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2019年同步练习题卷_第1页
人教版必修2《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2019年同步练习题卷_第2页
人教版必修2《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2019年同步练习题卷_第3页
人教版必修2《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2019年同步练习题卷_第4页
人教版必修2《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2019年同步练习题卷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必修2第15 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2019 年同步练习题卷人教版必修2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2019年同步练习卷一选择题(共50 小题)1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街头有营运执照的人力车已有2 万多辆,城市人口平均每150 人一辆,人力车成为除电车、汽车以外市民外出主要的交通工具。全凭体力谋生的人力车夫大都是农民。这说明()A 列强入侵促进了中国交通近代化B 中国近代城市畸形化发展C 上海已经成为国际化大都市D 自然经济不再是经济主体2贝尔试图说服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投资他发明的“新奇玩意儿”,却被后者当作痴人说梦而婉拒。这个“新奇玩意儿”最有可能是( )A电灯B电话C电报

2、D 电影放映机3 1881 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这就是()A 淞沪铁路B京张铁路C 唐胥铁路D 青藏铁路4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叹的是( )A 航空运输业B 铁路运输业C 电报电话业D 轮船运输业5 “中国传统交通方式以自然力为动力造成流动困难,这一方面限制了人们流动范围,形成安土重迁的传统;另一方面形成交通特权和等级性,流动多为官、士、商,国家设官道、驿站、舆轿等级制度。开口通商后,西方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人清末民初时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众化、公共化长途交通网和城市交通体系。 ”材料表明,中国近代交通

3、方式的变革()A 使中国对外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B 有利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C 促进中国交通在城乡的均衡发展D 冲击了社会等级和特权制度6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指旧式运输、客栈、装卸行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 ”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A 改变传统就业结构B 利于反抗外国侵略C促进思想解放D 阻碍交通业发展7 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 ” “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时的汽车又称蒸汽机车B 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C该现象反映了中国交通近代化D 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8 1917 年东

4、方杂志刊文报道: “济南市面,向推西关及西门大街为最殷盛,自胶济津浦相继通车,西关外之商埠亦日臻发达,马路宽坦,电话电灯之杆线,植立两旁,气象颇觉不寂。 ”上述材料说明近代济南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是( )A 商埠发达B电讯领先C地理优越D交通拉动9据上海电信史记载:“ 1879 年 9 月,大北公司向申请德律风(电话)专营权,条件是向租界提供一整套电话通讯网。 ”文中省略的是( )A 英国政府B总理衙门C上海知县D工部局10 在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的发明创造中,有许多新兴通讯和传播工具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下列通讯和传播工具中属于这种情况是()A电话B电报 C电视 D 互

5、联网11 如图滑稽画载于民国元年上海时事新报附送品时事新画报上。它是为配合“耳闻”但未“目睹”文字叙述的应景之作,是“画”出来的,反映了生活百态。该画( )A 直接反映出上海受到革命思想影响B 说明民国初年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C是民国初年社会生活质变的有力证据D 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转型12 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连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表明( )A 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B 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中国交通发展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D 西方垄断了中国近代运输

6、13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 “电”最有可能是()A 有轨电车B有线电报C电话D 无线电报14 有人说,中国近代新式交通的发展虽然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性质,但它毕竟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A 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B 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C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D 使中国的经济实现独立15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主要反映了()A 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接受B 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

7、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16 1896 至 1911 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较大发展,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0 倍,如图呈现了当时铁路投资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铁路修筑的资金来源充足B 此时清政府重视修筑铁路C近代商人投资于铁路建设D 清政府完全掌握铁路修筑权17下列关于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中国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是洋务派创办的B 工业革命时期的汽船发明于英国C美国莱特兄弟在19世纪末发明了飞机D 世界上最早的汽车诞生于美国18近代有竹枝词写到:“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

8、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 )A 铁路运输业B 水运业C航空业D 电报电信业19自史蒂芬孙发明火车以来,世界交通运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代中国由于落后、列强的侵略,中国铁路建设缓慢发展,到了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铁路建设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跃居世界( )A 第一位B第二位C第三位D第四位20 1909 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负责这条铁路设计和施工的是()A 李鸿章B张謇C詹天佑D 陈启源21 19 世纪 70 年代已经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A轮船B飞机C汽车D马车22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

9、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突出反映了()A 新式交通工具改善了人们的出行状况B 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传统的伦理观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 新式交通工具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23 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架设于()A天津B台湾C广州D 哈尔滨24 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影响包括() 促进了经济发展 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 束缚了人们思想 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A B C D 25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该诗反映了()A 近代通信工具的改进B 交通工

10、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C 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D 近代中国社会新习俗的出现26下列交通工具最早出现在上海的是() 有轨电车 公共汽车 地铁 磁悬浮列车。A B C D 27儒勒?凡尔纳所写的小说环球世界80 天是有现实依据的,1870 年,一位名叫乔治?特雷恩的人环游了世界80 天。特雷恩当时环游世界有可能借助的交通工具是()A汽车B火车C飞机 D 磁悬浮列车28 从晚清顽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 “损害地脉”到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的历史变迁反映了()A 封建迷信是当时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B 官员的喜好对各行业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C 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趋势是向机械

11、动力演进D 近代交通的进步逐渐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29袁昶乱中日记残稿记载:“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 ”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A 阻碍当地经济发展B 冲击了传统行业C 促进了当地交通的进步D 利于反抗外国侵略30 上海洋场竹枝词: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 ” “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时的汽车又称蒸汽机车B 材料反映上海已进入立体交通时代C该现象反映了中国交通近代化历程D 此种现象最早出现于19 世纪末31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 年指出: “九十年来中国交通

12、事业之设施, 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 19 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 1872 年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创办 1906 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上海建成 福建第一次通了火车A B C D 32 1905 年的一首歌谣中唱道: “卢沟桥,汉口岸,消息流通流不断,快马如飞轻舟似叶,哪及火 轮一寸铁,祝我帝国好好好,祝我铁路早早早,一时勤劳百世安,从今不歌行路难。 ”这首歌谣 反映了()A 通信工具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B 交通工具的进步加速了社会交流C卢汉铁路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D 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完

13、全解决33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A 公共汽车B飞机C火车D轮船34中国近代航空事业起步于()A 清政府时B北洋军阀政府时C南京临时政府时D 南京国民政府时35近代北京民风保守,19 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据记载: “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 ”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骡车, “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人力车厂也随之各处林立,营业甚为发达。 ”这说明()A 中国应用工业革命

14、成果速度快B 近代北京的交通日益发达便利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D 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 36如图是电视剧闯关东朱开山(义和团失败,朱开山走上闯关东之路,在广袤荒凉的土地上和妻子儿女们白手起家,一路拼搏,最后一举成为哈尔滨重工业富商)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据此,对晚清的经济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A 新旧交通工具并存,体现了晚清社会受工业文明的冲击B 中国民族工业一定程度推动近代人民的出行生活新变化C近代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D 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经济以民族经济占主导地位37 八十天环游地球是法国作家凡尔纳创作的著名科学幻想小说,该书发表于1

15、872 年,当时可以“环游地球”的交通工具包括( ) 轮船 火车 汽车 飞机。A B C D 38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加快了通信建设的步伐。下列事物或现象出现最早的一项是()A 无线电报创设B 首条电报线在台湾架设C电话传入中国D 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39 1890 年前后一位地主从浙江余姚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但从宁波乘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却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科技。材料主要反映出()A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水平提高B 浙江周边地区的交通发达C工业品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D 交通进步推动人观念转变40 20 世纪 20 年代初,

16、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 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这表明上海()A 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B 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D 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41 曾经作为中国人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在汽车、摩托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失去立足之地。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它又在呼唤环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这说明()A 中国社会生活节奏变慢B 自行车具有便捷的特点C中国自行车制造水平高于汽车的制造水平D 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42 如图 所示为中国近代一则自行车广告

17、,中有 “同昌飞马牌女车, 注册商标,谨防假 冒。乘脚踏车有益体育,女体育家宜提倡之。电报 (有线号码、无线号码)电话 (号码) ”等字样。该广告反映出()A 自行车已成国人的主要代步工具B 自行车成为女性锻炼身体的首选C自行车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D 19 世纪末广告宣传方式日趋多样43如图是“飞机发明一百周年”纪念邮票中的“中国篇”,邮票背景图中的左侧是中国人制造的最早飞机,其设计者是()A 冯如B 徐寿C李善兰D华蘅芳44在1904 年印行的上海工部局治安章程中已有马路章程17 条,其中规定:行车一律靠左边道路;超车必须从右边向前;车辆转弯须慢行,驾驶员必须伸手示意;车辆不得疾驶等。这主

18、要说明()A 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B 中国的交通领域开始近代化C近代中国的交通业滞后于西方D 临时政府注重交通文明培养45驮运(用牲口运物)、驿运(驿站式)和木船运输是中国古老的运输方式,近代以来日渐衰落,但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却快速发展起来。这说明()A 传统运输方式比较适应大后方的形势B 传统运输比现代运输方式更具优越性C物资产地分散,只能用传统方式运输D 大后方的百姓只熟悉传统运输方式46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 电影事业B铁路运输C航空事业D电报电讯47 1915 年天津市民出行有

19、了多种代步工具可供选择。但当时还不能选择的是()A 人力车B有轨电车C公共汽车D自行车48 “上海公共租界街市之繁盛,以南京路至江西路转角处为最,自晨七时至晚七时,各车往来,不绝于道,约计其数,则电车450 次,汽车900 次,马车1000 次,黄包车18000次,独轮车1000 次” 。材料表明,上海城市交通()A 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B 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C 率先引进了近代交通工具D 呈现新旧并存的显著特征49汪康年在论铁路国有与民有一文中指出:“各省筹款之难,不能动工者,其总协理以下,坐耗薪水如故也。筹款易者,则争角剧烈,靡费尤甚。于是七八年之久,筹款一二千万,仅成路一二百里有之;筹款

20、数百万,仅成路数十里有之;而用人之冗乱,采办之侵蚀,与官办无异。 ”材料反映出( )A 近代铁路建设资金缺乏B 官办与民办均出现腐败C 民办铁路建设成效不佳D 近代中国铁路建设艰难50 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材料反映了( )A 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B 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C 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D 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17 / 20人教版必修2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2019年同步练习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50 小题)1 【解答】A 材料未体现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排除A 项;B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后的农民流入城市

21、,主要不是从事工商业活动,而是靠人力车为生,说明中国近代的城市发展不是以工商业发展为基础的正常模式,而是出现畸形发展的趋势,故答案为B 项。C 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 选项内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B 。2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贝尔发明有线电话,促进了通讯事业的发展,故B 正确。电灯由爱迪生发明,排除A。电报是一项对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发明,它是由美国发明家莫尔斯发明的,排除C。电影放映机卢米埃尔(法国)兄弟共同发明的发明的,排除D。故选: B 。3 【解答】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是英国人修建的,以英国道路公司的名义修建的吴淞铁路,全长十二公里,但不久就被拆除,实际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是由唐

22、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时间是1881 年。故 C 正确,排除A。京张铁路1905 年 9 月开工修建,故排除B。D 在新中国成立后修建。故排除。故选: C。4 【解答】A “音书万里一时通”显然不是说明航空的,故排除;B 题干材料“音书万里一时通”反映的是通讯业,与铁路运输业无关,故排除;C据材料关键语“电气能收夺天工”和“音书万里一时通”可知强调的是通讯工具,是电报电话业,故正确;D 题干材料“音书万里一时通”反映的是通讯业,与轮船运输业无关,故排除;故选: C。5 【解答】A 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开放以后,才促进了交通的发展,而不是交通发展促进了开放。B 材料没有体现出对民主思想传播的影响。C

23、 从材料中的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众化、公共化长途交通网和城市交通体系,可以看出,近代交通方式的变化,促进了城乡的均衡发展。D 材料没有反映出对社会等级和特权的冲击。故选:C。6 【解答】A 从材料可以看出,由于修建了铁路,从事传统运输行业的很多人就失业了,说明铁路修筑改变了传统的就业结构。B 材料与反抗列强侵略无关。C 材料没有涉及到思想解放。D 材料没有体现出阻碍交通业的发展。故选: A。7 【解答】A 汽车是内燃机车,不是蒸汽机车。8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电车的出现的影响,没有体现工业革命的影响。C 材料可以看出出现了汽车和电车,而且出现了交通规则,这反映了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是交通

24、近代化的体现。D 材料看不出半殖民地的色彩。故选:C。8 【解答】A 材料反映商埠发达的原因是交通建设,故A 排除。B 材料只反映了电话线的存在,无法体现电讯领先,故B 排除。C 材料未涉及地理优越,故C 排除。D 据材料“济南市面,向推西关及西门大街为最殷盛,自胶济津浦相继通车,西关外之商埠亦日臻发达,马路宽坦,电话电灯之杆线,植立两旁,气象颇觉不寂。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近代济南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是交通拉动,故D 正确。故选: D 。9 【解答】注意关键信息,“ 1879 年 9 月” “德律风(电话) ” “租界”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5 年英美法从上海租界章程规定中取得第一块

25、租界,当时是三国公用一个租界,委任外国领事成立上海“工部局”取代上海县政府管理租界。故选: D 。人教版必修2第15 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2019 年同步练习题卷10 【解答】根据材料“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可以排除电视和互联网,中国出现电视最早是20 世纪 50 年代,出现互联网是在20 世纪 90 年代。 “至今仍在广泛使用”应是电话,故A 正确。B 现在已经很少使用,排除。CD 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 A。11 【解答】A材料体现不出革命的思想。B 材料不能反映出汽车是主要交通工具。C材料只能反映出生活出现了变化,但是不能说发生了质变。D 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上海出现了汽

26、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故选: D 。12 【解答】“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表明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故A 正确;BCD 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 A。13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通讯工具,而不是交通工具。B 材料反映的应该是清朝时期,当时还是洋务运动阶段,当时只有有线电报,没有无线电报。C电话是20 世纪才传到中国。D 无线电报是20 世纪才传到中国,而材料明显是洋务运动阶段。故选: B 。14 【解答】A交通工具发展确实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B 交通工具发展也影响到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C交通工具沟通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加强了中国与世界

27、的联系。D 近代中国经济实现独立与交通工具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选: D 。15 【解答】A看不出人们的好奇。B 材料不是强调改变出行状况。C材料看不出人们的赞同。的伦理观念。故选:D 。16 【解答】依据图片信息可知,投资构成有70%左右与政府有关,故B 正确。A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 项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排除。故选: B 。17 【解答】A 中国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是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立的。B 工业革命时期,蒸汽轮船是由美国富尔顿发明的。C 美国人莱特兄弟是在20 世纪初发明的飞机。D 世界上最早的汽车诞生于德国。故选:A。18 【解答】从材料当中的描述“举头铁

28、索路行空”、 “音书万里一时通”可知需要架设电线,另外还有传播信息的功能,由此可知,这是电报通讯,故选D。ABC 三项航空业皆与此描述没有关系,应排除。故选:D 。19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知,中国铁路在“九五”计划期间达到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成就,故D 项正确。其他都不符合。故选:D 。20 【解答】结合所学在可知,1909 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故C 正确。A 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BD 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均与京张铁路的修建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BD 。故选:C。21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轮船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

29、成果,在鸦片战争后逐渐传入中国。故A 正确。飞机、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不可能在19 世纪 70 年代之前传入中国。故排除BC。马车不是新式交通工具。故排除D。故选: A。22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挤得非常可怜,看不出改善了。B 材料中,男女可以住在一起,而且非常拥挤着,冲击了传统的男女有别,不可接触的观念。C材料看不出人们的赞同与认可。D 材料没有涉及到整个社会秩序的混乱。故选: B 。23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 70 年代,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ACD 三项均不符合,排除。故选: B 。24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

30、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据此可知 错误。 均是我国电讯产业快速发展的影响。综上所述,故B 正确,排除ACD 。故选: B 。25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影响,而不是通讯工具。D 材料反映的应该是轮式交通工具的影响。C没有体现出服装的改变。D 也看不出习俗的新变化。故选:B 。26 【解答】有轨电车和地铁最早出现于北京,公共汽车和磁悬浮列车最早出现于上海。故选:D 。27 【解答】A汽车是1870 年以后才有的。B.1870 年之前最先进的陆地交通工具应该是火车。C飞机是20 世纪初才有的。D 磁悬浮列车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才出现的。故选: B 。

31、28 【解答】A材料反映了封建迷信对中国铁路事业的阻碍,但不是主要原因。B 材料体现不出官员的喜好对铁路发展的影响。C材料只是反映了铁路的发展表现,不能代表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整体趋势特点。体现了交通的进步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故选: D 。29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铁路的修建使顺天府的老百姓失去传统的谋生手段,传统交通方式发生了改变,即冲击了传统行业,故B 正确;阻碍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当地交通的进步、材反抗外国侵略料未体现,故 ACD 三项错误;故选:B 。30 【解答】A 当时的汽车应该是指内燃机。B 有红绿灯,并不代表立体交通系统的出现。C 材料反映了,在上海有很多的,租电车,有

32、交通管制的体系说明中国交通近代化的特点。D 汽车是20 世纪传入中国的。故选:C。31 【解答】 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是当时交通工具进步的表现。 1872 年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创办也是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1906 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上海建成是错误的。 福建第一次通了火车不符合材料的时间特点。故选:C。32 【解答】依据材料“快马如飞轻舟似叶,哪及火 轮一寸铁”可知交通工具的进步加速了社会交流,故B 正确。A 不合题干主旨,排除。CD 说法绝对,排除。故选:B 。33 【解答】材料“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表

33、明火车的速度极快,经过的一切景物非常多,故 C 正确。材料中的“车轮”两个字可以排除 B 项的飞机与D 项的轮船。故BD 错误。公共汽车此时还没有,故排除A。故选:C。34 【解答】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 年。 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北洋政府先后拟订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大民航线路。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D 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朝晚年的顽固派和民国初期的孙中山对铁路发展的态度完全不同,21 / 20人教版必修2第15 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2019 年同步练习题卷故 B 正确。ACD 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故选: B 。35 【解答】依据题干“19 世纪末人力车引

34、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可知,反映工业革命成果应用速度慢,故A 项错误。依据题干“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骡车”可知,出行多靠骡车,故B 项错误。依据题干“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 “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可知,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 C 项正确。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 项错误。故选: C。36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民族经济虽在一定时期获得较大发展,但由于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及外资的压迫使其始终未占主导地位,故D 项分析错误,合题意。故D 正确。ABC 均是对材料信息的正确分析,不合题意。故排除。故选:

35、D 。37 【解答】 轮船出现于1807 年, 火车出现于1814年, 汽车发明于1885年, 飞机发明于1903年,故选: A。38 【解答】A 无线电报是在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B 首条电报线路在台湾架设,应该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大概是19 世纪 80 年代。C 电话传入中国是在20 世纪。D 中国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也是在20 世纪。故选: B 。39 【解答】A 材料不是反映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反映交通的发展。B 材料不是强调浙江周边地区的交通发达,而是强调交通的发展对思想产生的影响。C 材料反映的不是工业品的输入,而是交通的发展。D 从材料中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科技。可以看出由于交通的进步,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故选: D 。40 【解答】依据材料“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 “成千上万的行人”可以看出各种各样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类型人的需要;故B 正确。没有相关参照物可以得出A 项的结论。故排除A。B 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只涉及上海,无法得出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的结论。故排除D。故选: B 。41 【解答】A 材料未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 材料中 “几个党好”意在强调中国要实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