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集输工艺技术现状与展望-第二章 长距离输油管道输送工艺技术_第1页
油气集输工艺技术现状与展望-第二章 长距离输油管道输送工艺技术_第2页
油气集输工艺技术现状与展望-第二章 长距离输油管道输送工艺技术_第3页
油气集输工艺技术现状与展望-第二章 长距离输油管道输送工艺技术_第4页
油气集输工艺技术现状与展望-第二章 长距离输油管道输送工艺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者xxxx-日期xxxx油气集输工艺技术现状与展望-第二章 长距离输油管道输送工艺技术【精品文档】第二章              长距离输油管道输送工艺技术 1. 概述 长距离输油管道通常是指距离长、管径大、输量高的原油管道,输送压力高而且平稳。由输油站和管路两部分组成,输油站分为首站、若干中间加压站、若干中间加热站及末站,其任务是供给油流一定的压力能和热能,将原油安全、经济地输送给用户;管路上每隔一定距离设有为减少事故危害、便于抢修,可紧急关闭的若干截断阀室

2、以及阴极保护站。 输送原油的粘度和凝固点比较低,可以采用不加热直接输送的方式,但是具有较高凝固点和粘度的原油,就需要经过加热后输送,或者经过改性,采用不加热的常温输送方式。北美国家的输油管道多是输送低凝点、低粘度原油,所以多为不加热输送。对于凝点和粘度较高的原油均采用加热输送(如美国全美管道和科林加管道)。随着原油流变性的研究,原油添加化学降凝剂后常温输送技术也应用于一些原油管道运行管理中。由于实际生产需要和常温输送的工艺优越性,促使此项技术日趋成熟。近20年来,我国有10多条原油管道试验研究了添加化学降凝剂输送技术,取得的技术成果和经济效益是十分明显的。 1.1 高凝点、高粘原油的输送 我国

3、生产的原油多属高含蜡、高凝固点、高粘度原油,对于凝固点、粘度较高的原油来说,输送工艺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加热输送,另一是常温输送。我们在加热输送高凝、高粘原油方面积累了丰富非经验,但加热输送有其弱点,一是低输量受到热力条件的制约,二是一旦发生事故停输,必须立即抢修,及时恢复运行,否则,较长时间的停输会酿成凝管事故。 加热输送工艺 加热输送是指将原油加热后进入管道加压输送,通过提高原油输送温度降低其粘度,来减少管路摩阻损失。原油管道加热输送存在两方面的能量损失,散热损失和摩阻损失。热油向下站输送过程中,由于其温度高于管路周围的环境温度,存在径向温差,热油携带的热能将不断地往管外散失,因而使油流温

4、度在向前输送过程中逐渐降低,引起轴向散热损失,油流温度下降,粘度上升,单位长度管路的压降逐渐增大。需要重视的是油流温度接近凝固点时,单位长度管路的压降会急剧上升,容易出现管道事故。我国原油大多具有粘度大、凝固点高的性质,加热输送工艺是国内原油管道常用的一种输送工艺。 还有两种不常用的加热方式,一是以阿拉斯加管道为代表,该各管线原油流速达/s,原油在高速下摩擦所产生的热能足以弥补沿程热损失,这种方式一般来说不经济,只能在特定场合下使用。另一种是利用电集肤效应加热,以印尼贝鲁克到米那斯管线为代表,长114km。 常温输送工艺 对于高含蜡原油管道输送,通常采用化学添加剂(降凝剂或流动改进剂、蜡晶抑制

5、剂)、进行热处理、用轻烃馏份稀释原油、用水作成乳化液或形成水环等方式。 .1 热处理输送工艺 热处理输送工艺是将原油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使原油中的石蜡和胶质沥青质溶解分散在原油中,再以一定的温降速率和方式(动态或静态)将原油冷却下来,在石蜡的重结晶过程中,由于胶质沥青质的作用,改变了蜡晶的形态、结构和强度,从而改善了原油的低温流动性,使原油在地温条件下的等温输送或特温度条件下的常温输送成为可能。 国内外现行使用的原油热处理工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简易热处理工艺,另一种是完全热处理工艺。简易热处理工艺是指原油在首站加热至设计热处理温度后,经过简单温降处理直接加压进入管道,沿管道向下站流动过程中受冷却

6、速率和剪切速率的作用,降低原油凝固点和粘度,实现延长原油不加热输送距离的目标的一种输油工艺。这种热处理工艺的优点是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缺点是原油析蜡重结晶的过程受管道的制约,原油的温降速率和剪切速率难以人为控制,热处理效果不稳定,管道运行存在一定的风险。我国长庆输油公司管理的马惠宁线采用的就是这种处理工艺。完全热处理工艺是指原油在首站完成热处理,可以很好地控制温降速率和剪切速率,原油的加热、冷却(析蜡重结晶过程)都是在首站热处理工艺设备里完成,然后进入管道等温输送。这种处理工艺的优点是热处理效果好,管道运行相对安全;缺点是投资大、设备占地多。印度那霍提亚高哈堤巴绕尼输油管道采用的是这种完全热处

7、理工艺。 据资料介绍,石蜡基原油中,当蜡与胶质、沥青质含量之比为0.5左右时,热处理效果最佳。 我国原油热处理工艺的应用推广得益于原油管道输送生产形势的需要。进入80年代,国内一些原油管道出现输油能力大而实际输送量小的情况,要完成油田外输任务,必须采用正反输或者增加加热站的办法来维持生产,但是这种运行方式势必导致电量与燃料油消耗大量增加。为了节约能耗和管道运行安全,开始进行原油热处理工艺研究与应用,并取得了成功。我国曾对中原油田、长庆油田、临盘油田的原油进行了热处理研究。1990年底投产的临济输油管道采用了热处理工艺,该管道全场68km,管径为325mm,泡沫塑料保温,在年输油量高于80万吨时

8、,实现了全年中间不加热输送,年经济效益超过128万元,而且极大地方便了生产管理。 在濮临线原华东输油公司根据中原油田原油性质,进行了原油热处理工业性试验,把原油加热到一定温度再按一定速率冷却下来,热处理输送试验一次成功,使濮临线只开一个泵站,中间不再对原油进行加热,为国内长距离原油管道推广应用热处理输送工艺提供了经验。 但是热处理改善原油流动性的效果及其稳定性不如添加降凝剂处理,现在单独应用该工艺的已不多。 .2 添加化学药剂的输送工艺 原油管道内所加添加剂主要有两种:一种叫降凝剂,也称流动改进剂;另一种叫减阻剂。前者将降凝剂按一定浓度加入原油中,可以降低原流的凝点、粘度、屈服值和结蜡强度,改

9、善原油的低温流动性能,达到不加热输送的目的;后者可以解决管道“卡脖子”段问题,提高管道的输送量,加大泵站间距,减少投资并存节能的效果。我国开展了原油添加剂的室内研究工作,采用国产降凝剂,加入量为10ppm即可以将江汉原油凝点由26降至24.5。目前国内研制的油相减阻剂性能和试验效果已接近和等效国外产品。为了增加输油管道的输送能力,解决某些管道“吃不了”的问题,最近几年引进高聚物减阻剂,先后在铁岭大连、东营黄岛、东营临邑等输油管道上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和局部应用,效果良好。 国外已有十余条输油管道采用了降凝剂,但在工艺中没有考虑热处理的作用,注入量较大,一般为200300mg/kg。国内降凝剂的试制

10、试验工作起始于80年代,科研人员先后在大庆、胜利、中原、江汉和任丘等油田,通过对原油中石蜡、微晶蜡、胶质、沥青等含量组份的分析,根据降凝剂与石蜡共晶、吸附理论,选择各物料之间合理的投料比,严格聚合反应工艺条件,经过大量的室内试验、中试放大,最终合成试制出了多种型号的降凝剂,效果比较理想。从降凝剂的研究试制过程来看,其发展过程以高分子合成理论为指导,经历了缩合、聚合、共聚、复配阶段,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降凝剂的选型步骤是在分析油样含蜡量和碳数分布后,选择或复配与原油中石蜡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最集中的链长相近的降凝剂,然后评价其处理效果和经济性。 国外一些公司,象美国的EXXON、CONOCO公司

11、、英国的ICI公司等都研制出了性能较好的降凝剂。1992年以前在马惠宁线添加美国EXXON公司的降凝剂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国内有些单位开始了降凝剂的合成研究,成都科技大学和管道研究院合作研究的CE降凝剂、管道研究院GY2降凝剂等,其技术性能已经达到国外同等先进水平。国产降凝剂已成功地应用于东辛胜利、马惠宁线、中洛线、魏荆线、秦京线等线,下面简要介绍四条管道降凝剂的应用情况。 东辛胜利线输油管线加PAE降凝剂试验 东辛胜利线输油管线全长75km,1994年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PAE降凝剂工业试验,当时,年输油量480万吨。该降凝剂是胜利设计院研究成功的一种丙烯酸高级混合酯聚合物。室内实验

12、显示,该剂少量地加入高凝点、高含蜡原油中,就可以改善原油低温流变性,达到降凝减粘的目的。在现场加注试验中,分别考查了加注量在10、20、30、40ppm时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加药后升温到55左右条件下,PAE降凝剂效果是显著的,尤其是凝点的下降幅度较大。在10ppm时,凝点由27降到10,粘度和屈服值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随着加注量的增加,效果进一步加强。从经济效果分析看,在低温(地温<15)时,添加降凝剂10ppm,就可以实现冬季除首站加热外,中间加热站停运,年经济效益73万元。如果应用到更长距离的管线上(如东黄线),经济效益会大大提高。但是遗憾的是,自此之后,PAE降凝剂就再也没有应用

13、过。 中洛线应用降凝剂情况 中洛线管输原油每吨添加50克GY2降凝剂,经过70处理后,原油流变性得到明显改善,原油反常点和凝固点分别下降10和12,原油30粘度下降率在92以上,改性后25的油品性质略好于未改型35的油品性质,使原油进站温度下降了10。经过计算和现场试验,在地温1417范围内,中洛复线实行隔站点加热炉运行方式,地温高于17时,可以实行连续两站点加热炉的运行方式,实现了中洛线低输量下的经济安全运行方式。 中洛线由于添加降凝剂,使得管道在低输量下不仅没有返输,而且还能够停运部分加热设备,节约了燃料油,添加降凝剂运行方式同加热输送相比,每年可以节约燃料油7500吨,油价按每吨1800

14、元计算,扣除降凝剂费用,年经济效益有800万元。 魏荆线应用降凝剂情况 魏荆线原油的油品性质较差,经过大量的研究与试验,研制出了原油时间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都比较好的适合于该线原油改性的降凝剂。该线原油改性后凝固点下降幅度较大,35以下的降凝率达到85以上,改性原油30时的粘度与未改性原油40时的粘度相当,管道运行时原来进站温度由42降低到33左右,实现了减少输量或延长加热站间距的目的。魏荆线应用降凝剂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确定了冬季管道运行允许的最低输量。魏荆线进行添加降凝剂输送时,添加量为50克/吨,加热温度是70,输量由大到小逐步降低,在最冷的一月份输量最低降到2500吨/天,最低进站温度降到

15、35,管道的水力和热力条件稳定。二是确定了不同输量下的优化运行方案,根据季节地温的不同,进行了多种泵和加热炉运行方式的试验,以进站温度35为基准,计算并验证了安全经济运行条件下的不同季节优化运行的出站温度。最终实现了以添加降凝剂输送方式代替返输方式。 魏荆线冬季采取综合处理输送工艺,降低了原油的粘度和凝固点,全年经济效益在500多万元。 秦京线应用降凝剂情况 秦京线的运行方式根据输量不同确定为:输量是13500t/d时,加剂30克吨,冬季采用二次处理的加剂输送方式,春秋季、夏季为加热输送;输量是16500t/d时,冬季采用二次处理的加剂输送方式,春秋季为加热输送,夏季采用首站一次处理的加剂输送

16、方式。秦京线加剂输送比热输全年可以节约100万元的运行费用。 .3 添加减阻剂输送工艺 减阻剂是高分子聚合物,以极少量加入原油中,能在紊流状态下减少流动阻力,而在层流状态下,基本没有减阻效果。减阻剂一般有以下两种用途:一是管道经常处于最高压力限下运行,如果流量增加管道系统就需要改造,投资很大,而注入较为廉价的减阻剂,可以提高管道流量同时又可降低运行压力。二是由于输油泵功率限制,管道输量处于极限,注入减阻剂与增加泵输能力及提高管输温度相比投资少,使用减阻剂可以在现有设备条件下提高输量。目前国内油相减阻剂正处在工业试验阶段,新近研制出的油相减阻剂,其减阻性能已接近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国外原油管道应

17、用减阻剂比较多,象美国阿拉斯加州、墨西哥弯沿海、中东、印度的一些原油管道效果比较明显,基本上减阻剂使用目的都是提高输量,输量提高10至30不等。国内一些原油管道使用进口减阻剂也进行了使用,表2-1是国外减阻剂在国内长输管线试用情况。 表2-1 国外减阻剂在国内原油管道试用情况 管道 名称 管径 mm 原油产地 减阻剂 添加量ppm 减阻率 增输率 试用时间 铁大线 720 大庆 CONOCO产CDR102 21.2 29.0 59.2 11.2 16.7 25.2 8.9 11.9 18.8 1985.711 1986.7.187.31 东黄线 529 胜利 ARCO产FLOTM 25 54

18、103 138 10.6 16.5 23.3 29.6 6.4 10.5 15.9 21.5 1986.1 濮临线 377 中原 ARCO产FLOTM 24.3 33.9 54.4 77.2 20.0 21.5 33.6 40.5 13.7 14.5 25.2 33.1 1986.9 濮临线 377 中原 CONOCO产CDR102 15.1 28.2 61.7 84.9 13.7 21.5 28.2 40.4 8.5 14.2 20 33 1986.11   .4 稀释输送工艺 原油稀释输送工艺是指在原油中加入石油产品、液化石油气或低粘度原油等烃类稀释剂,以改善原油流动性的输送方式

19、。低粘度原油具有稀释作用是因为其中胶质-沥青是一种降凝剂,低粘度原油中的胶质-沥青破坏蜡晶网络结构的形成,使混合原油的凝固点、屈服值和粘度等物性得到改善。 高粘易凝原油的开采与输送采用稀释工艺是比较经济合理的,在我国以及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已经工业应用。 .5 热裂解输送工艺 热裂解输送工艺适合于输量较大,原油含蜡量高,但蜡的结构中异构环烷结构较多的原油。其原因是有支链的异构烷烃和环烷烃在轻度裂化的条件下比正构烷烃容易裂解。据前苏联的研究成果表明,将原油的温度升至470490,压力MPa,进行热裂解处理,可增加原油中汽油和紫油的馏分,轻组分的增加对原油的输送会起到减阻降粘的效果。当然,加

20、热的温度和施加压力的大小取决于原油物性和输送要求。国内有关研究机构正着手于该方面的探讨,相信热裂解原油输送将为解决高粘原油的输送问题开壁一条有效的途径。 .6 磁处理输送工艺 磁处理是一项令人怀疑的方法,在近10年前,国内兴起了“磁化”热,什么磁化水防垢、磁疗治病等等,据说磁处理可以改变原油的流动性能,减少管道结蜡、结垢。国外研究原油在电磁场中的特性始于50年代,国内在80年以后也争相进行原油磁处理输送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磁场处理油流的基本方式有内磁式和外磁式两种,可以用永磁体或电磁铁产生磁场。磁场处理输送技术据说具有能耗少、简单可靠、维修方便等优势,国内几条长输原油管道进行了原油磁场处理防蜡增

21、输的工业性试验,据说取得了良好效果。如1988年至1989年,管道科学研究院在魏京线的管段上进行了外磁式磁处理试验,对于南阳原油磁处理输送三个月后,据说管壁上多年沉积的结蜡层开始松动脱落,认为磁处理有一定的减阻、增加输量的效果。 但是胜利油田油气集输公司曾于1995年与石油大学(华东)储运教研室合作,对胜利、孤岛、孤东三种油品进行了磁处理降粘试验,结论是没有表现出磁降粘降凝效果。而且磁处理降粘降凝的原理也只是猜想,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国家机械工业局曾于1998年7月针对汽车发动机磁化节油器发布声明,“磁化”没有净化节油效果。因此,应该慎用磁化降粘。 1.2 密闭输送工艺 长距离输油管道是从

22、开式输送发展到密闭输送方式的。“旁接油罐”运行的优点是有缓冲过程,允许调节的时间长,对自动化水平要求低。“从泵到泵”的密闭输油工艺改变了中间站进旁接罐的开式运行方式,使全线成为一个水力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上站压力,节约能耗,可节约中间站储油设备投资,而且也避免了旁接油罐的油气蒸发损耗。密闭输油工艺取决于设备的可靠性、自动化水平和水击问题的解决。 密闭输送的首要关键是水击问题的解决。在输油工况中,突然开阀或关阀、开泵或关泵,供电发生故障,设备及管线泄漏、误操作等都可能造成输油工况的不稳定,严重的将发生水击。因此,密闭输油管道的控制与保护技术,就是对输油压力的调节及对水击的控制与保护。水击保护设施是

23、进行密闭输油的保证。对于密闭输送,有些人还存在偏见,认为密闭输送需要高度地集中控制,这种认识是不妥的。国外早在40年代就已实现了密闭输送,而那时的管道技术水平还不如我们现在的。铁秦线和鲁宁线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密闭输油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泵站的设备出了故障会造成全线停输,所以总是希望系统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却是难以做到的。如果输油系统内某点的工况发生了变化,就可能引起管道中液体压力和流速的变化,就会出现管线振动、泵进出口压力波动、甚至出现“水击”超压等危及系统正常工作和安全的情况。密闭输送要求全线统一调度,各泵站要协调动作。因此,全线要求有较高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稳定

24、性调节 稳定性调节是将输油泵的进出口压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保证输油泵的正常运转和安全输送。 稳定性调节的方法常用的有:出口节流、改变泵转速和打回流三种。 这三种方法中,“改变泵转速”需要的投资较大,“回流”法浪费大量的能源,只有节流法在投资和能源的消耗上都较少,操作也简单,是最常用的方法。 这些调节方法只能对那些压力波动幅度小、形成速度慢的不稳定现象,对于因突发性的压力波造成的水击,已不是稳定性调节调节系统所能控制的了。 压力保护 压力保护包括超高压和超低压而采取的安全保护措施。超低压会破坏泵的入口条件,超高压则是针对水击。按照保护对象的不同,有干线压力保护和泵站压力保护的区别。对于干线的保

25、护,常用“泄放保护”和“超前保护”两种方法。超前保护依赖SCADA系统的支持,使水击保护措施更加安全可靠。但目前我国的老输油管线大部分没有配备SCADA系统。泄放保护则属于被动式保护法。目前泄放保护设施的更新发展,已使得水击保护非常可靠。在油田老管道的密闭输油管线中,使用的都是“泄放保护”法。所不够完善的是,只限于在中间站设置泄放设施。今后的设计中,应考虑在末站增设泄放设施,因为在末站进口,也有发生水击的可能性。 压力保护可采取下列四种方式: 出口调节阀 当泵出口压力超高时,调节阀节流,然后顺序停泵,最后泄压保护,这种条件下,可不设超前保护系统。 这种用于密闭输油的专用调节阀压力调节阀一直依赖

26、进口。1991年,管道研究院和重庆阀门厂、北京机械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了电液调节球阀,并在东黄输油管道上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取得成功。试验表明,该阀各项性能达到了引进调节阀的技术水平,可以替代进口产品。对管道压力的控制平稳、准确,该阀及其控制装置达到了控制水击波峰和保护泵的能力。 气压缓冲罐 在管道系统中的适当位置,例如汇管上安装容积为50100L左右的缓冲罐,罐内充入适量压缩气体。当水击发生时,高压液体进入缓冲罐,使罐内空气受压而消耗水击能量。 双功泄压阀 双功能泄压阀是重庆后勤工程学院蒲家宁等人发明(专利号:CN1042979A)的,它的功能之一是可变水压力剧增为渐增,从而有效地

27、控制了水击增压速率,二是控制增压幅值。该阀可以调节阀的开启压力,有效地防止水击危害和非水击型超压。它结构简单、动作灵敏,工作可靠,已在生产中得到成功的应用,既能保障管道系统的安全,又是提高输油效益的简捷手段,性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双功泄压阀由主调节阀、控制阀、蓄能器和监视器构成。其控制原理跟直接用缓冲罐相同,只是调节阀能更好地控制水击时带压液体进入缓冲罐和液压从缓冲罐回流到管道内,同时缓冲罐的容积也大大减小。 超前保护 SCADA系统具有全线工艺参数的控制功能,能够做到水击超前保护。如东黄复线输油自动化为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各泵站进出站压力的多重调节。SLCD系统能够自动调节压力,

28、保持在泵入口压力小于314kPa和站出口压力大于6470kPa的正常范围内。当泵入口压力小于100kPa或出站压力大于7120kPa时,PLC系统采取顺序停泵的办法将压力调节到泵入口压力大于314kPa和出站压力小于7120kPa的范围内。水击超前保护程序是当某站发生水击后,水击信息首先传至首站,首站命令相关站的PLC系统先顺序停泵再压力调节,使本站产生正负压力波以抵减水击压力波和管道填充超压波,避免造成管道和设备的巨大破坏。该系统还有硬线的压力保护,当主泵出口压力大于9300kPa时,出站压力开关将出发全站运行泵跳闸。如果触发失效,泵朝北处安全阀将动作,通过向燃料罐泄放原油进行泄压,当油罐液

29、位达到设定的最高限位时,液位开关将触发全站运行泵跳闸。 1.3 优化运行技术 优化运行技术是国外多采取的运行方式,在SCADA系统中基本上都装有优化运行控制软件,它可在不考虑调速的基础上,对管道的运行方案进行优化,使管道在最经济的状态下运行,减小低输量时的不匹配性,减少乃至消除节流损失。 对于一条热油管道,消耗的能量主要有两种:电力和燃料。这两种能量消耗是一对矛盾,提高输油温度,输油的燃料消耗会上升,而油品粘度下降,沿线的摩阻损失会减少,输油的动力消耗会下降。反之,降低输油温度,输油的燃料消耗会下降,而油品粘度上升,沿线的摩阻损失会增加,输油的动力消耗会上升。因此,对于某个输油量,不同的输油温

30、度,能量消耗也不同。一条热油管道,必然存在一个能耗最低的输油温度和对应的电炉开泵方案。长输管道的优化运行过程,涉及到流量分配、管输工艺、动态规划等多学科的知识。 输油泵机组的优化运行,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对输油泵机组本身进行改造,可用拆级、车削叶轮、改变泵转速、更新高效泵;二大小泵搭配,即选配合适的不同规格的输油泵;三是合理确定输油量,使输量和泵额定输量尽可能一致,减少节流损失,最大限度地提高泵的运行效率。 进入90年代以后,胜利油田进入了原油自然递减和稠油开发增多的后期开发阶段,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原油产量呈逐年递减的趋势,造成原油外输管道处于不满负荷的运行状态;二是对新区块生产的

31、原油直接就近进入主管线。这给长输管道的运行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针对以上两个特点,油气集输公司分析了所管理的4条输油管道的运行现状,在90年代应用热油管道优化运行理论,根据外输计划,及时调配管道运行参数,实现了优化运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东辛输油管道包括东营原油库(首站)、2 号站、4号站和101油库,该管道输油量基本上在 万吨左右,而设计输油量800万吨。随着清河、乐安两个油田的开发,该管道又承担了两个油田来油外输任务。针对这些情况的变化,油气集输公司编制了优化运行软件,采取了一是降低输油温度,二是寻求最佳的开泵方案。胜利油的凝固点是24,反常点是36,确定

32、了输油温度降为35。优化运行的方案的实施结果,一是停运了2号站的加热炉,二是停运了4号站的加热炉和泵,实现了一泵到底、一热到底的运行方案。年创经济效益360万元。孤永东、孤罗东两条输油管道原是两个输油系统,分别独立运行,1996年,针对输油工况的变化,对孤岛首站工艺流程进行了改造,使两条管道作为一个系统考虑,能对其输量进行调整。优化运行的结果,孤东两条输油管道年创经济效益400万元。1999年,又针对东辛、东临等输油量的调整,停运了2 号站以上东辛胜利线和2和馗以南东辛含硫线,等于停运了一条输油管道,年创经济效益241万元。 1.4 节能改造 由于设计输油能力大,实际输量小,东部很多管道处于不

33、满负荷状态,输油泵、加热炉效率低。为了解决这种设备和输送量的不匹配,满足生产要求,主要靠阀门节流来维持生产,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 解决管泵不匹配的技术措施,主要有:合理调配泵、炉运行参数及时率,间歇运行;泵调速技术,即通过调整泵的转速,使之工作在高效区内。 从“七五”以来,管道局及东部老油田围绕着节能降耗等关键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开发。起初是通过站内流程改造(由先炉后泵流程改为先泵后炉流程),改造输油泵和加热炉,后是更换高效输油泵、热媒炉。近年来围绕节能开发应用液力偶合器、电机调速装置、燃油乳化技术等,减少油电消耗,降低输油成本,取得了可观的节能效果。 改用先炉后泵流程 1986年,铁秦线改

34、造了泵炉流程,一是提高了进泵油温,降低了进泵原油粘度,从而提高了泵效;二是站内热油管道加长,减少了站内摩阻;三是加热炉管降为低压运行,增加了加热炉的安全性。 改造输油设备,提高运行效率 例如,胜利油田东辛输油管道设计输量400万t/a,实际输量仅243万t/a。经论证,对泵叶轮直径进行了切削,19961997年间,节约电费467万KWh。 早期,输油加热炉采用的都是方箱式直接加热炉,满负荷运行效率70%,低输量效率更低。铁秦线1986年对其进行了节能改造,炉效提高了15%左右。 选用高效输油设备 在铁秦线、铁大线输油管线改造过程中,陆续将老式的输油泵、加热炉改造成高效泵、热媒炉,提高了运行效率

35、。 输油泵调速 输油泵调速方式有变频调速和液力偶合器、滑差离合器等种类,变频调速技术在中小型电机上使用较多,而输油常用的是高压(6KV)大电机,变频调速器的成本较高;目前使用较多的是液力偶合器。 滑差离合器曾在濮临线首站的濮阳站应用,效果很好。这类动态调速装置成本低,操作简单,很受一线工人的欢迎。其不足之处:一是效率和变比成反比,即高效区的调速范围小;二是可控性能差。 变频调速技术就是使用变频器对电机转速进行调节,变频器能够连续改变交流电源频率,它主要由整流器、储能元件、逆变器、控制器等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先将50Hz的交流电变成直流,然后控制逆变器中的电力电子元件,使其按所需要的频率依次导通

36、,就会在输出端得到所需要频率的交流电,供电机使用。 东北输油管理局1986年在铁大线改造中从德国引进了三套1750kW的变频调速器,分别安装在沈阳、大石桥、瓦房店三站,解决了全线的节流问题。该装置操作简便,节能效果好,在当时输量较满的情况下,每天仍可节电2500度左右,三年多收回了30万美元一套的投资。而且调速技术的使用也使全线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1.5 SCADA系统 世界管道自动化的研究,从1931年开始到1951年初具规模,目前已达到全线集中控制阶段。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安全运行、节能、节省人力均有好处。 SCADA(数字采集与监控系统)系统由设在控制中心的主机、设在各

37、站的远程控制终端(RTU)和高性能的通信系统构成了一个相当于两级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控制中心的计算机通过数据传输系统对设在各泵站、计量站或远控阀室的RTU定期进行查询,连续采集各站的操作数据和状态信息,并向RTU发出操作和调整设定值的指令,从而实现对整条管道的统一监视、控制和调度管理。各站控系统的RTU或可编程控制器(PLC)与现场传感器、变送器和执行器或泵机组、加热炉的工控机连接,具有扫描、信息预处理及监控等功能,并能在与中心计算机通信一旦中断时独立工作。站上可以做到无人职守。 80年代以前,我国长输管道基本上是常规仪表检测,就地控制。80年代中期以来,在铁大线、东黄复线上安装了从美国Rexn

38、ord公司引进的SCADA系统。此后,新建的长输管道大多配备了我国或引进的SCADA系统。对于今后建设的长输管道,SCADA系统将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6 加热炉 加热炉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传递给被加热介质而使其温度升高的一种加热设备。在油气集输系统中,它的作用是将原油、天然气等加热至工艺所要求的温度,以便进行加工和输送。 油气集输生产最常用的加热炉是燃油管式加热炉,从炉型上多为方箱式。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用加热炉。 16.1 管式加热炉 管式加热炉火焰直接加热,具有单台功率高、升温速度快、加热温度高、耗钢量小等优点。管式炉四周是用耐火砖砌筑的炉墙和成排的炉管,炉管分两部分,直接受炉

39、膛火焰辐射加热的为辐射管,受烟道气对流加热的对对流管。炉子的燃烧器是将燃油经机械雾化或蒸汽雾化(与水蒸汽混合),在高压下通过油嘴喷出燃烧,空气从风门进入。管式炉种类较多,目前油田应用比较多的是卧式管式加热炉,热负荷规格有1000kW、2000kW、2500kW。燃料以原油为主,采用轻型快装结构,工厂预制,现场组装。加热炉热效率为8285。 结构与工作原理 管式加热炉是在炉内设置一定输量的炉管,被加热介质在炉内连续流过,燃料在炉膛燃烧产生的热量以辐射方式将热量传给辐射室炉管,通过炉管管壁传递给被加热介质,烟气经辐射室烟道进入对流室,以较高的速度通过对流炉管间隙,同时完成对流换热,从而使被加热介质

40、温度升高的一种加热装置。 以下简要说明卧式管式加热炉的结构: 辐射室 辐射室是炉内火焰与高温烟气以辐射方式为主进行热传递的炉体部分。辐射室外壁是钢制圆筒,内衬轻质耐火保温材料,炉管沿内壁圆周方向敷设,是圆筒式加热炉主要的换热区。 对流室 对流室是高温烟气以对流方式为主进行热传递的炉体部分,一般是矩形结构,内衬轻型耐火保温材料。 辐射室烟道 烟气由辐射室进入对流室的通道,一般是半圆形。 弯头箱 弯头箱是将炉管弯头与烟气隔离的封闭箱体。有辐射室弯头箱和对流室弯头箱,有的管式炉不设弯头箱。 炉管 炉管是管式加热炉的热导体,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一般由裂化钢管制成。炉管分为辐射室炉管和对流室炉管,

41、辐射室炉管管径较大,常用炉管外径为114、127、159mm,对流室炉管管径则较小,常用炉管外径为60、89、114mm。为了提高对流传热系数,有的对流管采用钉头管或翅片管。 燃烧器 燃烧器是将燃料和助燃空气混合并按所需流量、比例喷入燃烧室的装置。油田常用的燃烧器有油燃烧器和天然气燃烧器。 烟囱 烟囱的作用是将废烟气排入高空并产生抽力,烟囱的高度和直径由燃烧方式及炉内阻力确定。 吹灰器 吹灰器是利用压缩空气或过热蒸汽吹扫对流室炉管上积聚的烟灰的装置。主要作用是提高传热系数和防止腐蚀。对流室炉管是光管一般不设吹灰器,而采用钉头管或翅片管则必须设置吹灰器。 附件 管式圆筒式加热炉附件有防爆门、看火

42、孔、人孔。 原油长输管道上卧式圆筒式加热炉是常用的加热炉,该种炉型技术成熟,运行比较稳定,维护、检修简单,造价低。缺点是热效率相对热媒加热炉效率较低,存在不安全因素,炉管低温露点腐蚀难以克服,炉管寿命短。 水套炉 水套炉是火筒式加热炉,间接加热,其工作原理是燃料在炉体下部的火筒烟管内燃烧,热量通过火筒烟管传递给中间传热介质“水”,水再加热内有介质流动的盘管。水套炉单台功率小,主要用于小流量加热,优点是使用安全,不结焦。 炉体与炉管之间用密封填料密封,松紧程度由压盖法兰调节。炉体上焊有温度计插孔及压力表和安全阀接头。通过水箱、漏斗和平衡管给炉内加水。炉体放在用耐火材料砌成的炉墙上,顶上敷绝热材料

43、保温。 油气集输公司气井上使用的加热炉多为50KW的水套炉,以生产的天然气为燃料。 热媒加热炉 热媒加热炉采用间接加热方式,即燃油先加热一种载热介质导热油,导热油再加热原油。由主炉体和换热器以及连接管路组成,主炉体可以是卧式或立式圆筒式加热炉,加热热媒,换热器是热媒与被加热介质换热的装置。此种加热炉避免了炉管低温露点腐蚀,安全可靠。热媒是一种闪点高、凝点低、热容高、导热强的矿物油或合成油,性质稳定。 热媒炉具有如下特点: 节能效果显著 胜利油田能源检测站测定,坨四站正平衡热效率从方箱炉的64%提高到84%,反平衡效率从67%提高到87%,平均热效率提高20%。热媒炉由于用电脑控制加热炉的运行参

44、数,使之一直处于高效状态。 由于热媒炉能够提供低压高温稳定热源,可以用它产生站上生产、生活所用的蒸汽、热水,从而停掉锅炉,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适用于密闭输油流程 它能够适应宽范围的输量变化,升降温度反应快。另外,在密闭输送中,一旦停输,如果采用直接加热方式,这时虽然停炉,但炉的热容量很大,炉温不会很快降下来,因而造成炉内炉管内原油继续升温,随之而迅速升压,有爆炸的危险。采用间接加热,原油不进炉管,热媒的蒸汽压很低,343时仅有0.159MPa,故停在炉内也不会有危险。 更为安全 间接加热系统由直接加热热媒和间接加热原油两个环节组成,前者在热媒炉内进行,后者在换热器中进行。热媒系统又是单一的

45、低压(约0.6MPa)系统,且热媒不结焦,无腐蚀,传热性能好,也避免了原油管结焦。因此,这种间接加热系统相对更为安全。 自动化水平较高 热媒炉由微机自动控制,比如自动点火和停炉自动顺序控制,控制热媒炉的流量、燃油量、热媒出口温度和燃烧控制,有较完善的安全保护设施。 可避免对流炉管的低温露点腐蚀 由于热媒进炉温度高(121),使对流炉炉管壁温度在烟气露点以上,从而避免了露点腐蚀。这一点对于含硫量较高的胜利原油作燃料的场合更为重要。 当然,热媒炉存在造价高、占地面积大等缺点。 热媒加热炉,国外40年代即开始研制,50年代开始大规模推广应用。我国在80年代开始用于原油长输管道,目前管道局、胜利油田、

46、大港油田、辽河油田、塔里木、吐哈等油田都已应用。 热管加热炉 热管是一个密闭的、具有一定真空度的管件,内部装有符合温度变化范围要求的工质。热管利用内部工质的相变传热,极大地提高了传热效果,其当量导热系数是紫铜的数千倍,因此热管被称为“超导热体”。 现在,我国在余热节能领域的应用,以碳钢水热管为主,如锅炉的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等,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是碳钢水热管在高温下容易爆裂,限制了应用范围。 近年来,又兴起了无机复合热管,它跟传统的热管(如钢水热管)技术相比,其优点是:适用温度范围广,使工作范围扩大到材料使用的温度极限,可在350以上高温环境下工作,不易产生爆管,结构紧凑,流动阻力小,不易

47、堵塞,其良好的均温性能可有效地防止烟气酸露点腐蚀,良好的耐热性能可有效地提高其使用寿命。 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二首站4台加热炉、稠油末站2台加热炉全部燃用重油,采用蒸汽雾化燃烧方式,冬季也由外来蒸汽加热和雾化原油。加热炉排烟温度为260左右,采用无机导热热管回收余热后,排烟温度降低到170左右。回收加热炉余热产生的蒸汽满足了燃油加热和取暖需要,节约了能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国内还研究了利用热管技术来改造传统价炉的结构,如辽河油田设计院设计了热管加热炉,即运用“火筒壁热管、盘管壁热管”的复式传热,强化了传热,提高了炉效,减小了炉体体积。以700Kwregr 价炉为例,与同负

48、荷的常规水套炉相比,热效率提高10%,达到85%以上,节约钢材40%,降低造价21%,减少占地面积30%,节约投资2万多元。 直接加热炉大部分是七十年代建设的,在新建加热炉时已被淘汰,这类加热炉体积庞大,炉管易结焦,热效率较低。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排烟温度偏高,炉膛为负压,漏风多,体积大,炉体保温性差,导致散热损失很大。方箱式加热炉不仅效率低,另一个突出缺点是安全性差,炉管(特别是处于底部的炉管)易发生腐蚀穿孔,炉内高温火焰接触还容易造成油管高温强度降低而破裂,造成原油泄漏而极易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热媒加热炉实现了燃烧和加热分离,安全可靠,但是由于多了热媒传热环节,不仅影响到传动效率,热媒的循

49、环还需要消耗动力。 热管加热炉不仅具有极高的传热效率,而且也可以做到燃烧加热段和冷却供热段分离,既具有热媒炉的优点,而且没有热媒循环的动力消耗,提高了系统的综合效率,又保证了安全可靠,应该是发展的方向。 2.国外输油管道技术现状 2.1阿拉斯加原油管道 美国阿拉斯加原油管道在1974年4月开始动工,1977年6月20日竣工。管道全长1288km,管径1220mm×104m3/d,年输原油超过1亿吨,管道共设有12个站,总投资约80亿美元。 输油站库储油能力分别为:1号站即首站,库容67000m3; 5号站即泄压站,库容24000 m3; 其余各站库容8700 m3; 末站库容124万

50、m3。输油泵运行方式是泵到泵密闭输送方式。原油从首站以52左右进入管道,至终端温度约38。全线无原油加热装置,靠原油高速流动(3m/s)产生的摩擦热量补充一部分,原油温度至终点仍高于倾点。 输油站库都用燃气轮机发电作为动力,并尽量利用外电源。通信方式以微波通信为主,卫星通信备用。阿拉斯加原油管道采用SCADA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软件包括数据采集及控制软件、报警显示、水力模型、泄漏检测、历史报告、仿真培训等系统。 阿拉斯加原油管道有比较完善的抗震等保护措施,解决了永冻土区铺设热油管道的综合技术,主要成果包括:成功研究出5种永冻土区铺设热油管道方法;架空管道解决了多个问题(比如管道热膨胀、保温、管

51、道与支架隔热问题);永冻土的地基处理技术。 2.2美国新建大型油库 美国Plains Terminal and Transfer Corp.在俄克拉荷吗州库欣建成了一座容量200万桶的原油库,这是美国最大的油库之一,总共18座油罐中,4座15万桶,其余是10万桶罐。该工程1992年9月动工,1993年11月投产。该油库在技术上有如下特点: 泄漏检测与预防 每座油罐底下的环形罐壁基础内都铺有一层厚22.5mm的高密度聚乙烯衬垫,作为辅助的防漏外壳,将地上罐、阀、泵、管汇和整个管组区周围封闭起来。他们还为泵设计了一种特殊的双壁钢制防漏保护罩。用双层外壁包住的泵体可使其比采用其它方法更容易维护和监视

52、。为了便于检漏,管汇位于地上。检漏系统则在罐底一旦破裂时提供早期检测。为进一步预防油罐腐蚀,钢质罐底都涂敷了一层环氧树脂。 防腐保护 为提高油罐寿命,保证安全储油,油罐设计时钢板设计厚度取19mm的腐蚀余量。罐底采用强制电流阴极保护系统,系统设置在防漏衬垫与钢质罐底之间。 自动控制系统 实现全自动控制的145个电动阀、4台泵、18座油罐搅拌器和17台流量计均由SCADA系统进行控制,即SCADA系统同时监测着流量、压力、温度、油罐液位,控制油罐搅拌器,控制在线自动取样器,自动启泵。 2.3 加拿大老油库的改造 加拿大贯山管道公司一油库已运行20多年,底部出现坑蚀穿孔漏油事故的可能性日益增长,并

53、已多次发生冒罐、漏油事故。1989年,加拿大运输部颁布了新的标准,要求“全部油库设施、包括油罐在内,在其下方要有一层不渗透底衬层”。为此,该公司对其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内容包括: 对5座油罐依次进行改造。将油罐用特制的龙门吊架提升到离地高度,随即对底免的锈斑进行清除及必要的修补平整,等清除干净后,立即采用无气喷涂方法喷涂25密耳厚的环氧树脂固体颗粒,待涂层固化后,再将油罐放回原位。 在油罐基础的表层加300mm厚的纯净砂,在砂层下方铺设增强聚乙烯。呈锥体状趋向中心,以便收集可能会有的雨水或油,通过聚氯乙烯排污管将其导出。罐下的塑料板覆盖要整个罐区。 在油库边缘(即塑料板四周)有一垂直向下的塑料板

54、,将油库整个地跟周围土壤隔离,边缘下步还有一埋地的排水暗沟,将排出的水送往水处理装置处理。 在库区设置一些土壤通风管,以逐渐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 通过这次返修,在现有的运行设施下面铺设合成材料衬垫,是一项非常复杂且耗资巨大的工程,因此,对于新建工程,应当尽量考虑未来环保条例的要求,减少今后改造所带来的巨大耗费。 3. 国内先进原油管道技术现状 库鄯线、东黄线、铁大线、铁秦线代表了我国输油管道的最高技术水平。 3.1 库鄯输油管道 该管道西起库尔勒,东到鄯善末站,全场476km, 管径610mm, 年输量5001000万吨,1997年6月30日建成投产。该管道被誉为我国第一条具有90年代国际

55、先进水平的现代化输油管道。 库鄯输油管线建设水平,从采用国际标准,实现高压大站距输送,实现常温密闭输送,通过减压阀解决大落差,采用国际一流输油设备,实现了高度自动化,输油能耗低,防腐层寿命长,操作运行人员少,建设周期短等十个方面比较,认为达到了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该管道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工程设计采用了国际先进标准。为了实现总公司提出的把库鄯线建设成具有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样板工程的要求,库鄯输油管道设计是由国际著名的油气管道设计公司意大利斯南普吉提公司和中国管道设计院合作完成的,大部分设计采用了国际先进标准,如:美国国家标准()、美国石油学会()等。 实现了高压、大站距输送经过对多种方案

56、进行技术经济优选,确定库鄯输油管道设计运行压力为,采用X65高强度管材,实现高压输油。库尔勒首站与马兰中间泵站(一期工程仅为清管站)间距为,马兰中间站与末站间距为。一期工程年输万原油,实现了首站一泵到底。这些技术指标与国内直径以上输油管道最高设计运行压力和约的站距(东营黄岛复线)相比高出较多,与国际著名的美国阿拉斯加管道(全长,管径,年输量亿至亿,运行压力,平均站距)及美国全美管道(从加利福尼亚州芭芭拉至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全长,管径,年输量万,运行压力,平均站距)相比也在相近或略高水平上。纵观世界各国管径在以上的输油管道,运行压力等于或超过的并不多。实现了常温、密闭输送库鄯线针对塔中油和塔北油物性的不同特点,经过科研攻关,采用冬季添加降凝剂改善混合油物性和流变性来实现全年常温输送,这在国内长输管道中还是首次从设计就立足于加剂降凝降粘。与澳大利亚及哈萨克斯坦的一条输油管道采用添加降凝剂的方法实现常温输送相比,它也是比较领先的(体现在加剂量小、输送距离大、降凝降粘效果好上)。通过设置减压站来解决大落差问题国外年代前建成的具有大落差的管道多是采用在低点设置压力泄放罐和加大管道壁厚的方法来解决大落差问题,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耗费管道钢材多,且因要设置原油注入站,把泄放进罐的原油注回管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