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应反思教育本质_第1页
复旦投毒案应反思教育本质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复旦投毒案应反思教育本质导语:罪恶其有来自,只因埋藏得太深大学医学院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于3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在上海中山医院不幸去世。面对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医学准博士,不是死在学校实验室里,也不是死于医院手术台上,而是死于如兄弟姐妹的同学之手,悲愤填膺,却深感吐槽无力。人的嫉妒心真是可怕,原来,毒药的毒不是最毒,最毒是贪婪找不到底线;罪恶的恶不是最恶,而在于人性失去最后的防线。逝者已逝,逝者安息;生者余悲,生者珍重。特别是黄洋之父母,白发送黑发,情又何以堪?一、层出不穷的校园投毒案如今复旦投毒案的调查进入公安机关调查取证阶段,话说黄洋中毒的物质N-二甲基亚硝胺,该物质普通

2、医院并无库存,一般由课题组购买,使用者非常专业。如此一来,可以锁定罪犯嫌疑,目前黄洋的室友林某已被刑拘。我们现在等待的是真相,望公安机关及早破案,尊重事实,不冤枉好人,不放过凶手,千万不要重演94年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事件,无真相、无结果的流局。我们拭目以待,真相不仅是我们需要的,而且是也是对死者黄洋最大的安慰。对于我们,需要积极面对黄洋案这个悲剧:反思我们的大学,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这个社会。如今我们的大学生怎么啦?大学人们心目中纯洁的象牙塔已然不是学术之地,被我们不良的社会空气所污浊,成为是非综上几个案例,无论是出于嫉妒,还是仇恨,投毒去危害自己的同学,这无疑是社会的责任,是我们教育的失

3、败。笔者总是以最大的善意进入人们的内心,试图去分析他们的内心。平常人想来,要去谋人性命,那得要有多大的仇恨、多扭曲的内心,才能下此毒手?黄洋与犯罪嫌疑犯林某共为同窗,同为室友,一起求知,更何况,校方称两人并非同一专业,已否认室友因妒忌其读博投毒,那还有多大的利益冲突?林某再自我为中心,也不至于因为一点利益或者一丝不快,便草率地谋杀室友。对于案件的真相,我们必须去关注。现在是黄洋同学是被毒死了,在全社会的关注下,相信作恶者终将被绳之以法。但是,我们想想也后怕:若是这等心有歹念的投毒者走向社会,按照他这种不健全的人格,一定会做出更恶劣的反人类的事来。因此,这这个意义上讲,黄洋是牺牲的了,以烈士的形

4、式! 二、教育的缺陷:重功利轻人格 教育的本质,不仅在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智的健全、人格的丰满。中国作为曾经的一个文明之邦,也曾有过这样的见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将传道放在了教育的首位。中国目前之教育,为人垢病久矣,暴露出来种种问题,深刻地告诉我们:教育不应该视为简 单的技能培训,切不能忽略人品而重于技能;培养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思想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是舍本逐末。因为品德不全而技能超众的所谓人才,一旦误入歧途,高学历高智商的罪,更恶更毒,所以,干起坏事来危害性就越大。钱理群先生也曾厉词批判现行的教育制度:“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

5、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事实上正是如此,虽然中国人受教育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这些受教育者们并没有去推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是铁杆的利己主义者,千方百计地想在社会中占据一个相对自己有利的位置。一旦占据有利位置后,又会千方百计地维护这些既得利益。正因为如此,社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相反,越来越堕落了。正因为如此,校园频发投毒事件就不足为奇了。这些经过“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恶的基因将充分展现,完全可以这么说:他们绝对是奸商的好苗子、贪官的后备队甚至可能无恶不作,而且觉得作了恶是一种高人一等的技能。复旦投

6、毒事件中,林某不择手段地清理掉品学兼优的黄洋,“廉价”地使用卑鄙手段来清理掉自己的对手,其实,恰恰影射我们社会的现实。比如我们社会中的“逆淘汰”现象,说明人们不再顾忌手段的卑鄙了,让自己捞到实际好处才是王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小人得势、恶人当道”的社会。三、教育的陷阱:意义无多的竞争著名的“路西法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作恶。即一个恶的环境,再好的种子也受之影响,最终开出恶之花来。事实上,我们认为象牙塔般纯洁的大学已经严重变质了。中国的大学校园,理想主义色彩全无。大学们没有经过人格的培养,自然就没有多少人品,他们过早地与社会同流合污,纷纷追逐自己的私利,确立的人生目标就是:要么

7、冲进体制中去抱到铁饭碗;要么成为亿万富翁,抱得美人归面对利益的诱惑,不管自己有肉没肉,都上去咬上一口,争取让自己吃上更多的肉。作为国人,都争名夺利,乐此不疲:争着发财,争着买房、争着出国、甚至要争自己的墓地其实,这些人们要争的,正是权力者制定并抛出来的,就像抛出肉骨头一样,给大家来争,互吠互咬,大家一嘴狗毛才好。竞争就这样激烈起来的!作为校园也概莫能外,学生也要面对各种竞争:入党要争、奖学金要争、贫困生名额要争、荣誉要争、选调生要争、先进分子要争、连当个班级小小干部也要争,学校推荐工作的名额也要争学生们就是在为争这些荣誉,弄得耳红面赤。而这些各种竞争的名目,也是学校抛出来的,美其名曰是“激励”

8、。许多竞争的名目,实则无关人品,甚至无关学术,只是有利于学生们将来的就业与升迁。所以,这种机制根本没法培养出什么大师级的人物。相反,培养出一大批思想有问题的人,他们非常功利,又喜欢万事都做绝,以确保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黄洋与林某之间的恩怨,可能缘于两人之间的竞争:两人成绩很好。可惜的是,林某不生惺惺相惜之感,反生既生瑜何生亮之叹!他很有可能是为了能够出一口被黄洋盖住“光辉”的恶气,选择的方法并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超越竞争者,而是通过违法的不正常手段干掉竞争者。如果林某投毒属实的话,那么这一事件毁灭的,将是两个风华正茂的高学历人才,以及他们 背后原本满怀期待的父母家人,争来争去,竟争得一场空。

9、结语:反思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不仅在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智的健全、人格的丰满。从当年的朱令到今天的黄洋,频频投毒于室友,我们该反思的不仅是校园!研究生被毒杀的背后(吕宁思)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中毒不治身亡,这起悲剧的源头目前已经锁定在他的同学身上,那么据悉警方现在已控制住嫌疑人林某,林某可能是下了毒,那么投毒具体的原因还在调查当中,此事与其说是令人震惊,不如说令人悲哀,这种同学给同学下毒的行为,上一次在清华大学就发生过给一个女同学下毒,这固然是一种非常恶性的案件,但它的根源应该不仅仅在于同窗之间性格不合或者吵架交恶等人际关系问题,见微知著,他是当前大学中的同学关系的一个缩影。现在的大学校园受到整

10、个社会唯利是图风气的影响,同学们在利益的趋势与压力下读书,不少人信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种价值观,唯利是图,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有些学生就把同学视为学习或者是感情与未来生活的对手,甚至敌手,为了战胜对方,在学校里几乎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连对法制的畏惧都置之后要知道当今中国大学生的精神危机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它既是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在年轻人中的反映,也是中国教育失败的例证,一个国家的未来在于年轻人的心态,年轻一代利己主盛行,反过来也说明国家社会缺乏理想之光。 另一件事:南京一高校两名学生发生争执导致一人死亡中昨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学生在宿舍内因为玩游戏发生口角,并大动干戈,终导致

11、一名学生抢救无效而死亡。17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承认此事,并表示正在配合公安机关进一步调查此事马加爵案年前,云南大学马加爵拿起铁锤结束了四个同学的生命。全国为之震惊,也引发了大家对其犯罪动机的思考。听了马加爵的遗书,他本可以是个十分优秀的人,孝敬父母,并且拥有惊人的毅力。他5000元的学费是从家到学校借了一路借来的。马加爵的母亲依靠给人熨衣服过活。有次其母亲丢了100元钱,马加爵把100元丢在过道里让母亲捡到。马加爵是可杀但不可恨的,倘若在面对室友和同学的对其恶略的言语和行为,他能够及时的调整心态,朋友及老师家长给予足够的关心,惨剧就不会发生了吧。进入大学后,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分析和评价

12、逐渐显得客观和全面,在心理上会形成自我纠偏、自我调节的能力,不健康的情愫会慢慢消失,但极少数学生由于长期积聚的心理压力无从释放,或在外界突发性事件的刺激下,普通的心理问题极有可能发展为病态人格或心理障碍。马加爵便是这种心理不适应的极端典型。首先,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 大学是人生中一个新的成长阶段,我们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开始新的生活。这里有多比自己优秀的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有着不同的喜好。要学会与大家相处,融入到集体中去。也许马加爵的室友同学的确有些过分,马大可选择不予理睬,调整好心态,努力的去发展自己,是自己变得更强大。其次,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有点。马加爵自卑很大程度上是不会发

13、现自己的优点,他把自己孤立与社会之外,甚至表现出格格不入的特点,生活中难得有阳光。可以在实践中找出自己的优点。要勇于挑战困难,从挑战困难的实践中获取成就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在实践中产生的成就感和在实践中发现、认可的优点更能激发我们探索的激情,树立积极面的良好心态。马加爵获得过物理竞赛一等奖,成绩优异,意志坚强,自己打工赚生活费,这些都是同龄人所不能做到的,倘若他能关注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发展自己的特长,就会多了成就感,少些自卑。再次,学会与人沟通。自我封闭、缺乏交往的人思想都比较容易钻牛角尖。如果钻研学习,成绩就会直线上升。马加爵就是如此,上初中时他从成绩平平一跃成为优秀生,获得数学竞赛

14、第一名,全国物理竞赛第二名,因而带动全班的学习氛围。上高中时曾因迷恋电脑而荒废学业,一旦醒悟,只用一个月的苦读又上升到全校第四名,并考入重点大学。他的犯罪行为也与钻牛角尖有关。他认为同室同学对他不友好而怀恨在心,制定了杀人计划和逃跑计划。他从容不迫地杀了人,然后逃往天涯海角。自我封闭与自我逃避是万万不能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往往自尊心、好胜心过强,人严对己宽。尤其是那些具有攻击性、自利性和投射性的学生,个性上的弱点使他们在同学中处于被排斥和受冷落的地位。形成慢性苦闷和心境恶劣。校园中经常会见到性格抑郁,不善于与人沟通的学子,他们积郁的情绪不能以正常的途径发泄出来,久而久之就使他内心深处隐埋着一枚“

15、炸弹”。由于成长在农村,马加爵的外部环境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他的个人空间非常狭隘个人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马加爵中学的日记扉页上摘抄了一句巴尔扎克的话: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事实上,他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独的。因为他总不愿与人交流,不愿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从他许多文字或独白留言来看,他即使表述,仍是遮掩的、矛盾的。马加爵的情绪可能被自己压抑到了极致,而爆发只需要那么一点火星。大学是我们步入社会的重要转折和过渡时期,大学不仅是要进行必需的知识积累,也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状态。对许多学生来讲,大学意味着他们开始像成人一样相对独立的生活,开始锻炼人的社会交际能力,开始独自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16、“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中学生突然越入一个完全一新的环境,而心理准备、指导或承受力却步履蹒跚,面对生活中发生的坎坷,很可能引发情绪化、非理智的行为。作为一名大学生,们应当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关注自身心理的健康,以积极阳光的面貌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去。 贪污贿赂 我本人是主张将来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废除所有的犯罪的死刑的。但是,在保留死刑的前提下,保留哪些罪的死刑,是不是应当首先废除贪污贿赂罪的死刑,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就有赵秉志、邱兴隆等著名刑法学者提出废除包括贪污贿赂罪在内的经济犯罪的死刑;此后,湖南学者王明高在其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提出同样的观点;去年湖南省

17、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江必新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表达了这一观点;最近,著名学者周永坤教授在法学月刊第8期撰文主张“废贪墨罪死刑”。我个人认为,在保留死刑的前提下,主张首先废除贪污贿赂罪死刑的说法,不符合刑罚设置的根据原理,也不具备立法的现实基础。 学者们主张废除贪污贿赂罪裂开的第一个理由是认为经济犯罪没有致人死命,对其适用死刑违反罪刑相当原则。因为经济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罪不致死”,对其处死刑是过渡的惩罚。对此,我的看法是,现代刑罚注重刑罚与犯罪之间内在性质(价值)上的统一性,而不是量上的简单类似。如盗窃与徒刑、罚金之间单纯从外在的形态来看,的确存在着显著的不等同,但是从他们的价值来看,彼此之间是可

18、以比较的。在贪污贿赂与死刑之间,不能简单地说因为贪污贿赂没有剥夺人的生命就认为其不该当处死刑。事实上,在国际上,大赦国际有所谓“对普通罪行废除死刑”的提法,大赦国际举例说,普通罪行是指“死刑只为法律的例外的罪行,譬如根据军法或叛国罪而产生的罪行设置死刑。”目前有11个国家是“对普通罪行废除死刑”的国家。我注意到,军事罪和叛国罪在这些国家是在杀人罪废除了死刑的情况下仍然保留了死刑的罪名,但是,这些罪并不是一定会致人死命,对这犯些罪的人处死刑显然不全是因为“杀人偿命”这个古老的正义观,而是因为其危害性非常严重,因而死刑与这两种罪“有着内在联系”。就贪污贿赂罪而言,严重贪污贿赂一样可以导致亡党亡国,

19、在这一点上,它与军事罪和叛国罪是一样的,贪污贿赂犯罪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犯罪,而是归属于独立的类型,其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廉政制度”,不是仅仅用所贪污受贿的金钱的数量可以衡量的,在保留死刑的情况下,首先废除贪污贿赂罪的死刑,没有足够的依据。学者主张废除贪污贿赂罪死刑的第二个理由是认为由于我国对贪污贿赂罪规定了死刑,这给惩治这一犯罪的相关国际合作带来法律障碍,而为了将贪官引渡回国又会造成“同罪异罚”。对于因为死刑犯不引渡而导致因为贪污贿赂罪死刑的存在而引起引渡障碍的问题,我认为是不能成为贪污贿赂罪废除死刑的理由的。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个案中的国际合作即承诺不对被引渡者处死刑而达到引渡外逃贪官的目的。联

20、合国引渡示范条约第三条“拒绝引渡的强制性理由”中一共列举了7种情况,其中第一种就是“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如果按照“贪污贿赂罪的死刑妨碍国际合作”的逻辑,军事罪和叛国罪往往被认为是政治犯而不引渡,为了国际合作岂不要首先废除这两种罪行的死刑?至于在“承诺不处死刑”的情况下引渡回来的人与类似情况下没有外逃而处死刑的人的人可能会“同罪同罚”的问题,我是这样看待的:同罪同罚,这是一种理想,任何刑罚都是以罪行为基础,考虑各种国家利益、社会利益而制定的刑事政策指引下进行立法的结果,如外交人员和国家元首等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人的刑事责任不直接适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而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这就是一种不平等,

21、但是,这符合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我们在必要时不得不牺牲刑法平等原则而作特殊规定。而废除贪污贿赂罪死刑,虽然做到了同罪同罚,却会因为为了平等而使很多罪行重罪轻罚,这也是一种不公正。在所有的贪污贿赂人员中,外逃者数量虽然不小,但比例毕竟不大,两种不公正相比较,我认为保留贪污贿赂罪死刑能够使大多数罪犯罚当其罪,因而是相对更公正的选择。主张废除贪污贿赂罪死刑的第三个理由是认为死刑对贪污贿赂犯罪分子没有威慑力。有的学者还举出了国外的一些统计数字加以说明。其实,人怕死的本性使死刑具有威慑力这其实是不需要经过论证的简单常识。死刑的威慑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杀头不要紧”这只是一部人可以做到的,对大多数人而言,

22、死刑的社会预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正如西南政法大学陈忠林教授所说:“至于说死刑对遏止腐败没有太大效果是站不住脚的。生命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东西,说一个人宁愿用其他东西来换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违背最基本的常识。”主张废除贪污贿赂罪死刑的第四个理由是认为废除贪污贿赂罪死刑有利于发现其他犯罪证据,从而有利于打击贪污贿赂犯罪。因为贪官不能承担长期监禁的心理压力的时候,或当他看到其他的贪污受贿罪犯仍然身在高位而心理失衡的时候,他将立功咬其他的罪犯。因此,留下他的性命就是留下了发现犯罪的线索。(周永坤:为反贪贿,应除贪墨罪死刑,法学,2006年第8期第43-45页。)这个逻辑其实是不堪一击的,“长期监禁的心理压力”、和与他人比较时的心理失衡可以导致贪污贿赂分子“咬其他的罪犯”,但是,当其被判处死刑的时候,最有可能选择立功而保命,因为任何心理压力都不及面对死亡威胁时的“心理压力”的,所以,死刑恰恰是最好的发现其他贪污贿赂犯罪证据和线索的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