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学反思本单元小数乘法教学反思如下:一、小数乘整数这节课是小数乗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乗整数 的意义,掌握小数乗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 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 尤其是掌握了积 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乗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二)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数乗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索新知。(三
2、)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 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 解决办法。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 的算理及方法。总之,这节课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思考交流的学习中,给不同 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二、小数乘小数2课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担心几点:1 1、学生能不能理解例题中 10081008 除以 100100 的原因? 2 2、学生能不能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 的小数位数之和? 3 3、下午上新课,效果会不会不如早晨?学生会不 会有意
3、见?例题出示,提出问题,列式、估算,都没问题。提出用竖式计算 后,学生埋头计算,自己巡视了一圈,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计算,便 轻声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数进行计算;个别学生面对10081008,虽然把小数点点在了两个 0 0 之间,却不知道为什么点在这。告诉我看估算结果 的;多数学生知道,因为两个因数都乘 1010,积就乘 100100,要使原来的 积不变,需要将现在的积除以 100100。几个学生一说整个计算过程,其 他学生恍然。于是一通都通。“试一试”自然没问题。计算法则都是 学生自己总结的。今天的例 2 2 依旧利用下午第二节课上的,例题出示,说说有关数 学信息,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学生自己列竖式计
4、算, 根本不需要我去讲 解就说出了在“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 要用 0 0 来补足”的注意点。后 面的“试一试”自然一帆风顺。反思感受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 法和移动小数点位数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基础上教学的。虽然最初担心学生不理解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但是,由于自己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非常注意让学生通过计算整理计算法则,发现注意点(能化简的要化简,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 0 0 补足),用估 算的方法检查验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学中自己才轻轻松松地完成教 学任务。通过这两个例题的顺利教学,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3八、1 1、对于每单元的知识教学,一定
5、要踏踏实实的讲解到位,注意 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双基的训练,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过。不 要炒夹生饭,这样才能让自己后期的教学顺利进行。2 2、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 量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多给他 们说话、板演的机会。3 3、课前注意钻研教材,注意要教学的内容与前期教学内容及后 期教学内容的联系,对学生学习情况要清楚地了解,对学生可能出现 疑问的地方进行预设,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随机应变。”三、求积的近似值注重“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一 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 合学生的
6、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 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然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 意识”是教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 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 两种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积的近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师备课时一个人精心设计好,避免问题由 教师提出来,避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生的主 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 问题情境。本课教学从讨论“购物时应该考虑了解哪些信息呢”入 手,了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真实想法。 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看法 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情境的创设者。本
7、课还创 设了 “填写发票”的问题情4境,通过联系刚才大家解决的问题,提出“你能帮卖方填写一张发票吗?”,使学生产生“填写发票”的需 要。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填写发票的过程, 在填写过程中引导学生 掌握填写发票的方法,从而获得了“必要的数学”。在这个解决问题 的情境中,思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 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 创设情境并非 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 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其次,要避免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较少,讨论 的焦点要避免停留在“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要引导学
8、生进一步 体会“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根 据计算结果帮卖方开发票写金额) 产生疑惑, 并尝试自己解决, 进而 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钱应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 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最后,要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针对性强,且具 较强的开放性。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 上。从而在讨论合理性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 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在例 5 5 教学后,安 排三个层次的练习加深理解:其一,举出老师生活中购买东西的例子, 有的钱保留一位小数(商场不收分了),有的钱保留整数
9、(自由市场 讨价还价,了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让学生认识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保留;其二,通过一道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 多次保留,比较哪个值最精确从而让学生明确,数位越多越精确;其三,安排一道计算结果正好是两位小数不需要保留的应用题,让学生5明确取近似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结合生 活实际,根据 3 3 个商场的价目表,让学生设计购买 3 3 样东西的方案, 由于学生要考虑到价格、质量、路程、时间、信誉等问题,因此出现 了多种方案,是一道开放题。学生既得到了技能训练,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连乘、乘加、乘减”是“小数乘法”这个单 元的内容。生活
10、中需要用连乘获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教 材选择了“学校图书室用正方形瓷砖铺地”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素 材,设计了“用 100100 块瓷砖来铺,够吗? 110110 块呢?”的问题情境。 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呈现了小数连乘、 乘加两种算式, 通过这两种不 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小数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到小数 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一样,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 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 的计算经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学时 应当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 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道理一样,避
11、免盲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因此本节 课,我努力做好以下两点:(1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现 代教育中,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 的创新意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难,完全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 但这样一来,学生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就相当于死 记硬背。所以,本课我采用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情境,启发学生用不同 思路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 减的运算顺序,并同时体会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2 2)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学过
12、程中,我特别注意把数学活动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从学生 们较为熟悉6的铺地砖的活动引入,使学生易于从生活经验出发,便于 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 有利于学生认同本节 课所要领悟的规律。巩固练习时,我特别注意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 的良好情感。第二单元小数除法教学反思本单元小数除法教学反思如下:一、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不同就主要在小数点上了。同一个题可以有多种方法解决,22.422.4 宁 7,22.47,22.4 千米,是一周跑的总路程,问平 均每天跑多少千米。孩子们想到了三个方法,第一个就让我
13、惊讶,他 把 22.22.4 4先乘 1010,除以 7 7 之后,得数再除以 1010,从而得到正确答案。 他很好的应用了除法的计算规律,这是在四年级时学过的。第二个学生把 22.422.4 千米转化为 2240022400 米,除以 7 7 之后得 32003200 米,再转化为 3.23.2 千米。这个学生利用了转化的思想,转化是数学中很重要的一种 思考方法,也常常被使用。第三个学生很干脆:“用竖式计算就可 以。”呵呵,这可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于是,她一边说,我一边在黑 板上写,当商了 3 3 之后,她说要先点上小数点,我问为什么。其他学 生也看着她,是一样的问题。她说:“商的小数点要和被
14、除数的小数 点对齐。”显然,这名学生是预习过的,对教材中的这句话非常熟悉。 我怕有学生对“商”和“被除数”不明白,特意在这儿多问了几句, 说明哪一个是“被除数”,哪一个是“商”。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做了几个练习,有六名学生板演,都做7得不错。例 2 2 是一种新的情况,列出算式为 5.65.6 + 7 7,有好几个学生张口就 说出了答案。但列竖式的时候,遇到了问题:根据上面的例题知道,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可是商的小数点前面没有数 啊?这也难不倒孩子们,立刻就说出:添“0 0”。我纠正:“是商 0 0,当整数部分不够除的时候,商 0 0,点小数点。” 在整数除法中,当有余数的时
15、候,就不再计算了;现在学了小数,就 可以添 0 0 继续算下去。例 3 3就是这样一种情况,算式为 1.81.8 1212,竖 式中商了 0.10.1 之后,余数是 6 6,教材中问:“接下来怎么除?自己试 试。”有学生是预习过的,知道可以添 0 0 后继续计算。可也有学生有 疑问:“为什么要添 0 0 呢? ”我让孩子们讨论这个问题,是啊,为什 么可以添 0 0 继续算?也许是熟视无睹了吧,我都没想过这个问题!讨 论一段时间后,几个学生发言,但都不合适。于是,我引导他们往数 的意义上去考虑,商 1 1 的时候,是把 1.81.8 看作 1818 个十分之一;余数 为 6 6,添 0 0 (0
16、 0 也可以看作是落下来的)后,即为 6060 个百分之一,这 样就可以继续计算了。二、小数除以小数小数除以小数是学生在学习完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进一步 学习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我对在课堂的落实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这节课是后续性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 经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 学,要抓住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关键来 进行,因而教学重点定位在怎样移动除数和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教8学本节课时我把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把握定位在知识的生长点和关键处,即引导学生思为什么要把除数 0.850.85 变成 85?85?”,“为 什么被除
17、数 7.657.65 也要跟着移动相同的位数呢?”。这个为什么就是 让学生知道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已有的知识除数是整数 的除法。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连接点;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 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前一天的预习在小组内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的一个尝试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来讲课,讲对知识的理 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 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说出在小组交流后对知识的理解。 而我则充当 引导者的作用,随着学生的汇报在学生没有讲到和教学重点难点进行 点、弓 I I。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 动后的小数点
18、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 后点。三、商的近似值商的近似值是在小数乘除法之后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小数除法 的基础,且已经掌握了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本节课旨在学生认识循 环小数,并且会根据要求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上课伊始,出示例 7 7 中的图表,并根据要求列出算式 4040+ 6060。当 我刚想提出要求时,发现有的学生已经做了起来。我并没有阻止,而 是继续让学生在计算中发现问题。 算了一会后,发现有的学生抓耳挠 腮,有的学生小声的嘀咕,还有的干脆停下了笔看同位的。知道学生 遇到了困难,我故意问:“怎么都不算了,有结果了吗? ”“没有, 除不完。”“怎9么可能呢?为什么
19、除不完?” “老师,真的除不完, 你看,总是余 4040,根本就除不完。”看来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的时候了。“想知道为什么吗?打开书,看看你能从书上找到答案 吗? ”话音刚落,利索的孩子早已经打开了课本读了起来。 一分钟过 后,学生们都发现了问题,知道了这是循环小数。但对于循环小数的 知识,书上只是提到了定义,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而学生想知道的 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瞧,有的孩子有疑问了:“老师,循环小数书上 没有说怎么写,该怎样写横式呢?竖式要除到什么时候? ”提的好, 看来好奇心已经很浓了。于是我让学生打开课本,读一读101101 页的“你知道吗”,从中获取他想得到的答案。在学生得到想要的
20、答案后,我顺势引导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的方 法。女口:保留两位小数要除到第几位,保留三位小数要除到第几位等。 有了前几节课的基础,再加上浓厚的兴趣,学生很快探索出解决的方 法,并用3030 分钟的时间,高效率的完成了本课的任务。且在练习中 也很少发现错误,让我高兴的同时也深深的意识到兴趣对于学生来说 多么重要。反思前几节课的教学,似乎除了灌输乘除法的法则外就是大量的练 习,但效果并不是多好,补充习题中的错误层出不穷。想来,计算课 本来就是枯燥乏味的,大量的练习只能徒增学生的厌倦感,如果只是 纯粹的计算,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所以,在今后的计算课中, 首先要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21、性,让学生在享受 成功感的同时,主动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四、循环小数成功之处:(1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新课导入是否能激发学 生的10认知兴趣,是一节课中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 质量。合适的导入,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 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适的导入,有承上启下,降 低认识坡度、分散教学难点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情 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等手段, 营造 适宜的氛围,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机结 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
22、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提高自己。(2 2)创设氛围,主动探究。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把学生作 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学生的发展视为教学的首要目标。 而以往认为一 节好的课,就是教学目的明确,课堂教学结构严谨,突破重点难点, 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对知识掌握牢固。而现在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上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否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是否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在 上述案例中,学生在思考、争论中发现新知,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 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该成为参与数学活动的一分子。(3 3)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讨论与思考,自己得出 结论。以上几点
23、在本节课中体现得较好,获得了成功。不足之处:本节课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观察的材料较 少,针对循环小数的重点“依次不断重复”这几个关键词语可以再出 几道练习题,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循环小数的特点。 在授课的过程中 虽有学生主体性的学习但是还有教师的主导性体现。 在练习的设计中 对于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可以增加混循环小数的形式,同时也可以增 加循环小数与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区分使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循环小数。其次由于循环小数是11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循 环小数的读法。五、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创设问题情境,弓I出课题“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 学内容的高
24、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解放学生的思 想,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根据低年级学生都对 小动物比较喜欢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帮 小猴找规律引出的一系列问题。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 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二)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本教学设计教学层次清晰,注意合理地处理“教”与“学”的关 系,采取层层推进的办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规律(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共同发
25、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几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 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 总之,在这三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 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 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六、解决问题12本节课主要是教学乘法两步计算, 连乘应用题有两种解法。 在教 学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 我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 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 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
26、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 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 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 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 题。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 3 3 个方阵一共多少人?第 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 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 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 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方阵有 8 8 行,每行有 1010 人的条 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
27、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 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 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 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 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 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2 2、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小 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 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 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 学生真正成 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 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
28、的观点。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13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3 3、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 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 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 学生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 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 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 表达能力有待
29、提高。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教学反思本单元观察物体教学反思如下观察物体设计意图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能观察23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 4 4 个小正方体摆成 的物体。在学习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 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 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 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 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 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 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习效率,培 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基本达到
30、了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语言描述 上还欠缺,学生的主动探究兴趣不强,以及我的教学语言组织得不够 简洁,严14密。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和思考:(一)重组教材:教参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例题和想想做做 1-21-2,但是如果就这 些教学内容,整节课就显得比较单薄,没有训练的深度和广度。现在 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再是教教材,所以我增加了这节课的 教学任务,教学例题和想想做做 1-41-4,从上课的情况来看,正好是一 节课教学时间,比较充实。另外对书上的题目进行了改良,例如想想 做做 3 3,书上原来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我把它改成 了从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一字改动,提
31、高思维的难度, 调动了整个教学气氛,原来只有三种摆法,改了一下就有8 8 种摆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练习的层次性针对以上的教学内容,如何有机的结合,使之浑然一体,我在教学设 计上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首先我在进行例题教学时,让学生在观察 三个不同的物体时,先让学生摆一摆,从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在表格里。然后交流发现,得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 不同的。接着我安排了连线练习(想想做做 2 2),这部分是使学生沟 通视图与物体的联系,然后观察三个不同的物体,(想想做做1 1),提高了观察的要求,要求:形状相
32、同的画一个图形,形状不相同的画 三个图形。马上给出许多不同的物体,(想想做做 4 4),要求找出形 状相同的面,以上练习只是根据由 4 4 个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物体来观 察形状,深化了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这部分内 容教学较简单,最15后我练习了根据视图来摆出不同的物体, 这部分知 识相对较难,这样设计练习有坡度,体现练习的层次性,由易到难, 由浅到深。(三)教学语言的描述在教学语言的描述上,本节课我力求做到了语言规范,在学生上 台用教具摆物体时,尽量在语言描述上表达得清楚,如:三个小正方 体横着摆成一行,然后把一个小正方体摆在左边小正方体的前面, 从 视平线上观察物体的三个面
33、,(四)学生的操作对于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 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 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 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五)尊重个体差异对于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拼摆出相应的物体, 我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 摆法,锻炼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启发想象,在交流摆法时,我肯定了不同学生的摆法, 有的学生摆了 4 4 种,有的学生摆了 6 6 种,有的学生上台摆出了第七种 摆法,第八种摆法,我都对学生进行了表扬,但我没有让所有学生都
34、能拼摆出八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这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不同的学 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教学反思本单元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如下:一、用字母表示数16每次上过课后,总有或多或少的感慨与反思。针对自己用字母 表示数的教学,谈一谈自己教后的体会。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们由具 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五年级孩子来 说,本课内容较为抽象与枯燥,教学有一定难度。我认真思考了课程 标准中关于字母表示数部分的目标要求,注意到在原有知识技能的掌 握应用要求上,怎样“注重、强调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经历用字母表示 数的过程”十分重要。所以我设计了试图让学生充分经
35、历用字母表示 数的过程的教学环节。字母简写的过程,知识点较多。很多地方并没有开展探究的价值。 在教学时我采用“自学” + + “讲授”方式,因为有些数学概念,是约 定俗成的,是前人所规定的,我们没有必要去深究,就如同我们可以 用手机来打电话,就不必去深究手机的工作原理。 部分知道点以老师 讲授还是必要的,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接受来巩固认知, 节约了教学 的时间资源,优化教学程序。本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多次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学生有独 立思考的时间,有合作讨论的交流。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 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学生来说,在新 课的开展中,运用他们所熟悉的身边的
36、人或事,如,老师的年龄、自 己的年龄,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学生因感兴趣而易于了 解接受。同时,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想法,相互的讨论,发展了思维, 增强创新意识。二、解简易方程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 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 要求方程的 解法要17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 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 老教材中解 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 了一个加数二和-另一个加数,减数二被减数-差,被减数二差+减数,一 个因数二积+另一个因数,除数二被除数
37、+商,被除数二商X除数这些 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 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 0 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 的 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 于是, 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 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 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 两边同时减(或加)同
38、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 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 错的现象了。为新课奠定了基础。 在突破重难点时, 我设计借助天平 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 1 1 图意列出方程 X+3=9X+3=9 时,我把皮 球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 X X 的值,在天平上 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平左边有一个 X X 和一个 3 3,怎么 让方程左边就剩下 X X 呢? ”学生马上回答:“减去 3 3。”师:“天平 右边也应该怎么办? ”生:“也减去 3.3. ”师:“为什
39、么? ”生:“天 平的两18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我因势利导地使 学生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课堂练习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 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 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它将永远警示着我认真钻研教材, 备好每一节课。三、稍复杂的方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 1 1 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考, 思维难度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
40、,思路比较顺, 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一)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解答例 1 1 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 助学生找准题量的等量关系。我从学生喜欢的足球入手,引出数学问 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又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二)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让学生当小老师,从问题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解决问 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的 信心,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我 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例 1 1,最后老师
41、让学生把 各种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哪种解法合理,再从中选 择最佳解题方案。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列方程解题 的优越性和解题的关键,19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 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 面信息,白色皮多少块,黑色皮多少块,白色皮比黑色皮少多少等信 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在练习本上画线段图,然后指导学生 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 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
42、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一句话,教会学生 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 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本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如下一、平行四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设计的思路是: 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平行四边形的底、 高、 面积。 再通过对数据 的观察,提出大胆的猜想。通过操作验证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 积的计算方法。再利用所学的公式解决问题。我认为让学生简单记忆 公式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理解公式,因此,必须让每个学生亲历知 识的形成过程。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带 着自己
43、的操作经历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 课堂是充满未知的,在 课后我认真总结了这节课。(1 1)数方格中的得与失。教材中所设计的数方格的过程是紧跟上图中的花坛来的。把两个 花坛按比例缩小后画在了方格纸上,让学生把方格纸上的1格看作1平方米来数。这与学生以前的数法有了细微的差别。 再加平行四边形 中有不满120格的情况,怎样才能把面积准确的数出来是学生需要认真 思考的问题。当时我让邱泽昊同学到前面数的方格, 结果在数的时候 也不是很顺利。如果这个时候我引导学生把左侧沿着方格线剪开移到 另一侧,把所有的方格变完整再去数。并且告诉学生这种割下来补到 图形另一侧的方法叫割补法。这样教学就可以为学生以后把平
44、行四边 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做好方法上的准备了, 所以说这个地 方我处理的不是很好。(2 2)数学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课之前,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学具,而且 要求小组每个成员剪的平行四边形要不一样。 课堂的操作是:先量出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把平行四边形的数据记录在自己的本子上, 通过剪拼,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 面积。再思考转化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通过思考,汇报, 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思考,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的 面积计算公式,不但使
45、他们知道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也提高了动手, 动脑的能力。这对于以后学习图形的知识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方向。在课堂上,我还觉得练习的密度及处理的方式不够巧妙,在今后的练习中还要注意练习的设计和处理。二、三角形的面积本节课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一)渗透“转化”的思想在课的开始,学生把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平均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 形,借助长方形的面积算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初步感到直21角三角形和长方形有一定的联系。课中,通过两次的实践操作,学生 更加明白了其实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在课的结尾,我再 适时进行了总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就可以动脑筋把它转化成 我们以前学过的就
46、知识。这样,“转化”思想贯穿于课的始终。(二)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 对三角形进行拼摆,再让他们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让其他小组的 同学对黑板上的图形做及时的补充;在小组合作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 式时,我也尽量让学生对其他各组的推导过程进行补充或提出异议,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到了知识,在交流中看到了可以用许多方法解决同 一个问题。(三)重视数学的应用性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把一 块长方形花坛平均分成两半,你认为应该怎样分开呢?如果平均分成 了两个直角三角形,那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课中, 我又让 学生求红领巾
47、的面积、算出标志牌的大小。这些都让学生认识到了数 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性。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推导三角形面积的方式太 过单一,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只让学生进行了拼摆,其实对于 部分学生来说, 他完全有可能想出如割补、 折叠的方法。 我考虑到课 堂时间的有限,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不强,就没有设计了这样的环 节。三、梯形的面积反思我的教学,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先汇报计算方法和结果,再展 示思考方法,接着讨论这种方法的合理性,是否能用这种方法解决全 部梯形的22面积计算,进而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从教学效果看,大部 分学生能运用初步形成的转化的思想将两个完全一样的
48、梯形转化为 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汇报时还 有一种方法是将梯形运用割补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 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体来看不如前一节课的效果好。 我仔细分 析原因如下:一是学生的准备不充分(部分学生没有准备梯形图形), 导致参与面小了,效果不理想;二是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好,不能将自 己的发现从数学角度和思维的方法来表达出来, 我想这也是我们数学 教师长期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数学学习的品质; 三是学生的个性没得到 张扬,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有的学生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完成推导梯形 面积的过程。我想这些都是我们数学教师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四、组合图形面积组合图形面积是
49、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 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是这些知识的发展,也是 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在操作 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及其特点,让学生自主解决组合图形面积 计算的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组合图形面积的 计算问题。在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如何使组合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基本图 形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把这个图形分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 通过画 辅助线表示出来,如果认为有几种分法,就分别在图形上表示出来。 接着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做法,通过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法(以分割成 两个长方形为例),第一,你是怎样分的?(分割
50、成两个长方形); 第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长乘宽);第三,要计算第一 个长方形的面积,长是23多少,宽是多少?要计算第二个长方形的面积, 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运用分割或 添补法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但在展示学生分法时,忘记了将在巡堂时发现的个别学生的分法是由于找不到相关条件无 法计算图形面积也进行展示和集体讨论为什么,这是不足的地方(如 果当时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展示汇报不同的分法后, 教师接着 引导学生总结优化出哪种分法更利于我们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或者哪种分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更简单, 然后就让学生用这种 方法来计算图形的面积
51、,可能后面的环节就不会不够时间)。学生汇 报了不同的分法后,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进行图形的面积计 算,然后让学生汇报展示,从中小结优化出那种分割法或添补法计算 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更简单。这个环节花的时间比较多,跟前面的环节有类似,结果后面的时间很紧。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要多注意教学 环节之间的内容设计,尽量紧凑,及时发现问题和作出反馈。24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本单元在 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 用, 掌握更大数的读写, 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 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
52、以内数的读写、大数 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 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 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 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 合作交流的方法, 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 培 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用数学知识和 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 数据,使
53、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 对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小方块,合作数小方块, 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 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 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 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 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
54、着习以为常的心态, 要 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 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 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 掌握的较难, 在课前, 我也预设到了这 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 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 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 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 的头脑中25比较模糊。 我认为主要在于: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 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
55、, 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 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 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 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 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 四年 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 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 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 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 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 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 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 于四年级
56、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 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 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 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 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 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 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 (知 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 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 “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 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
57、本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这样安排进一步完善和提 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步学习乘法计算打好基础。教学时先复习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知识复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尝试练习,初步感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 程,然后26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但是,在学生的作业中,反映出许多的问题。主要是计算能力不过关, 原因是多方面的。教材分得过散也是一方面原因,一学期四五节课,学生还没掌握内化为自己的技能,一单元结束了。所以在新授之前,一定要对已有知识复习,掌握要领,其次加强训练强度,使之形成技 能,达到熟
58、练掌握的程度。第四单元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 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 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 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 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 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 *的,哪些线是不交* *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 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 * *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交* *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
59、维的层面 来。鉴于此,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精心设计教案,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 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 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 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针对本节课, 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1 1、 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2 2、 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273 3、 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 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 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 ,,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 进一步拓
60、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 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 1 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 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 2 2、 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 3 3、时间把握不 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 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总之, 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我将真实地对待, 坦然地 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 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 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 断的自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作养殖协议范本
- 定向学生三方就业协议书
- 电器购销合同模板
- 湖北省孝感市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试卷【附答案】
- 中考物理复习专项类型3材料阅读题组课件
- 高考总复习语文分册2第1板块第5章第2节考点1仿用句式(含修辞)
- 人力资源规划与薪酬管理真题与答案
- 工程项目管理题目带答案
- 第33讲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
- 工程项目管理A卷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学期 期末综合模拟测试卷( 人教版)
- 绿色课程: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探索
- 【课件】2025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策略研讨
- 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同城票据交换业务操作规程(试行)
- 2024年新高考Ⅰ卷、Ⅱ卷、甲卷诗歌鉴赏试题讲评课件
- 中能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2024国家级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招聘35人(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桥梁施工手册
- 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课件(完整版)
- 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带括号的练习题
- 【正版授权】 ISO 3585:1998 EN Borosilicate glass 3.3 - Properties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