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互证_第1页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互证_第2页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互证_第3页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互证_第4页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互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互证解读八下第六单元中, 27 课是岳阳楼记, 28 课是醉翁亭记,两篇文章作为“记”类文体安排在了一起。 其实, 这两篇课文, 不仅是在篇目安排上紧密相连,在内容与写作思路等方面也有诸多可以互证的地方。范仲淹长欧阳修18 岁, 又早欧阳修20 年而卒, 不过二人很长时间同朝为官,有着相似的从政经历。有意思的是,范仲淹做过的官,如开封府尹,龙图阁大学生,参知政事等,欧阳修也都做过一遍。这两个人,在很多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在求学时,有着相似的际遇,两个人都是少年丧父, 依母求学以寒门入仕; 在人品上, 都极重名节, 是士大夫的楷模;在政治上,有着共同的见解,注重民生疾苦;在文学上

2、,也都推崇韩愈,共同致力于古文复兴。一、相通的政治背景1、庆历六年的南北双璧岳阳楼记的写作年代,文章最后一句有明确记载:“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指的是庆历六年; 醉翁亭记的写作年代课本上没有明确标出,其实也是在庆历六年,即公元1066 年。范仲淹是因为庆历新政被贬的,而欧阳修则是因为支持范仲淹被贬,下面有一段记载: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若讷上其书, 坐贬夷陵令, 稍徙乾德令、 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 “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这里也可以看出, 欧阳修和范仲淹在政治见解上是一致的, 所

3、受的待遇也差不多,都是遭到贬斥。史载欧阳修于 1045 年即庆历五年被贬滁州,一年后就写出了这则 醉翁亭记 , 和远在邓州的范仲淹的名作同气呼应。 于文学创作而言,此举可为偶然;从二人的诸多共同点来看,又似乎有某种必然。2、被贬之后“政通人和”大背景范仲淹被贬邓州后, 勤于民事 , 尝自耕种以亲民。重安抚、轻惩罚、废苛杂,在答提行张太健尝新耘一诗中,他说,“长使下情达,穷民溪不伸”,“但愿天下民, 一若樽前身, 长戴尧舜主, 尽做羲黄民, 耕田与掘井, 熙熙千万春”范仲淹非常重视教化, 上任的第二年, 便主持修建了位于邓州东南隅的“百花洲”以及“春风堂”和“蓝秀亭”等建筑, 供学子读书。 后来

4、又创办了“花洲书院”, “穰下胜游少,此洲聊入诗,百花争窈窕,一水自涟漪。” 说明这花洲书院确实是一处景致迷人的读书之所。 那个说出“为生民立命”的大名鼎鼎的张载,就是是从这所书院走出来的学生。也就是在范仲淹主办花洲书院 的同时, 他的好友滕子京派人来向范仲淹求取文章。 附岳阳楼的草图并附书信一封。 得知好友所治“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范仲淹欣然命笔,写下了这则千古名文。而欧阳修也和范仲淹、 滕子京一样, 在被贬之后致力于民生治理, 政绩斐然,他的丰乐亭记上的一段话可以为证: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

5、 滃 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大, 风霜冰雪, 刻露清秀, 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这里的“岁物之丰成”“丰年之乐”等的词句,以及和醉翁亭记相同的滁人游玩的描写,也清楚地写出了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背景。二、共同的文学主张1、他们二位都是韩愈的推崇者。范仲淹在政治上推崇韩愈的冒死进谏,同

6、时也很推崇唐代韩愈的文学成就, 并倡导北宋的古文运动。他在上资政晏侍郎书中说: “韩愈自谓有忧天下之心, 由是时政得失, 或尝言。 ” 范仲淹 从范仲淹的作品来看, 他对于韩愈的继承,主要是“文以载道”, 提倡正统的儒家思想等方面。 至于欧阳修, 作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对于散文创作的贡献则更进一步: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钗刻骈偶,泱沼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同受韩愈影响的范仲淹和欧阳修二人, 虽然年岁有些差异, 相互还是仰慕的。欧阳

7、修本人在景祐元年,当得知范仲淹知苏州时,写给范仲淹的一封信. 其中就有这样的话: “希文登朝廷,与国论,每顾事是非,不顾自身安危,则虽有东南之乐, 岂能为有忧天下之心者乐哉! ” 欧阳修在信中把范仲淹称为“有忧天下之心者”, 可见, 他对范仲淹这一点相当熟悉, 所以他在范仲淹神道碑中写范仲淹少有忧患之心, 当是言之有据。 这也说明范仲淹的写作, 讲求“文以载道”“言为心声”,且“陈言务去”,是古文运动的力行者。2、从写作思路上看二人的相通之处。这两篇文章,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很多可以互证的地方。首先是大致的框架结构。两篇文章都是从作记的缘由写起。 岳阳楼记是直接写,如何受人嘱托而写; 醉翁亭记

8、则是点出了醉翁亭的大致情况,自然表明写“记”的原因。接着,下面的一段,则很值得玩味。岳阳楼记 : 予观夫巴陵胜状, 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两段文字,表面看似乎差异很大,但放到各自文章中来考察其结构功能,则有很有意思的发现:都是先以概括式的“总写”来概述全景,范

9、文是从空间上来写岳阳楼所见之景,而欧文则是从时间的维度上来写一天及一年的醉翁亭之景。仅仅是总写, 还不足以说明这两段的功能。 我们注意到, 在范文中, 一句 “前人之述备矣”宕开一笔引出下文的“得无异乎”;而欧文中,则是最后一句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哪些“乐”,如何“无穷”,下文的叙述就自然展开了。两篇文章都是用“卒章现志”的结尾手法,都达到了“文以载道”的目的。而结尾写法的不同,也可以给初中学生以有益的启发,有着各自“类型”的示范作用。为引起初中生的兴趣,还有一些细节也可以说一说,譬如范文的“若夫”“至若”,与欧文的“若夫”“至于”,这些发语词的安排又何其相似乃

10、尔。3、从艺术水平上看二人的不同特点。范仲淹与欧阳修, 虽然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但其水平与角色是不一样的,范仲淹是倡导者和先驱者,而欧阳修则是集大成者和文坛领袖。从文章的形式看, 范偏重于语言的气势, 铺张扬厉。 但从全文偏重于赋体与骈偶句式来看,还是有五代余韵,他的古文写作还只是倡导的先声。可以说,在立意和气势上, 范文可以直追秦汉, 但在章法与笔意上, 尚无法如韩愈般圆熟简练。这一点,只要比较醉翁亭记就可以看出来。欧文全文整散结合,以散为主, 句式音韵摇曳生姿, 尤其是“也”和“而”的运用, 使得文章平添一股神韵。范文结尾的是直抒胸臆,而欧文则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符合文贵含蓄的道理。从

11、这几点来看,似乎在艺术性上,欧文更胜一筹。不过,如果从儒家正统思想的宣扬与仁义道德的表现来看,范文则更显得正气凛然。总之,这两篇文章,作为北宋时代的代表性的散文佳作,且是同一年的作品,运用互证进行教学,不仅是简单的技巧式的比较阅读,更多可以从文化、文学、文章、文辞等各方面都会使人有所收益。孔乙己中“看”与 “被看 ”的三个层次作为呐喊中作者本人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全篇都在演绎着钱理群教授所言的 “看”与“被看”这一鲁迅小说的典型情节结构模式。不过,浓缩在 2500 余字背后所交织着的“看”与“被看”,却不是“众人看孔乙己”的这一简单的二元关系。鲁迅小说中处于 “被看” 地位的, 自然都是一些

12、“被侮辱被损害” 的不幸者,然而这种“被看”的人物却并非单一层面的,只是主人公孔乙己这一个人。看孔乙己的“众人”在“看”孔乙己的同时,也在被叙述者的“我”在“看”;而这一切又都被鲁迅先生那一双冷峻的眼睛在凝神注视。第一层次:众人“看”孔乙己孔乙己是在咸亨酒店里酒客与掌柜的笑声中出场和 “被看” 的, 而酒客与掌柜等“众人”的“笑看”孔乙己也自然是开心而满足,这首先作为小说的第一情节层次,展开在我们读者的面前。透过酒客和掌柜的眼睛,我们看到的孔乙己的确有些“可笑”:言行怪异、好喝懒做、偷窃挨打、迂腐酸气、自欺欺人、使人快活、可有可无透过酒客和掌柜的眼睛,我们发现孔乙己是一切人的笑料,无论长衫短衣

13、,掌柜伙计,还有小伙计“我”,都可以对未中功名、与自己一样地位低下的孔乙已肆意嘲笑耍弄, 将自己无聊中的快乐建立在这位可怜人的的辛酸与不幸上, 却又没有任何地位与身份的阶层认同感, 更是对与自己同处下层的主人公缺乏必要的同情与怜悯 !文章中,酒客和掌柜所下酒的菜不仅是“茴香豆”和“盐煮笋”,还有“孔乙己”的伤心历史与尴尬现状调制出的笑料。而且还每每在这份“笑料”中撒上一些诸如 “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和“怎么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等等的 “佐料” , 一次次所“畅快”揭开的,不仅是孔乙己脸上的“新伤疤”,更那堪的是内心仅 存的科举未中的“老伤疤”。孔乙己就在这样的嘲笑和讥讽中,丧失了他那仅存 的

14、读书人架子。最后,他那身“又脏又破”的长衫也终于被剥下,用手走来,真 正的“斯文扫地”,有如一叶秋风中飘落的枯黄秋叶,轻轻落下,悄无声息,无 人理会。第二层次.小伙计“看” “众人”与孔乙己在上一情节层次上,小伙计是“众人”中的一员。是“集体精神虐杀”的参 与者之一。而在第二层次中,“我”是作为对“众人”与孔乙己的关系的观察者 和叙述者而存在。一开始,我们也许会较多地认同于小伙计的态度, 觉得孔乙己的确“可以笑 几声”,随着“我”的眼光,我们也不知不觉地参与,不知不觉地“附和着笑”。 这就是为何小说不选择其他酒客、 掌柜,或孔乙己本人,而选择了酒店的十二岁 小伙计“我”作为叙述者的原因。一则选

15、择第一人称“我”远比直接用第三人称 要来得更真实可信,二则小说借一个既“在场”又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来见证 和叙述众人与孔乙己的故事,也更加客观和冷静一些。透过小伙计的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位“站着喝酒却又穿着长衫的惟一一个 人”出场。透过小伙计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孔乙己“可笑”言行的背后,是其内 心的自我定位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之间的巨大落差和矛盾。 同时还看到孔乙己是一 个偶有偷窃却又是酒店里品行最好的人;是一个热心教“我”认字、给孩子分茴 香豆但又总受人嘲笑和冷遇的人如此多的落差和矛盾编织出了孔乙己的悲 哀命运。更重要的是,透过小伙计“我”眼睛,我们读到了众人对孔乙已的态度,看 出他慢慢被“笑”

16、干、被“吃”尽的变化。小伙计的身份便于接近老板,这样,“还欠十九文钱”就自然地反复出现,孔乙己在“众人”眼中的地位与价值就冷 酷地彰显出来了。在小伙计的眼中,这个可笑的 “乙己”确实是一个“异已”,而这一切在 十二岁的“小伙计”和成人后的“我”眼里,表现得更为全面而深刻。第三层次:鲁迅“看” “我”和“众人”与孔乙己在这篇文字极其简练的短篇小说中, 鲁迅迟迟不肯提及主人公孔乙己, 却用了近四分之一的大篇幅来铺写酒店里的不同酒客。 写“短衣帮” , 写“掌柜的” ,写观察者“我”。这也表明,首先“上场”和“被看”的也正是他们。他们既是麻木冷漠的“看客”,和后来的孔乙己一起构成了文章的主体内容。这

17、时候,有一个更高的“隐含作者”,也就是鲁迅先生本人,在不动声色地审视和所“看”着文章中所有的一起。此实乃文本潜在的第三层次。“隐含作者” 鲁迅一直在文中如上帝一般审视着酒店里的芸芸众生, 关注着“看客”们“笑”:酒客的哄笑,掌柜的引人发笑,“我”的附和陪笑,孩子们的讥笑由此,鲁迅就这么让孔乙己在这样的在笑声中出场,在这样的笑声中生存,在笑声中离去,最后冷静地完成了一出“笑声中的悲剧”,让读者和看客们一起,眼睁睁地看着孔乙己像一个垂死的人,正在被一群尖声笑着的“狼群”撕咬。“隐含作者” 直到全文的最后结尾, 方才借着叙述者 “我” 的眼睛跳出,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到现

18、在”又是过了多久?从前文可知,不是一年半载,而是二十几年。此句中的“我”已然不是那个十二岁的小伙计, 而是一个年逾不惑的中年人。 然而当他二十几年之后回顾往昔, 没有在叙述中对童年时幼稚、 无知和偏颇的想法作出任何的纠正! 可想而知, 在这二十多年里的一切都未曾有过改变: 那种阴暗的酒店格局依然延续, 伙计依然是伙计,麻木的依然是麻木,揭伤疤的依旧以此为乐“孔乙己们”仍在自欺欺人和悄无声息地死去,“看客们”则继续在这样阴暗的格局里哄笑着,冷漠着。由此,鲁迅这个隐含作者完成了对“我”、酒客掌柜和孔乙己的三重批判。然而, 正是存在这样一个潜在的第三层次, 才让我们看到, 小说所凝聚着的不仅只有以“看客”为表征的国民性的冷峻批判,更有内在流淌的对“被看”的“被侮辱被损害” 的不幸者的无限悲悯。 一个社会如果不对弱者的痛苦表示同情, 则对强者的残暴也不会表示出愤慨了! 这是社会的悲凉, 人们的 “凉薄” 。一个不会同情弱者的民族是可怕的 !鲁迅在 呐喊 自序里曾说他并不是一个为文学而文学的人, 他文学的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注意。 早在本世纪初年, 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 就经常和友人许寿裳一起探索“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的问题,他们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