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补充材料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_第1页
1.14补充材料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_第2页
1.14补充材料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_第3页
1.14补充材料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_第4页
1.14补充材料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考试范围与要求(一)识记1教育政策、教育法规的概念。2我国教育政策、 法规的体系、 类型、结构及特 征。3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适 用、教育行政执法、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法律救济等 教育法学基本概念。(二)理解1教育政策、 法规在国家政策、 法规体系中的地 位;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2教育政策的制定、 实施、评价、 调控与教育法 规的制定、执行(适用) 、监督等过程程序。3有关教育法律规范、 教育法律关系、 教育法律适用、教育行政执法、教育司法、教育法律责任、教 育法律救济等教育法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三)运用1. 能够辩析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与区

2、别。2. 能够运用教育政策、教育法规(或教育法学) 基本理论分析小学教育中的政策、法律问题案例。一、教育政策概述1. 教育政策的概念和类型教育政策是指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三1标、任务而制定的教育行动准则,是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统称。(形式:决议、决定、纲领、通知、报告、声明、号召、口号等政策性文件中;或 者以党报、党刊、社论等。)其中,教育路线是核心教 育政策。2. 教育政策的基本特征与体系结构(1)教育政策的基本特征政治性与原则性、目的性与可行性、稳定性与阶 段性、合法性与权威性、系统性与多功能性。其中, 政治性是其根本特性。(2) 教育政策的体系结构是指政党、国家和社会

3、团体制定的有关教育政策 的存在及其表现形式。教育政策的表现形式:党的政 策性文件、国家的政策性文件、党和国家机关联合制 定发布的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教育问题的讲话 和指示。3. 教育政策的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二、教育法规概述1. 教育法规的概念和类型教育法规是指为调整国家行使教育行政权力和公 民行使受教育权利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一 类法律规范的总称。2. 教育法规体系教育法规体系一般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所谓横向结构是指教育法规划分出若干处于同一 层次的部门教育法,形成法规调整的横向覆盖面。有 义务教育法、职业技术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社会教 育法、成人教育法、特殊教育

4、法、教师法、教育经费 法所谓纵向结构是指由不同层次的教育法规构成立 法权限和法律效力上等级有序的法规纵向体系3. 教育法规的纵向结构(厘清各自的立法主体)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4. 教育法规的制定与执行(1)教育立法:就是国家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 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教育法律和法规的活动。其程 序为:教育法规议案的提出、教育法规草案的审议、 教育法规的通过、教育法规的公布。(2)教育法规的实施教育立法的目的在于实施,教育法规的实施有两 种方式:A.教育法规适用:法律适用是将法律运用于具体 的人或组织的专门活动。教育法律适用则是指国家司 法

5、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 运用教育法律、法规处理案件的诉讼活动。适用法律 的专门的国家机关有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公安机关、 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 ( 执法)B.教育法规的遵守:是指公民、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去行为,他们的活动都是合 法的行为而非违法的行为。 (守法)4. 教育法规的监督: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和工作 监督、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监督、 执政党监督和社会监督。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1.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1)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指导思想和依据,教 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教育 政策决

6、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内容体现教育 政策;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 实现教育政策的保证。(2)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区别第一,制定主体和约束力不同:(教育政策是由党 的组织制定的,教育法规是国家机关制定的;党的政 策只对党组织和党员具有约束力,教育法律法规则具 有普遍的约束力)第二,基本属性和表现形式不同: (党的政策不具 有国家意志的属性;法规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教育政策定得比较原则、概括、简单;教育法规则规定得 比较明确、具体。)第三,制定程序和实施方式不同:(法规的制定一 定要国家权利机关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才能制定通过; 而政策制定的程序相对简单,它是根据党的民主集中

7、制的原则讨论通过;教育政策是运用号召、宣传、教 育、解释、鼓动等方式去贯彻执行(党政机关),而教 育法规则靠国家强制力来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要 求人人遵守,不得违反。(国家机关)。第四,调整范围不同和稳定程度不同(政策调整 的社会关系范围宽,法规调整的范围相对窄;法规一 经制定,在适用范围和时间上比政策更广泛、更稳定, 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灵活幅度小,不会因为 领导的变化而变化。)四、教育法学基础知识1. 教育法律规范:是指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 的或者认可的,用以指导、约束人们教育行为的规范, 即法律的主要内容。由假定(法定条件,即法律规范 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处理(行为准则,即法律

8、规范要 求的作为和不作为,分为: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 与禁止性规范)和奖惩(行为后果)三个要素构成。2. 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 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包 括: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与 教师、学生的关系。3. 教育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违反教育法律规范 的行为所引起的,应当由其依法承担的惩罚性的法律 后果。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 责任、刑事法律责任三种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实施行政违法行为而 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简称行政责任民事法律责任是指由于人们实施民事违法行为所 导致的赔偿或补偿的法律责任,简称民事责任刑事法律责

9、任是指由于实施刑事违法行为所导致 的受刑罚处罚的法律责任,简称刑事责任4. 教育法律责任归责要件(1)有损害事实;(2)损害的行为必须违法;(3)行为人有过错;(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5归责原则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确认和承担法律责任时 必须依照的标准和准则。一般适用于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和无过错原则等四项6. 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的合 法权益受到侵害,通过一定程序和途径获得法律上的 补救。救济方式有: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民事诉讼。7. 教育申诉制度(1)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依照法

10、律、 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 的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具有法律性、特定性和非诉讼性的 特征。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提出的申诉,主管部门应 在收到申诉书次日的30天内进行处理。对处理不服 的,申诉人可以依法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2)受教育者(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受教育者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依法向 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具有法 律性、特定性和非诉讼性的特征。提起学生申诉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首先,提起申诉的人必须是不服学校处分或认为学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生本人,如果学生年龄较 小,可由其监护人代为提出。其次,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包括作出不利 处分的学校

11、或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校或教师。再次,提出申诉的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 规定的受理范围之内。学生申诉的范围有以下几种: 第一,学生对学校作出的各种违纪处分不服, 如警告、 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等 纪律处分及其他处分;第二,学校或教师侵犯学生人 身权,如在教育管理中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侵犯学 生身体健康权,侮辱学生,侵犯学生人身自由权,随 意剥夺学生荣誉称号、 侵犯学生荣誉权等行为; 第三, 学校或教师侵犯学生财产权, 如违法乱收费、 乱推派, 没收学生财物、罚款,强迫学生购买非必需教学物品 或与教学无关的物品等。第四,学校或教师侵犯了学 生通信自由与通信秘密权,对学

12、生进行不公正评价, 以及侵害学生受教育权等行为,第五,以上未列及的 有关学生人身权、财产权受到侵害的其他行为,学生 均可提出申诉。最后,提出申诉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8. 教育法律救济的特征(1)纠纷的存在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基础(2)损害的发生是教育法律救济的前提(3)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是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第二章 依法执教与教师违法行为预防考试范围与要求(一)识记“依法执教”的涵义和依法执教的标准(或要求)。(二)理解1依法执教的意义。2教师违法 (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 (侵犯学生受教育权、人格权、隐私权、生命权、健康权、人身 自由权、肖像权、名誉权、财产权、著作权以及性侵 害和不作为违法侵

13、权)及表现特征3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法律责任。4预防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必要措施。三)运用能够按照“依法执教”标准(或要求),进行案例分 析,判别现实中的教师违法现象和侵权行为,明确相 应的法律责任,并能提出必要的预防措施。一、依法执教1. 依法执教的涵义依法执教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 按照宪法和教育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 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2. 依法执教的意义(1)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工作中的具 体体现;(2)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3)依法执教是人民教师之必需;(4)是维护社会稳定和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要措 施。3. 依法执

14、教的要求(1)知法、懂法;(2)遵守教育法律法规;(3)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师职责;(4)杜绝有悖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坚决同 违法行为作斗争。二、教师违法(侵权)行为预防1. 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含义 教师违法(侵权)行为是指教师出于故意或由于 过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指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一种行为是否违法(侵权)须满足四个条件:A. 有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B. 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C损害的行为必须违法;D.行为人有过错。2. 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 1)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学生最基本的权利)( 2)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公民最基本的权利) 包括:生命权、身体

15、权、健康权、姓名肖像权、 名誉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 3)侵犯学生的财产权(4)侵犯学生的著作权(5)不作为违法侵权3. 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预防(1)加强法制教育, 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 和法制观念;(2)加强教育立法,完善教育法规体系;(3)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4)充分发挥各方面对教师的监督作用。 亦即:(1)加强和完善现有相关法规是防范中小学教师 侵权行为的前提(2)增强教师学法、 守法、 护法意识是防范中小 学教师侵权行为的关键。(3)完善法律监督机制是防范中小学教师侵权行 为的保障(4)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是防范中小学教师 侵权行为的重要

16、基石(5)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 关系是防范中小学教师侵权行为的先导条件。(6)建立完善相应的法律救济制度是制裁中小学 教师侵权行为 , 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保证。4. 学校事故(1)学校事故学校事故分为两大类:意外事故和过错事故。这 里探讨的是过错事故。所谓学校事故是指在学校内以及虽在学校之外,却是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 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 生人身伤害的事故。违法行为是过错事故的必要条件。(2)学校事故与侵权行为 学校事故作为一种侵权行为应具有如下特征: 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无实施的 行为,或者只有行为而无损害都不

17、构成侵权行为。 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人身权。因为侵权行为侵害的不是一般的权利,而是绝对权利,即义 务人不确定,权利人无需经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 可实现的权利。 必须是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因为过错是侵权行为的必备要件,在过错的概念中,不 仅包括了行为人的主观状态的不正当性和应受谴责 性,而且也包括了客观行为的违法性。因此违法和过 错这两个概念在这里是等同的。(3)学校事故的侵权民事责任一般来说,学校事故的责任人应承担侵权民事责任。侵权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实施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在这里,侵权行为是一种能引 起侵害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事实,因此是承担民事 责任的依据

18、。学校事故所承担的侵权民事责任有如下几个特占八、 是由于违反了法定义务而产生的法律后果。民 事义务从性质上说可分为法定义务和当事人依法自行 约定的义务(主要是指合同义务)两种。违反法定义 务构成侵权责任,违反依法自行约定的义务,则构成 违约责任。学校事故显然属于前者,而不属于后者。 是以侵权行为为前提的责任。侵权责任产生的 法律基础是侵权行为,没有侵权行为就谈不上承担侵 权责任。在侵权行为中,责任主体可能与行为主体是 分离的,如学校为在学校中学生之间由于嬉戏打闹而 产生的学生人身伤害负责任等。在这种责任中,责任 主体虽然没有实施一定的行为,但他们对于行为主体 的致人损害的行为由于未尽监督、管理

19、之职,因此是 有过错的,故事实上仍然是为自己的过错行为负责。 是具有强制性的责任。侵权责任作为一种法律 责任,它区别于职业责任、教育责任、成人责任等的 特点就在于具有强制性。学校或教师违反法定义务, 并致学生损害后,应向受害人赔偿损失,这是行为人 对国家所应负的责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不 取决于行为人的个人意愿。 责任形式是财产责任。由于学校事故给学生的 财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学校或教师需要以自己的财 产来对其不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负责,因此学校 事故的责任形式是财产责任。(4)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我国侵权法的归责原则是由过错责任原则、过错 推定原则、无过错原则和公平原则所组成的体系

20、。在 上述归责原则体系中,过错责任原则是适用于一般侵 权行为的一般原则;过错推定原则适用于各种特殊侵 权行为的原则;无过错原则是在法律规定的某些特殊 范围里(主要是具有高度危险性的领域)适用的一项 归责原则;公平原则是为弥补过错责任原则的不足, 补救当事人的损害而存在的一项归责原则。学校事故 就其性质而言,主要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学校事故的侵权责任一般应具有如下特征: -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但根据民法规定,在当 事人都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 事人分担民事责任,这就是说,学校事故的归责中也 存在着公平原则和无过错原则。 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也就是说, 在学校事故的归责

21、中,主要由受害人就加害人的过错 问题举证。 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 侵害人的民事责任,但受害人的轻微过失一般并不影响加害人的责任。 加害人的主观过错程度对其赔偿的范围有一定 的影响。 行为人只对自己的行为过错负责,而不对第三人过错所致的损害负责。(5)学校事故的免责条件: 第三人的过错、 不可 抗力、意外事件。第三章 现行主要的教育政策及重要规定考试范围与要求(一)识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国教 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 划、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教育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

22、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 纲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 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 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教育政策文献的名称、颁 布时间及其与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政策规 定。(二)理解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国教 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 划、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教育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 纲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 育

23、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 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教育政策文献的基本精神 和它们对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意义(三)运用能够运用上述教育政策文献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有关的政策规定,分析小学教育中的政策问题案例。一、主要的教育政策文献(名称、颁布及实施的 时间、重要条文)(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 年5月2日发布)(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1993年2月13日印发)(三)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 1998年12月24日制定,1999年1月13日批转)(四)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务院2001年5月29日)(五)

2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发布)(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 6月8日教育部印发)(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年8月23 日中共中央发布)(八)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9月20 日中共中央颁发)(九)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 中共中央发布)(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教育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 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

25、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 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 家基本教育政策一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 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把提高质量作为教 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 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具体包 括: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 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 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体包括: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倡导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坚持全面发展义务教

26、育: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 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 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均衡发展是义务 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 年身心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将 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 (聘用)和评价的 首要内容。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 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第四章 现行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及重要规定考试范围与要求(一)识记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主要条款;2 我国现行教育法律的的名称、颁布与开始施行的时间。3我国教育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关于教育方针、教育(办学)基本原则、公民受教育 权、教育基本制度、学校和学生的权利

27、与义务、教育 投入与条件保障、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重要法律规定。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修订) 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教育单行(专门)法律关于 义务教育的制度、方针、领导与管理体制、实施主体 与职责、学生、学校、教育教学、经费保障与教师的 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培养和培训、考核、待遇、 奖励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重要法律规定。5教师资格条例关于教师资格的获得条件和 撤销、丧失法定情形等规定。(二)理解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性质、地位和意 义。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中 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法律的相关内 容及法律规定。

28、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 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相关法律的主 要内容及其有关规定。4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禁止使用童工条例、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教育 行政法规的主要内容及其有关小学教育教学和学生管 理工作的重要规定。5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中小学校园环 境管理的暂行规定、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管理规 程、中小学德育规程 、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 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国家教育考试违规 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以及小 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 、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试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教师和教育 工作者奖励规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

29、德规范 、浙江省中小学学生人身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办法等教育规章和教育规范性文件的主要内容及其有关小学教 师、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规定。(三)运用1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法规类型: 教育法律、 教 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 政府规章等。2能够运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法律 规定,判别现实中的教育违法现象,分析教育违法问 题。一、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名称、颁布及实施的时间、重要条文)(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12月14 日第五届全国人大通过,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 国人大修正)(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 日八届人大通过,1995年

30、9月1日起施行)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部基本法律;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 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 教育方针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 (中等及以下教育、高校)学校教育制度: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设立学校的条件: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有合格的 教师;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学校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校长负责制、 (民办学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 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 措施,

31、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 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 任。(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 月12日六届人大通过,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 2006年6月29日十届人大修订通过,2006年9月1 日起施行)义务教育法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 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 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而于1986年制定颁布的, 2006年重新予以修订。所谓义务教育是指国家统一实施的所在儿童、少 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 业。国家实行9年义务教育制度。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杂费。义务教育法规定,年满6周岁的儿童

32、必须接受并 完成义务教育。缓学、休学、免学和残疾人教育保障(普通学校 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 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 童、少年(童工)。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 教育,不得开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有下列情 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责令 限期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 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A. 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B. 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性质的。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 政部门责令限期改

33、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 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A. 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 童、少年随班就读的;B. 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C. 违反本法规定开除学生的;D. 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的。(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 31日八届人大通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侵犯教师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及法律责任(1)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 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 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 对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法律责任。对依法提 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 在单位或者

34、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 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 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追 究刑事责任。(3) 拖欠教师工资的法律责任。地方人民政府对 违反本法规定,拖欠教师工资或者侵犯教师其他合法 权益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严重妨碍 教育教学工作,拖欠教师工资,损害教师合法权益的, 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的经费,并对直接责 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 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1. 故意不完成教

35、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 损失的;2. 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 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2项、第3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 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1991 年 9月 4日七届人大通过, 2006年 12月 29日十届人 大修订,自 2007年 6月 1日起施行)未成年人是指未满 18 周岁的公民 未成年人享有的“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 参与权”等权利 ,应给予特殊、优先的保护全社会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 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尊重和保障未成年 人的合法权益,实行相应的

36、司法保护、社会保护、学 校保护(即教育保护)和家庭保护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原则: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 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教育与 保护相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青少年宫、儿童活 动中心应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六)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999年 6月 28日九届人大通过,自 1999年 11月 1 日起施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基本原则:教育、保护、从小 抓起、预防与矫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是根本(教育预防)不良行为是指轻微违法或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 不良行为是消极行为,不构成犯罪,但任其发展可导 致犯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义务主体:父母及其监护人、 学校、教

37、育行政部门、其他社会力量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 罚的违法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措施:工读教育、 治安处罚、和收容教养等。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 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对于已满 16周岁、不满18 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5 月15日八届人大通过,自1996年9月1日起施行)(八)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 月29日九届人大通过,自1998年9月1日起施行)(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 年12月28日九届人大通过,自2003年9月1日起 施行)(十)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

38、条例(1980年2月 12日五届人大通过,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2004 年8月28日十届人大修订)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教育法律.(十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 年修 订)师德规范基本内容有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 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和“责 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1.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 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 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 言行。2.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忠诚于人民 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

39、奉 献。对工作高度负责, 认真备课上课, 认真批改作业, 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3.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 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 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 相体罚学生。4.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遵循教育规律, 实施 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 生良好品行,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5.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坚守高尚情 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 言规范,举止文明。

40、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 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 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6.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崇尚科 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 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 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十二)教师资格条例( 1995年 12 月 12日, 自国务院发布之日起施行)1. 教师资格条件:必须是中国公民;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 品质;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 试合格;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的身体状 况也应符合有关规定。2. 教师资格认定程序:提出申请、受理、颁发证 书。3. 撤销教师资格:(1)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 ;(2)经查实为使用假资格证书的 ;(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 5 年内不得重新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4. 丧失教师资格:“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 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 不能取得教师资格; 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 丧失教师资格。”丧失教师资格 者,终身不得再次获得教师资格。5. 教师考核的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 工作态度;工作成绩。6. 教师考核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 则;准确性原则。(十三)教师资格条例 实施办法(2000 年 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