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第1页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第2页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第3页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第4页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刻舟求剑教学设计刻舟求剑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求、宝、剑、急、号、慌、指、靠”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教学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

2、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果。3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读第一段。(提问)(1)课文讲的是什么?(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

3、情景。2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3读第三段。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

4、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学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使学生分析理解到: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的。(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引导学生分析、认

5、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四)朗读全文。刻舟求剑教学设计2一、设计理念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小学教学中的难点。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课堂上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之后

6、再合作译文,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最后合作汇报,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二、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刻舟求剑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的21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课文只有53个字,虽文字浅显但蕴含了一个大的道理。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

7、题的人。在课文的引入中通过对学生已积累的寓言故事的回忆,将已有的知识唤醒,强调用看注释、结合资料,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同时提出寓言有借事喻人的特点。学情分析:1. 学生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过两篇古文滥竽充数和狐假虎威,对这种纯文言文体裁的文章并不是太陌生。2. 学生对文言文中字音字义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诵读文章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3. 在教学中应运用看注释,观插图,查字典,找资料等方法学习文言文,注意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 使学生对故事

8、蕴含的道理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并用言语说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件来进行故事道理的现实生活映射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三、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涉、遽、契、吾、坠、亦2. 能够熟练地朗读背诵课文。3. 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4. 理解寓言的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懂得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五、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上学期我们学过了两则寓言故事,同学们还记得吗?找学生背诵并说明两则寓言要告诉给我们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新的寓言刻舟求剑。(二)初步学文,

9、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利用注释和所查资料初步感知课文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 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3)标出文章有几句话。2、整体把握全文大意学生试读课文,通过学生试读课文发现并纠正难度易错的字和句子。教师范读,纠正字音,解释字义,示范断句。齐读课文。(“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主线,应注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三)深入学文,情感提升1、合作解疑在小组里提出自己不懂的字和句子,互相解疑。教师巡视后学生提出在小组里仍未解决的问题予以指导和解释。2、分析课文( 1) 宝剑掉到河里后,“那个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2) “

10、那个人”能找到宝剑吗?为什么?( 3)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这个人找到宝剑?3、情感升华(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故事。(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课件出示:做人做事不能不考虑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死板的做事,要机敏灵活,随机应变。你是怎样看待刻舟求剑这件事的?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或事?如果有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六、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刻舟求剑这则寓言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简练,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偿试创新:1、强化朗读组织学生朗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选择学生朗读时注意兼顾好中差三类学生都有涉及。教师示范朗读,提示朗读中学要注

11、意的地方,如读文停顿。再由学生齐读文章,进一步巩固,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2、讨论习文通过课下注释和查询工具书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意,并且对同桌说一说,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巡视中做适当的指导。3、揭示寓意文章的学习到了尾声,通过多次的读文,老师的讲解和小组的讨论,能够了解并且说出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真正的把文章学习透彻。总之,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小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应指导小学生好好学习文言文,学好文言文,使文言文这一中国古代文学瑰宝不致因时空的久远而褪色。刻舟求剑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求、剑、宝、催、靠这5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2、正

1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4、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重点难点: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2、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3、那个人为什么捞不到宝剑?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放课文录音。(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l)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2、检查初读课文的效果。( l)认读生字词卡片,注意正音。( 2)指名

13、回答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听辨字音读得是否正确。3、再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习第1自然段:( 1) 指名读,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从图上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从前是什么意思?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进江里去了的情景。(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 、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回答:这个人在宝剑掉到江里去了后是怎样的神情?(一点儿也不着急)( 2)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指名读句子)看图理解船舷、刻的意思。( 3)他拿出小刀在

14、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记住宝剑是从船舷上刻了记号的地方掉下去的。)(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这个人为什么一点儿也不着急。( 5)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读第1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快点捞吧!或赶快捞吧!)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旁边的人怎样的心情?(替他着急。)( 3)读第2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你觉得哪种说法语气更坚决,心情更急切?(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倩。( 、学习第4自然段:(

15、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不慌不忙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难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到:因为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船在不断地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刻记号的地方就再也不是掉剑的地方了。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出示:刻舟求剑故事的动画。(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5

16、、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学了这则寓言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四)指导朗读(读全文)在读中体会那个掉剑人和同船人的神态、表情及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一点儿也不着急的语气。第三、四自然段的对话,可分角色练习朗读,要读出同船的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五)启发想象1 、船靠岸以后,那个人是怎样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剑的?2、他没捞到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3、一起坐

17、船过江的人看到他没捞到剑可能又说些什么?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指导讲故事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先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2、教师接下面的问题引读课文。( 1)有个人去干什么?一不小心发生了什么事?( 2)那个人心情怎样?他做了什么?( 3)有人催他做什么?( 4)那个人神态怎样?还说了什么?3、学生用自己的话试讲故事。4、布置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二)分析识记字形,指导书写练习1、学生自学生字,分析字形。2、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1)宝、剑、靠三个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或两个熟字组成的,可以利用学过的熟字识记字形。( 2)求是球的一部分。( 3)重点指导:催:右下与难比较。靠

18、:上下结构,告、非各占一半。求:共七画,与水的写法不同,第三笔是点,第四笔是提,不要把这两笔写成一笔。3、指导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重点笔画的书写运笔方法。求:共七画,与水的写法不同,第三笔是点,第四笔是提,不要把这两笔写成一笔。催:左窄右宽,左边是单立人,右边的上半部是山,下半部是隹。宝:上面是宝盖儿,第三笔是横钩,不是横折。剑:左右结构,左宽右窄。左边是佥,第七笔是提,不是横。靠:上边告要写扁一些,下边非要写短一些。4、学生在田字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三)扩展综习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寓言,并练习讲熟练,准备参加班级的讲故事比赛。随堂练习1、加偏

19、旁或部件组成新字,再组词。2、把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符号。(1)刻舟求剑的这个人真( 2) 果然3、展开想象,把那个人求刻的情景写下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4教学目的1. 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2. 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3. 会背诵课文。4. 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重点1. 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2. 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教学难点写话练习。教学准备投影片一张、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内容:初学生字,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讲:第八课

20、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1. 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2. 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3. 读第二段,回答问题(一点儿不着急。在船舷上刻记号。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4. 指导看插图,说

21、清图意。5. 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1) 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2) 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3) 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4) 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5) 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6) 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

22、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1. 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2. 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1. 分组讨论。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2. 提问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板书设计第二节教学内容:学习本课7个生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1. 检查个人学习情况。(1) 指定认读。(2) 开展竞赛认读。2. 开展互教法。(学生自由领生字,教给大家)如求是球

23、去掉王旁。宝,玉字上面加个头。宝剑:古时候指稀有珍贵,所以是头。捞,劳字加个才旁,捞东西,要用手,所以是才旁。3. 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U旁。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4. 扩词练习,丰富词汇。5. 边讲边理解词语: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四、巩固复习生

24、字词1. 看音写词语。2. 猜字谜。3. 抄写生字。五、作业1. 写生字。2. 练习背诵课文。板书设计第三节教学内容:(1)指导背诵课文。3. )写话练习教学过程、指导背诵课文1. 教给背诵方法。(1) 根据内容,想联系。(2) 参看插图,抓事态。(3) 读完一段,练习一段。(4) 反复练习,记得牢。2. 可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齐背、领背等)二、写话练习1. 读写话要求。2. 回忆在学雷锋活动中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好事?3. 在班上交流。4. 教师讲明写作要点和格式要求。5. 用一段话写出来。三、作业:把写出的一段话读给家长听。刻舟求剑教学设计5学习目标1. 朗

25、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2. 正确翻译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3. 了解故事的寓意,理解故事中表达的生活智慧。教学预备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明确字词读音。( 2)结合书下注释,尝试理解文章内容。教学过程模块一:教学目标老师出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刻舟求剑”,同学们应该都很熟悉这个故事。但是,当熟悉的情节用不太熟悉的文言文写出来的时候,同学们还有信心把文章理解清楚吗?这节课就考考大家,看看同学们能不能运用上节课掌握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来理解这篇文言文。具体来说,就是能够读准字音和停顿PPT2读准字音和停顿,正确翻译文言字词的意思。PPT2正确翻译文言字词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寓意,理解故事中表达的

26、生活智慧。PPT2了解故事的寓意,理解故事中表达的生活智慧。模块二:疏通课文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就是把文章读顺畅。下面老师就为同学们朗读课文,同学们注意文中字词的读音。PPT3遽(j©、契(qi)、乎(hu请同学们参看书下注释,理解这字词的意思。“遽”是立刻的意思;“契”是刻的意思;“乎”是一个特殊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通常表示疑问语气。PPT3立刻;亥ij;吗老师在这里给同学们强调一下“契”这个字。“契”在我们现代汉语里是“契约”的意思,PPT3契约但在这篇文章里“契”却是“刻”的意思。同学们可以发现,“契”的字形并没有变,字义却有了不小的差别。古汉语中有大量字词,古代和

27、今天的字形相同,但是意义用法却不相同,这样的自此现象叫做“古今异义”。PPT3古今异义:字形相同,字义变化。老师再把文章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老师在朗读中表现的停顿。PPT4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在老师朗读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在文章中标注出停顿来了。老师从文中选取了两个句子,分别请一位同学读读看,该表现出怎样的停顿?PPT5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为什么要这样来读?请两位同学来说说理由。“楚人”是人物;“涉江”是楚人所做事情。“剑”是事物;“舟中”是剑起初的位置;“坠于水”是剑的

28、去向。句子内容的不同层次,在朗读中就要以适当的停顿来表现。所谓“适当”,就是上一节课给同学们强调过的“意断气不断”。老师再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两个句子,大家听听他们读出了文言文语句的舒缓、流畅吗?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注意体会准确读音和正确的停顿。(点评齐读,如效果不理想,可进一步指导并再次齐读。)模块三:翻译课文刚上课的时候老师就说,这是同学们很熟悉的故事。接下来,老师想换一种方法来帮大家回顾这个故事。PPT6播放动画片刻舟求剑短片看完了,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大家复述一下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只复述故事情节,不要求学生阐明寓意)重温“刻舟求剑”的故事之后,同学们翻译文章的难度就小多了。我们可以依据已

29、经知道的情节来推知文中难懂的字词,也就是运用我们前面教过的“上下文推知”。当然,还有另外两种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直接翻译”和“组词推敲”。PPT7上下文推知、直接翻译、组词推敲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翻译课文。PPT7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同学们在翻译的时候,已经能够的运用组词和上下文联系的方法来理解字词。这其中有三个词我们要关注。“自”,在郑人买履中我们学到过“先自度其足”,那时候的“自”是自己的意思。PPT8先自度其足,自己而在本文中“自”是“从”的意思,PPT8其佥明舟中坠于水

30、,从表示剑是从舟上掉下来的。像这样的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句或者文章里出现不同的意思,叫做“一词多义”。PPT8一词多义:同一字词,不同词义。“坠”,如果按照直译来看的话,应该是下落的意思。如果我们联系剑从舟上掉入水中的情况来看,就应该作为“掉落”来理解。“求”如果我们用组词推敲来理解,就会出现,寻求、追求这样的意思。如果我们联系是要找寻水中的宝剑,那就应该把“求”理解成“捞取”。PPT9自:从;坠:下落-掉落;求:寻求、追求-捞取。这就提醒我们,在文言文翻译时,要重视上下文的意思通顺,无论是直接翻译还是组词推敲,都要符合上下文需要的意思。模块四:理解内容读准了字音和停顿,翻译了文章,我们再朗

31、读课文的话就应该更加流畅了。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同学们,这篇文章好像并没有把故事写完,“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大家觉得楚人下水之后,能捞到自己的剑吗?PPT10楚人能捞到自己的剑吗?同学们都认为不能。那就请大家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说楚人不能捞到剑的原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PPT10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同学们都发现楚人捞不到剑的原因了,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楚人在刻舟的时候觉得自己能捞到剑吗?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结合文中楚人的描写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看他立刻在船上刻下记号,还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PPT10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他的行动多么迅速,语气也很坚

32、定,他以为自己一定能从船身标记的地方找到剑。他为什么会这么想呢?请同学们看一看刻舟求剑前传。PPT11从前有一个楚国人,有一天他和妹妹在山上练习剑法时,不慎将剑掉入山下,他要去找剑,可是天色已晚。妹妹劝说道:“我在你掉剑的地方做个标记,明天上山再来找肯定能找到那把剑。”第二天,他果然找到了那把剑。原来,楚人曾经遇到过丢剑的事情,正是在山上做了记号才找回了剑。PPT12刻山求剑-成功;刻舟求剑-失败那么,为什么这一次没有成功?PPT12情况发生了变化“求剑若此,不亦惑乎?PPT13楚人之“惑”楚人究竟“惑”在哪里?PPT13没有注意事情的变化,一味照搬以往的做法那么,从楚人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P

33、PT13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模块五:文言现象归纳学习了两篇短小的文言文,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朗读是我们走进文言文的有效途径,读准字音、节奏;读懂文章内容;读出文章内涵,甚至读出文采都需要朗读来体会。PPT14读准字音、节奏;读懂内容;读出内涵,读出文采翻译文言文也有法可依,“直接翻译、组词推敲、上下文推知"。PPT14直接翻译、组词推敲、上下文推知当一篇文言文读通读懂之后,我们的学习任务还并没有结束。老师在上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就说过,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读起来不太容易。想要读通读懂更多的文言文,我们就必须勤于积累。这种文言文学习的

34、积累,主要集中在字词方面,也就是实词和虚词的积累。下面,老师就以古代寓言两则为例,给同学们介绍实词、虚词积累的办法。对于实词,我们主要关注这样的四种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PPT15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在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两则寓言当中,我们学到了哪些通假字?坐”和“反”PPT16坐、反在具体归纳时,每种字词现象都有固定的格式,比如通假字就应该这样归纳。坐:“坐”同“座"座椅。PPT16坐:“坐”同“座”,座椅。同学们注意,通假字的归纳既要明确通假字,更要指出本字,并将通假字的意思解释出来。请大家仿照老师的方法,把“反”字的通假现

35、象做个归纳。PPT16反:“反”同“返”,返回。通假字是实词归纳中最重要的一种,接下来就是古今异义。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们就重点讲过,两则寓言故事中的古今异义是“契”字。PPT17契如何归纳呢?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的示范。契:古义,亥IJ;今义,契约。PPT17契:古义,刻;今义,契约。归纳重要把古义和今义的差别清楚的呈现出来。一词多义主要指在同一篇文章中,同一个字词出现了不同的解释。这两则寓言中有一词多义吗?“度”和“自”PPT18度、自一词多义的归纳和前几种稍有不同,因为是同一个字词所表现的不同解释,为了明确不同的词义,需要我们把例句也整理出来。比如“度”,度:自度其足,衡量;吾忘持度,尺寸。P

36、PT18度:自度其足,衡量;吾忘持度,尺寸。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方法,归纳“自”的一词多义。自:自度其足,自己;自舟中坠于水,从。PPT18自:自度其足,自己;自舟中坠于水,从。词类活用是一类很特殊的'实词现象。词类就是词性,这里归纳的就是同一字词在古今运用中的词性差异。这两则寓言的学习中,我们就碰到了一个此类活动,度,名词作动词,衡量。PPT18度,名词作动词,衡量。从刚刚的归纳可以看出,实词的整理主要关注词义和词性的变化。而虚词并没有固定的词义,所以归纳时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用法”,也就是虚词在具体句子中发挥的作用。老师给大家做个示范,之:置之后坐,代词,代尺寸。至之市,语气助词,不

37、译。而忘操之,代词,代尺寸。反归取之,代词,代尺寸。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子。PPT19之:置之后坐,代词,代尺寸。至之市,语气助词,不译。而忘操之,代词,代尺寸。反归取之,代词,代尺寸。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子。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方法,归纳两则寓言中出现过的“其”、“而”、“以”和“于”。PPT20其:先自度其足,代词,代郑人。而,而置之后坐,连词,表承接。而剑不行,连词,表转折。以,何不试之以足,介词,用。于,自舟中坠于水,介词,到。如此细致的将实词、虚词归纳出来,我们就能够掌握古代寓言两则中主要的文言现象了。长期坚持在每篇文言文学习之后,都做这样的整理。随着学习的课文变多了,我们自己

38、积累的文言现象也会越来越完备。慢慢的,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就能做到见怪不怪、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自己轻松的读通读懂文言文了。模块六:拓展延伸今天才是我们初中阶段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也才做了一点初步的积累。但是,这两则寓言中掌握的文言现象,积累的文言字词,就已经可以帮助我们自己来读文言文了。下面我们就通过一篇课外的文言文寓言故事,来检验大家学习的情况。PPT17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鬻(yd):卖。誉:夸耀。陷:攻破。这里是穿的意思。或:有的人。弗

39、:不。夫:句首发语词,表示发表议论,表述观点。这其实同学们很熟悉的一则寓言故事,相信对情节的熟悉可以帮助大家读懂文章的意思。请同学们自读这篇文言文,小组讨论,疏通文章内容。下面我们通过一些讨论题,来检验同学们有没有读懂这篇文章。PPT181、为文章取一个合适的名字。(自相矛盾)PPT18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坚(坚固)、应(回答)、世(世间)、立(存在)。PPT193下列句子中与“吾矛之利”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D)A.而置之后坐(代词,代尺寸)B.至之市(语气助词,不译)C.入水求之(代词,代剑)D.不陷之矛(结构助词,的)PPT204翻译句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有一个楚国人实矛和盾

40、)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我的矛很尖锐,没有刺不破的东西)PPT215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情况。老师出镜:同学们,我们用两节课的时间学习了古代寓言两则。这是我们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课文言文。一个良好的开头,能够让我们今后更加自如的学习文言文,所以两节课的学习当中,我们特别重视了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探讨。学习郑人买履,我们重点探讨了用朗读来指导我们理解课文的方法,并且初步掌握了三种文言字词理解的办法。学习刻舟求剑,同学们独立运用“直接翻译、组词推敲、上下文推知”的办法理解文章内容,有了宝贵的成功体验。学习刻舟求剑掌握了文言字词归纳积累的方法。在今后

41、的文言文学习中,我们遇到的重点字词都要及时的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文言文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自如的学习文言文,读通读懂更多流传千古的佳作名软篇。刻舟求剑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 独立识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读文。3. 明白古文大意及其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重、难点)4. 渗透古文学习的方法。(重点)教学准备:幻灯片船和剑的贴画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虽小,但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大道理,我们把这种故事称作?生:寓言板书:寓言,提示“寓”字。生书空,说笔顺2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寓言故事叫做刻舟求剑,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翻书P56,看看刻舟

42、求剑是由自哪儿?生汇报(PPT出示)师简介吕氏春秋3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出自吕氏春秋的寓言。首先,请同学们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常所学习的课文有何不同?课文由哪两部分组成?生:本文分为古文和译文两部分师: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结合“译文”这个词语来分析。生举手作答4 师:古文是古人的表达方式,译文是我们现代人的表达方式。因此,如果我们单看古文的话,不太好理解。今天,我们就结合译文,来重点学习这种不太好理解的古文。学习古文也有一定的方法。(板书:方法)师:学习古文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读准字音(板书:读准),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古文部分,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生

43、自读课文5 师:刚才老师看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现在就来考考你们。PPT出示:遽、契,考察音准。(全班一起跟着小老师读)6 师:这两个字都会认了,那么其他的字是否都能读正确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全文)生齐读古文(重点关注:音准,发现有错,及时正音)(注:正音后带到句子中读一读)6要读好古文,除了读准字音,还必须能正确断句,这样才能将古文读通(板书:读通)。而要做到正确断好每一句,就必须理解古文每句话的意思,才能做到。现在,先请同学们标一标古文有几句话。生:3句师:观察译文有几句话?生:3句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渔歌对唱PPT(游戏规则:1、2组读古文;3、4组读译文,1、2组读一句古文,3、4组读一句译文)师:读完后,你发现古文和译文每一句之间有什么关系?生:一一对应7 师:通过渔歌对唱,我们知道了古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但古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也比较难懂。(PPT出示)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古文中比较难懂的字圈出来,并结合译文,找到它的意思,批注在书上。生自读,批注师:刚才老师看同学们都在认真的读,认真的做批注。那么,这几个字的意思你都理解了吗?PPT由示遽、契、惑,考察字意。师:除了这三个字以外,古文中还反复出现了我们平常不常用的字,比如:其、之(PPT出示)在古文中将它们圈出来。生自读,批注师:“其”在古文中出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