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铝土矿到铝合金学考不要求_第1页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学考不要求_第2页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学考不要求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学考不要求)基础过关1. 关于氧化镁和氧化铝的比较中错误的是(B )A. 都能和盐酸反应B. 都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C. 熔点都很高,常用作耐高温材料D. 常温下AI2Q、MgC不与水反应解析:氧化镁是碱性氧化物,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都能与盐酸反应,反应分别是 MgO+2HC=MgC2+HO,Al2Q+6HCI=2AICI 3+3HO,A 正确; 氧化镁是碱性氧化物,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氧化铝属于两性氧化物, 与氢氧化钠反应,AI 2Q+2NaO比2NaAIQ+H0,B错误;两者熔点高,可 以作耐高温材料,C正确;两种物质都不与水反应,D正确。2.

2、 向明矶KAI(SQ4)2 12HQ溶液里滴入Ba(QH溶液,当S 完全沉淀时铝元素的存在形式是(C )A. AI(QH) 3 沉淀B. 一部分以AI(QH)3形式存在,一部分以AI3+形式存在C. AID. 一部分以AI(QH)3形式存在,一部分以AI形式存在解析:设明矶KAI(SQ4)2 12HQ为1 mol,则溶液中含有1 moI K +、1 mol Al 3+、2 mol S ° ° ,根据反应:S° “ +Ba+BaSQj ,当溶液中的门2 -2S 完全沉淀时,需要 2 mol Ba ,即 2 mol Ba(QH) 2,2 mol Ba(QH) 2 中

3、含有 4 mol OH1 mol Al 3+和 4 mol OH发生反应:Al 3+4OH Al +2H2O, 铝元素的存在形式为Al ',故C正确。3将表面已完全钝化的铝条,插入下列溶液中,不会发生反应的是(B )A. 氢氧化钠 B.氯化铜C.稀盐酸 D.稀硫酸解析:铝条完全钝化以后,表面覆盖了一层氧化铝薄膜。氧化铝是两性 氧化物,既能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不 能跟氯化铜溶液反应。4将表面有氧化膜的铝片伸入足量的 NaOH溶液中,有关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C )A. Al 2O+OH Al +HOB. 2AI 3+6OH 2AI(OH)3 JC. 2AI+2O

4、H+2H»2AI +3H fD. 2AI+6H22AI +6OI43H f解析:将表面有氧化膜的铝片伸入足量的 NaOH溶液中,表面的氧化铝 首先被溶解,然后是铝溶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I2O+2OH 2AI ' +HO 2AI+2OH+2H42AI°z+3Hf ,故选 C5.向含NaCQ NaAIO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 150 mL 1 mol L-1的HCI溶液,测得溶液中的某几种离子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则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是(B )A. b和c线表示的是同一个离子反应B. N点时生成的CO为0.05 molC. M点时AI(OH)3的质量等于3.9 g

5、D. 原混合溶液中的C 与A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 1解析:向NqCO、NaAIO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150 mL1 mol L-的 HCI溶液,首先发生反应Al : +H+HO AI(OH)3 J ,a线表示AL的减 少,第三阶段,发生反应HC+H一CQf +HO,此阶段AI(OH) 3不参与 反应。b线表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c线表示碳酸氢钠的生成,d线表 示HC'减少。b线表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c线也表示碳酸钠和盐酸的 反应,所以b和c线表示的离子反应相同:C必+H_ hCA正确;N点 恰好是碳酸氢钠溶液,没有CO产生,B不正确;盐酸50 mL时NaAIQ 中铝元素全部转化为氢氧

6、化铝沉淀,加50 mL盐酸之后C 反应,氢氧 化铝沉淀不溶解,则M点沉淀的质量和盐酸50 mL时沉淀的质量相同, 由 NaAIQ+HCl+HO NaCI+AI(OH)3 J 知,nAI(OH) 3=n(NaAIO2)= n(HCI)=0.05 mol,mAI(OH) 3=0.05 moI x 78 g/mol=3.9 g,C 正确; 由图象知,Na2CQ NaAIQ的物质的量相等都是0.05 mol,由此判断溶 液中C 与AI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 1,D正确。6将一定量的镁铝合金投入100 mL定浓度的盐酸中,合金溶解。向 所得溶液中滴加5 mol/L NaOH溶液,生成的沉淀质量与加入的

7、NaOH 溶液的体积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计算,正确的是(C )A. 原合金中镁的质量为9.6 gB. 铝的质量为5.4 gC. 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8 mol/LD. 图象中A点沉淀为AI(0H)3解析:由图可知:加入20 mL氢氧化钠溶液才开始产生沉淀,说明酸过 量,先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为160 mL时,沉淀量最大, 为Mg(0H2和AI(0H)3,此过程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0.16-0.02儿X5 mol/L=0.7 mol,之后沉淀溶解,溶解的沉淀是AI(OH)3,消 耗氢氧化钠20 mL,发生反应AI(OH)3+NaOH NaAIQ+2HO,所以 nAI(QH)

8、 3=(0.18-0.16) L x 5 moI/L=0.1 moI,则可知铝离子生成沉 淀消耗氢氧化钠0.3 mol,所以镁离子生成沉淀消耗氢氧化钠 是0.4 mol,说明镁离子为0.2 mol,合金中镁的质量为0.2 moI x 24 g/mol=4.8 g, 铝的质量=0.1 mol x 27 g/mol=2.7 g。当氢氧化钠 溶液为160 mL时,沉淀量最大,此时溶液完全为氯化钠溶液,根据钠元 素守恒,n(NaCI)=n(NaQH)=0.16L x 5 moI/L=0.8 mol,再根据氯元素守 恒,n(HCI)=n(NaCI)=0.8 mol,所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0.8 mo

9、l -0.1 L=8 mol/L。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A、B D错误,C正确。能力提升7. 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是 AI2Q、SiO2和Fe2Q等。从铝土矿中提炼ALQ 的流程如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 )A. 滤液I的主要成分是NaSiQ、NaAIQ和NaQHB. 滤液皿中含大量的HCC. 反应Y的离子方程式是2AI山+CO3HA2AI(QH)3 J +C,D. 滤液H中通入过量的X的目的是使AI充分沉淀而不引进杂质 解析:根据铝土矿的成分,Fe2Q属于碱性氧化物,不与NaOH反应,AI 2Q 属于两性氧化物,与NaOH反应生成NaAIO,SiO2属于酸性氧化物,与 NaOh反应生成NaSiOs

10、,因此滤液I中的成分是 NaSiOs、NaAIQ以及过 量NaOH,A正确;加入CaO后,CaO与水反应生成 Ca(OH)2,Ca(OH)2+ NQSiQCaSiOj +2NaOH滤液H中含有 NaAIO,通入足量的CO,发 生A2+CO+2HJAI(OH)3 J +HC,故B正确、C错误;碳酸的酸性强 于氢氧化铝,通入足量的CO,产生氢氧化铝沉淀,不引入新杂质,故D 正确。8. 分别将 23 g Na、24 g Mg、27 g AI 投入至U 1 L 1.25 mol/L 硫酸 溶液中,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C )A.1 : 2 : 3B.1 : 2 : 2C.2 : 4 : 5D.

11、2 : 3 : 6解析:23 g Na、24 g Mg、27 g Al的物质的量均是1 mol,钠可与水 反应生成氢气,而Mg Al只能与硫酸反应,故Na与酸反应时,Na会完 全反应,由2Na H2f可知1 mol Na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5 mol;1 L 1.25 mol/L硫酸溶液中硫酸的物质的量 =1 L X 1.25moI/L=1.25 mol,贝 UMg + HSO(稀)一MgSGH f1 mol 1 mol金属镁不足,由方程式可知生成氢气为1 mol2AI + 3HSO(稀)一Al 2(SQ) 3+3H f 1 mol 1.5 mol 故硫酸不足,由方程式可知生成氢

12、气为1.25 mol因此相同条件下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 0.5 mol : 1 mol : 1.25 mol=2 :4 : 5。9. 有关下列流程的判断正确的是(D )A. 流程中涉及的反应均为非氧化还原反应B. 反应产生的阴离子主要为CC. 反应在实验室中应在蒸发皿中进行D. 反应的条件是对熔融状态下的反应物进行电解解析:电解熔融氧化铝制备单质铝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过量二 氧化碳和偏铝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氢钠,反应产 生的阴离子主要为HC ,B错误;灼烧氢氧化铝固体应该用坩埚,C错 误;电解熔融氧化铝制备单质铝,反应的条件是对熔融状态下的反 应物进行电解,D正确。10. 某

13、白色粉末由两种物质组成,为鉴别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取少 量样品加入足量水仍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 产生,固体全部溶解;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振荡 后仍有固体存在。该白色粉末可能为(C )A.NaHCO AI(OH)3 B.AgCI、NaHCOC.NqSO、BaCO D.Na 2CG、CuSO解析:NaHCO、AI(OH)3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生成硫酸钠、硫 酸铝、二氧化碳和水,最终无固体存在,A错误;AgCl不溶于水和酸, 加入水后,碳酸氢钠溶解,而AgCl不溶,再加入足量稀盐酸,AgCl仍然 不溶,固体不能全部溶解,B错误;亚硫酸钠和碳酸钡中加入水,

14、碳酸钡 不溶于水使部分固体不溶解,加入稀盐酸,碳酸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 化钡、二氧化碳和水,固体全部溶解,再将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稀硫 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二氧化碳和水 ,符合题意,C正 确;Na2CG、CuSO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振荡后无固体存在,D错误。11. 向含有 0.1 mol L-1 AICI 3和 0.3 mol L-1 NHCI 的混合液 1 L 中加入0.1 mol L-1 NaOH溶液,下列各图(纵坐标为沉淀的物质的量, 横坐标为加入试剂的体积)正确的是(A )解析:AI 3+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先与OH反应,生成0.1 mol AI(OH) 3 沉淀,AI

15、3+3OH AI(OH)3 J ,消耗 NaOH 0.3 moI,体积为 3 L;然后发 生 N +OH NH HON 为 0.3 mol,消耗 NaOH).3 mol,体积为 3 L, 最后,AI(OH) 3溶于 NaOH中,AI(OH) 3+NaO比 NaAIQ+2HO,0.1 mol AI(OH) 3消耗0.1 mol NaOH,体积为1 L,故A正确。12. 铝镁合金是制造飞机的重要材料。为测定已除去表面氧化膜的某 铝镁合金(假设不含共他元素)中镁的质量分数,学习小组同学设计了 如下两种实验方案。方案1准确称取a g铝镁合金样品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经过滤、 洗涤、干燥后,称量剩余固

16、体的质量。该样品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是若剩余固体质量为b g,则铝镁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是 (列出计算式即可)。若未洗涤过滤后的滤渣,则最终测量结果会 (填“偏低”“偏高”或“不影响”)。方案2将铝镁合金与足量稀硫酸反应,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1) 同学们选用甲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时,先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再轻轻打开其活塞,一会儿后稀硫酸就不能顺利滴入锥形瓶。 请你帮助分析原因是(2) 同学们经讨论认为甲装置有两个方面会引起较大误差,分别是和(3) 于是他们设计了实验装置乙。乙中导管 a的作用是若实验前后滴定管中液面读数分别为 Wi mL、V2 mL。则产生氢气的体 积为mL

17、解析:方案1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镁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因 此反应方程式为2AI+2NaOH+2H2NaAIQ+3Hf ;剩余固体是镁,则 b镁的质量分数为'X 100%;未洗涤滤渣,滤渣表面沾有杂质,造成镁的 质量增大,最终测量结果会偏高。方案2(1)铝、镁与稀硫酸反应生 成氢气,造成装置内气体压强大于分液漏斗中的压强。(2)反应过程中 滴入的稀硫酸会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造成所测的氢气的体积偏大;连 接广口瓶和量筒的导管中有少量的水存在,使所测氢气体积偏小。(3) 导管a的作用相当于连通器的作用,使内外压强相同,液体顺利滴下, 同时滴入锥形瓶的稀硫酸体积等于进入分液漏斗的气体体积,消

18、除了 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氢气体积误差;排出水的体积为氢气的体积, 两次的体积差为测定氢气的体积,滴定管刻度从上到下增大,收集氢 气后滴定管内液面读数减小,因此氢气的体积为(VV2)mL。b答案:方案 12AI+2NaOH+2b2NaAIQ+3Hf « x 100% 偏高方案2(1)Mg、Al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使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变大(2) 稀硫酸滴入锥形瓶中,会将瓶内空气排出使所测氢气体积偏大 实验结束时,连接广口瓶和量筒的导管中有少量水存在,使所测氢气 体积偏小(3)使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相等,打 开分液漏斗活塞时稀硫酸能顺利滴下,且滴入锥形瓶的稀硫酸体积等 于进入分液漏斗的气体体积,消除了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氢气体积 误差 V1-V213. 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是 AI2Q,含有杂质SiQ2、FQ、MgQ工业上从 铝土矿中提取铝可采用如图所示工艺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 图中涉及分离溶液与沉淀的实验方法是 (填操作名称),此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 、。(2) 沉淀B的成分是(填化学式,下同),沉淀C的成分(3) 写出生成溶液D的离子方程式 (4) 物质M转化为铝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