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体表定位_第1页
头颅体表定位_第2页
头颅体表定位_第3页
头颅体表定位_第4页
头颅体表定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整理ppt1 整理ppt2 定性 定位 整理ppt3 定位方法 仪器定位:立体定向仪、导航系统 测量定位:CT、MRI 整理ppt4 定位依赖于参照物或参照平面 手术定位就要找到颅脑或脊柱体表标记 (或体表投影)作为参照 整理ppt5 颅脑手术定位参照标志 头颅表面骨性解剖标志及其定位 鼻根、眉弓、眉间、额骨颧突、颧弓 外耳道、前囟点、人字点、矢状缝 冠状缝、人字缝、翼点、枕外隆凸 星点、乳突、顶结节、下颌角等 整理ppt6 颅骨颌面骨性解剖标志 整理ppt7 重要骨性解剖标志及其定位 眉弓:对大脑额叶的下缘,其内侧份的深面有额窦 翼点:额、顶、颞、蝶四骨交界,内面有脑膜中动脉 前支通过 定位

2、:(a)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 (b)颧弓中点垂直线与眶上缘水平线交叉点 (c)颧弓上缘上方4cm,额骨角突后方3.5cm 整理ppt8 重要骨性解剖标志及其定位 颧 弓: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半球颞叶前端下缘 额结节:额鳞外面向前隆凸部分,深面适对大脑半 球额中回 前囟点(冠矢点):冠状缝与矢状缝交点 定位:(a)成人位于矢状线上距眉间13cm (b)鼻根至枕大孔后缘连线的前中1/3交 界处 整理ppt9 重要骨性解剖标志及其定位 人字点(人字缝尖):矢状缝与人字缝交点 定位:成人位于矢状线上枕外粗隆上方6.5cm 星 点:枕、顶和颞骨乳突部会合处,相当于人字 缝下端,深部为横窦与乙状窦交接点 定位

3、:(a)外耳道中心后方3.5cm与上项线上 1.5cm会合处 (b)颧弓根与枕外隆凸连线中点,触 摸凹陷处 整理ppt10 重要骨性解剖标志及其定位 乳 突:乳突后部的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 上项线:枕外隆凸的两侧,内面平横窦 枕外隆凸(枕外粗隆):与枕骨内面窦汇相对应 整理ppt11 颅脑重要结构体表投影 整理ppt12 Krnlein颅脑结构表面定位 六条重要标志线 AB线(下水平线) 通过眶下缘与外耳门上缘 CD线(上水平线) 通过眶上缘,与AB线平行 EF线(前垂直线) 通过颧弓中点的垂直线 GH线(中垂直线) 通过下颌关节(髁突中点)的 垂直线 IK线(后垂直线) 通过乳突基部的

4、垂直线 矢状线: 眉间(鼻根)与枕外隆凸的连线 整理ppt13 Krnlein颅脑结构表面定位 五个重要交点 P点:颧弓中点 M点:翼点,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O点:脑膜中动脉后支通过 K点:中央沟上端,相当于矢状线中点后1cm(1.25cm、 2cm) N点:角KMD平分线与矢状线交点 整理ppt14 脑膜中动脉的体表投影 1)前支通过M点,探查点为距额骨颧突后缘和颧弓上缘 各4.5cm的两线交点 2)后支通过O点,探查点为外耳门上方2.5cm 3)主干通过P点上缘 整理ppt15 中央沟的体表投影 1)MK线,介于中后垂直线之间部分 2)中央沟位于冠状缝后方约两横指,与冠状缝平行 整理ppt

5、16 外侧裂的体表投影 MN线,介于前后垂直线之间部分 整理ppt17 中央前后回的体表投影 中央沟投影线前后各1.5cm范围内 整理ppt18 运动性语言中枢的体表投影 M点(翼点)的上方 整理ppt19 大脑下缘的体表投影 鼻根中点上方1.25cm处开始向外,沿眶 上缘向后,经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 枕外隆凸的连线 整理ppt20 颅脑结构简易定位方法(1) 整理ppt21 颅脑结构简易定位方法(1) 外侧裂:额骨角突与矢状线75%点连线的前3/4 中央沟:上端为矢状线中点后2cm 下端为中央沟上端和颧弓中点的连线与 外侧裂的交点 上下端连线即为中央沟 翼 点:额骨角突后3cm,位于外侧裂

6、投影线上 整理ppt22 颅脑结构简易定位方法(2) 中央沟: 1)矢状线中点后1.25cm处与翼点连线 2)矢状线中点后1.5cm处作垂直线,将直角三等分, 与该线成30度角的线延长至9cm,即为中央沟 外侧裂: 翼点与顶结节连线的前2/3 整理ppt23 颅脑手术的影像学定位 确定恰当的参照点和参照平面,进行测量或 计算 把影像学提供的二维图像信息整合,进行直 角坐标系的三维重建 将影像学和实体相结合 把三维重建结果反映到实体上 整理ppt24 利用CT进行定位 整理ppt25 常用横断面扫描基线 OM线(眶耳线、听眦线、听耳线,由外眦至外耳 道连线) RB线(瑞氏基线、Reid线、人类学

7、基线,由眶下 缘至外耳道上缘连线) EM线(眉听线,眉毛上缘中点至外耳道连线) 整理ppt26 CT横断面定位基本方法 确定病变的左右侧,至关重要 确定CT的基线(基准平面) 根据CT已有定位片确定基准平面 根据CT(眼球、眉弓、外耳道、颧弓、角突、枕 外粗隆)判断基准平面或零平面 进行CT扫描时贴定位标记 整理ppt27 CT横断面定位基本方法 确定病变在横断面上的位置 从CT层面标志计算出病变所在CT层面与基准平面距离; 在头皮上画出与基线或基准平面垂直的标识线或冠状 平面(可通过外耳道),或画出与基线平行的间距为1cm 的若干平行线; 确定并在头皮上画出与基准平面平行的病变所在平面 整理

8、ppt28 CT横断面定位基本方法 确定病变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的位置 将CT基准平面与病变所在平面进行叠加, 确定与外耳道连线对应的病变所在层面的连线, 量出病变与矢状线和外耳道连线的垂直距离, 从而确定病变在矢状位和冠状位的位置。 也可以根据病变所在CT平面量出病变与矢 状线的前极或后极的弧形距离,在头皮相应平 面上量出,并标示,结合病变与中线距离,确 定病变在矢状位和冠状位的体表投影。 整理ppt29 CT横断面定位基本方法 根据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位置确定病变空间位置, 进而根据手术需要画皮瓣。 整理ppt30 例1 病灶较深 整理ppt31 例1数据 OM S0.00 基线通过颧弓

9、中线与外耳道连线相距1cm OM S59.00 通过病变中心平行线与外耳道连线相距4cm 正中矢状线旁开1cm 距正中矢状线前极弧线15cm、后极7cm 病变中心在旁开中线1cm矢状面上距后极垂 直距离4cm 整理ppt32 例2 病变贴近颅骨 整理ppt33 MRI定位基本方法 确定病变在横断面上的位置 根据MRI横断面定位:依据MRI定位片确定基准平面, 计算出病变层面与基准平面距离,确定病变在横断面 上的位置 根据MRI矢状面定位: 根据MRI冠状面定位: 整理ppt34 MRI定位基本方法 确定病变在矢状面上的位置 根据MRI矢状扫描病变所在矢状层面,找到正 中矢状面,计算处病变旁开正

10、中矢状面的距离, 确定病变在矢状面上的位置 根据MRI冠状扫描病变所在冠状层面,量出与 正中矢状线的垂直距离或与正中矢状线最高点 弧形距离,确定病变在矢状面上的位置 根据MRI横断扫描病变所在横断层面,量出病 变与正中矢状线距离,确定病变在矢状面位置 整理ppt35 MRI定位基本方法 确定病变在冠状面上的位置 根据MRI冠状扫描病变所在层面,人为找一基准冠 状面,如通过外耳道或其他标记的冠状面,计算出 与基准冠状面的距离,确定其在冠状面上的位置 根据MRI矢状扫描病变所在层面,量出与前后极或 与外耳道所在冠状面的垂直距离,确定其在冠状面 上的位置 根据MRI横断扫描病变所在层面,量出与前后极

11、距 离,确定其在冠状面上的位置 整理ppt36 MRI定位基本方法 根据病变在三个断面上的位置确定病变空间位置,进 而设计皮瓣 整理ppt37 例3 MRI横断面定位 整理ppt38 例3 MRI横断面定位 整理ppt39 例4 MRI冠状断定位 整理ppt40 例5 利用头皮标志 整理ppt41 例6 利用体表(耳朵)标志 整理ppt42 例7 利用外加标志 整理ppt43 侧脑室穿刺定位 额入法(穿刺侧脑室前角):常用于脑室造影或急救 性引流。冠状缝前1cm(2.5cm),中线旁开2.5cm,穿 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连线,深度不超 过5cm。 整理ppt44 侧脑室穿刺定位 经

12、前囟法:用于前囟未闭的婴幼儿。经前囟侧角穿刺, 其方向与额入法相同。前囟大者与矢状面平行,前囟 小者针尖稍指向外侧。 整理ppt45 侧脑室穿刺定位 枕入法(穿刺侧脑室后角):用于脑室枕大池分流术 或后颅窝手术中及术后持续脑脊液引流。枕外粗隆上 方4-7cm(5-6cm),中线旁开3cm,穿刺方向与矢状面 平行,对准眉嵴(同侧眉弓外端),穿刺深度不超过5- 6cm。 整理ppt46 侧脑室穿刺定位 侧入法(穿刺侧脑室下角或三角区):用于脑室腹腔 分流术。穿刺侧脑室下角时,在耳廓最高点上方1cm, 方向与脑皮层垂直,深度约4-5cm。穿刺三角部时,在 外耳孔上方和后方各3cm(4cm) 整理pp

13、t47 侧脑室穿刺定位 经眶穿刺法:用于枕大孔疝急救。眶上缘中点、眼眶 前缘的后方1cm(眶上缘中点下后0.5cm),凿开眶顶, 脑针向上45度角,并稍指向内侧穿刺(约15度),深度 约4-5cm,进入侧脑室前角底部。 整理ppt48 侧脑室穿刺定位 经翼点入路的脑室穿刺(穿刺侧脑室前角):由于骨 瓣和硬脑膜已经翻开,无法利用骨性标志进行定位, 可采用下法: 蝶骨嵴残端内侧眶板上方2.5cm,侧裂静脉前方 2.5cm,两线相交必须成90度角,相交点(Paine点) 即为穿刺点,垂直皮层刺入5cm。 整理ppt49 脊髓手术定位 整理ppt50 脊柱的表面标志 整理ppt51 脊柱的表面标志 第7颈椎棘突: 较长,可作为辨认椎骨序列的 标志 第3胸椎棘突: 两侧肩胛冈内侧端连线 第7胸椎棘突(横突):两肩胛骨下角连线,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