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创新团队建设_第1页
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创新团队建设_第2页
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创新团队建设_第3页
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创新团队建设_第4页
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创新团队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创新团队建设摘要高校是生产高深知识的场所,创新团队是高校生产高深知识的重要主体。创新团队高深知识生产具有跨学科性、显性 知识和隐性知识并存、探索性和创新性等特征。创新团队知识管理的 核心是高深知识和团队成员,主要内容是建立共享交流机制,最终 目的是实现高深知识的创新与应用。因此,创新团队建设,首先要 建立和完善导师制,实现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其次,建立 规范的学术制度,实现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最后,建立专家 知识库,实现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关键词知识管理;创新团队;知识生产;高深知识;高校发展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总体方案

2、,要求以支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 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双一流建 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一流创新团队的培养。如今,进入了大科 学时代,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R渐复朵,个体已无法独自完成繁重 而复杂的科研工作,成立创新团队已经成为完成科研任务的首要选择。高校是高深知识生产的重要力量,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因 此,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未 来的竞争力。1不过,我国高校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尚存在诸多 问题,例如临时拼凑、夫妻店、“师徙型、学科间缺乏沟通、学缘 结构单一、管理形式简单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等。2这些问题

3、 严重影响了我国创新团队应有功能的发挥。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 要了解高校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特性和知识管理的实质,为高校创新团 队的培育.建设与管理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一. 高校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的特性高校创新团队以知识生产为己任,知识生产是“围绕共同的利益、 目的及价值观等自发形成的集体行为 3,强调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主要特征体现在:应用的情景性,研究的跨学科性,知识生 产者具有异质性和多样性,知识生产方式灵活敏捷。4创新团队的 建设与管理需要适应这一新形势,打破学科藩篱,借助开阔的视野和 宽广的胸怀,逐渐适应知识生产转型的趋势。(一)高校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的跨学科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

4、功能不断发展完善,从仅仅强调人才培养, 逐渐发展岀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众 多新职能。大学职能的R益发展和完善,推动“大学在知识生产过程 中必须向跨学科及跨机构方向转变 6。高深知识处于知识链的前列,对于一般个体来说,学习、运用和研究这些知识具有较大的难 度。7因此,在高校“高深知识生产过程中,创新团队发挥了主体 作用。创新团队侧重于研究现实问题和重大理论。这里的问题和“理 论“都是社会和学科发展的结果,但又和现有的按照知识体系来划分 的学科无法一一对应,往往会涉及多个学科。因此,这些“问题和理 论的研究需要组织多学科的学者,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得以 顺利开展。8

5、由来自不同学科的成员组成的创新团队,基于重大现 实和理论问题实施跨学科研究,他们的研究涉及研究问题确定、研究 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研究结果呈现等环节的合作。这种合作对团队成 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创新团队成员打破学科界限,借助诸多相 关学科知识,融合不同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借助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为学科累积知识和创新知识奠定基础。创新团 队在研究中,提出了创新的、区别丁其他学科的概念和理论体系。这 些概念和理论体系具有突破学科障碍、融合相关理论、富有开放性等 特点。9创新团队的研究区别于单学科.单个人“孤军奋战型研究, 学科间不同知识体系彼此作用、密切交融、频繁互动。因此,

6、创新团 队研究是集体生产知识的方式,创新主体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异质 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创新团队中成员以协作的方式解决重大现实和理 论问题,在一些学科边界交汇处,往往会产生新知识。跨学科研究是 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的重要特点,这将使人类知识更加丰富,在某种程 度上影响学科的发展水平。(二)高校创新团队知识生产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并存知识是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在高校创新 团队的知识生产中,一般情况下知识是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的,分 别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那些“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 学公式来表述的知识。那些无法用语言文字或图表系统表述的知识, 即为隐性知识。10二者有着

7、木质的区别: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不断的 学习来获取;而隐性知识主要的来源是个体经历,包括学习经历、研 究经历.工作经历,其至还包括生活经历和源自个体内心深处的想法。隐性知识的体现方式是抽象的,具有非常强的个体特征,即个体的动作行为、三观“和情感思想等。也正是因为如此,隐性知识很难以某 种特定的方法表达出来,交流和传递也极其困难。而显性知识相对简 单,可以以某种特定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被分享和传承。以上述两 种知识形式分类为基础,借鉴Nonake和Takeuchi知识创新生产模式11可以把知识的生产方式分为四种。第一,对于隐性知识的整合,主要是创新团队通过对知识的重新改变和整合之后产生的新知识, 知

8、识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二,隐性知识的转变,表现为知识的 利用过程;第三,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表现为显性知识被吸收 利用从而产生新知识;第四,在显性知识不同领域或对象中的知识元 素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高深知识在某种程 度上就是深奥的知识,既包含显性知识,又包含隐性知识,但以隐性 知识为主。“高深知识基本集中体现在一部分专家教师身上,把这部 分知识转变为便于学习的显性知识的难度系数较大。(三)高校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的探索性和创造性高深知识的生产与高校创新团队及其成员的各种努力和高智商 探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他们共同努力的成果。“高深知识相对 于普通知识来说是比较深奥的

9、,这就要求创新团队有足够的热情与坚 持力,对某一种特定的知识形式长期不断地关注和探究。与此同时, 还要不断思考并进行创新性改造。但并非所有思考都是符合正常思维 逻辑的,有很大一部分或许就是“胡思乱想的产物。同样,也并非都 是通过常规探索所得出的,也有可能是顿悟的。总而言之,高深知 识的研究过程并不是顺理成章的,其中充满了无限的探索发现和创新研究/高深知识生产不单单是知识量的突破,而更是质的飞跃, 不仅仅是学习别人,更是探索和创新。没有探索和创新,就不可能出 现新知识。“高深知识的研究,要求高校创新团队拥有足够的创新能 力。不仅如此,创新团队要想生产更多更好的高深知识,还需要加 上个人与集体的交

10、流与合作。这当然需要对创新团队进行科学合理的 管理。二、高校创新团队知识管理的木质知识管理的概念来自企业领域,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和规划知识 以及对其进行应用、创造的过程,以能够共享隐性和显性知识,借助 集体的力量使企业具有创新和应变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绩效水平得到 更大程度的提升为目的。高校以共享、传播、积累“高深知识为使命, 同时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这和高校的管理目标是一致的。因而,高 校要结合自身情况,借鉴知识管理的理论完善创新团队管理。创新团 队核心任务是生产高深知识,因此,创新团队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 管理高深知识气 相比较于企业组织的知识管理而言,高深知识管 理与其存在差异。其一,其对象

11、存在着区别。高校知识管理指的是高 校创新团队、“高深知识以及其他师生;而企业知识管理通常情况下, 指的是公司员工和普通知识。其二,其实施的领域存在着区别。一个 是高校,一个是普通商业性机构学习型组织。因而,创新团队的建设 并不是知识管理理论在高校的简单移植,其前提必须是符合高校实际, 遵循高深知识的特性。(一)创新团队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高深知识和团队成员首先,在创新团队知识管理中,高深知识定核心管理内容。创 新团队知识管理不仅与高深知识应用、创新、共享、交流、加工、 获取存在着密切联系,而且与应用和创新高深知识过程中问题的解 决密切相关。其次,相比较于普通知识而言,高深知识具有个性默 会性.深奥

12、性.这决定了高深知识不是独自存在的,它需要创新团 队的创造、分享和应用,以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因此,脱离知识生产 主体的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样,创新团队要进行研究活动也需要 高深知识作为支撐,离开了高深知识,创新也无从谈起。“高深知 识和创新团队一起创造价值。高深知识得到发展,一定是创新团 队发展的结果,创新团队知识管理和高深知识紧密联系。因此,“高 深知识和团队成员是创新团队知识管理的核心。(二)创新团队知识管理主要内容是建立共享交流机制高校是一个以学科为核心的学术组织,学科的成员间是自由、松 散的关系。这和企业知识管理区别很大。因而高校创新团队知识管理 并非和传统高校管理一样职能单一,其需

13、要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 方而的综合性管理职能。相对于纵向管理而言,创新团队知识管理更 重视横向管理,然而它并不希望涵盖所有管理职能,而是倾向于和其 他管理职能的知识环节相联系,借助于管理知识策略和文化制度的力 量,打破部门和团队间的彼此封闭.互相分割的状态,使学校、部门.团队.个体间能够有效共拿和交流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从而能够 实现高深知识应用.创新和转化。生产“高深知识的过程总是和科 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创新团队在高深知识管理中起到关键作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朱克曼对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92名学者展开研 究后发现,这些获奖者借助师徒关系进行代际相传,并且他们在向导 师学习期间,收获最

14、多的是隐性知识,诸如科学态度、思维模式、工 作标准等,而不是显性知识。22在科学研究中,正是在这些隐性 知识引导下,创新团队才可能获得新的科学发现,从而不断促进科学 的发展。隐性知识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元素,也是创新团队知识生产过 程中各成员之间有效合作的纽带。因此,建立共拿交流机制是创新团 队“高深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三)创新团队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是“高深知识创新和应用“高深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是创新团队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高校 的使命,就是要通过创造知识、传播知识,来改变人类的命运,实现 人类的幸福。13知识创新贯穿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全 过程。没有了知识创新,高校就失去了存在和发

15、展的必要。当然,知 识创新也离不开每一位创新的主体,知识创新首先发轲于创新个体间 的知识的交流与分享,为个体知识的积累提供基础。高深知识生产 岀来不应被束之高阁,更不应因此而停滞不前。这些知识积累被个体 逐步吸收内化,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三. 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路径创新团队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知识管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应针 对创新团队高深知识生产的特性以及知识管理的木质,紧紧围绕 高深知识生产和转化的环节,采取措施以实现创新团队的建设任务。(一)建立和完善导师制,促进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是“高深知识生产的根基,也是生产高深知识的关键因素。高深知识的社会化具体体现为,

16、隐性知识在师生之间、同事 之间和学生之间润物细无声般地传递与分享。隐性知识的本质特性 要求创新团队为成员提供各种交流分拿的渠道,包括各种正式的和非 正式的。导师制就是实现隐性知识分享的最好的平台。首先,要完善 而向学生的导师制。这是当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方式。研究生在B绕 导师的研究方向做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导师的隐性教育信息(语言、 行为、态度等)通过隐蔽方式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传递,而研究 生以视觉、听觉为主的感觉系统对其无意识接收 14,研究生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的知识,在无声中实现隐 性知识的转化和传承。当然,研究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除了导师的传承 和教育,还有其他形

17、式,诸如课堂教学.研讨等。实施导师制必须处 理好导师制与其他形式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共生和双赢,使隐性 知识转化效益最大化。其次,建立而向青年教师的导师制。这里的青 年教师主要是指刚走上教学或科研等工作岗位不久的教师。建立面向 青年教师的导师制,依靠导师的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在思维方式、 科学素养等方而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r继而在新老教师之间实现 隐性知识的转化。这无疑是青年教师快速增加教学和科研经验,提升 知识创新能力的捷径。第三,增设助理导师制。当前,高校里往往一 个导师指导多名研究生,导师的精力.时间以及知识结构的限制,有 可能成为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助理导师一般是由具有一

18、定资历的年轻教师担任,他们的学术思想更加活跃,可以充分利用这 些长处,协助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等 方而给予指导。助理导师在指导过程中,经导师授权后,可代替导师 在学生H常管理.学位论文审核等环节行使相关职权。这样,每个学 生被指导的时间增多,可以体会到更加全面的知识,这对于开阔学生 学术视野.拓展知识含量.培养创新意识都有益处。(二)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创新团队知识管理可以看成是一种对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述的隐性 知识的发掘整理,并将其转化为系统知识的过程,这也是知识创新最 为关键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创新主体运用语言或文字工具,借助于隐 喻、类比等方法,以及研讨、座谈等手段,将个人的非系统化的隐性 知识了以呈现和分拿。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团队的成员要将自己的看 家木领或者绝活展示出来,供同事和学生学习.模仿和借鉴。特别 是在科学研究中,创新主体要想准确表达个体的隐性知识,就要借助 自己的学术语言.专有名词和概念来表述,并通过学术论文.演讲和 专箸等形式存储、复制、传播,使知识从个体的、隐性的知识转换为 公共的.外显的知识。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提高使 得隐性知识传播.共享更加快捷、高效。(三)建设专业的知识库,达成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创新团队知识管理过程也是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