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与拖动教材勘误表_第1页
电机与拖动教材勘误表_第2页
电机与拖动教材勘误表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电机与拖动教材( 第 1 版第 2 次印刷)勘误表1) 目录中的 P13, 3.8 “直流电机的四象限运行与实例分析”改为“ “直流拖动系统的 四象限运行与实例分析” ;3.8.1 “直流电机的四象限运行”改为“直流拖动系统的 四象限运行” ;2) 目录中的 P15, “ 6.55 三相合成磁势中的高次谐波磁势”改为“ 6.55 三相绕组所 产生的高次谐波合成磁势” ;3) 目录中的 P16, 7.2.3 “改变转差频率的调速” 中去掉其中的“频”字;(4) 目录中的P19, 12.1.2“两相绕组异步电动机”改为“两相绕组通电时异步电动机”;(5) P10, “ 1.2.3 磁场强度 H&#

2、39;中的H应改为罗马字体;6)P27, “图 2.3 直流电机结构图”改为“图 2.3 直流电机的结构图” ;(7) P29第,第3行“(2)线圈基本上是整距线圈。”改为“(2)直流线圈基本上是整距 线圈。”;(8) P33, “图2.13单叠绕组的电路图”改为“图2.13单波绕组的电路图”;9)P34 ,“图 2.14 各种励磁方式下的直流电机接线图(加入接线图示意图 , 一一对应 )”去掉其中的“ (加入接线图示意图 ,一一对应)”;(10) P35, “图2.15四极直流电机的磁路以及空载时的主磁场示意图”中的“以及”改 为“与”;(11) P40, “图2.22负载时的合成气隙磁场示

3、意图”中的“时“改为“后”;(12) P50,倒数第10行中“造成端部电压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弓I起感应电势下降。”改为“他励直流发电机造成端部电压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引起感应电势下降。 ”且修改后将上述句子改为黑体;(13) P51,第18行中“各种励磁方式下直流发电机的外特性。”改为“各种励磁方式下直 流发电机的 典型外特性。”;(14) P53,倒数第8行倒数第5行中“并励(或复励)直流发电机.不能超过临界电 阻值。”改为黑体;(15) P58,图 2.41 (a)中,“心”改为 “ I 戎”;图 2.41 (b)中的“ T$c2、T$cn ”改为“ Tst2、Tst1、TstN

4、 ”;倒数第2行倒数第1行中“一般情况下,随着励磁电流(或磁通)的减小,电动机的转速升高,即 弱磁升速 。”改为“一般情况下,随着励 磁电流(或磁通) 的减小, 直流电动机的转速升高, 即弱磁升速。 ”(即增加 “直流”) 并将上述句子全部改为黑体;(16) P67,倒数第12行中“对电动机而言,沿电枢旋转方向,换向极极性与后面的主磁 极极性相同,而对发电机则相反。 ”改为“对 发电机 而言,沿电枢旋转方向,换向极 极性与 下一个 主磁极极性相同,而对 电动机 则相反。”;该页中“图 2.50 直流发(电)电机换向极的接线与极性”去掉其中的“发(电) ”, 改为“图 2.50 直流电机换向极的

5、接线与极性” ;(17) P94,倒数第8行中,“接触器K闭和闭合,”,改为“接触器K闭合,”;(18) P112, “图3.38 电压降低过程中的回馈制动特性”改为“图3.38 直流电动机降 压时的回馈制动特性” ;(19) P113, “图3.39弱磁升速过程中的回馈制动特性”改为“图3.38 直流电动机增磁 时的回馈制动特性” ;(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P116标题“3.8直流电机的四象限”改为“3.8直流拖动系统的四象限”; 标题“ 3.8.1直流电机的四象限运行”改为“ 3

6、.8直流拖动系统的四象限运行”;P118,标题“1.直流电动机拖动反抗性负载”改为“1.直流电机拖动反抗性负载”;“图3.44小车拖动系统的电气控制电路图”改为“图3.44电动小车拖动系统的电气控制电路图”;P120,标题“ 2.直流电动机拖动位能性负载”改为“ 2.直流电机拖动位能性负载”P126,倒数第7行中“电动机拖动一位能性负载在反接时作回馈制动下放, .”改为“电动机 拖动一位能性负载作反接制动下放, ”;倒数 第6行中“ 1200r/min ”改为“ 600r/min ”;倒数第5行中“负载电流与(1)相同”改为 “负载电流的数值与(1)相同”;P128,第14行中“是光滑电流。这

7、种光滑直流.”改为“是平滑电流。这种平滑直流.”;P133,标题“ 1.电流连续运行时的机械特性”改为“ 1.电流连续时的机械特性”; 标题“2.电流断续运行时的机械特性” 改为“2.电流断续时的机械特性”;式(4-12 )中的 应改为 即改为“ n(Udo C°S一R一 Tem) ”;第16行中“相应的CeCeC转速升高。”改为“相应的转速 反向升高。”;P152,将图 5.4 中的“ 5、V1> W'改为“几、C'以及“ U2、V2、W3 ”改为“ a2、b2、c2”;P162, “图5.17带感性负载时变压器的相量图”改为“图5.17变压器的相量图”;P1

8、65,第16行中“.电阻值应 采用折算到标准温度75 C时的值,.”改为“.电阻值应折算到标准温度 75 C ,.”;P181, “图5.34正弦磁通已知确定对应的励磁电流波形”改为“图 5.34正弦磁通 对应的励磁电流波形”;“图5.35正弦励磁电流 产生的磁通波形”改为“图5.35正 弦励磁电流对应的磁通波形”;P183,“图5.38 Y/ 联结三相变压器的接线、磁通和电势波形”改为“图5.38 Y/ 联结三相变压器的接线”;P185,第11行中“一部分是电磁功率 u 2nI1N ; ”改为“一部分是电磁功率 U2nI12 ; ”; 第12行中“另一部分是传导功率 U 2N 112 ;”改

9、为“另一部分是传导功率 U 2N I1N ; ”;P195,倒数第3行中“对于工频为 50Hz的供电系统,两极电机.”改为“根据式 (6-22),对于工频为50Hz的供电系统,显然,两极电机.”;P196, “图6.4 三相异步电机的 工作原理”改为“图6.4 三相异步电 动机的基本 运行原理示意图”;P197,第1行中“转差率是反映异步电机运行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改为“转差率是反映异步电机运行状态的一个重要物理量。”;P205,倒数第3行中“画出电势星形图”改为“画出绕组电势星形图”;P211,第10行中“次谐波短距系数”改为黑体;“图6.20利用短距线圈可消除 5(37)次谐波”改为“图6

10、.20利用短距线圈可消除 5次谐波电势”;P211,图 6.21(b)中的 “E,、E2、E3” 改为 “Ek1、Ek2、Ek3” ;且在图 6.21 (b)中增加一图,使之成为下图:(b)(38)P211,倒数第2行中的“基波绕组系数”改为黑体;(39)P213,第 4 行中“次谐波的绕组系数”改为黑体;第6行中的“采用分布线圈可以削弱高次谐波,改善电势波形,使电势接近正弦。”改为黑体;(40) P214,第11行中,“于是得三次谐波线电势为”改为“其中,Z3为三次谐波阻抗。于是得三次谐波线电势为”;倒数底5行中“相电势大小之间 ”改为“相电势大小以及相位之间(41) P215,图6.23

11、(玄)和(b)中共两个fy均改为fk ;(42) P216,倒数第11行中“对 次谐波,”改为“对于 次谐波,”;(43) P217,图6.23 ( c)和(d)中共两个fy均改为fk ;倒数第2行中“对基波磁势,”改为“对于基波磁势,”;(44) P218,第3行中“对 次谐波,”改为“对于 次谐波,”;图6.25中去掉其中的 “4”, 并将图该为下列形式:(注意图中的多处改动!)Fk1Fk3a(45) P218,最后1行的方程式fq1( ,t) qfk1kq14 -2(qNyky1kqJcoscos tFq1 cos cos t改为:fq1( ,t)qfkikqi4 . 2(qNyky1k

12、q1 )l c cos cos t Fq1 coscos t(46) P219,第 1 行中,改为(47)Fq1Fq1P219,第2行中,“对 绕组感应电势相同的结论,-'2Nykw1lc2、2qN ykw1l c次谐波,”改为“对于0.9Nykwil c0.9qNykwiIc次谐波,”;第6行中 改为“便可获得与绕组感应电势类似的结论,“便可获得与”;图 6.26中的所有“”(共3处)改为“ ”,“ Fy(x) ”改为“ F (x) ”;其中,横坐标轴中的“ x ”改为“ ”;该图的标题“图6.26四极电机每相绕组的磁势”改为“图6.26四极电机每相绕组所产生的磁场和磁势波形”;(4

13、8) P220,倒数第11行中“单相绕组所产生的基波 ”改为“单相绕组 通以单相交流电流所产生的基波 ”仍为黑体;图 6.27本身需按下图修改:图6.27的标题“图6.27 不同瞬时单相绕组的基波合成磁势”改为“图6.27 单相绕组通以单相电流所产生的基波合成磁势波形图”;(49) P221,倒数第1行中“.波幅的移动速度为”改为“.波幅的移动角速度为”;P222,第2行中“又ddtn1p2 602人”改为“可见,旋转磁势的角速度等于定子的通电角频率,亦即:ddtp2n160中的“ +”、I B与I C的位置颠倒,见(51) P223,图6.30 (a)改为下图形式,即去掉此外,图6.30 (

14、b)标题“(b)空间相量图”改为“ (b)空间相量图(t 0)图6.30的标题“图6.30三相基波合成磁势的旋转磁势描述方法”改为“图6.30三相基波合成磁势的时空相量图”;(52) P224,标题“ 6.55三相合成磁势中的高次谐波磁势”改为“ 6.55三相绕组所产生 的高次谐波合成磁势”;(53) P225,第2行中“此时三相合成磁势是”改为“三相6k 1次谐波合成磁势是”;第7行中“此时三相合成磁势是”改为“三相6k 1次谐波合成磁势是”;(54) P230,最后1行中“.假定正方向,根据”改为“假定正方向。根据”;(55) P243,倒数第3行中“.起动转矩或堵转转矩。”改为“.起动转

15、矩(或堵转转矩)。”;(56) P245,第5行中“,但 发生最大电磁转矩 时的.”“,但 对应于最大电磁转矩的 ”;(57) P247,第10行中“.与Ui无关,根据”改为“与Ui无关。根据”;(58) P266, “图7.10 频敏变阻器”改为“图 7.10 频敏变阻器的结构与等效电路”;(59) P271,第3行中“最大转矩Temax处的转速降门皿与频率无关。”改为黑体;(60) P277,标题“ 7.2.3改变转差频率的调速”改为“ 7.2.3改变转差率的调速”;(61) P279,图7.24中应删除左上角的“J S” ;此外,第7行中“外加转子电阻 R越大, 则转子 转差率越大, 转

16、子转速越低。 ”改为“ 对于三相绕线式异步电动机,外加转子 电阻 R 越大,则转差率越大,转子转速越低。 ”且改为黑体;(62) P281,倒数第11行中“(1)随着直流励磁电流的增大,相同转速条件下的电磁转矩 增大;(2)改变直流励磁电流 I f 可以调节负载转速。 ”改为“( 1 )随着直流励磁电 流的增大,相同转速条件下 滑差离合器输出 的电磁转矩增大; ( 2)改变直流励磁电 流 I f 可以调节负载 侧的 转速。”且改为黑体;(63) P282,第3行中“这一点与感应电机单边励磁. 改为“这一点与感应电机的单边励磁 . ”,且该行的“双边励磁”与“单边励磁”应改为黑体;(64) P2

17、82, “图7.29 双馈调速电动机转子回路的 等效电路”改为“图 7.29 双馈供电 下绕线式异步 电机的等效电路” ;(65) P287,第2行中“与转速n反向的物理解释。”改为“与转速n方向相反 的 物理解释。 ”;此外, “图 7.36 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通入直流时所产生的磁势”改为 “图 7.36 异步电动机 两相定子绕组通入直流时所产生的磁势” ;(66) P290,标题“ 2.定子两相绕组对调的 反接制动”改为“ 2.定子供电电源相序改变 的反接制动” ;(67) P303, “图8.2 同步电动机的结构”改为“图 8.2 同步电机的结构”;(68) P305,第14行中“.还包

18、括:额定励磁功率.”改为“.还包括:转子额定 励磁功率 . ”;(69) P307,标题“ 1.当山与Eo同相时(0) ”改为“1.当la与Eo同相时(0)”;(70) P322,倒数第11行中“.从电网吸收全部 有功;”改为“.从电网全部吸收 有功;” ;(71) P422,第2行中“,亦即单相绕组不会产生起动转矩。”改为“,亦即单相绕组 通电 不会产生起动转矩。 ”;(72) P423,标题“12.1.2两相绕组异步电动机的磁场与机械特性”改为“ 12.1.2 两 相绕组 通电时 异步电动机的磁场与机械特性” ;(73) P424,标题“ 1.两相绕组异步电动机的旋转磁场”改为“ 1.两相

19、绕组通电时异 步电动机的旋转磁场” ;(74) P425,第2行中“于是合成磁势.”改为“于是定子基波合成磁势.”;第5 行中“则合成磁势”改为“则 定子基波 合成磁势” ;倒数第 14 行中“分别 通以不同相位电流,.”改为“分别通以幅值不同(或相位不同)的电流,.”;倒 数第 6 行中“当主、副绕组分别通以不同相位电流时,两相绕组异步电动机会产生正向起动转矩。”改为“当主、副绕组分别通以幅值不同(或相位不同)的电流时, 两相绕组异步电动机则产生起动转矩。”,且将其改为黑体;P426,标题“1.电阻分相式电动机” 改为“1.电阻分相式 单相电动机” ;“2.电 容起动式电动机”改为“ 2.电

20、容起动式单相电动机”;第4行中“,以使得两个绕 组的电流不同相,.”改为“,以使得 在同一电压作用下 两相绕组所流过的电流相 位不同,.”;P427,标题“ 3.电容起动与运转式电动机”改为“ 3.电容起动与运转式单相电 动机” ;“ 4.罩极式电动机”改为“ 4.罩极式单相电动机”;P428,倒数第13行中“罩极式电动机的转向总是固定不变的。”改为“罩极式电动机转子的转向总是固定不变的。”;P430,倒数第8行中,“(2)控制信号消失后无“自转”现象”改为“(2)控制信号消失后无 转子“自转”现象”;P431,第2行中“,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改为“,交流伺服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第10行中“(2)控制信号消失后无“自转”现象”改为“(2)控制信号消失后无转子“自转”现象”;第18行中“图12.17(b)给出了两相.”改为“图12.17 (a) 同时给出了两相.”第19行中“为零)时的机械特性,此时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