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和路径探究_第1页
民营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和路径探究_第2页
民营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和路径探究_第3页
民营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和路径探究_第4页
民营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和路径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民营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和路径探究摘要民营资本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 有重要支持作用。当前,由于战略新兴产业对科技研发能力、 高端国际人才、雄厚资金储备有较高要求,使民营企业在进 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时遭遇诸多瓶颈,具体体现在企业缺乏相 应的科学管理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融资渠道不畅,高 端人才短缺,规模经济优势难以形成,缺乏国际视野。民营 企业应根据选择进入的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 自身所具资源优势选择不同的推进策略,利用自身优势采取 自主发展模式,利用资本优势弥补技术劣势,充分利用政府 给予的优惠政策,提高民营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开展国际合 作,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全面强化

2、企业的科技实力。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资本;发展瓶颈;发 展路径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一、研究背景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果断提出并执行了 4万亿 投资计划,在2009年一年内出台了 10个行业振兴规划,批 准了 12个区域振兴规划,但这些刺激方案主要针对对象是 我国现有主体。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我国学者进一步研究 了历次经济危机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新的应对经济危机的思 路一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走出危机、抢 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发力点,其重要性对当下中国的经 济发展不言而喻。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

3、经济学领域内的 重要话题。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解决经济危机、实现产业转型、 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经济素质的根本、有效途径,民营资本 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具 有技术、资金密集的特征,大企业有优势但不是万能的,必 须采取专业化分工的方式充分利用民营企业来分担发展风 险;民营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还具有便利的社会资 源、灵活的管理和低退出成本之优势,尤其是科技型民营企 业,更加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质和能力(吴满财,2012)o但民营企业本身存在的创新型人才匮乏、资金投入不足、核心技术缺乏的因素,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体制不 健全,缺乏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有活力、

4、有技术、有 创业激情的中小民营企业支持不够,导致民营资本并没有在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应有作用(易开刚,2011)o本文基于民营资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研究其发展现状、目前发展瓶颈以及具有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发 展路径,为促使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新兴产业、政府出台相关 准入、激励政策提供指导意见。二、民营资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指的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 用,是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先导与支柱的一些产业。以知识 技术密集、物资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为主 要特点。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七大类:新能源、

5、 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 制造和新能源汽车。本文在对民营资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进行定量分析时,由于非上市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无从得知,因而 选取了沪深市上市公司中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577家民营 企业,对其所处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分布、资产规模现状与 发展趋势、盈利水平和发展年限进行对比分析。因为本文所 用数据均来自已上市民营企业,因而其总体发展水平在所有 民营企业中处于较好地位,其结论虽然不能代表所有民营企 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但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民 营企业的发展状况有一定概括力并表现未来趋势。(一)行业分布与区域分布截至2011年年底,2494家沪

6、深市上市公司的1169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民营企业有577家,占比大约为49. 36%,接近一半,且这一比例还在继续提升。其中新一代 信息技术企业最多,为165家,占比为28. 6%;其次为节能环保产业企业,125家,占比为21.66%;两者占比合计超过50%。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家数和占比较少,具体分布见图lo此外,数据还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577家中有246家地处华东地区,占比约 为42. 63%;其次为华南地区,有135家;只有14家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占比不到2. 5%,这可能是因为我国东部较 高的经济水平有利地推动了民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二)

7、资产规模与盈利能力在2007到2011年5年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企业的股本规模逐步扩大,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图2可以看出, 间接上市的民营企业的股本规模普遍高于直接上市民营企 业,目前已发展到5. 8亿股平均总股本的水平。本文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民营企业盈利能力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时,重点考察了销售毛利率指标和主营业务同比 增长率指标,并比较了七大行业的发展水平差异。如图3所 示,2011年,三大板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上市公司的主 营业务增长率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尤其是创业板企业,其60. 38%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24. 63%o与板块平均水平主营业务同比增长率比较 将战略性新兴

8、产业中民营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与板 块平均水平对比可以发现,三个板块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 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均是呈上升趋势的,详见图4,且远 远低于板块平均水平,说明民营资本的运用还存在着较大的 提升空间。以主营业务增长率为指标,对比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可以得出: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节能 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上市公司的盈利性较强(详见图5),而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之一的新能源产业盈利 能力较弱,其余产业的盈利性大体相当。这表明我国民营企 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水平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对先导 产业的运营控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战略新兴产业民营上市公司的整体分析可以推

9、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现状:民营企业比较 偏好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发 展水平较高,高主营业务增长率显示了该产业较高的盈利能 力。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则显示出中等水平的盈利能力, 说明该领域仍有待开发,需要掌握更多核心科技,或是市场 竞争太激烈,我国民营企业在该领域的发展受到限制。进入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民营企业较少,与我国汽车产业不发达、 民营企业开发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能力较低有关,但该产业的 主营业务增长率水平并没有太低,说明该产业具有一定盈利 能力,属于明星产业,未来发展空间较大,因对其加以良好指导,投入足够资金促使其向成熟期转型。从区域 分布上看,发

10、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华东 地区,西北地区的发展则相对落后,呈现出非常不均匀的现 象。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根据中国经济研 究报告2009-2010中对各区域工业化的测评结果可知,我 国东部地区大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和工业化中期, 西部地区则大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东部地区的产 业基础更加雄厚,适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早期布局。另一方 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市场需求的要求较髙,东部城市的人 均gdp和人均消费水平都高于西北部地区,对战略性新兴产 业的产品需求更大。虽然西北部民营企业战略新兴产业整体 发展水平落后,但部分地区也具备发展基础和市场,因而应 加强对西北部

11、民营企业的引导和扶持。从销售毛利率和主营业务增长率等财务指标来看,虽然 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总体盈利能力低于国民所有 产业的平均水平,但其盈利能力有不断增长的势头,而且增 长率高于产业平均水平。可见民营战略新兴产业虽处于发展 初期,但发展势头良好。三、民营资本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瓶颈战略新兴产业无法脱离民营企业发展,但民营企业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又遭遇重重困难,唯有认清这些困 业提供下一步发展建议。民营企业虽然具有综合实力强并重 视技术创新、发展潜力巨大、后发优势明显并较易形成战略 新兴产业的配套产业链等优势,但在经济实力的强大性、管 理机制的灵活性和发展的稳定性等方面具有发展劣势(

12、刘 波,2010)o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新兴产业的壁垒主要表现为 结构性壁垒,即由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特点、市场特征、消 费者偏好和政策法规所形成的,以及民营企业本身的局限而 形成的进入壁垒,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境、深入分析形成机理,才能为民营企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科技研发能力的要求较高,每一次新 技术取代旧技术可能就意味着旧生产线或整条旧产业链的 淘汰(钟清流,2010)o最典型的例子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手 机、电脑芯片,其技术、产品更新平均周期为几个月,倘若 没有雄厚的研发基础、强大的创新能力,任何企业都无法长 远发展。但目前情况是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都从事着位于

13、微 笑曲线底部的加工制造行业,此外,由于受企业发展规模、 资金量、企业家发展理念的限制,许多民营非科技企业宁愿 生产利润空间狭小的加工制造业,也不愿意承担巨大风险进 行科技创新,导致其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一个企业对研发的重视和投入对其自主创新能力有重 大影响。虽然我国政府在研发上投入巨额资金,但在带动整 个国民经济创新变革上收效甚微,目前我国技术研究和开发 经费占gdp比重不足1%,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与 发达国家平均2.2%的水平相差更远。国际企业界的实践证 明,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时,企业竞争力能充分发 挥;若这一比例为2%,企业基本维持竞争力;若研发费用不 到销售收入的1%

14、,企业则难以生存。而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 的平均研发费用只占销售收入的0. 4%,这一数据显示,我国 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这将严重削弱其可持续发展 能力,更不用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各地科技创新制度落实到位的程度差异很大;社 会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创新知识成果的保护力度不够,民 营企业时常需要支付高额维护成本防止知识产权被侵犯;科 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大多数民营企业丧失了研 发积极性。以上三种情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民营企 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低使得民营企业遭遇严重 技术瓶颈,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现有技术难以生产高质 量产品;二是核心技术

15、受制于人;三是缺少高层次技术、管 理人才。(二)融资渠道不畅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处在发展初期阶段,各行业 的技术普遍不成熟,从探索初期、逐渐成长到成熟期是一个 漫长的过程,风险性高;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研发的投入要求也很高。因此,进入战略新兴产业,不仅要求企业 具备长远眼光,对其资金总体储备和流通实力都有很高要 求,如果企业只具备进入战略新兴产业的最低资本要求,那 么该企业在进入后的发展中并不具备优势(叶生新,2012)o 这与民营企业的短期逐利性特点和融资困难现状产生冲突,进而严重阻碍其进入战略新兴产业。当下,符合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体制还不健全。民营企业虽然数量庞大但却

16、不具备单体实力,风险 投资、融资性担保机构虽存在,但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整个 金融服务体系各种担保、抵押等信用中介发展低迷,需要进 一步发展。此外,由于体制和技术操作原因缺乏对民营企业 的支持,我国大多民营企业难以通过银行满足融资需求。总 体而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善、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对有活力、有技术、有创业激情的中小 民营企业支持力度小、提供的渠道少。(三)高端人才短缺我国企业普遍面临人才短缺难题,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这 一问题更加严重。一方面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制 度体系、经营理念难以契合高端人才的教育背景和自身发展 需求,因而在用才、留才方面遭受极大限制。另一

17、方面,由 于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对落后,对企业已有人才未进 行良好创新培训与开发,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其员工 总体水平一直难以提升。当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创 新型人才的引进、培育和管理问题缺乏正确认识,要求人去 适应事,而不是以“人”为中心,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 创造性,使企业的创新活动停滞不前。(四)规模经济优势难以形成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较大的生产规模可以降低成本,降 低产品积压或市场价格降低带来的风险。民营企业如果能大 规模进入战略新兴产业,或是在进入后迅速占领市场则可以 避免成本劣势,从而在与国内外从事新兴产业的企业竞争时 具有一定优势。然而现实是,由于一些因素限制,如出

18、于国 家经济安全考虑的制度壁垒,使得一些重要的专利技术、产 业核心资源和销售渠道被国有企业掌控,民营企业要想与具 有规模优势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竞争是十分困难的。难 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意味着成本劣势,削弱了民营资本在支 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上发挥的作用。 (五)缺乏国 际视野我国的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起点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缺 少足够的原始积累以及专业管理人才、科学的制度规范,使 得企业重复投资、目标规划短视现象严重,比如缺乏国际视 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要了解其在国际上的发展路径 和特点,从国外发展新兴产业的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和优良 的管理规则。但生产工艺装备落后、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低、 组

19、织结构不健全、国际化复合人才短缺等因素都阻碍了民营 企业国际化的脚步,难以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 业,或是在发展过程中遭遇文化困境等。综上,因为民营企业自主持续创新能力薄弱、自主产权 技术匮乏以及应用支撑体系的不健全,阻碍了民营企业进行 企业内部创新、融资方式创新、合作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 新,最终使企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而无缘进入战略性新兴产 业(易开刚,2011)o因而,为了能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并 提升其发展质量和效益,民营企业需要培养国际化视野,尽 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同时重视人才引 进与培养,并以重大项目的设备、人才和技术为依托(景春 梅,2011),创造规模经济

20、优势。四、民营企业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分析本文对创新发展模式的讨论围绕着民营企业如何利用 自身优势,与社会中其他实体(如企业、政府、研发机构、 高等院校)进行有效资源整合的思路展开。民营企业一方面 要认识到本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发展 理念等可控因素,另一方面,为了短时间内有效解决发展战 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或投融资壁垒,与企业外部实体进 行战略性合作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众多学者已有论述,本文 提出了以下几种民营企业克服进入瓶颈、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的模式。(一)自主发展利用自身优势采取自主发展模式是民营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式之一。该模式在创新的推动作用下形成, 采取

21、该模式的民营企业一般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创业者有雄 厚的行业经验或技术背景,并且拥有的技术为行业领先甚至 国际领先。自主发展的民营企业大多依赖技术先进性获取市 场,因此为了保持技术领先性,必须不断提供研发投入。这 些企业大多出现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如一些提供产品或 服务的网络公司等。自主发展有几种模式,民营企业应根据选择进入的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自身所具资源优势选择不同 的推进策略。对于缺少核心技术、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市场 适应阶段的新兴产业而言,民营企业应采取跟踪策略。即优 先发展研发活动,小规模投资试点项目(钟清流,2010)。 目的在于通过这个过程以较小的风险和损失积累一定产

22、业 发展经验,逐步培育自身研发队伍的科研实力,向自主研发 迈进,为产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比如,民营企业借助技术 优势,依托自身已有业务,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投资一 些高技术项目等。若进入的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企业也已经掌握一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有一定资本积累,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 此时民营企业应采取快速占领市场战略。使用纵向一体化策 略延伸产业链,大量投资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形成从最初 产品设计到最终产品制造都涉及的产业布局;或采用横向一 体化策略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巩固产业、市场地位。比如, 利用自身资本优势,通过资本运营加入战略新兴产业,获取 更高收益同时分散投资风险,寻求更大生存空间。

23、比如以自 身所在传统产业为基础,开创新企业进入战略新兴产业,实 现多元化经营;或是以企业重组、收购等方式拓展原有业务。(二)战略联盟若企业本身不具备足够技术创新或其他方面发展新兴 产业所必须的因素,企业可以选择建立战略联盟。战略联盟 经常被当作企业间知识资源共享的互利手段,两家或两家以 上企业基于合作协议,共同开拓新市场、攻克核心技术、以 资源共享的方式解决单个企业无法完成的人才、技术、管理 或资金难题,是一种优势互补、共担风险的战略手段。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具体的战略联盟方式可以是:利用 资本优势弥补技术劣势。即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与专业资金管 理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委托其将资金投向战略新兴

24、 产业并对其进行管理。该模式下,民营企业的风险较小,而 且规避了技术劣势,可在后期通过产权交易推出投资企业, 获得相关收益;另一种方式是与战略新兴产业链中处于领导 和核心地位的企业以各种形式开展经济合作,有效利用产业 链的联动发展。因为这些核心企业具有资本和技术创新优 势,若能与这些企业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 发等协作关系,便能其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的同时,快速进 入并有效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刘波,2010),并逐渐形成规 模经济优势。但是联盟过程中自身的独特竞争力可能会被合作者剽 取,因而签订合作协议的谈判过程必须谨慎进行,明确规定 联盟后双方的职责与权限范围,人力资源的配比以及对可

25、能 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合作过程中保持相对独立性和弹 性。此外,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也很重要,了解对方合作的 目标、自己的目的以及双方可以互补的资源而不是盲目合 作。(三)政产学研四位一体政产学研一体化指企业通过投入资金和人力与政府、高 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研发基地或科研实体,合理分配各方利 益,从而有效分担风险,弥补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中 研发创新实力不足的竞争力短板。“政”代表政府,一体化 的模式要充分利用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产”代表 产业中各个企业,在一体化的研发实体中提供企业实践经 验;“学”和“研”分别代表髙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是创新 科技的来源。1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优

26、惠政策有效获取一体化利益的前提是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优 惠政策。政府制定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重点在于产业市 场培育、产业内部创新能力建设、产业外部资源交换、产业 布局和产业组织创新等(蒋宁,2011)o政府通过经费支持, 包括减免税、政府资金等对企业创新的经费给予支持(钟桦, 2012),民营企业家们应该在充分解读政府政策规划的基础 上,利用其发展目标、产业布局、保障机制和对民营企业的 支持力度为企业争取到最大利益,比如享受政府补贴、设置 配额以及行政保护;充分利用政府对民营科技企业给予的资 金扶持政策和优惠项目。因为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除了引进 外资,自身的资本积累也十分重要,而且也是最有效的

27、融资 途径。 另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依赖相应基础配套设施,民营企业要利用一切政府提供的公共平台和服 务,整合与政府及其他企业间的资源,为其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时的风险性、成长性和规模化提供有利保障(郑晓娟, 2012)o此外,还可以求助于政府的信息机构,获取专业性、 内部的咨询、培训服务。2提髙民营企业家的创新意识要充分发挥政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必须首先提升当下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们的创新意识和居安思危的观念。认 识到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不断适应环境发展 并做出改革创新,正确认识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和广阔 发展前景(刘波,2010)o 一般而言,先有科学革命,然后导致技术革命

28、,最后爆发产业革命。只有在认识到创新的重 要性之后,才能在经营实践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有意识地 建立政产学研的联合研发基地,才能将科技创新转化成企业 实践。3.四位一体的一个例子:创新孵化创新孵化的商业模式是有效利用政府政策的一个典型 例子。创新孵化又称为革新与技术孵化,目前的创新孵化产 业多以政府投资为主。孵化母体组织依靠其本身专项特长和 资源网络,提供启动服务支持、生产、研发、办公设备及部 分运营资金,供创新型待孵化企业成长之用,并促进创新型 企业技术提升、成果转化和良性运营。这个过程将政府、企 业以及多方研究机构或高校的资源都整合在一起,重点培育一些创新企业,可以解决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新兴

29、产业的技术壁垒、人才壁垒、融资壁垒,并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创新型企业孵化这种商业化运作模式在我国还是新兴事物,尤其是民营企业在该领域的发展,从理论上讲,创新 孵化是提高民营企业创新实力的有效措施,但在实践中却遭 受一系列实施障碍。首先,公众一直对创新孵化抱有"公益 性质”的印象;其次是创新孵化具体实践中,由于资源配置 的不合理、聚集效率低使“孵化出”的成果技术进步不明 显,进而降低创新孵化的成功率、提高了风险。但对于资源 有限的民营资本而言,创新孵化虽然不成熟、存在诸多弊端, 但如果加以良好利用,对于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民营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四种商业 模式嵌入孵化创

30、新:第一,盘活房地产民营企业控制的生产 空间;第二,民营资本以孵化服务换取创新企业股份;第三, 以孵化母体的身份与待孵化企业进行内部交易与合作;第 四,形成策略联盟,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孵化组合”,即 不同时间、领域里的前言孵化生产能力,民营企业据此提供 相应服务,获取收益。一方面,民营企业须积极利用创新孵化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利用,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选择嵌入方式和发展方 向。这是因为民营企业资源有限,有限的资源必须用在紧迫 的重要项目上。技术开发是重要的一方面,技术的转化率是 另一重要方面。因此,在研发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技术与成 形产品之间的转换可能性,不做盲目投资,进行某一研发投 资项

31、目之前必须对项目的可行性做出评估,有限的资源必须 投入在最终能转换成产品的科学技术研发上。(四)开展国际合作必须正视的是,国内总体科技创新能力有限,与国际发 达国家相比完全不具竞争力。国外发达国家企业拥有发展战 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因此,民营企业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要走出国门,学习借鉴国外发达国 家的先进科技成果,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全面强化企业的科技 实力。而且从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出发,国际合作是未 来经济趋势。当下虽然全球经济陷入危机,但科技创新资源在世界范 围的流动仍在继续,危机的压力一方面使拥有科技创新资源 的发达国家企业向外扩张,向发展中国家输入高科技含量的 产品以维持企业利润,我国的民营企业便有机会学习与其合 作,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应用;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在发达 国家造成高失业率,降低了高端人才的引进成本。对中国企 业而言,此时是一个引进高端国际人才、提高企业研发人员 结构质量的好时机。因此,要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与国内的企业、 研发机构等合作,我国国内的民营企业还必须积极展开国际 交流,比如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利用国际科技组织等机构寻 找国外合作伙伴,彼此间互派员工进行交流或共同开发新产 品等,从国外引进知识员工等。但在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过 程中必须注重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一味引进”本质上与 为外资代工没有差异。五、结语在发展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