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兵车行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鲁教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语文 兵车行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鲁教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语文 兵车行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鲁教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语文 兵车行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鲁教版必修2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鲁教版夯基达标优化训练系列我夯基 我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车辚辚( ) (2)唐蕃古道( )(3)啾啾( ) (4)荆杞( )(5)土埂( ) (6)愤懑( )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中重要字词读音的把握。要平时多积累。 答案:(1)lín (2)f (3)ji (4)q (5)gng (6)mèn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哭声直上干云宵 况复秦兵奈苦战 千村万落生荆杞 武皇开边意未已 天阴雨湿声啾啾 解析:A项“宵”应为“霄”,“奈”应为“耐”;B项“戌”应为“戍”;C项“廷”应为“庭”。答案:D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行人弓箭各在腰 行人:从军出征的人。干云霄 干:冲。C.县官急索租 县官:统治一县的官吏。比邻 比邻:同乡。 解析:C项“县官”是指官府。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行人弓箭各在腰 B.尘埃不见咸阳桥山东二百州 妻子走相送 解析:A项“行人”指从军出征的人;C项“山东”指秦地以东;D项“妻子”指妻子儿女。 答案:B5.将下面的文学常识补充完整。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_,诗中常自称_。著名的“三吏”(_、_、_)和“三别”(_、_、_)就是他有代表性的诗作的一部分。他被称为_,他的诗被称为_。 解析:此题考查与本课相关的文学的把握。杜甫作

3、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特点、字号和重要作品都属于要掌握的范围。答案:子美 少陵野老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诗圣 诗史我综合 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

4、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6.“行人但云点行频”的意思是频繁地征兵,许多唐诗研究专家认为,这“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请分析其理由。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全诗围绕反对战争展开,“点行频”可以理解为全诗的诗眼。参考答案:“点行频”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从一个征夫出征的场面,推及过去已经发生“多次”;而“点行频”的原因则是“武皇开边意未已”,其结果是田园荒废,民不聊生。7.诗中例举了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

5、人”。这一事例是非常典型的。为什么说是“非常典型”的呢?请简答。 解析:因为“点行频”说明像这样的现象在当时是很多的。这是以点代面的写法。参考答案:“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是当时社会上普遍的情况,从一个征人的人生遭遇可以看出“点行频”的内涵本质,这样由点到面,反映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8.诗中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 解析:这是从前方战场写到后方家园,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战祸之烈。据此分析即可。参考答案: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揭露“开边未已”给劳动人民所造成的苦难,深刻批判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二)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 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

7、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

8、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的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9、,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

10、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9.本文的标题只是一个假设复句的前一个分句。通读全文后,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这个复句的后一个分句。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填写的后一个分句应该揭示文章的主旨,即文化的力量。参考答案:(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你会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或:你就会为说不出的痛苦找到名字和定义)。10.看四郎探母时,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请说说你对“只好”一词的理解。 解析:答案的关键词是“理解、同情或抚慰”,答案

11、内含这几个词的意思即可。 参考答案:一句唱腔,灼痛了几十年的老伤疤。作者能够理解父亲那个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的痛苦,但此情此景,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于是只好紧握着他的手,用这样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抚慰。11.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请结合全文,简析“柔弱”和“强韧”的含义。 解析:“强韧”可用原文信息回答,如:它有时会使读者或听众愁肠百结潸然泪下,“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它使“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使大家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参考答案

1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看起来是柔弱无力的(或“文化在强权政治、战争或命运面前往往柔弱无力”);但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使人具有归属感(或文化认同) 12.作者从四郎探母懂得了为什么伊底帕斯李尔王在千百年后仍让人感动。你认为作者懂得的是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把握。“懂得”的内容必须围绕“文化的力量和价值”这个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懂得了凡是抒写永恒的人性、深入人类灵魂的文化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永久的(或:懂得了作为公民社会里最重要的黏合剂的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懂得了能引起归属感的、凝聚社会文化认同的文化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永恒的)。13.全文共15段,第13和第14段的顺序是否可

13、以颠倒?为什么?请简要说明道理。 解析:在12、13、14段里,作者从文化对孤独的个人的痛苦的抚慰写到它还能让人找到共鸣(归属),再写到能使疏离的小团体连结并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由小到大,层层递进,阐述了文化的重要性。参考答案:不能颠倒。原因:是从个人到同类再到社区,逐层深入或由小到大的关系。二、语言运用14.2010天津,17 请在横线上补写所引词作的句子。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样是菊花,在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看来“_,_,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而在革命领袖毛泽东笔下则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_,_。”(采桑子·重阳) 解析:这是对名句名篇背

14、诵的一种变相考查,有语境,有出处,形式新颖,能避免机械枯燥的默写。答案: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说起杜甫,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忧国忧民的形象,可是仅凭这些,杜甫“诗圣”的称号才说对了一半。杜甫在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们不太知道的行为和品格,才足以使宋人把“诗圣”的称号给了杜甫而非李白;也正是这些行为和品格,就连苛刻的南宋理学宗师朱熹也大加赞扬,把杜甫评价为人格上的楷模。 孟子说,人皆可以成尧舜,意思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尧成为舜。明代的王阳明甚至说满街都是圣人,但是如果我们取一个严格的标准,谁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圣人呢?而我们可以请出一位人物,那就是杜甫。杜甫一生身居下位,是一位平民中的平民,但他却以自己的行为和实践完成了平民到圣人的超越。这也是后人除诗歌之外极力推崇杜甫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在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安史叛军占领了长安,无数的唐朝大官都投降了,做了一个伪王朝的伪官。包括当时的宰相陈希烈、驸马张垍、杜甫的好朋友王维等人也这样做,惟独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