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鉴赏论文正文_第1页
古陶瓷鉴赏论文正文_第2页
古陶瓷鉴赏论文正文_第3页
古陶瓷鉴赏论文正文_第4页
古陶瓷鉴赏论文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瓷器的鉴赏与分析结课论文中国古代瓷器的鉴赏与分析一、中国古陶瓷的发展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 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 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 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 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青器的成本高只 能为贵族享用, 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 因此可以了 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 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 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秦

2、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 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 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 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 模。11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 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 在於火烧温度。 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 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 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 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 窑。後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宋 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

3、名世界。定窑、汝窑、 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 的成就,即使後人仿制也少能匹敌。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 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 主流,釉色白泛青, 带动以後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 得到很高的成就。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 以青瓷为主, 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 五彩成明代白瓷的 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 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 天”。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

4、景德镇的天然 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 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 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 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 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 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 於匠气。福建省德化白瓷,莹白而带透明感,生产佛像相当有名。清代中期,外销陶瓷发展出来的广彩,艳丽照人(二)古陶瓷欣赏1. 红绿彩瓷

5、器历史发展到宋代,中国的手工业出现了新的繁荣,特别是陶瓷制造 业达到了高峰。为了满足出口和国内之需,全国各地瓷窑林立,广为 分布。据统计,宋代设窑烧瓷者达 130多个县。从事陶瓷业者众多, 数以万计。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为皇室官府所青睐和垄断; 著名的民窑也一个个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耀州窑、磁州窑、建窑、龙 泉窑、吉州窑、景德镇窑、淄博窑等等各自生产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产 品。可以说是花色品种,不断创新;器型装饰,光彩纷呈,形成了一 个百花齐放的局面。在这些民窑新品中,我以为特别值得重视和研究 的是河北磁州窑所创烧成功的红绿彩瓷器。磁州窑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红绿彩瓷的出现,意义十分重大。这

6、种宋和金时代新创烧的瓷中珍品,开创了在瓷釉上进行彩绘装饰的新方法,直接影响到明清五彩、斗彩、粉彩乃至珐琅彩的创制,为之 开创了先河,打下了基础。红绿彩瓷属于釉上彩。方法是在已烧好的白釉成品瓷器上,用笔 蘸红、绿彩料,进行描绘。纹饰一般有花卉、鱼藻、鸟雀、诗文等。 然后,置于炉中,用800 C左右的低温进行烘烤,使彩料与瓷釉慢慢 烧结,在白釉上显现鲜艳的红绿彩。这种新品种首先在磁州窑出现, 然后是磁州窑系的河南禹县扒村窑、新安县城关窑,山西长治东村窑、 临汾窑,山东淄博窑等普遍效法试浇。所烧成器,既有共性,又各自 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红绿彩瓷在磁州窑首创不是偶然的,有一个发展的必然性。在技 术上

7、,绿彩继承了东汉以来的低温釉烧制方法, 吸取了唐代长沙窑白 釉绿斑纹的装饰技巧,磁州窑在北宋时已烧出了低温孔雀绿釉瓷器。 宋金时期,低温绿釉开始用于装饰白釉瓷,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红 彩虽然是定窑在北宋时创烧,但其技术首先为磁州窑借鉴,获得白釉 矶红鲜丽的效果。然而,将红彩与绿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白釉瓷 器进行装饰,低温二次烧成,则成了磁州窑的创新。红绿彩瓷的装饰风格,吸取了民间年画的养分,以民间喜庆活动 大红大绿的色彩为其基本色,画法则直接来自磁州窑自己所创造的白 釉黑彩、褐彩和铁锈花工艺,故深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的地 方特色。缺点是瓷胎粗而不白,修饰不精,彩色易于脱落。也正因为 如

8、此,与皇室、官宦和文人当时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他们所追求的是润如美玉的汝窑、官窑器,金丝铁线、开片天成的哥釉器,印花、 划花装饰,花样精致的定窑白瓷,美如云霞的钧釉窑变器以及适于斗 茶之用的兔毫盏之类的黑釉茶具。 这大约也就是在宋墓的发掘中,尚 未见到红绿彩瓷的缘故。然而倒是金人更喜欢这种被红红绿绿色彩描 绘的瓷器,故在金人的墓葬中偶尔可见红绿彩瓷陪葬品。由于宋、金之战连年不断,磁州地区正处于拉锯战的前沿。女真 族奴隶主贵族又嗜大肆抢掠汉人为奴, 所以磁州窑工匠纷纷南逃,窑 场不能正常生产,甚至断烧。因此,这种本来就难烧的红绿彩瓷器就 更加稀少。元代统一中国后,蒙古人似乎对磁州窑的红绿彩瓷也颇

9、为 喜爱。但依然是战争频发的原因,幸存下来的窑工为生计,断断续续地 恢复生产。烧制的红绿彩瓷除碗、盘外,又出现了瓶、罐、高足杯等 器型和瓷塑陈设品。较之宋金时期写意与图案相结合的绘画手法更熟 练,胎釉、纹饰、色彩也更可观,但产品极少,多流失于国外,国内 流传下来者弥足珍贵(11)。磁州窑工的南迁,为景德镇瓷窑日后的崛起提供了人才和技术力 量。所以从元代起,景德镇也开始烧制红绿彩瓷。由于当地原料更为 优越,其胎釉更洁白、精致和细腻,画法更生动活泼,面目为之一新。 明以后的红绿彩瓷主要出自景德镇, 除白釉红绿彩外,又生产出枢府 釉红绿彩瓷器,当然数量更少。在此基础上,明、清时期又创烧出了五彩、斗彩

10、、粉彩和珐琅彩,以至新品迭出,五彩缤纷,把釉上彩装 饰推到极致。三、中国古陶瓷的价值(一)古陶瓷的艺术价值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陶瓷是中华文明传承中最为灿烂的文化之一, 它历史悠久、窑口众多、丰富多彩、工艺精湛,反映了历代各族人民 的生活面貌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古陶瓷在中国手工艺术发展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它承载着历史,传承着文化,标志着人类文明和进步(12)。由于陶瓷界官窑瓷研究权威的舆论引导,再加上拍卖会上热火的 炒作,一批原也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民窑陶瓷, 被人遗忘 了,价格也相对无法攀升。(当然出土文物目前不能拍卖,这也是部 分颇有艺术收藏价值的民窑陶瓷在古玩市场难以与官窑瓷同步快

11、速 升值的原因)。不过在清末民国及此后流散去海外的唐三彩及宋龙泉 窑、宋磁州窑、宋建窑等民窑瓷器,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苏富 比、佳士得拍卖会上,依然创造过数万至数百万美元一件的骄人纪录 再回头看,真正有艺术收藏价值,却目前没有受到古陶瓷拍卖收 藏界追逐的部分民窑陶瓷,如以马家窑为代表的彩陶,其深邃的历史 文物价值,使其他任何陶瓷器都望而却步。商朝白陶印纹陶的庄严、 汉釉陶的气势、晋瓷青釉的深厚、宋建窑黑釉的深邃、宋龙泉窑的青 翠、宋磁州窑的书卷气、明清民窑青花瓷画的自由奔放的艺术性,都 独步中国古陶瓷史。从某种艺术意义上来说,严谨、精美但又呆板的 明清官窑瓷是无法与其相媲美的(19)。也就是说,民窑有民窑的艺术特征,官窑有官窑的艺术风格。凡 文人艺术家出身的陶瓷收藏家, 通常都偏爱民窑陶瓷; 凡商人出身的 富翁陶瓷收藏家, 大都喜欢角逐明清官窑瓷。 这里除了经济原因以外, 文化人的艺术欣赏品味总是高于商人的, 这是无可争议的。 在中国古 陶瓷收藏界,尤其是明清以来, 明清官窑瓷的声誉远远胜过著名的民 窑瓷及明清民窑青花瓷画, 这里除了部分民窑精品外, 其他民窑器的 确制作工艺粗糙,且大量粗制滥烧 1、工艺美术价值高2、历史研究价值高3、品相好质地好以及稀缺度高4、藏家喜闻乐见趣味性强的。凡是具备以上特点的古玩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