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绪论习题及答案_第1页
温病学绪论习题及答案_第2页
温病学绪论习题及答案_第3页
温病学绪论习题及答案_第4页
温病学绪论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绪论一、填空题1.温病学的发展过程中,其萌芽阶段是_时期,成长阶段是_时期,形成阶段是_时期。2.温病学发展史上把叶天士,吴鞠通,_,_称为清代温病学四大名家。3.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_代,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是在_代。4.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_。5.提出疠气学说的医家是_,倡导三焦辨证的书是_。二、选择题(一)A1型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6.在温病学发展过程中,其“温病学形成阶段”是指()A、宋到金元B、明清时期C、战国到晋唐D、新中国成立后E、宋到明代7.医学史上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是()A、温热论B、肘后备急方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E、温疫论8.外感温热

2、篇作者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陈平伯9.从概念、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上将温病与伤寒明确区分开来的医家是()A、王叔和B、孙思邈C、朱肱D、王安道E、刘河间10.温病的病名最早见于()A、难经B、黄帝内经C、伤寒论D、备急千金要方E、诸病源候论11.温热经纬的作者是()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E、吴又可12.提出疠气学说的医家是()A、叶天士B、戴天章C、喻嘉言D、吴又可E、郭雍13.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A、时病论B、温热经纬C、温病条辨D、疫疹一得E、温热逢源14.最早认识到温病是伏邪温病的书是()A、温疫论B、难经C、黄帝内经D、温热论E、三时伏气外

3、感篇15湿热病篇的作者是()A、叶天士B、吴又可C、薛生白D、吴鞠通E、王孟英16.在温病学发展过程中,其“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指()A、战国至晋唐B、唐至金元C、战国至金元D、宋至金元E、明至清17.在温病学的发展过程中,其“温病学成长阶段”是指()A、战国到晋唐B、宋到金元C、元到明代D、明代到清代E、新中国成立后18.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较为完整体系理论是在()A、唐代B、宋代C、明代D、清代E、新中国成立以后(二)B1型题(在共用备选答案中选择最佳答案)A、薛生白B、王孟英C、吴鞠通D、叶天士E、戴天章19.温热经纬的作者是()20.三时伏气外感篇的作者是()A、战国至晋唐B、宋至

4、金元C、明至清D、元至明E、唐至宋21.温病学的形成阶段是指()22.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指()A、王叔和B、刘河间C、叶天士D、王安道E、朱肱23.提出 “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24.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A、伤寒温疫条辨B、疫疹一得C、临证指南医案D、湿热病篇E、广温热论25.余师愚的著作为()26.戴天章的著作为()(三)D型题(选择适合题干的正确答案,答案为一个以上)27.创立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标志温病理论体系形成的医家是(  )A、吴又可B、薛生白C、叶天士D、吴鞠通E、王孟英28.刘河间对温病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A、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

5、化B、认为温病不能混称伤寒C、主张治疗热病辛温解表药应配合寒凉清热药D、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E、温病表证的治疗有里热清而表证自解者。(四)X型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答案)29.刘河间对“热病”的贡献有(  )A、提出“六气皆从火化”B、认为“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证”C、认为热病初期,不可单用辛温解表D、认为热病不得混称伤寒E、创制了防风通圣散30.温病学中温疫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有(  )A、薛生白B、吴又可C、戴天章D、余师愚E、杨栗山31.温热经纬收集了下面哪些医家的温病条文(  )A、叶天士B、陈平伯C、余师愚D、丁甘仁E、薛生白三、

6、改错题32.誉称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的医家是叶天士。33.叶天士的温热论指明新感温病病因是温邪,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首犯部位为足太阳膀胱经,其传变有逆传和顺传两种形式。四、简答题34.温病学发展过程中,在晋唐以前称为什么阶段?有何特点?不35.请列举民国时期对温病学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三名医家的姓名及其著作?36.吴鞠通在温病学方面的主要学术成就是什么?37.什么是温病学? 38.刘河间在温病学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39.何谓“伏寒化温”?五、问答题40.温病学发展过程中,在宋金元时期有关温病的主要学术成就是什么?举出该时期两名主要医家对温病的贡献。绪论答案一、填空题1. 战国至

7、晋唐  宋至金元  明清2.薛生白  王孟英3.战国至晋唐  宋至金元4.王安道5.吴又可  温病条辨二、选择题   (一)A型题6.B。答案分析:明清时期,对温病学的多个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深入研究,编著大量有关温病的专著,在理、法、方、药诸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故称为温病学形成阶段。7.E。答案分析:明代医家吴又可温疫论明确提出温疫与伤寒其性质完全不同,对温疫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是第一部比较系统论述湿热疫的专著。8.A。答案分析: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又称为温热论,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9.D。

8、答案分析:王安道揭示的发病机理是里热外达,因而主张温病的治疗应以清里热为主,故吴鞠通评价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10.B。答案分析: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仅素问中提出温病病名的就有60多处。11.D。答案分析:王孟英则“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旁考他书,参以经验,经纬交错,著成温热经纬,系统论述温病学理论体系。12.D。答案分析:吴又可提出温疫是感受疠气所致,疠气又称杂气、异气。13.C。答案分析: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使温病学形成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14.C。答案分析: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观点,此为后世温

9、病伏邪学说的渊薮。15.C。答案分析:薛生白所著湿热病篇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温病学内容。16.A。答案分析:晋唐以前对温病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概念上将温病隶属于伤寒的范畴,虽有论治温病的一般原则,但方法尚欠具体、全面。17.B。答案分析:这一时期逐步从理、法、方、药等方面进行变革、创立新说,促进温病逐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18.D。答案分析:清代众多医家在总结、继承前人有关温病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编著了大量有关温病的专著,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二)B1型题19.B。答案分析

10、:王孟英旁考他书,参以经验,经纬交错,著成温热经纬,系统构织出温病学理论体系。20.D。答案分析:叶天士著三时伏气外感篇论述春夏秋季节新感与伏气温病。21.C。答案分析:明清时期编著了大量有关温病的专著,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论治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22.A。答案分析:这段时期温病学无专门的著作,有关温病病名、病因、症状、治疗的记载,均散见于中医历代文献中。23.B答案分析:重申伤寒六经传变俱是热证,非有阴寒之证。刘河间提出“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证。”24.D答案分析: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强调发热是怫热自内达外,治疗应以清热为主,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安道“始

11、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25.B。答案分析:余师愚疫疹一得又称疫病篇,主要论述暑燥疫。26.E。答案分析:戴天章广温热论短小精悍,其内容以论述发于里的温热病(即伏气温病)为主,于时疫与伤寒详加判别。(三)D型题27.CD。答案分析: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这两种辨证体系相辅相成,使温病辨证理论趋于完善。28.AD。答案分析:刘河间创造性地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四)X型题29.ABCE。答案分析:刘河间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使温病从伤寒体系束缚的道路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30.BCDE。答案分析:戴天章广温疫论,杨栗山伤寒

12、温疫条辨,余师愚疫疹一得等,在吴又可温疫论基础上,对温疫的病因、病机、诊法和辨证论治,作了补充和发展。31.ABCE。答案分析:温热经纬以叶天士、陈平伯、薛生白、余师愚等诸家温病条文为纬,结合自己体会加以按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三、改错题32. 改为:誉称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的医家是吴鞠通。答案分析:王安道对温病的认识开始从伤寒学说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温病学自成系的开端,故吴鞠通称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33. 改为:叶天士的温热论指明新感温病病因是温邪,感邪途径从口鼻而入,首犯部位为手太阴肺经,其传变有逆传和顺传两种形式。   答案分析:

13、温邪多从口鼻而入,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提出了邪从口鼻而入的感邪途径及其首先侵犯的病变部位为手太阴肺经。 四、简答题34.晋唐以前的温病学阶段为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对温病虽有一定的认识,即在内经伤寒论等书中已有对温病的病名、病因、证候及治疗等方面的初步记载。但理论上尚较简朴,而且概念上温病与伤寒未有明确划分,把温病隶属于伤寒的范围。35.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吴锡璜中西温热串解丁甘仁喉痧证治概要36. 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制定了三焦分证治疗大法;对温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进行归纳,组创了许多温病方药。37.温病学的定义: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其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既对指导温病的诊治有很强的临床实践性,而其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又是中医临床各科基础之一。38.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的观点;认为热病初期,不可单用辛温解表;组创新方,主张治疗温热证应以寒凉药为主,创制了双解散等方。39.指感受寒邪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