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牛津学院_第1页
感悟牛津学院_第2页
感悟牛津学院_第3页
感悟牛津学院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感悟牛津学院牛津访学散记之三赵 伟中国人翻译外来词的技巧有时高超得惊人,有时似乎又有些平平了。比如牛津的译名,就非常之妙。有些英文知识的人大多知道,Oxford在英文里可以分解为两个词,即“ox”与“ford”,涵义分别为“牛”与“渡口”,若直译汉语,可为“牛渡”,但近代翻译家用了汉语地名码头的别称“津”,故有“牛津”之译,绝妙之极!有意思的是,我在牛津一家17世纪风格的酒馆“特福塔文”(Turf Tavern)与几位当地人聊天时,被问及英国地名在汉语里的译法,一讲“伦敦”,大家都能猜出是哪个地方,但一讲“牛津”,便无人能猜出。后经我解释,英人亦纷纷称妙!实际上,“伦敦”翻译也可谓妙极:既照顾

2、了发音,也考虑了其地理特征。在我看来,另一个词的汉译也不可谓不佳,这便是president。此词在英文中是由动词“preside”演变而来,原词出于法语,可直译为“主持”,人格名词化之后可直译为“主持人”,本无级别之分。但在汉语里给国人翻出了“级别”:做国家元首的,给译成“总统”,做公司老板的,给译成“总裁”,做协会负责人的,给译成“会长”。现如今连国家主席也外译为“president”而非“chairman”了,如此等等。这些可谓英文词翻译的上乘之作了。但相比较来看,有些词的翻译就不甚如人意了,在这里我特别想说的,就是“学院”的翻译了。我曾提及,英语的四个词都给翻译成了学院,其中如schoo

3、l及institute,本身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然不知从何时开始,国内高校“专家”及“头儿”们似乎认准了一个“道理”:学院地位低于大学,于是纷纷将“学院”改为大学,将系扩充为“学院”,将教研组扩充为“系”,刮起了一股“改名风”。据说有关部门还制订了严格的标准,一所学院教授人数达到多少数量便可“升格”为大学。于是又推动了竞提教授风,导致教授贬值。既然是一股风,不可不“随风而动”,有些“学院”未及改名大学,先将系扩充为“学院”,结果出现“学院”下设“学院”的滑稽现象。由此引出不少笑话。有一笑话说:某学院下设学院“院长”与本院副院长不期而遇于校外场合,主人排“坐次”时,错把该院下属“学院”“一把手”

4、排在学院“二把手”前面,结果令主、客均感尴尬!在我看来,国内一般大学的“学院”,实际上可以称为“教研部”,英文可译faculty,不可妄称college,更不可与牛津的College相提并论。在我看来,在牛津、剑桥这两所历史悠久的世界级名牌大学,学院具有某种特殊涵义,不同于美、加一些完全独立的学院,更不同于国内大学的所谓“学院”。那么学院之在牛津大学,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感到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借用逻辑学家创造的一种推理方法,即从“非”入手,而达于“是”。具体到这里的“非”,就是在牛津,学院不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当我在牛津的一所学院待了一段时间,并走访了许多别的学院之后,答案至少有四:之一是,学

5、院不是个权力机构。权力机构最大的特征在于“有权”,主要是摆布与处置人与事的权力。在我看来,牛津的学院在这方面没有什么权力。首先是,它没有什么“下级”。一个学院的所有院士,都是主人,而多数院士均具有永久身份,在退休之前,无人能“开销”他。院士间权力义务一样大,院长由院士们推选,而所有行政办事人员,均是由学院院士们聘来的,带有雇佣与被雇佣的特征,谈不上上下级主从关系,更谈不上提拔与重用问题。学院也有一些非永久性教职,但此类职位全部按照合同聘用,合同一满,自动走人,谈不上谁开销谁的问题。学院虽有为师生提供生活工作条件的义务,但却无权考核师生工作及学习业绩。通常的情形是:教授们的学术水平,由同行专家评

6、判,而他们的教学,则由大学有关系、所记录在案。学生学习业绩,由“中心大学”考核,中心大学设有一专门机构即考试院(School of Examination),总揽各学科学位课程的考试。一般情况下,除了出于道德或法律方面的原因而外,学院也无权决定一个学生可否毕业。这方面的权限,也由中心大学专门机构掌管。答案之二是,牛津的学院不是个官僚机构。官僚机构有许多特征,特征之一就在于,设置了许多“官位”与“僚位”(旧时官与僚本是严格有别的,现在二者的界限则趋于模糊了),并且在各种“官位”之间形成某种阶梯式系统,某人一旦进入这个系统,可以沿着系统内级别“拾级而上”。另一个特征就是其平衡机制,官位设置考虑了各

7、类人才的具体情况:包括学有成就的“专家型人才”,学而凑数的“冒牌专家型”人员,以及学术上的门外汉等等。可谓各取所需,皆大欢喜!第三个特征就是“官”重于“民”,再大的教授大不过一个实权小官员。国内某大学一位处长不无自吹地告诉我,在某教育主管部门,他的面子比院士还大!他曾亲眼看到一“现管”冷落一院士,便提醒之,不料对方答曰:院士有什么,我们管的院士多的是!正由于官重于民,即使一个副职小官衔,也有教授不惜放下学者的孤傲趋之。在牛津大学仔细观察之后,我的结论是,牛津的学院没有这个官位“系统”,官没有什么权力,因此没有什么吸引力。学院的官只有一位,这便是院长。其称谓也因学院而异,有称“华登”(Warde

8、n)的,有称“迪恩”(dean)的,有称“总裁”(President)的,有沿用中小学“校长”(principal,Master)称谓的,也有称 “莱科特”(Rector)或主任(director)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但无论什么称谓,这个官没有什么下属,只比别的教授多个秘书,且受制于一个由多名院士组成的院治理委员会(governing body)节制。无论院长还是院委会成员,都经院士大会选举,都有任期,且连任至多半届,亦即35年。任期一满,统统推倒重来。由于院长主要负责行政事务,无权独自决定学术及专业人员聘任事宜,因此不可能培植自己的人事圈子,更不可能培养“接班人”,反而得牺牲相当部分学术

9、生命,一流教授并不感兴趣,很少听说有诺贝尔奖得主出任院长职位的事。答案之三是,牛津的学院不是个行政单位,因此没有行政级别。我们知道,国内大学有些行政化特征,对外本身是有行政级别的,而在校内,也形成一个多级权力级别“阶梯”。一般不少于三级:第一级是大学或曰“校级”,第二级是学院,或曰“院级”,第三级是系所,或曰“系级”。行政级别颇为清楚。不仅如此,内部三级行政级别阶梯,还随学校自身“级别”而定,一般情况下,若大学属于“副部级”(我在电脑上敲击拼音fubji,本指望打出“副部级”,结果出来的汉语词是“腐败级”,令人啼笑皆非!),学院便是“厅级”,系便是所谓“处级”;大学若是“厅级”,学院便是“处级

10、”,系所则属于“科级”了。但也有系、院平级的,由此生出许多扯皮的事。前已提及,牛津大学本身是个自治单位,没有级别,学院与大学不带有上下级行政级别的特征,而在院内,没有科层,因此也没有级别系统。因之与行政单位截然不同。答案之四是,学院不是某个特定学科或专业的校内垄断者或主要组织者。在牛津大学,除个别学院而外,大多数学院的教师与学生来自多个专业,因此很难说那个学院从事什么专业。近期“三一学院”举办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艺术节,展示学生在音乐、戏剧以及绘画方面的才能,朋友邀我去观看,原以为该学院主要从事艺术,但听音乐期间问身边的一位学院院士,告知学院什么学科的学生都有,而上台表演的学生,也来自不同学科,其

11、中院乐团的学生,多半是学物理的。当然,也不乏有专业取舍的学院,比如邀我访问的纳菲尔德学院,就偏重于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政治学与社会学,院士及研究生主要是从事政治学、经济学与社会学专业的,但此类学院不多。即使学科比较单一的学院,也不是该学科的校内垄断者,因为在学院之外有一个庞大的中心大学系统,大学的系、所按学科分设,与学院处于某种竞争合作状态。回答了“非”的问题,现在可以谈“是”的问题了。下面让我们看看牛津的学院究竟是什么。我琢磨出的答案,至少有三:之一是,牛津大学的学院,首先是个民主自治机构。我在名为“解析名校体制”一文中已经谈到,牛津大学的学院有两种,一种是正式的,一种是永久私立书院。但无

12、论那一种,他们都带有对外自治,内部实行民主治理的强烈特征。他们与大学的关系,则带有联邦制的特征。这是历史形成的。历史上,有些学院一经创立,便属于牛津大学,有些学院创立之后若干年,与牛津大学并无瓜葛,只是在后来才申请加盟,成为牛津大学的一个学院的。而加盟程式也带有联邦特征。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可能要属哈丽思·曼彻斯特学院了。该学院介绍材料上说,学院最初创立于曼彻斯特,专门接受为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宗教科目刷下来的学生,后来与牛津建立固定合作关系,最后迁来牛津,加盟牛津大学。之二是,学院是个服务机构,它的宗旨就是为本院教师与学生提供服务,这也是学院创立者的初衷。学院为师生提供的服务,从食宿到工

13、作学习场地,从图书资料到实验设备,从文体设施到娱乐活动场地,应有尽有。学院院士大多是终身的,本身就是学院的主人,院士必须出任导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与精神方面的关照。学院也设有若干短期讲师教职,但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教职人员,一旦加盟学院,学院便有义务为其提供服务。因为在此类教职招聘广告上,即已载明其待遇。浏览近期牛津大学公报(GAZETTE),看到默顿学院招聘临时讲师的一份广告,颇感兴趣,现摘录如下:“默顿学院希望任命一名两学期期限的讲师职位,获此职位者将成为学院高级人员公用房的一员,可免费在学院就餐,并获一间备课房间,年薪最高18265英镑。”广告上显然已载明学院将提供的主要服务项目了。之三是

14、,学院是牛津大学历史文化沉淀之所在。事实上在牛津,只有进入一所学院,才能感受到一所古老大学的真正魅力,感悟到一所世界超一流大学的深厚文化底蕴。在我看来,这种魅力至少与三方面的历史文化沉淀联系在一起:其一是古老与现代接合的建筑。每一座老的学院,都有几座颇具文物价值,精良犹如艺术品般的古建筑,同时也有一些外形或新或旧,但内部设施精良的新建筑。其二是一些美妙乃至动人的学院历史轶事。每个学院的创立与发展,都涉及到一些传奇式的人物,其中有政治家、宗教领袖人物、大思想家与科学家,而作为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学院更不乏值得骄傲的学子。其三是学院长期形成的一些传统,最值得羡慕的是对学人的尊重气氛。进入一个学院,从

15、门房到秘书,从管理人员到餐厅服务生,都能够感受到对学人由衷的敬重风气。作为客人,也能感受到这种敬重学人的气氛。我感到,牛津大学学院的魅力尤其是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魅力,可以从一个地方集中感受到,这便是图书馆。学院图书馆无论其规模还是环境,个个令人羡慕。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至少有三所:一所是大学学院图书馆。其建筑酷似教堂,内部宽敞高大,从地板到窮顶式天花,有几十米高,后改造成两层,顶层保留原来风格,依然显得宽大。据说19世纪英格兰天才诗人雪莱就是在这所图书馆写出一些诗作的。第二所是基督堂学院图书馆,是座18世纪建筑,但据称是按照13世纪末巴黎瑟邦宫(Sorbonne)样式建造的,俨然一座宫殿,上下两

16、层,有三个巨大阅览室,个个装修精美绝伦。第三所是万灵学院“新图书馆”。这是工业革命前夕的建筑,里面阅览室、藏书间的布局,与那一时代流行的新贵族宫殿无异:在一扇厚重的木门后面,先是一间门庭式书房,两面墙壁排满高大的旧书架,一面墙壁上挂着几幅油画,在天花板上垂下的枝形吊灯光线下,显得别致安静。穿过门庭式书房,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巨大的宫殿式大厅展现眼前,大厅长约300米,宽30多米,高近20米,三面墙壁上半部为排满巨大的宫殿式窗户,下半部则为书柜,一面则为二层阁楼式书柜,宽敞明亮。此为主阅览室。穿过宫殿式大厅,进入隔壁,则是一狭长的三层读书室。里面书架、布局颇具艺术特色。环境之优雅安静,令人着迷!屋

17、顶有一日晷,为17世纪遗物,据说其精确度如此准确,以至成为当时牛津钟表匠对表的依据!更让人流连忘返的是,所有老学院的图书馆,不仅建筑物,而且连书架、书桌,都保留了一些中世纪的风格,经年累月文人磨擦的旧桌椅,泛出成年老木的厚重光泽,但同时装备了现代信息系统,方便实用。有一日,当我坐在万灵学院图书馆宽大的阅览室一寓工作时,忽然意识到两个词的不同,那就是“图书馆”与“资料室”了,同时也隐约地感到,中国早先办大学的文人真聪明,将我们大学院系的图书室称作“资料室”,而未按欧美大学的惯例译为“图书馆”。不知他们当初是否考虑了资料室与图书馆的微秒差异。到牛津大学众多学院图书馆走一圈,便会看到这种差异,最明显的差异当不少于二:一是规模。牛津大学一般学院图书馆,起码都具有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规模,是国内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