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学案 2.2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_第1页
高一地理学案 2.2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_第2页
高一地理学案 2.2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_第3页
高一地理学案 2.2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_第4页
高一地理学案 2.2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2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案(湘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区别;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结合实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识别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一是_作用,二是_作用。2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来自_。(2)表现形式:_、_和_等。3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_。(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破坏、_和_等作用。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_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_带分割成_大板块

2、。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_状态。板块运动是_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2)六大板块名称:_板块、_板块、_板块、_板块、_板块、_板块,除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余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3)板块运动结果:_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高峻的_和巨大的_,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_板块与_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_,以及与之相伴的_或_,如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孤,在陆地板块内部_地带,往往形成巨大的_,如东非裂谷带就是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概念:由_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2)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a褶皱:强烈

3、_和_,可以使_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它有_和_两种基本形态。b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_,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_,称为断层。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叫_,常发育成_,如华山西峰;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_,常有典型的_或谷地。3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1)火山喷发是指_喷出地表的现象,形成_、火山口等火山地貌。(2)大地由于_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往往造成地壳_和_。探究点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探究材料】据科学家计算:两千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一共抬升了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现在只有8 844.43米;黄河每年将16亿吨左右的泥沙输往下游,其中大部分注

4、入渤海,有人计算过,按这样的速度,用2 000多年时间即可填满渤海,可是长期以来渤海的形状和深度基本未变。2 / 81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2有人说外力作用是地球表面的雕刻师,这一说法是否有道理?3“坚如泰山”、“稳如磐石”是否符合科学道理,简要说明理由。【规律总结】内、外力作用的对比分析【考例探究1】关于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B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速度较快,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速度较慢C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D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探究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探究材料】实验探究

5、83;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1实验目的:探究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与内力作用的关系2实验用品:竹片3设计实验过程及预测的现象:(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意图)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分析: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变形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变形过程比较相近。5实验过程:(1)两手握住竹片两端加力,竹片产生变形。(2)继续用力,先慢后快,竹片折断。6实验现象:竹片折断瞬间,断裂口有震感。7实验结果分析:(1)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2)竹片向上弯曲部分代表_(地质构造),易形成_(地貌),向下弯曲部分代表_(地质构造),易形成_(地貌)。(

6、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地球上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_。8实验总结与思考:(1)做该实验,你认为除了用2中提供的材料外,还可用哪些材料?(2)若在实验过程中,在竹片已变形,但未折断时,将两枚钉子钉入竹片向上弯曲、向下弯曲两处地方,请你思考哪枚钉子易钉入竹片当中,并分析原因。【规律总结】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或断裂的“痕迹”叫地质构造。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2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1)找矿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如图:利用向

7、斜确定钻矿的位置。煤、铁矿等沉积矿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2)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可在向斜槽部打井。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3)工程建设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开凿隧道宜选择在背斜部位,不仅结构结实坚固不容易塌陷,而且无积水。【考例探究2】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

8、回答问题。(1)图中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处的地形属_山地。(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双选)()A渭河谷地 B长江三峡C汾河谷地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_。【巧学速记】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反思小结】重要知识点关键点总结我的反思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是基本的

9、地理知识,应理解掌握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常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等参考答案课前准备区内力外力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太阳能搬运堆积岩石圈断裂六运动内太平洋亚欧印度洋非洲美洲南极洲太平洋大陆山脉高原海洋大陆海沟山脉岛弧张裂裂谷地壳运动碰撞水平挤压沉积岩背斜向斜断裂位移地垒陡峻的山峰地堑盆地岩浆火山锥构造断裂错动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珠穆朗玛峰在受内力作用抬升地壳的同时,又受外力的侵蚀作用,但仍以内力作用为主;渤海地区在受外力泥沙沉积的同时,地壳又在不断下沉,所以出现了这两种看似错误的地理事象。2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在内力作用下,

10、地壳发生隆起或凹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对地表进行精心雕刻,使地形多样化。3不符合。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都会不断发生变化,即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使地壳物质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某些岩石被破坏,某些新的岩石又会重新生成。考例探究1B本题考查的知识涉及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地震、火山等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山崩、泥石流等外力作用表现形式都是在瞬间使地表形态发生剧变,并常造成自然灾害。而地壳运动、流水侵蚀等进行得十分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天长日久却会使地表发生显著的变化。因此,内、外力作用都有快、慢的表现形式,不能笼统地说内力作用引

11、起的地表形态变化速度较快,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速度较慢。探究点二本题以实验为背景,探究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用竹片代表岩层,当竹片受力时,会发生弯曲变形,向上拱起,表示背斜,背斜常形成山岭;岩层向下弯曲,表示向斜,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火山和地震常出现在岩层易断裂处,即活跃的断层处或板块交界处。用材料模拟岩层,要选用既有刚性又有韧性的层状分布的材料,如薄木板,塑料泡沫板或三合板等。在背斜顶部,岩石受张力,易破碎被侵蚀,故在向上拱起的地方钉子易钉入。3.(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7(2)背斜山岭向斜谷地或盆地(3)活跃的断层处或板块交界处8(1)木片、塑料泡沫或三合板(材料需要既有刚性又有塑性)。(2)向上弯曲处,顶部受张力作用,材料易破碎。考例探究2(1)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多,物质相对松软,容易被侵蚀从中心向两翼岩层越来越新块状(2)图略。(中间两个箭头向上,两边两个箭头向下)(3)AC(4)向斜底部低凹,易汇集水,地下水比较丰富,打井可达含水层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第(1)题的回答。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地层的错动情况可知图中处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