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考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考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考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考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考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学年高考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在剧本中,冲突不仅决定着动作的内容和方向,而且,只有冲突充分展开,才能使参与冲突的各个人物的动作不断发展下去,因果相承,首尾相贯。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并不是任何生活矛盾,都可以构成真正的戏剧冲突。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矛盾或者刚刚显露,就完结了;或者虽有发展,却并不充分;或者来势迅猛,却很容易解决把这样的矛盾现象作为剧本的内容,人物的动作就不会丰富有力,更不可能不断发展变化。一个王子,知道新继位的暴君正是杀害自己父亲的凶手,他可能马上行动起来,顺利地报仇复位。这样,冲突是尖锐的,但却难于构成一出五幕戏的内容,甚至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戏剧性。莎士比亚选择一个思想深邃、行动软弱的人物作为复仇任务的承担者,构成了一场特殊的冲突,人物进入冲突之后,动作丰富复杂,不断变化发展,全剧由始至终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谭霈生《论戏剧性——关于戏剧冲突》材料二:在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的文学构成中,戏剧性具体表现出哪些艺术特征呢?一曰集中性。这是一个艺术结构的“浓度”问题,戏剧的情节必须是相对紧凑和集中的,一场戏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当众演完,戏剧必须环环紧扣,在事件内容的密度上不能太疏落。首先,当众演出与私下阅读是两种不同的信息传递与接受的方式,前者不能随意中途停止、反复检视,后者则是可以按阅读者之意而随时停、启或反复翻阅的。如果戏剧化的情节不够集中,便无法叫观众“一口气”看完。中国明清传奇很长,缺乏情节的集中性,一本戏往往四五十出,要演几天才能完结。显然,这种戏剧形态还有浓厚的说唱文字痕迹,可传者只是其中某些比较精彩、集中的片断——“折子戏”而已。其次,戏剧性的动作和冲突,必然引起人的某种紧张、期待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只能维持在一定的时间长度之内,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的限度,人的心理和情绪便会疲劳、弱化以至消失,那时戏剧性便无从谈起了。在史诗、小说等叙事作品中,情节的进展可以是平静、舒缓的,但是戏剧的情节必须相对紧凑和集中,其中关键的转折点是不允许久久搁置、延宕的。二曰紧张性。当自然、社会、人处于平静舒缓的状态,一切差异、矛盾都还在酝酿中或被掩盖着,就不会有“戏”。所谓“戏”,就是从某一“平静、舒缓”状态的打破到求得新的“平衡”的一个过程。因此,没有一定程度、一定方式的紧张,便没有戏剧性。事件、心理本身的紧张性及其在观众中引起的相应的紧张感,是戏剧性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剧作家陈白尘说:“有一个人突然掉进一个很深的井里,他为了活命,就千方百计地挣扎、搏斗。这个挣扎、搏斗的过程,就是戏。"这里说的就是事件(掉进深井之事)与心理(挣扎、搏斗之心)的紧张性。这种紧张性,并不都是朝着一个心理的向度生发的。它有时表现为狂欢、激奋、情志活泼等;有时表现为惊慌、担忧、恐惧、怜悯等。但是,由于戏剧体裁、题材、主题、风格的不同,紧张性不同向度表现的具体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三曰曲折性。平铺直叙没有戏,一波三折才有戏,戏剧性的所有特征都不可能离开曲折性而存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指出了这一特征,他说:“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所谓发现,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清代戏剧家李渔所说的“山穷水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七情具备”,也是从曲折引人之趣来论戏的。曲折性贵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虽然出乎意料之外,但总是在情理之中。这就是说,不论是“突转”,还是“发现”,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而不是偶然的、外来的一种“推助”。从19世纪末起,兴起所谓“反戏剧”的倾向,至20世纪此一倾向日渐强烈。持这一倾向的戏剧家力避“戏”的重、浓、显,追求一种更轻、更淡、更隐的戏剧性。这时,“剧作家努力的目标不是在激变的时刻,而是在最平稳而单调的状态中描绘生活,并且在表现个别事件时避免运用任何明快的手法。在这一派作家的心目中,‘戏剧性’一词成了骂人的话。”比利时象征主义剧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主张在平平静静的日常生活中发掘“戏剧性”,使“戏”更加内心化、散文化,甚至成为一种表现“没有动作的生活”的“静止的戏剧”。他认为一位静坐灯下沉思,俯首听从灵魂与命运支配的老人,“他纵然没有动作,但是,和那些扼死了情妇的情人、打赢了战争的将领或‘维护了自己荣誉的丈夫’相比,他确实经历着一种更加深邃、更加富于人性和更具有普遍性的生活。”如果把“反戏剧”看成是对传统的戏剧性走向极端的一种反拨,对那种片面追求庸俗的“剧场效果”的一个反动,它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更加证明了上述戏剧性三个特征的相对性,从而开阔了人们对戏剧艺术的视野。正如威廉·阿契尔所说:“任何运动都是好的,只要它能帮助艺术摆脱一大套法则定义的专横统治。”然而,“反戏剧”如要从根本上反掉戏剧艺术自身的规律,完全抹煞戏剧性的基本特征,那就无异于取消戏剧了。——董健《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活中的矛盾不能直接构成真正的戏剧冲突,因为这样的矛盾不能充分展开,人物的动作不会丰富有力。B.一场戏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当众演完,不能随意中途停止,否则就会使戏剧化的情节不够集中,变成“折子戏”。C.事件、心理本身的紧张性及其在观众中引起的相应的紧张感,是戏剧性的重要特征之一,一出戏的紧张感越强,戏剧性就越强。D.在“反戏剧”倾向的作家心目中,“戏剧性”一词成了骂人的话,因为他们想摆脱戏剧法则的专横统治,开阔戏剧艺术的视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使王子复仇的故事构成一出五幕戏,就要把王子塑造成思想深邃、行动软弱的人,这样才能构成特殊的冲突,使全剧充满戏剧性。B.人在看戏时产生的紧张、期待的心理反应不能超过一定的时间限度,否则就会疲劳、弱化以至消失,所以戏剧时间不宜过长。C.戏剧情节必须具有曲折性,而且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不是戏剧家设计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的。D.传统观点认为没有一定程度的紧张,便没有戏剧性,而“反戏剧”倾向的戏剧家追求更轻、更淡、更隐的戏剧性,两种观点截然不同。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曹禺的《北京人》开幕不久就告诉观众:老太爷曾皓有一具油漆了几十遍的棺材,他视之如命。但他欠了隔壁杜家的债,杜家说如不还钱就以房子或棺材抵债。至第三幕,杜家放出话,如不还钱就在下半夜寅时之前把棺材抬走。寅时将至,杜家紧逼,此时曾皓的女婿江泰突然大义凛然站出来说他有办法——去求当公安局长的朋友帮忙,叫杜家再等一等。不仅观众期待着江泰行动的结果,连曾皓等人也似乎燃起了最后一线希望。B.在古希腊悲剧《奥狄浦斯王》中当“杀父娶母”的预言已被证明成为事实,王后(即被奥狄浦斯娶为妻子的他的生母)发了疯,冲进卧房自杀身亡;奥狄浦斯痛不欲生,用从王后袍子上摘下的两只金别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这些动作均未在舞台上演出,而是在“传报人”的口中说出来的。C.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里的海尔茂,这位律师出身的银行经理,正当他为妻子娜拉背着他借钱、丢了他的“面子”而大发雷霆之时,揭发人来信表示不再提此事,连“罪证”都退了回来,这时他马上把证据付之一炬,由怒转喜,由责骂转而安抚妻子——“受惊的小鸟儿”。这瞬间的一怒一喜,把海尔茂自私、虚伪的心灵露暴无遗。D.《雷雨》中周朴园与侍萍年轻时的恋情的变故,是全剧的“情节核”。没有这个最原初的事件,以后悲剧的每一个波澜,从周萍与四凤的乱伦之爱、蘩漪与周萍的乱伦之情,到周朴园与侍萍老来相遇的惊异与尴尬,再到揭开了种种人伦关系的“谜底”之后的矛盾的总爆发,这一切都不会如此发生。4.戏剧冲突和戏剧的艺术特征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进行简要概括。(4分)5.《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讲述了窦娥被无赖张驴儿诬陷,最终含冤赴死的故事,请结合材料二谈谈这部戏剧的艺术特征。(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伤痕[俄]伊·阿·蒲宁八月里一个暖热的夜晚,天黑漆漆的,依稀看得见几颗星星在高空云层深处若隐若现。一辆小车沿着布满厚厚尘土的田野大道徐缓地行驶着。车上坐着两个年轻的乘客——一个小姐和一个青年。幽暗的远处闪亮着一道火光,时而照亮那对平静地跑着的马儿——马儿鬃毛凌乱,套着简便马具;时而照亮着那青年——他头戴便帽,身穿麻布衬衫,稳坐在驾驶座位上。马车快速地行驶着,闪过一片收获后空闲着的田野,向一片黑森森的树林驶去。昨天晚上,村子里曾响起一阵阵喧嚷声、喊叫声和胆怯的犬吠声。原来,在乡间小木房的农民吃过晚饭后不久,一只咆哮着的狼闯进一家农户的院子,咬死了一只羊。在狗群的吠叫声中,农民们拿着棍子赶了出来,从狼口夺回那只已被拦腰撕裂的羊。现在,车上的这位姑娘神经质地哈哈大笑着,她擦燃一根根火柴,把它们掷向黑暗的夜色之中,并开心地叫喊:“我怕狼!”火的光着年长的面度和他那帝着兴奋的的放地长着副小等的国,头着一年花り的自在地放,露出的健壮的脖子。马车在介跑中据足着,小奴块擦州大外它们掉向的夜色中,似没有觉到那年正在深情地望着她。当他要牵住她的手时,她推开了他。坐在驾驶座位上的青年好像生气了,带着一点儿傻气地对她大声喊道:“给我火柴!我要抽烟!”“马上给你!马上给你!”姑娘一边叫嚷着,一边又一次擦燃火柴。随后,夜色中闪过一道亮晶晶的闪光,夜被衬托得愈加漆黑了。在黑暗中,马车仍在向前行驶,青年与姑娘微笑着看着彼此。突然,猛地一下碰撞,他们剧烈地摇晃了一下,马车撞在什么地方停住了。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快速地勒住了马。在他们右前方的远处,一起火光分外刺目,由于火光的映衬,林子显得愈加黑森森的。那火焰急急地向天空乱蹿,眼前的一切都在摇摇晃晃地颤动着,甚至在火前显露出来的整个田野也都好像在那时明时暗的暗红色火光中颤动着。这火光尽管还在远处,但它那流动的炽烈燃烧的烟火的影子却仿佛离小车只不过一俄里左右。火势狂暴地蔓延开来,越来越灼热而可怕地笼罩着愈益宽广的地面,甚至已经看得见黑暗地面上一处即将燃烧尽的屋顶上的红色火网,它的热气仿佛已经扑到了脸上,扑到了手上。马车就停在被远处的火光所照亮的一座林子前。在树林的阴影下站着三只被火光映红的灰色的狼。它们的眼睛时而闪出亮幽幽的绿光,时而射出火红的光芒,就像那从红醋栗榨出来的热乎乎的红色果汁似的。被惊吓的马儿不安地打着响鼻。蓦地,马发狂似的朝左侧的耕地冲去。手持缰绳的青年朝后一仰倒了下去,马车发出碰撞声,碎裂声,沿着初耕地颠簸着,跳动着……在耕地上的不知什么地方,马再一次冲腾纵跳,姑娘一跃而起,从吓傻了的青年手中夺过缰绳,她纵身跃上驾驶座。在此过程中,她的脸不知碰在车子上哪处的一件铁器上。就这样,她的嘴角上终生留下了一道轻微的伤痕。当人们问及她的这道伤痕时,她总是得意地微微一笑。“事情发生在好久以前的一天。”她边说边回忆起早先的那一个夏天,那八月的干燥的日子和黑暗的夜晚,打谷场上人们在打谷,新堆的谷草垛发出沁人的气味,那个没有刮脸的中学生,她同他躺在谷草垛上,仰望那流星发出的瞬息即逝的明亮的弧形的光辉……“狼是那样地吓人,马儿在狂奔,”她说道,“我急速地拼命地扑了上去,勒住了马——”那些一次也不曾领受过她的爱的人们都说:再没有什么比这一道像是经常在嫣然微笑的伤痕更可爱的了。文本二:蒲宁是一位极具艺术个性与成就的作家,虽然他以诗歌创作登上文坛,但小说成就却远远超过诗歌。与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现实主义作家相比,他的小说缺少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刻意塑造,对完整情节的精心安排,而更注重追求艺术的空灵和对生活的诗意处理。抒情性是蒲宁小说的突出特征,他的小说跃动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情绪,这种情绪感和思绪还渗透到聚焦对象中去,尤其是渗透到了自然景色的描写中去,从而使得蒲宁的小说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色。蒲宁小说在结构上体现为情节淡化,这也是蒲宁小说诗化的又一个突出特征,这在普宁小说中表现为:在情节发展中置入大量的抒情插笔,从而极大地压缩了情节的叙述,有时甚至使情节的发展、高潮消隐在其中,而开放式的开头和结尾也打破了小说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完整性,从而使小说情节更趋淡化。这种开放性的情节结构指向的是过去和现在,甚至是未来,从而在三者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凸现了作品的主题,为作者抒发哲理性思考提供了途径。蒲宁小说在题材选择,上往往趋向于拾取小型题材,在文字上,注重遣词造句和词的色彩及音响效果,同时还强调色彩、声音等的结合,使作品呈现出光影声色丰富的特点。诗歌、小说、音乐和绘画这几种艺术在其作品中相融合并产生永恒的魅力。(摘编自王巍《蒲宁小说诗化特征研究》)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中姑娘擦燃火柴掷出并开心地喊“我怕狼”,“开心”一词表现了姑娘的活泼可爱与顽皮大胆。B.从文本一对马车上的青年男女的动作、语言以及姑娘回忆的描写,可以看出二人彼此相爱,感情深厚。C.姑娘对青年的爱真挚而美好,文本一最后一段的叙述,旨在表达人们对未曾领受过这种爱的遗憾之情。D.文本二提到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现实主义作家创作时,会比较注重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开头写八月里暖热的夜晚与结尾女子回忆这个夏天相呼应,结构浑然一体。B.文本一第二段的插叙内容,为后文狼出现拦住马车埋下伏笔,使情节发展更合理。C.文中画线句子叙述视角与前文不同,从叙述者的全知视角转换为姑娘的有限视角。D.文本二说蒲宁小说注重色彩,文本一的环境描写便是如此,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8.文本一中写到女子的伤痕,《祝福》中写到祥林嫂的伤疤,二者的伤疤分别有什么特别的涵义?(4分)9.如欲以“蒲宁小说的诗意处理”为题为《伤痕》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及对应“论据”。(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春秋时,晋平公欲伐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觞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进客。”范昭已饮,晏子撤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曰:“能为我奏成周之乐乎?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非陋于礼者,且欲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闻之曰:“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秦攻韩。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黄重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阳成君以上党入和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黄重曰:“人有言:‘挈贱之知,不失守器。’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乃使冯亭代靳黄重。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泰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与王,唯王载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王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畸以兵遇赵于长平。(节选自《战国策·赵策》)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范昭归A报B晋平公曰C齐D未可伐E臣F欲辱其君G晏子H知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伐,攻打,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中的“伐”意思不同。B.“晏子之谓”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用法不相同。C,其,还是,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中的“其”意思相同。D.内,接纳,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的“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中的“内”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国想要攻打齐国,派遣范昭出使齐国侦查情况。齐国设宴款待他,但晏子和国师对他的故意刁难坚决予以拒绝。B.孔子听到这件事后,高度赞扬晏子,认为他不超出宴席之间,便折服了千里之外的敌人。C.冯亭派人对赵王说,韩民仰慕他的德义,不愿做秦民而愿意做赵民,所以韩国希望把上党等十七座城邑送给赵国。D.赵豹反对赵王接受上党,他的建议惹怒了赵王,赵王最终派赵胜前去接受上党之地。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范昭非陋于礼者,且欲惭吾国,臣故不从也。(2)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14.面对敌人的入侵图谋,齐国和韩国都运用了“上兵伐谋”之法挫败敌人的图谋。请简要说明他们是如何挫败敌人的图谋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9分)读书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①。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②蝇头二万言。读书辛弃疾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注】①元元:指人民。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辛诗首句感慨是非难分、得失难明,这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历史的反思。B.辛诗三四句写诗人发现了古人可笑之处后自得意满,体现了诗人对古人的批判。C.陆诗前两句直抒胸臆,展现了诗人的可贵,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但浅中有深意。16.两首诗都题为《读书》,但对我们的启示却各有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一句和“”一句运用叠词,分别形容宫殿里面音乐和舞蹈的效果。(2)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用“,”两句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3)古人常用“扁舟”这一意象来抒发自由和淡泊世事的情怀,“,”诗句中的“扁舟”即是如此。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华龙网讯(记者吴礼霜)怎样一件国宝,才能被称作“水下碑林”?究竟是怎样建造出当世首例水下遗址博物馆的?6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发布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四季最新预告片花,29日晚19:30,国宝守护人许凯将带领观众走进重庆三峡博物馆,见证白鹤梁题刻的。白鹤梁位于涪陵城北长江之中,是一道长1600米、平均宽度超15米。虽然早年常有白鹤群集梁上展翅嬉戏、引颈高吭,故称白鹤梁。除了白鹤梁题刻外,本期节目中,还将有秦良玉红绸盘金绣花蟒凤衣和文工会签名轴等宝贝亮相。秦良玉红绸盘金绣花蟒凤衣是唯一被正史载入将相列传的女将军秦良玉的遗物之一。凤衣采用金绣花蟒凤式样,胸前正中绣有金四爪蟒,胸背及两袖皆绣彩凤。当年,秦良玉请缨抗清,屡立战功。该风衣就是崇祯皇帝为了奖励她在作战中的胜利而御赐的。演员许凯、曾黎和杨志刚将分别作为这3件宝贝的“国宝守护人”在节目中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期节目先导片中,肖战作为特邀配音,深情讲述重庆的历史故事。他这样介绍家乡的这三件国宝:长达1.6公里的白鹤梁题刻,铭刻着“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赓续绵延,堪称“历史瑰宝,”;秦良玉红绸盘金绣花蟒凤衣,映照了唯一被正史载入将相列传女将军的戎马一生,她的一生可谓“英勇无畏,巾帼英雄”;文工会成立时的签名轴,见证300多位大家名士热血沸腾的呐喊,他们当时“群英荟萃,_____”。这三件国宝,每一件都像是重庆历史的活化石,生动地讲述着过往的故事,汇聚成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从白鹤梁题刻中,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深邃智慧与远见;秦良玉的红绸盘金绣花蟒凤衣,则让我们见证了这位女将军的英勇与不凡;而文工会签名轴,就像是许多英雄豪杰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前进的印记,展现了他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它们不仅让我们铭记过去,更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传承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热了,我只爱吃冷的。”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得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甲)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呢!”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的,命人暖来方饮。黛玉嗑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说:“谁叫你送来的?(乙)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了两阵罢了。(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20.根据《红楼梦》第八回的选段内容,以下哪一项最能准确描述黛玉与宝玉之间的情感互动?(3分)A.黛玉对宝玉的饮酒习惯表示赞同和欣赏。B.黛玉通过雪雁送小手炉一事,委婉地表达了对宝玉的关心。C.黛玉通过奚落宝玉,展示了她对宝玉的深厚感情。D.黛玉对宝玉的言行漠不关心,只关注自己的事务。21.文中甲、乙两处的问号颇具韵味,请简要分析。(4分)22.请结合上述《红楼梦》第八回的选段,简要分析宝钗和黛玉在对话中的表达存在哪些差异,并简要分析她们各自独特的性格特点。(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的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改变世界几乎难以做到,这是否意味着人应该将精力放在改变自己上?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西北狼教育联盟2024年秋季开学高二语文学业调研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1.D【解析】A项,“并不是任何生活矛盾,都可以构成真正的戏剧冲突”说明有生活矛盾是可以构成戏剧冲突的,只是非常少见难得。B项,根据原文,“折子戏”并不是情节不够集中,而是整出戏不够集中,只有集中的那部分被传唱,成为折子戏。C项,“紧张感越强,戏剧性就越强”无从谈起。2.B【解析】A项,根据原文,莎士比亚把王子塑造成思想深邃、行动软弱的人,从而使王子复仇的故事构成了戏剧,而A项把这个信息转变成了必要条件推理,是错误的。C项,根据原文“曲折性贵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虽然出乎意料之外,但总是在情理之中。”这里的自然而然,是说曲折性要符合逻辑,并不是说戏剧不是人为设计的。D项,这两种观点不是针锋相对的,而是轻重的区别,原文“‘反戏剧’如要从根本上反掉戏剧艺术自身的规律,完全抹煞戏剧性的基本特征,那就无异于取消戏剧了。”3.A【解析】A项体现了戏剧特征的集中性,故事紧凑,一直在致力于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三个选项相较之下,A项将三个性质体现得更充分。4.(4分)①戏剧冲突决定了戏剧具有/具有/具体表现为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的特征;(2分,学生只要写到类似的意思就给2分,另外,如果学生分三条分别写了戏剧冲突表现为集中性、戏剧冲突表现为集中性、戏剧冲突表现为集中性的话的类似的表达,也给2分)②戏剧的特征(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使戏剧冲突具体直观的表现出来/直观具体地表现戏剧冲突。(2分,学生只要写到类似的意思就给2分,学生如果分三条分别写了三个特征具体表现戏剧冲突,也给2分)5.(6分)①体现了戏剧的集中性特征。(1分)全剧紧紧围绕窦娥被诬陷和冤死来结构剧情,/观众的心理期待得到满足。(1分)②体现了戏剧的紧张性的特征。(1分)窦娥为了沉冤得雪,与社会黑暗统治展开了抗争和挣扎,给观众以紧张感。(1分)③体现了戏剧的曲折性特征。全剧一波三折/充满了突转/发现/曲折性/本来张驴儿想毒死窦娥的婆婆,却意外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县官拷打窦娥的婆婆迫使窦娥含冤招认,窦娥死前发下三桩誓愿,却一一应验,最后窦娥的父亲又帮助窦娥沉冤得雪。(共6分,三个大点,每个大点的给分模式为1+1,答到特征给1分,结合情节分析1分,学生只要是符合特征的分析都给分,不必抠字眼。第三点分析,学生整体写全剧特点给1分,具体分析一个情节也给1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6.C【解析】最后一段主要表达的是对富于勇气与智慧的姑娘的赞美。7.C【解析】仍然是作者的全知视角。8.①女子的伤痕,既是她勇敢品质的表现(1分),又是她甜蜜爱情的象征(1分)。②祥林嫂的伤疤,既是她屈辱的标志(1分),也是其被封建礼教迫害的表现(1分),也是她反抗婚姻的表现。(1分)(4分,1点1分,答到相似词语即可)9.①有较强的抒情性。以细腻的描写营造浓郁的情绪意味。对青年男女的描写,有着爱情的甜蜜;通过火光的描述透露出一种激烈紧张的气息,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情绪。(2分)②情节淡化,开放式的开头结尾打破了情节的完整性。小说没有交代人物的姓名、出身、生活地点,也没有说他们后来如何,只是截取一个片段式的情节。(2分)③优美的画面感,文字表达上呈现出光影声色丰富的特点。如写被火光映红的狼,狼眼睛的红、绿光芒,以及马车的碰撞声,碎裂声等。(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CEG句意:范昭回到晋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齐国是不可进攻的,我想羞辱其国君,结果被晏子看穿了。”“范昭归报晋平公曰”,“归报晋平公”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曰”表对话,断句标志,其后断开,即C处。“臣欲辱其君”,“臣”主语,“欲辱”谓语,“其君”宾语,本句前后断开,即EG处。故在CEG三处断开。11.D“内”通“纳”,接受的意思,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的“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中的“内”意思相同。12.C“冯亭派人对赵王说,韩民仰慕他的德义,不愿做秦民而愿意做赵民”错,韩民仰慕赵王的德义,是赵王自己认为的,不是冯亭派人对赵王说的。13.(1)范昭不是不懂礼法(对礼法见识浅薄)之人,何况想要羞辱我国,所以我没有听从。(一句1分,句意1分,陋:浅薄;惭:使……惭愧,羞辱。)(2)秦国遭受劳苦,而赵国得到利益,即使是强大者都不可能从小弱者手中得到好处,哪里有小弱者反从强大者手中得到的可能呢?(一句1分,句意1分,被:遭受;顾:表反问,怎么哪里)14.①齐国的晏子命人撤去齐景公的酒杯,换了另一个酒杯为范昭斟酒;齐国的太师拒绝为范昭演奏成周之乐,使范昭认识到齐国的尊严不可侮辱,礼制不可侵犯,从而使晋国放弃进攻计划。②韩国的冯亭利用赵王的贪心,将上党送给赵国,将秦军的矛头引向赵国,成功逃脱秦国的进攻。(第①点2分,第②点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15.B没有体现出诗人对古人的批判16.(1)读书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诗人宁可不要“五亩田”,也要为下天百姓谋福祉。(2)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练。即使诗人年老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字的文字。(3)要学会从书中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解决办法。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4)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和现实是有一定差距的)。读到古人可笑之处,也领悟到自己与今人可笑之处,起身在长廊中摩腹行走思量。(答对三点给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春光融融,风雨凄凄(2)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18.①前世今生、来龙去脉均可②千古流传、流芳百世均可③共襄盛举、共创辉煌均可(每个一分,意思接近均可得分。)前世今生: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过去和现在的经历或状态,有时也带有对来生的想象或期望。其中,“前世”指的是上一世或以前的生命状态,而“今生”则指的是当前的生命状态。来龙去脉:原本指的是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在则常用来比喻事情前后关联的线索或事情的前因后果。它强调人或物的来历以及事情的前后关联的线索,有助于人们理解事物的全貌和背后的逻辑。千古流传:用来形容某些事迹或精神年代长久地在社会上传扬。它强调了这些事迹或精神具有超越时间的价值和影响力,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后人传颂的典范。千古流芳:与“千古流传”相似,表示好名声和精神在历史上流传不息,永不消失。流芳百世:指好的名声永远流传,世世代代都被人称颂。这里的“百世”是夸张的说法,强调流传时间之长。共襄盛举:指共同赞助、合力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或活动。它强调了集体协作和共同努力的重要性,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成就大事。共创辉煌:指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努力,创造出卓越的成果和价值。它强调团队合作和协同创新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众人齐心协力、携手合作,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和成就。19.改为:白鹤梁位于中国重庆涪陵城北长江之中,是一道长1600米、平均宽度15米的天然石梁。因早年常有白鹤群集梁上展翅嬉戏、引颈高吭,故称白鹤梁。(两处问题,没处各2分)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一道长1600米、平均宽度超15米”缺少宾语中心语,可以加上“的石梁”或“的天然石梁”;(2分)第二处,原文“虽然早年常有白鹤群集梁上展翅嬉戏、引颈高吭,故称白鹤梁”中,关联词搭配不当。“虽然”改为“因”,与后面的“故”搭配,逻辑合理。(2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20.C项正确。(3分)A项错误,因为选段中并没有描述黛玉对宝玉饮酒习惯表示赞同和欣赏,反而是宝钗劝诫宝玉不要喝冷酒。B项错误,虽然雪雁送小手炉确实体现了对黛玉的关心,但黛玉并没有直接表达对宝玉的关心,而是通过此事奚落了宝玉。C项正确,黛玉在雪雁送小手炉的情境下,巧妙地借题发挥,奚落了宝玉之前坚持喝冷酒的行为,这种看似奚落实则是两人之间默契的玩笑,展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和相互间的了解。D项错误,选段中明确描述了黛玉对宝玉的行为有反应,并非漠不关心。21.(1)甲处问号用在此处表达了反问语气,(1分)冷酒喝着刺激,尤其在大冬天,所以宝钗不让宝玉吃冷的东西,表现了宝钗对宝玉的关心(1分)。(2)乙处问号在此处是普通疑问句,因坐了很长时间都没人给体弱的黛玉拿个手炉,体现了自己不受重视,表现了林黛玉遭冷待遇的抱怨(2分)。22.表达的差异:1.宝钗的表达直接明了,她直接指出冷酒对身体的危害,并建议宝玉喝热酒。(1分)2.黛玉的表达含蓄委婉,通过奚落雪雁的方式,间接含蓄地表达了对宝玉之前行为的抱怨。(1分)(其余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性格特点:1.宝钗:博学多才和关心体贴他人。她不仅了解酒性的知识,还能用这些知识来劝导宝玉,体现了她的智慧和细心。她对宝玉的劝说,既体现了她的学识,也表达了她对宝玉健康的关心,展现了她温婉贤淑、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2分,要点+分析,任答一要点分析即可得2分)2.黛玉:敏感、多愁善感且富有幽默感。她通过与雪雁的对话,借题发挥,间接地奚落了宝玉。她先是对雪雁送来的小手炉表示惊讶和感激,但随后的话语却透露出对宝玉的戏谑和不满,暗示宝玉不如紫鹃关心她。这种含而不露、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展现了黛玉聪明伶俐、才情出众,同时也略带尖酸刻薄的性格特点。然而,她的幽默和机智也让人忍俊不禁,体现了她复杂而真实的个性。(2分,要点+分析,任答一要点分析即可得2分)23.阅读的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改变世界几乎难以做到,这是否意味着人应该将精力放在改变自己上?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改变自我,影响世界》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如同尘埃般渺小。面对庞大而复杂的世界,我们常常感到无力改变。于是,一个问题油然而生:改变世界几乎难以做到,这是否意味着人应该将精力放在改变自己上?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改变自己,虽然看似微小,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首先,改变自己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人生在世,不断学习、成长、进步是我们的使命。通过改变自己,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面对挑战的能力。这种自我提升,不仅让我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还能让我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当我们变得越来越优秀,我们的影响力也会逐渐扩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其次,改变自己是影响他人的起点。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当我们影响到身边的人,这种力量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比如,当我们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时,我们的正能量会感染身边的人,让他们也变得积极向上。这种正面的影响,会在无形中改变我们的家庭、朋友、同事,甚至是一个群体。因此,改变自己,实际上就是在改变他人,进而改变世界。再者,改变自己是实现社会进步的基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当我们自觉遵循社会规范,尊重他人,关爱环境,我们的行为就会成为一种示范,推动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而这种风气的转变,正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改变自己,就是在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那么,如何改变自己,以影响世界呢?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行为和选择。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才能在改变自己的过程中,做出有益于他人和世界的决策。其次,我们要勇于自我反省。反省是改变自己的前提。通过反省,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勇于自我反省,意味着我们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敢于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再次,我们要付诸行动。改变自己,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承诺,而要付诸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改变自己的决心。最后,我们要持之以恒。改变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只要我们不断努力,终会看到成果。总之,改变世界虽然艰难,但改变自己却在我们掌控之中。当我们努力改变自己,我们的影响力就会逐渐扩大,最终影响到世界。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个改变自己的机会,为实现美好的世界贡献我们的力量。写作指导:一、材料类型与考查特点本题属于哲理思辨类作文题目,旨在考察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取向。材料通过提出“改变世界”与“改变自己”的对比,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行动的优先级和可能性。考查特点在于要求考生能够理性分析、辩证思考,并形成独立而深刻的见解。二、审题步骤与方法理解核心概念:“改变世界”与“改变自己”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识别关键词:“几乎难以做到”、“是否意味着”、“应该”、“改变自己”。把握关系:分析“改变世界”与“改变自己”之间的关系,考虑两者是否为互斥选项,还是存在某种互补性。挖掘深层含义:思考“改变”的目的、方式、条件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形成立场:基于以上分析,确立自己的观点,是倾向于改变世界、改变自己,还是主张两者并重。三、材料分层解读第一层:改变世界的难度与挑战原句:“改变世界几乎难以做到”解读:这一层突出了改变世界的艰巨性。世界是由无数复杂的系统和因素交织而成,改变其中任何一部分都需要巨大的能量和资源,更不用说整体的改变。这里的“几乎难以做到”并不是绝对否定,而是强调了改变世界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尤其是对于个人而言。第二层:个人行动的方向选择原句:“这是否意味着人应该将精力放在改变自己上”解读:这句话提出了一个关键的哲学问题——在面对难以撼动的宏观世界时,个人的精力和资源应该如何分配。它暗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即转向内部,专注于个人的成长和改变。这不仅是一种务实的选择,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认识到个人能力的有限性和自我完善的无限性。第三层:个人与世界的辩证关系隐含信息:虽然材料表面看起来是在讨论个人与世界改变的二选一问题,但实际上,深层次的含义在于探讨个人与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人的改变可以间接影响周围的人和环境,进而对社会产生涟漪效应。反之,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因此,改变自己和改变世界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相辅相成的。第四层:行动的层次与维度隐含信息:材料还暗示了行动的不同层次和维度。改变世界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宏观层面,如政策改革、科技进步、文化变迁等;而改变自己则侧重于微观层面,如个人品格的提升、技能的掌握、心态的调整等。两种类型的改变都有其价值和必要性,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行动领域和方式。第五层:价值观与责任感隐含信息:材料还触及了价值观和责任感的话题。面对改变世界的宏大目标,个人可能会感到渺小无力,但这不应成为放弃努力的理由。相反,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是最微小的改变,都值得尊重和鼓励。这体现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平衡,以及个人行动的社会价值。通过上述分层解读,可以看出高考作文材料不仅探讨了个人与世界的关系,还蕴含了关于行动层次、价值观、责任感等多方面的深意。这对于高中生来说,不仅是写作技巧的训练,更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次深刻反思。小结:“改变世界几乎难以做到”:这句话暗示了改变世界的难度和复杂性,需要大规模的社会共识和资源,往往超出了个人的能力范围。“这是否意味着人应该将精力放在改变自己上”:引导思考,当面对改变世界的巨大挑战时,转向个人层面,关注自我成长和内在改变是否更为现实和有效。总体解读:材料旨在探讨个人行动的优先级,即在面对宏观社会问题时,个人应当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和努力方向。四、结合解读所得的材料立意立意角度1:微观与宏观的辩证统一——探讨个人改变与社会进步的互动关系,主张从小处着手,通过个人的改变逐步推动社会变革。立意角度2: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强调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不忽视作为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主张内外兼修。立意角度3:行动与反思——提出在追求改变的过程中,持续的自我反思和适时调整策略同样重要。五、基于上述立意给出恰当的标题参考1.微光汇聚,照亮前行之路(微观与宏观的辩证统一)2.内修其身,外践其行(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3.知行合一,自我与社会的双向塑造(行动与反思)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他们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包括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作出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削弱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物质条件。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非实体形态生产工具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促进制造流程走向智能化、制造范式从规模生产转向规模定制,推动生产力跃上新台阶。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劳动对象,既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又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融合进一步放大价值创造效应。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科学技术、管理等要素,都是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只有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在一系列新技术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摘编自《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材料二:“立”在先开路,有基础性、先导性,必须避免“未立先破”或“只破不立”。腾笼换鸟,腾笼不能空笼。腾退化解旧动能,如果把传统产业简单丢弃,必然造成经济结构断层。“先立后破”要注意时度效,在新动能尚未形成、新模式并未确立之前,不宜操之过急地“破”。煤电能源稳定而不够清洁,新能源清洁而不够稳定,山西着力推动煤电能源和新能源一体化发展,有效提升电网稳定性和绿色化程度,推动两个能源赛道互补互动、协调发展。实践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要谋定而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破”在后紧跟,打破旧束缚,才能给新动能腾出发展空间。在安徽合肥经开区,日立园区退出的724亩土地,引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龙讯半导体等龙头企业落户;合肥济钢日力的327亩低效用地,被海尔集团盘活,建设智能工厂和产城融合示范基地;2019年以来经开区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年均增长约31%。果断淘汰落后产能和过时技术,才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摘编自李浩燃《先立后破,不能结构断层》)材料三: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强调一种颠覆式科技创新,其作为科技创新中关键核心的层次,是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体系的新引擎,所产生的正外部性将有力促进技术融通,并且其成果及时转化并应用到产业将彻底改变现有生产方式和市场模式,进而促使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双碳”目标的达成。首先,新质生产力的颠覆式科技创新是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体系的新引擎。颠覆式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动能,其在对现有技术的突破上有强大的鞭策力,所形成的关键核心绿色低碳技术无论从技术功能还是成本上都呈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引领性。例如,可控核聚变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技术,无论是在资源节约、能量释放还是节约成本上都显现出比现有能源技术更大的优势,一旦其技术掌握成为现实,或将对碳减排甚至是人类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其次,颠覆式科技创新产生的正外部性将有力促进技术融通。颠覆式科技创新在极大程度上提升本企业的竞争力并将其代入行业引领地位的同时,其技术外溢通过降低其他企业的知识获取和创新要素成本、增强环境的可持续性、推动产业结构的革新等方式会带动整个产业的绿色低碳创新,从而实现整体上的协同降碳。最后,颠覆式科技创新的成果及时转化并应用到产业将彻底改变现有生产方式和市场模式。一方面颠覆式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以全新的思路和手段促进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同时带来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极大提升;另一方面颠覆式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以更高质量和更环保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新需求,使市场的消费投资更侧重于绿色低碳方向。(摘编自杨珊珊、董锋《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双碳”实现的逻辑与渠道——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视角》)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新质生产力,能引领新的社会生产时代。B.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创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拓展了生产空间。C.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他们属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D.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等变革调整,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下列对材料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采用并列式结构,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方面诠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B.材料二用山西着力推动煤电能源和新能源一体化发展的事例,着力论证“未立先破”的重要性。C.材料一侧重论述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材料二侧重说明发展新质生产力须先立后破,不能结构断层。D.三则材料从不同维度来论证,能使读者对有关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措施等有着更清晰的认识。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管理和科学技术等要素高效协同,就可以产生更强的生产力。B.日立园区退出的土地引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等企业落户,打破了旧束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条件。C.颠覆式科技创新因其提升了企业竞争力而将其代入行业引领地位,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绿色低碳创新。D.可控核聚变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技术,对碳减排及绿色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颠覆性影响。4.请根据材料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对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的理解。5.材料二认为“先立后破”要注意时度效,在新动能尚未形成、新模式并未确立之前,不宜操之过急地“破”。材料三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有颠覆式科技创新,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具体分析。【答案】1.C2.B3.B4.①降低交易成本: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调整,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②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新质生产力促进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的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从而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一系列新技术的驱动下,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生产力跃上新台阶。5.这两者并不矛盾。①材料二强调的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要注意“先立后破”,避免在新动能尚未形成、新模式未确立之前过早地淘汰旧动能,以防止经济结构断层。②而材料三强调的是颠覆式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为其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动能,能够引领技术突破和产业革新。两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颠覆式科技创新是“立”的重要内容,而“先立后破”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策略和步骤,确保在新动能形成之前不破坏现有的经济基础。【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则材料详细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发展路径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材料一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方面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材料二强调了“先立后破”的发展策略,避免经济结构断层。材料三则聚焦于颠覆式科技创新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关键作用。整体来看,文章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能够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无中生有,材料一中提到“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并具体说明了顶尖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等都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但并未将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单独列为核心力量。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着力论证‘未立先破’的重要性”错误,材料二用山西推动煤电能源和新能源一体化发展的事例,论证的是“先立后破”的重要性,而不是“未立先破”。依据“山西着力推动煤电能源和新能源一体化发展,……实践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要谋定而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可知山西的例子强调在新动能尚未形成之前,不能急于淘汰旧动能,必须先建立新动能再逐步淘汰旧动能。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只要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管理和科学技术等要素高效协同”错误,依据材料一“只有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可知并不是只要这些要素高效协同就可以产生更强的生产力,还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选项改变了原句关系。C.“因其提升了企业竞争力而将其代入行业引领地位,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绿色低碳创新”错误,依据材料三“颠覆式科技创新产生的正外部性将有力促进技术融通”,可知并不是因为提升了企业竞争力而将其代入行业引领地位,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绿色低碳创新。D.“产生了颠覆性影响”错误,依据材料三“可控核聚变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技术,一旦其技术掌握成为现实,或将对碳减排甚至是人类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并不是已经产生了颠覆性影响,选项犯了已然未然的错误。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依据“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可知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调整,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②依据“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可知新质生产力促进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的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从而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③依据“在一系列新技术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可知在一系列新技术的驱动下,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生产力跃上新台阶。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明确观点:两者并不矛盾。①依据“必须避免‘未立先破’或‘只破不立’”“在新动能尚未形成、新模式并未确立之前,不宜操之过急地‘破’”“要谋定而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等可知材料二从策略方面强调的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要有序推进,“先立后破”,要注意时度效避免盲目淘汰旧动能;②依据“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强调一种颠覆式科技创新,其作为科技创新中关键核心的层次”“颠覆式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动能”“颠覆式科技创新产生的正外部性将有力促进技术融通”“颠覆式科技创新的成果及时转化并应用到产业将彻底改变现有生产方式和市场模式”可知材料三从技术创新方面强调在这一过程中,颠覆式科技创新是关键驱动力,将有力促进技术融通,彻底改变现有生产方式和市场模式。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从策略和技术创新两个角度论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两者并不矛盾,而是共同指向的是有序且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寒秋(俄)蒲宁那年六月,他来我们庄园做客,我们一向把他视同家人,因为他已故的父亲生前是我父亲的挚友和邻居。圣彼得节那天,向大家宣布了他是我的未婚夫。可是好事多磨,七月十九日,德国向俄国宣战了……九月,他来到我们家,总共只待了一昼夜,他要上前线去了,所以前来辞行。晚饭后,端来了茶炊,很快窗户就蒙上了一层茶炊的水汽,父亲望了一眼窗户说:“今年秋季来得出奇地早,也出奇地冷!”那天夜晚,我们俩都平静地坐着,只是偶尔交谈一两句无关紧要的闲话,以掩饰各自的思绪和感情。父亲仰靠在圈椅背上,抽着烟,心不在焉地望着悬在桌子上的那盏橙黄色的吊灯;妈妈戴着副眼镜,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针又一针地缝一个小小的丝袋(我们俩都知道她在缝什么),这既使人感动,又叫人不寒而栗。父亲问:“这么说你还是决定天一亮就走,不吃早饭啦?”“是的,如果您允许的话,天一亮就走,”他回答说,“我实在是依依不舍,可是没有办法,家里的事还没有安排好。”父亲轻声叹了口气:“那就听便吧,我的亲爱的,既然你明天一早就走,我跟妈妈该去睡觉了,因为我们明天无论如何要送送你……”母亲站起身来,给未来的女婿画十字祝福。餐厅里只剩下我们两人,我用扑克牌通关,想卜卜吉凶,他默默地在屋里踱来踱去。后来,他问:“你想出去散散步吗?”我心头越来越沉重,无可无不可地回答道:“好吧……”他在外室穿大衣时,仍在想着什么心事,并露出可爱的笑容,念了费特的两句诗。多么寒冷的秋天啊!披上你的围巾和大氅吧……“可我没大氅,”我说,“下面的诗句呢?”“我记不清了。大概是这样:看——在黑压压的林间仿佛燃起了火焰……”“什么样的火焰?”“当然是比喻月亮升起。这些诗句中洋溢着田园式的美丽的秋光。‘披上你的围巾和大氅吧……’那是我们祖父母的时代……噢,我的天,我的天啊!”“你怎么啦?”“没什么,亲爱的,我只是感到忧伤,同时又感到高兴。我非常非常爱你……”着好外衣后,我们穿过餐厅和阳台,来到果园里。起初,周遭是那样地黑,我得抓住他的衣袖才能走路。后来,借着星星在夜空中发出的矿石般的亮光,可以影影绰绰地辨别出黑压压的枝丫。他停下来,转过身去指着宅第说:“瞧,那些窗户亮得多么奇特,只有秋天才会这样。如果我能活下来的话,我将永远记住这个晚上……”我默默地望了他一眼,他拥抱住裹在瑞士斗篷中的我,凝视着我的脸,说:“多么晶莹闪亮的眼睛啊,”他说,“你觉得冷吗?完全是冬天的气候了。如果我战死沙场的话,你总不至于立刻就把我忘掉吧?”我心里想:“要是他真的战死沙场了呢?难道我很快就会把他忘掉?要知道世上的任何事情到头来都会被忘掉的。”我被自己的这种想法吓坏了,慌忙回答说:“别说这种不吉利的话!你要是死了,我也活不下去啦!”他沉吟了片刻,慢慢地说道:“那何苦呢?如果我被打死了,我将在那个世界耐心地等候你,你该活下去,享受人间的欢乐,然后再到我这里来。”我伤心地哭了起来……翌日清晨,他走了。妈妈把昨晚缝好的那个护身袋戴在他的脖子上,护身袋里放着她父亲和祖父当年打仗时戴过的那尊小小的金铸的圣像。一个月后,他在加里西亚战死了——死,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字眼呀!自那时起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个年头。三十年来,我历尽沧桑。一九一八年春,那时我的父母都已不在人世,我流落到了莫斯科,住在集市上一个女贩子的地下室里,她总是挖苦我:“喂,伯爵小姐,您日子过得怎么样?”我那时也在做买卖,就像当时的许多人一样,摆个摊儿,把我仅剩下来的一些家什——一只戒指啦,一根十字架项链啦,一条蛀坏了的毛皮领子啦……兜售给戴毛皮高帽、穿军大衣、不扣纽子的士兵们。有一回我在摆摊儿的时候,遇见了一个心肠好得少见的人,他是个上了年纪的退伍军人。没几天,我就嫁给了他。四月里便跟他一起去叶卡德琳诺达尔,和我们同去的还有他的侄子,一个十七岁的半大孩子。那孩子是去投奔志愿军的,我们走了差不多两个礼拜,我扮作村妇,穿着树皮鞋,他穿一件破旧的哥萨克农夫的上衣,留着夹有白须的黑色络腮胡子,我们在顿河和库班住了两年多。两年后的冬天,我们跟其他许多难民一起,冒着飓风,由新俄罗斯克渡海去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在海上,我丈夫染上霍乱死了。于是在整个人世间,我就只剩下三个亲人。丈夫的侄子和他年轻的妻子,以及他俩一个刚满七个月的小女孩。过了一段时间,侄子和他妻子又渡海回克里米亚,把孩子留给我抚养。从此他们下落不明。我还在君士坦丁堡住了很久,拼死拼活地干粗活儿来养活自己和那个小女孩。后来,我带着她,就像许多人那样,到处漂泊,我们什么地方没去过呀!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捷希亚、比利时、巴黎、尼斯……那个小女孩早就长大了,住在巴黎,成了一个十足的法国女人,长得十分漂亮,可对我却毫无情义,她在一家巧克力商店里当营业员,用她那涂着银色指甲油的保养得很好的纤手,把一盒盒巧克力包在如缎子一般光滑的包装纸里,再用金色的带子把它们扎好。而我呢,一直住在尼斯,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早在一九一二年,我曾到尼斯观光旅游——在那幸福的日子里,我怎么会料到日后尼斯会这样对待我呢?当年我曾轻率地说,他若死了,我就活不下去。可是他死了,我却照样活了下来。但是每当我回忆起此后所经历的一切时,我总是问自己:我一生中究竟有过什么东西呢?我回答自己:有过的,只有过一件东西,就是那个寒秋的夜晚。世上到底有过他这么个人吗?有过的。这就是我一生中所拥有的全部东西,而其余的不过是一场多余的梦。我相信,热忱地相信:他正在那个世界的什么地方等候着我——还像那个晚上那么年轻,还像那个晚上那样爱着我。“你该活下去,享受人间的欢乐,然后再到我这里来……”我算是活过了,也算是享受过了人间的欢乐,现在该快点儿到他那里去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婚夫的爱与嘱托,支撑着“我”走过生存的困顿与疾苦,这个爱情故事有着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B.“心不在焉地望着悬在桌子上的那盏橙黄色的吊灯”,通过情态描写,表现出了父亲内心的不平静。C.作者反复用“亮”字烘托“我”和未婚夫分别之际的甜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此,离别显得格外悲伤。D.“我”含辛茹苦养大侄子的孩子,她却对“我”毫无情义,这促使“我”想起与未婚夫曾经的美好。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回想费特诗句”这个情节,既体现了他的儒雅气质,也可以看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与恋人分离的忧伤。B.文中“妈妈”戴着眼镜在灯光下缝的丝袋是放着圣像的护身袋,情节前后呼应,饱含着她对女婿上前线的隐忧。C.“寒秋”奠定了小说悲凉的基调,其悲凉氛围与女主人公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一致,突出了战争年代人们生活的苦难。D.小说详写离别的那一个夜晚,略写离别后的三十年,一详一略,对比鲜明,就是为了集中呈现人物沧桑的经历。8.文章为何说“这就是我一生中所拥有的全部东西,而其余的不过是一场多余的梦”?9.诗化是蒲宁小说的独特风格,请结合这篇小说简要赏析。【答案】6.D7.D8.①未婚夫给予“我”的嘱托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这是“我”一生的精神力量。②因有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其余的坎坷磨难则显得无关紧要。9.①情节上:淡化情节和冲突,结构安排自由,没有小说常见的跌宕起伏的高潮情节。②意境上:小说开头两人散步时的环境描写营造了朦胧温馨的意境。③语言上:语言注重象征或者隐喻,具有含蓄美;表达上有浓郁抒情意味。【解析】【导语】《寒秋》通过女主人公的回忆,展现了她与未婚夫短暂而深刻的爱情故事。战争的残酷和命运的无常,使她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流离失所。小说以“寒秋”为背景,营造出悲凉的氛围,突显了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蒲宁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这促使……”错误,前后不存在因果关系,未婚夫说过的“好好活下去”的话是支撑“我”一生的力量,“想起与未婚夫曾经的美好”与此有关。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就是为了集中呈现人物沧桑的经历”错误,详写离别的夜晚,是为了突出离别时的深情,表现了那个深秋的夜晚留给“我”的别样温暖;略写离别后的三十年,有利于集中呈现人物沧桑的经历;一详一略,对比鲜明,深化了小说主题,更突出真情给人的一生带来的温暖。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这句话中“这”指未婚夫嘱托“我”“活下去,享受人间的欢乐,然后再到我这里来”,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它让我“相信,热忱地相信:他正在那个世界的什么地方等候着我——还像那个晚上那么年轻,还像那个晚上那样爱着我”,而这正是“我”一生的精神力量。②因有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当“我的父母都已不在人世”,当“我流落到了莫斯科,住在集市上一个女贩子的地下室里”,当被女贩子挖苦,当“我丈夫染上霍乱死了”,当我“拼死拼活地干粗活儿来养活自己和那个小女孩”并带她到处漂泊,当小女孩长大后对我却毫无情义……“我”依然能支撑自己面对这三十年的艰难生活和沧桑岁月;尽管未婚夫已经去世,但他的爱、他的嘱托,都深深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顽强的力量;与之相比,其余的坎坷磨难则显得无关紧要。作答时,需要解释清关键词“这”“全部东西”“多余”的含义。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诗化是蒲宁小说的独特风格”表明本题考查诗化小说的特征,可以从主题、意境、语言等角度进行分析。①情节上:小说主要围绕“我”与未婚夫在寒秋的离别展开,淡化情节和冲突,结构安排自由,没有小说常见的跌宕起伏的高潮情节。但在这简单的情节中,融入了对人生、爱情、命运的深刻感悟。如“我”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沧桑后,对过去的回忆与感慨,使整个故事如同抒情诗一般,在平淡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力量。②意境上:小说开头两人散步时“借着星星在夜空中发出的矿石般的亮光,可以影影绰绰地辨别出黑压压的枝丫”,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秋夜的独特景致,营造了朦胧温馨且略带忧伤的氛围,具有诗歌般的意境和强烈的抒情性。③语言上:语言注重象征或者隐喻,具有含蓄美;如文中引用费特的诗句,“多么寒冷的秋天啊!披上你的围巾和大氅吧……”,诗歌的意境与现实中未婚夫关心“我”夜晚散步时是否觉得冷完美融合,同时隐喻着寒秋离别时内心的清冷和不舍;诗句的融入增添了抒情韵味,充满了诗意的浪漫与惆怅。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建宁二年,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节选自《后汉书·范滂传》)材料二:凡党人死者百余人妻子皆徙边天下豪杰及儒学有行义者宦官一切指为党人;有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滥入党中。州郡承旨,或有未尝交关,亦离祸毒,其死、徙、废、禁者又六七百人。张俭亡命困迫,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于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就席曰:“张俭负罪亡命,笃岂得藏之!若审在此,此人名士,明廷宁宜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专取仁义!”笃曰:“今欲分之,明廷载半去矣。”钦叹息而去。笃导俭经北海戏子然家,遂入渔阳出塞。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连引收考者布遍天下,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俭与鲁国孔褒有旧,亡抵褒,不遇,褒弟融,年十六,匿之。后事泄,俭得亡走,国相收褒、融送狱,未知所坐。融曰:“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褒曰:“彼来求我,非弟之过。”吏问其母,母曰:“家事任长,妾当其辜。”臣光曰: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党人生昏乱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横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浊扬清,撩虺蛇之头,践虎狼之尾,以至身被淫刑,祸及朋友。士类歼灭而国随以亡,不亦悲乎!(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凡党人A死者B百余人C妻子D皆徙边E天下豪杰及儒学F有行义者G宦官一切H指为党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选拔官吏的科目,也指被推选为孝廉的士人。B.传舍,一般指我国古代官方所设的专门供行人休息、住宿的房舍。C.归,返回,与《项脊轩志》中“后五年,吾妻来归”的“归”意思不同。D.类,同类,与《屈原列传》中“举类迩而见义远”的“类”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县令郭揖听说范滂自投监狱,于是解下印绶,拉着范滂想要一起逃亡。B.范滂之母认为追求美名和追求长寿不可兼得,对儿子进行了安慰和教诲。C.李笃不愿遭受家族破亡之祸就没有收容张俭,并称张俭有罪,送他出塞。D.张俭藏在孔家,事泄后鲁国国相抓捕孔褒、孔融,孔褒一家都争相认罪。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俭与鲁国孔褒有旧,亡抵褒,不遇,褒弟融,年十六,匿之。(2)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