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_第1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_第2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_第3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 培养诵读的习惯,背诵这首词。2. 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二、检查预习宫阙(què) 玉宇(y ) 朱阁(gé)绮户(q ) 无眠(mián) 婵

2、娟(chánjun)三、简介作者、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四、初读全诗,感知内容1 、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读准字音。2、研讨分析词的内容:结合注解,疏通文句。3、思考讨论: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讨论概括: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讨

3、论概括: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讨论概括: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想象: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4、小结文章结构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下阕怀人(抒情) 情景交融主题: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对亲人的思念。五、诵读品味,领会诗情1、配乐朗诵2、体会诗情六、发挥想象,再现情景听歌曲,再现情景。七、迁移1、课后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

4、淮)2、赏析喜爱的咏月明句。例子:这是一位同学对静夜思的赏析,请大家模仿它,说说你喜爱的咏月名句。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给人一种朦胧美。 我也爱这首诗真实的思乡情。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教学反思: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每首诗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

5、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在课堂上,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堂上,教师还应具有随机应变,临场发挥的能力,尽量避免自己的不足之处,而要用巧妙的方法,灵活设计,这样才能取得课堂的最优效果。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能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程和内容,从学情出发,去粗取精。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少废话;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替代。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对诗词内容的不同见

6、解,允许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点。对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只要学生阐述有理,就允许提出、探讨、评价。合理、灵活、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材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平面为立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带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一、教学分析:水调歌头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最绚丽的瑰宝之一,作品表现出来真挚情感和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大有裨益的。我所任课的班级在上学期曾经进行过两次关于苏轼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对作者的生平、文学造诣并不陌生,而且学生经过一年多在初中的学习,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因此,本课的

7、教学任务,我侧重放在了引导学生感受我国伟大先贤的挺拔的人格、崇高的思想境界上。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慨,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三、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四、教学难点:体会作品表达人生哲理。五、教学策略:1、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2、多媒体使用:在课堂的开头结尾分别播放歌曲水调歌头,以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六、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在上学期,我们曾经进行过两次关于苏轼的研究性学习,分别是文学路上的苏轼和贬谪路上的苏轼。当时,我们在

8、广阔的时间、空间里仰视了我国一代文学大师苏轼不平凡的一生。今天,我们要再次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选择他生命坐标系中的一个点,时间:公元1067年的中秋之夜,地点:密州,借助一曲水调歌头来领略一下月光中的苏轼又有着怎样的情怀。月亮和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一样,因其独特的魅力,深深着吸引无数的文人墨客争相歌咏,同学们能不能回忆一些我们积累的关于月亮的名句?在这些众多的咏月名篇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以其非凡的艺术成就向来被人们推崇倍至,清人胡仔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谓是精辟的评价了。(二)、检查预习请学生介绍简介苏轼及其生平、写作背景,教师总结。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

9、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写作此词时,作者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自请外放,时任山东密州太守,政治上不得意,与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三)、朗读1、播放视频:歌曲水调歌头2、学生朗读:自读,指名朗读,齐读。(四)、解读1、这首词在正文之前有个小序,请结合关键字词分析小序提供给了我们哪些信息?、“中秋”,交代写作时间,已暗含相思之意。、“醉”,苏轼因何而醉?、“兼”,可见本词表达的感情不止一个方面。2、那么,在这首词中,苏轼到底以月亮为媒抒发了哪些情感呢?这就是我们解读本词的核心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及词中具体内容以小组为单位

10、合作探讨这个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上片:、矛盾、苦闷的心情:政治上失意,使他心情郁闷,想回到朝廷做官又担心朝中激烈复杂的党派斗争使自己难以容身。、积极乐观的情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效力。下片:反诘埋怨:为何在人们别离之时分外圆呢?旷达乐观:人月无常,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在所难免。美好祝福: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小结: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的情绪,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五)、再次播放视频,学生轻声和唱,感受其中美好的情感。(六)、课堂练习:背诵全词。(七)、布置作业:1、以“月

11、亮”为话题说自己想说的话。2、通过合理的想象,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八)、课堂总结:回顾悠悠历史,掩卷长思,我们不禁要为苏轼坎坷的一生而扼腕,为手足不能执手言欢而神伤。但当我们再次仰望当空的明月之际,更为那他挺拔的人格、豁达的胸襟而深深折服,我们看到的分明是一个矗立在文学的高峰,抚须长歌,笑对人生的苏大学士!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水调歌头一课是一节面向全校的观摩课。在课前我组织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教师本人也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从整个课堂过程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同时也留下了一些遗憾。1、充分尊重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促进了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的形成。2、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地求知的舞台,让学生在自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