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届高一文科语文3月阶段性考试试卷_第1页
21届高一文科语文3月阶段性考试试卷_第2页
21届高一文科语文3月阶段性考试试卷_第3页
21届高一文科语文3月阶段性考试试卷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成都七中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2021 届三月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 答 题 前 , 先将自 己的姓 名、班 级、准 考证号 填写在 答题 卡上指 定位置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 试 题 卷 、草稿 纸和答 题卡上 的非答 题区域 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5.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总分: 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9 分)阅读

2、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乐府,原来是一个音乐机构,秦代开始设立。汉也设立了“乐府”机构,同样做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的工作。这些采集来的民歌,汉人称“歌诗”,魏晋人称“乐府”或“汉乐府”。来自社会底层的汉乐府是 “忍无可忍才写的诗歌” 。班固 汉书 艺文志 说,“燕、 赵之讴,秦、楚之风”,都“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汉乐府”的采诗运动, 是继诗经 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采集运动。这些采来的乐府民歌比起 诗经 来,有几个变化: 一是乐府民歌中, 写女性的题材比例上升。二是口头文学的形式, 故事性比诗经 更强,有的还情节完整, 人物性格鲜明, 描写刻画细致入微,开创了我国不发达的叙事诗的

3、先河。三是杂言向五言的方向靠拢。这三者结合,就产生了伟大的乐府民歌。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都创造了中国叙事诗的典范。南朝乐府民歌,像是江南女子专情的歌。歌如眉峰聚,诗是眼波横。六朝都城建业及周边地区的“吴歌” 和江汉流域的“西曲” ,一言以蔽之, 是一个“情” 字。今天的江南文化是在南朝乐府民歌里才开始真正奠定成型的。此外,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短小的篇幅,含蓄蕴藉的风格,同音双关的运用,假如调一调韵脚或平仄,那就是初唐人的五绝了。北朝乐府民歌是长期处于混战状态的北方各民族的歌唱,是北方英雄横刀高唱的豪迈之歌。风格质朴刚健,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数

4、是北魏、北齐、北周时的作品,它们传入南朝,被南朝乐府机关翻译、 修改、配音, 保留下来。 今存七十余首, 大部分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 中横吹曲辞 里。今天的研究者以为,北朝乐府民歌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此,其歌辞多少已经过南方汉人的翻译和润饰。从某种风格特征上说,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和南朝乐府的情采:既有汉乐府刚健的底色,又有南朝乐府别致的花纹。因为表面上看,北朝乐府刚健豪放,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弱迥然不同。但其实,能在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乐府民歌,总有它们共同的地方。譬如在语言的节奏上,在质朴纯真的风格上,在心灵绽放的美丽上,南北朝乐府民歌内在的美是相同的。汉乐府、南朝乐府、北

5、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和魅力,延伸在历代的文人模拟乐府中。文人的乐府诗创作,汉代就开始了。发展到建安,形成了高潮。就三曹而言,曹操今存诗歌约二十首,全部是乐府诗;曹丕、曹植也大量写作文人乐府。文人乐府题材内容非常广泛。除了为祭祀、共8页第1页宴饮宾客而写的外,大部分涉及行役的苦辛、边塞的遥远、游侠的豪放、人生的慨叹、对生命的忧虑以及男女的相思。诗温以丽,意悲而远,或慷慨,或清绮,风格多样。这些说明,乐府民歌不仅给文人诗歌形式外壳,还遗传了题材、体裁、意象和风格特征。在艺术形式上,文人乐府既有传统的四言,也有新兴的五言,更有在民歌中诞生的七言。还有杂言、三言、六言等各种体式。由于宋、齐、梁、陈的统治者

6、提倡,使文人乐府创作蔚然成风,他们继承建安,又有了新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潮。(摘编自曹旭读乐府民歌掇拾)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乐府是汉代设立的音乐机构,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它采集来的“歌诗”,被称为“乐府”。B汉乐府写女性题材增多,故事性比诗经强,有了情节, 开创了我国叙事诗的先河,也成为叙事诗的典范。C南朝民歌形式上的诸多特点,跟初唐人的五言绝句已经非常相似,只是在押韵和平仄上略有不同。D南朝乐府有它的别致情采,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它们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美学风格。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3 分)A. 文章梳理了

7、乐府民歌的发展脉络,从汉乐府到南北朝民歌,最后是文人拟乐府诗。B. 文章在介绍南北朝民歌时,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 文章通过比较分析,认为乐府的贡献之一就是开创了我国文学传统中的叙事诗先河。D. 文章阐释了“乐府”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时期乐府诗歌的风格特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 分)A北朝乐府民歌被认为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为歌辞中有被南方汉人翻译和润饰的痕迹。B南北朝乐府民歌虽有诸多差别, 但在“内在的美” 上是相同的, 也说明了南北乐府民歌融合的特点。C文人乐府诗受乐府民歌的影响非常大, 不仅表现在诗歌形式

8、上, 风格特征等方面也同样如此。D文人乐府在南朝达到新高潮, 体式多样, 继承前代的优长, 统治者大力提倡, 文人积极响应参与。(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12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 题。材料一:“诗词唱经典,中国正流行”,第一季经典咏流传的热播,让中国的传统诗词“火” 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 也让更多国家的人来“咏”唱中国最美的经典诗词。在第一季节目中, 果敢 Duplessy 疯马乐队融汇中法印蒙四国乐风,以中西方结合的方式诠释登鹳雀楼 这首“登高望远” 之作,成为了经典作品 “国际化” 最好的例证。 这首仅有 20 个字的经典诗词传至遥远的欧洲,被维也纳莫扎特童声合唱团

9、以中英德三国语言再次唱响。当登鹳雀楼的歌声在多瑙河畔响起,孩子们悠扬动听的歌声与果敢的演奏交响共鸣,带给众人别样的感动。登鹳雀楼的英译之作出自97 岁高龄的翻译巨匠许渊冲老先生。工整和谐的英文翻译, “更上一层楼”的开阔胸襟跃然眼前,让国内外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许渊冲老先生本人也表示:“这样中青结合,中西合璧的方式能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要让外国人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共8页第2页美。”站在新时代回望经典,它们依然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认同,期待第二季经典咏流传能有更多可唤起思考的经典传播,让中国诗词从“流行”真正走向“流传”。摘编自再造流行与经典经典咏流传重磅回

10、归,中国经济网2019 年 1 月 29 日材料二:经典咏流传第二季紧跟新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在融媒体传播方面进行创新性的突破和升级。首先,根据“台网融合,先网后台”原则,节目将在播出前推出一系列新媒体产品,包括微博话题互动、线上活动发起、原创作品征集、短视频投放等,形成融媒体传播矩阵。这一季打造出“读诗成曲”和融媒体互动的节目模式。观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选择朗读自己喜爱的诗词,还可以听到用自己声音唱出的诗词唱段。“读诗成曲”是将诗词传唱与AI 技术深度结合的一个极具代表性和创新性意义的挑战。总导演田梅表示:“为了让大众有更好的体验,读诗成曲在线互动系统一直在测试、完善,可以

11、说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尝试,它迈出了AI 语音在文娱跨界应用上的第一步。”另外,节目还将采用仿真AI 的技术,合成一个虚拟的撒贝宁形象,邀请线下观众完成“读诗成曲”的实时互动,并在大屏同步呈现这一内容,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融媒体传播中的作用。节目打通各种资源,实现全媒体传播。(摘编自经典咏流传引领潮流的融媒体文化传播,光明网2019 年 1 月 28 日)材料三:和引进模式节目的遇冷、疲软相比,原创文化节目的全面发力是近年来电视综艺领域的最大亮点。去年和今年年初,以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众多综艺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下的热点节目,不论是朗读者的“访谈+朗读”模式、 国家

12、宝藏的“记录式综艺”新形态、还是经典咏流传对诗传播模式的新开拓,都令人耳目一新。这些节目的创作者深耕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拓展选题思路,开辟出了众多新的主题领域,极大地丰富了节目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面向。在表现形式、叙事手法等方面,原创文化节目也从单向度、说教式的知识教育普及,到各种知识问答竞赛,再到以故事讲述、情怀传递、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全民参与互动模式,实现了模式更新与电视叙述语态的蝶变。摘编自文卫华综艺节目:原创类文化节目集体发力,光明日报2018 年 4 月 26 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登鹳雀楼被外国乐队和外国合唱团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成功演绎,向世界

13、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B.经典咏流传第二季的“读诗成曲”,首次将诗词传唱与AI 技术深度结合,以求带给观众好的体验。C. 融媒体互动的表现是采用 AI 技术合成虚拟主持人,与线下观众实时互动并且在大屏同步呈现这一内容。D. 朗读者与经典咏流传都并非引进模式的节目,它们创新了文化节目的模式与电视叙述语态。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随着第一季经典咏流传的热播,中国传统诗词用中西合璧的形式在世界流行开来。B许渊冲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国文化,他翻译的登鹳雀楼既有诗歌的形式美又传其神。C. 经典咏流传第一季第二季的创作者,都深耕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注重节目的传播方式。

14、D第二季经典咏流传有创新性的突破和升级,能让中国诗词从“流行”走向“流传”。共8页第3页6. 以上三则材料中, “中国经济网” “光明网” 和光明日报 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6 分)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语文天生浪漫(节选)熊芳芳让我们再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即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而“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

15、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用血与肉书写了所有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因着浪漫,四十弃官归隐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着浪漫,五十始举进士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因着浪漫,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因着浪漫,李白才会仰天长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因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因着语文, 雪莱的 “冬天到了, 春天还会远吗” 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 因着语文,

16、但丁的 “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襟。因着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暖、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因着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精炼粹,陶冶身心,它汇聚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浪漫的语文,呼唤浪漫的情怀。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人,能像范仲淹一样无私,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也能像王安石一样无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他们可以心游万仞、精骛八极,更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撑门拄户

17、,立地擎天。既可以迎来送往,胜友如云,更可以一人一盏一影,孤灯自守黎明。既可横空出世、 笑傲江湖,又可面壁潜心, 十年磨一剑。入世可如岳飞, “壮怀激烈” ,“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可躬耕垄亩如诸葛亮,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 才可能真正的理解生活, 热爱生活, 享受生活;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因为,语文天生浪漫。浪漫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浪漫是细致的也是博大的,浪漫是喜乐的也是忧伤的。一分一秒的华年、一朵一朵的笑靥、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帧帧季节的像片、一些黎明、一些黑夜、发黄的故事、春天的屋檐 一并装入生命的全部流程中,一遍

18、又一遍地再读。让我们的心牵着我们的手,在语文的世界里徐徐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徐徐穿行。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 分)A全文围绕“语文天生浪漫”这一话题, 大量引用, 既有诗句和神话传说,又有文学长廊中的历共8页第4页史人物,材料丰富、很具有感染力。B散文运用较多语文经典作品及作家为素材,作者写陶潜、 孟郊、王昌龄、 李白等, 旨在阐释语文来自于浪漫、悠闲、宁静的心境。C作者通过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 写雪莱、 但丁等素材, 生动地阐释了从浪漫心灵出发的语文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深广,走向博大。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内容层层展开,阅读本文给人在浪漫的语文

19、世界中徐徐穿行之感。8. 文章开头列举了诗经中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答:。9. 通观全文,“语文”与“浪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简要加以概括。( 6 分)答:。二、古文诗歌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题。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生不忠。 ”言未已,齐让又至。张仪闻之, 谓武王曰:“仪有愚计, 愿效之王。”王曰:“奈何?” 曰:“为社稷 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臣憎张仪,仪之所在,必具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即举兵而伐之。 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

20、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王曰:“善。”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齐果举兵伐之。梁王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寡 人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固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王甚憎仪, 仪之所在, 必举兵伐之。 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 齐必举兵伐梁。 王可伐韩临周。 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

21、之所谓托仪也。 ”王曰:“善。”乃止。张子 仪以秦相魏,齐、楚怒而欲攻魏。雍沮谓张子曰:“魏之所以相公者,以公相则国家安,而百姓无患。今公相而魏受兵,是魏计过也。齐、楚攻魏,公必危矣。”张子曰:“然则奈何?”雍沮曰:“请令齐、楚解攻。”雍沮谓齐、楚之君曰:“王亦闻张仪之约秦王乎?曰:王若相仪于魏,齐、楚恶仪,必攻魏。魏战而胜,是齐、楚之兵折,而仪固得魏矣;若不胜魏,魏必多秦以持其国,必割地以赂王。若欲复攻,其敝不足以应秦。此仪之所以与秦王阴相结也。今仪相魏而攻之,是使仪之计当与秦也,非所以穷仪之道也。”齐、楚之王曰:“善。”乃遽解攻于魏。(节选自战国策 ,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

22、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齐梁之兵连 / 于城下不能相去 / 王以其间伐韩 / 入三川 / 出兵函谷 / 而无伐以临周 / 祭器必出 / 挟天子案图 / 籍此王业也B. 齐/ 梁之兵连于城下 / 不能相去 / 王以其间伐韩 / 入三川 / 出兵函谷 / 而无伐以临周 / 祭器必出 / 挟天子 / 案图籍 / 此王业也共8页第5页C. 齐/ 梁之兵连于城下/ 不能相去 / 王以其间伐韩 / 入三川 / 出兵函谷而无伐/ 以临周 / 祭器必出 / 挟天子 / 案图籍 / 此王业也D. 齐梁之兵连 / 于城下不能相去/ 王以其间伐韩 / 入三川 / 出兵函谷而无伐/ 以临周祭器 / 必出挟

23、天子 / 案图籍 / 此王业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惠”,是秦王谥号。谥号是君王死后根据他们平生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表示对君王的尊重和赞美。B. “社稷”,“社”为土神, “稷”为谷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即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C. “寡”,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类似的称呼还有孤、不榖等。D. “子”,在姓氏后加子是对对方的尊称,一般用于男性,如孔子、庄子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秦惠王死后,武王即

24、位,武王的左右近臣乘机毁谤张仪,指责他对武王不忠心。而此时齐国派使者前来谴责武王,说他不该重用张仪。B. 张仪谋略深厚、反应敏捷,以自己作为齐魏相争的诱饵,告诉秦王可乘乱取利,使秦王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从而远离祸患。C. 张仪到了魏国,派门客把对秦王说过的话再说给齐王听,使齐王明白攻打魏国正中张仪奸计。齐王撤军,魏国得救,张仪也使自己在魏国得以保全。D. 雍沮充分利用齐楚两国对张仪的仇恨,让他们误以为行使计谋会陷进张仪圈套,使他们放弃攻打魏国,从而挽救了张仪。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5 分)答:

25、。( 2)今仪相魏而攻之,是使仪之计当与秦也,非所以穷仪之道也。( 5 分)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 题。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注】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滋,当“繁”解释。14.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B. 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

26、花送给远游的丈夫。共8页第6页C. 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 ,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D. 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 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15. 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 6 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 6 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6 分)( 1)氓中写女子回忆年少与氓交游时快乐情景的语句是“,”。( 2)离骚中屈原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自我勉励的句子是“,”。( 3)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 ?子衿中

27、的诗句“,”,以女子对恋人的绵长思念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一片深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 题。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随着食堂管理问题新闻发布会的召开,一个个萦绕心间的 “问号”被消于无形,在阳光下拉伸。这起牵动万千家长、亿万群众视线的事件,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纵观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的真相尚未弄清之前,大家都是以“爱的名义”加入到转发、声援的行列中来,但我们惶然不知,我们转发的那些的言论、的图片,都是在之后“ P”出来的。而真正的真相,却还在路上。 ()在那些所谓的真相面前,一些“我们”便走出了家门,成为其中的围观者甚至参与者。虽然只是一度“年轻”,但却可能无限期地不成熟。我们现在或许终于知道,是“我们”构成了这个的社会,“我们”怎样这个社会就怎样,“我们”成熟了,这个社会就成熟了。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A骇人听闻不堪入目改头换面斑斓多彩B骇人听闻夺人眼球移花接木形形色色C耸人听闻不堪入目移花接木斑斓多彩D耸人听闻夺人眼球改头换面形形色色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