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_第1页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_第2页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_第3页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_第4页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柳(唐)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 )杨花即,两首诗都运用了这一意象,运用(修辞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2)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有这样的解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根据王国维的论述分别找出两首诗体现“有我之境”的诗句,并作简要批注。【答案】( 1 )柳絮;拟人2 2)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

2、作雪飞。”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机。“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高绪。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解析】【分析】(1 )本题中杨花就是柳絮,是晚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诗人常用杨花入诗,表现春景,表达愁绪,惜春之情。这两首诗都用了杨花这一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把杨花赋予了

3、人的情感来写,写杨花“无才思 ”“ 惹春风 ”。(2)本题要求根据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来鉴赏情景关系。晚春中“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理解为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杨花榆英都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景,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通过“草木 ”有 “知 ”、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 “无才思 ”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 ”添色。柳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

4、絮惹春风”解释为 “又好像懂得离人思乡的无限情感,千万条柳丝飘下无数柳絮去招引迷人的春天”,无语的柳树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的愁情,可见这愁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此句正是把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到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这两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体现出了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的关于情景之间关系的解说。故答案为: 柳絮;拟人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

5、机。“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高绪。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其手法的能力。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要从诗词内容、主旨,意境和情感几个方面去把握。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

6、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夜坐有感 何梦桂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洞龙睡熟云归岫 , 枝鹊啼干月满林。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 到夜深。【注】 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此诗乃此时所作。 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暗点“夜坐 ”。 “无声 ”写夜之静谧,“沉 ”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 ”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B. 颔联写周遭的夜景。“

7、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 ”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 ”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C. 颔联化用诗句。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D. 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2)本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借 梦”与 剑”来表达情感,两首诗歌借此表达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 1 ) B( 2 )同:在两首诗歌中,诗人都借“梦 ”表达了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以“剑 ”表达了壮志难酬的

8、悲愤。异:何诗在悲愤中见绝望,辛词于悲愤中显壮怀。何诗借“前世梦 ”“ 匣中剑 ”表达自己一身才华于世无济的悲愤,满心抱负无力回天的绝望。辛词借“挑灯看剑”, “梦回 ”沙场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悲愤中有壮怀。【解析】【分析】(1) B项,颔联云归岫化用陶潜 去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错误,选项对“遗民闲居”中的情态界定不准,这里的“云归岫 ”既不是隐居的悠闲之情,也没有闲人的聊赖之意,表达的是诗人避世隐居的痛苦。故选B。( 2)本诗中说“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意思是“闭门读书的生涯变成了前世的梦,深锁匣中的孤剑正象征着我少年时的壮心”, “前尘梦 ”是对过去读书生活

9、的回顾,“匣中孤剑”是现状,现实是书不能读、剑不能舞,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了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结合尾联目断征鸿可知,还有宋朝复兴无望的郁闷悲凉心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意思是“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前一句“挑灯看剑”是现实生活,“剑 ”代指词人报国的志向,而词人只能醉酒之后挑灯看剑,说明他空有报国志向却无法施展,流露出壮志难酬之感,后一句“梦回连营”是梦境,从对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悲愤

10、之中又含有壮怀。明确了这些内容之后,可以发现两首诗歌中都有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都有壮志难酬之悲愤,但分析两篇中的具体内容可以发现,本诗中最后说“征鸿目断”流露出的是复国无望的绝望,而辛弃疾对早年生活的回顾中更让我们看到词人的壮怀激烈。故答案为: B; 同:在两首诗歌中,诗人都借“梦 ”表达了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以“剑 ”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异:何诗在悲愤中见绝望,辛词于悲愤中显壮怀。何诗借“前世梦 ”“ 匣中剑 ”表达自己一身才华于世无济的悲愤,满心抱负无力回天的绝望。辛词借“挑灯看剑”, “梦回 ”沙场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悲愤中有壮怀。【点评】 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

11、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联系诗人

12、境遇、所用典故、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进行综合解读。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王安石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苑方秦地皆芜没, 山借扬州 更寂寥。荒埭暗鸡催月晓, 空场 老雉挟春骄。豪华只有诸陵 在,往往黄金出市朝。【注】 此诗作于1066 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 化用古人诗句。李白金陵诗:“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刘长卿的诗:“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 ” 东汉末刘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 建康图经言:“鸡鸣埭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沟有肆,名鸡鸣。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

13、此,鸡始鸣。”场:射雉场。南齐书东昏侯纪:“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袷以绿红锦。 ” 元和郡县图志载: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对历史悠久的古帝王之都金陵的总体感受,“王气消 ”三字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B. 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了。C. 尾联,写盛极一时的王朝黄金散尽,如今只剩下帝王的陵寝,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D. 这首七言律诗,词句警策,典故丰富,内容深邃,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兴替的沧桑感

14、。( 2)请简要赏析颈联“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答案】( 1 ) C( 2 )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荒 ”“ 暗 ”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 视听结合。 “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 ”字,突出了“暗鸡 ”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 “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 用典。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解析】【分析】 "昔日的黄金散尽,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错,正确的理解应是"这些陵墓常有人盗掘, 常有金玉见

15、于市朝”。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苑方秦地皆芜没,山借扬州更寂寥”使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视听结合;用典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比如“荒 ”“ 暗 ”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故答案为: C;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荒 ”“ 暗 ”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 视听结合。“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 ”字,突出了“暗鸡 ”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 用典。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点评】 此题考查学

16、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 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 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E.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

17、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噪。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 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 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注释】寿阳: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八公山:公元 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 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 芝兰秀发: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 奔鲸:前秦溃兵,东山: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 桓筝: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1)上阕画线句写东晋谢安的风采与战功,与苏东坡笔下周瑜" :'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2)试赏析本词下阕的抒情艺术

18、。【答案】(1)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2)前五句借景抒情(意到即可),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意到即可);“信劳生”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辛劳一生却壮志未酬、功业无成的悲怆(意到即可);最后三句借典故抒情(意到即可),词人自比谢安,委婉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年华老去、思为国所用却被弃用 的悲愤之情(意到即可)。【解析】【分析】(1)本题需要理解上阕画线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积累的素材,分析苏 东坡笔下的内容。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突出谢石、谢玄的才能和他们少年豪杰的风采,同时也表现出胜利者特有的淡定自若。与苏东坡笔下周瑜筑笑间,强虏灰飞

19、烟灭 ”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2)本题前五句借景抒情,抓住无处问豪英”分析,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蓿劳生、空成今古",谢氏子弟劳碌一生,他们建立的功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殒,如今只空余孤城“、长淮“、八公山”,向人话说当年。一切终将成空,所以词人 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以自嘲的口气笑自己太 过执著纠结。直抒胸臆。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一句,借典故抒情,暗含谢安晚年的一段历史典故。同样是忠信见疑,词人拿谢安和自己进行对比,突出了自身处境的悲 惨,谢安虽被猜疑,但尚能与孝武帝一同饮酒,且有桓伊为他仗义执言;而自己却只能

20、暮 年 独听桓筝”。词人以谢安晚年被疏远自比,表达了自己被冷落的寂寞与愤懑之情,也寄 予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愿望。故答案为: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前五句借景抒情(意到即可),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意到即可);“ 信劳生 ”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辛劳一生却壮志未酬、功业无成的悲怆(意到即可); 最后三句借典故抒情(意到即可),词人自比谢安,委婉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年华老去、思为国所用却被弃用的悲愤之情(意到即可)。【点评】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

21、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与苏东坡笔下周瑜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5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2、蝶恋花 散花楼送客纳兰性德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云,遮住君行处。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1 )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诗,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 2)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和 “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答案】( 1 )送别;秋季( 2)两句都是想象虚写。(或对方入笔)。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23、”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解析】【分析】 第一首诗歌的标题是“送魏二 ”,第二首的标题是“散花楼送客”,两个标题中都有“送 ”字,这说明这两首都是送别诗(或词)。第一首诗歌中,根据“橘柚香 ”“ 凉可知,应该是秋季。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意思是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由 “忆 ”可知,这是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行宿黄茅山

24、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意思是 “在未来的漫漫长路上,您将夜宿荒村野店,请笑对夕阳下的村社神鼓”,由 “行宿 ”可知,后面是想象友人旅途之景,作者借助“夕阳村社迎神鼓”所勾勒出的热闹纯朴的景象来劝慰友人要以豁达之心迎接未来的漫漫长路。由此可知,这两句诗都是想象别后情景,使用虚写或想象的手法。故答案为: 送别;秋季 两句都是想象虚写。(或对方入笔)。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点评】 本

25、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材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的是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什么诗(或词),第二个问题是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什么季节,然后根据诗歌的内容来辨析诗歌的题材,再根据第一首诗歌中的景物来辨析季节。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和 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看这两句使用的共同手法是什么,有何效果。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

26、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况当年定计,昭陵 与子,勋劳在、诸公上。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 。【注】“青照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 “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27、B. 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C. 下片 “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D. 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 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案】( 1 ) B( 2 )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以“朱颜绿鬓”借指年轻,“写凌烟像”引用凌烟阁功臣画像的典故,指功成名就。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黔州太守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解析】【分析】(1) B 项, “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

28、向”错误。结合“汉家戚里生飞将”及注释 内容分析,上阕没有作者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的表达。故选B。(2)结合注释 内容 “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分析,运用典故,指功成名就。“朱颜绿鬓”,朱颜,红润的面容;绿鬓,黑鬓发。形容年轻时的容貌。运用借代。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故答案为:B; 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以“朱颜绿鬓”借指年轻,“写凌烟像”引用凌烟阁功臣画像的典故,指功成名就。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黔州太守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美与期望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核诗歌的题

29、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结合诗句分析

30、即可。7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元)张可久梅花浑似真真 面,留我倚阑杆。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残碑休打 , 宝剑羞看。【注】 虎丘:江南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秦始皇东巡时曾来虎丘寻找阖闾殉葬的干将、莫邪、湛卢等宝剑。 张可久,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多次担任下级官吏,时官时隐。 真真:唐代美女。 打:拓。( 1 ) “ 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运用了 和 两种修辞手法,描绘了雪中盛开的梅花美丽动人的姿态,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2)层次分明是这首元曲的特点。试从景和情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31、。【答案】( 1 )比喻;拟人(2)全曲可分三层。 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描绘出一幅清寒素洁的虎丘冰雪图。 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无情的历史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人世沧桑、兴亡遗恨之感。 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之情。【解析】【分析】(1) “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后的梅花红润娇艳仿佛仙女真真姣好的脸面,吸引我凭依着栏杆久久流连。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把梅花比喻成

32、美女,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2)小令可分三层,开头五句写虎丘雪后的美丽景色。“梅花浑是真真面,留我倚阑干”,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把梅花比喻成美女,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雪晴天气”三句写眼前实景,“玉 ”、 “冰 ”紧扣雪字来写。 “松腰 ”与 “泉眼 ”可谓巧对。泉眼为俗用的现成的词语,而松腰则显然是作者精心选择和锤炼的语言,虽有斧斫痕迹,但并不生硬晦涩。后半部分由实转虚,抒发历史盛衰兴亡变化无常的深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则用吴王阖间的丰功伟绩早已成了过眼烟云,而虎丘的青山却

33、亘古永存这一现实来委婉地说明人生短暂,宇宙无穷这一直困扰着古人的深沉的人生哲理。这是第二层。最后三句是第三层,表现自己已完全被这里的美景所陶醉,又陷入到对宇宙与人生之奥秘的思索之中,敞对一切部不感兴趣了。不要说残碑无心去拍打,就连著名的剑池也无心再去观看了。全篇景起景收,情景交融,很有韵味。全篇由写景、怀古、伤今三部分组成,分别写出游虎丘时的所见、所感、所叹,意脉清晰,结构谨严。遣词造句都很精到,值得仔细回味和借鉴。故答案为: 比喻;拟人; 全曲可分三层。 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描绘出一幅清寒素洁的虎丘冰雪图。 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无情的历史

34、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人世沧桑、兴亡遗恨之感。 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之情。【点评】 此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

35、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8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 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夜宿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注释】 怪生 :怪不得。 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B. 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

36、爱的儿童。C. 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D. 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答案】( 1 ) B(2)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棹 ”, “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急走 ”“ 追 ”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

37、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无处寻 ”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解析】【分析】(1) B 项分析不当。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语都张伞”; “树头花落未成阴 ”,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由此可知,夜诗描写的是暮春农村的景色。选项说“初春时节”是错误的。故选B。(2)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他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

38、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 “急走 ”“ 追 ”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 ”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两首诗中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对儿童稚态的描摹,点活了全诗。故答案为: B; 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棹 ”, “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

39、、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急走 ”“ 追 ”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无处寻 ”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点评】(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各个句子,组织答案。舟过

40、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夜宿徐公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兴(其二)杜甫夔府 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 香炉违伏枕 , 山楼粉堞 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注】 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 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 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 伏枕:指生病。 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 )下列对这

41、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B.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 ”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C.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 ”,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 ”,令人悲慨。D.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 1 ) D( 2) 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

42、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 “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 ”与 “山楼 ”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 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解析】【分析】(1) D 项,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中 “想象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 “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由 “请看 ”“ 已映 ”“ 洲前 ”等信

43、息可知,这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故选D。( 2)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孤城 ”“ 落日 ”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于是后一句就联想到“京华 ”,表达出诗人飘零他乡思念故都的情怀;“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实写诗人独坐孤城望穿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落纷纷,后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诗人由现实处境想到梦想的破灭,表现出漂泊天涯、欲归

44、不能的无奈;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前一句写朝中的荣光,后一句写今日荒城的寂寥,前一句写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一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让自己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只能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苦闷心情,后一句从遥想回到现实,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更是撩起诗人的愁绪。再看两相结合的作用,诗人由夔府想到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虚实结合,开拓了诗歌的意境。故答案为:D; 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

45、猿实下”与 “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 ”与 “山楼 ”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 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

46、容,所用的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思想情感。10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陆畅其一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人定军州禁漏 传,不妨秋月城头过。其二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 诗酒人。【注释】 禁漏:漏刻发出的声响, 谢公:南齐诗人谢眺,唐李白秋登宜城眺北楼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此诗中 “谢公 “应指崔大夫。(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前诗中,首句雄奇磅礴,“压 ”字写出北楼之高,“满 ”字则写出北楼上视野之开阔。B. 前诗写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C.

47、后诗中,“别 ”“ 笑 ”二字写出诗人近几年羁旅漂泊的生活状态,达观里有一些苦辛。D. 两首诗角度不同,前诗从空间切入,侧重写景;后诗从时间切入,侧重写人。( 2)两道诗都写了“月 ”,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 1 ) B( 2) 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 后诗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得“我 ”是与 “谢公 ”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解析】【分析】(1) B 项, “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错

48、误,难以入眠不是因为天凉,而是因为景美,不忍心睡觉。故选B。( 2)第一首“秋月城头过” 写秋月从城头经过,结合上文“谁忍卧 ”可知是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以景结情,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第二首“识是谢公诗酒人”。由 “识 ”可见是 “拟人 ”手法,唯有明月识得“我 ”是与 “谢公 ”一同吟诗品酒之人,写出既崔大夫的高雅,结合前面的“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可知此句借“月 ”又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故答案为:B; 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 后诗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得

49、“我 ”是与 “谢公 ”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点评】 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该题考查诗歌意象作用的分析能力。分析意象作用,需要考虑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手法,再具体分析,最后分析情感或者突出表现的内容。11. (2019?全国n)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 , 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男子受恩须

50、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 “朱门 ”“ 孔门 ”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1) D(2) 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

51、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解析】【分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D。本题颈联 里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 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 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

52、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 从容之致。故答案为:D;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53、题的答题步骤: 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京口闲居寄两都友人【晚唐】许浑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宫阙楚江楼 。【注释】凤城,指都城。楚江,长江中下游的别称。(1)标题中的京口 ”在今天的()A.无锡BK江C1京DPM(2)对划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去”东流”暗切友人和自己的所在地点。B.聚散"偏重散”,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C.浮沉“偏重沉”,大江东流暗示岁月流逝。D.此联融自然景物

54、和人生感慨于一体,公正精炼。(3)赏析颈尾两联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答案】( 1 ) B(2)B(3)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诗人独酌浇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霭沉沉;友人千里回信,欣慰之际,抬头又见树逢秋时、叶落枝疏,时光飞逝、美景不再。尾联想象自己和友人分别登上都城宫阙和江边高楼、远隔千里彼此相望的场景,登高 望远却只见云天杳杳,只能遥寄相思。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渲染出离群索居的孤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深化意境,令人产生 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解析】【分析】(1)唐时润州治所在京口,“京口 ”即今镇江市。京口汉称京口里,至东吴孙权筑铁瓮城,置京口镇。晋时置晋陵郡,南朝宋置南徐州,隋置润州,宋升润州为镇江府,并一直沿用至今。故答案应为B 项。( 2)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上句就仰视所见设喻,说白云飘然北去,正如人生不定,离台有期。下句从俯视所见设喻,说青水悠悠东流,恰似世事浮沉,难以自料。诗人把俯仰所见之自然景象,信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