与父母的

4、互动中,缺少一种良好的心态,他们可能会被外人所做的一点点小事而感激不已,却不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究其原因,是他们对“怎样活”缺少一种辩证的思维和眼光。四、教法、学法分析我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过程。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能力并不是教育者通过外力灌输获得的,而是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因此,本节课,我将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多向互动学习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真地读,仔细地想,大胆地说,在学习中经历感知、体验、领悟,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轴,发展为中心,解放学生,从而达成本节课的学

5、习目标。我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是:组织、倾听、质疑、追问、监控。五、教学过程分析这节课我按照“渐进深入式”的教学思路来实施,分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互动学习适度拓展设计作业”五大环节,层层递进地完成学习目标。第一环节:学生自主学习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经过一个课间的休息重新进入课堂,我首先要做的是要采用一种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把学生的兴趣、思想、情感由课间带回课堂。我让学生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他们感受一种与命运抗争的勇敢。然后我设计这样一段导语: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毕业,文革时为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18岁主动去延安老区插队落户,21

6、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可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豪情壮志,所有的年少轻狂,都似乎成了海市蜃楼,他痛苦迷惘过好一阵子,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办的一家小厂,在那里每天画彩;再后来,他转向了写作,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时,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起来为他欢呼时,他倔强的昂起了头,但泪水却委屈地流了出来。这个人就是?由于我课前已经布置预习,因此大部分学生会告诉我是史铁生。由此检查学生对于预习卡中要求对作者的认识情况。大部门学生通过各种手段的查阅资料,能够知晓史铁生其人。那让我们来看看他在我与地坛是怎样走过那最青春而又最痛苦的岁月的。学了本文,你会对如

7、何来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入课题。2、学生自主快速阅读,概括课文核心内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因此,我限定阅读时间8分钟,并要求阅读后归纳概括。通过课堂上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能够归纳出,文章的第一部分讲的是地坛,第二部分讲的是作者对于母亲,对于亲情的理解。通过我的进一步引导,学生能够明确本文可以分为“感悟生命”和“母爱无言”两个板块。第二环节:合作学习在自主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再一次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分小组进行讨论、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文中第一

8、部分重在写景,这些景的特点是什么?与“我”的处境有什么相通之处?2、 看文中这一段描写,思考古园的景物除了荒芜、冷落外,还有什么特点?【描写见幻灯片】“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3、 面对这些景物,结合作者的情况说说作者得出了什么样的思考? 4、在“地坛”的景物描写后作者提出了哪三个严肃的问题?核心问题是什么? 5、文中写了母亲哪些行

9、动?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怎样的感情?表现母亲怎样的形象? 6、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了什么人生启示?当“我”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领悟到创作也“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8、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将巡回答疑。第三环节:师、生互动。互动1、上述的1-4题是用来学习第一板块:感悟生命,你觉得哪一题是核心问

10、题?为什么?互动2、上述的5-8题是用来学习第二板块:母爱无言,通过筛选信息找出关键语句,进而把握母亲的形象,了解母亲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是如何应对的。此时允许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意见不同的可以辩论,辩论说明他们在思考,我则会在学生的辩论中予以启发、引导。学生大致会有两个地方不能很好的理解:1、 作者提出了三个严肃的人生问题,为什么要把“我应该怎样活?”作为核心问题?2、文中第一部分写地坛,第二部分写母亲,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文中第二部分分析母亲的形象时,我们了解到,母亲给作者的启示是:面对苦难的命运,母亲选择用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母爱,为所爱的

11、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坚定地生活下去。这其实就是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学生此时便会恍然:作者这样安排,其实是为了引出下文。对于第二个问题,我这样分析:文中第一部分写地坛,是从写景入手,突出了地坛荒芜并不衰败的特点;第二部分写母亲,突出的是艰难但并不张扬的母爱。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抚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地坛是作者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学生此时便会顿悟:地坛和母亲都对作者继续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都是作者从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以此一来,学生不但理解了本文的重点,

12、而且对生命和母爱也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悟。可谓一举两得。第四环节:适度拓展 为何叫适度拓展呢?我认为,语文应该有它的自身特点,不能因为对艺术的无休止的欣赏让语文课变成艺术赏析课,也不能因为长篇的教育让语文课变成政治课。因此 ,我只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感悟、体会。 第一、引导学生观看用他们搜集来的图片做的幻灯片,并结合自身情况谈谈对生命苦难的看法。图片是学生在预习时搜集来的,所以对于图片的故事,他们了然于胸。只是他们人生阅历尚浅,没有遇到切实的人生苦难,可引导他们针对作为高职生,在这段人生生涯中,如何应对所遇到的种种质疑和不肯定?第2、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母亲对你影响最深的一句话或一件事

13、。 此处我根据课堂教学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尽情地说。此处完成由文本向生活的迁移。让学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壮,明白生命只有在负重的时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与可贵,以此消融平时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与痛苦。通过师生对话,展开心灵的交流,提升学生的精神与情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产生爱戴母亲的情愫。实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第五环节:布置作业1、教师布置题。2、学生设计题。首先,我将采用激励性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尽情地畅谈母亲对自己影响最深一句话或一件事,并在课后整理形成一篇短文。这样即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六、教学反思我在学校承担

14、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次说课内容是我根据第二个班级教学情况整理而成。我觉得相较第一个班级的教学,有几点收获: 1、语文课要适时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对本文的文本理解上,对于第一个班,我主要以引导为主,学生虽然能跟着我的思维一步步掌握文章结构,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因此,在第二个班级,我让学生自己讨论,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我只是加以适当的点拨。但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掌握的也很理想。 2、要实行多元的评价体系,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比如,在适当拓展这一环节,第一个班级,我是找我认为对这两个问题有思考的学生起来回答的。在第二个班级中,我则放任,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谈论自己

15、的观点,结果,我发现,这些平时老师眼中比较调皮的学生,他们对生命的认识,有着很多自己不同的认识。3、要坚持不懈的追求课堂的乐趣、乐趣的课堂。虽然我一直在努力着,但是对于一些学术性比较强的文章自己却做得还不够。总之,课堂是变化不拘、丰富多彩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以上就是我对我与地坛一文说课的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 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16、。 澹澹:水波摇荡貌。 竦峙:耸立。 星汉:银河。 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17、。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

18、,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

19、,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特色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