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2010717龙卷风暴灾害天气过程分析_第1页
砀山2010717龙卷风暴灾害天气过程分析_第2页
砀山2010717龙卷风暴灾害天气过程分析_第3页
砀山2010717龙卷风暴灾害天气过程分析_第4页
砀山2010717龙卷风暴灾害天气过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砀山“2010.”龙卷风暴灾害天气过程分析单 位: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专 业: 大气科学 班 级: 08级大气科学专升本 姓 名: 汪观正 指导教师: 朱红芳 二O 一O年 十 月 三十 日目录提要(1)关键词(1)引 言(1)1 龙卷风暴发生前天气形势分析 (1)2 龙卷风暴发生前的物理条件分析(2)2.1位势不稳定分析 (2)2.2低层水汽辐合分析 (3)(3)2.4低空急流分析 (4)(4)3 卫星云图分析 (4)4雷达资料分析(5)雷达基本反射率 (5)(7)径向速度(8)(8)5小结(9)砀山“2010.”龙卷风暴灾害天气过程分析提要本文对2010年7月

2、17日砀山龙卷风暴灾害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热力动力条件进行分析,认为在高空低槽东移,两高之间辐合带加强的有利环流背景下;高层强幅散,低空强急流,强的风垂直切变,中低层低涡切变线,为地面中尺度气旋发展为龙卷气旋提供了较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充分利用雷达图、卫星云图、自动站等实时监测资料,是开展灾害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服务的有力手段。关键词:龙卷气旋 诊断分析 卫星云图雷达图地面风场演变引言2010年7月17日00时-17日24时我县普降大到暴雨,关帝庙镇、李庄镇、良梨镇等部分村遭受雷雨大风袭击,其中良梨镇于黄楼村突遭龙卷风袭击,最大风力达到十三至十四级。此次暴雨龙卷造成1人死亡,34人受伤,全县36万

3、余人受灾;损毁房屋3546间,倒塌房屋1809间;各类树木被刮倒、折断11万余株;农作物大面积倒伏,水果40%被刮落,受灾面积33万余亩;多处电力、通讯设施中断;310国道被阻断;。1 龙卷风暴发生前天气形势分析在7月17日08时200hpa全风速流线图上,我县处高空急流出口辐散场中且位于最大风速急流轴线上(见图1 a)。500hpa图上,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加强,黄淮东部处在两高之间辐合加强,东北冷涡有低槽分裂东移,我县正处在副高边缘加强的SW气流中(见图1b)。700hpa图上川东到豫西有NESW向倒槽向河南东北部伸展,郑州偏N风速4米/秒,徐州SW风速6米/秒、阜阳站SW风速12米/秒,

4、三站间有中尺度NESW向切变线生成,且与东北冷涡低槽有首尾相接之势(系统间相互作用,增强发展)。郑州、徐州温度差均为1,我县处高湿区风速和风向的辐合带内(见图1c)。850hpa图上郑州、徐州、阜阳之间有低涡生成,低涡中心位于河南东部,我县处低压中心曲率最大处SW气流中,阜阳站SW低空急流风速14米/秒,徐州站16日8时T-TD为11,17日8时T-TD为1,增湿显著(图略)。地面图上鲁南、苏北、豫中、皖北为中尺度辐合中心,苏皖北部有一地面静止锋维持,从川东到黄淮南部是东西向宽广雨带(见图1d)。 以上高低空、地面形势配合,提供了我县产生暴雨、强对流天气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同时又有中尺度系统

5、在此背景下关键区生成、发展、加强,为龙卷风暴在我县生成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的热力和动力条件。(a) 200百帕图 (b) 500百帕图(c)700百帕图(d)地面图图1 2010年 7月17日08时高空、地面分析图 2 龙卷风暴发生前的物理条件分析位势不稳定分析2010年 7月17日08时徐州站探空层结曲线呈漏斗型,低空较湿,500hpa附近有逆温层存在,逆温厚度60米左右,顶底温差1,450-550hpa>m,强的暖平流输送,带来丰沛水汽的同时,也积聚了不稳定能量(见图2a)。郑州站探空层结曲线显示,整层大气潮湿,400hpa以下T-TD小于2,湿层深厚。700-500hpa>m,有

6、不稳定能量积聚,大气处于条件不稳定状态。(见图2b)。阜阳站探空层结曲线呈漏斗型, 850hpa以下T-TD小于2,中层430hpa T-TD达26,低空较湿,中空有干层。960hpa附近有逆温层存在,逆温厚度100米左右,顶底温差1,750hpa-350hpa>m。对流层上干下湿,大气层结极不稳定(见图2c)。(a) 徐州站 (b) 郑州站 (c) 阜阳站图2 2010年 7月17日08时TLOGP图 层结稳定度指数显示(见表1),郑州、徐州、阜阳三站K指数均达到成片雷暴指标。徐州、阜阳两站的se850-se500达到强天气指标。站名 物理量指数 K指数 SI指数CAPE(对流有效位能

7、)se850-se500徐州375阜阳36 243郑州37 0 表1徐州站探空曲线显示,500hpa以下T-TD等于2,700-1000hpa比湿12-20,湿层深厚。郑州站400hpa以下T-TD小于2,700-1000hpa比湿11-20,湿层深厚。阜阳站820hpa以下T-TD小于2, 700-1000hpa比湿13-21,低层大气接近饱和。2.3强的风垂直切变分析徐州站整层大气风向随高度顺转,700-500hpa SW风速由6米/秒增至14米/秒,500-400hpa风速减小至4米/秒,400-300hpa风速由4米/秒增至14米/秒,风向转为W,风向顺转超过45°(见图2a

8、)。 郑州站700hpa以下风向逆转,700-500hpa风向由NE顺转为SW, 风向顺转达180°,风速由4米/秒增至6米/秒,500-400hpa风速由6米/秒增至20米/秒(见图2b)。阜阳站地面-850hpa风向由E转为SW,风向顺转135°,风速2米/秒增至14米/秒,700-500hpa风向逆转,风速12米/秒减小至6米/秒,400-300hpa风向由S转为NW,风向顺转120°,风速8米/秒增至12米/秒,300-200hpa风速12米/秒增至34米/秒(见图2c)。阜阳站探空曲线显示,700-850hpa风向SW,风速12-14米/秒,低空急流建立

9、(见图2c)。阜阳站探空曲线显示,700-400hpa风向SW-SE逆转,风速12米/秒减小至6米/秒,中空有冷平流, 430hpa附近形成干区T-TD达26,对流层上干下湿,大气层结极不稳定(见图2c)。3卫星云图分析图32010年 7月17日08时、10时水汽云图 图4 2010年 7月17日08时、14时、20时6小时雨量图2010年7月17日8时水汽云图显示,强对流雨团雨量中心和850hpa的低压中心位置相对应。10时云图显示西侧低槽云系和东侧副高边缘对流云系结合成“人”字形云系后,低槽云系卷入对流云系向NE方向增强发展,对应14时6小时雨量中心向NE方争强扩展。(见图3、图4)增强发

10、展历时4小时后,12时后对流云系减弱。16时云图在河南东部距我县70公里SW方向,有增强发展,图中黑点即为对流发展最强处。随即历时短短3个小时发展成为超级单体龙卷风暴(见图5),给我县造成强风、暴雨、龙卷等灾害天气。19时30分后减弱,向NE方向移出我县。 图5 2010年 7月17日16时、17时、18时水汽云图4雷达资料分析 雷达基本反射率2010年 7月17日15时雷达基本反射率显示,河南东部有中尺度低涡生成,类似台风的螺旋云系特征显著。涡旋中心为弱回波区,大于30DBZ回波强度的面积约200*200KM2,最大回波强度62DBZ。16时低涡的二、四象限各有大于45DBZ的强回波窄带发展

11、、加强,17时回波面积、强度进一步加大增强,第四象限有超级单体风暴强回波形成,最大回波强度65DBZ,回波顶高超过14KM,并以50KM/小时的时速向东北方向移动(见图6)。图62010年 7月17日15时、16时、17时雷达基本反射率拼图18时阜阳雷达基本反射率图上,低涡一、四象限回波强度显著加强,大于50DBZ的强回波带长度超过50KM,呈“弓形”回波,最大强度68DBZ。在“弓形”回波带左侧是弱回波区BWER,此时超级单体风暴已经发展成龙卷风暴,在龙卷母云中不断有中气旋生消发展(见图7a)。此时给亳州西部乡镇,造成短时强降水。18时31分“弓形”回波分裂成3个20*40KM的椭圆形超级单

12、体,左侧穹窿呈现为圆锥形的弱回波区BWER,指示在强上升气流中有围绕垂直轴的强烈旋转存在,这是和地面中尺度气旋相对应的强烈环流(见图7b)。19时东南侧的超级单体风暴移至我县境内,形状由椭圆形演变成近似圆形,尺度15*15KM,内部结构类似台风,是一个小型低压,中心区回波较弱,四壁回波强烈。此时电话联防,夏邑短时强降水已超过70毫米。其后它给我县良梨等乡镇造成龙卷大风、暴雨等灾害影响(见图7c)。19时30分雷达基本反射率图上呈现一大一小两个“弓形”回波带(见图7d)。这是影响我县的龙卷风暴移速加快,涡旋结构前部加强分离,呈现较小尺度“弓形”回波,其后部与另外两个超级单体风暴强回波带相接相连,

13、呈现较大尺度“弓形”回波,在这两个“弓形”回波带上,发生了数十个中小气旋生消彼长(见图8)。 (a) (b)(c)(d)图7 2010年 7月17日18时、18时31分、19时、19时35分阜阳雷达基本反射率图图82010年 7月17日19时-20时徐州雷达中尺度气旋追踪图2010年 7月17日19时30分徐州雷达风廓线图显示,18时30分地面到1KM低空风向顺转达到90°,-4KM高空有14-20米/秒SW急流,直到对流层顶10KM处维持16-24米/秒SW风。随后对流层整层强烈的SW急流不断加强,强风暴强烈发展,动量下传,低空急流进一步加强-4KM高空SW急流增强到20-24米/

14、秒,低层风速增强到10-16米/秒(见图9)。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加强风暴尺度的旋转和动力抬升力。一方面促使强风暴维持数小时生命史,一方面是强风暴分裂,产生旋转,发生龙卷的原因。图92010年 7月17日19时30分徐州雷达风廓线图径向速度2010年 7月17日徐州雷达径向速度图显示,19时速度图上有一对正负闭合等值线圈沿着雷达距离圈排列,这是中尺度气旋特征,正负速度中心最大值分别是/秒、35米/秒。19时30分速度图上中尺度气旋加强,正负速度中心最大值分别是/秒、/秒,且正速度区出现两个大值中心,且各有负速度中心相伴,说明在中气旋中又产生了两个较小尺度中气旋。19时48分速度图上,正负速度中心

15、最大值分别是/秒、/秒,较小尺度中气旋基本移出我县(见图10)。图10 2010年 7月17日19时、19时30分、20时徐州雷达径向速度图2010年 7月17日自动站风场显示,16时河南东部风场产生切变辐合,17时加强发展成中尺度气旋,SW风速由2-4米/秒增强到4-6米/秒,18时中尺度气旋继续加强东北方向移动,19时SW风速增强到6-8米/秒。我县处中尺度气旋前锋SE气流中。 地面中尺度气旋在关键区的发展加强,成为龙卷风暴发展的增强机制,提供了强烈的旋转、上升运动(见图11)。 图11 2010年 7月17日16-19时自动站风场5小结5.1 对流层高层辐散,中层低槽东移,低层低涡切变,是产生这次龙卷风暴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同时SW低空急流加强,地面锋线活动,触发中尺度气旋发生发展,是产生龙卷风暴的中尺度环境条件。对流性不稳定层结的存在,为强对流发展提供了积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关键站点的K指数、SI指数、se850-se500指数反映了强对流发展的物理量特征。整层大气强的风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