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版讲座_第1页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版讲座_第2页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版讲座_第3页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版讲座_第4页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版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logojgj79-20jgj79-201 12 2简介简介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company logo 目录目录一、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一、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jgj79-2012的基的基本内容及有关规定与要求本内容及有关规定与要求 1 总则总则 2 术语和符号术语和符号 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 4 换填垫层换填垫层 5 预压地基预压地基 6 压实、夯实、挤密地基压实、夯实、挤密地基 7 复合地基复合地基 8 注浆加固注浆加固 9 微型柱加固微型柱加固 10 检验与检测检验与检测company logo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u1、增加处理后的地基应

2、满足建筑物承增加处理后的地基应满足建筑物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的规定;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的规定;u2、增加采用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综合使增加采用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综合使用的地基处理工程验收检验的综合安全用的地基处理工程验收检验的综合安全系数的检验要求;系数的检验要求;u3、增加地基处理采用的材料,应根据增加地基处理采用的材料,应根据场地环境类别符合有关标准对耐久性设场地环境类别符合有关标准对耐久性设计的要求;计的要求;u4、增加处理后的地基整体稳定分析方增加处理后的地基整体稳定分析方法;法; company logo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u5、增加加筋垫层下卧层验算设计

3、方法增加加筋垫层下卧层验算设计方法的说明;的说明;u6、增加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处理的设增加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处理的设计、施工要求;计、施工要求;u7、增加高夯击的设计参数;增加高夯击的设计参数;u8、增加复合地基承载力考虑基础深度增加复合地基承载力考虑基础深度修正的有粘结强度增强体桩身强度验算修正的有粘结强度增强体桩身强度验算方法;方法; company logo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u9、增加建筑工程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增加建筑工程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的施工设备能力的要求;合地基处理的施工设备能力的要求;u10、增加多桩形复合地基设计施工要增加多桩形复合地基设计

4、施工要求;求;u11、增加注浆加固内容;增加注浆加固内容;u12、增加微型桩加固内容;增加微型桩加固内容;u13、增加检验与监测内容;增加检验与监测内容; company logo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u14、增加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载荷试验增加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载荷试验要点;要点;u15、增加处理地基承载力载荷试验要点增加处理地基承载力载荷试验要点;u16、调整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计算表调整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计算表达式;达式;u17、增加复合地基变形计算经验系数;、增加复合地基变形计算经验系数;u18、调整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要点。、调整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要点。 u3.

5、0.5 处理后的地基应满足建筑物承载力、变形处理后的地基应满足建筑物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地基处理的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规和稳定性要求,地基处理的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规定:定: 1 1 经处理后的地基,当在受力层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经处理后的地基,当在受力层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 卧层时,卧层时,应进行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验算;应进行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验算; 2 2 按地基变形设计或应作变形验算且需进行地基处按地基变形设计或应作变形验算且需进行地基处理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应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变形验算;理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应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变形验算; 3 3 对建造在处理后的地基上受较大水平荷载或位于对

6、建造在处理后的地基上受较大水平荷载或位于斜坡上的建筑物及构筑物,应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斜坡上的建筑物及构筑物,应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u3.0.6 复合地基设计的地基承载力验算,应同时复合地基设计的地基承载力验算,应同时满足轴心荷载作用和偏心荷载作用的要求。满足轴心荷载作用和偏心荷载作用的要求。 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u3.0.9 采用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综合使用的地基处采用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综合使用的地基处理工程验收检验时,处理地基的综合安全系数不理工程验收检验时,处理地基的综合安全系数不应小于应小于2.0。 u3.0.10 地基处理所采用的材料,应根据场地环地基处理所采用的材料,应根据场地环境类别

7、符合有关标准对耐久性设计的要求。境类别符合有关标准对耐久性设计的要求。u3.0.7 处理后的地基整体稳定分析可采用圆弧滑处理后的地基整体稳定分析可采用圆弧滑动法,其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动法,其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30。散体加固。散体加固材料的抗剪强度指标,可按加固体材料的密实度材料的抗剪强度指标,可按加固体材料的密实度通过实验确定;胶结材料的抗剪强度指标可按桩通过实验确定;胶结材料的抗剪强度指标可按桩体断裂后滑动面材料的摩擦性能确定。体断裂后滑动面材料的摩擦性能确定。 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 4 换填垫层换填垫层 4.2 设计设计u4.2.1 各种垫层材料的选用和设置应符合下列要各种垫层材料

8、的选用和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求: 7 7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所选用土工合成材料的品种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所选用土工合成材料的品种与性能及填与性能及填料,应根据工程特性和地基土条件,按照现行料,应根据工程特性和地基土条件,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 50290gb 50290的要求的要求,通过设计计算并进行现场试验后确定。作为加筋的土工,通过设计计算并进行现场试验后确定。作为加筋的土工合成材料应采用抗拉强度较高、耐久性好、抗腐蚀的土工合成材料应采用抗拉强度较高、耐久性好、抗腐蚀的土工带、土工格栅、土工格室、土工垫或土工织物等土工合成带、土工格栅

9、、土工格室、土工垫或土工织物等土工合成材料。垫层填料宜用碎石、角砾、砾砂、粗砂、中砂等材材料。垫层填料宜用碎石、角砾、砾砂、粗砂、中砂等材料,且不宜含有氯化钙、碳酸钙、硫化物等化学物质。当料,且不宜含有氯化钙、碳酸钙、硫化物等化学物质。当工程要求垫层具有排水功能时,垫层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透工程要求垫层具有排水功能时,垫层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在软土地基上使用加筋垫层时,应保证建筑稳定并水性。在软土地基上使用加筋垫层时,应保证建筑稳定并满足允许变形的要求。满足允许变形的要求。 4 换填垫层换填垫层 4.2 设计设计u4.2.9 加筋垫层的加筋体应设置在垫层的合适部加筋垫层的加筋体应设置在垫层的合

10、适部位。对土工筋带加筋,一层加筋时,可设置在垫位。对土工筋带加筋,一层加筋时,可设置在垫层的中部;多层加筋时,首层筋材距垫层顶面的层的中部;多层加筋时,首层筋材距垫层顶面的距离宜取(距离宜取(0.30.30.50.5)倍的垫层厚度,且不应小)倍的垫层厚度,且不应小于于200mm200mm;加筋线密度宜为;加筋线密度宜为0.150.350.150.35,无经验时,无经验时,单层加筋取大值,多层加筋取小值。垫层的边,单层加筋取大值,多层加筋取小值。垫层的边缘应有足够的锚固长度,保证筋材作用的发挥。缘应有足够的锚固长度,保证筋材作用的发挥。 5 预压地基预压地基 5.2 设计设计u5.2.27 当设

11、计地基预压荷载大于当设计地基预压荷载大于80kpa80kpa,仅进行,仅进行真空预压处理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在真空预压真空预压处理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在真空预压抽真空的同时再施加定量的堆载,进行真空和堆抽真空的同时再施加定量的堆载,进行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处理。载联合预压处理。 u5.2.28 堆载体的坡肩线宜与真空预压边线一致。堆载体的坡肩线宜与真空预压边线一致。u5.2.29 对于一般软黏土,当膜下真空度稳定地达对于一般软黏土,当膜下真空度稳定地达到到650mmhg650mmhg后,抽真空后,抽真空1010天左右可进行上部堆载施工天左右可进行上部堆载施工,即边抽真空,边施加堆载。对于高含水量

12、的淤泥,即边抽真空,边施加堆载。对于高含水量的淤泥类土,当膜下真空度稳定地达到类土,当膜下真空度稳定地达到650mmhg650mmhg后,一般抽后,一般抽真空真空20d20d30d30d后可进行堆载施工。后可进行堆载施工。 5 预压地基预压地基 5.2 设计设计u5.2.30 当堆载较大时,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应当堆载较大时,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应提出堆载分级施加要求,分级数应根据地基土稳提出堆载分级施加要求,分级数应根据地基土稳定计算确定。分级加载时,应待前期预压荷载下定计算确定。分级加载时,应待前期预压荷载下地基土的强度增长满足下一级荷载下地基土的稳地基土的强度增长满足下一级荷载下地基土的稳定

13、性要求时方可施加堆载定性要求时方可施加堆载 u5.2.31 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地基固结度和强度增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地基固结度和强度增长的计算可按长的计算可按5.2.75.2.7条、条、5.2.85.2.8条、条、5.2.115.2.11条计算。条计算。u5.2.32 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以真空预压为主时,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以真空预压为主时,最终竖向变形可按第最终竖向变形可按第5.2.125.2.12条计算,其中条计算,其中应按当应按当地经验确定,如无经验时,可取地经验确定,如无经验时,可取1.01.01.31.3。 6 压实、夯实、挤密地基压实、夯实、挤密地基 6.2 夯实地基夯实地基u6.2.

14、3 强夯处理地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强夯处理地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2 2 夯点的夯实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实次数和夯点的夯实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实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 1)最后两击的平均夯实量宜符合表)最后两击的平均夯实量宜符合表6.2.3-26.2.3-2的要求,的要求, 当单击时,应通过实验确定;当单击时,应通过实验确定; 单击夯实能单击夯实能 e (kn e (kn* *m m)最后两击平均夯实沉量不大于最后两击平均夯实沉量不大于(mm)(mm) e4,000 e4,000 50 50 4,000

15、e6,000 4,000e6,000 100 100 6,000e8,000 6,000e8,000 150 150 8,000e12,000 8,000e12,000 200 200 表表 6.2.3-2 强夯法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强夯法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 6 压实、夯实、挤密地基压实、夯实、挤密地基 6.2 夯夯实实地基地基 2 2)夯实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夯实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 3)不应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不应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3 3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可采用点夯(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可采用点夯(2 2 4 4)遍,对于渗透性

16、较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遍,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 遍数可适当增加。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遍数可适当增加。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2 2遍,满夯可遍,满夯可 采用轻锤或低落距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采用轻锤或低落距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 7 复合地基复合地基 7.1 一般一般规规定定u7.1.1 复合地基设计应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现复合地基设计应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确定设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确定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计参数和处理效果。u7.1.2 对散体材料复合地基增强体应进行密实度检对散体材料复合地基增强体应进行密实度检验

17、;对有黏结强度复合地基增强体应进行强度及桩身验;对有黏结强度复合地基增强体应进行强度及桩身完整性检验。完整性检验。u7.1.3 复合地基承载力的验收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复合地基承载力的验收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对有黏结强度的复合地基增强体尚应进静载荷试验,对有黏结强度的复合地基增强体尚应进行单桩静载荷试验。行单桩静载荷试验。u7.1.4 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的桩位施工偏差对基础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的桩位施工偏差对基础的边桩沿轴线方向不得大于的边桩沿轴线方向不得大于1/41/4桩径,条形基础的边桩桩径,条形基础的边桩沿垂直轴线方向不得大于沿垂直轴线方向不得大于1/61/6桩径,其他情况桩位施工

18、桩径,其他情况桩位施工偏差不得大于偏差不得大于1/21/2桩径;桩身的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桩径;桩身的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1%1%。 7 复合地基复合地基 7.1 一般一般规规定定u7.1.5 复合地基承载力应通过复合地基静载荷实复合地基承载力应通过复合地基静载荷实验或采用增强体静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验或采用增强体静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按下式估算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按下式估算承载力:承载力: 1 1 对散体材料增强体复合地基对散体材料增强体复合地基: : 11spkakfm nf7.1.5 1 式中:式中: -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9、(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kpa);); - -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kpa);); - -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应按静载荷试验确定或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应按静载荷试验确定或按地区经验确定;按地区经验确定; n - n -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应按试验确定或按地区经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应按试验确定或按地区经验确定;验确定; m - m -复合地基置换率;复合地基置换率; spkfakf 7 复合地基复合地基 7.1 一般一般规规定定 式中:式中: - -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应按试验或地区经验取值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应按试验或地区经验取值,无经验时可取,无经验时可

20、取0.70.70.90.9; m - m -面积置换率;面积置换率; -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 -桩的截面积;桩的截面积; - -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应按静载荷试验确定或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应按静载荷试验确定或按地区经验确定;按地区经验确定; - -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kpa),应按静载),应按静载荷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除灵敏度较高的土外可取天然地荷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除灵敏度较高的土外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基承载力特征值。 2 2 对有黏结强度增强体复合地基:对有黏结强度增强体复合地基:1aspkskprfmm fa7.

21、1.5 2arpaskf 7 复合地基复合地基 7.1 一般一般规规定定u7.1.6 增强体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静增强体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按式(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按式(7.1.67.1.6)估算)估算: 式中:式中: - -桩的周长(桩的周长(m m);); - -桩周第桩周第i i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kpakpa),应按地区),应按地区经验确定;经验确定; - -桩周范围内第桩周范围内第i i层土的厚度(层土的厚度(m m);); - -桩端端阻力发挥系数,应按静载荷试验确定或地桩端端阻力发挥系数,应按静载荷试

22、验确定或地区经验确定;区经验确定; - -桩端端阻力特征值(桩端端阻力特征值(kpakpa),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gb 50007的有关规定确定,对水的有关规定确定,对水泥土桩,可取桩端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泥土桩,可取桩端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napsi pipppiruq lq a7.1.6pusiqpilppq 7 复合地基复合地基 7.1 一般一般规规定定u7.1.7 有黏结强度复合地基增强体桩身强度应满足有黏结强度复合地基增强体桩身强度应满足式(式(7.1.7-17.1.7-1)的要求,当复合地基承载力验算进行)

23、的要求,当复合地基承载力验算进行基础埋深的深度修正时增强体桩身强度还应满足式基础埋深的深度修正时增强体桩身强度还应满足式(7.1.7-27.1.7-2)的要求:)的要求: 式中:式中: - -桩体试块(边长桩体试块(边长150mm150mm)标准养护)标准养护28d28d的立方体抗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压强度平均值(kpakpa),对水泥土应满足),对水泥土应满足7.3.37.3.3条的规定;条的规定; -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 d - d -埋置深度(埋置深度(m m);); - -复合地基桩荷载分担比,可按试验确定或按(复合地基桩荷载分

24、担比,可按试验确定或按(7.1.5-27.1.5-2)式计算确定;)式计算确定; - -一根桩承担的处理地基面积(一根桩承担的处理地基面积( )。)。 3kn m4acuprfa0.54mpeacuppdarfaa7.1.717.1.72cufmpea2m 7 复合地基复合地基 7.1 一般一般规规定定u7.1.8 复合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复合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gb50007的有关规定,复合地的有关规定,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必须大于复合地基土层的深度,在基变形计算深度必须大于复合地基土层的深度,在确定的计算深度下部仍有

25、软弱土层时,应继续计算确定的计算深度下部仍有软弱土层时,应继续计算。复合土层的分层与天然地基相同,复合土层的压。复合土层的分层与天然地基相同,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可按下式计算:缩模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式中: - -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mpampa)。)。 - -天然地基的压缩模量(天然地基的压缩模量(mpampa)。)。spseespkakff7.1.8 17.1.8 2spese 7 复合地基复合地基 7.1 一般一般规规定定u7.1.9 复合地基的变形计算经验系数复合地基的变形计算经验系数 应根据地区应根据地区沉降观测资料统计确定,无经验资料时可采用表沉降观测资料统计

26、确定,无经验资料时可采用表7.1.97.1.9的数值。的数值。 表表7.1.97.1.9复合地基变形计算经验系数复合地基变形计算经验系数 注:注: 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mpampa)4.04.07.07.015.015.030.030.045.045.01.01.00.70.70.40.40.250.250.150.15ssessse 7 复合地基复合地基 7.7 水泥粉煤灰碎石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桩复合地基合地基u7.7.1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适用于处理粘性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砂土和自重固结完成的素填土

27、地基。对土、粉土、砂土和自重固结完成的素填土地基。对淤泥和淤泥质土应按地区经验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淤泥和淤泥质土应按地区经验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混凝土灌注桩、预制桩复合地基可参照其适用性。混凝土灌注桩、预制桩复合地基可参照本节内容适用。本节内容适用。u7.7.2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设计应符合下列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规定: 1 1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应选择承载力和压缩模量相对较高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应选择承载力和压缩模量相对较高的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的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2 2 桩径:长螺旋钻中心压灌、干成孔和振动沉管成桩取桩径:长螺旋钻中心压灌、干成孔和振动沉管成

28、桩取350mm350mm600mm600mm;泥浆护壁钻孔灌注素混凝土成桩宜取;泥浆护壁钻孔灌注素混凝土成桩宜取600mm600mm800mm800mm;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宜取;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宜取300mm300mm600mm600mm; 3 3 桩距应根据基础形式、设计要求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桩距应根据基础形式、设计要求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土性、施工工艺确定:形、土性、施工工艺确定: 1 1)箱基、筏基和独立基础,桩距宜取)箱基、筏基和独立基础,桩距宜取(3(35)5)倍桩径;倍桩径; 2 2)墙下条基单排布桩宜取)墙下条基单排布桩宜取(3(36)6)倍桩径;倍桩径; 3 3)桩长范围内

29、有饱和粉土、粉细砂、淤泥、淤泥质土层)桩长范围内有饱和粉土、粉细砂、淤泥、淤泥质土层,采用长螺旋钻中心压灌成桩施工中可能发生窜孔时宜采用大,采用长螺旋钻中心压灌成桩施工中可能发生窜孔时宜采用大桩径。桩径。 4 4)桩顶和基础之间应设置褥垫层,褥垫层厚度宜取()桩顶和基础之间应设置褥垫层,褥垫层厚度宜取(0.40.40.60.6)倍桩径。褥垫材料宜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和碎)倍桩径。褥垫材料宜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和碎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30mm; 5 5)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7.1.57.1.5条规定确定。初条规定确定。初步设计

30、时可按式步设计时可按式(7.1.5-2)(7.1.5-2)估算;按估算;按(7.1.6)(7.1.6)式估算单桩承载力式估算单桩承载力时,桩端端阻力发挥系数时,桩端端阻力发挥系数 可取可取1.o1.o;桩身强度应满足第;桩身强度应满足第7.1.77.1.7条的规定;条的规定; 7 复合地基复合地基 7.7 水泥粉煤灰碎石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桩复合地基合地基p 6 6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只可在基础范围内布桩,应根据建筑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只可在基础范围内布桩,应根据建筑物荷载分布、基础形式、地基土形状,合理确定布桩参数:物荷载分布、基础形式、地基土形状,合理确定布桩参数: 1 1)对框架核心筒结构形式,

31、核心简部位布桩,宜减小桩)对框架核心筒结构形式,核心简部位布桩,宜减小桩距、增加桩长或加大桩径;距、增加桩长或加大桩径; 2 2)对设有沉降缝或抗震缝的建筑物,宜在沉降缝或抗震)对设有沉降缝或抗震缝的建筑物,宜在沉降缝或抗震缝部位,采用减小桩距、增加桩长或加大桩径布桩,以防止建缝部位,采用减小桩距、增加桩长或加大桩径布桩,以防止建筑物发生较大相向变形;筑物发生较大相向变形; 3 3)对相邻柱荷载水平相差较大的独立基础,应按变形控)对相邻柱荷载水平相差较大的独立基础,应按变形控制进行复合地基设计;制进行复合地基设计; 4 4)筏板厚度与跨距之比小于)筏板厚度与跨距之比小于1/61/6的筏板基础、

32、梁的高跨的筏板基础、梁的高跨比大于比大于1/61/6以及板的厚跨比(筏板厚度与梁的中心距之比)小以及板的厚跨比(筏板厚度与梁的中心距之比)小于于1/61/6的梁板式基础,均不宜采用均匀布桩,应主要在柱(平的梁板式基础,均不宜采用均匀布桩,应主要在柱(平板式筏基)和梁(梁板式筏基)每边外扩板式筏基)和梁(梁板式筏基)每边外扩2.52.5倍板厚的面积范倍板厚的面积范围布桩;围布桩; 7 复合地基复合地基 7.7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 5 5)荷载水平不高的墙下条形基础,可采用墙下单排布)荷载水平不高的墙下条形基础,可采用墙下单排布桩;桩; 7 7 地基处理后的变形计算应

33、符合第地基处理后的变形计算应符合第7.1.87.1.8条、条、7.1.97.1.9条的规条的规定。定。 7 复合地基复合地基 7.7 水泥粉煤灰碎石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桩复合地基合地基u7.7.3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7 7 桩位偏差:对满堂基础,不应大于桩位偏差:对满堂基础,不应大于0.40.4倍桩径;对条形倍桩径;对条形基础,不应大于基础,不应大于0.250.25倍桩径;对单排布桩桩位偏差不应大于倍桩径;对单排布桩桩位偏差不应大于60mm60mm; 8 8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成桩和锤击、静压预制桩施工,应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成桩和锤击、静压预制

34、桩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94jg94的有关规定执的有关规定执行。对预应力管桩桩顶可设置桩帽或采用相同强度等级的混行。对预应力管桩桩顶可设置桩帽或采用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灌芯。凝土灌芯。 7 复合地基复合地基 7.7 水泥粉煤灰碎石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桩复合地基合地基u7.7.4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质量检验应符合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下列规定: 1 1 施工质量检验主要应检查施工记录、混合料塌落度、施工质量检验主要应检查施工记录、混合料塌落度、桩数、桩位偏差、褥垫层厚度、夯填度和桩体试块抗压强度桩数、桩位偏差、褥

35、垫层厚度、夯填度和桩体试块抗压强度等等; 2 2 竣工验收时,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竣工验收时,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和单桩静载荷试验;应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和单桩静载荷试验; 3 3 承载力检验宜在施工结束承载力检验宜在施工结束28d28d后进行,其桩身强度应满后进行,其桩身强度应满足试验荷载条件;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和单桩静载荷试验的足试验荷载条件;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和单桩静载荷试验的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1%,且每个单体工程的复合地基静载,且每个单体工程的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数量不应少于荷试验数量不应少于3 3点;点;

36、4 4 应抽取不少于总桩数的应抽取不少于总桩数的10%10%的桩进行低应变动力试验,的桩进行低应变动力试验,检测桩身完整性。检测桩身完整性。 7 复合地基复合地基 7.9 多多桩桩型型复复合地基合地基u7.9.1 多桩型复合地基适用于处理不同深度具有持多桩型复合地基适用于处理不同深度具有持力层的正常固结土,或浅层存在欠固结土、湿陷性力层的正常固结土,或浅层存在欠固结土、湿陷性黄土、可液化土等特殊土,以及地基承载力和变形黄土、可液化土等特殊土,以及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较高的地基处理。要求较高的地基处理。u7.9.2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多桩型复合地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 1 1

37、 桩型及施工工艺的确定应考虑土层情况、承载力与变桩型及施工工艺的确定应考虑土层情况、承载力与变形控制要求、经济性、环境要求等综合因素;形控制要求、经济性、环境要求等综合因素; 2 2 对复合地基承载力贡献较大或用于控制复合土层变形对复合地基承载力贡献较大或用于控制复合土层变形的长桩,应选择相对较好的持力层并应穿过软弱下卧层;对的长桩,应选择相对较好的持力层并应穿过软弱下卧层;对处理欠固结土的增强体,其长度应穿越欠固结土层;对消除处理欠固结土的增强体,其长度应穿越欠固结土层;对消除湿陷性土的增强体,其长度宜穿过湿陷性土层;对处理液化湿陷性土的增强体,其长度宜穿过湿陷性土层;对处理液化土的增强体,

38、其长度宜穿过液化土层;土的增强体,其长度宜穿过液化土层; 3 3 如浅部存有较好持力层的正常固结土,可采用刚性长如浅部存有较好持力层的正常固结土,可采用刚性长桩与刚性短桩、刚性长桩与柔性短桩的组合方案;桩与刚性短桩、刚性长桩与柔性短桩的组合方案; 4 4 对浅部存在软土或欠固结土,宜先采用预压、压实、对浅部存在软土或欠固结土,宜先采用预压、压实、夯实、挤密方法或柔性桩复合地基等处理浅层地基,而后采夯实、挤密方法或柔性桩复合地基等处理浅层地基,而后采用刚性或柔性长桩进行处理的方案;用刚性或柔性长桩进行处理的方案; 5 5 对湿陷性黄土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对湿陷性黄土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

39、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建筑规范gb50025gb50025的规定,选择压实、夯实或土桩、灰土的规定,选择压实、夯实或土桩、灰土桩等处理湿陷性,再采用刚性长桩进行处理的方案;桩等处理湿陷性,再采用刚性长桩进行处理的方案; 6 6 对可液化地基,可采用碎石桩等方法处理液化土层,对可液化地基,可采用碎石桩等方法处理液化土层,再采用有黏结强度桩进行处理的方案;再采用有黏结强度桩进行处理的方案; 7 7 对膨胀土地基采用多桩型复合地基方案时,宜采用灰对膨胀土地基采用多桩型复合地基方案时,宜采用灰土桩等处理其膨胀性,长桩宜穿越膨胀土层到达大气影响急土桩等处理其膨胀性,长桩宜穿越膨胀土层到达大气影响急剧层以

40、下稳定土层,且不应采用桩身透水性较强的桩。剧层以下稳定土层,且不应采用桩身透水性较强的桩。 7 复合地基复合地基 7.9 多多桩桩型型复复合地基合地基 7 复合地基复合地基 7.9 多多桩桩型型复复合地基合地基u7.9.3 多桩型复合地基单桩承载力应由静载荷试验确多桩型复合地基单桩承载力应由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可按第定,初步设计可按第7.1.67.1.6条规定估算;对施工扰动敏条规定估算;对施工扰动敏感的土层,应考虑后施工桩对已施工桩的单桩承载力的感的土层,应考虑后施工桩对已施工桩的单桩承载力的折减。折减。u7.9.4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布桩宜采用正方形或三角形多桩型复合地基的布桩宜采用正方

41、形或三角形间隔布置,刚性桩可仅在基础范围内布置,其他增强体间隔布置,刚性桩可仅在基础范围内布置,其他增强体桩位布置应满足液化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桩位布置应满足液化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对不同性质土处理范围的要求。地基对不同性质土处理范围的要求。u7.9.5 多桩型复合地基垫层设置,对刚性长短桩复合多桩型复合地基垫层设置,对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宜选择砂石垫层,垫层厚度宜取对复合地基承载力地基宜选择砂石垫层,垫层厚度宜取对复合地基承载力贡献较大增强体直径的贡献较大增强体直径的1/21/2;对刚性桩与其他材料增强;对刚性桩与其他材料增强体组合的复合地基,宜取刚性桩直径的体组合的复

42、合地基,宜取刚性桩直径的1/21/2;对未要求;对未要求全部消除湿陷性的黄土或膨胀土地基,宜采用灰土垫层全部消除湿陷性的黄土或膨胀土地基,宜采用灰土垫层,其厚度宜为,其厚度宜为300mm300mm。 7 复合地基复合地基 7.9 多多桩桩型型复复合地基合地基u7.9.6 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采用多桩复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采用多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采用以下方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采用以下方式估算:式估算: 1 1 由具有黏结强度的由具有黏结强度的a a桩、桩、b b桩组合形成的多桩型复合地基桩组合形成的多桩型复合地基(含长短桩复合地基、等长桩复合地基

43、)承载力特征值:(含长短桩复合地基、等长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122121212(1)aaspkskpprrfmmmmfaa(7.9.61) 式中:式中: - -分别为分别为a a桩、桩、b b桩的面积置换率。桩的面积置换率。 - -分别为分别为a a桩、桩、b b桩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应由单桩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应由单桩复合地基试验按等变形准则或多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确桩复合地基试验按等变形准则或多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确定,有地区经验时也可按地区经验确定。定,有地区经验时也可按地区经验确定。 - -分别为分别为a a桩、桩、b b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kn)(kn);

44、12mm、12、12aarr、 7 复合地基复合地基 7.9 多多桩桩型型复复合地基合地基 式中:式中: - -分别为分别为a a桩、桩、b b桩的截面面积(桩的截面面积( );); - -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无经验时可取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无经验时可取0.90.91.01.0; - -处理后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处理后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kpa)。)。12ppaa、skf2m 1 1 由具有黏结强度的由具有黏结强度的a a桩与散体材料桩与散体材料b b桩组合形成的复合地桩组合形成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基承载力特征值: 式中:式中: - -仅由仅由b b桩加固处理形成

45、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桩加固处理形成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 n - n -仅由仅由b b桩加固处理形成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桩加固处理形成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 - -仅由仅由b b桩加固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桩加固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kpa)。)。skf1112111aspkskprfmmnfa7.9.62 7 复合地基复合地基 7.9 多多桩桩型型复复合地基合地基u7.9.9 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必须大于复合土层的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必须大于复合土层的厚度,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厚度,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范gb50007gb500

46、07中地基变形计算深度的有关规定。中地基变形计算深度的有关规定。u7.9.11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多桩型复合地基的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定: 1 1 竣工验收时,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多桩竣工验收时,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多桩型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和单桩静载荷试型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和单桩静载荷试 验,检验数量不得验,检验数量不得少于总桩数的少于总桩数的1%1%; 2 2 多桩复合地基荷载板静载荷试验的数量对每一单体工多桩复合地基荷载板静载荷试验的数量对每一单体工程不得少于三点;程不得少于三点; 3 3 增强体施工质量检验对每一桩型的检验数量不应少于增强体施工质

47、量检验对每一桩型的检验数量不应少于其桩数的其桩数的2%2%,对具有黏结强度的增强体,对具有黏结强度的增强体 的完整性检验数量的完整性检验数量不应少于其桩数的不应少于其桩数的10%10%。 8 注浆加固注浆加固 8.1 一般一般规规定定u8.1.1 注浆加固适用于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注浆加固适用于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加固。根据加固目的可分别选用水泥浆填土等地基加固。根据加固目的可分别选用水泥浆液、硅化浆液、碱液等固化剂。液、硅化浆液、碱液等固化剂。u8.1.2 注浆加固设计前应进行室内浆液配比试验和注浆加固设计前应进行室内浆液配比试验和现场注浆试验,确定设计参数,检验施工方法和

48、设备现场注浆试验,确定设计参数,检验施工方法和设备。有地区经验时可参考类似工程经验确定设计参数。有地区经验时可参考类似工程经验确定设计参数。u8.1.3 注浆加固应保证加固地基在平面和深度连成注浆加固应保证加固地基在平面和深度连成一体,满足土体渗透性、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的设一体,满足土体渗透性、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的设计要求。计要求。u8.1.4 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较高时,注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较高时,注浆加固法宜与其他地基处理方法联合使用。浆加固法宜与其他地基处理方法联合使用。u8.1.5 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以及地下工程施工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以及地下工程施工超前预加固

49、采用注浆加固时,可按本节规定进行。超前预加固采用注浆加固时,可按本节规定进行。 8 注浆加固注浆加固 8.2 设计设计u8.2.1 水泥为主剂的浆液注浆加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水泥为主剂的浆液注浆加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定: 1 1 对软弱地基土处理,可选用以水泥为主剂的浆液,也可选对软弱地基土处理,可选用以水泥为主剂的浆液,也可选用水泥和水玻璃的双液型混合浆液,在有地下水流动的情况下,用水泥和水玻璃的双液型混合浆液,在有地下水流动的情况下,不应采用单液水泥浆液;不应采用单液水泥浆液; 2 2 注浆孔间距宜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宜取注浆孔间距宜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宜取1.0m1.0m2.0m2.0m。

50、4 4 注浆量和注浆有效范围应通过现场注浆试验确定,在黏性注浆量和注浆有效范围应通过现场注浆试验确定,在黏性土地基中,注浆注入率宜为土地基中,注浆注入率宜为15%15%20%20%;注浆点上的覆盖土厚度;注浆点上的覆盖土厚度应大于应大于2m2m; 5 5 对劈裂注浆的注浆压力,在砂土中,宜选用对劈裂注浆的注浆压力,在砂土中,宜选用0.2mpa0.2mpa 0.5mpa 0.5mpa;在黏性土中,宜选用;在黏性土中,宜选用0.2mpa0.2mpa0.3mpa0.3mpa。对压密注浆,当。对压密注浆,当采用水泥砂浆浆液时,塌落度宜为采用水泥砂浆浆液时,塌落度宜为25mm25mm75mm75mm,注

51、浆压力为,注浆压力为1.0mpa1.0mpa7.0mpa7.0mpa。当塌落度较小时,注浆压力可取上限值。当。当塌落度较小时,注浆压力可取上限值。当采用水泥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快凝浆液时,注浆压力不应大于水玻璃双液快凝浆液时,注浆压力不应大于1.0mpa1.0mpa; 8 注浆加固注浆加固 8.2 设计设计u8.2.2 硅化浆液加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硅化浆液加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砂土、黏性土宜采用压力双液硅化注浆;渗透系数砂土、黏性土宜采用压力双液硅化注浆;渗透系数k k为为(0.10.10.20.2)m/dm/d的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可采用无压或的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可采

52、用无压或压力单液硅化注浆;自重湿陷性黄土宜采用无压单液硅化注压力单液硅化注浆;自重湿陷性黄土宜采用无压单液硅化注浆;浆; 2 2 防渗注浆加固用的水玻璃模数不宜小于防渗注浆加固用的水玻璃模数不宜小于2.22.2。用于地基。用于地基加固的水玻璃模数宜为加固的水玻璃模数宜为2.52.52.32.3;不溶于水的杂质含量不应;不溶于水的杂质含量不应超过超过2%2%; 5 5 注浆孔的各派间距可取加固半径的注浆孔的各派间距可取加固半径的1.51.5倍;注浆孔的间倍;注浆孔的间距可取加固半径的(距可取加固半径的(1.51.51.71.7)倍;注浆孔超出基础底面宽)倍;注浆孔超出基础底面宽度不得少于度不得少

53、于0.5m0.5m;分层注浆时,加固层的厚度可按注浆管带;分层注浆时,加固层的厚度可按注浆管带孔部分的长度上下各孔部分的长度上下各0.250.25倍加固半径计算;倍加固半径计算; 8 注浆加固注浆加固 8.2 设计设计 8 8 采用单液硅化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灌注孔的布置应符采用单液硅化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灌注孔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合下列要求: 1 1)灌注孔的间距:压力灌注宜为)灌注孔的间距:压力灌注宜为0.8m0.8m1.2m1.2m;溶液自渗;溶液自渗宜为宜为0.4m0.4m0.6m0.6m; 2 2)加固拟建的设备基础和建(构)筑物的地基,应在基)加固拟建的设备基础和建(构)筑物

54、的地基,应在基础底面下按等边三角形满堂布置,超出基础底面外缘的宽度,础底面下按等边三角形满堂布置,超出基础底面外缘的宽度,每边不得小于每边不得小于1m1m; 3 3)加固既有建(构)筑物和设备基础的地基,应沿基础)加固既有建(构)筑物和设备基础的地基,应沿基础侧向布置,每侧不宜少于侧向布置,每侧不宜少于2 2排;排; 4 4)当基础底面宽度大于)当基础底面宽度大于3m3m时,除应在基础每侧布置时,除应在基础每侧布置2 2排灌排灌注孔外,必要时,可在基础两侧布置斜向基础底面中心以下的注孔外,必要时,可在基础两侧布置斜向基础底面中心以下的灌注孔,以加固基础底面下的土层。灌注孔,以加固基础底面下的土

55、层。 8 注浆加固注浆加固 8.2 设计设计u8.2.3 碱液注浆加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碱液注浆加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碱液注浆加固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渗透系数为(碱液注浆加固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渗透系数为(0.100.102.02.0)m/dm/d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时应通过实验确定其适应性;采用时应通过实验确定其适应性; 3 3 碱液加固地基的深度应根据场地的湿陷性类型、地基碱液加固地基的深度应根据场地的湿陷性类型、地基湿陷等级和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并结合建筑物类别与湿陷事湿陷等级和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并结合建筑物类别

56、与湿陷事故的严重程度等综合因素确定。加固深度宜为故的严重程度等综合因素确定。加固深度宜为2m2m5m5m; 1 1)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深度可为基础宽)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深度可为基础宽度的(度的(1.51.52.02.0)倍;)倍; 2 2)对)对级级 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深度可为地基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深度可为地基宽度的(宽度的(2.02.03.03.0)倍。)倍。 8 注浆加固注浆加固 8.2 设计设计 4 4 碱液加固土层厚度,可按下式估算:碱液加固土层厚度,可按下式估算: h = l +r h = l +r 式中:式中:l-l-灌注孔长度,从注液管底部到灌注孔

57、底部的灌注孔长度,从注液管底部到灌注孔底部的距离(距离(m m);); r- r-有效加固半径(有效加固半径(m m)。)。 6 6 当采用碱液加固既有建(构)筑物的地基时,灌注孔当采用碱液加固既有建(构)筑物的地基时,灌注孔的平面布置,可沿条形基础两侧或单独基础周边各布置一排的平面布置,可沿条形基础两侧或单独基础周边各布置一排。当地基湿陷较严重时,孔距可取。当地基湿陷较严重时,孔距可取0.7m0.7m0.9m0.9m,当地基湿陷,当地基湿陷较轻时,孔距可适当加大至较轻时,孔距可适当加大至1.2m1.2m2.5m2.5m; 9 微型桩加固微型桩加固 9.1 一般一般规规定定u9.1.2 微型桩

58、加固后的地基,当桩与承台整体连接微型桩加固后的地基,当桩与承台整体连接时,可按桩基础设计时,可按桩基础设计; ;桩与基础不连接时可按复合地基桩与基础不连接时可按复合地基设计。按桩基设计时,桩顶与基础的连接应符合现行设计。按桩基设计时,桩顶与基础的连接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jgj94的有关规的有关规定;按复合地基设计时,应符合本规范第定;按复合地基设计时,应符合本规范第7 7章复合地基章复合地基的有关规定,其中褥垫层厚度宜取的有关规定,其中褥垫层厚度宜取100mm100mm150mm150mm。u9.1.4 根据环境的腐蚀性、微型桩的类型、荷

59、载类型根据环境的腐蚀性、微型桩的类型、荷载类型(受拉或受压)、钢材的品种及设计使用年限,微型(受拉或受压)、钢材的品种及设计使用年限,微型桩中钢构件或钢筋的防腐构造应符合耐久性设计的要桩中钢构件或钢筋的防腐构造应符合耐久性设计的要求。钢构件或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对水泥砂浆保护层求。钢构件或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对水泥砂浆保护层不应小于不应小于25m25m、砂浆保护层不应小于、砂浆保护层不应小于35m35m、混凝土保护、混凝土保护层不应小于层不应小于50m50m;不满足时可采用增加材料腐蚀厚度的;不满足时可采用增加材料腐蚀厚度的设计方法。设计方法。 9 微型桩加固微型桩加固 9.2 树树根根桩桩法法u

60、9.2.1 树根桩法加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树根桩法加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树根桩法的直径宜为树根桩法的直径宜为150mm150mm300mm300mm,桩长不宜超过,桩长不宜超过30m30m,新建建筑工程桩的布置宜采用直桩型,必要时也可采用斜,新建建筑工程桩的布置宜采用直桩型,必要时也可采用斜桩网状布置;桩网状布置; 2 2 树根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可通过单桩静载荷试验确定树根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可通过单桩静载荷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也可按,当无试验资料时,也可按7.1.67.1.6式估算。当采用水泥砂浆二式估算。当采用水泥砂浆二次注浆工艺措施时,桩侧阻力可以乘以次注浆工艺措施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