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学案_第1页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学案_第2页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学案_第3页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学案_第4页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NO.2【学习目标】(考点):1 / 13(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3)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夯实基础】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2

2、、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还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2)文化遗产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意义: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要挖掘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要保护文化遗产(二)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原因: 各民

3、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3. 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原因: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三)尊重文化多样性1、为什么?(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2怎么做?(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尊重

4、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基本要求: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基本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四)文化传播的途径、手段、特点:1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交流的过程2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

5、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3、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特点(1)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2)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3)大众传媒的特点: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出现的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五)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1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促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有利于我国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3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6、、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形式):继承性(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3)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文艺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3、传统文化的特点:(1)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2)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7、、民族风格、民族气派。4、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双重)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应加以分析、区别对待。(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2、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继续保留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改造或剔除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3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8、对传统文化进行发展与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4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5、总之,对待传统文化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既要进行继承与保护,更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三)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继承与发展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四)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决定因素: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1)科学技术的进步 -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思想运动 催生社会变革(

9、先导),促进文化的发展。3重要因素教育(五)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三、文化创新(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哲学);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3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

10、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二)文化创新的意义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与标准: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四)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为什么?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2)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

11、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3)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2怎么做?(1)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2)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3)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文化创新的途径: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传统文化)3面向世

12、界,博采众长(外来文化)4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5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6推动文化内容形式的积极创新。第二单元知识框架:文化与生活第二单元练习 NO.2一、选择题:(单选)1、文化学者于丹说过:“民族节日是一种信号,让所有属于这个民族的人会因为这个时候去共同进行一个仪式。”这表明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民族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A. B. C

13、. D. 2、2011年5月10日,由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欧盟经济社会委员会、陕西省政协联合举办的“文化遗产保护”三方研讨会就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未来趋势及国际合作等问题进行了互动讨论。这样做是因为( )文化遗产可以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要开发文发遗产的经济价值,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A.B.C.D.13.3、从2011年7月至12月,密茨凯维奇学院将在包括中国北京在内的全球10个首都城市开展近400场,为期100天的文化海外推广项目“我,文化”传播活动。向各国人民介绍波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建设成就。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

14、界的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A. B. C. D. 4、对本国文化了解愈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愈易”。这句话表明A.了解本国文化就能了解西方文化 B.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C.不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认识西方文化 D.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5、中国的“丝绸之路”有“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些丝绸之路既是重要的贸易商道,也是承载沿途多种文化形态互相交流、彼此影响的文化长廊。材料表明 人口迁徙就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 商贸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 商品交换中也

15、蕴涵这文化交流A. B. C. D. 6、2012年是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深人发展、硕果累累的一年,德国“中国文化年”、土耳其 “中国文化年”、澳大利亚“中闺文化年”、俄罗斯“中国文化节”等轮番开场,为外国民众献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盛宴这有利于增强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归属感 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 A. B. C. D.7、提到春节,许多青少年学生首先想到的传统习俗是放鞭炮、吃年夜饭、收压岁钱,而守岁、祭祀等传统习俗却只有极少数青少年知道。这说明( )传统习俗在传播落后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青少年能作出正确

16、的文化选择青少年应自觉成为文化的传承者A. B.C. D. 8、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就如同一幅幅图画,无论是拍照、拍电影,都美不胜收。但是,有一部分中国人却不懂得欣赏、珍惜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只知一味盲目崇洋,把祖宗的遗物大拆大毁,而以呆板、粗鲁、古怪、一点也不雅致的高楼大厦来代替。这一做法( )A.是正确的,因为这样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B.是正确的,因为这样有利于发展新文化C.是错误的,因为对传统文化不允许批判 D.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9、“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国,尤其在春节来临之际,离家在外的游子眼中往往只有一个目标回到故乡,回到亲人身边。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

17、性 文化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A B C D10、我国的不少老字号经过长期的经营磨砺,形成了特殊的工艺、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良好的诚信传统和独树一帜的经营文化特色。由于生产不规范,传统工艺不能与现代技术对接;传播手段落后,形象老化,缺少活力,导致一些老字号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市场日益萎缩,甚至悄无声息地消失。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老字号重放光彩需要( )全面继承传统文化,保持自身的传统文化特色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向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敢于否定一切传统,用现代文化和技术武装企业 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A B C D11、 不少优秀中国

18、电影进入国际市场后,因为没有用国际普遍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对国外观众吸引力有所下降。这要求我们A.在文化交流中,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B.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C.在文化建设中,把握先进文化的方向 D.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12、公益广告是社区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广告悄然地改变着社区居民的言行,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这是因为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文化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A. B. C. D.13、中医药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19、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体质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照搬中医药典籍已不能完全解决现代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新情况的基础上吸收传统中医药典籍中有益成分,不断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这体现了: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B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我们不可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14、敦煌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在现代甘肃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它会变成一个具有更加广泛含义的文化称谓、文化符号甚至是精神象征。从现代意义来说,它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我们应在这个过程中把握住它的核心民族特色、追求它的时代精神,并创造它的现代样式。这表明:A.对传统文化,应

20、先继承后发展B.对传统文化应辩证地加以继承C.文化传承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D.只要继承了传统文化必定能实现发展15、北京市各区县交管部门在多所中小学组织了“小手拉大手,共创首都文明交通环境”主题宣讲活动,希望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共同营造“文明交通 绿色出行 从我做起”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是因为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改善交通状况的关健 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A B C D16、舌尖上的中国触动了无数人的味蕾,透过屏幕,观众们仿佛嗅到了家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故乡的味道。为制造出这些“触动人心”的味道,央视纪录频道另辟蹊径,改变以往纪录

21、片“宏大叙事”的表达方式,以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成功突围,用日益精良的制作水平使影像信息得以更完美的呈现和表达。从文化生活角度,材料主要启示我们( )A文化创作的灵感直接来自实践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要汲取外来饮食文化中的长处 D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17、2012年最风靡全球的音乐当属韩国歌手朴载相的一首“江南style”,而世界各国的音乐爱好者,将各自国家改造版的style上传至网络,让人们见证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要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和睦相处,融合统一 以民族文化改造外来文化A B C D18、央视春晚,作为传统年夜大餐与凝聚

22、十几亿中国人亲情与乡愁的符号,尽管众口难调,但开门办春晚的理念深得观众欢迎,从阿宝、李玉刚到旭日阳刚、唐山菜农等一批草根明星登上春晚舞台,开创了央视春晚30年来的“新纪元”。这说明文化创新应该A. 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B. 借助于不断发展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C. 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D. 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19、2013年2月7日,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其中,一幅4D版的康熙南巡图,以360°视角,展现了白昼变换、四季更替,加上栩栩如生的动画设计,再次把人们带进那历史的繁华之中。这表明A文化创新是历史的忠实再现 B科技进步促进文化

23、创新C传统文化因技术才得以传承 D博采众长促进文化融合202013年除夕,全国达7.5亿观众收看央视蛇年春晚,总收视率达31.17%,比去年提升1.01个百分点。席琳.迪翁与宋祖英,中西合璧共同演绎重新改编的茉莉花惊艳全场,让人耳目一新;从群众所喜爱的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的草根明星们纷纷亮相春晚,拉近了春晚与观众的距离,接了地气;“房姐”、“浪费”等社会热点问题频繁出现,直击社会现实,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尽管对春晚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本届春晚确有其成功之处。从文化生活的角度,你认为此次春晚的成功在于:丰富内容、改变形式,大力推进文化创新,赋予了春晚以创造力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全盘传承中华文化,赋予

24、了春晚以生命力立足生活实践,迎合大众流行口味,赋予了春晚以感染力满足群众需求,反应社会现实问题,赋予了春晚以亲和力A B C D二、简析题:21、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中国涌流。从百家讲坛吸引数亿观众到于丹论语心得狂销300万册,从古装影视剧热播到历史题材图书畅销,从人大成立国学院到北大、清华等高校开设“国学班”,从各地恢复祭孔到海外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从私塾重现到儿童读经这一切都表明,曾经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正在回归。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的原因。22、材料一:苏州市被誉为“刺绣之乡”,然而,近来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结果却令人既欣慰又尴尬;目前,苏绣总体情况是:传统保护有成效,产业振兴远不够。绣品多以传统为主,新兴品种的拓展远离市场的要求。有专家表示,传统工艺需要国家保护,但保护不等于禁锢,当前发展工艺美术自我创新比国家保护更重要。(1)“发展工艺美术自我创新比国家保护更重要。”请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结合材料论证此观点的合理性。材料二:2012年6月20日,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评审工作揭晓,苏州市苏绣艺术创新中心申报的“刺绣工艺创新研究与示范”成功入选。苏绣艺术创新中心在传承苏绣“精细雅洁”的技艺风格,挖掘整理传统刺绣针法、技法的创新,以及丰富刺绣作品的文化艺术内涵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国家级苏绣传承人姚建萍表示,苏绣需要“多管齐下,全面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