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纪实与虚构》王安忆组员:目录作家简介壹作品介绍贰作品赏析叁个人感想肆
作家简介她扮错了角色。起首一句错了,全篇都错。信心是错,希望也是错的。——《长恨歌》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当代作家、文学家。其母茹志鹃,擅长短篇小说创作。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受母亲影响,王安忆矢志文学创作,在1980年代初就蜚声文坛。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纪实与虚构》、《富萍》、《遍地枭雄》、《启蒙时代》、《天香》,都是关于上海的历史叙述。学者王德威把王安忆誉为继张爱玲之后海派文学的又一传人。我们要的东西似乎有了,却不是原来以为的东西;我们都不知道要什么了,只知道不要什么;我们越知道不要什么,就越不知道要什么。——《窗外与窗里》作品介绍创作背景
《纪实与虚构》属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第三个时期: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在这一时期,王安忆的叙事策略发生了转变。她开始在叙事中实验将个人与历史,文化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引向关于精神的思考。《纪实与虚构》包含两套操作系统,一套展示与作家经验贴近的横向世界,另一套则纯粹由史料和推论推演的纵向世界。两套系统,两个世界交替行进,相得益彰,彰显的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孤独之痛以及挣扎孤独的努力。故事梗概《纪实与虚构》通篇共10章,看上去很形式感,逢奇数章节都是自述,描写了作者从出生、童年、少年、青年直到今天的生活历程。中间穿插有母亲、外婆、外祖母的流浪生活等经历。偶数章节却是在构建母亲家族的历史神话,从几千年前漠北的柔然古国写起,一直寻迹到江南茹家溇。她作为“同志”的后代在“同志”们扭着秧歌打着腰鼓的胜利气氛中进入上海,可是,她发现再这所大城市里她只是个“外来户”。作为“外来户”,她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渊源,没有亲戚串门或上坟祭祖之类的日常活动。于是,她从小小的年纪开始与这座城市就有了一种与生俱来的隔膜,生活在这里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孤独。她试图努力改变这一点,千方百计地与邻里小孩,与一切可能发生联系的人发生联系,然而这种努力依然无法使她摆脱那种莫名的孤独与惆怅。由于这种强烈的孤独所化成的动力,她便开始了艰难的寻找,她试着开始自己亲手建立一个家族的神话。从母亲的姓氏“茹”入手,追根溯源,确立自己是北魏一个游牧民族柔然的后代。柔然历尽沧桑世变,先归于北魏拓跋氏,再归于突厥,突厥再归并蒙古族,劫后余生者后来又从漠北草原迁到江南母亲的故乡。王安忆在浙江绍兴寻到“茹家楼”,家族神话最终形成。另一方面,在她苦苦寻根的同时,她也历经了,“文化大革命”、“爱情”,最终成为一名作家,这时她的寻找才大致有了眉目,“大坝”似地合拢。家族谱系柔然古族奴隶“木骨闾”柔然古族可汗社仑突厥古族被收编蒙古族突厥被收编蒙古族成吉思汗元朝贬为“堕民”作品赏析独自旅行的经历往往不是想象的那样美好,什么遇见自己,看见不同,都是矫揉造作,孤独和迷茫才是一路相伴的,它们忠实的静默横亘于心,无处分享。然而也就是这样那样的心理活动,和见闻经历,造就了更完整的旅程。——《波特哈根海岸》情节赏析很久以来,我们在上海这城市里,都像是个外来户。我们没有亲眷,在春节这样以亲眷团聚为主的假日里,我们只能到一些‘同志’的家中去串门。我们家的小孩子和这些‘同志’家的小孩子在一起玩,我们使用的语言不是上海话,而是一种南腔北调的普通话。这样的语言使我们在各自的学校和里弄里变得很孤独,就象是乡巴佬似的。在本段,作者分别从身份和语言两个角度来描写‘自己’与当地上海小孩的差别。重点描写了节日时因没有亲眷只能去‘同志’家串门以及使用普通话而遭到上海小孩的孤立的情形。从侧面烘托了自己内心的孤独感以及缺乏归属感。本段从什么角度、如何描写‘自己’的孤独的?情节赏析上学第一天我激动万分,我极力要引起老师的注意,还有同学的注意。我坐在那里,腰板挺得笔直,两眼炯炯有神。我的样子看上去挺逗,老师不由向我微笑了一下,我欢喜得打颤,牙齿格格响。结交第一个同学也使我激动万分。回到家中,我对邻家的男孩女孩全看不上眼,将昔日的友情都忘光。…和我们小组的同学在一起其实心情压抑,这种生活场景暗淡无光,没有希望。他们对我又怀有敌意,以捉弄我为快事。他们有时好好的,冷不防就来那么一下。可为了开小组,我什么都可以克服。在本段,作者分别从上学和开小组两件事来描写‘自己’孤独感。在上学事件中着重使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来表现‘我’对上学和结交朋友的激动。在开小组事件,采用前后转折的手法从侧面强调‘我’对于开小组进行集体活动的热切。这两件事都从侧面突出了‘我’对孤独的恐惧和对集体友情的渴望。本段从什么事情、如何描写‘自己’的孤独的?情节赏析关于蒙古贵族的说法最合我心意,蒙古是一个勇敢善战的民族,它统一草原,强盛一时,成吉思汗的英名传遍整个中亚细亚。我愿做蒙古的后代,无论命运如何,最终陷入罪人,沦为堕民,我也不在乎。于是我最后选择了“并入突厥”这一条道路,只有沿了这条路,才可抵达蒙古。…我不信我几千年历史中竟没有出过一位英雄。没有英雄我也要创造一位出来,我要他战绩赫赫,众心所向。英雄的光芒穿行于时间的隧道,照亮我们平凡的人世。在上海弄堂的生活中,作者深深渴望着邻里小孩炫耀的丰富的亲戚关系和亲友活动。创造家族神话,就是源于对大家庭亲情的深层需求。在这种需求上,作者又耻于母亲等长辈曾为生活而苟且的经历,进而需要伟大的祖先历史作为内心情感的依托。本段中王安忆为什么如此渴望在家族史中出现一位英雄?文本释疑王安忆在《纪实与虚构》中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王安忆作为上海这座城市外来者有一种被当地人排斥的孤独感;在这部自传式的小说中的她完全敞开自我的心扉、展露内心的孤独,体现出她自我的一种幼稚不成熟的想法;同时也是她寄托孤独的精神家园,让自我有了一个依靠的港湾。文中的虚构具体指什么?作者是运用交叉的形式轮番叙述这两个虚构世界。具体的虚构自己的历史,将此视作自己的纵向关系,这是一种生命性质的关系,是一个浩瀚的工程。虚构骤然间来到跃马横戈的古代漠北,英雄气十足。为使血缘祭奠至自己,又虚构自己我小心翼翼又大胆妄地越朝越代,九死一生。还虚构自己的社会,将此视作自己的横向关系。文本释疑为什么说我们在上海这城市里,就像是个外来户?
小说第一句就是:“我们在上海这城市里,就像是个外来户。”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孤独感,笼罩了整篇小说。最能让人体会到外来感觉的正是孤独。
王安忆他们家在上海没有亲眷,逢年过节别人都去亲戚家串门的时候,无亲无故有的也是男男女女的“同志”。身边的人讲的都是上海话,而母亲明明会说上海话却坚持要全家人说普通话,让王安忆周围的伙伴格格不入。上海那些古老的街道、建筑,也让王安忆倍感陌生。
幼年的王安忆在上海找不到一丝与这座城市的联系,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归属。但王安忆的父母也没有关注小女孩的心理。长久地被认为是外来户,渐渐王安忆自己也产生了一种外来户的心情,好像自己“硬挤进人家的地方似的”。王安忆深刻地明白,自己不属于这个城市,这一切造成了王安忆孤独感的基础。母亲以彻底的革命精神拒绝回忆过去,王安忆女强人性格的母亲,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染上粗鄙俗气的市民习气,王安忆的社交活动受到限制,更觉孤独。文本释疑王安忆最初想把这部小说取名为“上海故事”,你觉得她为什么最后又取名为《纪实与虚构》?
确实,王安忆无论对个人成长体验的叙述,还是对家族历史的追溯,都是与上海有关的“故事”。“‘故事’这词既包括真实的意思,也包括虚拟的意思”。王安忆在《纪实和虚构》的“跋”中曾说:“我在虚构的时候往往有一种奇妙的逆反心理,越是抽象的虚构,我越是要求有具体的景观作基础……因此,我在虚构这纵横两个世界时,我努力要做的就是寻找现实的依据。我一头扎进纸堆里,翻看二十五史,从中寻找蛛丝马迹。我还留心于现实的细节,将此细节一丝不苟地写在我的虚构中。”从小说的“序”与“跋”涉及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文章是与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似乎有着真实的对应关系,同时,“序”、“跋”和小说的主体部分浑融一体,王安忆的“上海故事”以一种先锋性的叙述话语方式,制造出亦真亦幻的叙事效应。实际上,90年代以来,中国作家对租界时代上海的怀旧书写,整体上呈现出纪实与虚构的双重特征。因此,不管是从王安忆的主观还是客观的外在环境来看,《纪实与虚构》更具有主题魅力。个人感想多少悲欢变成往事,往事又过去了。淡了的淡了,忘了的忘了,不愿想的就不去想,不愿忘的就写下来。——《空间在时间里流淌》个人感想关于蒙古贵族的说法最合我心意,蒙古是一个勇敢善战的民族,它统一草原,强盛一时,成吉思汗的英名传遍整个中亚细亚。我愿做蒙古的后代,无论命运如何,最终陷入罪人,沦为堕民,我也不在乎。于是我最后选择了“并入突厥”这一条道路,只有沿了这条路,才可抵达蒙古。…我不信我几千年历史中竟没有出过一位英雄。没有英雄我也要创造一位出来,我要他战绩赫赫,众心所向。英雄的光芒穿行于时间的隧道,照亮我们平凡的人世。个人感想
王安忆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人,在她的小时候就经常会想一个经典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怎么会出现在这个地方?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就催生了《纪实与虚构》这部小说。对日常琐碎的上海、风起云涌的草原、莺歌燕舞的杭州、河湖纵横的绍兴的描述,记录了一个女孩的成长,一个氏族的传承,一个城市的变迁。这是一部用现实景象跟天马行空的想象交织而成的小说,奇数章节缓缓展开上海生活的纪实,偶数章节进行家族寻根的虚构想象。“纪实”与“虚构”之间看似章章泾渭分明,但在小说的最后,对于家族神话的千年寻根也最终回归到日常琐碎生活的本身,“纪实”与“虚构”密不可分,最终到达同一个终点。这也揭示了一个事实,虚构就是纪实,当下就是历史,反之亦然。
个人感想小说中主人公的所思所想其实就是王安忆自身的写照,对于被上海本地人排斥的孤独感,在文中展现的幼稚是她自我的放飞,对内心的重新认识,对并不属于自己家族的有名人士编写自己家谱,这些都是人一种“虚荣心”的表现。这部小说她并没有摆脱以往的女性为主、对上海描述的风格,但却又有着极大的不同。哪些是纪实?哪些是虚构?都是生活罢了。个人感想在这本书前面的大半部分,作者构想了她的祖先“柔然”族在古代漠北的一个个成王败寇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发生在那遥远的年代,发生在辽阔无边的荒漠中、草原上,读起来是让人热血澎湃。大漠上那种“大漠青烟直,长河落日圆”、草原上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本身就已经让人赞叹不已了。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红霞染血的黄昏中进攻、厮杀,更让人感到内心激昂。在构想和描写这些场面上,王安忆的文笔相当出色,其中令我心有戚戚的,莫过于大漠和草原的夜,那时的夜,星星和月亮都比现在亮许多,而在擅长观看天象测凶吉的柔然族人那里,他们又曾怎样观察和思考过这浩茫宇宙呢?我们已无从得知。个人感想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样浩渺的无垠星空下,古人对天地更敬畏、对神更虔诚。这也是处于当下自然的我们所无法体会到的,所以王安忆的这种描写尤显的珍贵。个人感想我感觉在这部自传式的小说中王安忆完全敞开了自己,毫无保留地敞开自己的孤独,暴露那些幼稚幻想、自卑和怯弱。例如在她描写与一个要好的男性朋友的一次接触:“当他手指上的汗毛和浓重体味使我心生厌恶的时候,正是我欲念被引动的重要一刻。”把人们羞于启齿、羞于谈论的欲念坦然地写出。《纪实与虚构》表现出在现代大都市中的一种普遍的孤独心态。正如王安忆所说,迷茫是城市里普遍的情绪。“生命的一头隐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里,另一头隐在迷雾中。”
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而这部作品力求真实地叙述了作者在她生存空间中的位子,描写日常生活状态,考证历史证据,视野开阔,想象丰富,字里行间中能体会到作者思想的跳跃,极具可读性。个人感想
王安忆是这样有意识进取和改变的作家,于是我们总能看见她的各个作品被文学史分入不同的流脉,知青文学如《本次列车终点》,寻根文学如《小鲍庄》,女性文学如《我爱比尔》……即使阅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理学认知过程与记忆测试卷
- 合同之申通快递承包合同书
- 艺术鉴赏与创作能力测试卷
- 骨科护理10分钟小讲课
- 园林绿地绿化施工合同书
- 企业电子商务咨询委托合同书
- 加强医院急救处置安全管理的整体方案计划
- 建筑劳务派遣合同
- 如何遵循会计工作计划的执行原则
- 临时用工聘用合同
-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研究
- 泵站-防汛预案
- 各国关于数据与个人隐私的法律规定
- 主要单元工程、重要隐蔽工程、工程关键部位的概念及验收签证
- 定远县蔡桥水库在建工程实施方案
-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责任
- 中华护理学会科研课题申请书
- 相互尊重、理解、信任.ppt
- 压盖机设计说明书参考资料(精编版)
- 区间盾构始发关键节点评估报告
- ××关于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