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又称先天免疫性,是机体先天就有的而且始终存在的防御机制。 出生时已具备(早)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作用广泛:无特异性个体差异不大是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非自身物质的抵抗性 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 具有特异性(针对性)一般不能遗传个体差异大 具有记忆性免疫学导论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免疫(Immu nity ):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学(Immu no logy):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功能的学科。 固有性免疫: 特点:(1)(2)(3)(4)获得性免疫:特点:(1)(2)(
2、3)(4)(5)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皮肤 相关的淋巴组织(SALT)、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MALT)免疫系统三大功能:1.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2. 免疫稳定 (immunologic homeostasis)3. 免疫监视 (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抗感染消除炎症或衰老细胞控制癌变细胞第二章抗原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 的物质。抗原的两种特性:1. 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immu
3、nogen):免疫原性 (complete Ag):两种特性 hapten):免疫反应性 tolerogen ):免疫耐受 allergen) : I型超敏2.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免疫原( 完全抗原 半抗原( 耐受原( 变应原(抗原决定族(Antigen Determinant,AD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为表位(epitope )。AD的数目、性质和空间构象决定抗原特异性;抗原以AD与相应抗原受体及抗体特异性结合功能性抗原决定簇:位于表面的、易被淋巴细胞识别的、可启动免疫应答的决定簇隐蔽性抗原
4、决定簇:为于分子内部的,不能引起免疫应答的决定簇顺序决定簇(线性决定簇):1.一段序列相连的氨基酸片段形成2.多在抗原分子内3主要由T识别,B也可识别构象决定簇:1.序列上不相连,由天然构象形成2.位于分子内部3.由B识别抗原的结合价: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AD的数目共同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可引起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是机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根据免疫原性:抗原、半抗原根据来源与机体亲缘关系:1.异种抗原(xenoantigen) 2.同种抗原(alloantigen) 3.自身抗原(autoantigen) 4.
5、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根据免疫应答中对 T细胞 的依赖性:TD-Ag :是指刺激 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由TD抗原。Tl-Ag :是指刺激 B细胞产生抗体 B表位组成,仅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产生TI抗原。多种不同的B表位和T表位组成,同类抗原决定簇的数量少且分散存在,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应 答,产生多种抗体,并具有免疫记忆。绝大多数的蛋白质抗原是 时不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TI抗原是由多个重复 IgM类抗体,不具有免疫记忆。绝大多数的多糖类抗原是 有丝分裂原:刺激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6、的物质。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超抗原:是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 免疫佐剂:同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种类:弗氏完全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机制:1.能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增加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增加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第三章抗体抗体(antibody,Ab)是B淋巴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功 能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具有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7、 , 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具有抗体活性。B细胞表和两条轻链(L);分泌型Ig(slg)和膜型Ig(mlg):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免疫功能;后者是 面的抗原受体BCR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四肽链结构,链间二硫键连接;两条重链( H)丫、 a、 卩、 5、IgG、IgA、IgM、IgD、IgE 入型氨基端和羧基端。根据重链分类根据重链组成不同: 根据轻链分型:根据氨基酸排列顺序的不同分为:可变区(V)和恒定区(C)可变区(V区):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变化较大 恒定区(C区):氨基酸数量、种类、排列顺序
8、及含糖量都比较稳定Ig的重链上。IgA,使之不受环境中酶的破坏,J链是一条多肽链,富含半胱氨酸,由浆细胞合成,以二硫键的形式共价结合到 分泌片: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保护 并介导IgA的转运VH和VL:识别和结合抗原CH和CL: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IgG的CH 2和IgM的CH3 :补体C1q结合位点,IgG可通过胎盘CH3/CH4:与多种细胞表面的 FcR结合(免疫调理,I型超敏反应)铰链区功能:通过铰链区的弯曲伸展,促使Fab段的V区可与不同距离的抗原表位结合;当抗体与抗原结合时,绞链区可使Ig分子发生“ T”7“ Y”的构型改变,从而使位于CH 2功能区的补
9、体结合点得以暴露,为补体经典途径激活提供条件。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抗体本身不能直接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穿过胎盘和黏 作用、介导链冋二毓赵表达的抗体分子发生谆走区递餃eSX原的靶细胞 过与病毒或筮细胞等共同发挥效应以清除病原微,直接发挥中和病毒的作用。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IgA、lgG4和IgE可受体发挥调理作用、ADCC功能性基因片段保持不变,而发生C基因重排,使其eoo- COO-同种型(isotype):同一物种内所有个体共同具有的Ig抗原特异性结构(种属特异性标志)同种异型(allotype):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Ig免疫原性的差别(个体特异性标志)独特型(idotype)
10、:同一个体内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Ig其超变区各自具备独特的抗原决定簇结构.(免疫调节网络)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一) IgG据重链(Y链)免疫原性,IgG分4个亚型IgG多为单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IgG的特点:1.lgG1、lgG2和lgG3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2.血清含量最高(75%85%),也是丙种球蛋白的主要成分3.半衰期较长(1624d) 4.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具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和免疫调理作用)5.参与II、山型超敏反应IgM : 1.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称巨球蛋白。2.IgM激活补体、结合抗原、免疫调理作用比IgG强3.天然血型抗体是IgMIgM的特点
11、:I.IgM是个体发育中最早产生的抗体,胚胎晚期已能合成,新生儿脐带血中若IgM水平升高,提示胎儿曾有宫内感染2.IgM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半衰期短,故检测期诊断。3.m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的主要成分(三)l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 血清型IgA主要由肠系膜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为单体。 尿生殖道等处的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为双体、三体或多体。 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的分泌液中IgA的特点:1.参与皮肤粘膜的局部抗感染作用2.初乳中含有高浓度的体4.参与川型超敏反应(四) IgD: IgD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B细胞的分化过程中首先出现mIgM , mIgD的出现
12、标志着 B细胞 成熟;对防止免疫耐受有一定作用4.也可参与而分泌型sIgAIgM水平可用于传染病的早II、III型超敏反应IgA(sIgA)是由呼吸道、消化道、泌 主要存在于唾液、泪液、以及呼吸道、消SigA-母乳喂养3.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五)lgE: 1.血清中含量最低 2.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 Fc受体(Fc RI)结合,引起I型超敏反应3.FC R n分布于巨噬细胞、B细胞、嗜酸粒细胞人工制备的抗体:1.多克隆抗体:多个抗原决定基一一机体一一多种抗体的混合物2.单克隆抗体(monocional antibody, mAb ):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某一特定抗原决
13、定簇的高度特异性抗体3.基因工程抗体:在DNA水平对Ig基因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导入受体细胞表达的抗体。第四章补体系统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相关并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补体系统 是由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可溶性蛋白及存在于血细胞与其它细胞表面的一组 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所组成。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成分(C1-C4);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成分( D、B因子);参与MBL ,丝氨酸蛋白酶);末端通路成分(C5-C9)(C1抑制物、I因子、P因子、H补体的组成:1. 补体的固有成分: 途径的成分(MBL因子、C4结合蛋白、MCP、DAF 等)2. 参与调节的成分3.
14、补体受体:CR1-5、C3aR、C2aR、C4aR2.分子质量:3.血清含量:各组成分的含量相差较大,C356 C ,30min灭活)另外紫外线照射、机械振荡或某些添补体的理化性质:1.合成部位:肝细胞,巨噬细胞等 含量最多,C2最低。4.极不稳定,尤其对温度敏感( 加剂等理化因素均可能破坏补体。补体的激活:补体的激活过程是一系列扩大的连锁反应。1. 经典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2. 旁路途径: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而从C3开始激活。3. MBL途径(凝集素途径):由MBL结合至细菌启动(一) 经典途径(传统途径/第一途径/C1途径):1.激活物及激活条件:免疫复合物;2.
15、C1仅与IgM或lgG1- 3结合才能活化;3.作用:在感染的中晚期起作用;4.激活顺序:C1,4,2,3,5,6,7,8,9 ; 5.个C1分子必须同 时与两个以上补体结合位点结合才能被激活。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启动阶段-C1活化1. C1活化(C1s): C1q分子的C端球形结构是与Ig上的补体结合位点相结合的部位,它的启动可使C1r构型改变,成为具有活性的C1r并诱导C1s的活化,成为具有酯酶活性的C1s,在Mg+存在下可启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2.识别阶段:C1活化C1酯酶为IgM C1 C1 I活化阶段-C3、C5转化酶的形成1.C1进一步活化C4、C2C1A C4a + C4tC2
16、2C-IC2a + C2b2. C3转化酶的形成:C3转化酶3.C5转化酶的形成:C3f- C4b2aC3a + C3bC3b + C4b2aC4b2a3bC4b2a3b = C5 转化酶CSb 十 C6 -I- C7 十 Cfl + Cfl U吕bi67Se效应阶段-共同末端通路 效应阶段-MACC&b6786 = MEIVIBR AME ATTACK COlWIRLEX攻膜复合体(MAC )的形成:12-15个C9插入靶细胞膜,溶解靶细胞;激活位置不同,形成产物不同 (二)替代途径(旁路途径/第二途径/C3途径)1. C3、B因子、D因子参与,不依赖于抗体的存在2. 激活顺序:C3, C5
17、, C6, C7 , C8, C93. 作用:在感染早期即发挥作用4. 激活物质:LPS、酵母多糖、葡聚糖、聚合 IgA和lgG45. 提供补体级联反应进行的稳定物 替代途径激活过程:(具体看书)启动阶段-C3转化酶激活阶段-C5转化酶效应阶段-共同末端通路旁路途径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替代途径处于准激活状态旁路途径可以识别自己与非己经典和旁路途径的主要区别经典锤HgySsGl-S 与抗原C;1C?9细茵月旨多琢狀聚话.P因子C;4nZaCtoZato-亏车夕匕丙冇圭彼;学作.弔7TtbfP)在持昇性体液奂痊爹与非特兴性免疥的效丿应阶段超作用在憾染早期趙作用补体受体补体受体(CR):表达与细
18、胞表面能与某些补体成分或补体片段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分子各种C片段的受体: CR1-CR5,C3aR,C5aRCR1( CD35): C3b、C4b的受体,分布于血细胞一调理作用CR2( CD21): C3d、C3dg、EB病毒的受体,主要分布于 B细胞-鼻咽癌补体系统的功能可分为两大方面:1.补体在细胞表面激活并形成MAC,介导溶细胞效应;2.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蛋白水解片段,从而介导各种生物学效应。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溶菌、溶细胞作用 2.免疫调理作用 3.清除免疫复合 4.介导炎症反应 5.参与免疫调 节炎症介质作用: 过敏毒素作用:C3a、C4a、C5a ;趋化作用:C5a(III
19、型超敏反应)免疫调节作用:1.通过调理作用2.促进B细胞活化3.增强ADCC效应毒性作用的细胞的攻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是指抗原在和抗体结合后,由于带有了表面标记,而引发具有细胞击,进而清除抗原。第五章免疫系统的组织、器官与细胞(要点)1T、B细胞表面重要的膜分子及其功能T细胞:(一)TCR-CD3 复合物细胞抗原受体(T-cell antigen receptor): T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结构CD3 :传递T细胞活化信号。功能:参与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 TCR的膜表面表达; 介导TCR与 抗原接触后产生的活化信号的传递;成熟T细胞表面的表面标志,用于成熟T细胞的检测
20、。Z链:同质二聚体,帮助活化信号的传导。功能:有助于TCR-CD3复合体启动的信号的最大转导。(二 )T细胞其它主要表面膜分子1. CD4分子和CD8分子(1)CD4 : CD4 + T细胞约占65% 组成:由单体肽链组成,胞外部分含有4个Ig样的功能区功能:1.协同受体(CD4分子和TCR结合于同一 MHC- n -抗原肽复合物 一CD4分子与MHC- n类分 子结合,TCR与抗原肽结合; CD4分子增加TCR对MHC- n类分子提呈的抗原的敏感性;促进 TCR识 别抗原后的TCR-CD3复合物介导的信号转导作用。);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的受体 3.鉴定T细胞 亚群(CD4 )的
21、标志。(2)CD8 : CD8 + T细胞约占35% 组成:由a链和3链或a链和a链组成,每条链的胞外部分均含有 一个IgV区样的功能区。功能:1.协同受体(CD8分子与MHC- I类分子的a 2功能区结合,可增加 TCR a 3对MHC- I类分子递 呈的抗原的敏感性;促进TCR识别抗原后的 TCR-CD3复合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作用。);2.鉴定T细胞亚群(CD8 )的标志。2. CD2分子功能:介导T细胞与抗原递呈细胞间的粘附作用,刺激T细胞非特异性活化;介导胸腺细胞的发育成熟。3. LFA-1(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整合素家族成员分布:全部白细胞,活化 T细胞增加表达配体:ICAM-1
22、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细胞间粘附分子 1, CD54)功能:介导T细胞的移行;在 T细胞同APC或靶细胞间起粘附作用。4. CD28 分子和 CTLA-4组成:同质二聚体,每条链含一个IgV样功能区(两者同)。配体:B7分子(两者同)。分布:功能:(1)CD28分子 一 主要表达于人外周 T细胞;CTLA-4分子 一 表达于活化T细胞。CD28分子与表达在 APC上的B7分子结合,为初始 T细胞提供协同刺激信号,促使 T细胞活 化和增殖。CTLA-4分子同B7分子结合提供抑制信号给化 T细胞,阻止T细胞的增殖,限制 T细胞分泌IL- 2。(2)
23、(3)(4)5. CD40L(CD40 ligand,又称 gp39 分子)(1)分布:活化T细胞表面的糖蛋白。B7分子;T细胞表,产生Ig类转换。(2)功能:CD40L同APC表面的CD40结合,信号给活化 T细胞;活化APC表达 面的CD40L与B细胞表面的 CD40相互作用6. 丝裂原受体B细胞:(一)BCR复合体BCR (mIg)mIgDIg a (CD79a)Ig 3 (CD79b)成后的转运和表达。(二)B细胞其它主要表面膜分子1.CD19 和 CD21 分子 (1)B 细胞协同受体:CD19 , CD21 ( CR2) , CD81(TAPA-1)(2)功能:1.增强BCR识别抗
24、原产生的信号:补体系统活化0 C3d片段G与Ag结合BCR结合协同受体与 BCR交叉连接 增强BCR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2.B细胞重要标志, 细胞到成熟B细胞各发育阶段。功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意义:B细胞的主要标志,成熟 B细胞ITAM结构结构特点:各含一个功能:1.传导BCR同抗原结合产生的活化信号(为主要信号传导分子)主要表达mIgM和2.参与mig合0同CD21和表达于前B2. CD40分子一TNF受体家族成 分布:BCD40L(活化T细胞)结合促B细胞对TD-Ag应答;B细胞的存活。3. Fc受体: 组成:主要为 Fcy R n -B1再通过与T细胞直接接触维持生发中心in hibito
25、ry 活化。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 生物学功能:同 诱导Ig同种型的类别转换; 同BCR交叉连接,分子,含一个 ITIM (im muno-recep tor tyros in e-basedB细胞对抗原应答的motifs)基序。(2)功能:Fcy R n -B1+lgG 抗体(可溶性的)结合,抑制初始4.补体受体: 组成:CR1(CD35)和 CR2(CD21) ; (2)功能: CR1+C3b(或 C4b、iC3b) Q 调节 B 细胞的活化增殖。 CR2 : B细胞协同受体组成分子与iC3b、C3d和C3dg结合0促进B细胞活;EB病毒的受体5. B7分子 一 协同刺激分子: 组
26、成:B7.1( CD80),B7.2 (CD86); (2)分布:成熟 B细胞 一初始B细胞低表达;活化B细胞高表达。(3)功能:高水平表达 B7分子的B细胞是有效抗原提呈细胞。6. 丝裂原的膜结合分子:如LPS受体,与LPS结合后,直接诱导静息 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2. 人类成熟T细胞的主要亚群(看书)(重点)3.阳性选择与阴性选择阳性选择(Positive selection):指发育中的双阳性(CD4+CD8+)胸腺细胞表达的 TCR同胸腺上皮细胞表达的自身MHC分子相互作用,导致大部分胸腺细胞死亡,少部分胸腺细胞存活继续发育为CD4+或CD8+的单阳性细胞的过程。决定 T细胞对抗原
27、应答的 MHC限制性。阴性选择:经过阳性选择的胸腺细胞表达的TCR与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的自身抗原肽-MHC n或I类分子复合物结合,导致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清除或形成克隆不应答状态。决定T细胞自身耐受性。4.Th1与Th2细胞Th细胞:依据产生细胞因子的不同区分为Th1和Th2Th1细胞 主要分泌IL-2、IFN- 丫和inf- 3功能:1.主要辅助细胞免疫效应a.活化巨噬细胞,抗胞内寄生微生物b.诱导B细胞活化,分泌调理性抗体C.活化CTL2.免疫调节作用如IFN- Y可促进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1.主要辅助体液免疫效应a.诱导B细胞活化、分泌中和性抗体b.通过活化补体等方式抗胞外
28、寄生2.免疫调节作用如IL-4可促进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Th2 细胞 主要分泌 IL-4、IL-5、IL-6 和 IL-10功能:微生物。(考点)5.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以及提呈机制MHC分子结合,一同表达在细胞膜表抗原提呈细胞: 指能摄取处理抗原,将蛋白质降解成肽片段,并同 面,提供给T细胞识别活化的一类高度专门化的细胞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抗原提呈的机制:1. 溶酶体提呈途径(MHC- n类分子途径)2. 胞质溶胶提呈途径(MHC- I类分子途径):胞浆内的抗原,经酶降解成小的肽片段,与MHC- 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然后转送到细胞膜表面,供CD8+ T细胞识别的过程。
29、3. 交叉提呈途径: 交叉提呈指DC可将某些外源性抗原肽循 MHC- I类分子途径提呈。外源性抗原被 APC 摄取后,从内体转向胞质溶胶中,循经典的MHC- I类分子途径被提呈。4. 非经典MHC 分子(CD1)提呈途径:APC摄入脂质抗原并转运至M n C, M n C中大量的酶可以降解脂质抗原的糖基;新合成的CD1分子经高尔基体进入 M n C并与脂质抗原结合,然后转运至细胞表面,提呈给DN和CD8+T细胞识别。第六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MHC :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免疫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 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概念区分:MHC、H-2复合
30、体、HLA复合体-基因MHC分子、H-2分子、HLA分子抗原HLA :即人类白细胞抗原,是人的MHC,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控(一) HLA I类分子:1.HLA-I类分子由a链和3 2m非共价结合组成 2.分为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3. a链的胞外区有 a 1、a 2、a 3三个结构域4. a 1和a 2组成肽结合区(结合抗原肽)5. a 3和3 2m组和a 2结构域组成的肽结合区 2结合、递呈内源性抗原肽 ;4.两端呈封闭状态;5.容纳81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抗原成免疫球蛋白样区 6. a 3和T细胞表面的CD8分子结合抗原结合槽(an
31、tigen binding cleft) : 1.由 a 1给CD8+T细胞;3.由2个a螺旋和8个3片层组成 肽;6.多态性区:决定 HLA I类分子多态性的主要部位(二) HLA n类分子:1.HLA-II类分子由a链和3链组成的异源二聚体(糖蛋白)2分为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3.胞外区各有两个结构域(a 1 / a 2、3 2组成免疫球蛋白样区;6. 3 2和T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槽(antigen binding cleft): 1. a 1 和3 1 / 3 2) ;4. a 1和3 1组成肽结合区(结合抗原肽 );5. a 2和 CD4分子结合3 1结构域组成的肽结合区;结合、递呈
32、外源性抗原肽给CD4+T4.细胞;2.由2个a螺旋和8个3片层组成;3.两端呈开放结构;3.容纳10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 多态性区:决定 HLA n类分子多态性的主要部位(3 1)三、HLA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1.HLA分子结构上的差异主要集中于MHC分子的肽结合槽;2.特定的HLA分子可结合数种、数十种或更多的不同抗原肽;3.锚定位:抗原肽上能和HLA分子抗原结合槽相互作用的特定位点;4.锚定残基抗原肽与HLA分子相互作用的共同基序 :1.锚定残基相同的抗原肽可以与同一种 HLA分子结合;2.共同基 序:一种HLA分子所能结合的不同抗原肽带有相同或相似的锚定位或锚定残基;3.种型别
33、的HLA分子可以结合多种不同特异性的抗原肽。(考点)HLA分子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的特点:1.MHC限制性:T细胞只能识别由 MHC分子结合、递呈的抗原肽;2.HLA分子与抗原肽的结合是选择性的、低特异性的超抗原(superantigen):通过与APC上MHC分子中的非多态性区域和TCR中特定V 3片断结合,激活相应 T细胞克隆特点:1.激活CD4+T细胞;2.无需APC加工;3.无MHC限制性;4.非特异性,多克隆激活MHC的生物学功能:1.加工、递呈抗原;2.启动、调节免疫应答;3.诱导T细胞的成熟-功能性T细胞库的形成(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成熟);4.诱导同种免疫(一)对蛋白质抗原的处理与
34、加工HLA-I类分子:内源性抗原的递呈分子 HLA-II类分子:外源性抗原的递呈分子(二)启动、调节免疫应答1. 形成MHC-抗原肽-TCR复合物,启动免疫应答MHC分子,才能在TCR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肽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 产生T细胞激活的第一信号2. MHC限制性: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时,除细胞受体识别相应抗原决定簇外,细胞间还必须识别相应的MHC分子3. MHC分子是T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分子CD4-MHCIICD8MHCI第七章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概述: 机体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体内的APC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和递呈,继而抗原特异性淋Immune
35、response, Ir)。(重点)及时清除外来异物,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但不适当的免疫应答也会造成机体的损伤。1.感应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指APC对抗原性异物的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以及特异性淋2.反应阶段(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识别抗原后的淋巴细胞在双信号刺激及细3.效应阶段:指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和 (重点)巴细胞对递呈的抗原进行识别后,弓I起相应的淋巴细胞发生活化、增值、分化,进而产生一系列免疫效应,从 而将入侵的抗原性异物进行排除的整个生理过程,称为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的意义: 免疫应答的过程: 巴细胞对递呈抗原的识别。胞因子的作用下发生活化、增值、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阶段。
36、 致敏淋巴细胞释放效应性淋巴因子或直接发挥特异性细胞杀伤作用的过程。(二)分类:1. 根据参与细胞的类型和效应分为:(1)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HI)(2)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CMI )2. 根据ICC接受Ag刺激后的反应状态,分为:/正常一抗感染、抗肿瘤正应答7异常一超敏反应、自身免疫负应答7正常一自身耐受异常一非己抗原耐受清除有害物;2.病理性免疫应答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障【根据效应结果分为:1.生理性免疫应答碍。】(三)场所:主要在淋巴结、脾脏、MALT等外周免疫器官。(四)特点:1.特异性2.MHC限制性3.记忆性(遵循再次应答规律)(二)记(三)识别【特异性免疫应答基本特征:(一)特
37、异性:针对某种抗原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的免疫应答。忆性:初次接触某种抗原后,免疫系统可长期保留对该抗原的“记忆性”,发生再次免疫应答。“自己”和“非己”:个体发育过中产生。】(一)CD4+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1. 感应阶段:(1)APC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递呈(2) CD4+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CDR1和CDR2识另MHC- n类分子 双识别:TCRCDR3识别抗原肽的T细胞表位MHC限制性2. 反应阶段:(1) T细胞的充分活化需要双信号: 第一信号:抗原特异性信号TCR 抗原肽-MHC- n类分子复合物CD4 MHC- n类分子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CD28 B7 ( CD
38、80、CD86) CD2 (LFA-2 ) CD58 ( LFA-3 ) LFA-1 ICAM-1IL-1R、IL-2R等),接受第二信号后的 T细胞T细胞克隆扩增,产生具有大量子代细胞的克(2) 增殖:接受第一信号后的 T细胞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主要为 IL-2 ),经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使 隆。T细胞,部分细胞停止分化成为记忆细胞(疫苗接种的基(3) 分化:子代细胞分化成不同功能的效应性础)。KIL-12二 TAgpIL-4Th1(IL-2、INF- Y )ThOTh2 (IL-4、5、6、10)3.效应阶段:(1)IFN- Y促进更多的Th细胞增殖,还可促进活化 T
39、C细胞分化为效应性 TC细胞。 增殖和分化也有促进作用。 可通过释放IL-2、对B2细胞的活化、 通过分泌的TNF- 3 ( LT)直接杀伤靶细胞。Th2型CD4+T细胞的作用: 通过释放IL-4、IL-5、IL-6等细胞因子促进 B2细胞的活化、增殖及分化。Th活化、增殖、分化具有明确特异性,但在效应阶段所释放细胞因子的作用,却是(2)4.特点:由抗原诱发的 非特异性的,且具有自我放大作用。(二) 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1.感应阶段:(1) 靶细胞对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及递呈(2) CD8+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CDR1 和 CDR2 识另 TCR7 CDR3识别抗原肽的 MHC限
40、制性2反应阶段:(1) T细胞的充分活化需要双信号第一信号:抗原特异性信号TCR 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CD8 MHC- I类分子(双识别)MHC- I类分子T细胞表位Th1型CD4+T细胞的作用(具有TDTH的功能):通过释放细胞因子(主要为IFN- Y)活化M e,从而诱生炎症,在宿主抗胞内微生物感染中起主要作 用。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CD28 B7( CD80、CD86)CD2( LFA-2) CD58( LFA-3)LFA-1 ICAM-1(2) 活化CTL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性 CTL细胞的过程中需要 Th1细胞辅助。(3) 在CTL细胞的分化过程中也有记忆性;CTL细胞
41、形成(疫苗接种的基础)。3. 效应阶段:(1) CTL杀伤靶细胞的过程:1.特异性识别与结合阶段 2.致死性打击阶段 3.靶细胞的裂解(重点)(2) CTL杀伤靶细胞的特点:1.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杀伤作用2.对靶细胞的杀伤受 MHC- I类分子的限制3.在短时间具有连续杀伤靶细胞的功能(重点)CTL杀伤效应必须在 TCR识别正确抗原决定簇的基础上,并在MHC的限制下才能发生(3) 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1.穿孔素2.颗粒酶系统3. 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 (重点)(了解)致敏Tc的效应机制:细胞间接触后,由Tc向靶细胞中释放下列物质而导致后者发生凋亡。,最后1. 穿孔素(Perfori
42、n):在Ca+参与下可以插入靶细胞膜内形成管状孔道(类似于补体的攻膜复合物结构)导致细胞渗透压改变,水分子和Ca2+入胞、K+和蛋白大分子出胞,细胞死亡。2. 丝氨酸蛋白酶:即颗粒酶类,由Tc释放并经穿孔素通道进入靶细胞内,通过激活靶细胞内的内切酶系统使 后者DNA断裂,细胞发生凋亡。3. Fas-FasL介导的凋亡:活化 Tc可高表达FasL,在Tc同靶细胞结合时可释出FasL同靶细胞表面的 Fas分子结合,进一步启动凋亡信号通路,导致靶细胞的凋亡。细胞免疫效应的生物学意义:1.抗胞内微生物的感染;2.抗肿瘤;3.免疫损伤NKT细胞和丫 5 T细胞的免疫应答:NKT细胞:属于a 3 T细胞,
43、表达NK细胞的表型,识别脂类抗原。丫 5 T细胞:主要位于粘膜和上皮内,可直接识别抗原,不受MHC限制。超抗原和NK细胞杀伤机制:(重点)超抗原:直接非特异性激活某些T细胞或B细胞亚型的物质,分为 T细胞超抗原和B细胞超抗原。T细胞超抗原:激活 CD4+T细胞;与 MHC-II类分子和TCR 3链V区外侧端结合,激活多个 T细胞克 隆。颗粒酶、 FasL-Fas通过穿孔素、NK细胞杀伤机制:1.ADCC效应2.KIR和KAR 3.特点:非特异性杀伤;不受 MHC限制第八章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抗体应答(要点)1.TI-Ag(TI1、TI2) 2.TD-Ag。LPS 等) 与丝裂原受体结合,1
44、.B细胞对TD、TI-1及TI-2抗原免疫应答的异同:抗原分两类(一)识别TI1抗原(细菌的脂多糖B细胞(注:与 BCR特异性识别无激活大多数1. 高浓度B细胞多克隆激活剂, 关);BCR结合,激活结合 TI1抗原的B细胞克隆。2. 低浓度无多克隆激活作用,与(二)识别TI2抗原:肺炎球菌多糖等。1. 结构特点具有多个重复出现的抗原决定簇,呈线形排列,在体内不易降解。2. 活化特点与特异性BCR结合0 BCR交联G传入活化信号0 B细胞活化。二、对TD-Ag识别与提呈(一)TD-Ag:蛋白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和血清蛋白等。(二)识别与提呈:1.B细胞表位(蛋白质半抗原)G与特异性BCR
45、结合;2.T细胞表位(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 0表达于APC( DC、M、B细胞)细胞表面 OTCR识别OTh细胞活化 0辅助B细胞活 化。注:再次应答、抗原浓度低时,B细胞是最有效的抗原递呈细胞。2. Th细胞如何辅助B细胞的应答;一、B细胞活化信号:(一) TI抗原刺激B细胞活化一一直接作用。(二) TD抗原刺激B细胞活化一一需两种信号1. 第一信号(抗原刺激信号)抗原与BCR(B细胞)结合;2. 第二信号(Th细胞信号)一一有二种方式(1) Th细胞-B细胞间接触作用:CD40L-CD40等(2) 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4、5、6等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绝大多数是由
46、TD抗原引起的。二、Th细胞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B细胞对Th细胞的作用:1.在再次应答过程中,B细胞加工、递呈抗 原给Th细胞;2.B细胞为Th细胞 提供协同刺激分子:B7Th细胞对“貝“细胞的作用:1.活化的Th细胞为B细胞活化提供共刺激分子CD40L CD40; 2.Th细胞产生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IL-13 )辅助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3. 抗体介导的免疫效应抗体的免疫效应可归纳为:(1) 中和作用:体内针对细菌毒素的抗体与相应毒素结合后,可改变毒素分子的构型而使其失去毒性作用, 而毒素与抗体复合物也易于被吞噬细胞所吞噬。针对病毒的抗体与相应病毒结合可阻止病毒与
47、靶细胞结合,从 而发挥抗体的免疫保护作用。(2) 调理作用:抗体以其Fab段与病原菌表面的抗原表位结合。形成细菌-抗体复合物,或激活补体形成细菌-抗体-补体复合物,并以其 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 Fc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菌的吞噬作用。(3) 激活补体: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通过形成膜攻击复合物而使病原体溶解死亡,即免 疫溶解作用。补体激活所产生的活化片段也可发挥调理作用。(4) 局部粘膜免疫作 用:由粘膜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的分泌型IgA可阻止病原微生物对粘膜上皮的吸附,是抵抗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防御力量。(5)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
48、作用(ADCC): IgG和IgM与靶细胞(病毒感染细胞或肿瘤细胞等 )结合后,其Fc片段可以与效应细胞(巨噬细胞、K细胞等)的Fc受体结合,从而发挥效应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杀伤靶细胞。 免疫损伤作用:抗体在体内引起的免疫损伤主要是介导I型 (IgE)和n型(IgG、IgM)超敏反应,以及一 些自身免疫疾病。4. 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概念与特点。(一)初次应答( P rimary respon se)1. 概念 抗原初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应答。2. 特点:(1)潜伏期(诱导期)长(约710天);(2)抗体的种类以IgM为主;(3)抗体亲和力低;(4) 维持时间短;(5)总抗体水平低。(二)再次应答
49、(secondary response)1. 概念: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应答。2. 特点:(1)潜伏期短(约 23天);(2)抗体的种类以IgG为主;(3)抗体亲和力比初次应答明显增 强;(4)维持时间长;(5 )总抗体水平高。第九章免疫耐受1.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免疫缺陷的定义及区别。免疫耐受(Immu no logical tolera nee ):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无应答现象。免疫抑制(Immunological Suppression):机体在后天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对所有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下调或丧 失。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非特异性低应答或无应答状态。2. 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见 PPT)3. 高带耐受和低带耐受的区别。(1) 低带耐受 胞耐受。(2) 高带耐受 答。大剂量(low zone toleranee):抗原剂量过低,不足以激活T, B细胞所致的耐受。小剂量 TD-Ag致T细诱生抗原 参与细胞 产生速度 持续时间(hig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21506:2024 EN Project,programme and portfolio management - Vocabulary
- 小学中队队干部竞选主题班会《我们是少先队的小主人》
- 2022年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含答案、解析)部编版
- 2024年汕头小型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4年双鸭山客运资格证仿真考试题
- 2024年西安客运从业资格证理论考试题库
- 2024年石家庄客运从业资格证的考题
- 吉首大学《国际市场营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机械设计基础》-试卷13
- 吉林艺术学院《舞蹈教育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店长转正考核(员工评价)
- 9-2 《第三方过程评估淋蓄水检查内容》(指引)
- 铁路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 亚马逊品牌授权书(英文模板)
- 《现代汉语修辞》PPT课件(完整版)
- TTJCA 0007-2022 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验收规范
- 构造柱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 流体力学笔记整理
- 现代简约风格发展趋势
- 路缘石滑模施工工法
- 设备稼动率如何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