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1)_第1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1)_第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1)_第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1)_第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成功! 高一年级地理期末考试复习提纲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复习与归纳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1、自然资源:直接从自然界获得(自然属性),用于生产和生活(社会属性)的物质和能量。2、分类: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3、特性:分布的不平衡性、资源间的联系性、数量的有限性、利用的发展性。4、土地资源与人类采猎文明阶段:土地的质量对人的影响较大。人类对资源利用方式单一,利用率低。农业文明阶段: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成为重要因素。工业文明阶段:农业用地中,土地的质量和数量制约人类的发展 非农业用地中,土地的区位和用途成为衡量土地质量标准。人类对资源利用方式多样,利用率高。

2、5、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度开发、利益兼顾、保护环境、公众参与(是关键)6、土地荒漠化成因:主要为人为因素: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1、灾害分类: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旱涝),生物灾害。2、洪灾成因:自然因素: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等。 人为因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建筑物占据河道等3、洪水形成与汇水、排水速度有关:地面坡度大、土壤含水率高、植被覆盖率低汇水速度快。河道弯曲,排水不畅。4、洪水发生区域,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损失就越严重。5、防治措施: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

3、道等 非工程措施: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投入等。6、P89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分布、主要形成时间、危害、防治措施)灾害分布地区时间形成原因主要危害防治措施干旱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春旱伏旱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选择耐旱作物台风东南沿海夏秋热带副热带洋面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洪涝及时预报,做好防灾准备寒潮青藏高原以外地区冬半年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现象。使农作物、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受到很大影响。及时预报,做好预防地

4、震东南沿海和云南、西藏地区各季节均可发生地球内能以地震波形式释放出来,引起地面震动。摧毁建筑,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时发生火灾加强地震研究和预报,实施预防措施。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地质时期: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 人类历史时期(近几千年来):寒冷和温暖交替出现 仪器监测时期(百余年来):寒冷和温暖交替出现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呈波动上升趋势。2、全球变暖自然原因:地球处于温暖的间冰期。人为原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毁林(或植被破坏)。3、影响: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构成威胁;导致生态系统结构调整,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可能导致干旱、

5、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4、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其中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后,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气温上升。 措施: 1、发展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2、开发新能源,使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3、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大面积植树造林 4、公众提倡低碳生活。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增长模式(阶段)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低增长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低高低自然增长率低高较低低人均寿命短继续延长有所延长进一步延长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

6、增长增长速度减缓零增长或负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众多发展中国家印度、古巴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德、法、英、意、瑞典等发达国家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014岁少年儿童比重过大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严重带来的影响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人民生活贫困、生态环境恶化造成国家财富减少,人民生活贫困,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未来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加大资源、环境、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 劳动力不足,社会赡养费用上升,政府财政压力最大,以及青壮年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对策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生育和推迟退休、接纳移民和外籍劳工人口

7、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口迁移是永久或长期变更居住地,人口流动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人口迁入的原因:经济发达 劳力短缺 较好生活条件 较多的就业机会 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 人口迁出的原因:人口增长快 劳力过剩 经济发展慢 生活条件差 环境恶化 对迁出地带来的影响: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利于提高经济收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 造成人才外流等对迁入地: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加剧迁入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4、我国的人口流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民工流”。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8、 1、人口移动的动因: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1)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2)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因素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2、人口移动的效应:(1)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2)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 促进了经济发展。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世界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衡量指标:人口密度。但两个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尽相同。 2、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世界人口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

9、原与丘陵地区。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不等于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丰富程度(首要因素)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负相关)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性:具有(1)不确定性 (2)相对确定性。4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左

10、右。人口合理容量:89亿,最多10亿,按照美国消费水平最多7亿。5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我们坚定的实施“控制人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4、城市化的新特点: 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发达国家和发

11、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P33图2-1-4对比发达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时间、速度、水平、主导产业)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特点原 因发达国家起步早工业化早城市化水平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问题:环境污染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失业人口增多 就业困难 社会秩序混乱措施: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

12、境 卫星城的作用或意义:分担大城市的职能 缓解大城市的土地和交通压力 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环境 促进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如株洲)、矿产资源(大庆)、旅游资源(桂林)、商业贸易等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城市体系1、城市的作用: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它既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2、城市活动:分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本身服务(如居住、幼儿园、小学等);另一部分主要

13、是为城市本身以外的地区服务(如大学、大型工业基地、国家级研究所等),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3、城市体系的概念: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4、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中心地等级服务范围数量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提供服务职能的高低高大少远高级低小多近低级 城市功能区 名称占地比重区位特点其他特征住宅区是城市用地最广泛的形式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趋势距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出现卫星城商业区占用城市用

14、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中心商业区特点: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工业区占用城市用地的一部分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每个工业区的占地面积和人数要适当,工业区的数量要因地制宜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1、 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 例子:北京市中心为行政区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程度等条件不同,造成土地价格或地租水平的不同。商业、工业、住宅对用地的竞争能力不同,主要表现为支付土地租金的能力,即付租能力差异。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

15、和地租次高地区中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而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往往形成工业区。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影响人们对住宅区的选择。政策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易错点:我国华中重镇武汉选址的区位类型是:河流的汇合点 城市最基本的功能用地是:住宅区用地土地租金高低取决的主要因素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 商业区地租最高的原因是: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 住宅区,原因:既方便上下班,又利于购物工业区布局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城市外缘地带所考虑的因素是:地价便宜,对市中心环

16、境影响少(或降低地价,保护环境)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农业生产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显著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地形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国家政策(一般说来,距离城市越近,地价越高,应选择单位面积产值较高的生产类型,或不易长距离运输的农产品,如乳肉禽蛋花果菜等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与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有区别的,如影响南疆长绒棉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而非光照条件。南疆光照条件优越,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而气候干旱、水源不足是当地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

17、因素。农业的地域类型1、形成:世界各地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农业生产方式和类型各具特色2、概念: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农业生产类型,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代表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及热带雨林区;稻田多分布与平原和三角洲地区,水源充足的丘陵地区可通过修筑梯田,种植水稻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即南方)1. 分布:世界:美、加、澳、俄、阿(以家庭经营为主); 中国:东北、西北地区(国营农场)2.代表:美国中央大平原1.分布:世界:欧、北美、南非、澳、新 我国:珠三角的基塘生产2

18、.代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1.分布:美国、阿根廷放牛;澳、新西兰、南非养羊2.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 地势平坦 、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劳动力资源丰富 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大美国中央大平原:气候适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工业发达、技术先进;地广人稀;农业生产专业化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1)限制因素:灌溉(水源),修建东水西调工程。(2)优点:农场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忙闲错开,农民可有效的安排农事生产活动。经济收入稳定,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混合农业特点同商品谷物农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气候温和、

19、草类茂盛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距海港近,交通便利,利于出口特点生产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产品远销欧洲市场乳畜业:分布:西欧地区,北美洲五大湖区周围地区。产品:牛奶等奶制品西欧乳畜业发达的原因:1、温带海洋形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2、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需求量大,人们的饮食习惯热带迁移农业迁移农业的分布、从事人口及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等地广人稀的热带森林及其边缘地区。(2)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1、 热带原始森林滥砍

20、乱伐,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2、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技术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例如,在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会引起草场退化,甚至土地荒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渍化。3、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大量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广泛使用杀虫农药,会导致农产品和土壤遭受污染。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主要的工业布局类型:工业类型主导区位因素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指向型工业原料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21、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工业市场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工业能源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钢铁、冶金、化学等重工业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厂)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劳动力成本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等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指向型工业知识和技术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不同。(1)在工业发展的早期,原料和市场因素是影响工

22、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料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素质已成为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并形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区。(4)环境标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工业区位因素。(5)一个地区的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对工业区位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现代钢铁工业从19世纪起源后,目前其区位选择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时期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就不同。 主导因素区位选择典型例子早期煤炭炼铁时代煤炭资源靠近大煤田德国的鲁尔区20世纪初期开始铁矿资源靠近大铁矿武钢、鞍钢二战后消费市场沿海钢铁消费区上海宝钢工业地域的形

23、成:由于工业联系和集聚效应的作用,工业生产在空间上便形成工业地域。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工业的产品联系地理空间上的联系(共用基础设施)信息上的联系工业集聚(1)概念: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2)原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3)意义: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工业扩散的原因(1)工业部门过分集中,出现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堵塞以及原料、燃料困难等问题。 (2)现代交通运输的进步,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系统的建立,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等。工业集聚与扩散的关系工业的集聚与扩散是相比较而存在

24、、相对立而发展的:一般来说,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表现为人力、物力、财力的空间集中;到工业化后期,区域工业多表现为分散,即向工业基础较落后的地区扩散。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工业生产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人与环境的关系。2、随着世界各地的工业普遍发展,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工业与地理环境考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部分工业企业微观布局原则: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

25、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 第四章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交通运输主要方式:交通运输、现代通信、商业贸易作用联系工业与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是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联系的纽带。人类地域联系 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1.要求:运量大、速度快、成本低、连续性强等2. 发展方向:大型化、高速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现代通信1.邮政通讯:组成:由邮局和邮路组成;受地形障碍及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2.电信通讯:影响因素:地形、太阳活动等会影响到通讯质量。商业贸易主要环

26、节:收购(基本前提)、储存调运(缓冲器)、销售(终结)注: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比较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航空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运费高、能耗大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连续性强、损耗小运量大。铺设管道投资大,灵活性差交通运输的布局原 则自然上有利1.要求线路短、坡度缓;避开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段;避开沼泽、少跨越河流 2.考虑冻土、积雪的深度及大风、暴雨的强度和频率经济上合理要求投资少,且要满足

27、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如铁路、高速公路与直达为主,经过城市时从城市边缘经过。而地方公路则尽量经过城镇,村落,以增加运量。技术上可行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障区位因素决定交通建设最主要是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注:青藏铁路:1.两最:世界海拔最高、穿越多年冻土最长2.三大难题:高寒冻土、缺氧和生态脆弱3.区位:线路短,坡度缓,与青藏公路并行,便于施工 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的经济发展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障(冻土问题已经解决)交通运输站点区位因素选址要求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港口入港航道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平原地形对港口平面布置有利,但航道往往容易淤积腹地经济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腹地范围越广,经济越发达,对港口建设有利,另外还需要有完善的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